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肖邦的作品: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
弗利得利克·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萧邦 ( Frederic Chopin,1810-1849 )有「钢琴诗人」的美誉。父亲是法国人,侨居波兰多年,母亲是波兰人,很爱唱歌。萧邦一直把波兰视为自己的祖国,波兰人也把萧邦当作他们的民族伟人来崇拜。在十九世纪,华沙的一份报章刊登了一句话:「上帝把莫札特赐给了德国人,却把萧邦赐给了波兰人。」 由此可以证明萧邦在波兰人心中地位。
萧邦从四岁开始弹钢琴,八岁时首次华沙在公开演奏,十二岁 时,他已成为闻名波兰的小钢琴家了。人们惊异於他的才华,把他称许为 「第二位莫札特」 。当时华沙音乐院院长兼作曲家艾尔斯纳( Joseph Elsner ) 预言萧邦将来一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家,留名於波兰的文化史册上。艾尔斯纳把萧邦收作自已的学生,教他音乐理论和作曲。后来,萧邦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音乐。萧邦十四岁便出版了钢琴四手联弹轮旋曲,并且经常在欧洲各城市演奏,所以到了十九岁时,萧邦已是位名满欧洲的青年天才钢琴家了。
由於萧邦的老师艾尔斯纳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受到老师的影响,萧邦对祖国的文化也有深厚的感情,当时波兰饱受俄、奥、普等国家的侵略。一八三0年,萧邦二十岁,萧邦的父亲决定让萧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临行前,他的朋友们送给他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萧邦就带著这把祖国的泥土,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萧邦离开祖国只有一个星期就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革命风暴迅速展开。在旅行演奏的途中,萧邦以他的音乐来诉说他对波兰的怀念和对祖国革命前途的忧虑。第二年7月,萧邦返回波兰。但途中却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从此,萧邦拒绝到俄国演奏,也没有再回到波兰,但他的作品裏却充满了对祖国的怀念。
在巴黎的期间,萧邦认识了许多当代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和作家,也成为贵族沙龙裏的热门人物。 由於萧邦患有肺结核,不能过於劳累,他便把演奏会减少,专注教学生及作曲,因此这时期他的作品相继面世。一八四八年,法国境内爆发革命,萧邦离开巴黎前往英国,但他的健康日渐恶化,所以他在一八四九年再返回巴黎。到了当年的十月十七日不治逝世,享年三十九岁。萧邦的朋友们遵照他的遗嘱,取出他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裏面盛著的祖国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并且把他的心脏用一 个匣子装好运回波兰,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裏。
萧邦的音乐作品几乎全以钢琴曲为主,而且大多是小品形式。他擅长使用一种称为「弹性速度」的自然节奏来表现如歌的旋律,和声丰富,旋律清新而且充满波兰舞曲的风格,例如:刚勇豪迈的波洛涅兹舞曲(Polonaise)、60首以上开朗而感情丰富的马厝卡舞曲(mazurkas) 、F 小调幻想曲(Fantasie in F minor)、2首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3首奏钢琴鸣曲(Piano Sonata)、大量前奏曲(Preludes) 、练 习曲(Etudes)、叙事曲(Ballade)、船歌(Barcarolle)、圆舞曲(waltzes)和许多优美动人,小巧玲珑的小夜曲(Nocturne)等。
一、古典乐派
1、初期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方面,特别体现在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维也纳古典乐派
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 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奏鸣曲形式,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十八世纪时音乐会的活动已经开始。以前,器乐曲主要在宫廷或上流社会人物的家庭中表演,现在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人们(通常是既有音乐爱好者又有专业音乐工作者)集合在一起举行音乐会,娱乐自己(有的赖以为生)和款待前来的听众。在较大的城市里从事音乐的专业人员很多,伦敦和巴黎首先兴办定期的管弦乐队音乐会,其他城市很快效仿。宫廷乐队也常举行售票的音乐会。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当地有名的艺术家也举行年度的“慈善’音乐会(演员仍然能拿到报酬)。管弦乐队这一团体组织日益成形,音乐会向公众开放当时是一件新鲜事。为适应此种需要,作曲手法亦需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
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德国及英国流传,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全欧,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浪漫主义音乐
1、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 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
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
