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斯特恩的人物成就

奥托·斯特恩的人物成就,第1张

斯特恩早年的研究是在理论物理领域,在统计热力学与量子理论方面有一些重要论文;从1919年他开始转向实验物理,由他研发和使用的分子束方法成为研究分子、原子、原子核性质的有力工具,该方法最初的意图是为了证明气体速率分布的麦克斯韦定律 。1922年他同瓦尔特·盖拉赫合作,做了磁场对磁矩的作用力使原子发生偏转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而后又测量了包括质子在内的亚原子粒子的磁矩;1929年的氢、氦射线衍射实验是对原子和分子的波性质的精彩演示 。

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公元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开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实验发现波义耳定律。十四年后,法国科学家马里奥特也独立的发现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公元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公元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雷电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勒根据富兰克林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不过直到1791年他才发表这方面的论文。

  公元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了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公元1914年,英国科学家莫塞莱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

  公元1914年,德国科学家弗朗克与赫兹测量汞的激发电位。

1915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判定他们测的结果实际上是第一激发电位,这正是玻尔1913年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的极好证据。

  公元1914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β能谱。

  公元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议下,荷兰科学家德哈斯首次测量回转磁效应。

  公元1916年,荷兰科学家德拜提出X射线粉末衍射法。

  公元1919年,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公元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19年,德国科学家巴克家森发现磁畴。

  

  公元1922年,德国科学家斯特恩与盖拉赫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公元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公元1927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森与革末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英国科学家GP汤姆逊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他们的工作为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公元1928年,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印度科学家喇曼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喇曼效应。

  

  公元1931年,美国科学家劳伦斯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公元1932年,英国科学家考克拉夫特与爱尔兰科学家瓦尔顿共同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公元1932年,美国科学家尤里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公元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末获成果。1930年,德国科学家玻特等人在α射线轰击铍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误认为γ射线;1931年,法国科学家约里奥与伊仑·居里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利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公元1932年,美国科学家安德森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

  公元1933年,美国科学家图夫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公元1933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凯特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公元1934年,前苏联科学家切仑柯夫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称切仑柯夫辐射。

  公元1934年,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公元1936年,安德森等人发现μ介子。

  公元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与史特拉斯曼发现铀裂变。

  公元1938年,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用实验证实液氦的超流动性。

  公元1939年,奥地利裔美国科学家拉比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公元1940年,美国科学家开尔斯特等人用分子建造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公元1946年,美国科学家珀塞尔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拉赫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公元1947年,德裔美国科学家库什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公元1947年,美国科学家兰姆与雷瑟福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英国科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公元1948年,美国科学家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共同发明晶体三级管。

  

  公元1952年,美国科学家格拉塞发明气泡室,比威尔逊云室更为灵敏。

  公元1954年,美国科学家汤斯等人制成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器——曼塞。

  公元1955年,美国科学家张伯伦与希格里等人发现反质子。1957年,希格里等人又发现反中子。

  公元1956年,华裔美国科学家吴健雄等人实验验证了华裔美国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1956年)。实验方法是将钴-60置于极低温(001K)的环境中测量β蜕变。

  公元1958年,德国科学家穆斯堡尔实现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穆斯堡尔效应)。

  公元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洛和汤斯1958年的预言。

  公元1962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森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另附

1900--1909

1900年,瑞利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

1900年,普朗克(M.Plank,1858—1947)提出了符合整个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开

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了这个公式。

1900年,维拉尔德(P.Willard,1860一1934)发现γ射线。

1901年,考夫曼(W.Kaufmann,1871—1947)从镭辐射测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

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1年,理查森(O.W.Richardson,1879—1959)发现灼热金属表面的电子发射规律。

后经多年实验和理论研究,又对这一定律作进一步修正。

1902年,勒纳德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

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

1902年,吉布斯出版《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统计系综理论。

1903年,卢瑟福和索迪(F.Soddy,1877一1956)发表元素的嬗变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发表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并发表光量子

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

1905年,朗之万(P.Langevin,1872—1946)发表顺磁性的经典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

理,发现质能之间的相当性。

1906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1907年,外斯(P.E.Weiss,1865—1940)发表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提出磁畴假设。

1908年,昂纳斯(H.Kammerlingh—Onnes,1853—1926)液化了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

