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中概股私有化现象频繁出现,首先58同城宣布签署私有化协议,紧接着易车、聚美优品等也都宣布完成私有化,而且不断有新的中概股出现私有化传闻,促进美股上市的中概股选择私有化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一、与公司的策略、架构调整和重构是分不开的以盛大公司为例,在盛大公司私有化之后,公司领头人陈天桥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公司的未来该往何处。盛大作为上市公司,它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员工和客户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美国资本主义市场所带来的巨大的业绩压力。因为资本市场不会一直容忍孵化业务所带来的低利润、大亏损、盈利有限等一些不确定因素,然而当私有化以后,陈天桥应该就不用再苦恼每个季度的业绩指标完成与否,而是能放手大干一场,开始发展娱乐板块。
二、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估值较低在2011年的海外市场,多支中概股遭受做空机构诈欺指控而被灭杀,而从2011年3月以来,24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遇到审计师辞职等问题,还有19家公司被美国证监会停牌或者摘牌,这也表明,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一直在遭遇信任危机,另外,经过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事件之后,更多的中概股也受到了做空机构的攻击,所以为了避免海外市场的风险,中概股私有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三、巩固控股股东的权力私有化退市可以促进控股股东的控股权和话语权的巩固。如果买方的收购比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就可以直接进行私有化,倘若是大股东出资,那么就可以提高大股东的话语权和控股权,同时也可以给整个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带来一定的好的影响。比如上市公司在股权稳定的条件下,有助于提高未来的经营和决策效率,减少股权纷争和公司董事之间的分歧。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爆和政策支持也促进了中概股私有化,国内资本市场的加速改革,比如推行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等政策,与美股市场对排挤中概股的做法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说,中概股私有化从根本上讲也是趋利避害的做法。
对于企业来说,口碑关乎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企业的失败,有一半都是因为口碑不再好,失去了大批的消费者,导致企业失去生机与活力,最后走向了破产。聚美优品就是一个这样的企业,曾经聚美的创始人陈欧凭借着一句我为自己代言而成为当红的“陈欧体”,这个80后的创业者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目标。
陈欧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80后年轻帅气,同时还是名校毕业的学霸,拥有了这么多标签的陈欧就是一个话题人物。再加上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陈欧体”广告,让人们认识了聚美优品这个品牌,一时间陈欧就成为了年轻企业家的代表,聚美的市值一度达到了40多亿美元。
然而很多人也说聚美繁荣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聚美用了4年的时间让自己的市值缩水了90%也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陈欧当时申请私有化,还遭到了投资人的不信任,当时陈欧私有化的价格7块钱一股,远远低于上市时候的认购价格,因此投资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钱打水漂。
