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____。A 《诗学》;B 《诗艺》;C 《讽刺诗》;D 《颂歌集》。正确答案选择B 《诗艺》。
《诗艺》是由古罗马帝国的诗人、批评家贺拉斯所著,是一封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的诗体信简,共四百七十六行。信中结合当时罗马文艺现状,提出了有关诗和戏剧创作的原则问题。
《诗艺》认为作品:一要符合自然创造,切近真实;二要符合观众心理,切合众望;三要符合艺术规则,运用适度。并据此提出一条总原则:适宜,即合乎情理。
信简中还认为艺术是天才和技艺的共同创造。而天才就是判断力,即理性认识、判断的能力。“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它比技艺更重要,但又必须“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技艺的训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摹仿希腊古典作品,并将之作为范例日夜“把玩”,二是敢于独创,“不落希腊人窠臼”;三是勇于接受批评,不断修改作品。
贺拉斯在信简中还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认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寓教于乐”是诗人艺术创造的愿望、目的,又是诗人艺术创造的影响和效果。贺拉斯强调通过情感影响去实现教谕的目的,“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而魅力来自作者的情感,“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要哭,才能在别人的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都是理性原则。
贺拉斯古典主义原则是:借鉴原则;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理性原则,天才和文学的衰落是追求享受、精神退化的结果。这篇论文思想深刻,有相当高的美学欣赏能力,中世纪以来被译成各种文字。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 英语:Westernclassical),17世纪开始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西方古典主义包含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十九世纪美国哥特小说的流行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作案手法诡谲的密室凶杀案,直触人心阴暗面的扭曲想象……无论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亦或是如今吸引大批读者的悬疑作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爱伦坡哥特风格小说的影响。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这位被劳伦斯在《美国古典文学研究》中评价为“ 一位深入人类灵魂洞窟的地道冒险家 ”的创作奇才,将美国短篇哥特小说推向巅峰状态,为西方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哥特”一词原指古欧洲的一个蛮族,因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界讽尖形拱棱状建筑时被引用,从而成为“野蛮、怪诞”的代名词,文学意义的哥特式类同建筑意义哥特式,都含有直指黑暗与诡异的色彩。起源于十七世纪英国的早期哥特风格文学为哥特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模版,即在怪诞惊悚的场景设计中,恶棍英雄式人物演绎一系列复仇事件,这为后期美国哥特作品的本土化与再创作提供了灵感土壤。1764年,美国作家贺拉斯·瓦尔蒲尔出版小说《奥特朗托城堡》,并在第二版书名旁增加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确定哥特文学的命名,哥特小说作为世界边缘性文学种类之一,在美国城市高速发展时期,迅速得到读者的热情响应,并同样达到一个极速发展。
充满惊悚意味的哥特小说为何会拥有如此高的影响力?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在讨论美时,为“恐怖”与“美”的关系做出影射,他认为 人类最强烈的感情是恐惧,将恐惧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可达到壮美之美。 由此可观,哥特小说在十九世纪美国的流行甚至如今中国推理剧或悬疑文学的大热,都可归其原因有二, 一是美学涵义中恐惧情绪对人类美感体验的震撼作用,二是时代涵义中城市发展所酝酿的人文焦虑与道德反思。 因此,美国著名哥特作家爱伦坡的哥特风格小说,除了刺激的情节之外,更有美学与社会含义融入其中。
