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伊斯特拉赫的轶事

奥伊斯特拉赫的轶事,第1张

奥伊斯特拉赫在和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往中,曾有许多趣事。下述的一则,不仅颇能说明两位作曲家的性格,而且极传奥伊斯特拉赫之憨厚神态:我那时正在准备普罗科菲耶夫的一首作品,其中一个音究竟应该有升记号还是没有,难于确定。我找到作曲家本人,请他解答。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上弹来弹去,一下子升半音一下子还原,越弹越糊涂,最后他大声嚷了起来:'你去问我的秘书吧!他大概清楚。'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有一回我遇到肖斯塔科维奇,就把这个 还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向他提出。肖斯塔科维奇同普罗柯菲耶夫的行事风格不同,他不在琴上弹,只是认真地思索片刻,然后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当然是有升记号的。'

我不明白他判断的依据,仍存疑惑。过了一段日子,我又一次碰到肖斯塔科维奇,于是再向他提出那同一个问题。肖斯塔科维奇已经忘记上一回的事了。他还是认真地思索片刻,然后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断:'当然是没有升记号的。' 奥伊斯特拉赫的性格温厚、持重,还常常喜欢开些善意的玩笑,他的幽默淡而有味。这些品格在他演绎的勃拉姆斯作品中反映了出来。1954年2月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在当时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评论家哈特纳克在所著《我们时代的小提琴大师》一书中赞扬这个版本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给予这部作品的宽广的幅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他的揉指和滑音运用得如此细致小心,给这部刚健的作品增添了许多细腻的感情色彩变化。他的曲式结构交代得十分清楚,把美和力量完美地统一在一体。这个版本对当代小提琴家如何演好这部巨著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他后来和克雷姆佩尔合作的唱片在力量上有些松懈,似乎和名气稍小的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合作,他精神更放松,表达感情更自由。

1954年录下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情形与此相仿。1878年,在3个月草率的婚姻破裂后,柴科夫斯基来到瑞士的日内瓦湖畔消愁散心,在这里,他逐渐地恢复了往昔宁静的神思。正好这时候,他以前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个学生、小提琴家科泰克来陪伴他。科泰克拉了许多小提琴作品给他听,有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等,柴科夫斯基对其中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印象特别好。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您知道法国作曲家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吗?它是为小提琴与乐队协奏而写的,由五个连续的独立乐章组成,具有西班牙民间主题。这首作品令我十分满意。有许多清新、明快的气息,动人的节奏,美好而和声处理出色的旋律。它和我所熟悉的新法国学派的其他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拉罗就是属于新法国学派的,他和德里布、比才一样,不追求深度,但注意避免陈规旧套,寻找新形式和更关心音乐的美,而不像德国人那样遵守既定的传统。我今天十分满意地一连弹了它两次。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激起了柴科夫斯基写作小提琴音乐的兴趣,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协奏曲的写作。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比他后来和奥曼迪合作的版本出色。他的感情表达 更舒展自然,琴声出自肺腑,十分真诚感人。

部分名气较小的作品

除了这些鼎鼎大名的杰作之外,奥伊斯特拉赫还录下了塔涅耶夫的《音乐会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类名气较小的作品。

《音乐会组曲》是塔涅耶夫为小提琴和乐队写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题献给奥尔。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音阶、琶音和颤音组成的辉煌狂想乐段揭开全曲,忧愁的旋律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的俄罗斯还是个尚未废除农奴制的国家。第二乐章是轻巧的18世纪小步舞曲风范,带有宫廷气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奥伊斯特拉赫发出了极其悦耳动听的琴声。第三乐章题名童话,沉郁的小提琴带出一段温馨的轻摇,中间以后情绪逐渐激动,在小鼓的滚奏下,小提琴带着几分哀怨结束这个乐章。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华所在,一个俄罗斯风味十足的旋律马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它单纯、表情丰富,引出性格越来越复杂的变奏。第一变奏是技巧的变化,第二变奏雄浑有力,如同农民的健步,第三变奏是精巧的圆舞曲,婀娜的秀色在云鬓间闪动,第四变奏是急速活泼的急板,第五变奏是一首玛祖卡舞曲,矫健有力,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了主题,小提琴在最高音区婉转吟唱,如同一只夜莺在诉说夜色之美,娓娓动听的旋律在静谧中消散。第五乐章采用了19世纪作曲家喜爱的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形式,热烈喧闹的场面和高超的技巧贯串始终,给全曲一个效果辉煌的结尾。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当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确也无须它求。