而最令陈欧受打击的事情还是自己的心腹戴雨森,两人是斯坦福校友,戴雨森当年义无反顾跟着陈欧创业,也是聚美的第二大股东,但是在去年的是也选择离开聚美,这对陈欧和聚美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后来陈欧在直播平台上开始直播,靠着自己的粉丝卖货,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但是在今年,陈欧投资的一些项目有了回报,2015年的时候陈欧花了372亿投资宝宝树,如今宝宝树的上市让陈欧积累了将近40亿元的资本。除此以外陈欧还投资了电视剧,也获得了成功。如今投资得来的回报足以让陈欧东山再起,虽然聚美市值只有3个亿,但是陈欧投资方面的成功也不得不说他还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
坊间有观点认为,聚美退市后可能会冲击A股或港股。
企业在国内上市需要突出主业,目前聚美能拿出手的业务除了电商就是共享充电宝。一方面,聚美的电商业务体量偏小,且随着近两年电商新模式、新平台的不断崛起,外部竞争变得尤为激烈,聚美的电商业务已不足以支撑其闯关IPO;
另一方面,当前资本市场对于共享充电宝业务的热度和盈利预期都有更理性和冷静的判断,这一业务能不能经得起资本市场的推敲依然存疑,短时间内不太可能作为上市公司主业。
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由于聚美优品上市后市值缩水非常厉害,目前市值仅约2.21亿美元,属于较低市值的企业,私有化所需要募集的资金难度并不算大。要判断聚美私有化以后的公司走向,重点在于其私有化资金的构成来源。
若其私有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公司创始团队,那么其退市后继续保持私有化的可能性较高。若私有化资金来源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那么其退市后回国上市的目标就基本可以坐实。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9月根据聚美优品最新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已接受以公司创始人陈欧为首的买方团提出的私有化方案。根据协议,买家将立即开始要约收购聚美优品所有非买方拥有的已发行A类普通股,价格为每股2美元或每股ADS 20美元的现金。
聚美优品表示,预计该交易在今年二季度完成,之后该公司将成为陈欧直接全资拥有的私有公司,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退市。不过据媒体报道,与聚美优品四年前首次提出私有化时的境遇类似的是,部分中小股东依然认为该公司私有化价格过低,对方案持有异议。
2017年7月7日,聚美优品股价210美元,总市值305亿美元。
对普通人如你我,这资产已足够庞大,但对聚美和陈欧而言,如今尘埃落定的,是苦涩的败局。
要知道聚美优品刚上市的时候,开盘价是2725美元,总市值38695亿美元,十成资产如今已然是去了九成。
陈欧曾被视为善于创造历史的“奇迹小子”,现在他又创造了一个历史:纽交所上市企业不到三年财富缩水到只剩一成,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速度,也是没sei了。
1
陈欧:始终为自己代言
实话说,能把一手建立的企业玩到崩成这样,也是很不容易滴。不信给你30多个亿试试,普通人就算穷尽办法地花,只要不嫖不赌不吸毒,能在三年内花到剩10个亿就算你牛笔拉轰啦。
聚美优品几乎刷新了证券交易所近年来的暴跌纪录,其下落速度堪堪与陈欧的网红事业上升速度持平,这大概不是聚美高层最初决定打造陈欧个人品牌时所期待的。
2016年2月17日,聚美优品宣布收到来自CEO陈欧、产品副总裁戴雨森,以及红杉资本组成的收购方递交的每美国存托股(ADS)7美元的价格私有化申请。虽遭各方炮轰,陈欧还是把这场战斗顺顺当当地打了下来。
这起聚美股权私有化事件,他树敌无数,成功薅了无数小股东的羊毛,但依然没能拯救困境中的聚美。
个性鲜明,强烈的自信,令无数人联想到江湖传言跑路的贾跃亭贾老板,难道陈欧也会和贾老板一样,快要被自己一手打造的事业拖入泥沼?
2
跨界玩耍:陈欧为聚美选择的路
如今聚美早就遍体鳞伤,而陈欧依旧活的漂亮,虽然业界嘲笑“陈七块”终于变了“陈两块”,但他始终还在自信满满地为聚美奔走。
也算是真情不易,痴心不改。
陈欧算是网红事业发展的有声有色的商场大佬之一啦。不过,他与王健林、马云、雷军这些同为网红的大佬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陈欧的网红事业,被他定位为救命稻草。
而为了让自己濒临崩盘的事业满血复活,他也为聚美优品选择了同样的路:人是跨界玩咖,企业要多元发展。
主营电商业务的聚美,跟随陈欧开启了“我强大所以我无所不能”模式。今年1月27日,聚美优品宣布进军影视文化行业。随后的街电共享充电宝项目3亿投资+空气净化器新品“Reemake”两连击,是陈欧领导下的聚美开始跨行进军的又一力证。
陈欧负责吸引眼球,聚美开始了对一个又一个风口的追逐。
理念棒棒哒,现实残酷哒。
没能踩中风口一夕翻盘的聚美,又被扣上了“不务正业”的帽子,今天也非常忧郁呢。
3
多元发展难道只是美丽的肥皂泡?