爱伦·坡与哥特小说创作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亦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其作品尤以风格诡异、精神错乱的惊悚小说与悬念迭起、逻辑缜密的推理小说为名,被认为是推理小说的创始人与科幻小说的催生者。由于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多沉郁迷离,充满哥特小说的怪诞风格,又能够突破哥特小说“恶棍英雄主义”的狭隘,因此可以认为,爱伦坡开创了哥特文学在美国发展的新阶段。
主人公形象平凡化、人称视角多元化、剧情结构严谨化、关注方向社会化是爱伦坡对传统哥特文学的四大突破。 前两点多见于爱伦坡惊悚小说,即在爱伦坡哥特惊悚小说中,行使复仇行动的主人公已不再是英雄人物,而是平凡之人,如《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泄密的心》等短篇惊悚小说的主人公均是无特定英雄背景的普通复仇者,增加了作品真实感;人称视角多元化突出表现在爱伦坡叙事时第一人称内外视角的转换,即一篇小说兼有内视角的现在进行时叙述与外视角描写下的回忆性内容叙述。剧情结构与社会关注更多在爱伦坡的推理小说里体现,如《金甲虫》密码解码破案、《莫格街凶杀案》密室破案、《被窃的信件》的“障眼法”模式,以及推理小说常见的报纸报道情况情节等,无一不体现爱伦坡对社会状况的反思与个人书写逻辑的重视。
爱伦坡对传统哥特文学的四点突破强化了哥特小说创作的深度与广度,除此之外,文学研究者们甚至认为爱伦坡哥特风格创作还涉足心理学、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领域,这使坡之后的哥特作家深受其影响,哥特小说不再局囿于单纯封闭的恐怖氛围制造,心理探究、逻辑推理、社会反思等逐渐成为哥特倾向文学作品的重要关注点。
惊悚小说:心理疾病与灾难危机
“如果在我的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 爱伦坡曾对自己的惊悚类小说作出“心灵恐怖”的定义。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尚未诞生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爱伦坡的惊悚小说就已经具有前瞻性地以第一人称暴露了压抑与抵抗影响下的精神分裂者状态。《泄密的心》、《黑猫》、《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等短篇哥特小说中,爱伦坡以“我”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倾诉,让读者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封闭地感受到精神分裂者的妄想情境——对他人眼神的恐惧,被迫害妄想所引起的攻击行为等,看似合乎逻辑却暗藏心理扭曲的诡计。
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对此类心理疾病诡计叙述法的沿袭——借“狂人”之语,徘徊于吃人与被人吃、窥视与被窥视、他者对自己的特殊行为等妄想中营造恐怖氛围,从而影射社会状态。鲁迅晚年的谈话与书信也曾提到爱伦坡对其创作的影响,对比《狂人日记》与《黑猫》、《泄密的心》的主人公心理状态,不难看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妄想型精神分裂人格特征,而且《狂人日记》更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性,把心理内部的恐惧感上升至社会批判。
与内部心理疾病相对的是外部灾难危机,爱伦坡《陷阱与钟摆》、《大漩涡历险记》、《红死魔的面具》等短篇哥特惊悚小说营造的是外部灾难带来的焦虑,如《陷阱与钟摆》的异教徒迫害恐惧、《大漩涡历险记》的自然环境恐惧、《红死魔的面具》的疾病瘟疫恐惧,均运用怪诞夸张的笔法,以某一项灾难为切入点,设立层层悬念兼以象征手法渲染恐怖氛围,放大人类生存的不安,触发绝望感,再由此让读者对生存状况及异化的自我进行反思。被《时代》杂志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作家之一的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曾撰哥特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的私室》,即用类似外部悲剧事件的描写解读了爱伦坡的“惊悚人生”。
推理小说:社会观察与逻辑强调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美国的城市大发展时期,也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荡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剧、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各国移民迁入美国、南北方政治和经济矛盾日益加剧,诸如此类的社会碰撞使人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时尚与物质的追求与高犯罪率共同构成了当时美国的城市状态,爱伦坡的推理小说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孕育而生。《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杰奇案》、《金甲虫》、《失窃的信》四篇被公认为是爱伦坡哥特推理小说的典型代表,悬念、言情、凶杀等哥特小说情节在思维缜密的推理叙述里更彰显其魅力。