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的《野蜂飞舞》排名第一: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排名第2:麦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 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它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互为纠缠,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世界十大最难钢琴曲
NO1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拉赫玛尼诺夫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NO2:麦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 英国作曲家麦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创作出来的“EnglishCountry-Tunes”钢琴曲。这首号称是全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曲,琴谱上有时一个小节里就挤进三百个音符,弹奏的时候手指头和手肘都要用俄罗斯女钢琴家丝罗克兰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罗科菲耶夫 第2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它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互为纠缠,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忆》 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钢琴曲《唐璜的回忆》是李斯特众多改编曲中的精粹,技术之艰深,场面之宏大,在原作的丰富表情上制造出惊人的气势。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本来长约两个半小时,被李斯特改编后,成了简短的钢琴曲。钢琴曲没有删除歌剧中的一个音符,整首曲子无论是节奏还是技巧,都是难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忆》被称为是最难的钢琴曲之一,鲜少有人弹奏。
排名第5: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作于1881年。从莫扎特、贝多芬时代起,经舒曼、肖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创作的协奏曲,基本都是三乐章结构,但勃拉姆斯为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谐谑曲乐章,从而使作品扩充成为四个乐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于交响曲,独奏乐器也成为乐队的一员,这种交响化的理念脱离了协奏曲原来“竞奏”的意义,因此,这首乐曲有时候也被后人称为“由钢琴主奏的交响曲”。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乐曲采用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钢琴并未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作者特意让钢琴与管弦乐“完全平等”。这首协奏曲既无莫扎特式的流畅,又无贝多芬式的雄壮,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与第一协奏曲相比,显得更加沉重暗涩,技巧也特别难,有人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协奏曲是“要钢琴家血汗的至难协奏曲,它不要钢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们成为苦力。”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这首乐曲。实际上,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最后完稿于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担任钢琴独奏使用乐谱草稿,在布达佩斯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传统的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是管弦乐,首先由圆号奏出由两小节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钢琴推迟一小节跟上,像影子一样进行模仿,木管声部进行发展,略带伤感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呈示后乐章进入第二呈示部,钢琴呈示新的主题并发展,第二主题钢琴则以热情的变奏呈示。
F小调展开部后音乐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用降B小调)。尾声中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的部分动机,钢琴用华丽的琶音伴奏,最后以强有力的开始动机结束。本乐章写得厚重而有力, 颇具勃拉姆斯风味。贯穿乐章始终的主题动机,由雄浑的圆号引入,钢琴加以应答。在乐队协奏下的钢琴时而温婉优美,时而热情壮丽。本乐章中有许多处理方式与古典派协奏曲截然不同。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典型的谐谑曲,但奏鸣曲式结构非常清晰、规模庞大,给人以深沉之感。第一主题,钢琴用激烈的强奏开始,乐队紧紧相随。第二主题为A小调,用弦乐齐奏呈示,之后钢琴反复。展开部发展上述两主题,再现部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乐器编制。其旋律热情而富于幽默感,同时也很有魔力。 第三乐章:行板,降B大调,6/4拍子,三段体。由管弦乐奏主旋律,钢琴演奏装饰音型,并作主题变奏。第一部分由大提琴奏出甘美的旋律开始。中间部分更柔和,由单簧管奏升C大调主题,富于幻想的歌唱性旋律虔诚得近似祈祷。最后再现降B大调主题。本乐章充满浪漫气氛,是在“德国式的”厚重风格中另有意大利明朗色彩的典雅乐章。 第四乐章:优美的小快板,降B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优美的具有舞曲性格的华丽终曲。清新活泼的回旋主题由钢琴独奏开始,乐队模仿。之后带有匈牙利乡土风格的插入部用A小调呈示(后移D调再现)。其他许多辅助的插入部,在钢琴与乐队间交错穿插,有时钢琴用音型和经过句装饰管弦乐主题,有时乐队用色彩性和声给钢琴以烘托,编织成辉煌的终曲。这个乐章的大致结构为A-B-A-B-结尾的程式。由钢琴开始的舞曲风主要主题,纤巧精细,又不乏厚重华丽。