互联网企业的梦,永远是把自己做成平台。紧踩时代脉搏的IT先锋们,似乎有相当一部分热爱多炮塔神教,多就是美,大就是好。虽然如今业务多面手和专业高精尖都是流行趋势,但仍觉得似乎多元发展听起来就比深耕一个领域厉害得多。
尤其聚美这种已经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折戟沉沙的典型代表,更是幻想能有“外在的力量”能够打破自己如今的困境。在尝试了跨境电商等突破口依旧不能如愿之后,聚美开始漫无目的地“见风就上”。
然鹅,成效寥寥。
多元发展的策略,并不是错误的。但良药不对症,再熬百剂也是徒劳。
陈欧他们失败的华点,主要还是那一场“聚美售假”事件,对聚美自身品牌信誉的重大打击。京东遇到同样的惨剧,它挺过来了,但根基不厚实的聚美没有。
曾经只把吸引眼球和营销当成工具的聚美,因为出乎意料的奇迹般效果,如今已沉迷营销,走上了强灌鸡汤、四处搞事的网红歪路。
却忘了任你宣传得再好,没有干货也是枉然。
一句话,不作不死。
2014年,赶在京东、阿里之前成功上市的聚美优品一度让顶着纽交所最年轻的中国企业CEO的陈欧风光无限。聚美优品上市当天开盘价为2725美元/股,市值达到565亿美元,但短短三年后,遭遇重重困难和危机的聚美优品如今市值已经只有3亿多美元,市值蒸发将近95%。
中国在线美妆第一平台和连续七个季度盈利光环的聚美优品遭遇的第一次重击来自上市当年的那场电商打假风波。
2014年,7月底,一个名为“祥鹏恒业商贸有限公司”的供应商被曝向几乎所有的知名电商供应的奢侈品均为假货,而聚美优品也是祥鹏恒业涉及的电商平台之一。
尽管陈欧很快出面强调“假货风波,只是聚美的第三方手表业务,而非核心化妆品业务线”,但资本市场对于陈欧的回应并不买账,祥鹏恒业事件曝光后,聚美优品股价一路下跌,4个月内缩水六成,并接连遭遇多家美国律所起诉。
2014年,随着聚美、京东、阿里的先后上市,中国电商市场已经被放在了显微镜之下。而曾经一直困扰着各大电商平台的假货问题,成为悬在各家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聚美优品而言,不幸的消息是奢侈品“售假门”风波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失,自家核心化妆品业务线很快也被拖下水。
有自称聚美海外业务的员工发邮件爆料,聚美涉嫌采购海外来路不明的,甚至是假冒的化妆品。聚美位于北京的货仓被查,海外业务孙姓总监以及两名业务人员被带走调查。虽然陈欧对此迅速发布图文并茂的长微博辟谣,但消费者对于聚美优品化妆品货源的疑惑并没有就此消散。
事实上,聚美如此境遇并不突然,早在上市之前,“假货”这样一粒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而现在不过是遇到了一个引爆点。
因为看不到化妆品电商采购的上游流程,即便看到了商家的承诺,消费者也很难放心。而且,这会造成化妆品越是便宜,消费者越不放心的尴尬局面。此外,一般非专业的机构,很难鉴别化妆品的真伪,这也会加重消费者的顾虑。
由团购起家的聚美优品一开始团购业务采用的是自营模式,2012年选择开放第三方平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化妆品的品牌商依然处于强势地位,毕竟当时规模还不够大的聚美优品议价能力有限,货源方面会受到限制。而平台模式更有利于扩展品类和抢夺市场并且对于资金流的需求远远没有自营那么大,可以缓解处于成长期公司的资金压力。但开放平台由于商品并不入库,而是商家自行发货,质量难以把控。
最终,售假问题缠身的聚美优品决定砍掉第三方平台上的奢侈品业务,并且将第三方平台美妆业务全部转为入库自营来加强供应链质量把控。
但“断臂”平台业务转向直营模式,将盈利模式从服务费转向了采销差价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此前在业绩上一路高歌的聚美优品不得不面对转型带来的业绩下滑。在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聚美优品净亏损达8690万元(约1367万美元),是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聚美优品首次亏损。
2015年12月,聚美优品股票再度开启跌跌不休模式。这一次,陈欧在平静面对暴跌三个月之后以股价被严重低估为由出手决定启动私有化,以7美元一股的价格提出私有化方案。
要知道,2014年5月聚美优品在美国IPO,上市首日股价最高达到2828美元,2014年8月聚美优品股价达到发行以来的最高位,接近40美元。计划以不足发行价1/3的价格进行私有化的聚美优品引发了众多小股东的发难。
让小股东们决定维权的重要原因是,聚美优品上市以来共500多个交易日,仅仅有21个交易日股价是低于管理层的7美元私有化要约价,而这21个交易日也正好是聚美优品管理层提出私有化要约的前21个交易日。陈欧也因此多了个外号“陈七块”,聚美优品这次的私有化也被众多投资者视为“蓄谋已久”。
