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tore刷榜
1找有刷榜技术的公司,将排名刷到top榜单里(其实就是作弊的方式让appstore以为有很多人在下载这个APP,这样排名就会靠前),排名越靠前就可以让越多人看到你的产品,带来更多的自然用户。刷榜排名越高价格越高,双十一的时候总榜TOP50是1万6千块/天。到过年前一礼拜,TOP50的价格已经要3万左右/天。
PS:这个方法不建议使用,刷榜存在以下风险
1、被appstore鉴定为刷榜的话,会收到警告信,超过3次,产品可能会被下架。
2、而且刷榜市场传闻目前只有一家北京的公司有刷榜技术,但是也不十分稳定,有时能刷有时刷不了。
3、因为刷榜ROI很高,也容易让营销团队对其产生依赖,降低对其他营销渠道的兴趣和优化,万一无法刷榜了就很被动了。
网盟&平台类
1积分墙:多盟、力美、有米、点入结算方式为CPA(激活/注册),渠道本身的用户价值很低。用于appstroe冲榜效果较明显,需求量大的话需要同时接进几个公司的API。
2平台:admob(google)、inmobi为in-APP展示类banner、插屏广告,结算方式为CPC竞价,用于活动推广和品宣较合适。缺点是global公司都不提供用户ID,无法准确评估用户成本。如果想要监测数据,产品里就得嵌入对方SDK,这样就会造成APP数据公开给对方的情况。如果不嵌入SDK就完全属于盲投,优化效果也不理想。目前看来投放平台的公司还是以游戏类的居多,都是土豪呀。另外这些平台的海外资源也是相当不错滴。据说微信之类的推海外效果还不错哦~
3网盟&代理:adsage、亿玛结算方式有CPA和CPC,网盟的用户量很大,缺点是用户质量不可控(数据可能偶有掺水分的情况出现-_-)。
4移动DSP:目前只知道有力美和mediav在做移动DSP,因为是刚起步,这两家公司的同学自己都不建议我们做,因为没有历史数据,优化的依据很少,价格好高。顺说下,他们的媒体资源一般都是接入的google、inmobi这些大平台的。移动DSP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比较靠谱的投放方式还不清楚,静静期待吧~
应用推荐类
1APPStore:金山、限免大全、搞趣、APP123结算方式多为CPT,由于IOS推广渠道资源有限,价格一直在涨,金山14年好多合作都需要走年度框架,即使按照CPA去合作,电商类的价格也要12块/激活。这类渠道的用户质量不错,渠道基本不会掺水分,数据还是比较靠谱滴。只是长期投放之后用户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推广效果会慢慢降下来,还有些如今日头条和百思不得姐这些应用可以内容植入也可以去谈CPS,之前有在百思不得姐中见着口袋购物的身影
2越狱类:PP助手、同步推、快用、91结算方式也多为CPT,也可以沟通CPA合作。这几家的量还是不错的,自己木有推越狱的渠道,所以了解的很少(回头补课)
61Android
网盟&平台
1积分墙:正常情况下android的积分墙不建议做,原因是android不像IOS只有一个应用商店APPStore,它可展示的资源相对较多,无需通过积分墙来冲榜。(BTW,如果只是想要拉高某一特定市场的排名,可以去买些下载量就可以了,万能的淘宝就能找到提供此服务的商家,之前1万的下载量只要50元。性价比高多了,只是要当心别被市场发现^_^)说到这,你是不是要问,既然android不用积分墙来冲榜,那它干嘛存在呀。嘿嘿,有句话叫做“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滴~如果你的KPI是激活用户数量,且只要是真是用户就可以了,那当然要买积分墙呀,物美又价廉,多好的渠道啊
2网盟&平台:亿玛、安沃、adsage、微创如果按CPA购买的话,跟对方商定一个CPA的价格(当然价格越高获取的用户数也会越多啦),最好还能定个KPI,例如次日留存不低于,或是24小时购物率不低于等,有了这样的约定,用户质量就有了保障。和IOS一样平台类网盟也是inmobi,adwords一类的公司,购买