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手1939年,是优美抒情的作品。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世界:前此,人们似乎没有从这部作品中发现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乐句的划分和转调的色彩明暗变化极其精细。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现所感动,指挥乐队伴以激情投入的协奏。这个1962年的录音,是小提琴和乐队之间平衡的一个好样本。 奥伊斯特拉赫除了演奏小提琴,对指挥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乐队中演奏中提琴(先)和小提琴(后),体会过置身于宏大的音响中身心所受到的震撼。他有句玩笑话:小提琴不能演奏G弦空弦音以下的音符,对我来说似乎是个耻辱。他对浑厚、浓重的低音的爱好由此可见一斑。1962年,奥伊斯特拉赫首次作为指挥登台献艺。他的指挥动作也像他拉琴一样朴实自然,不过分夸张。小提琴家是这样来描述他在指挥领域的新奇发现的:指挥乐队如同沿着一条美丽的河流顺流而下,突然间,我们发现大海就在前面。河岸渐次退向远方,你可以向四面八方了望,这时候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摆在我们面前。奥伊斯特拉赫指挥了许多苏联作曲家的作品,他指挥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也被认为很有特色,获得好评。

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带着他刚刚完成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踏上了美利坚大陆。这块被欧洲人称为“美丽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陆,在二十年前迎来过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伟大同胞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纪注定成为俄罗斯受迫害艺术家的一块心灵的自由栖息之地:诗人布罗茨基、小说家纳博科夫、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养他的俄罗斯家园成为他们眼泪归去的方向。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八年以后,他再一次选择美国作为艺术的发展之地,而将深爱的母亲和亲人留在了俄罗斯,他的音乐,钢琴,管弦乐团,波修瓦歌剧院,伊凡诺夫卡庄园,他的马匹,图画,汽车,门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罗斯。

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这是一部音乐史上阴郁的代表画作,它在19世纪的地位好比勋伯格的《升华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马勒的《亡儿之歌》。拉赫玛尼诺夫在《死之岛》的首演之后不久便成为俄罗斯皇家音乐会的副主席,到美国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亨利·沃尔夫邀请的。拉赫玛尼诺夫还不十分乐意踏上这趟劳顿的旅程。但他想到美国这块新土地上喷着浓烟前进的火车,想到纽约大街上繁华的商业气息,刚刚从二月革命的血腥场面过来的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似乎缺少“物质”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国巡回演出的收入买一辆汽车。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拉赫玛尼诺夫出身于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拉赫玛尼诺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贵族,但作为音乐家,他的音乐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就像出身于贵族的小说家托尔斯泰,出身于皇族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资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练习《第三钢琴曲》的,到了美国之后,他的资助人沃尔森家族给他安排了20场音乐会。而这首曲子的第三场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的,两位音乐大师站在了一起,我们应该记住1910年1月16日——德国和俄国两条宽阔的音乐之河一起流淌。虽然他们的相遇没有像18世纪贝多芬遇见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神话,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爱乐者来说,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续,如两者饱满的情绪和沸腾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初显端倪,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被织入作品里,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这些好比一个现代派小说家采用的写作技巧,隐喻、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不过一切手法都是为作品服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由一个非常俄罗斯化的古代典礼歌曲引出,任何一个接触过普希金的诗歌或托尔斯泰的小说的人——哪怕他从来未曾听过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富有温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会不使他沉谧,想到俄罗斯牧笛升起在夏日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平静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暖性的阳光。俄罗斯人听到它好比捷克人听到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里伏尔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国人听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松间照”。但是这个如歌的主题很快失去了田园诗的风味,它在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许多不安的因素加进来,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钢琴,美丽的俄罗斯小溪开始汇入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随着铜管乐器严厉的行进,钢琴变成了一把沉重的铁锤,所有的激昂、愤怒、不安、恐惧、失望、抗争和悲悼被高举。澳大利亚**《钢琴师》里的主人公在弹奏《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会上当场昏厥,你可想象作品将琴手击倒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1909年对美国的访问是他日后躲避国内战争和政治灾难定居美国的前奏,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时代选择拉赫玛尼诺夫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击鼓者,拉赫玛尼诺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将不仅仅作为音乐家,而将作为二十世纪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发言人!他如济慈所言:“你远在人类中。”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逃离原来的人群是一件难事,但逃离却是对现有环境的无声抗议。布罗茨基在《小于一》里叙述了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在一节课的中途站起身来走出学校大门的经历,他记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种老是长不大,老是被身边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厌恶感。另外,“还有那种由于逃跑、由于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胧却幸福的感觉。”一边是俄罗斯的风景,俄罗斯的春天,俄罗斯的白雪,俄罗斯的森林和湖泊而忧伤,一边是死于炮火死于饥寒的俄罗斯民众,一个诞生了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伟大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民族即将崩溃。布罗茨基在1987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不痛心地说:“在俄国,它(文明)已结束;如果我要说它是以悲剧结束的,那么首要的依据就是人的牺牲的数量,已降临的社会和历史转变将他们掳掠而去。真正的悲剧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队。”

