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厄立特里亚国(The State of Eritrea)
独立日:5月24日(199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靠近旗杆为红色等腰三角形。红色部分中有一个由三枝**橄榄枝构成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畜牧业,蓝色象征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财富,**象征矿产资源,橄榄枝象征和平。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绘有一只骆驼,圆周以花冠和饰带装饰,下方的饰带上写着厄立特里亚的国名。
国家政要: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Isaias Afwerki),1993年5月当选总统并任职至今。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东北部,北面为埃塞俄比亚,西与苏丹接壤,东南与吉布提相连,东临红海,面积124320平方公里(包括达赫拉克群岛),海岸线长1200公里,隔海与沙特、也门相望,地扼欧、亚、非三大洲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人口:411万(2000年12月),共有9个民族:提格里尼亚、提格雷、希达赖伯、比伦、库纳马、纳拉、萨霍、阿法尔、拉沙伊达。其中,提格里尼亚和提格雷族人占多数,阿法尔族人在其东南部居多,影响较大。每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主要语言有提格雷尼亚语、提格雷语。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信徒各占一半,另有少数信奉天主教和传统拜物教。
首都:阿斯马拉(Asmara),人口约50万(2002年估计)。
简史:厄立特里亚历史上曾是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长期受埃塞俄比亚王国统治;1869年意大利人开始吞占厄立特里亚地盘,1882年将其宣布为殖民地。1890年,意把各占领区合为统一的殖民地,称“厄立特里亚”,这就是厄立特里亚名称的由来。1941年意大利退出,厄被英国占领,成为托管地。1950年在美国等13个国家建议下,联合国通过390号决议,建议厄立特里亚作为自治单位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双方于1952年成立联邦,英军也于当年撤离。1962年,厄议会在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压力下,通过有关厄与埃塞合并的决议,从此厄成为埃塞的一个省。长期以来,厄人民一直在为厄独立而斗争。1958年流亡国外的厄中层人士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1961年9月,一些民族主义者又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并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开始了武装斗争,从而拉开了埃塞俄比亚“内战”的序幕。1969年,该阵线内部分裂,一部分分出去的人成立了“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厄人阵),并继续为独立搞武装斗争,虽几经埃塞政府军的打击、围剿,但最终于1991年5月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人阵)的武装力量一起推翻了门格斯图政府。同年5月29日,厄人阵宣布成立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随后又与埃塞过渡政府达成协议,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并决定于1993年4月下旬由厄举行公决,决定厄的独立问题。1993年4月23—25日,厄举行了关于厄独立的公民投票,99.8%的选民赞成独立。埃塞过渡政府接受公决结果,承认厄独立。1993年5月24日厄正式宣告独立并举行开国庆典。
经济:厄立特里亚是一个农业国,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占出口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石油、铜、金、铁、食盐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工业部门有炼油、纺织、食品加工、皮革、玻璃器皿制造、制鞋等。厄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海运业较为发达,红海边唯一的深水良港马萨瓦港,以及人工港阿萨布,吞吐量都很大。厄的沿海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由于长期受西方的殖民统治,加上内战、连续不断的干旱和蝗灾影响,厄独立时的国家经济濒临破产。
外交:厄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