而这背后尴尬的现实是,曾经凭借美妆这个细分市场异军突起的聚美优品在京东等综合电商加大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力度之后,重度垂直的市场份额很难承受住资本市场对它的高期望,特别是电商集体布局跨境电商之后,聚美优品的优势领域美妆已经成了各家巨头的必争之地。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互联网上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电商零售的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品类单一的垂直电商原本黏性不足的劣势更加凸显。
和那一批宣布回归的大多数中概股类似的是,聚美优品最终的私有化并不顺利。私有化进程受阻之后,聚美优品的股价继续下行,如今徘徊在2美元左右。
2012年,一句“我为自己代言”带火了陈欧和聚美优品。自带IP属性的“网红企业家”陈欧从普通创业者到成为创业明星用了四年,但跌下神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在聚美优品的主业电商迟迟不见起色之后,陈欧开始频频跨界。去年年初宣布进军影视文化业成立的聚美影视,在经历了一年半之后至今还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陈欧还切入智能家居领域,推出“REEMAKES睿质”空气净化器。今年5月份,陈欧又进军共享经济领域,宣布以3亿元现金投资共享充电宝街电,却被王思聪在朋友圈怒怼,“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不论是影视业、空气净化器,还是共享充电宝,都与其老本行美妆电商渐行渐远。如此频繁地更换跑道也给陈欧带来不少质疑声。
资本 游戏 ,钱来得快,去得更快。
文丨华商韬略 王小生
违背价值规律的爆发,终将被价值规律加倍惩罚。
今年1月,法院一纸限制高消费的公告,将原达华智能董事长蔡小如推下神坛。从中山市最年轻的亿万富豪到如今的狼狈不堪,几年的光景,蔡小如就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人生。
生于1979年的蔡小如,16岁初中毕业开始辅助父母做生意。2003年,年仅24岁就成为了达华智能实际控制人。
2010年公司上市时,31岁的蔡小如凭借超过26亿元的身家,成为中山市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是众多创业年轻人膜拜和追捧的对象。
在资本市场尝到财富暴增的甜头后,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此开启了堪称疯狂的并购扩张之路,甚至被媒体冠以“并购狂魔”的称号。
他的并购扩张之路究竟有多疯狂?看看下面的数据就知道了。
2013年,达华智能以433亿元并购新东网。2015年,其一年时间参与了至少6家公司并购或者部分收购,总耗资5亿元以上。
到2019年底,达华智能已累计涉足或控制了11家上市公司。
频繁的并购,帮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故事,也进一步推高了达华智能的市值。 账面财富不断放大,蔡小如的野心也随之更加膨胀,在大举并购之后走上了资本套利的道路。
他第一个套现的目标就是市值不断做大的达华智能。除公告公开的4次减持、2次增持,总计套现135亿元左右之外,蔡小如还分别于2016年9月与2017年1月,与“中植系”旗下珠海植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累计转让达华智能1856%的股份,套现3633亿元。
蔡小如赚大了,却让达华智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和经营包袱。
2017年末,达华智能短期借款急剧增长至2354亿元,占公司总资产比例将近30%,长期借款在2017年末也猛增至723亿元,而流动资产占流动负债比率只有079,远低于正常企业“2”的水平。
2018年,达华智能更巨亏1742亿元,流动性危机凸显,股价断崖式下跌。
危机关头,蔡小如想的不是如何拯救公司,而是继续挪腾转移。他与福州金控达成协议,拟将剩余的258亿股作价2245亿元,全部转让给福州金控,试图彻底套现走人。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博弈,该协议被终止。
直到2020年9月17日,事情才算有了新进展。达华智能通过向福建天志定增发行股票252亿股,筹集116亿元,摊薄了蔡小如的股份,控股股东也变成了福建天志,福建天志的大股东陈融圣成了实际控制人。
从资本市场巨额套现的蔡小如,并没有因此告别资本运作。而是在达华智能之外,以个人名义继续着资本 游戏 。
从2014年入股溢多利开始,他先后入股华峰超纤、熊猫国旅等上市公司。
2017年,他又通过深圳华欣创力 科技 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超过11亿元巨资入主金莱特,并如愿成为实际控制人。