拉赫玛尼诺夫深知自己无法摆脱掉俄罗斯文化的旧传统,它已像血液一样渗入到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国,作为抒情和悲壮的俄罗斯音乐形象将永远升起在他抚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对俄罗斯冬天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我们把《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为"拉三",而在欧洲,它被同样简称为"RACH 3",这不约而同的简称中除了实用的因素,还有一种热爱。还像我们呼唤一个朋友的小名。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可以说伴随着整个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喜悦,所幸的是他是先忆苦后思甜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洞悉19世纪末人们的欣赏口味,特别是结合着时代思想背景的音乐习惯。我们现在惊奇地是当时像"拉一"这样不算太杰出的作品,竟然会被当时的《格罗夫音乐词典》第五版誉为:"在拉赫蚂尼诺夫的一生中,某些极为流行的作品似乎难以维持久远。"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当时是多么重地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以致于他差不多三年没有再拿起笔作曲。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拉赫蚂尼诺夫需要来自心灵和思想的力量的时候,朋友将他引见给这位《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当时已经快要70岁的老托尔斯泰对他说:"年轻人,你能想像我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豪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逢困难的时候,但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这一段现在看来很像汪国真语录的话,当时使拉赫玛尼诺夫恢复了不少的信心,但后来他和老托尔斯泰关于艺术歌曲上的见解分歧,使大家不欢而散,而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之后的深深地自责演变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他被推荐给达尔医师。在催眠术疗法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渡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他在随后的时光里渐渐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而接下来,在去美国发展的前后一段时间,他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乐篇——《拉三》,并且在新世纪的新大陆找到了知音,不仅它的弹奏技巧艰深为人瞠目结舌,而且它给聆听者建构的音乐世界是如此变化莫测,充满激情,使它简直已经与摇滚给人的冲击不相上下。

不需要给你详细地解说《拉三》,做为一个现代人,就算从没有接触过这首曲子,你只需要认真地听上三遍,就会彻底被它的旋律所编织的东西迷住,那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像经历过山车带给人的起伏一样的巨大的享受。

听《拉三》的时候,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它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在细致的指挥下,分期分批地亮起来,一会儿像国庆礼花布满天空时的绚丽,一会儿像礼花放完第一批第二批开始装弹时的间歇里寂静下来的夜空。你会期待着那些东西以新的形式再次腾空而起,而且,你不知道接下来的绚丽将有多高,因为每次你听它的时候,最好在高潮阶段带给你的刺激并不是你上次所经历的,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一次都将是新的。

曾经用海浪比较过拉三。好像你在海边,看到平静的大海,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浪花,后来看到此起彼伏的一些白色,那时风浪又大了一些的浪尖,当你感到风的力量的时候,发现面前的大海已经不再平静,二三米高的浪头开始出现,大雨也在你的头上降临,你正在酣畅淋漓地感受这些的时候,你正在以为这些将转化成一个几十层楼高的巨大海浪的时候,一切都悄悄平息下来,雨过天晴一般,大海又开始平静,甚至你看到海滩上多了不少游泳的人,蓝天白云中,天边不知到是什么东西出现了,以很快的速度过来了,这时,当人们看清这是什么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如同中天广场般的浪,伴随着周围依然平静的海面,神话般地出现在你面前,想一想那种奇特的震撼和接下来浪打下来的样子,你一下子被音乐的海洋深深地吞没了。愉快地吞没了。你呼喊变成气泡,你失去依托,挥舞在深蓝之中。

1、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家,在纽约首演时,将他的协奏曲昵称为“大象的作品”,将其与它的大小和重量进行了比较。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曾经将演奏“拉桑”的体力劳动描述为“铲十吨煤”,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2、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原作于1913年提交给施密霍夫,因为当时他的同学施密霍夫自杀了。prokofiev在1923年将它从记忆中重新排列,因为原来的乐谱丢失了。