与中国关系: 1993年5月24日,中厄两国签署了两国建交公报。2005年2月,伊萨亚斯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
沙漠地区温差大,平均年温差可达30-50℃,日温差更大,夏天午间地面温度可达60℃以上,若在沙滩里埋一个鸡蛋,不久便烧熟了。夜间的温度又降到10℃以下。
沙漠面积排名
第一沙漠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主要有大片砂岩、灰岩、白垩和玄武岩构成,或岩石裸露或仅为一薄层岩石碎屑。如廷埃尔特石漠、哈姆拉石漠、莎菲亚石漠等,尼罗河以东的努比亚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砾漠多见于石漠与沙漠之间,主要分布在利比亚沙漠的石质地区、阿特拉斯山、库西山等山前冲积扇地带,如提贝斯提砾漠、卡兰舒砾漠、盖图塞砾漠等。沙漠的面积最为广阔,除少数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处都有大面积分布。著名的有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沙漠、阿尔及利亚的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纳沙漠、比尔马沙漠等。面积较大的称为"沙海",沙海由复杂而有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态复杂多样,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地带。从利比亚往西直到阿尔及利亚的西部是流沙区。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移动。在撒哈拉沙漠曾观测到流动沙丘一年移动9米的记录。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第二沙漠
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缘部分。位于埃及东部,尼罗河谷地、苏伊士运河、红海之间,又称东部沙漠。中部有马阿扎高原,东侧有沙伊卜巴纳特山、锡巴伊山、乌姆纳卡特山等孤山,南部与苏丹的努比亚沙漠相连。大部分为海拔300~1000米的砾漠以及裸露的岩丘。受东西走向的间歇河流塔尔法河、胡代因河及支流和南北走向的季节河基纳河切割。沙漠中有石油、铁、磷灰石等矿产资源。大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但有一大部分延伸至约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也门。其地形为几座山脉所切断,海拔最高点达3,700米,三面以高崖为界。全区至少有1/3被沙覆盖,包括鲁卜哈利沙漠,这里是公认的地球上气候最不适人居的地方之一。这里没有常流的河水,不过东北部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和南部也门的哈季尔河(Wadi Hajr)两大水系却是终年不竭。这里曾发现更新世人类 文化 的遗迹。
第三沙漠
利比亚沙漠利比亚沙漠位于撒哈拉沙漠的东北部。包括埃及中、西部和利比亚东部。利比亚沙漠为自南向北倾斜的高原,南部海拔350~500米,中、北部海拔100~250米,西南部地势最高,海拔达1800米。撒哈拉沙漠东北部分。从利比亚东部起,穿过埃及西南部延伸至苏丹西北端。沙漠中有多岩石高原和岩石或沙质平原,气候干燥,不适宜居住。最高点为三国交界处的欧韦纳特山(Mount al-Uwaynat;1,934公尺〔6,345呎〕)。埃及的盖塔拉(Qattara)洼地在海平面以下133公尺(436呎)。居民不多,集中在埃及锡瓦(Siwa)、拜哈里耶(al-Bahriyah)、费拉菲拉(al-Farafirah)、达赫拉(ad-Dakhilah)、哈里杰(al-Kharijah)等绿洲和利比亚库夫拉(al-Kufrah)绿洲。利比亚沙漠埃及部分称西部沙漠,远泛指埃及以西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过激战。
第四沙漠
澳大利亚沙漠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其由大沙沙漠、维多利亚沙漠、吉布森沙漠、辛普森沙漠四部分组成。夏季的最高温度可达50摄氏度。因为没有高大树木的阻挡,狂风终日从这片沙漠上空咆哮而过。风是这里唯一的声音。任何人都会以为这是一片死亡之域,但在1973年,澳大利亚一个叫夫兰纳里的植物学家在骑摩托车旅行时发现,这片沙漠中竟有大约3600多 种植 物繁荣共生。如果按单位面积计算,物种多样性要远远超过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因此,发现者称这里为沙漠花园。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对水和养料的需求少得可怜,几乎是别处植物的十分之一。同时,这里所有植物的叶子都不是绿色的,而是带着各种鲜艳的颜色。更奇特的是,这些花朵都能分泌超乎想像的大量花蜜。
