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是与民歌相对而言的,专指作曲家用精致的技巧写成的由钢琴伴奏的歌曲——史称艺术歌曲。除舒柏特、舒曼、勃拉姆斯等德奥作曲家写过大量这类歌曲外,匈牙利、波兰、法国及俄罗斯等国的作曲家也都相继写过这类歌曲。其中,中国听众较为熟悉的有舒柏特的《小夜曲》、《菩提树》、《魔王》,舒曼的《两个掷弹兵》,李斯特的《你好象一朵鲜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格林卡的《北方的星》,柴可夫斯基的《遗忘得真快》,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及《丁香花》等等。这些数量可观的艺术歌曲与其他音乐体裁的传世名作一样,都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璀琛明珠。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起步较晚,开山之作当属青主1920年在德国留学时写成的《大江东去》。六年后,赵元任写下了《教我如何不想他》。此后,黄自、应尚能、 李惟宁、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马思聪、陆华柏、夏之秋、丁善德等作曲家也都写过不少优秀的艺术歌曲。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这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拓者们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 任何艺术体裁都具有本体裁自己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艺术歌曲也不例外。艺术歌曲的体裁特征是什么呢?下面就本人对艺术歌曲的了解和对艺术歌曲的发配历史来简单谈谈我的一点认识。第一,艺术歌曲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譬如从下面这首由任萍、田川作词, 罗宗贤作曲的歌曲《岩口滴水》可以窥之一斑。歌词是这样的"岩口滴水打石崖,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水穿石力量大,打得磐石如花开。阿哥你南山去修路呀嗨!一铺一锅把山开呀嗨,锅头磨成锤头样,路象金龙绕山崖。路象金龙绕山崖,驮着幸福游过来,穷山变成花果山,摘朵鲜花给阿哥戴,摘朵鲜花给阿哥戴。"歌曲是三段体歌曲。A段通过描写少女对滴水穿石自然现象的感慨表达少女对修盘山公路的永恒信心,表达了少女不怕困难的决心。B段描写了修盘山公路的艰难以及少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阿哥的深情。C段与A段相同,依旧是写少女对滴水穿石现象的感慨和对修路的恒心和决心。从这首歌曲不难看出它主要是写少女的个人的所见、所想,是典型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其中也有描写阿哥等一批修路工人劳动的艰辛, 但也还是通过阿妹个人的口吻来叙述的,表现阿妹对阿哥修路的支持。再如歌曲《故 乡》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歌词是这样的:“故乡!我生长的地方,本来是一个天堂。 那儿有清澈的河流,垂杨夹岸;那儿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冈。春天新绿的草原有牛羊来往:秋天的丛树灿灿辉煌。月夜我们曾泛舟湖上,在那庄严的古庙, 几次凭吊过夕阳。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故乡,故乡!我的 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这首歌曲是由张帆作词、陆华柏作曲的。它由两个段落组成的两段体。A段以D为主音的五声调式,描写了故乡的可爱美景和对故乡的思念。B段是以B为主音七声小调式戏剧性加强,描写了日寇到来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日寇的仇恨以及对家人和乡亲的担心和牵挂。从这首歌曲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它写个人对故乡的感受,充分体现出个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爱以及对日寇的仇恨之情。这样的作品很多举不胜举。总之,艺术歌曲是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并且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是其重要的一个特征。第二,歌大词都是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诗作,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譬如赵元任创作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歌大词是这样的:“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他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的歌词就直接来自著名的诗人刘半农所写的诗作。词句自然清新,节奏舒缓错落有致,可以说是词中精品。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富有诗意,又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再如从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和德国门德尔松作曲的《乘着歌声的翅膀》等歌曲 同样可以看出。《大江东去》歌词直接来自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 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阙写景,描写作者站在三国周瑜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看到的 景象。下阙怀人,描写对周郎建功立业和枫爽英姿的敬佩仰慕之情,抒发了他想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它的歌词直接来自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诗作。语言华美令人神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第三,艺术歌曲往往是为指定的声部(如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 男低音)而写作的。至于作品流传后,其他声部的歌者进行移调演唱那是另一回事。 譬如由宋代李之仪作词、青主作曲的《我住长江头》,这是一首为女高音创作的歌曲。 歌曲前半部分在中声区接近叙述语气,后半部分高音直达a2,并在高声区徘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爆发力,充分体现了女高音音色的亮丽美感。再如由张鸿禧作词、陆在易作曲的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它是一首为抒情男高音专门创作的独唱曲。