3、李斯特的“西班牙走私者”幻想回旋曲

它制作于1836年,完美地展示了李斯特无拘无束的青春。由于难度很大,俄罗斯钢琴家瓦伦蒂娜将其描述为他演奏过的最难的钢琴作品。

钢琴曲是指用钢琴弹奏的乐曲,有时还配以其它的乐器同时演奏。

在欧洲,大约14——18世纪之间,曾流行过两种键盘乐器,一种叫击弦键琴,一种叫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羽管键琴)。共88个琴键。这两种乐器都因被认为是钢琴的前身而被我们称为古钢琴。许多作曲家都为古钢琴作曲,这时的曲子就是最早的钢琴曲。例如巴赫、享德尔和斯卡拉蒂的钢琴曲,都是为古钢琴的。

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如何成功把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毋庸置疑,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但是浪漫主义风格和20世纪的音乐风格处于特殊的相互关系。在上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几个新的风格,诸如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风格及其他一些风格,这些新风格的创作纲领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大相径庭。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浑然一体,他个人一贯沿用的创作风格已被世人所熟悉,许多总的特点甚至贯穿了作者一生的创作。常人看来格格不入的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诸如浪漫主义情怀、大小调体系中的丰富调式和其他一些现代风格(例如爵士乐元素和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类似肖斯塔科维奇的入侵主题)等。

无论作为作曲家,还是舞台上的钢琴演奏者,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出的形象是一致的。据同时代人回忆,他的表演因声音的特殊力度而令人惊叹,这力度并非体现于外在,也不是表面的精湛演奏技能。能够最准确体现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演奏声音质量的词汇是声音的“雄浑”。这种雄浑包含着钢琴乐器的完美表现力、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动感的力量体现、钢琴音质的美感。

不是,海上钢琴师Enduring Movement本就是双钢琴曲,需要两个人一起演奏,所以一个人是无法演奏的,片内演奏者是钢琴独奏家:Gilda Butta和Amedeo Tommasi。

难度较高的钢琴曲:

1、李斯特《诺玛的回忆》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贝利尼在《诺尔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诺玛的回忆》是李斯特《诺玛》启发而写的一首大幻想曲,它技巧艰深、篇幅宏大、音色辉煌灿烂、情潮佚宕磅礴,浓缩了最震撼人心的剧情,表达了李斯特最炽烈和崇高的赞颂之意。

2、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斯卡》

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因为具有管弦乐队的效果和编排,故此曲难度极高,可以说是“各种高难技巧的大杂烩”,鲜有钢琴家能够完美的演绎它。

3、李斯特《死之舞》

全曲难度极大,对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有很大挑战。共5个变奏,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4、李斯特《西班牙走私贩》

李斯特作于1836年的这部超高技巧的“西班牙走私贩”主题幻想回旋曲完美得表现了李斯特青年时代的奔放气息,由于当时正处于与塔尔贝格交锋的时期,这部作品的技巧层出不穷,音乐性及和声创作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了李斯特的佳作,曾传说李斯特也不敢轻易尝试这部作品。不过由于它的难度巨大,被俄罗斯钢琴家瓦伦蒂娜描述为自己曾演奏过的最难钢琴曲。

5、巴拉基耶夫《伊斯拉美》

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作风不正派的年轻女性,和男人勾勾搭搭,举至轻浮煤饼模子。

拉三,上海话的意思是作风不正派的年轻女性,和男人勾勾搭搭,举至轻浮煤饼模子上海话的意思拉皮条的人,也可以说是站在马路边或阴暗的角落里,俩手插在口袋里,双脚抖动,两眼贼溜溜的寻找目标,涉及领域广范,赚取黑心的钱财,害人不浅。

平时我们所说的“拉三”就是指——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pianoConcertoNo3inDminor,Op30),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平时我们所说的“拉三”就是指——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pianoConcertoNo3inDminor,Op30),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shine》。

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man,1876—1957)。

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1、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2、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如何成功把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毋庸置疑,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

3、李斯特在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扩展资料:

一、肖邦的音乐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主要作品

钢琴独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共谱写了2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三、李斯特的钢琴作品

《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而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

-弗里德里克·肖邦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弗朗茨·李斯特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趣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着乐谱去找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乐太难,不好演奏,请作曲家修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醒我的时候,你以为我还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提琴吗?”