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缘部分。位于埃及东部,尼罗河谷地、苏伊士运河、红海之间,又称东部沙漠。中部有马阿扎高原,东侧有沙伊卜巴纳特山、锡巴伊山、乌姆纳卡特山等孤山,南部与苏丹的努比亚沙漠相连。大部分为海拔300~1000米的砾漠以及裸露的岩丘。受东西走向的间歇河流塔尔法河、胡代因河及支流和南北走向的季节河基纳河切割。沙漠中有石油、铁、磷灰石等矿产资源。大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但有一大部分延伸至约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也门。其地形为几座山脉所切断,海拔最高点达3,700米,三面以高崖为界。全区至少有1/3被沙覆盖,包括鲁卜哈利沙漠,这里是公认的地球上气候最不适人居的地方之一。这里没有常流的河水,不过东北部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和南部也门的哈季尔河(Wadi Hajr)两大水系却是终年不竭。这里曾发现更新世人类文化的遗迹。
厄立特里亚占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有670万。
厄立特里亚位于北纬12°42′和18°2′,东经36°30′和43°20′之间,地处东非及非洲之角的最北部,扼红海曼德海峡入口,连接苏伊士运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西北与苏丹交界,边界线长605公里,西南与埃塞俄比亚接壤,边界线长912公里,东南与吉布提毗邻,边界线长109公里,东北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海岸线总长2234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151公里,岛屿海岸线1083公里,包括达赫拉克群岛等有大小岛屿350多个。
气候特征
厄立特里亚高原地区属垂直气候带,气温随地势高低而不同。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7℃,降雨量525毫米,一年中12-2月的平均气温最低,为15℃;5-6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5℃;4-5月为小雨季;6-8月为大雨季;其余时间为旱季。
东部和西部低地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0℃(东)和28℃(西),最高气温达40℃以上,年均降雨量不到400毫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呈沙漠状态。
高原地带雨季为6月至9月,年降雨量800-900毫米,旱季为12月至3月。东南部海港阿萨布年平均降雨量仅50毫米。阿斯马拉市区属于丘陵地带,海拔2325米。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6℃。
1、“天路”攀岩
在加利福尼亚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有一堵名叫埃尔·卡皮坦的垂直岩壁,其高度相当于三座埃菲尔铁塔,并因此而得名“天路”。28岁的生物学家让—巴普蒂斯特·克鲁泽曾挑战过这堵岩壁,他说:“这不是冒险,而是自我启迪。在这堵高达1000米的岩壁上,世间的一切都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2、到沙漠湖玩滑翔
带上你的滑翔伞和滑水板,到摩洛哥南部的达赫拉湖去吧,那里微风习习、气温宜人、水清沙白,是滑翔伞滑水的'天堂。44岁的企业主菲利普·塞里耶说:“达赫拉湖被一座狭长的沙质半岛和撒哈拉沙漠所包围,白天你可以在湖里和海豚一起戏水,晚上则可以欣赏璀璨的星空。”
3、人造风洞体验飞翔
法国阿让特伊的飞行员训练基地有一个高23米的人造风洞,里面流动着时速高达200至260公里的气流,它们可以将人完全抬离地面。28岁的档案管理员瓦莱丽·维达尔说:“开始时会有一些紧张,但放松下来后,你就可以充分享受飞翔的乐趣了。我觉得自己像在跳伞,但又不用担心降落伞的问题。”
4、“蓝色大回转”
每年9月份,加拿大圣—洛朗湾的马德莱纳群岛都会举行一场名为“蓝色大回转”的海上橡皮艇比赛。27岁的教师玛农·弗罗热说:“参赛者的主要目的不是竞争和排名,而是领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
5、探寻冰下世界
海拔2410米的圣—安德烈湖位于法国上阿尔卑斯省的塞雅克,每年隆冬时节,这里都会迎来不少冰下潜水爱好者。每名潜水者都要提交健康证明,还要由一名辅导员陪同下水。29岁的厨师塞德里克·格朗丹说:
“冰下潜水的感觉好极了,被冰层挡住的气泡非常可爱,就像是晶莹的宝石。”
6、撒哈拉远足
远足队伍从突尼斯的杜兹出发,每组8至10人,行程数日,每日大约50公里,有当地向导陪同。35岁的信息工程师马克·卡斯特曼说:“沙漠风光可以让你忘掉尘世的喧嚣。在高大的沙丘上行进,你会发现沙子其实是五彩斑斓的。”
7、狗拉雪橇
到芬兰的霍萨地区公园玩狗拉雪橇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这里地形多样、天寒地冻,充满了惊险和刺激。31岁的管理部门主管法布里斯·勒贝尔说:“真实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妙。在这里你不仅能领略滑雪的乐趣,还能体验驾乘的快感。”
8、纽约马拉松
纽约马拉松赛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比赛队伍早上10点30分从斯塔滕岛出发,途中经过韦拉扎诺大桥、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和中央公园等地。
9、亚马孙丛林冒险
在体验过丛林冒险的激情之后,35岁的市场主管弗雷德·埃斯塔西说:“亚马孙并不完全是一座‘绿色地狱’,只要听从当地向导的安排,你就能安然无恙。学会辨别植物非常重要,有的植物可以在两秒钟之内让你毙命。总的来说,亚马孙丛林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10、探秘地下世界
