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生平、作品、名言、成就(影响、地位)、故事、图片、精神,告诉我,急呀!明天要啊!急急急。

张衡的生平、作品、名言、成就(影响、地位)、故事、图片、精神,告诉我,急呀!明天要啊!急急急。,第1张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中文名: 张衡

别名: 字平子

国籍: 中国(东汉)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南阳

出生日期: 公元78年

逝世日期: 公元139年

职业: 尚书,从政,科学研究,著书立说

信仰: 老庄、孔孟、

主要成就: 开创我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

代表作品: 《灵宪》、地动仪、《四愁诗》

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两项最重要的工作——著《灵宪》,作浑天仪。此外,在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灵宪》是张衡有关天文学的一篇代表作,全面体现了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发展。原文被《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所征引而传世。文中介绍的天文学要点如下: (1)宇宙的起源 《灵宪》认为,宇宙最初是一派无形无色的阴的精气,幽清寂寞。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称为“溟滓”。这一阶段乃是道之根。从道根产生道干,气也有了颜色。但是,“浑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状,也量不出它的运动速度。这种气叫做“太素”。这又是个很长的阶段,称为“庞鸿” 张衡纪念邮票

。有了道干以后,开始产生物体。这时,“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地配合,产生万物。这一阶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实。《灵宪》把宇宙演化三阶段称之为道根、道干、道实。在解释有浑沌不分的太素气时引了《道德经》里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些都说明了《灵宪》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渊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学。《灵宪》的宇宙起源学说和《淮南子·天文训》的思想十分相像,不过《淮南子》认为在气分清浊之后“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上地下,这是盖天说。而《灵宪》主张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是浑天说。 总之,张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认为宇宙并非生来就是如此,而是有个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张衡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西方古代认为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和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有所相通。 (2)关于宇宙的无限性 战国时代的《尸子》定义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把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也和西方古代把二者看成是两个互相割裂的概念大不相同。但是,中国和西方一样,在二者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上历来也有争论。《庄子》一书中就有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说法。而西汉末年的扬雄却认为“阖天为宇,辟宇为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起点的。张衡虽然长期研究扬雄的《太玄经》,并受到扬雄较深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不愿遵循扬雄。《灵宪》认为人目所见的天地是大小有限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人们就“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在空间上没有边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扬雄的思想和目前天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大爆炸宇宙学说在终极本质上是相通的。而张衡的结论却和当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合。看来,宇宙有限无限的问题还得长期争论下去。 (3)关于天地的结构  《灵宪》把天描述成是恒星所在的地方,它是一个偏心率极小的椭球:“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增广千里。通而度之,则是浑已。”天上有一个北极,枢星正好在这个位置上。日、月、五星都绕它旋转。天还有个南极,是在地底下,人不可见。人目所见的地表面是平的,正在天的中央,“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可见,张衡心目中的地是个半球。在地面上来说,如以8尺高的表在同一天正午测量日影长度,则南北相距千里的两个地点所量得的表影长度相差1寸。 为什么把天地要设想成是个椭球结构?我们已无法了解,或许,一种可能是囿于传统。