此外,他还出现在爱朋医疗、青农商行、华林证券、七彩化学、立华股份、恒铭达、康龙化成、青岛银行、新乳业等公司的IPO线下发行投资者名单中。
然而,蔡小如的个人投资也同样不成功。
2018年达华智能巨亏,当年6月,蔡小如失去达华智能控制权,辞去上市公司董事长职务。
2019年,因与卡友发生的转让纠纷,蔡小如持有的达华智能全部股权悉数被法院冻结,并陆续质押给了债权人;同年8月,他通过华欣创力持有的金莱特股份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此外,蔡小如持有溢多利的股份也被全部冻结;2020年12月,蔡小如又卖掉持有的熊猫国旅全部股份等等。
至此,蔡小如名下的股权几乎被质押或被法院冻结。 他曾经靠资本运作得到了,最终不但加倍还给了市场,还落得个败坏家业、声名狼藉的下场。
资本 游戏 ,顺风顺水时,来钱快、造富和光环效应强,一旦沾上了就容易上瘾,而上瘾的远远不止蔡小如一个人。
作为“中技系”掌门人,1978年出生的颜静刚,17岁开始便闯荡上海滩,前后干过IT、做过翻译中介,最终还是选择继承了父辈的衣钵。
2004年,由其叔父带入预制桩行业,并在2005年成立上海中技桩业发展有限公司。凭借头脑灵活、能钻研、肯吃苦,颜静刚带领中技桩业飞速发展。
2008年赶上了国家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大基建,2010年又踩上了上海世博会的风口,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大幅增加,短短五年时间,中技桩业总资产增长69倍,总营收增长89倍,净利润增长124倍。
颜静刚本人,也被评为“2007年长三角创新精英人物十佳”。名利双收之下,颜静刚似乎并不满足, 看着资本市场一波又一波地造富,颜静刚突然发现,实业来钱还是太慢了, 于是他开始筹划在A股上市。
在上市过程中,因为发生多起安全事故,中技桩业两次IPO冲关均告失败,颜静刚只能“曲线救国”,终于在2013年12月12日,通过借壳澄海股份成功登陆A股。
颜静刚一踏进A股,就像变了个人,疯狂开启了资本 游戏 。他跟风收购各种热点行业企业,看着股价犹如过山车,大起大落,无不刺激。
中技桩业刚上市半年多,便披露定增预案,拟融资8672亿元,用于收购互联网 游戏 公司点点互动和影视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技控股总资产才6562亿元,净资产仅2250亿元,收购规模几乎是自身净资产的4倍,其资本动作的规模之大,令人震惊!
当时, 游戏 影视公司正值热点,一家预制混凝土桩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去收购与自己主业毫不相关的手游和影视公司,更让人不可思议。
虽然此次定增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借助并购热点行业,点燃市场行情,让中技控股在一年半时间涨幅4倍多。2014年8月,中技控股更是单月涨幅达到110%。
收购影视公司失败后,颜静刚旋即开始筹划注入军工资产。2015年9月,他选中了是武汉枭龙,意向总估值约50亿元。
同样的大手笔,同样的行业大热点,同样让不明所以的资本市场热血沸腾,然而仅过一周,关于武汉枭龙的收购便宣告收购破产,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额收购军工热点,“故事丰富饱满”,能吸引“韭菜”,让股价暴涨。
收购总是无果而终是不行的,所以经历两次“挫折”后,颜静刚妻子梁秀红开始登场。2015年12月,梁秀红以774亿元收购宏达矿业15%股权,成为宏达矿业实际控制人。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通过质押股权和高杠杆,夫妻俩开始各种资本运作。2016年颜静刚以2416亿元的价格回购中技桩业,然后又收购了宏达矿业旗下的 游戏 资产。
通过一系列大额并购后,颜静刚夫妇杠杆已加到极限, 截至2016年7月,两人直接和间接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市值合计为4759亿元,质押率却达到了90%以上。
尽管资金压力巨大,但颜静刚又在2017年5月收购了苏州正悦100%股权,转让价格1亿元,转让总价款及承担债务合计高达2681亿元。
支付1亿元的转让费,就能间接控制苏州正悦旗下的上市公司尤夫股份,这对颜静刚诱惑极大, 毕竟债务不急着还,颜静刚决定“赌一把”。
转让完成后,颜静刚终于圆梦,成为了手握3家上市公司的“中技系”掌门人。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收购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来资金就并不充裕,筹集资金的来源也主要靠股权质押,但是眼看上市公司股权已尽数被质押的夫妻俩,从哪里来钱去承担新收购公司的巨额债务呢?