排名第6: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作品众多,风格多变。《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 难度极高 沈文裕在英国演奏难度极高的《彼得鲁斯卡》时,当地的《当代音乐厅》杂志称赞他“技巧高超,音色变化之丰富,甚至超过了波里尼(著名钢琴大师)。”
排名第7:李斯特 超技练习曲第5首 鬼火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超技练习曲鬼火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12超技当中最难的一首,拉赫说它是最难的练习曲,技术刁钻不说,还必须弹得轻灵有趣方能服人。
排名第8:巴拉基耶夫 伊斯拉美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这首作品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然后是中段,奏出充满感情的小行板;然后结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题,尾奏是十分狂热性的激烈的急板。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排名第9: 李斯特 帕格尼尼练习曲 第3首 钟 《钟》这首乐曲又译成《康派涅拉》,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李斯特最出名的炫技作品。 《钟》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编的《钟》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篇幅要短,由于主题多次出现,给人印象很深刻。《钟》这首乐曲是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演奏者需要极高超的钢琴技巧才可能良好的驾驭此曲 当然,我们的李云迪曾在演奏会上弹过此首乐曲。
排名第10: 李斯特《诺玛的回忆》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文森佐• 贝利尼在《诺玛》中铺陈出华丽而浑然天成的抒情旋律,以强烈对比的剧情张力,展现爱情、仇恨与宽恕的角力,更提早一个半世纪预告了女性主义的到来。 李斯特改编成钢琴曲。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钢协作品,大一在厦门爱乐的音乐会上第一次与这部作品结缘,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找来了很多版本的拉二来听。其中最喜欢的是阿巴多和齐柏丝坦在BPO的一次合作。我大一几乎每个中午午休起来都会听这张唱片。对于刚刚接触古典音乐不久的我来说,拉二深深的吸引着我,特别是第二乐章末尾处,每每听到这段我就忍不住流泪,这与一切情绪无关,而是太美妙了!我的天!怎么可以这么美!!!
后来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钢协作品,普罗的、老柴的、莫扎特的、李斯特的、贝多芬的、勃拉姆斯的精彩纷呈,各有各的好,可是他们的作品听得再多也始终觉得不及拉二带给我的高峰体验,是一种发现古典音乐这片新大陆的震撼!
今天突然发现自己现在的电脑里面居然没有个拉二(移动硬盘被我不小心摔坏了,电脑13年暑假的时候也换了),一正忙找随便下了一张,竟然正好就是阿巴多这版拉二。
前几天阿巴多大师刚刚过世,唏嘘不已。再好好听听这张唱片,缅怀这位音乐巨人把。
世界最难钢琴曲排行榜
1.排名第一: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sharpminor,Op16-----Prokofiev
《第2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
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
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
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塔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
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交替,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
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2.排名第二
《Petrushka》Stravinsky
《彼得鲁斯卡》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难度极高,沈文裕在英国演奏难度极高的《彼得鲁斯卡》时,当地的《当代音乐厅》杂志称赞他“技巧高超,音色变化之丰富,甚至超过了波里尼(著名钢琴大师)。”
第一乐章,俄罗斯舞:有节制的快板,C大调: 强烈而欢快的旋律具有明显的俄罗斯风格,主部主题为欢快的和弦,副部主题为颗粒性的G大调旋律。两个主题互相交织、变奏,难度越来越大,最后在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此乐章难度很大,技巧分别是快速地大和弦、高难度的触键、八度跳跃、大跳、三度、八度旋律。
第二乐章,彼得鲁什卡的房间:第二乐章跌宕起伏,时而诙谐、时而优美,旋律很滑稽,一会快一会慢,技术性极高,演奏这一乐章需要以下技巧:八度、触键、双手交替、震音、三对八、装饰音、快速音群、大跳、八度颤音、保持音+三度跳音、四对六、八度跨越、和弦震音、重复和弦。