早在《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提到:“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东西比南北长了二千里。《淮南子·坠形训》中也引了这两个数值。可见古人大概相当相信天、地的东西要比南北来得长。 地平说和“表影千里差1寸”的理论,过去人们曾以为是盖天说的内容。但若据此即认为《灵宪》的天地结构模形是盖天说,那就不当了。浑天模型和盖天模型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浑天的天是球状的,天可以转到地下去。天不仅有出于地上的北极,还有隐于地下的南极。盖天的天则或像一个盖子笼罩着平地(近人称之为第一次盖天说),或者和地构成二片平行的曲面(近人称之为第二次盖天说)。总之,天永远在地之上。天只有北极而不可能有南极。因此,从对天的结构认识来看,《灵宪》只能划入浑天说而不能视之为盖天说。关于地的问题,必须指出,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主要在于天而不在于地。直到唐代一行彻底否定了日影千里差1寸的旧说之前,水平大地的观念还一直存在于浑天说中。就是在一行之后,直到西方天文学传入之前,我国仍然未能建立起明确的球形大地的数理模型。反倒是《灵宪》中的那种“天圆地平”说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日、月的角直径  《灵宪》记载,日、月角直径为整个天周的“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化成现代通用角度单位即为29′21″,[根据钱宝琮的研究,认为《灵宪》的“(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广二百四十二分之一”当校改为“(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广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如此则日、月的角直径当为 29′353″]。这和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误差都只有2′左右。以二千年前的观测条件而论,张衡测值可谓精确。 在张衡之前的《周髀算经》中也介绍过一个观测:用一根8尺高的竿子垂直立于地面,每当太阳过子午线时量竿影长度。当影长正为6尺时,用一根8尺长、孔径1寸的竹管观看太阳。《周髀算经》认为此时太阳视圆面正好充满竹管。由此,《周髀算经》按照“千里差1寸”的比例关系,求得此时太阳距人目为10万里,进而求得太阳的线直径为1250里。由于“千里差1寸”等基本出发点都是错误的,因而《周髀算经》所得极为荒谬(太阳的线直径实际为1391万公里)。就观测本身而论,《周髀算经》的结果也是相当粗疏的。按竹管长8尺,孔径1寸计算,太阳角直径为42′58″。误差比《灵宪》所载大多了。  (5)关于月食原因 在张衡之前,人们已对日食的原因有所认识。西汉的刘向就说过:“日蚀者,月往蔽之”(见《开元占经》卷九所引)。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引述过别人的一种更明确的说法:“或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日在上,月在下,障于日之形也。”而对于月食原因,则在张衡之前尚无明晰的解释。大概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张衡在《灵宪》中就未及日食原因,而是专门论述了月食的原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 这段话中说到,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太阳光照到月亮上才产生光月。月亮之所以出现有亏缺的部分,就是因为这一部分照不到日光。所以,当月和日正相对时,就出现满月。当月向日靠近时,月亮亏缺就越来越大,终至完全不见。这样一种月相理论,在《周髀算经》中已有大概:“日兆(按:通照)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西汉京房说得更为明确:“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开元占经》卷一引)。张衡的月相理论和他们没有本质的差别,所突出的是张衡强调了月相与日、月相对位置的关系。但这样一来人们自然要问,既然“当日则光盈”,那么何以有时候当日时会有月食呢?对此,张衡回答说:“蔽于地也”,即大地挡住了日光,使日光照不到月亮上去了。张衡把这块大地所产生的影子起个名字叫“虚”。月亮进入虚时就发生月食。《灵宪》对月食原因的阐述是很科学的。 不过,再仔细思考一下虚,人们又会提出问题。按照《灵宪》所说的天地结构,地是其下部与天球相密合的半椭球。那么:(i)要使日、月能没入地平且能在地下运动,日、月就只能是两个无厚的圆面,这就和上面说的月相理论相矛盾。(ii)太阳没入地平后光线就会被地半球完全挡住,无论什么时候也不会投射上月亮。这样,晚上的月亮应该总是看不见的,这也就根本谈不上月食的问题了。要解释这两个矛盾,只能认为《灵宪》中的地有二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相对天来说的地,那是个半椭球。第二层含义是相对日、月来说的,那是孤悬在天球中央的一个较小的固体物。或者,可以把这二层含义统一起来说:孤悬在天内的是一片陆地,此外的地则全是水,故能与天球下半相密合。这样理解之下,则日、月仍可是个圆球;而日到水下之后日光仍能穿透水而照射到月亮上,只有那块相对较小的陆地才能产生一块虚。当然,在这样推测的时候还得再补充一点,即应该认为在张衡看来,水是一种透明度较高的物质,所以深入地下之后的日光仍能穿透厚厚的水层而射到月亮,产生皓然明月。 (6)关于五星的运动 《灵宪》中提出了4点极有价值的见解。第一,日、月、五星并非是在天球球壳上,它们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距地的远近各有不同。第二,这7个天体的运动速度也不同,离地近的速度快,离地远的速度就慢。第三,《灵宪》用天的力量来说明行星之所以有留、逆、迟、速等运动变化现象(“天道者贵顺也。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逆则迟,迫于天也”)。第四,按照五星离地远近及其运行的快慢,可以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附于月,属阴,包括水星和金星。另一类附于日,属阳,包括火星、木星和土星。