第一次进入地底岩洞时,47岁的女银行家西尔维娜·范德雷波感到了一丝恐惧:“我下到了多深的地底180米!深渊就在我的眼前。岩石的坡度比较平缓,但潺潺的地下水还是让我感到担心。在过于湿滑的地方,我只能爬着前行。
厄立特里亚国(The State of Eritrea),简称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共和国,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全国海岸线长1200公里,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首都阿斯马拉,全国共有6个省,人口670万(截至2021年8月),有9个民族。
厄立特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业为主,厄立特里亚是联合国、非统组织、东南非共同市场、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成员国和阿拉伯联盟观察员。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6个省,56个县市,分别为:南红海省、北红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尔卡省、南方省和中央省。
中央省,面积1300平方公里,首府阿斯马拉,省长兼阿斯马拉市长。主要县市有白瑞卡、加拉-纳菲、北米博拉卡、塞瑞杰卡、南米博拉卡、北米拉巴、南米拉巴。
北红海省,面积278万平方公里,首府马萨瓦。主要县市有阿法贝特、达赫拉克、格拉罗、埃拉伯利德、法罗、金达、卡库拉、纳克法、什埃伯。
南红海省,面积276万平方公里,首府阿萨布。主要县市有阿莱塔、中丹卡里亚、南丹卡利亚。
南方省,面积8000平方公里,首府门德法拉。主要县市有阿迪凯、阿迪瓜拉、阿莱泽、德巴瓦、德克玛哈瑞、买埃尼、麦姆尼、赛格内蒂、塞纳费、特赛罗那。
安塞巴省,面积232万平方公里,首府克伦。主要县市有阿迪特克勒赞、阿斯马特、埃拉伯利德、戈莱巴、哈嘎兹、哈勒哈勒、哈博罗、克尔克贝特、塞勒阿。
加什-巴尔卡省,面积332万平方公里,首府巴伦图。其他县市有阿科达特、德格和、佛托、宫格内、海科塔、洛格-安塞巴、门苏拉、毛戈罗、毛勒基、古陆集、杉布科、特瑟内、上加什。
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在我们的印象中沙漠里的生命很少也很难生存,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上十大最大的沙漠。
1撒哈拉沙漠
位于非洲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600,00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撒哈拉”这个名称来源于阿拉伯语صحراء,是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引入的,在其语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这块沙漠大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以前。
撒哈拉沙漠西从大西洋沿岸开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东部直抵红海,南部到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撒哈拉沙漠分为几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位于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位于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是最为荒凉的区域,为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点为位于提贝斯提高原中的库西山,海拔为3415米。
2阿拉伯沙漠
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大沙漠,面积达233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沙漠。 阿拉伯沙漠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之间。
3利比亚沙漠
撒哈拉沙漠东北部分。从利比亚东部起,穿过埃及西南部延伸至苏丹西北端。沙漠中有多岩石高原和岩石或沙质平原,气候干燥,不适宜居住。最高点为三国交界处的欧韦纳特山(1934公尺,6345呎〕。埃及的盖塔拉洼地在海平面以下133公尺(436呎)。居民不多,集中在埃及锡瓦、拜哈里耶、费拉菲拉、达赫拉、哈里杰等绿洲和利比亚库夫拉绿洲。利比亚沙漠埃及部分称西部沙漠,远泛指埃及以西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过激战。
4澳大利亚沙漠