歌曲由两段组成,A段在中声区通过两句反问充分表达了对母亲深厚的爱。B段通过在高音区行腔,热情洋溢话锋一转由对母亲的爱转入对祖国母亲的爱。如随意转调就不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再如由端木京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嘉陵江上》就是一首写给男中音演唱的歌曲,歌曲是用叙事的口吻抒发了作者对嘉陵江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以及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如改用其他声部就不可能充分表达出歌曲的情绪,不能体现叙事的口吻。因此,为指定声部写作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特征。它既是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法的体现,同时也是作曲家深厚修养的表达。它反映了作曲家对歌词的深透理解和作品意境精到的把握。离开这一点作曲家是很难写出优秀的艺术歌曲的。第四,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声相融合,成为作品的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二者是同时进行构思的。例如白白端木职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嘉陵江上》就具有以上主要特征。这是一首写给男中音演唱的歌曲。歌曲音区基本上都在中低音区,充分表达伤感悲痛之情,为了体现这种对敌人强有力的仇恨之情,该曲就大多采用了柱式和弦来伴奏刻画歌曲意境和较强的力度感。再如由意大利库尔蒂斯作词、作曲的《重归苏莲托》伴奏部分就写得非常成功,颇具说服力。这首歌是一首两段体的歌曲,A段描写了家乡苏莲托醉人的美景。在乐曲中作曲家谱写伴奏时在三拍子的基础上,先写八度低音,后两拍用琶音奏法和弦,让人感觉美景醉人犹如一朵朵浪花,在人心中荡起涟漏。B段采用柱式和弦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充分感受作曲家怀乡思人的强烈情感。这样既准确表现了歌词大意,又升华了歌曲意境,把歌曲感人的情感发挥到极至。可以说此曲的钢琴伴奏与旋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离开这种合理和谐的伴奏,歌曲将暗然失色,甚至失去灵魂。再如让我们看一看舒柏特的一些作品:《摇篮曲》由于歌曲是一首力度轻柔的摇篮曲,表现母亲对婴儿的关爱。因此,伴奏就采用半分解和弦,让人感觉仿佛慈爱的母亲边摇摇篮边哼唱令孩儿入睡的催眠曲。所以意境非常真实,使人听了倍受感动。《魔王》中为衬托黑夜抱着得病将死孩子的父亲骑马飞奔,在伴奏中采用柱式和弦震音奏法模仿飞奔的马蹄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充分烘托歌曲的气氛和渲染了歌曲的环境。总之,艺术歌曲注重钢琴伴奏部分的重要性,它把钢琴伴奏作为歌曲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对作曲家作曲技法和音乐理论基础要求达到了一个很高境地。基于此,艺术歌曲才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美学规范和艺术特征。
你好,你说的那个我还真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给你推荐些关于钢琴家的**!!
《莫扎特传》(阿马迪斯)(Amadeus ) ,太出名了……
《春天交响曲》(舒曼传)
《梦幻曲》克拉拉和舒曼……
《舒曼情史》
《爱情之歌》(Song of love)克拉拉和她丈夫罗伯特舒曼及和她的密友勃拉姆斯的关系。
《不朽真情》,也叫《永远的爱人》(Immortal Beloved)(贝多芬传)
《复制贝多芬》,说不上来……贝多芬晚年
《安娜日记》(巴赫传)
《狂恋大提琴》,又叫《她比烟花寂寞 》(杜普蕾传)
《指挥家的抉择》(富特文格勒传)
《悲情俄罗斯》(柴可夫斯基传)
《音乐恋人》(Music Lovers)讲的是柴可夫斯基
《翠堤春晓》(约翰·施特劳斯传)
《反对斯大林》(肖斯塔科维齐传)
《没有终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讲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恋情
《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也叫《蓝色乐章》,介绍肖邦生平的
《法利内里》,主要是介绍17世纪阉人歌手的影片,兴趣因人而异
《钢琴师》,《钢琴家》THE PLANIST 钢琴战曲 ,描写二战时的优秀**。
《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记载了一把极具传奇色彩的小提琴曾经历300年的风霜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s,经典的不用介绍
《闪亮的风采》(Shine)钢琴家大卫·海尔夫戈特真实的一生
《钢琴课》(Piano Lesson) 又称《钢琴别恋》,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版
《作曲家埃尔加》
《夜半歌声》
《音乐之声》
《音比天高》
《乐鼓热线 》
《梦幻女郎》《追梦女郎》以60年代美国的女子三重唱组合-The Supreme作为蓝本而改编的
《放牛班的春天》
《贝隆夫人》(艾薇塔),描写阿根廷国母贝隆夫人的音乐剧。
《野狼俱乐部》(妹力四射),主题曲很好听啊~
《玫瑰人生》描写法国著名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传记片
《交响情人梦 》动漫。
《想飞的钢琴少年》
《黑暗中的舞者》冰岛歌手比约克演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
《松子不幸的一生》**版
《红磨坊》超古老
《雨中曲》,经典的不用说
《Deep Blues》一部关于布鲁斯音乐的记录片
《雷》……这是关于美国灵魂乐之父雷查尔斯(Ray Charles)的人物传记影片。
《发胶》hairspray
《金牌制作人》(producers)
《歌舞青春》两部
《理发师陶德》
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带着他刚刚完成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踏上了美利坚大陆。这块被欧洲人称为“美丽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陆,在二十年前迎来过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伟大同胞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纪注定成为俄罗斯受迫害艺术家的一块心灵的自由栖息之地:诗人布罗茨基、小说家纳博科夫、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养他的俄罗斯家园成为他们眼泪归去的方向。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八年以后,他再一次选择美国作为艺术的发展之地,而将深爱的母亲和亲人留在了俄罗斯,他的音乐,钢琴,管弦乐团,波修瓦歌剧院,伊凡诺夫卡庄园,他的马匹,图画,汽车,门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罗斯。