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 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 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 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 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 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2、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如前所述,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 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3、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三、近现代音乐
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一个时期象二十世纪那样风云变幻。两次大战改变了各国的边界和人们的思想方法,科学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们推向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未来。在反时代精神的策动下,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和音乐,正在冲破着各种旧的形式,试图表现新的生活方式。
部分作曲家成功地写出了易于为大众接受的先锋音乐,他们是欣德米特(P·Hindemith,1895-1963)、梅西昂(O·Messiaen,1908-1992)、卡特(E·Carter,1908- )、卢托斯瓦夫斯基(W·Lutoslawski,1913- )、亨策(W·Henze,1926- )以及彭德雷茨基(K·Penderecki,1933- ),他们的音乐日见频繁地在音乐厅里演出。其他一些作曲家,像施托克豪森(K·Stockhausen,1928- ),有极强的个性,虽然他们的音乐一直面向专门的听众,他们的创作和音乐活动还是给了音乐界以猛烈的冲击。只有让时间来评判这些作曲家是为后人披荆斩棘开拓新道路的先锋呢,还是在传统崩析、缺乏方向的历史时期里出现的过眼烟云。
1、现代音乐的特点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进行着实验。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 绝对不出现重复,而且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着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另一种音乐,在这种音乐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已经出现了。作曲家们还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横向安排上做出了同样令人惊讶的改变。有些作曲家回到了 古希腊人和早年教堂神父们的调式上去;有的作曲家从东方人的滑行音阶取得灵感,将“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别运用到了乐曲之中;有些人甚至发明了一架能弹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钢琴。虽然这种音乐并没有得到发展,但它的确有助于使音乐家们更注意半音阶音乐,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乐。这种对半音的运用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十二音音阶。
在形成一个旋律时,十二音音阶(由钢琴上一个八度范围内所有的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每个音都必须逐个用过一次以后才能再用。当然,这种音乐没有特定的调子,因此被称为“无调性的音乐”。 在和声(即不同的音同时发音)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都得到了利用。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2、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流派
正如二十世纪的其它艺术形式那样,音乐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众多的流派各成一体,都完全脱离了 古典的美学传统。比较典型的几个音乐流派为: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原始主义”;以欣德密特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韦伯恩为代表的“十二音主义”;以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本世纪中叶以后,还所谓出现了“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略显“怪异”的全新流派。
无论文学、美术还是**、音乐等各个艺术分支,许多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作品问世之初,总难免遭到非议,其原因或者是与传统美学相悖,或者是难以理解。但是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经过 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成为现代艺术中的名作。
3、乐器方面的变革
随着本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艺术也受到很大冲击,电声乐器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乐器提出了挑战。不过,那些至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电子乐器,如电风琴、电钢琴和电吉它,在音色上并不是新的乐器。前两种乐器只是模仿原有乐器的音色,而第三种乐器则只是扩大了原来乐器的音量。后来由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人类终于可以演奏出人声、风雨声等传统乐器所不能实现的音色。对新效果的最富戏剧性的追求是在打击乐器上进行的。从前,打击乐器几乎只是由定音鼓组成的, 偶然由鼓和钹加以加强。现在,打击乐器组已经变成一个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接受的东西:例如一个打字机、一个发电码的键、一个锤子、一张铁片、或一条沉重的铁链。