1908年,佩兰(J.B.Perrin,1870—1942)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伽

德罗常数。

1908—1910年,布雪勒(A.H.Bucherer,1863—1927)等人,分别精确测量出电子质量

随速度的变化,证实了洛仑兹-爱因斯坦的质量变化公式。

1908年,盖革(H.Geiger,1882—1945)发明计数管。卢瑟福等人从粒子测定电子电荷e

值。

1906—1917年,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前后历经11

年,实验方法做过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数据。

1909年,盖革与马斯登(E.Marsden)在卢瑟福的指导下,从实验发现粒子碰撞金属箔产

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这一理论于1913年为盖

革和马斯登的实验所证实。

1910--1919

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铅。锡等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电性。

1911年,威尔逊(C.T.R.Wilson,i869—1959)发明威尔逊云室,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实验手段。

1911年,赫斯(V.F.Hess,1883—1964)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劳厄(M.V.Laue,1879—1960)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 Friedrich),尼平

(P.KniPning,1883—1935)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从而证实了X射线的波动性。

1912年,能斯特(W Nernst,1864—1941)提出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定律(即热力学第三定

律)。

1913年,斯塔克(J.Stark,1874—1957)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象(斯塔克效应)。

1913年,玻尔(N.Bohr,1885—1962)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3年,布拉格父子(W.H.Bragg,1862—l942;W.L.Bragg,1890—1971)研究X射

线衍射,用X射线晶体分光仪,测定X射线衍射角,根据布拉格公式:Zdsin6=算出晶

格常数d。

1914年,莫塞莱(H.G.J.Moseley,1887—1915)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

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

1914年,弗朗克(J. Franck,1882——1964)与 G.赫兹(G.Hertz,1887—1975)测

汞的激发电位。

1914年,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发现能谱。

1914年,西格班(KM.G.Siegbahn,1886—1978)开始研究 X射线光谱学。

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仪下,德哈斯(W.J.de Hass,1878—1960)首次测量回转磁效

应。

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同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后

发展为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

1916年,德拜(P.J.W.Debye,1884—1966)提出 X射线粉末衍射法。

1919年,爱丁顿(A.S.Eddington,1882—1944)等人在日食观测中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

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

1919年,阿斯顿(F.W.Aston,1877—1945)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19年,巴克豪森(H.G.Barkhausen)发现磁畴。

1920--1929

1921年,瓦拉塞克发现铁电性。

1922年,斯特恩(O.Stern,1888—1969)与盖拉赫(W.Gerlach,1889—1979)

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1923年,康普顿(A.H.Compton,1892—1962)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

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1924年,德布罗意(L.de Broglie,1892—1987)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4年,玻色(S.Bose,1894—1974)发表光子所服从的统计规律,后经爱因斯坦补充建立了玻色一爱因斯坦 统计。

1925年,泡利(W.Pauli,1900—1958)发表不相容原理。

1925年,海森伯(W.K.Heisenberg,1901—1976)创立矩阵力学。

1925年,乌伦贝克(G.E.Uhlenbeck,1900--)和高斯密特(S.A.Goudsmit,1902—1979)提出电子自旋假设。

1926年,薛定愕(E.Schrodinger,1887—1961)发表波动力学,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

学的等价性。

1926年,费米(E.Fermi,1901—1954)与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独立

提出费米-狄拉克统计。

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发表波函数的统计诠释。

1927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原理。

1927年,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1927年,戴维森(C.J.Davisson,1881—1958)与革末(L.H.Germer,1896--

1971)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姆生

(G.P.Thomson,1892—1975)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

1928年,拉曼(C.V.Raman,1888--1970)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拉曼效应。

1928年,狄拉克发表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把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和自旋、磁矩联系了起

来。

1928—1930年,布洛赫(F.BIoch,1905—1983)等人为固体的能带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1939

1930—1931年,狄拉克提出正电子的空穴理论和磁单极子理论。

1931年,A.H.威尔逊(A.H.Wilson)提出金属和绝缘体相区别的能带模型,并预言介

于两者之间存在半导体,为半导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1年,劳伦斯(E.O.Lawrence,1901—1958)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与沃尔顿(E.T.Walton)发明高

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1932年,尤里(H.C.Urey,1893—1981)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