相关图集(13张)  《灵宪》上述这4点都很有意思。其中第一点可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虽然实际情况要比这种概括复杂得多。第二点则与古希腊人的思想完全相合。而在中国,则在张衡之前还没有人提起过,并且在他之后也未对此点给予重视,这就使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点虽然说得非常含混难解,而且完全不正确,但它却显然是在寻求说明行星运动之所以有顺逆迟速的力学原因。这种努力的本身值得在整个天文学史上大书一笔。1500多年之后,王锡阐在《五星行度解》里提到了类似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天对日、月、五星有一种类似磁石吸针的力量。王锡阐的思想的力学性就更明确了。虽然张衡、王锡阐的思想都并不正确,但是行星和它们的卫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一颗行星)的运动,的确都是受到万有引力定律所支配的。因此,追究这些天体运动中的力学原因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西方,对于这种力学原因的探讨在张衡之后的1000多年里仍然是没有的。许多伟大的希腊天文学家都只有对日、月、五星的运动作精细的运动学描述,而从未想到过解释其力学原因。力学原因的探讨要直到16世纪科学革命开始之后才被提出来。第四点也很有意思。《灵宪》的行星分类正好是太阳系中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分类。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转的,而月亮则是绕地球转的。所以,“附于月”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张衡和其他古人一样,把月亮作为阴的代表。不过,从金、水两内行星的运动来说,人目所见的鲜有和外行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外行星只能从晨出于东方开始一个会合周期。而内行星则在一个会合周期不但可以晨出于东方,而且还可以像月亮一样,昏出于西方。正是由于这种昏出于西方的相似性,《灵宪》才提出“附于月”的说法。 (7)关于星官 满天繁星,古人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个星组,以便于对它们进行辨认和观测。这些星组少则一星,多则数十星。这样的星组古人称之为星官。由于各个天文学家的取舍、组合方法并不都相同,因此形成了许多家不同的星官体系。直到张衡时代,流传于世的星官体系有以《史记·天官书》为代表的体系,有石氏、甘氏、黄帝以及“海人之占”等等的体系。对这些各有特色的体系,张衡作了一番比较、整理和汇总的工作,发展出了一整套收罗恒星最多的新体系。《灵宪》记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的这一星官体系整理工作比(三国吴)天文学家陈卓总结甘、石、巫咸三家星官的时代要早100多年,而且所包括的星官、星数比陈卓要多得多(陈卓所总结的有283官1464星),成就当然要比陈卓大。可惜张衡星官体系已经失传,这是我国恒星观测史上的重大损失。 与恒星星官有关的一个问题是,《灵宪》中提出了星空里还存在一种“微星”即很暗弱的星,其数有11520颗。这个数字并非严格得自实测,而是来自《易经》中神秘的“万物之数”。数字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张衡认为有微星存在,且星数比亮星多得多,这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8)流星和陨星 天空中除了日、月、星(古称三光。星包括行星和恒星)这些常见成员外,还不时见到流星之类的天体。《灵宪》认为“及其(按:指三光)衰也,神歇精■,于是有陨星。然则奔星之所坠,至地则石矣”。这里,张衡继承了前人“星坠至地则石也”(《史记·天官书》)的思想,对陨石的来源予以较正确的解释。同时,张衡还探讨了陨星产生的原因,认为是与日、月、星的衰败有关。虽然这个想法不正确(太阳系内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流星体,当它们在运行中与地球相遇,进入大气层后因摩擦而燃烧,便成为流星;较大的流星体在大气层中未及烧尽而坠落地面,便成为陨星,或称陨石),但是,每个天体都有发展到“衰”败死亡的阶段,这却是非常科学的结论。张衡的这个思想非常合乎辩证法,而且也正是西方古代天文学中所缺乏的。 与陨石相联系,《灵宪》中对恒星的产生也有一种解释:“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这种星生于地的见解当然是完全错误的。它是当时已流行了几百年的天地相应的思想的反映。《灵宪》说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这些所谓天地之间的对应,纯粹出于人的主观附会,毫无内涵上的科学联系。例如,所谓天的九位(即古人所谓九天)和地的九域(即所谓九州)全都是中国古人的人为划分。所以,这种相应纯属数字偶合。不过,张衡之所以会有山岳之精气上升为星的想法,原因即在于他见到的陨星至地都是石头,而山岳则正是最多石头的地方。石头又怎能上天?所以必然会想到这是山岳的精气,这就可以上升到天上成为星。这些反映了陨石来自天外的思想。而在西方,直到17世纪,还有天文学家认为陨石并非来自地外的说法。 《灵宪》作为一篇杰出的古代天文学著作,当然仍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各点外,比如文中还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当作事实记载在内,甚至说嫦娥入月后化成了蟾蜍。至于文中流露的种种星占术思想,那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倒也不必去苛求张衡。总之,尽管《灵宪》有一些缺点,但是它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梁代刘昭赞颂张衡是“天文之妙,冠绝一代”,其评价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灵宪》这篇杰出的著作。