  帕格尼尼精妙绝伦的演奏技巧和火热的演奏风格正是浪漫派作曲家渴求的境界,激发了许多音乐家的热情,追随效法者甚众。他们一方面在技巧和演奏风格上提高精进,另一方面直接从帕格尼尼的音乐里获取灵感,把他的作品改编成其它乐器的独奏曲,或者是以他的音乐主题为素材创作出自己的音乐。在大量的改编曲里,最著名的当然还是几位大作曲家的手笔,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音乐会曲目至今还频繁演出的当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狂想曲是这样一种曲式:它以烈焰般的激情歌颂狂傲不羁的英雄气概,用饱满的热情表现民族精神。狂想曲不是从古典时期继承来的形式,它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激情锻造出的曲式,音乐内容一气贯通的单乐章作品。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作为一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首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而且技巧精湛,风格健朗,他的名字被列入伟大钢琴家的行列,他在当时唱片录制技术已经很完善,所以我们今天还能听到他的演奏艺术。如此说来,拉赫玛尼诺夫要比他的老师柴科夫斯基幸运得多,他不必像柴科夫斯基那样拿着新完成的协奏曲去征求钢琴家的意见,结果触了霉头,一部不朽之作被说了个一无是处。拉赫玛尼诺夫写钢琴音乐从不担心技术问题,有些技巧艰深的部分,音乐甚至是在跟着飞舞的手指奔跑,听凭它把音乐带到哪里,浪漫派音乐里充满的热情往往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登台演出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他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1917年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奇,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17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随机推荐

  • 妮维雅美白的那款身体乳怎么样?

    很不错,有效果。妮维雅(NIVEA) 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体护理品品牌。1911年拜尔斯道夫拥有EUCERIT的油基乳剂皮肤软膏后成立了该公司,该乳剂为同类产品中第一种稳定的乳剂。该公司所有人Oskar Troplow

    2024-04-15
    43800
  • 国产好用的精华液推荐

    国产好用的精华液推荐如下:1、自然堂凝时鲜颜肌活修护精华液。2、百雀羚水嫩精纯肌底精华液。3、相宜本草丹参清痘精华液。4、御泥坊光感璀璨皙妍精华液。5、羽西净萃悦白盈透精华液。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华液?观察精华液的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肤质的

    2024-04-15
    43000
  • 中国风插画包装-国潮插画风格特点

    中国风插画全是封面的是什么书《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最早成书康熙年间,此后一再翻版,逐渐漫漶。到光绪年间(1875—1909年),需要这部画谱的人很多,而原书因多年翻版,已磨损得不能再印。那时,有一个叫巢勋的画家,也是嘉兴人,他临摹了前

    2024-04-15
    44800
  • 如何辨别妮维雅洗面奶是否是正货??

    妮维雅洗面奶是市面上非常受欢迎的品牌之一,很多人会购买这款产品。但是,如何辨别妮维雅洗面奶是否是正货呢?下面从多个角度来为大家解答。购买渠道要从购买渠道入手。建议消费者在正规的商场或官方网站购买妮维雅洗面奶。因为官方授权的商家会有专门的销售

    2024-04-15
    39000
  • 妮维雅润肤霜怎么用?妮维雅润肤霜能涂脸吗?

    秋天随着天气越来越干燥,很多人开始注重涂抹面霜或是手霜护肤。那么,妮维雅润肤霜怎么用?妮维雅润肤霜能涂脸吗?妮维雅润肤霜怎么用1与婴儿润肤油配合使用大家在使用妮维雅蓝罐的时候是否感到稍稍不易推开呢有一个方法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在妮维

    2024-04-15
    31100
  • pmpm玫瑰和白松露哪个好用

    pmpm玫瑰和白松露各有优势,具体选择取决于个人需求和偏好。pmpm千叶玫瑰精油含有千叶玫瑰精准定位提取,具有抗初老、强韧肌肤屏障以及双重vc成分,抗氧化、提亮肤色,可以改善肤色暗沉,抵御自由基,使肌肤饱满有光泽。白松露具有保湿、补水、抗初

    2024-04-15
    39800
  • 怎样可以用打火机之类的去除刺青

    一般打火机是不能去除纹身的,现在去纹身常见的有激光洗纹身法,不过激光洗纹身会比较疼,而且需要很多次才能洗干净现在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去纹身方式,就是护肤结合,贝黛琪精华露涂抹方式抹在纹身处,这种方式比较方便,没有疼动感,在家都可以自己去除的。激

    2024-04-15
    28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