在2020年公布的监管处罚通知书里可以看到答案。
公告截图
根据调查结果和处罚通知书,颜静刚在2017年收购控制尤夫股份后,存在多起对上市公司尤夫股份的资金占用情况和违规担保的情况,违规金额高达1407亿元。
由此资金线条便清晰了起来,“凑钱”便宜拿下尤夫股份,再通过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担保获取资金用来偿还收购时承担的债务费用,好一个“空手套白狼”,但没能逃过监管的眼睛。
颜静刚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策划、领导并实施了公司虚增利润及违规担保等全部涉案违法事项,证监会不仅对其进行罚款,还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
颜静刚也从此销声匿迹。
追风口,玩资本,不专属于富二代,年轻创业者吃得起苦、受得了累,历经了重重考验和磨砺,也还是有人禁不住诱惑,倒在了这关口上。
2017年10月18日,刚刚成立三年半的趣店,便赴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成为了中国第三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其创始人罗敏也被看作是“草根逆袭”的榜样。
小时候的他因为身材矮小、土里土气,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从那时起,罗敏就已经明白, “唯有成功,才能获取尊重,才能让人刮目相看”。
200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的罗敏怀揣2000元,到北大备考研究生,想通过考上全国最好的学府来证明自己。然而在一次旁听课上,听完李彦宏关于创业的演讲,他改变了想法,决定弃考开启创业之路。
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罗敏尝试过各种风口,也体验了各种失败。直到2014年,他终于踩中了消费分期这个大热点,然后蒙眼狂奔,一路高歌。
2014年3月,趣分期(趣店的前身)成立,以校园贷为突破口,通过收取高额利息,给年轻人提供分期消费贷款,后又推出不限用途的小额信用贷,收割了一大票借贷消费的年轻人。
比如一个苹果手机4999元,没有存款、没有信用卡怎么买?趣店可以给你做个分期消费贷款,两年内每月还299元就可以了。由于这种模式满足了学生们超前消费的需求,因此业务迅猛发展。
2014年,趣店进行了B轮和C轮融资;2015年4月,获得D轮融资;同年8月,又进行了约2亿美元的E轮融资。
2015年与蚂蚁金服的合作,让趣店一飞冲天,在支付宝巨大流量支持下,实现了爆发式成长;双方合作后的当季,趣店平均新增用户、月活用户、季活用户、交易金额及交易量均实现了200%以上的增长。
到2017年10月18日赴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趣店更是半年净赚将近10亿,利润率达到5311%,月活用户26089万、活跃借款人7023万,交易金额达到382亿元。
顶着互联网金融的光环,不足二十亿的营收却有近十亿的净利,庞大的用户流量以及低廉的获客成本,让华尔街投资者心动不已。
趣店开盘价3435美元/股,发行当日即大涨43%,市值轻松突破了100亿元美元。
此时的罗敏经历了人生最高光时刻,但是公司却早已危机四伏。
“校园贷”疯狂扩张,行业乱象频出,各种诱贷、“裸贷”、高利贷在全国泛滥开来,不少学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有的甚至被逼上绝路。
趣店也被媒体认定为“对学生发高利贷造成血案的祸首”,对罗敏本人更是各种口诛笔伐,以至于趣店和罗敏不敢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这还不止,上市仅两年,当初站在罗敏身边的其他五大股东,均已套现走人,靠山也一个个离去。
当主业出现问题的时候,罗敏没有去想着解决,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的风口,再次“转型创业”。
2018年1月,趣店推出大白 汽车 分期,短短80天时间,迅速在全国开业了175家自营门店,成本支出巨大,融资得到的9亿美元,到2018年底便烧掉了3亿美元。
