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著名的十位钢琴家
1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
生于波兰,罗兹,5岁即在华沙举行演奏会,后至柏林接受音乐训练。10岁时由约阿希姆指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此后在欧洲各地演出,名声日增,1937年起定居美国。
鲁宾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尤其在演奏肖邦作品方面,有着不朽的地位。
唱片选粹:
RCA 0902661443-2 贝多芬:四首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告别
RCA RCD 1-7156 肖邦:四首谐谑曲、四首叙事曲
RCA 5612-2-RC 肖邦:七首波罗乃兹
RCA 5614-2-RC 肖邦:五十一首马祖卡
RCA RCD 1-5492 肖邦:十四首圆舞曲
RCA 09026-61262-2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团/华伦斯坦)RCA RCD 1-4934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狂想曲(芝加哥交响乐团/莱纳)
RCA 5666-2-RC 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费城管弦乐团/奥曼第)
2、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5)
生于德国的特博格,师从H\\\巴尔特和R\\\卡恩,1916年,21岁的肯普夫便已初享钢琴大师声望,20年代曾担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肯普夫正好活到一百岁,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演奏者之一。 唱片选粹:
DG 巴赫:众赞歌前奏曲等
DG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
DG 贝多芬: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鬼魂三重奏、大公三重奏
DG 舒伯特:最后五首奏鸣曲
DG 舒曼:钢琴协奏曲、童年情景、狂欢节(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3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
生于乌克兰基辅,1921年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同年在波兰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奏。1928年后定居美国,娶了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女儿。40年代霍洛维茨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的协奏曲唱片(RCA),迄今仍为爱乐者珍视。除1965和1968年两度于纽约卡内基大厅、80年代重返前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独奏音乐会外,自1953年起霍洛维茨基本上只为唱片录音而演奏。他是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大钢琴家,技巧高超,举世无双。
唱片选粹:
RCA 7992-2-RG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NBC交响乐团)
RCA GK 85272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CA交响乐团/莱纳)CBS MK 42410 斯卡拉第:奏鸣曲集
CBS MYK 42534 舒曼:童年情景、托卡塔、
CBS M3K 44681 舒曼:C大调幻想曲等
DG 419 217-2 舒曼:克莱斯勒偶记
DG 419 045-2 “霍洛维茨--最后的浪漫”
3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生于乌克兰的日托米尔,1934年在敖德萨首次登台演出。1937\\\1947年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伟大的钢琴教师海因里希\\\涅高兹的学生。1942年由里赫特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后来又首演普氏的第七和第九奏鸣曲(后者乃作曲家题献给他),被公认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的首要代言人。
唱片选粹:
Melodiya/BM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Philips 442 565-2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罗斯特罗波维奇大提琴)
Philips 446 200-2 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奏鸣曲(伦敦交响乐团/康德拉辛)
DG 415 119-2 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华沙爱乐乐团/威 斯罗茨基、罗维茨基)
DG 419 068-2 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维也纳交响乐团/卡拉扬)
5吉利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
生于敖德萨,13岁入敖德萨音乐学院,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吉利尔斯和比他年长一岁的里赫特,被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当代传人。
唱片选粹:
EMI TOCE-3253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塞尔)
DG 400 036-2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DG 423 136-2 贝多芬:英雄变奏曲
DG 435 588-2 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约胡姆)DG 449 721-2 格里格:抒情小品集
DG 419 059-2 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贝姆)
MK/Philips 456 796-2 普罗科菲耶夫:第八奏鸣曲、瞬息的幻想
6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
生于摩拉维亚的魏森堡,幼年在南斯拉夫学琴,12岁时随家迁居奥地利,师从卡恩,后来进埃德温\\\菲舍尔的高级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钢琴大赛奖,并首次于格拉茨举行独奏音乐会,此后开始驰名世界乐坛。布伦德尔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钢琴家,1960\\\1970年间每年在维也纳主持高级钢琴班,当今的许多钢琴家曾是他的学生。1974年他移居伦敦。
唱片选粹:
Philips 412 789-2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列文)Philips 438 730-2 贝多芬:七首著名的奏鸣曲
Philips 420 071-2 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Philips 426 637-2 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死之舞(伦敦爱乐乐团/海延克)
Philips 434 078-2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Philips 442 269-2 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钢琴协奏曲(圣马丁乐团/马里纳)