图:http://baikebaiducom/albums/16543/5759262html#0$d66b7e59b4f27f4c2934f0e3

青蛙,系两栖纲蛙科动物的统称,各类繁多,较常见的有几下几种。

一,角蛙

角蛙,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蛙,近年业者更名为招财蛙。角蛙通常身体圆润,它们全身皮肤布满细长的疣粒,眼睛上方有凸起的三角形肉质小角,身体底色以**、黄褐色、鲜绿色居多,上面散布有不规则之黑褐色、啡红色、淡棕色的斑纹。

二,林蛙

商品名哈士蟆。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西伯利亚、朝鲜等也有分布。各地区个体变异较大。头体和四肢较细长,行动敏捷,跳跃力强,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

三,玻璃蛙

玻璃蛙,学名为透明蛙,是一类中南美洲青蛙的俗称。只要当背景颜色是淡黄绿色时,玻璃蛙的腹部皮肤就会变得像玻璃一样透明!我们可以轻易地透过它的皮肤看到它身体内部的构造。

四,黄蛙

黄蛙,头较扁平,头长宽几相等。身色为明亮的**,身体柔软体型娇小,部分具有毒性。明亮的**是在警告潜在的食肉动物当心中毒,这种威胁都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五,箭毒蛙

箭毒蛙是世界上外表最美丽的青蛙,同时也是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它们的体型很小,最小的仅有15厘米,个别种类也可达到6厘米。

有呀!

一、姓氏源流

年(Ni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襄公之后,以祖名为氏。据《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年氏。”上古周初时,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齐国,所以又称之为齐太公。传至春秋时齐国的齐襄公,是位昏庸荒*之君,在他当太子时,就跟亲妹妹艾姜私通。后来,艾姜嫁给鲁桓公为妻,不久,鲁桓公到齐国省亲,这时齐襄公已经继位,他利用这个机会又跟艾姜在宫中*乱,后来这件事被鲁桓公察觉,齐襄公怕丑事败露,就暗杀了鲁桓公,但这事还是被齐国大夫、齐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长叹道:“兄妹*乱,已无廉耻,今后齐国必有大乱。”于是他辞去大夫之职,回到封地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过了不久,齐襄公果然被齐国大将连称等杀死。他们立夷仲年的儿子无知为国君,可无知继位一个月又被杀了,这又引起了齐国的内乱,幸好继位的无知的儿子姜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齐国转危为安。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