由于对 汽车 销售行业的认知不足、对 汽车 用户群体的定位转化不够,自建门店、员工支出等等带来的高昂运营成本以及后期员工与客户勾结的联合骗贷等等,大白 汽车 把行业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经历了个遍。
2019年5月,趣店全面收缩大白 汽车 业务,并于当月停止新车销售业务。
这期间,趣店还推出过为儿童提供1对1在线教学的“趣学习”;后又推出高端家政项目“唯谱家”以及奢侈品电商等,但都是惨淡出局。
一次次转型、一次次失败。在转型失败的同时,资本市场也渐渐对趣店没了兴趣,趣店最新市值较巅峰时蒸发了90%以上,而罗敏却依旧带着趣店在“风口”的路上进行各种切换。
同样的还有聚美优品的陈欧,2014年,刚成立四年的聚美优品便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开盘价每股2725美元,市值高达38亿美元。
而作为纽交所220年来最年轻的敲钟人,年仅31岁的陈欧经历了在华尔街街头的意气风发和风光无限。
然而刚上市不久,其毛利率、净利率等财务指标便都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后来又因各种水货、假货和售后服务等问题,受到了美国律所和中国律所的集体诉讼讨伐。
遇到问题后的陈欧,同样选择了“躲避”和“转型”。 2015年豪掷25亿美元投资母婴电商宝宝树,随后其成立了影视公司聚美影视,进军共享充电宝市场等等。
但这并没有能够改变聚美优品持续向下的局面。上市4年后,聚美优品从最初的2725美元/股,大跌到私有化时的7美元/股,最终黯淡告别资本市场。
还有1987年出生的唐军。从2009年开始,成立过咨询公司、金融投资公司、环保 科技 公司;2012年跟风成立团贷网,疯狂而野蛮地发展P2P业务,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唐军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立案调查。
从年轻富豪蔡小如,到中技系掌门人颜静刚,再到趣店的罗敏,聚美优品的陈欧、团贷网唐军……他们只是冰山一角,不知有多少创业者和资本玩家,因为浮躁和贪念而昙花一现,销声匿迹。
老一辈在实业领域辛苦创业,新一代觉得实业太土太慢,资本才是本事和潮流,殊不知资本也是把双刃剑,帮得了你,也能毁了你。
一个个年轻创业者,因为盲目跟风,浮躁追求快钱而快速崛起,又快速跌落,犹如昙花一现,成为匆匆过客,只留下一地鸡毛。
很多人在一番疯狂操作过后才发现,成功的人和成功的路大抵相似。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由于生活所迫,找朋友凑了21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
在销售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行业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于是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从此告别代理,而走向技术创新和自主发展。
33年里,抵制住了房地产行业暴利时代的吸引,抗拒住了资本市场迅速暴富的诱惑,将华为打造成了一个可以和世界第一强国叫板的企业。
三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偏离主业,在通信行业做到了极致,也取得了极致的成功。 如今,华为依旧没有选择上市。
类似的还有福耀玻璃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创业之初,从一个异形玻璃厂的采购员做起,一做就是六年,吃苦耐劳,从不投机取巧。
1985年将公司主业转向 汽车 玻璃,就再也没变过,只是一门心思追求质量,发展技术,最后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 汽车 玻璃供应商。
现在大街上的奔驰 汽车 ,百分之七十以上用的都是“福耀玻璃”。
“不做房地产,不做互联网,不做金融,不做煤矿。”这个“四不做”广为流传, 是他经营企业一直坚持的方向和准则。
同样的还有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如果不是《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发榜,将其放在聚光灯下,你可能都没想到,一个卖水的人会成为亚洲首富。
