中国画螃蟹的画法如下:
1、画螃蟹从蟹壳开始。取画墨色的提笔,用调变化墨的方法,先调淡墨,再用笔头前三分之一蘸浓墨,从左向右连续三笔侧锋画出蟹壳,中间一笔略长,左右两笔略短,外轮廓为扁方圆形。
2、在蟹壳上部左右两侧画出蟹螯。落笔时笔要在纸上做短距离的行笔,而不是点按。
3、用中锋画蟹腿。先画左边四条腿的第一节,顺序是从后向前画。四条腿不要画成平行的,而要像打开的扇骨一样有一定的放射角度,有时在蟹螯与蟹壳之间还画一段短肢相连接。
4、画右边四条腿的第一节,顺序同样是从后向前画。注意蟹腿与身体要连接到位。按照从左到右、从后向前的顺序画出八条蟹腿的第二节。注意腿与腿之间的角度与穿插关系。蟹腿实际上是非常有力量的,行笔时要注意表现出这种力量感。
5、用中锋勾画蟹钳、蟹爪。蟹腿及双钳姿态不能对称,腿要一边伸展、一边收缩,钳要一仰一俯,才能表现出螃蟹横行的生动姿态。
6、在蟹壳半干时,用画墨色的大白云笔蘸浓墨,用中锋画出螃蟹的眼睛。在一幅作品中画两只螃蟹时,要注意螃蟹之间的墨色变化和姿态呼应。
第一步,先把蜻蜓的翅膀画出来,这里在画与一的时候,颜色要淡一点,看上去有一点透明。第二步,这里我们把蜻蜓的身体画出来,这里的墨需要颜色需要重一些。第三步,这一步把蜻蜓的眼睛画出来,首先用淡淡的粉红色打底。第四步,蜻蜓身体的轮廓已经绘制出来了,下面我们给需要加深颜色的地方加深颜色,第五步,然后把蜻蜓的腿部特征画出来,用毛笔勾勒出几条细长细长的线条,第六步,最后也是这图的重点,就是蜻蜓的羽翼的轮廓显示的很透明的感觉,画出来的效果很好。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一般体型较_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有复眼,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在目前已知的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顾恺之。
关于中国人物画的美学精神,最早提出相对成熟理论见解的是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在顾恺之看来,人物画创作应注重通过“点睛之笔”来实现“传神”,从而捕捉到所绘人物各具特色的内在精神气质;形体四肢和其他外在形象的描摹,都是为“传神”服务的途径与技法。顾恺之的这一观点即“传神论”,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人物画创作的一项通则。
文献记载:
《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这则记载讲述的是顾恺之为裴楷绘制肖像画,在画中人物的面颊上平添了三根毫毛。有看画人问他缘故,顾恺之说:“裴楷长相俊朗且有见识才能,这正是体现他见识才能的地方。”听后,看画的人再寻思端详,确实觉得添加了三根毫毛之后,画中的裴楷果然神气活现。
值得注意的是,裴楷是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名士,顾恺之生活在东晋朝代,二人前后相差近百年。不难判断,顾恺之并未见过裴楷,他所绘制的“裴楷像”,是凭借想象完成的作品。
在裴楷面颊上增添三根毫毛,无论是从真实再现还是文献还原的角度,都可谓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发挥。
在顾恺之看来,“裴楷俊朗有识具”,俊朗是其外表,而博览群书、精通理义,才是他值得被描绘表现的内在。因而,在面颊上平添三根毫毛,使裴楷的形象脱离了一般认识上的简单俊美,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这正是顾恺之通过“无中生有”,打破固有认识,实现人物画“传神”的用意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