2、出自严姓,是由严姓讹传为年姓而形成。明代有个叫年富的人,据《明史·年富传》上记载他的传记时说:“本姓严,后讹为年。”明朝初年永乐年间,年富考试中榜,当了县官,他清廉而正义,做事认真积极,于是升为高官,做了尚书,因此史书里有《明史·年富传》。他的家庭昌盛,于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

得姓始祖:姜小白。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姜小白进宫劝谏,齐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的族弟以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齐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傒诸大夫又杀了公孙无知等,准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姜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姜小白继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齐桓公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把国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让其一展才华。管仲确实是一个匡世济时的良才。他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要防止小人的渗入。他建议齐桓公起用隰朋,宁越等五个人,同时悬榜国门,号召国人献计献策,招纳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尊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的声誉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年氏后人奉姜小白为年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年氏家族,系出姜姓和严姓。一是,据《路史》记载显示,上古时,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诸侯国齐国,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书里说:“齐太公后有年氏。”也就是说,姜太公的后代中有一支姓年,年姓的鼻祖是齐太公。齐太公便是3000多年前辅佐武王定国安邦的贤士姜子牙裔孙齐桓公之后代。年氏具有数千年悠久的源流。另一支到了明朝时期,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这新的血液,就出自严姓。年姓的望族居怀远郡。据《明史·年富传》记载,“年姓本姓严,后讹为年。”年姓望居怀远郡(治所怀远县,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

三、历史名人

年 富:字大有,明代安徽省怀远人。本姓严,因人错呼“年”,即以讹传讹,改“严”为“年”。历事成祖、仁宗、宣宗、宣宗、景帝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不论在哪里,他都能清廉刚正,始终不渝,从而成为一代名臣。年富在他的从政生涯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比较关心民间的疾苦。当时江南百姓佃富人之田,每年要交纳很重的田租,可是一遇荒年凶岁,朝廷往往下诏蠲免税粮。但在佃农向地主交租、地主向国家交税的情况下,蠲免税粮,只是恩及地主富户,而佃农的田租却一仍其旧,负担没有丝毫减轻。所以年富请求朝廷下令,凡“被灾之处,佃农田租如例蠲免。”他通过调查又发现,每逢饥年,各地方政府没有现粮赈济贫民,而一些大户往往囤积居奇,抬高粮价以牟取暴利,州县官竟毫无救恤之方,因此他奏准朝廷,今后凡遇荒歉,政府为贫民立券,贷富人粟分给贫民,候年丰偿还,富户不准提价,但官府可以免去富人杂役,以为利息。

年 妃: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年遐龄之女。事世宗潜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1723年),封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妃病笃,进皇贵妃。并谕妃病如不起,礼仪视皇贵妃例行。妃薨逾月,妃兄年羹尧得罪死。谥曰敦肃皇贵妃。

年遐龄:清代康熙年间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年希尧:清朝初年的文官,出身于汉军镶黄旗。凭着与雍正皇帝的亲密关系而官运亨通,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与其政绩平庸相比较,年希尧在科学和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同凡响。他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镇去监督烧瓷器,因为宫廷用的瓷器都由那里烧成。他在景德镇陶瓷业的恢复和创新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他编纂的《纲鉴甲子图》被送往欧洲出版,引起西方汉学家的注意。他是最早接受并宣传西方对数计算方式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并热心推动西算与中学的结合。他还精于绘画,将西方的透视技法改编为《视学》在中国出版。而这一切,都跟他同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和友谊分不开。年希尧对中国瓷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年羹尧:清汉军镶黄旗人,字亮工。康熙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四川巡抚,办事明。五十七年晋四川总督,以理四川防务,支援定西将军噶尔弼进藏。六十年为川陕总督。世宗即位,以藩邸旧人获宠,接管抚远大将军允禵军务,寻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规划善后十三条。事定,封一等公。骄纵揽权,屡干涉朝中及地方事务,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选”。奴视同僚,督抚跪道迎送。雍正三年(1725年)遭世宗猜忌,调杭州将军,降闲散章京,旋以九十二大罪勒令自缢。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怀远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在原汉代饮汗城置怀远郡、怀远县(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隶灵州管辖,此为银川设治之始。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城遭黄河水患冲毁。第二年,在旧怀远县城西唐徕渠东侧(今银川市城区)筑怀远新城,为后来银川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堂号(缺)