3代理公司:微创、adsage、AdTouch这些代理公司的产品很丰富,可合作的方式有,CPC(展示类CPA(一般多会是应用推荐位置)、还有就是会代理一些应用市场的资源,比如AT跟安卓91、360市场的关系会比较好,合作让其代理可以在刊例价格的基础上打个折啥的,另外如果推广费用多签了框架,那么每个月都会有优先选择媒体资源的权利,哎,土豪就是好啊
应用市场
1主流应用市场有这些:360、豌豆荚、百度、安卓91、小米还有安智。还有一些如google-play、N多、机锋之类的市场流量相对少些。应用市场资源的售卖方式有CPT、CPD(下载)和CPA等。合作下来发现直接买CPT的话,ROI肯定是亏的,借用安卓市场举个例子吧,计算下来一个激活用户的成本需要10块左右,对于电商来说就偏高了。或许你会说,对电商来说价格高,对游戏类的APP来说很便宜啊。这是接下来想说的,应用市场是不跟游戏聊CPT滴,面对游戏,应用市场基本要求联运或者CPS分成,如果你是做游戏的,我想你肯定懂的,小心酸呀。再来说下CPA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一般没有所谓的刊例价格,需要跟市场去商定一个价格,比如5块钱一个激活,这样的量一般是市场的剩余流量,所以每天的流量多少会有起伏。而且像91这样的市场会要求你的产品下载到激活的转化不能低于35%,还有可能要求自然量也需要结算,可虽然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CPA还是比CPT合算的,所以有框框也就忍了吧。
2按竞价CPD合作的应用市场:豌豆荚、百度和小米,这三个市场都有CPD投放的操作后台,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就好了,通常一个下载的起拍价是05元,CPA(激活)的成本大概8块左右,当然不同的APP获取用户的成本肯定是有差异的。CPD的合作相较于CPT和CPA更灵活可控,平时控制下成本保证ROI,遇到节日庆典啥的,调高价格,获取较多流量。这里还想补充说下的是豌豆荚和小米的流量都是市场本身的流量,百度则是来自百度手机助手和百度网盟,属于“春华”这条产品线。
预装机
1这块我自己没尝试过,一般可以找品牌厂商、运营商、手机销售渠道和rom制作方,将自己的APP内置到操作系统中,根据文件包大小、产品知名度和激活数支付不同cpa费用。如果做预装机的话,建议:1、找偏下游的服务商,因为上游(如厂方)装的机,到零售商那可能又被重新刷一次,那你的钱就白花了。另外如果找品牌厂商直接合作的话,第一合作谈判很艰难,第二从装机到消费者手中的周期很长。2、要考虑清楚自己的APP用户使用的机型是什么,比如高大尚APP刷500块一部的手机就是浪费了,而面向民工的小游戏也不要去刷三星,划不来。
纯花钱的渠道主要是上面说的这些,接着要说的就是通过BD合作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性价比较高或是免费的流量了
61换量:APP可以相互导流量,比如大众点评的APP里面推荐安居客,一般情况下,APP中会有个“猜你喜欢”或是“热门应用推荐“这样的Tab,可以将这里的位置用来跟其他APP置换流量(如果你的APP够热门将这些位置当广告位出售更好,就像墨迹天气,美图秀秀那样的模式)
61联合运营活动:比如聚美跟美人相机,就可以做个”晒素颜照“即可登陆聚美APP领取价值元的面膜一盒的活动,比如美人相机提供广告位宣传,聚美提供奖品赞助等,(这个活动纯粹是为了举例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首先要明确双方目标,各自能提供的资源,尽量双赢的提前下,这样的联合活动可以是非常的多样性的。
61针对手机应用市场的BD合作:
1、每个应用市场都有首发和特权活动合作,如果你的APP更新版本,最早那几天只在某个应用市场发布,那市场通常会免费给到你1-3天的首发专区位置,也可以配合应用市场做一些活动,比如,给来自小米商场的用户双倍积分。或是参与去应用市场的运营活动,比如十一长假出游,市场一般会做一些跟旅行相关APP的专题,这时候你跟他们的运营人员熟悉的话,就会提前得到通知,也比较容易免费上这些专题。(至于怎么跟人家打成一片,大家就各显神通吧)
2、跟应用市场换量,和所有的APP一样应用市场也需要增加流量,在要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换量就成了各应用市场获取流量的普遍途径了。跟市场换量分两种情况,首先是像豌豆荚这样的,他们只接受来自APP本身的流量,就是说如果跟豌豆荚换量你只能从自己的APP里面给他们导流量。其次像跟小米的合作就比较Open,他们愿意接受非APP本身的流量,哪怕你是花钱去网盟买的用户给他们,只要是真实的就行。应用市场会根据你给他们带去的用户数量(通常激活数量)回复你同等价值的广告位。比如你给小米导了5000用户,他们给你一天banner,价值大概1万。
如果有用请公开表扬,如有疏漏差错,请私信批评^_^
以上作者为:StarWalking
作为一个PM,在移动互联网还混沌的初期连市场同学都迷糊的时候,自己就开始尝试各种推广的方式,扛过真枪打过实弹。推过千万级别项目~~~搞过留存过60的项目~~
下面我分几个重点说一下项目的推广吧:
1各平台都有什么市场。
win7:活跃终端都不到千万没有玩的必要。
ios:市场单一itunes,什么越狱的在ios7向后已经不足10%了。这一现象应该是开发者对中国市场的妥协吧,搞付费的越来越少。
ios第三方市场也有我简单推荐几个:搞趣,限免大师,91,360,金山电池
android:安卓市场是一个相对比较开元的市场,也因为政策问题,googleplay没有像itunes一样担当起重头戏,也因为终端市场和运营商的介入变的更加复杂。那么我把android市场划分为如下:
A官方市场googleplay,
B第三方市场机锋安卓安智等,
C终端品牌市场智汇云三星市场金立市场等,
Droom市场Android43JellyBean(果冻豆)等等,
E运营商市场移动MM什么的等等,
Fwap站PC客户端web站快平台流量站。
因为android的只要下载到手机就可以安装所以GHIJK类市场就省略了,在互联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其他的推广类型。
2特殊市场
我觉得中国人是一个会钻空子的民族,任何一个和谐的环境都会被国人打破平衡。在此我推荐两个任何平台都适用的强大市场:
A积分墙等广告商刷量市场
B人肉刷评论市场
C劣质的服务器刷量市场(高危)
D真机刷量市场(ios有用)
Epush市场
F恶意软件潜伏安装市场
做了这么多年中国的互联网只做了两个事“抄”和“刷”
3流量共享
貌似每一个软件都有一个应用推荐的地方,合理将自有资源和他人置换。
公司安排一个实习生天天刷脸还是有必要的。并且可以选择渠道的精准性。
4线下渠道
用户量很少的情况下,产品的品牌概念还未形成时,所有的线下推广都太扯淡了,无法形成品牌型传播。你可以试试看核算一下CPA的陈本。
5社会化营销
现在很兴起的一种网络SNS推广方式,以比较偏软的方式植入到可快速传播的文字,,视频中,在各大SNS社区传播,带来高爆发的流量。这个不是不可能,需要的是产品本身可以营造出来的话题性,营销团队的执行力。我觉得亲这个方向还是放弃吧没啥好碰运气的。
6SNS分享
接入主流社区的分享功能做到自我营销的功能,这个我也不多说了大家很熟悉,但是不是所有的APP都适合,只有内容型产品或者可产生内容型产品可以试试例如优伶画报,魔漫相机啥的,可以去理解一下。
7对于小团队的建议
如上应该能涵盖当下移动互联网主流的推广模式了,对于小团队来说除了人才以外,成本最大的可能就是推广了,建议千万不要全平台上线。这样团队的精力根本无法负荷,特别是android的平台,因为变现能力强,用户基数也大,导致android渠道的用户水分比较低,在把握产品转换率和留存时常常受到渠道质量的波动影响。还是建议先搞ios,在ios上推广成本小,还可以有效的验证产品的需求是否靠谱。如果您在itunes上都无法勃起那劝你别做了。