Philips 422 076-2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Philips 400 078-2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克利夫兰四重奏组)
7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cnazy,1937-)
生于前苏联高尔基城,6岁开始学琴,8岁即登台演奏。195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奥伯林教授。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与奥格登并列第一。次年至伦敦举行演奏会,此后定居英国。1968年移居冰岛(其妻为冰岛人),1972年入冰岛籍。在同辈钢琴家中,阿什肯纳齐产演奏曲目最广泛、录制唱片最多的一位。除钢琴演奏外,自80年代起阿什肯纳齐还成为杰出的管弦乐团指挥,录制了众多交响乐作品。
唱片选粹:
Decca 448 125-2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索尔第)Decca 448 986 2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爱乐乐团)
Decca 421 453-2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帕尔曼小提琴) Decca 414 564-2 肖邦:夜曲
Decca 443 576-2 莫扎特:第八、九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克尔提斯)
Decca 414 386-2 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钢琴版和乐队版)Decca 448 127-2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普雷文)
Decca 448 116-2 拉赫玛尼诺夫:三首交响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Decca 425 047-2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斯科爱乐乐团/康德拉辛)
Decca 444 845-2 拉赫玛尼诺夫:图画练习曲
Decca 414 474-2 舒曼:蝴蝶、交响练习曲、阿拉伯风格曲
Decca 421 069-2 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爱乐乐团)
Decca 425 579-2 斯克里亚宾:奏鸣曲全集
Decca 417 750-2 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马捷尔)
8科瓦塞维奇(Stephen Bishop-Kovacevich,1940)
亦称毕晓普\\\\\\科瓦塞维奇,南斯拉夫裔,生于洛杉矶,1948年起师从肖尔,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演出。1959年移居伦敦,师从赫斯。1961年在伦敦举行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从此活跃于国际乐坛。
唱片选粹:
Philips 438 812-2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戴维斯)Philips 446 557-2 巴托克: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与阿格丽姬合作)Philips 422 482-2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戴维斯)EMI CDC 7 54578 2 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爱乐乐团/萨瓦利许)
Philips 411 103-2 布拉姆斯:谐谑曲、叙事曲、八首小品
EMI CDC 5 56440 2 布拉姆斯: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哈瑞尔大提琴)
Philips 426 077-2 莫扎特:第二十一、二十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戴维斯)
9阿格丽姬(Martha Argerich,1941-)
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便登台演出,被誉为“女神童”,先后师从斯卡拉穆萨、顾尔达、利帕第夫人、马加洛夫、米开朗杰里的阿什肯纳齐。16岁时(即1957年)接连获得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两项冠军。1965年在第七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在再次夺冠,更是名扬四海。
唱片选粹:
DG 449 719-2 肖邦/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19 859-2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国家交响乐团/罗斯特罗波维奇)
DG 419 055-2 肖邦:第二、三奏鸣曲
DG 447 438-2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加斯帕/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 乐团/阿巴多)
DG 439 420-2 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皇家爱乐乐团/迪图瓦)
DG 447 430-2 “阿格丽姬的名演奏”
10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1942-)
生于意大利米兰,9岁首次公演,1959年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次年参加第六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夺得第一,由此蜚声国际乐坛。波利尼并不以此为满足,又拜米开朗杰里为师,继续深造,乃至成为20世纪后期最出类拔萃的钢琴大师,演奏浪漫派作品或是现代音乐都游刃有余。
唱片选粹:
DG 415 371-2 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39 770-2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DG 431 596-2 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巴多)
EMI CDM 7 64354 2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克雷茨基)DG 413 794-2 肖邦:练习曲
DG 427 322-2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DG 413 793-2 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423 249-2 勋伯格:钢琴作品集
DG 447 451-2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C大调幻想曲
至于画家就不好排名了,因为画有好多种类和派别,不同种类的画家就没有可比性了
罗斯托夫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是俄罗斯的一所历史悠久的音乐学院,当前有一部分学习爵士乐的音乐生,会想要到该院校留学,下面是我整理的“俄罗斯爵士乐院校 罗斯托夫国立音乐学院详细介绍”,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罗斯托夫国立音乐学院详细介绍