============================================================

年姓宗祠通用对联

〖年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父子双封公爵;

兄弟齐任显官。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湖广巡抚年遐龄,原任兵部主事,雍正初,以次子羹尧功,加太傅一等公。他的次子年羹尧,康熙进士,累官四川总督、定西将军。平西藏,授川陕总督。平青海,授抚远大将军,并封一等公,晋太保。下联典指清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与其兄年希尧,均在清廷任过要职(年希尧官至工部右侍郎)。

-----------------------------------------------------------------

〖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对数广运通中外;

算法总纲焕古今。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工部右侍郎年希尧,精于数学,著有《对数广运》、《算法纂要总纲》等多种。

-----------------------------------------------------------------

〖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刚正朴忠,固超出乎士类;

气节才识,尤绝远于名流。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名臣年富。年富,字在有,怀远人。永乐中,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历官户部尚书。他廉正强直,始终不渝,时号名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184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8
下一篇2024-02-08

随机推荐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54900
  • 精华哪个牌子好用?

    精华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因为效果好有效含量高,对肌肤的改善比较明显,所以大家现在都开始用精华了,以前精华比较贵,价格都在几百元,现在因为竞争激烈,价格便宜了不少,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精华,价格不太贵效果却非常好,我们就给大家列举一

    2024-04-15
    62400
  • 这个妮维雅产品上的英文是什么意思?

    smooth sensation丝滑莹亮润肤乳液for irresistibly smooth skin无法抗拒的光滑皮肤smoothes softens tones 光滑,柔软,亮丽with ginkgo,shea,butter and

    2024-04-15
    62000
  • 问下苏秘精华露怎样?这个什么时候用最好?具体如何啊?

    你问的是使用顺序还是时间呢?精华一般是用在水之后的,乳之前。时间的话,最好早晚都要用哦,尤其晚上用吸收会更好。先用柔肤水清洁肌肤,打开毛孔,用的时候仔细顺着肌肤纹理慢慢按摩,轻轻拍打,最后再用乳液和面霜锁水。第二天早起,能感觉到自己脸摸起来

    2024-04-15
    57100
  • 伊思好还是高丽雅娜好

    1、价格还很白菜,是平价里用过最好的BB霜。高丽雅娜BB霜这个BB霜还是好闺蜜送给我的,她个人认为很好用,强推我试试。我用了一半了,觉得提亮美白作用很明显,遮瑕也还行,后续还是要上一些遮瑕膏的,不油腻,上妆很服帖,特别滋润。2、来了韩国就会

    2024-04-15
    54800
  • 有哪些成套的护肤品可以美白又抗皱的?

    成套的产品需要美白又抗皱,这里推荐几款口碑产品吧。1 whoo 后 雪玉凝水乳礼盒whoo的美白水乳套盒,主打的就是滋润和美白,而且有不错的抗皱的作用。如果是暗黄肌肤需要滋润的肌肤,那么这款很合适,用在脸上感觉滑滑的有滋润

    2024-04-15
    448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有什么不同

    精华露和精华液都是比较常用的护肤品,那你知道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是什么吗?它们是否就是同一种护肤品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精华露和精华液有什么不同吧!1、质地不同:精华露质地厚重、粘稠,属于高浓缩产品。而精华液相比之下要更轻薄、流动性更强一些。

    2024-04-15
    33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