第三乐章,忏悔节,生动的,D大调:第三乐章的旋律优雅而欢快。第一部分为6/8拍,一直以双音为主,旋律平静、纯洁;第二部分为3/2拍,D小调,小快板,有大量装饰音,旋律非常活泼、生动;第三部分为4/4拍和6/8拍,先是激烈急促的和弦,后半部则在C大调上再现了主部主题。第四部分为激烈而欢快的舞曲,2/4拍或6/8拍,有A大调、C大调、降E大调及降A大调,最后以一段超长滑奏结束全曲。本乐章所需技巧:震音、三度、八度、双手交替、大跳装饰音、大跳、快速和弦、和弦震音、装饰音、保持音+重复三度、快速音阶、滑奏、重复和弦、保持音+震音、重复音、八度跨越+大和弦、八度跳跃、和弦大跳、触键技巧、切分音、双手交替震音。
3.排名第三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Carmen”—Horowitz
卡门主题变奏曲---霍洛维茨
3/4或2/4拍,小快板,E小调卡门主题变奏曲是著名近代钢琴家霍洛维茨改编的炫技曲,先奏主题,再由主题进一步扩展,并将难度、技巧一次一次的加深。旋律轻快活泼,技巧亦十分的艰深,下面是本曲所有的演奏技巧:
触键、装饰音、三度、三度装饰音、大跳、保持音、不规则经过和弦、半音阶、切分六度、和弦跳音、快速和弦、大跨三度、超快不规则琶音、超快音阶、和弦大跳、双手交替+八度半音阶、和弦+六度+三度+双手交替、单双音+和弦、和弦+三度+八度、重复三度+连续三度、和弦+大跳+三度。
4.排名第四
Grand Fantasia “La Campanela”S420---Listz
第一改编曲《钟声大幻想曲》----李斯特
钟声大幻想曲是以帕格尼尼降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基础改编高难度炫技曲(不同于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里面的那首《钟》)。
引子以柔和的行板开始,主题分别以行板和快板呈现,前者非常柔和,后者则富有幻想性;短暂平息后,突然速度加快,急促的三十二分音符,震音和快速音群,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直到最后演绎成急板,在激烈的八度中直接进入“钟”主题;主题在A小调上呈示,活泼的跳音跟练习曲“钟”非常相似,主题在A小调基础上不断演变,最后生动的结束;接着开始了以“钟”主题为基础的变奏曲,演奏者此时也必须开始炫技,各种涟音、装饰音、双音、和弦不断反复,还有很多大跳,对手指考验极大;终结部是全曲最难的部分,演奏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颤音、双音重复音、音阶,当然都是由主题发展而来的,最后达到高潮,全曲以激烈的急板结束。
5.排名第五
“Oriental fantasy”---- Balakirev
《东方幻想曲》----巴拉基耶夫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
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
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激昂的快板;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这首作品为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主题是一段颗粒性的音群,非常明朗、愉快,奏出主题后是降B小调副部主题,然后是一段升C小调的复杂音群,之后再现副部主主题,接着主部主题以激昂的八度再现;然后是中段,奏出D大调充满感情的小行板,其旋律非常抒情,之后主题加入了琶音,听着有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但随后加入的快速音阶打破了这一宁静,旋律变得局促不安,第一主题再次活泼的出现,旋律一点一点被演绎着,难度越来越大,曲子突然转成了2/4拍,最后演绎成急板,结尾处以双手强有力的搏击结束全曲。
这首曲子有很多高难度技巧,大量快速重复音及保持音,三度,大跳,双手交替和弦,琶音,跳跃和弦等等。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6.排名第六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Op 30----Rachmaninoff
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简称“拉三”。
作于1908—1909年,完成于1909年9月,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1909年11月28日拉赫玛尼诺夫赴美国自己主奏钢琴首演。
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拉三”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拉二”。
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第一乐章:Allegro ma non tanto(不过分的快板,D小调,4/4拍,自由的奏鸣曲式)
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之后是一段华彩,华丽的琶音结束了第一主题。
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弦乐浑厚的演奏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乐团和钢琴轻盈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尔后由钢琴独奏。抒情的降B大调第二主题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而后主题转入降E大调,旋律动荡起伏。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发展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力度一点点渐强,好像有很多潜力在不断积聚、爆发,钢琴发出铿锵有力而坚定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顶峰后,音色突然消沉,奏出宁静但显得忐忑不安的三度旋律。在几个略显诡谲的和弦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
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