澳大利亚沙漠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这里 雨水 稀少,干旱异常。夏季的最高温度可达50摄氏度。因为没有高大树木的阻挡,狂风终日从这片沙漠上空咆哮而过。风是这里唯一的声音。任何人都会以为这是一片死亡之域,但在1973年,澳大利亚一个叫夫兰纳里的植物学家在骑摩托车旅行时发现,这片沙漠中竟有大约3600多 种植 物繁荣共生。如果按单位面积计算,物种多样性要远远超过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因此,发现者称这里为沙漠花园。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对水和养料的需求少得可怜,几乎是别处植物的十分之一。同时,这里所有植物的叶子都不是绿色的,而是带着各种鲜艳的颜色。更奇特的是,这些花朵都能分泌超乎想像的大量花蜜。
5东北亚沙漠戈壁沙漠
包括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的广阔干旱半干旱地区,囊括了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沙漠,面积104万平原公里。
6巴塔哥尼亚沙漠
位于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巴塔哥尼亚一般是指南美洲安地斯山以东,科罗拉多河以南的地区,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内,小部分则属于智利。
7鲁卜哈利沙漠
阿拉伯语: الربع الخالي,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其面积占阿拉伯半岛约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又称阿拉伯大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因富含氧化铁而多呈红色。海拔100~500米。整个沙漠均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夏季最热月均温在白昼时达70~80℃,夜晚则降至30℃,冬季最冷月气温也达40℃以上,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
8卡拉哈里沙漠
亦译喀拉哈里沙漠。非洲南部内陆干燥区。也称“卡拉哈里盆地”,是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区。总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南部内地高原的一个大而如盆地般的平原。它几乎占据了波札那全部、那米比亚东部的1/3以及南非开普省极北的部分。在西南部与那米比即那米比亚的海滨沙漠混为一体。喀拉哈里沙漠南北最长处约1,600公里(1,000哩),东西最大距离为960公里(600哩)左右,其面积估计有930,000平方公里(360,000平方哩)。
9大沙沙漠
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北带,大部在西澳大利亚州。位于金伯利高原以南、皮尔巴拉地区以东,伸延至北部地方边界以东。大部为沙丘,仅中部有石漠。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北部荒漠。西起印度洋岸的八十哩滩,东至北部地方,北起庆伯利丘陵,南达南回归线和吉布森沙漠。范围大致与甘宁盆地相同。广袤荒漠上有大片盐沼和沙丘。有1,600公里(1,000哩)长的牲口道从西南向东北穿经沙漠。
10塔克拉玛干沙漠
位于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当地人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风沙强烈,温度变化大,全年降水少。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
1、现在被摩洛哥实际控制。
2、三毛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1974年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三毛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3、阿尤恩是非洲争议地区西撒哈拉的首府,也是西撒哈拉最大城市。人口13万。始建于1934年,西班牙统治时期定为首府,曾为西班牙海外省的行政、军事及欧洲人居住中心,西撒哈拉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
1、西撒哈拉(阿拉伯语: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西班牙语:Sáhara Occidental)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濒临大西洋,与摩洛哥、毛利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相邻。
2、该地是一个有争议地区,摩洛哥声明对此地区拥有主权。西撒哈拉历史上曾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离西撒哈拉。1979年,毛里塔尼亚宣布放弃对西撒哈拉的领土主权。而摩洛哥与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的武装冲突一直持续至1991年。摩洛哥目前控制着西撒哈拉约四分之三的地区。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