罗斯托夫是五海之港,是俄罗斯南部最大的工业、科学和文化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从1749年建立之日起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口一百多万,是俄罗斯几座大城市之一。城市面积354平方公里,距离莫斯科有1226公里。从罗市可通往黑海、亚速海、里海,是连接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重要港口罗市的国际机场有多条航线飞往德国、英国、波兰、西班牙等国。城市的艺术氛围浓厚,设有372个与文化相关的组织、机关,543个艺术雕塑矗立于城市中心,两千多位艺术专家和教育者工作于各个领域。
罗斯托夫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于1967年在罗斯托夫市建立,是俄罗斯南部地区最大的职业音乐教育,表演艺术,音乐科学和创作中心。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钢琴家,对于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而罗斯托夫音乐学院却以拉赫玛尼诺夫命名,可见其实力不容小觑。
在近50年的历史中,在35个专业上已培养了3000多专业人士,其中有250位分别获得国际以及俄罗斯的大赛奖项,有60位毕业生被授予人民演员,功勋演员以及艺术家。学院建立了拉赫玛尼诺夫—洛谢夫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保护并发展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思想。1982年成立了俄罗斯第一个爵士乐高等教育专业。
音乐学院里设有大小音乐厅和室内乐厅,经常会举办比赛和学生的汇报演出。在近50年的历史中,已经培养了数千名国内外毕业生,并有上百名学生获得国际以及俄罗斯大赛奖项。学院的爵士乐高等教育专业是俄罗斯所有音乐学院中最先设立的专业。
近二十年来罗音是俄罗斯音乐学院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每年该院教师和学生获得俄罗斯比赛和世界比赛大奖的次数显著增加。目前该校898%的职业教师具有教授、副教授、科学博士、副博士,俄罗斯功勋演员,功勋艺术家称号,在俄罗斯资质统计中排名前十。
二、学校亮点
学校排名前列:罗斯托夫音乐学院又称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学院,成立于1967年,是俄罗斯南部地区最大的职业音乐教育、表演艺术、音乐科学和创作中心。罗斯托夫市是一座被静静的顿河滋养的城市,气候相对温暖,(冬季平均-3°C至+3°C,夏季平均15°C至26°C),市内雕塑、博物馆随处可见,艺术气息浓厚。
学制设置齐全:设有本科、硕士、专家学制;
专业设置齐全:古典和现代乐(爵士乐)均有;很少有俄罗斯高校设置爵士乐,所以罗音的舞台爵士乐就是一大特色。罗音爵士乐偏向表演方向,需要读两年预科(俄语,音乐理论,专业)。
申请优势:通过艺术面试进行现场初步选拔,现场可以直接得到面试官的点评及建议;
招生名额较多:因与金吉列留学公司合作关系良好,学校给公司名额较多,且申请截止时间较晚。
三、专业设置及学制
专家5年
专业:
•音乐-剧院艺术: 歌剧艺术
•录音导演
•作曲
•音乐学
•音乐表演艺术:钢琴、弦乐器、管乐打击乐器、民族乐器
•歌剧交响乐队管理
•声乐(学院派唱法)
本科4年
专业:
•乐器艺术:钢琴、弦乐器、管乐打击乐器、(键钮式)手风琴、(键盘式)手风琴和拔弦乐器
•指挥:管乐指挥、民族乐队指挥
•声乐
学院唱法
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合唱、民族音乐独唱
•音乐舞台艺术: 舞台器乐、舞台爵士乐
•管理:组织管理,音乐管理
硕士2年
专业:
•乐器艺术:
钢琴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
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萨克斯管、长号、圆号、大号)和打击乐器(定音鼓、鼓、玛琳巴木琴等等)
(键钮式)大手风琴、(键盘式)手风琴、巴拉莱卡琴、吉他
•声乐 - 学院派唱法
•指挥: (不招收外国学生)
合唱指挥
管乐乐队指挥
民族乐队指挥
•音乐学
预科只接收17岁以上的学生,普通高中毕业或者中等专业教育毕业。
预科教授下列课程:
俄语,音乐理论,专业。
注:罗音-舞台爵士乐专业(偏表演方向),预科需要读2年。
只要你弹得出来
世界钢琴十大难曲
排名第一: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排名第2:麦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 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它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互为纠缠,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排名第5: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
F小调展开部后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用降B小调)。尾声中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的部分动机,钢琴用华丽的琶音伴奏,最后以强有力的开始动机结束。本乐章写得厚重而有力, 颇具勃拉姆斯风味。贯穿乐章始终的主题动机,由雄浑的圆号引入,钢琴加以应答。在乐队协奏下的钢琴时而温婉优美,时而热情壮丽。本乐章中有许多处理方式与古典派协奏曲截然不同。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典型的谐谑曲,但奏鸣曲式结构非常清晰、规模庞大,给人以深沉之感。第一主题,钢琴用激烈的强奏开始,乐队紧紧相随。第二主题为A小调,用弦乐齐奏呈示,之后钢琴反复。展开部发展上述两主题,再现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乐器编制。其旋律热情而富于幽默感,同时也很有魔力。 第三乐章:行板,降B大调,6/4拍子,三段体。由管弦乐奏主旋律,钢琴演奏装饰音型,并作主题变奏。第一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开始。中间部分更柔和,由单簧管奏升C大调主题,富于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诚得近似祈祷。最后再现降B大调主题。本乐章充满浪漫气氛,是在“德国式的”厚重风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乐章。 第四乐章:优美的小快板,降B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优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华丽终曲。清新活泼的回旋主题由钢琴独奏开始,乐队模仿。之后带有匈牙利乡土风格的插入部用A小调呈示(后移D调再现)。其他许多辅助的插入部,在钢琴与乐队间交错穿插,有时钢琴用音型和经过句装饰管弦乐主题,有时乐队用色彩性和声给钢琴以烘托,编织成辉煌的终曲。这个乐章的大致结构为A-B-A-B-结尾的程式。由钢琴开始的舞曲风主要主题,纤巧精细,又不乏厚重华丽。
排名第6: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 难度极高 沈文裕在英国演奏难度极高的《彼得鲁斯卡》时,当地的《当代音乐厅》杂志称赞他“技巧高超,音色变化之丰富,甚至超过了波里尼(著名钢琴大师)。”
排名第7:李斯特 超技练习曲第5首 鬼火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超技练习曲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拉赫说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排名第8:巴拉基耶夫 伊斯拉美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排名第9: 李斯特 帕格尼尼练习曲 第3首 钟 《钟》这首乐曲又译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李斯特最出名的炫技作品。 《钟》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编的《钟》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篇幅要短,由于主题多次出现,给人印象很深刻。《钟》这首乐曲是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演奏者需要极高超的钢琴技巧才可能良好的驾驭此曲 当然,我们的李云迪曾在演奏会上弹过此首乐曲。