当然光搞ios也不是没有前途的,像“私密相册2013”团队不到5人半年可以做到小30万的iphone用户,成本不到1万元。它在推广上还是值得研究的毕竟竞品比较多。
好吧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一起分析的有志同道合的可以加我~
注:android第三方渠道之我见
android第三方渠道我分为以下几类
1论坛出生最早的一批:机锋网安卓网安智网等
2PC工具出生:豌豆荚91助手等
3老市场:应用汇等
4巨头介入:腾讯(中等)百度(最弱的)360(最强的)
其实android的第三放渠道是五花八门的,我自己统计了一下一共有534个~这个项收集够牛B吧呵呵
文丨星河鹭
从马伯庸吐槽,到中插广告下架,播出平台只花了数天时间而已。1月6日,原著作者马伯庸发博称《古董局中局》的中插广告不考虑与角色格调的统一性,对演员和角色都是伤害,登上微博热搜;时隔数日,网友在追剧时突然发现,尬演的中插小剧场竟然在《古董局中局》消失了。
曾几何时,中插广告还被称作创意中插,以小剧场或者番外篇的方式呈现软性广告,让观众眼前一亮。自《老九门》开始,中插广告还成为片方/平台重要的营收渠道。如今, 中插广告的“情节”愈发套路与浮夸,创意难觅让观众大呼出戏,已然是恶化追剧体验的“牛皮癣”。
《古董局中局》之前,新版《流星花园》《如懿传》《延禧攻略》等中插广告也都引发争议,这种介于硬性贴片广告与软性植入广告之间的广告形式,亟待找到广告植入与观众观剧体验之间的平衡。
也许是《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表现不佳,马伯庸对自己的另一部IP化作品《古董局中局》尤为上心。开播时,马伯庸差点误会了许愿人设崩塌,行至剧中又忍不住对中插广告不吐不快——本来是一脸X格的药二爷,在中插广告中竟然变成了大傻子。马伯庸呼吁,广告内容能不能和剧的格调、角色的人设统一一下。
人设不统一的顽疾,在中插广告勃兴之时,还被认为具有与剧情迥异的“反差萌”,赢得了一大批观众的好感;而如今,这些用情景短剧来安利产品的小广告,无论怎样采取温情、 搞笑 抑或洗脑的风格,却再也难以给观众留下记忆点,只剩下“很尬”的评价。
创意中插不再拥有创意。种种迹象表明,曾被视作秀色可餐的“夹心式广告”,没法与内容保持原汁原味、共生共荣,甚至日益挑战观众的观看习惯了。
首先,与大剧深度绑定的中插广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成为舆论火药桶,近一年来尤为突出。从《扶摇》“拥有贵族般细腻触感”的宫内女性专业产品,到《延禧攻略》宫女们能够“准确预测姨妈期”某APP,再到《如懿传》妃嫔与宫女们追捧“一个朋友互动、制造快乐的社交APP”,这些花式呈现的中插广告都引发了“看广告还是看剧”的吐槽。
这些中插广告和软性植入广告、硬性贴片广告一起,极大削弱了追剧观感。如软广告较多的新版《流星花园》,以及《如懿传》开播时无法消除的某奶粉广告,甚至给剧集口碑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社交、美妆、快消、餐饮、旅行等广告类别外,游走在政策边缘的互金APP,依然是中插广告的“专宠”。无法在上星卫视中谋求露脸的P2P软件,几乎攻占了视频平台:从PPmoney到和信贷,从悟空理财到网利宝,从京东金融到平安财富宝,这些被有关部门列为重点对象的互金APP,集中对网友进行轰炸。这些与“民间借贷”、“跑路”、“高利贷”等敏感词相关的广告,无疑埋藏着不少雷区。
除此之外, 还有中插广告价格与市场蛋糕的停滞不前。 第一次引爆中插市场的《老九门》,单条售卖价格为100万左右;到了2017年的《白夜追凶》与《楚乔传》等,网剧与电视剧价格分别涨到了100-300万和100-500万;到了2018年大热的宫斗双子星《如懿传》与《延禧攻略》均为300万;《古董局中局》遭到马伯庸吐槽后,《4A广告周刊》爆料称该剧的中插广告报价是180万,3条起售。从2016年勃兴到2019年,高速市场化三年后的中插广告价格,并未得到飞速增长。