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这是一部音乐史上阴郁的代表画作,它在19世纪的地位好比勋伯格的《升华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马勒的《亡儿之歌》。拉赫玛尼诺夫在《死之岛》的首演之后不久便成为俄罗斯皇家音乐会的副主席,到美国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亨利·沃尔夫邀请的。拉赫玛尼诺夫还不十分乐意踏上这趟劳顿的旅程。但他想到美国这块新土地上喷着浓烟前进的火车,想到纽约大街上繁华的商业气息,刚刚从二月革命的血腥场面过来的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似乎缺少“物质”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国巡回演出的收入买一辆汽车。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拉赫玛尼诺夫出身于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拉赫玛尼诺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贵族,但作为音乐家,他的音乐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就像出身于贵族的小说家托尔斯泰,出身于皇族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资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练习《第三钢琴曲》的,到了美国之后,他的资助人沃尔森家族给他安排了20场音乐会。而这首曲子的第三场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的,两位音乐大师站在了一起,我们应该记住1910年1月16日——德国和俄国两条宽阔的音乐之河一起流淌。虽然他们的相遇没有像18世纪贝多芬遇见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神话,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爱乐者来说,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续,如两者饱满的情绪和沸腾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初显端倪,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被织入作品里,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这些好比一个现代派小说家采用的写作技巧,隐喻、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不过一切手法都是为作品服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由一个非常俄罗斯化的古代典礼歌曲引出,任何一个接触过普希金的诗歌或托尔斯泰的小说的人——哪怕他从来未曾听过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富有温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会不使他沉谧,想到俄罗斯牧笛升起在夏日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平静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暖性的阳光。俄罗斯人听到它好比捷克人听到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里伏尔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国人听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松间照”。但是这个如歌的主题很快失去了田园诗的风味,它在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许多不安的因素加进来,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钢琴,美丽的俄罗斯小溪开始汇入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随着铜管乐器严厉的行进,钢琴变成了一把沉重的铁锤,所有的激昂、愤怒、不安、恐惧、失望、抗争和悲悼被高举。澳大利亚**《钢琴师》里的主人公在弹奏《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会上当场昏厥,你可想象作品将琴手击倒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1909年对美国的访问是他日后躲避国内战争和政治灾难定居美国的前奏,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时代选择拉赫玛尼诺夫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击鼓者,拉赫玛尼诺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将不仅仅作为音乐家,而将作为二十世纪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发言人!他如济慈所言:“你远在人类中。”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逃离原来的人群是一件难事,但逃离却是对现有环境的无声抗议。布罗茨基在《小于一》里叙述了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在一节课的中途站起身来走出学校大门的经历,他记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种老是长不大,老是被身边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厌恶感。另外,“还有那种由于逃跑、由于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胧却幸福的感觉。”一边是俄罗斯的风景,俄罗斯的春天,俄罗斯的白雪,俄罗斯的森林和湖泊而忧伤,一边是死于炮火死于饥寒的俄罗斯民众,一个诞生了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伟大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民族即将崩溃。布罗茨基在1987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不痛心地说:“在俄国,它(文明)已结束;如果我要说它是以悲剧结束的,那么首要的依据就是人的牺牲的数量,已降临的社会和历史转变将他们掳掠而去。真正的悲剧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队。”