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钢琴柔和的奏出副部主题旋律,纯洁的旋律和华丽的琶音组合在一起,极为柔美。尔后柔美的旋律渐渐变的阴郁,音色渐渐消沉。
最后的终结部,乐队再次奏出了第一主题,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第一乐章静静的结束了。
第二乐章:Intermezzo,Adagio(间奏曲,柔板,A大调,3/4拍,间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乐团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奏出凄婉而柔美的第一主题。
在乐队凄美的衬托下,钢琴突然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巧妙地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第一主题的旋律跌宕起伏,后来钢琴转入了升F小调直接把第二乐章带进中段。
进入中段,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加以乐队的伴奏,第二主题已被演绎成一首辉煌的赞歌,淋漓尽致中饱含豪情和狂放。之后乐团又回到平静,仿佛夜晚般平静的主题突然变得迅速。
音色转回A大调,钢琴灵巧的奏出如繁星般的旋律,小巧的快速音群如颗粒般。最后钢琴与乐团互相交替,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音乐渐渐地消融。突然,钢琴发出强有力的搏击,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Finale, Alla breve(终曲,两倍速度,2/2拍,D小调,奏鸣曲式)
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
在乐队迅猛的重复音背景上,钢琴奏出了D小调主部主题,具有节日的狂欢气氛。大量的重复音和快速音群之后,这个主题迅速的发展为一首强悍的进行曲,强拍上大和弦营造的蹬踏效果使人联想到了斯拉夫男性的踢踏舞。
连接部在C大调上出现,是由大和弦构成的连续切分音,具有哥萨克风格。G大调副部主题则和前面形成明显的对比,它的特点是宽广而舒展的,具有歌唱性。
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灵巧、诙谐的三度 旋律与优雅的琶音形成鲜明对比。之后钢琴奏出深厚而宽广的旋律,以诙谐的乐段作为跳板,深情地弹奏出宽广的和弦,尔后转入慢板,奏出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抒情后渐渐开始不安,发展部主题疾风骤雨般再现,一段琶音后,动荡起伏的音乐开始归于平静。
再现部从C小调上开始,乐队饱满的行进着。再现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和副部分别在降B大调和F大调上再现,副部主题此时速度更快,有了舞曲的性质。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
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A小调八度急板,力度不断加强,在乐队抬升中全曲达到高潮,并由D小调转为D大调。
终结部是精彩而辉煌的,在简短的华彩段之后,钢琴以四声号角,唤起了副部主题的乐团全奏,此时的副部主题已经变成了一首庄严而辉煌的颂歌,钢琴的强奏大和弦像钟声般敲响——这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辉煌灿烂的瞬间,乐队和钢琴奏出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
最后,乐曲速度转为急板,狂热的三连音从高音区倾泻而下,然后双手交替的快速华彩音型从低音区再次跃起。最后以乐队和钢琴强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7.排名第七
《死之舞》-------李斯特
"Dance of death"S126----Listz
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于1839年,题献给自己的女婿汉斯·吉多·冯·彪罗。
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
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全曲难度极大,对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有很大挑战。
共5个变奏:
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
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
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
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
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8.排名第八
Suite《Gaspard de la Nuit》M55---Ravel
《夜之幽灵》组曲——拉威尔
《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水妖简介(最难的一个)
传说中水中女妖经常诱惑青年成其配偶,这首乐曲表现水妖倾诉她的爱慕与幽怨之情。
拉威尔很重视旋律的作用,他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水妖》的旋律极其动人,它在2/4、3/4、4/4、5/4节拍的不规则变换中自由歌唱,刻画出神奇浪漫的印象主义意境。
音乐开始于两小节的引子,右手以缓慢的速度弹奏密集排列的三十二分音符增和弦,它在大三和弦及其半音之间不断交替、重复,力度轻柔,描绘出水波涟涟的迷人景象。
在这个音型的背景上,左手奏出抒情悠扬的主题旋律,带着一种遥远的美妙情思:在这里,拉威尔对于旋律的处理手法十分微妙,乐句通过细微的半音变化不断移调,色彩明暗相间,恍惚迷离。旋律与伴奏在同一音区,左右手经常相互交织在一起,音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起伏跌宕。