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至2018年网络视频“创意中插广告”规模分别为8亿、30亿、20亿,在经过去年的大爆发后,有广告没创意的“创意中插广告”,在规模上已经开始回落。来自艺恩的《2017-2018创意中插市场广告白皮书》也指出,在2014年至2015年的 探索 期后,创意中插广告迎来了突破期(2016年)、爆发期(2017年)和稳定期(2018年)。
马伯庸吐槽《古董局中局》后,网友们的高赞回答大多跟会员有关:“开VIP就是为了不看广告,现在又来这一出,很影响观感。”在愈发讨人厌烦的中插广告背后,是广告主、平台与用户的三方角力。
中插广告的问世,有避开政策风险的考量。 早在2011年,广电总局规定电视台在电视剧播出中间不得插播广告,广告需求逐渐向网络端转移;而对于互金APP广告的严控,更让视频平台成为其“避风港”。
宁财神用他《武林外传》和《龙门镖局》,为业内贡献了中插广告的雏形与初步试验。作为国产情景喜剧的巅峰,《武林外传》用“假广告”的方式来呈现小剧场,白驼山壮骨粉、鸟牌皂角粉、唐门不粘锅、桃花牌地板蜡等子虚乌有的产品,有相当喜剧效果。等到《龙门镖局》大肆植入广告,从平安票号到顺丰、德邦、聚美、TOTO马桶到TV,超500万收入显示出美好的市场前景。
这些“广告即内容,且内容有趣”的中插广告,虽然单客曝光成本高,但是广告直接转化率被认为远超其他广告形式。新鲜有趣的中插广告,被冠以“创意中插”的美誉,是彼时片方与平台的全新营收点。
在网剧会员付费刚刚起步的2015年,对支付巨额版权费用、依赖广告投放来生存的视频平台来说,中插广告是 探索 盈利模式与扩容盈利空间的好方法。为了抵达消费能力更高的会员群体,中插广告甚至无视会员权益——会员可以略去剧集、综艺的贴片广告,但小剧场式的中插还是得手动拖拉进度条。
数年过去,创意中插丧失了创意,依旧在老旧套路中进行流水线生产,审美疲劳再所难免。以往《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郭嘉的“反差萌”人设颇为吸粉,到了如今《古董局中局》中药不然的人设落差引吐槽,受众的需求已经变成了“广告不要太硬”,削弱违和感才是扳回一局的关键所在。
截至2018年底,中国视频会员规模超过23亿,增速远超中国网民,空间可谓广阔。艺恩《2018中国视频内容付费产业观察》甚至做出判断,视频付费是拉动中国 娱乐 内容付费的最大引擎。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对内容创作的反作用力愈发明显——就在马伯庸吐槽、网友附议后的数天,播出平台就删掉了不合时宜的中插广告。“洁版”的《古董局中局》,倒也迅速得到网友的赞誉。
结语
回顾中插广告的制作变迁史,其主导权经历了从制片方,逐渐转移到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方,中插广告的制作滞后一直为人诟病。 从《如懿传》《延禧攻略》分别报收26亿与21亿广告费用操作来看,剧集在拍摄制作前,会进行一轮招商;而在版权贩卖给平台后,平台还能依照热度灵活处理,迅速跟进中插等广告。如《延禧攻略》在播出之初不为人看好,但在走红之后迅速追平了《如懿传》的300万/条单价。
看似灵活的广告投入,却遇上了小剧场制作的麻烦。与拍戏同时进行,是小剧场广告的最佳录制方法,但往往占比不高。大部分中插广告由于外包,广告制作方与剧集导演缺乏基本沟通,也欠缺创新诚意,违和在所难免。割裂的追剧观感,才造成了一轮又一轮的中插负面舆情。
有趣的是,同样属于小剧场广告的“小尬剧”,竟然在2018年底走红。网友们接连表示“领券买大牌做精致女孩的微博小尬剧,看多了会上瘾”,甚至还会反复观看。与剧集的中插广告相比,小尬剧由演技拙劣的素人出演、表演浮夸且剧情狗血,强行安利广告反倒被称作互联网的“清流”……同属小剧场广告,小尬剧与中插广告缘何待遇两极?