排名第10: 贝利尼《诺玛的回忆》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 贝利尼在《诺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
关于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目前我听过他的交响曲全集,钢琴协奏曲全集,音画练习曲全集以及前奏曲全集及其他一些小品。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写的非常好,但除了这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外,我个人认为拉赫马尼诺夫的其他作品大多都写的十分勉强,虽然其中也包括一些精品,但大多作品都写的很勉强。
拉赫马尼诺夫的大多数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俄罗斯气息”,有时候他的旋律异常的意味深长,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这种独特民族气息,跟他的前辈柴可夫斯基,格林卡以及强力集团等人很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听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让人确信无疑:这是来自俄罗斯的音乐。反而俄罗斯后来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俄罗斯气息”不怎么强烈,有时甚至一点也感觉不到这种气息,可能是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
但拉赫马尼诺夫的大多数作品让人感觉很不自然。打个比方,好像是一个讨厌学习的学生,为了能逃避老师及家长的责罚,而不得不去完成作业,当然这个学生写的作业肯定是很勉强的,而且质量不高。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就跟这个学生的作业有些类似。当然学生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拉赫马尼诺夫则完全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压力,他也完全可以做一个纯粹的钢琴演奏家,那么拉赫马尼诺夫为什么非要去写作业呢?或许他写作业的压力完全来自自己,他想成为一个作曲家,给后世留下更多的优秀作品。
在作曲方面拉赫马尼诺夫远不及柴可夫斯基,而且他连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也比不上。拉赫马尼诺夫作品的问题不在结构上,而是出在旋律上。他的旋律有时很出色很天才,但大部分时候的旋律像是挤奶一样,很吃力的挤啊挤才挤出那么一点。极不自然。听起来费神。而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或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大多都浑然天成,即使他们的作品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写成的,也给人感觉及其自然。让人不得不叹服作曲家是个真正的天才。虽然他们的作品有时候根本看不见“旋律”的存在,但他们作品本身让人感觉是完美无暇的,是天才的。而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很少给人有这种感觉。
拉赫马尼诺夫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二与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两首作品确实好,相比之下第二更好,而第三钢琴协奏曲大部分段落都很出色,但某些地方也很败笔,而类似的败笔在他音画练习曲以及前奏曲中更为普遍。虽然他的作品大量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拉赫马尼诺夫是一个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演奏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至今是我最喜欢的版本,阿图尔鲁宾斯坦说过:“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演奏成就要远好于他在作曲领域的成就。”。霍络维兹也曾经说过:“Rachmaninoff is a Pianist”。
跟拉赫马尼诺夫类似,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作品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败笔以及不合理或不协调的地方。我感觉舒曼在作曲方面天赋不明显,或者说比起他同时代作曲家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及李斯特,他的天赋明显要差一截。虽然舒曼也有完美的作品(比如C大调幻想曲及钢琴协奏曲第3乐章),但舒曼的特点就是喜欢写短小的曲子(短小但并不精悍),然后组成一个套曲。以写小曲的方式进行创作,从某个侧面可以反映出舒曼怕创作,怕作曲。他的很多小曲,很多段落让人感觉毫无道理,不知所云(连他著名的《童年情景》都有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人使用“神经质的浪漫”来形容舒曼的作品,这其实是用褒义的词语,非常客气地评价舒曼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神经质”本身就不是正常的,积极向上的东西。如果不客气地评价,“神经质”就意味着败笔,舒曼作品中大量着存在着这样的败笔。而且跟拉赫马尼诺夫类似,舒曼的大量作品或片段是反复挤才挤出来的结果。他的作品很少给人有完美的感觉。
不知大家如何看这两位作曲家?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谢苗诺沃的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徳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1882年 拉氏举家迁往圣彼得堡,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
1885年 拉氏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去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鲁宾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887到1888年 拉氏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1890年夏 拉氏来到家乡伊凡诺夫卡,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响曲。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1891年 拉氏在家乡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师阿连斯基献上了第一部交响诗《罗斯基斯拉夫王子》。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1892年,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这年3月 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毕业之后的拉氏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期间,拉氏还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松,相继完成两套艺术歌曲和一首幻想曲。还有从莱蒙托夫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的幻想曲《岩石》。 