——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

子,质量大体与质予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未获成果。

193O年,玻特(w.B大成,18盯一1的7)等人在。射线轰击被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

透力极强的射线,一误认为、射线,1931年约里奥(F.Joliot,1900—1958)与伊

伦·居里(1.Curie,1897—1956)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

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

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Anderson,1905一)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

1932年,诺尔(M.Knoll)和鲁斯卡(E.Ruska)发明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2年,海森伯、伊万年科(Д.Д.Иваненко)独立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的假说。

1933年,泡利在索尔威会议上详细论证中微于假说,提出β衰变。

1933年,盖奥克(W.F.Giauque)完成了顺磁体的绝热去磁降温实验,获得千分之几开的

低温。

1933年,迈斯纳(W.Meissner,1882—1974)和奥克森菲尔德(R.Ochsenfeld)发现超

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性。

1933年,费米发表p衰变的中微子理论。

1933年,图夫(M.A.Tuve)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1933年,布拉开特(P.M.S.Blackett,1897—1974)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1934年,切仑柯夫(Π.A.Черенков)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

称切仑柯夫辐射。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5年,汤川秀村发表了核力的介于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5年,F.伦敦和H伦敦发表超导现象的宏观电动力学理论。

1935年,N玻尔提出原子核反应的液搞核模型。

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与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发现铀裂变。

1938年,卡皮查(ПЛКапича,1894--)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

1998年,F.伦敦提出解释超流动性的统计理论。

1939年,迈特纳(L.Meitner,1878—1968)和弗利行(OFrisch)根据获滴核模型指出,

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是一种原子核的裂变现象。

1939年,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1939年,拉比(I.I.Rabi,1898—1987)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1940--1949

1940年,开尔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1940—1941年,朗道(ЛИЛандау,1908—1968)提出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

1941年,布里奇曼(P.W.Bridgeman,1882—1961)发明能产生 10万巴高压的装置。

1942年,在费米主持下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变反应堆。

1944—1945年,韦克斯勒(ВИВеклер1907--1966)和麦克米伦(E.MMcMillan,

1907—)各自独立提出自动稳相原理,为高能加速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46年,阿尔瓦雷兹(L.W.Alvarez,1911--)制成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

1946年,柏塞尔(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库什(P.Kusch)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1947年,兰姆(W.E.Lamb,Jr.)与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

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1947年,鲍威尔(C.F.Powell,1903—1969)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π介子。

1947年,罗彻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线中发现奇异粒子。

1947年,H,P.卡尔曼和J.W.科尔特曼等发明闪烁计数器。

1947年,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产生原理。

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发展了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

1948年,张文裕发现μ子系弱作用粒子,并发现了μˉ子原子。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与布拉顿(W.H.Brattain)

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8年,伽柏(D.Gabor,1900—1979)提出现代全息照相术前身的波阵面再现原理。

1948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1.Schwinger)费因曼(R.P.Feynman,1918--

1988)等分别发表相对论协变的重正化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逐步形成消除发散困难的重

正化方法。

1949年,迈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等分别提出核壳层模型理论。

1950-1959

1960--现在

1960年,梅曼(T.H.Maiman)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洛(A.L.Schawlow)和

汤斯1958年的预言。

1962年,约瑟夫森(B.D.Josephson)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64年,盖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1964年,克洛宁(J.W.Cronin)等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联合变换守

恒被破坏。

1967—1968年,温伯格(S.Weinberg)、萨拉姆(A.salam)分别提出电弱统一理论标准模型。

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确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1973年,哈塞尔特(F.J.Hasert)等发现弱中性流,支持了电弱统一理论。

1974年,丁肇中(1936--)与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别发现J/ψ粒子。

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3年,鲁比亚(C.Rubbia,1934--)和范德梅尔(S.V.d.Meer,1925--)等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W±和Z0粒子。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公元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公元1798年,美国科学家伦福德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公元1799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休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公元1801年,德国科学家里特尔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外线。

  公元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公元1802年,英国科学家沃拉斯顿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公元1808年,法国科学家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公元1811年,英国科学家布儒斯特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公元1815年,德国科学家夫琅和费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语中的暗线。