因为小尬剧本以绵密的尴尬感著称,它迎合了内容消费者的狂欢心理,两三分钟的《一秒之前是老公,一秒之后是渣男》式剧情并非长视频;而中插广告却硬生生打断用户喜欢的“沉浸感”“代入感”,自然遭受差评。
还有个原因是, 网友们看“小尬剧”,都是跳过领券购物环节,直接看精致女主对渣男的强力反杀,尬爽之时还不用付费;可付费会员可是掏出了真金白银,来为剧集和综艺买单的。
苹果手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下载聚美优品手机版:
1apple store下载。打开手机的apple store,输入聚美优品后点击获取安装。
2itunes下载。电脑下载一个itunes,连接手机后打开itunes,登陆后,打开itunes store,在搜索框里输入聚美优品,点击获取后输入密码就会开始下载,完成后选择把软件同步到手机即可。
3第三方软件下载。可以通过在电脑或者手机端下载pp助手,xy苹果助手,苹果快用助手等软件后通过软件下载聚美优品。
APP推广渠道主要分为付费和BD合作两种方式:
先来说说付费推广吧( IOS&Android )
IOS(appstore&越狱)
APPStore刷榜
找有刷榜技术的公司,将排名刷到top榜单里(其实就是作弊的方式让appstore以为有很多人在下载这个APP,这样排名就会靠前),排名越靠前就可以让越多人看到你的产品,带来更多的自然用户。刷榜排名越高价格越高,双十一的时候总榜TOP50是1万6千块/天。到过年前一礼拜,TOP50的价格已经要3万左右/天。PS:这个方法不建议使用,刷榜存在以下风险,1、被appstore鉴定为刷榜的话,会收到警告信,超过3次,产品可能会被下架。2、而且刷榜市场传闻目前只有一家北京的公司有刷榜技术,但是也不十分稳定,有时能刷有时刷不了。3、因为刷榜ROI很高,也容易让营销团队对其产生依赖,降低对其他营销渠道的兴趣和优化,万一无法刷榜了就很被动了。
网盟&平台类
积分墙:多盟、力美、有米、点入……结算方式为CPA(激活/注册),渠道本身的用户价值很低。用于appstroe冲榜效果较明显,需求量大的话需要同时接进几个公司的API。
平台:admob(google)、inmobi……为in-APP展示类banner、插屏广告,结算方式为CPC竞价,用于活动推广和品宣较合适。缺点是global公司都不提供用户ID,无法准确评估用户成本。如果想要监测数据,产品里就得嵌入对方SDK,这样就会造成APP数据公开给对方的情况。如果不嵌入SDK就完全属于盲投,优化效果也不理想。目前看来投放平台的公司还是以游戏类的居多,都是土豪呀。另外这些平台的海外资源也是相当不错滴。据说微信之类的推海外效果还不错哦~
网盟&代理:adsage、亿玛……结算方式有CPA和CPC,网盟的用户量很大,缺点是用户质量不可控(数据可能偶有掺水分的情况出现 -_-#)。
移动DSP:目前只知道有力美和mediav在做移动DSP,因为是刚起步,这两家公司的同学自己都不建议我们做,因为没有历史数据,优化的依据很少,价格好高。顺说下,他们的媒体资源一般都是接入的google、inmobi这些大平台的。移动DSP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比较靠谱的投放方式还不清楚,静静期待吧~
应用推荐类
APPStore: 金山、限免大全、搞趣、APP123……结算方式多为CPT,由于IOS推广渠道资源有限,价格一直在涨,金山14年好多合作都需要走年度框架,即使按照CPA去合作,电商类的价格也要12块/激活。这类渠道的用户质量不错,渠道基本不会掺水分,数据还是比较靠谱滴。只是长期投放之后用户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推广效果会慢慢降下来,还有些如今日头条和百思不得姐这些应用可以内容植入也可以去谈CPS,之前有在百思不得姐中见着口袋购物的身影
越狱类:PP助手、同步推、快用、91结算方式也多为CPT,也可以沟通CPA合作。这几家的量还是不错的,自己木有推越狱的渠道,所以了解的很少(回头补课 )
Android
网盟&平台
积分墙:正常情况下android的积分墙不建议做,原因是android不像IOS只有一个应用商店APPStore,它可展示的资源相对较多,无需通过积分墙来冲榜。(BTW,如果只是想要拉高某一特定市场的排名,可以去买些下载量就可以了,万能的淘宝就能找到提供此服务的商家,之前1万的下载量只要50元。性价比高多了,只是要当心别被市场发现 ^_^ )说到这,你是不是要问,既然android不用积分墙来冲榜,那它干嘛存在呀。嘿嘿,有句话叫做“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滴~如果你的KPI是激活用户数量,且只要是真是用户就可以了,那当然要买积分墙呀,物美又价廉,多好的渠道啊
网盟&平台:亿玛、安沃、adsage、微创…如果按CPA购买的话,跟对方商定一个CPA的价格(当然价格越高获取的用户数也会越多啦),最好还能定个KPI,例如次日留存不低于,或是24小时购物率不低于等,有了这样的约定,用户质量就有了保障。和IOS一样平台类网盟也是inmobi,adwords一类的公司,购买