1895年 拉氏完成了费时多日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1897年这部作品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时却遭到了失败。为此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异常的苦恼之中,他的创作也开始减少了。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被聘为莫斯科马蒙托夫私立歌剧院的助理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家生涯。1897年3月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出人意料的是惨遭失败。此后大约三年时间,拉氏一蹶不振,连已经动笔的《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也被搁置,直到数年后才完成。 1899年,他第一次赴欧旅行演奏,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由于心境的好转,他从1900年起又恢复了音乐创作活动,先后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这其中尤为瞩目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诗意,赢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
1901年11月 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自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
1901年 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和为双钢琴而作的第二号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据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歌谱写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纳塔丽娅的婚事。
1903年夏 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906年 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2月,俄国局势动荡,拉氏前往意大利。后避居徳累斯顿;在德累斯顿相对安定的环境里,拉氏先后完成了《第二交响曲》(1906-1908年)。《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年)、交响诗《死岛》(1909年)。
1907年5月 拉氏第二个女儿塔吉亚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诺夫卡成为拉氏的主要创作地。
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难度惊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并于次年在美国首演;此后几年,日子相对平静,在繁重的巡回演出同时,拉氏相继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年),《音画练习曲》(作品33,1911年),《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
1913年 拉氏辞去了很多合约,想用于很多创作。另一个大动作是辞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职务。2月,拉氏来到罗马,历史性的凑巧住进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从前住过的房子。 1914年 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动荡不安。此间拉氏一直呆在俄国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到斯德哥尔摩演出,拉氏利用这次机会,携妻带女一起离开了俄国。也就此告别了俄国;拉氏先到斯德哥尔摩,然后转到哥本哈根。由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场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 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11月,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
1919-1920年 拉氏又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
1921年 拉氏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美国买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诺夫卡老宅的样子建造,雇了俄国仆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国的老样子摆设。
1923年 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俄国作曲家梅特涅。拉氏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1927年3月,拉氏亲自登场演奏第四钢琴协奏曲,在费城首演。随后又进行了修改,交给TAIR出版。
1931年1月 拉氏突然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抨击苏联政府的文章。3月9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苏范围禁演拉氏的作品,(两年后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订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柯莱里主题变奏曲》,并于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首演。
1934年 拉氏在瑞士的谢纳尔别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钢琴与乐队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乐。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随想曲中的“愤怒之日”为主题,展开24段变奏,其中第18变奏更是凭借**《时光倒流七十年》而闻名遐迩;此时的拉氏健康情况已经恶化,但是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
1939年6月 英国邀请拉氏到伦敦,参加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行的以拉氏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芭蕾舞剧,拉氏已无力成行;同年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并在此修订了《第四钢琴协奏曲》。
1942-1943年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情况到了1943年初变的越发糟糕,拉氏已变的越发虚弱。医生初步诊断是胸膜炎积液严重。要求立即卧床休息。但拉氏坚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诺克斯威尔的音乐会,然后才不得不结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矶贝弗利山的家中休养。在洛杉矶,医生诊断为癌症晚期,且完全扩散到肺部和骨头。根据在拉氏最后时刻陪在他身旁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回忆:拉氏的病情恶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 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