  公元1819年,法国科学家杜隆与珀替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毕奥和沙伐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安培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公元1821年,爱沙尼亚科学家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作不断地杂乱无章运动,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公元1830年,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公元1834年,法国科学家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因为银原子中电子自旋的原因:除了有轨道角动量L外,还有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两者合成即为总角动量J。J的方向与B的方向有夹角,在空间上mj对B有两个取向(一正一负绝对值相等),且朗德g因子gj=2(银是单电子)根据分裂宽度公式Z当然对称了。

实验装置:使银原子在电炉内蒸发射出,通过狭缝S1、S2形成细束,经过一个抽成真空的不均匀的磁场区域 (磁场垂直于射束方向),最后到达照相底片上。显像后的底片上出现了两条黑斑,表示银原子经过不均匀磁场区域时分成了两束。 根据实验中的炉温、磁极长度、横向不均匀磁场的梯度和原子束偏离中心的位移,可计算出原子磁矩在磁场方向上分量的大小。当时测得银、铜、金和碱金属的原子磁矩分量的大小都等于一个玻尔磁子,它们的原子束都只分裂为对称的两束。实验结果说明,原子在磁场中不能任意取向,证实了A索末菲和P德拜在1916年建立的原子的角动量在空间某特殊方向上取向量子化的理论。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海森伯还通过对确定原子磁矩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的分析证明,原子穿过偏转所费的时间△T越长,能量测量中的不确定性△E就越小。再加上德布罗意关系λ=h/p,海森伯得到△E△T≥h/2π,并且作出结论:“能量的准确测定如何,只有靠相应的对时间的测不准量才能得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33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随机推荐

  • 妮维雅630和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哪个好

    妮维雅630。1、吸收性。妮维雅630适合任何肤质,且温和不刺激,日夜也都适用,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吸收性不如妮维雅630。2、成分。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美白效果太快太明显说明添加化学成分多,妮维雅630与之相比好些没那么多化学成分。妮维雅面霜

    2024-04-15
    46600
  • 全球排行前3的化妆品牌,女生应该都应该知道!

    没有女生能抵抗的了化妆品的诱惑吧,那么在你的心里排名前三的是什么呢?雅诗兰黛这个品牌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我知道他家品牌卖的东西多(化妆品、护肤品、香水),都具有创新性,技术先进性并且被证明为有效,我是比较喜欢他家的dw粉底液,在涂之前一定要

    2024-04-15
    41800
  • 宫梵希身体套盒正规吗

    正规。纪梵希是一家法国的时装品牌。该公司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受官网认证法律保护的正规品牌,是经过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认证合法的,持有正规合法经营文件,属于合法企业,其经营范围也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非常正规,该品牌最初以香水为其主要产品,

    2024-04-15
    33800
  • 哪个品牌的身体乳好用 推荐十款平价好用的身体乳

    身体乳是每个女生常备的,尤其在秋冬季节容易出现起皮,这时候身体乳就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我在初中阶段就开始使用身体乳了,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功课。下面是我整理出的几款平价好用的身体乳,而且平价,推荐给姐妹们~1、适乐肤神酰C乳参考价格:39元这款

    2024-04-15
    28600
  • 娇伶燕窝素白里透红三件套祛斑效果怎样

    科学的祛斑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祛斑方式,因为色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单方面的祛斑方式是不科学的。祛斑单单只依靠一种祛斑产品是不能够把色斑去除的,首先要分析身子色斑形成的具体原因,根据色斑形成的原因选择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和正规的祛斑产品才是

    2024-04-15
    37000
  • 皮肤干用什么牌子的护肤品好?

    皮肤干用的护肤品:Freeplus芙丽芳丝保湿修复柔润化妆水、赫莲娜至美溯颜精萃露、AHCB5玻尿酸精华液、黛珂保湿精华小紫瓶补水肌底液。1、Freeplus芙丽芳丝保湿修复柔润化妆水这款保湿水,是深度敏感肌的安全岛,功效单一,但可以满足补

    2024-04-15
    28400
  • 妮维雅630一瓶可以用多久

    2个星期。妮维雅630一瓶可以用2个星期,连续使用一个月效果会明显,妮维雅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体护理品品牌,其发展时间久,发展经验丰富,旨在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妮维雅630淡斑精华和科颜氏精华相比科颜氏精华好用。妮维

    2024-04-15
    369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