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把侦探小说的发展归因为十九世纪初市民对都市生活的不安与威胁,从而“在侦探小说中寻找避难所”;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同样为推理小说这类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学进行生产解读,他认为推理小说的出现是对充满逻辑规律的社会工业化在文学方面的体现。因此,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下诞生的爱伦坡推理小说,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当时代的社会现状,《玛丽罗杰奇案》等作品的来源甚至也来自于当时报纸所刊登的凶杀案报道。
爱伦坡开启了真正意义的推理小说,他颠覆以往追捕凶手的冒险小说,把逻辑推理带入推理小说创作之中。 密室作案、密码破译、心理分析等主要剧情推进手段均着重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使唯美主义偏重“美”的叙述转换到偏重“思维”的探索。 近观如今流行于世的侦探推理作品,大多可溯寻爱伦坡哥特推理风格的影子,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里可以通过他人外貌推理职业的福尔摩斯与爱伦坡笔下通过他人表情作推理的杜宾相似,以及爱伦坡笔下侦探杜宾的助手负责充当情节叙述者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华生医生相似,由此,现今常见的各类推理手段在爱伦坡哥特小说中找到原型亦不足为奇了。
“作品的神秘、荒诞和疯狂只是外部的,而其内部一切都是理智的和严肃的。” 爱伦坡在他的哥特小说中创造了极具吸引力的悬念、营造出诡谲暗黑的惊悚氛围,但其内质却充满一个时代的焦虑与时代背景下对自我的关注,所以才能够历久弥新并开启一个哥特创作的新时代。因此,阅读爱伦坡,除了关注满足猎奇心理的表层笔法之外,我们应该更深一步地探究哥特风格文学背后所暗含的社会指向、美学思考与真正的理智严肃态度。
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8年)是罗马最主要的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和维吉尔并列为奥古斯都诗坛的主要代表。
贺拉斯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坎佩尼亚的维努西亚小镇,原是释奴之子。其父作过收税员,有一座不大的农庄。因不满于当地的教育,父亲于公元前52年携年幼的贺拉斯来到罗马,送儿子求学于著名文法家奥尔比利乌斯门下。公元前45年,贺拉斯前往雅典深造。这使他很早就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成为希腊文化的崇拜者,并由此而拓宽了自己的学识。
贺拉斯才华出众,且热心政治。内战期间曾参加过反对恺撒的共和派布鲁图的军队,并被委任为军团司令官,因此其父在罗马病故时家产全部被没收。公元前41年屋大维颁布大赦令,贺拉斯才得以返回罗马,在财务官处谋得一个官职,业余时间便开始诗歌写作。由于当时他家贫位卑,因此心中常有愤世嫉俗之感,这就导致他在诗歌创作中特别喜欢写讽刺诗,以自己所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去嘲讽世人的愚蠢和贪婪。在罗马,贺拉斯的诗才很快引起了维吉尔的注意,并通过维吉尔得到麦凯纳斯的赏识和庇护,此后他处境渐佳。公元前33年,他接受麦凯纳斯的馈赠,在离罗马不远的萨宾地区获得了一座小庄园,从此,贺拉斯生活安定,或生活在庄园,或生活在罗马,悠闲自在地以全副精力创作诗歌。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也可以看出他特别喜爱自己的小农庄。同时,经麦凯纳斯等人的提携,再加上本人所特有的诗人魅力,贺拉斯自然进入了罗马上流社会,经常与上层文化人物来往。此后他的作品更加丰富,除继续发表一些讽刺诗之外,还发表了一系列问答体或书信体诗歌,既有评价社会和人事的内容,也有融入音乐的颂歌和长短句赞歌,风格也一反传统的冷嘲热讽,更多赞美生活,欣赏舒适安逸的环境、大自然的美景。
公元前19年维吉尔去世之后,贺拉斯更是成为了罗马第一诗人,深得奥古斯都的青睐。不过即使如此,贺拉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个人独立性,他曾不止一次地以自己不善于写史诗为由而婉言谢绝了撰写歌颂奥古斯都功绩的史诗的要求。据说奥古斯都曾建议贺拉斯作自己的秘书,但也被他婉拒了。公元前17年,罗马举行“盛世大祭典”,贺拉斯应奥古斯都之命创作百年大庆的赞美诗。他采用希腊歌体诗的节奏和韵律,并配以华丽的歌辞写就的《世纪之歌》,以其优美的旋律,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他的主要作品是《颂歌》和《诗简》。《颂歌》共四卷,主要是歌颂奥古斯都的统治以及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道德的复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