代理公司:微创、adsage、AdTouch这些代理公司的产品很丰富,可合作的方式有,CPC(展示类CPA(一般多会是应用推荐位置)、还有就是会代理一些应用市场的资源,比如AT跟安卓91、360市场的关系会比较好,合作让其代理可以在刊例价格的基础上打个折啥的,另外如果推广费用多签了框架,那么每个月都会有优先选择媒体资源的权利,哎,土豪就是好啊
应用市场
主流应用市场有这些:360、豌豆荚、百度、安卓91、小米还有安智。还有一些如google-play、N多、机锋之类的市场流量相对少些。应用市场资源的售卖方式有CPT、CPD(下载)和CPA等。合作下来发现直接买CPT的话,ROI肯定是亏的,借用安卓市场举个例子吧,计算下来一个激活用户的成本需要10块左右,对于电商来说就偏高了。或许你会说,对电商来说价格高,对游戏类的APP来说很便宜啊。这是接下来想说的,应用市场是不跟游戏聊CPT滴,面对游戏,应用市场基本要求联运或者CPS分成,如果你是做游戏的,我想你肯定懂的,小心酸呀。再来说下CPA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一般没有所谓的刊例价格,需要跟市场去商定一个价格,比如5块钱一个激活,这样的量一般是市场的剩余流量,所以每天的流量多少会有起伏。而且像91这样的市场会要求你的产品下载到激活的转化不能低于35%,还有可能要求自然量也需要结算,可虽然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CPA还是比CPT合算的,所以有框框也就忍了吧。
按竞价CPD合作的应用市场:豌豆荚、百度和小米,这三个市场都有CPD投放的操作后台,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就好了,通常一个下载的起拍价是05元,CPA(激活)的成本大概8块左右,当然不同的APP获取用户的成本肯定是有差异的。CPD的合作相较于CPT和CPA更灵活可控,平时控制下成本保证ROI,遇到节日庆典啥的,调高价格,获取较多流量。这里还想补充说下的是豌豆荚和小米的流量都是市场本身的流量,百度则是来自百度手机助手和百度网盟,属于“春华”这条产品线。
预装机
这块我自己没尝试过,一般可以找品牌厂商、运营商、手机销售渠道和rom制作方,将自己的APP内置到操作系统中,根据文件包大小、产品知名度和激活数支付不同cpa费用。如果做预装机的话,建议:1、找偏下游的服务商,因为上游(如厂方)装的机,到零售商那可能又被重新刷一次,那你的钱就白花了。另外如果找品牌厂商直接合作的话,第一合作谈判很艰难,第二从装机到消费者手中的周期很长。2、要考虑清楚自己的APP用户使用的机型是什么,比如高大尚APP刷500块一部的手机就是浪费了,而面向民工的小游戏也不要去刷三星,划不来。
纯花钱的渠道主要是上面说的这些,接着要说的就是通过BD合作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性价比较高或是免费的流量了
换量:APP可以相互导流量,比如大众点评的APP里面推荐安居客,一般情况下,APP中会有个“猜你喜欢”或是“热门应用推荐“这样的Tab,可以将这里的位置用来跟其他APP置换流量(如果你的APP够热门将这些位置当广告位出售更好,就像墨迹天气,美图秀秀那样的模式)
联合运营活动:比如聚美跟美人相机,就可以做个”晒素颜照“即可登陆聚美APP领取价值元的面膜一盒的活动,比如美人相机提供广告位宣传,聚美提供奖品赞助等,(这个活动纯粹是为了举例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首先要明确双方目标,各自能提供的资源,尽量双赢的提前下,这样的联合活动可以是非常的多样性的。
针对手机应用市场的BD合作:1、每个应用市场都有首发和特权活动合作,如果你的APP更新版本,最早那几天只在某个应用市场发布,那市场通常会免费给到你1-3天的首发专区位置,也可以配合应用市场做一些活动,比如,给来自小米商场的用户双倍积分。或是参与去应用市场的运营活动,比如十一长假出游,市场一般会做一些跟旅行相关APP的专题,这时候你跟他们的运营人员熟悉的话,就会提前得到通知,也比较容易免费上这些专题。(至于怎么跟人家打成一片,大家就各显神通吧)2、跟应用市场换量,和所有的APP一样应用市场也需要增加流量,在要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换量就成了各应用市场获取流量的普遍途径了。跟市场换量分两种情况,首先是像豌豆荚这样的,他们只接受来自APP本身的流量,就是说如果跟豌豆荚换量你只能从自己的APP里面给他们导流量。其次像跟小米的合作就比较Open,他们愿意接受非APP本身的流量,哪怕你是花钱去网盟买的用户给他们,只要是真实的就行。应用市场会根据你给他们带去的用户数量(通常激活数量)回复你同等价值的广告位。比如你给小米导了5000用户,他们给你一天banner,价值大概1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