从给娃哈哈口服液做代理经销商做起,后成立自己的 养生 堂公司,凭借独特的概念和宣传手法, 养生 堂龟鳖丸一炮走红。一年时间,龟鳖丸就从海南卖到了全国。农夫山泉异军突起,从零做到市场第一,每一次都是在枪林弹雨中突出重围。
他不写书、不接受专访,就连自家公司上市敲钟他也没露面。当90年代所有保健品企业都在大赚特赚的时候,钟睒睒却选择了退出。面对竞争激烈的纯净水市场,他脚踏实地,将娃哈哈甩在身后,成为终极王者。
任正非、曹德旺、钟睒睒只是成功企业家的一个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成功人士所必备的素质:专注,踏踏实实。
耐得住寂寞, 不忘初心,专注主业,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踏实做实业,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认命,最终才能做大做强。
1《31岁公司就上市,成为一方富豪,如今被限制消费,他究竟做错了什么?》每日经济新闻
2《“中技系”颜静刚败局,昔日杠杆撬回两家上市公司,今“大本营”人去楼空》每日经济新闻
3《罗敏会复制成功,还是继续复制失败?》大雪 财经
4《农夫山泉董事长成亚洲首富,5500亿身家是如何炼成的?》人民新视界
5《任正非与华为的故事!穷苦出身,43岁创业,如今为国争光!》洋洋 财经
——END——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似乎从古至今都在应验。互联网的发展促成了无数新兴产业,也捧出了一大批“电商玩家”,甚至你拿起手机刷个朋友圈,朋友圈里每天都不会缺卖货的人。但在激烈的竞争下,真能在电商行业笑傲群雄的人,少之又少。
陈欧因为独特的语录走红网络,一句“我为自己代言”不仅让广大年轻人记住了他的个人风格,也记住了他的长相和他的事业。陈欧的名字和“聚美优品”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和年轻人创业联系在一起。
但如今可以明显感觉到,和其他电商平台比起来,“聚美优品”似乎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隐退”了。陈欧作为其创始人之一,也算是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当年“陈欧体”走红的时候,不少年轻人都被陈欧的个人魅力打动,但有个人魅力,不代表就能把事业做强。
简单看一下陈欧与聚美的起落,很容易产生一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不真实感。从2014年到2017年,聚美经历了从市值最高578亿美元到仅298亿美元的变化。
3年时间里,陈欧经历的一切很难用几句话说清。但毫无疑问,当初的假货风波影响了大众对聚美的印象,2017年北京市消协在聚美购买的12种比较样品超过半数不达标,而陈欧的团队在此期间又没有处理好危机,冲着品牌去买货的消费者受到欺骗后,自然会恼怒不已。
甚至团队成员之间也出现了很多分歧,陈欧的私有化方案更是引发了股东们强烈不满。事实证明创始人的人气是没法为企业保驾护航的,陈欧本人因为3年创造上市神话,3年又经历股价大缩水败光120亿,收获的评价远没过去那么好了。
如今的陈欧其实仍然在探索自己的事业,并没有放弃。他几次跨界,让众人对聚美的定位感到十分模糊,三大创始人之一的戴雨森也因为理念分歧与陈欧说了再见。陈欧尝试了影视文化行业,拍摄电视剧,结果收获一波差评。
不少网友评价说,聚美开山之作《温暖的弦》主角完全找不到精英感,不够接地气,剧情脱离现实,纯属披着职场外衣讲玛丽苏……陈欧还尝试智能家居,想卖空气净化器,但最后也没翻起什么大水花,只让人听到了宣传,真正的好产品并没拿出手。
在很多人看来,现在的陈欧,或者说一直以来陈欧都有点“网红”范儿,他热衷于在微博上进行抽奖、关注名人恋爱、评论热播剧、夸赞公司员工素质等一个都没少,不像一个专注事业本身的企业家。
陈欧已经丢掉在美妆电商领域的优势,把注押到共享充电宝这一领域,有人称赞他不抛弃不放弃,失败之后继续努力,也有人不看好他的选择,认为他对新方向的预估太乐观,对自己太自信。总之陈欧虽然没有了以前的风光,但目前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刻,接下来他的发展只能拭目以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