拉赫玛尼诺夫深知自己无法摆脱掉俄罗斯文化的旧传统,它已像血液一样渗入到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国,作为抒情和悲壮的俄罗斯音乐形象将永远升起在他抚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对俄罗斯冬天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我们把《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为"拉三",而在欧洲,它被同样简称为"RACH 3",这不约而同的简称中除了实用的因素,还有一种热爱。还像我们呼唤一个朋友的小名。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可以说伴随着整个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喜悦,所幸的是他是先忆苦后思甜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洞悉19世纪末人们的欣赏口味,特别是结合着时代思想背景的音乐习惯。我们现在惊奇地是当时像"拉一"这样不算太杰出的作品,竟然会被当时的《格罗夫音乐词典》第五版誉为:"在拉赫蚂尼诺夫的一生中,某些极为流行的作品似乎难以维持久远。"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当时是多么重地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以致于他差不多三年没有再拿起笔作曲。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拉赫蚂尼诺夫需要来自心灵和思想的力量的时候,朋友将他引见给这位《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当时已经快要70岁的老托尔斯泰对他说:"年轻人,你能想像我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豪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逢困难的时候,但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这一段现在看来很像汪国真语录的话,当时使拉赫玛尼诺夫恢复了不少的信心,但后来他和老托尔斯泰关于艺术歌曲上的见解分歧,使大家不欢而散,而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之后的深深地自责演变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他被推荐给达尔医师。在催眠术疗法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渡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他在随后的时光里渐渐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而接下来,在去美国发展的前后一段时间,他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乐篇——《拉三》,并且在新世纪的新大陆找到了知音,不仅它的弹奏技巧艰深为人瞠目结舌,而且它给聆听者建构的音乐世界是如此变化莫测,充满激情,使它简直已经与摇滚给人的冲击不相上下。
不需要给你详细地解说《拉三》,做为一个现代人,就算从没有接触过这首曲子,你只需要认真地听上三遍,就会彻底被它的旋律所编织的东西迷住,那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像经历过山车带给人的起伏一样的巨大的享受。
听《拉三》的时候,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它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在细致的指挥下,分期分批地亮起来,一会儿像国庆礼花布满天空时的绚丽,一会儿像礼花放完第一批第二批开始装弹时的间歇里寂静下来的夜空。你会期待着那些东西以新的形式再次腾空而起,而且,你不知道接下来的绚丽将有多高,因为每次你听它的时候,最好在高潮阶段带给你的刺激并不是你上次所经历的,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一次都将是新的。
曾经用海浪比较过拉三。好像你在海边,看到平静的大海,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浪花,后来看到此起彼伏的一些白色,那时风浪又大了一些的浪尖,当你感到风的力量的时候,发现面前的大海已经不再平静,二三米高的浪头开始出现,大雨也在你的头上降临,你正在酣畅淋漓地感受这些的时候,你正在以为这些将转化成一个几十层楼高的巨大海浪的时候,一切都悄悄平息下来,雨过天晴一般,大海又开始平静,甚至你看到海滩上多了不少游泳的人,蓝天白云中,天边不知到是什么东西出现了,以很快的速度过来了,这时,当人们看清这是什么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如同中天广场般的浪,伴随着周围依然平静的海面,神话般地出现在你面前,想一想那种奇特的震撼和接下来浪打下来的样子,你一下子被音乐的海洋深深地吞没了。愉快地吞没了。你呼喊变成气泡,你失去依托,挥舞在深蓝之中。
http://wwwchinaviolinnet/yuepuhtm (巴赫-恰空) 巴齐尼《精灵舞曲》《妖精舞曲》《妖精之舞》 Ysaye无伴奏谱子 恰空-巴赫 2 新疆之春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1 巴赫无伴奏 弗朗克的小提琴奏鸣曲谱子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野蜂飞舞 匈牙利舞曲(double) 爱之欢乐 silent night的谱子 肖邦《别离曲》小提琴版 美丽的罗斯玛利亚 爱的忧伤 圣桑引子与回旋 门德尔松第三章 两边的重奏 友谊地久天长 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 改编Canon in D 小提琴合奏版 air on g string 《传奇》小提琴分谱+参考指法+音响 《梁祝》总谱 传奇(谭诗)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与吉他重奏-幻想曲 魔鬼的颤音 赛茨《第一学生协奏曲第三乐章》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帕格尼尼《钟》 yesterday once more 牧歌 很久很久以前 Carmen (全部) 爱的欢乐 圣母颂 Paganini 24capr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丁香花 拉赫马尼罗夫的vocalise 训练左手手指的颗粒性 蓝色多瑙河3 班德瑞《Childhood memory》 勃朗姆斯协奏曲第3乐章 勃朗姆斯摇篮曲四重奏 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 莫扎特第三小协— 超好听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丰收渔歌 钢琴谱 巴赫《吉格》—— 小提琴与复调钢琴 新春乐 我爱祖国的台湾 维圭尔第A小调协奏曲 巴赫1、2、3号小步舞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