主题再现了,这时右手的增和弦音型不再拥挤在狭窄的音域里,它们跨越了三个八度,左手的旋律以八度的琶音奏出,宽广优雅,情绪激动起来。随后织体变化了,伴奏交给了左手,它以三十二分音符作华丽的级进上行和下行,其间时而插入密集增和弦的伴奏,右手的旋律带有典型的印象主义朦胧色彩:接着音乐的织体回到了最初,左手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气氛有点神秘:它的展开手法仍然是音区和伴奏音型的扩展。
主题又一次出现,第一次是在移高大二度的位置上,第二次在移低小二度的位置。音型逐渐活跃起来,力度渐强,当右手奏出八度旋律,乐曲第一次达到 f 的力度,热情奔放。
随即音乐反复几次作大幅度的渐强、渐弱,象潮水般涌起又回落,最终掀起激情的高潮。双手在三十二分音符的琶音中进行,波涛滚滚,心潮汹涌。
不久,音乐安静下来,力度极弱,但是波浪依然在隐约地翻滚着。主题再次诗意般地唱出,优美如画。
尾声中,辉煌灿烂的双手琶音一度高涨,继而越来越弱,最后音乐在平静的微波荡漾中结束。
绞刑架简介
这首乐曲的恐怖气氛受到诗人爱伦·坡的影响,描述了绞刑架上的尸首不断摇晃,抚弄着落日的寒晖。
《绞刑架》的篇幅较为短小,速度缓慢,全曲从头至尾踩弱音踏板演奏,织体丰满,和声丰富,正如拉威尔对法国钢琴家佩勒穆泰所说:“演奏我的钢琴作品,脑子里首先要有乐队音响的想象。”钢琴家基尔·马尔舍克斯也说:演奏《夜之幽灵》中的《绞刑架》,至少需要二十七种不同的指触。
音乐开始于右手八度同音反复的切分音型,这一音型贯穿全曲,单调呆板,象征命运的钟声,形象地制造出神秘可怕的气氛。在钟声里,左手以八度和弦奏响了主题,极其低沉:与此同时右手的织体也加厚了,音响十分饱满,它陈述了一次,接着钟声转到左手,右手奏出富于表情的旋律,仿佛是对主题的对答:它显得很凄凉、苍白无力,主题出现打断了它,在移高三度的位置上,它以双音再次与主题对答。随后音乐的织体加厚了,沉重的低音持续着,中声部交织着命运的钟声以及高声部的平行四度进行,高声部以丰满的和弦奏出主题的变形:中声部继续弹奏着单调的钟声,高声部与低声部和弦作反向进行。之后,织体逐渐变的单薄,最后只剩下钟声和单音的旋律: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声部时而奏出一个和弦,给音乐以色彩性的装饰,织体又一点点加厚,主题的变形再现了,此时它移低四度奏出。双手反向进行的音乐也再现了。最后,钟声回到了最高声部,左手奏出主题,力度很弱,音乐在孤单的钟声里结束。
幻影简介
这首乐曲充满了热烈浪漫的情趣,生动地表现了奇异诙谐的幻影形象。
首先开始于引子,左手在很低的音区轻声奏出三个音的动机,它贯穿于全曲的音乐中,是很重要的音乐素材:在短促的八分休止之后,右手弹奏和弦,左手伴之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反复,轻快活跃。接着,动机的三个音符分别在各个音区中陈述着,并引出一阵激烈的震音弹奏,它迅速地从 pp 渐强到ff,再作渐弱回到 pp ,很富有效果,此时音乐停止了。
在左手琶音的伴奏下,右手奏出了宽广歌唱的旋律:之后是一片不断反复的、烘托气氛的音型,活泼跳跃的音调出现了,它由引子的动机发展形成,以跳音演奏,十分可爱,它是乐曲中第一个重要的音乐形象:它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变化,最终形成快速进行的音流,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宽广如歌的旋律再次富于激情地唱出。音乐进入富于节奏活力的段落,这是乐曲中的第二个主要音乐形象,开始力度很弱,双手奏出轻巧的跳音,其间带有短小的休止符,情绪欢快幽默:这个材料反复地展开,力度逐渐增强,音乐热情奔放。
第一音乐形象又出现了,它进行了充分、大量的展开,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
接着是引子音乐的再现,它也有了很大的扩充。随之而来的是第二音乐形象,它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全曲音乐高潮顶峰的出现,力度达到 fff ,那暴风雨般的热情令人想起李斯特的音乐。
音乐最后恢复了宁静,在一片轻柔的和弦中结束。
《夜之幽灵》体现了拉威尔精湛灵活的作曲技巧,他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尽善尽美,对每一部作品都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其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
9.排名第九
12 Transcendental Etudes S139 No5"Fuex Follet"—Listz
12超技练习曲之5《鬼火》----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于15岁时完成《12首超级练习曲》的模版,赠予恩师车尔尼。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鬼火》(Feux Follets)是其中的第五首,此曲内容单调,具有讽刺意,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需要演奏者极高的演奏技术。
引子是一段上行音群和略带诡秘气氛的跳音,主题以双音旋律开始,第二次重复主题时加入了装饰音,听起来有点像舞曲,中段则以主题为基础一点点变奏,然后主题又在A大调上出现。诡异的跳音再次响起,接下来诡异的旋律变得更加局促不安,一点点渐强,像在吵架一样,最后达到高潮,然后一点点安静下来,“鬼火”烧完了。
“鬼火”被拉赫玛尼诺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练习曲”。这首练习曲的重点在于小臂的灵活度,通常作为音乐会的高级曲目。
10.排名第十
Hungarian Rhapsody S 242 No9----Listz
《匈牙利狂想曲》第九号----李斯特
本曲为降E大调,作于约1840—1847年间,标题为《佩斯城的狂欢节》,献给小提琴演奏家恩斯特,是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最难的一首。
第一部分先以行板有力的奏出主题,庄严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虔诚的人们正在进行庄重的宗教仪式;经一段急速的华彩乐曲进入稍快的快板,旋律变的活泼,舞者开始了独舞,之后再度变成行板,人们开始宣誓、祷告,钢琴敲击出沉闷的和弦;而后转为稍快的快板,人们开始狂欢,他们又唱又跳,并且节奏越来越快,终曲为强烈的“弗利斯卡”,以急板与稍快的快板交替,巧妙地描写出人们狂欢的景象,全曲最终以激烈的急板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