4、从唱片、磁带到CD
自古以来,人类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印记。文学、雕刻与绘画等艺术形式早在远古就通过色彩、形状与线条流传给后世,唯独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却一直无法将声音留给后人。后人只能通过“乐谱”来了解前人的音乐,这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曲有“曲解”现象。 十九世纪末,旧式唱片的出现终于使名家的音乐得以完美地保存,音乐会再也不是人们欣赏音乐的唯一途径。但老式唱片的缺点很快就暴露无疑——容量小,寿命短,音质迅速“劣变”。虽然老式唱片几经改革,出现了密纹唱片和立体声唱片,但其缺点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磁带便逐步取代了老式唱片的地位。磁带的优点是极其明显的,造价低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寿命长,而且可以很好地保持音质。但是,磁带取代老式唱片并不能算作一次“飞跃”,因为普通磁带的音质实在无法与旧式唱片相媲美。 激光唱片(CD)在音质、容量和寿命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这种“音乐光碟”的出现,使乐曲的保存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这项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二十世纪,录音技术的革命对于音乐的普及和教育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但是,唱片、CD的泛滥,在无形之中阻碍了新一代演奏家、指挥家的创造性发挥,使得现代演奏家、指挥家的风格日益趋向相同。
非复制 全手工制作
就"全音乐"时期来说(大的纲要 余外知识)
一 首先是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
这一时期 是古希腊 这是欧洲音乐最早的文化中心 然后才影响到了欧洲的艺术兴起
古希腊的音乐历程: 荷马时代 古典时代 希腊化时代
二 然后到封建社会时期的音乐
这一时期分为"初期"和"全盛时期"
所谓意义上的古典时期的"初期-巴洛克时期"就诞生在这个时候的"全盛时期"
三 然后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这一时期就是古典音乐的发展和全盛时期了
以下就是古典时期的详细分解 (楼主需要的时期)
一 首先是"巴洛克时期"
欧洲是16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法国)所经历的150年的历史时期
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
这一时期 英国在17世纪中叶(1648年)完成工业革命 法国形成了君主制 德国正在30年的战争中(1618-1648) 意大利则是文艺复兴的发起时 当时属于新旧艺术交替 内容混杂 形态多样 风格迥异 这时期就是"巴洛克时期"
名人:思想家 培根 枷理略 牛顿 笛卡尔
文学家: 莎士比亚 莫里艾
音乐家:拉莫 吕利 斯卡拉帝 巴赫 亨德尔
二 第二时期就是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一般是指1750-1820年 以法国的启蒙运动为开端 这一时期 世界处于反封建革命运动中 开始了很多资产主义的革命运动 同时也是文学 思想 音乐 艺术方面的突进时期 出现很多的思想家 文学家 音乐家
名人:
思想家:卢梭 伏尔泰 庚德罗
文学家:歌德 席勒 克林格 赫尔德
音乐家: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由于这一时期的音乐高潮极大的活跃在以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影响下 贝多芬更是继海顿 莫扎特之后将古典注意创作推向高峰
因此 这一时期属于维也纳 也称之为 "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 然后到了浪漫主义时期
从时间上是19世纪 这一时期 世界上是变幻的时代 欧洲更是政治变幻频繁
世界各国由于政治革命 工业革命 科学革命 和科技的进步 甚是发展
艺术领域也是风格兴起 浪漫主义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旨在表现风格 艺术技法 民族性 推崇"理性"
音乐上这一时期 歌剧 舞剧 交响诗达到鼎盛 并且产生了夜曲 叙事曲 马祖卡 即兴曲
由于浪漫主义提倡的民族性 民族乐派这一时期也开始形成 并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 到了19世纪中期 更是发展旺盛
这时候音乐相当普及 歌剧 舞剧演出活动频繁 在这样的氛围了 音乐和音乐家的地位都得到极大的提升管弦乐也在此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音乐的生活也极大的繁荣
音乐名人
浪漫乐派:(韦伯 舒伯特 门德而松 肖邦 李斯特 伯辽兹 瓦格纳 比才 勃拉姆斯 约翰施特劳斯 柴科夫斯基 罗西尼 威尔第 )
民族乐派 : (格林卡 穆索尔斯基 斯美塔那 德沃夏克 格里格 )
四 再下一时期就到了欧洲现代音乐
印象派时期 19世纪和20世纪间 把音乐向新时代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把被浪漫派已经发挥到了及至的音乐引向到创新的艺术观和新音乐语言中去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音乐派别
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 拉威尔 斯特拉文斯基 巴托克 格什温 梅西安 奥涅格
勋伯格 肖斯科塔维奇
五 最后就到了 欧洲流行音乐时期
分为2部分
现代流行音乐和新世纪音乐
现在流行音乐起源为美国 黑人音乐又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美国黑人的音乐追随源头又是非洲黑人音乐 这种刺激的音乐形成了爵士(19世纪末到20世纪处)后来又发展出了布鲁斯 拉格泰姆(20世纪)在发展成了摇滚(20世纪50年代)
代表为 爵士 布鲁斯 拉格泰姆 摇滚 轻音乐
代表人和乐队:福斯特 伯林 克恩 波特 罗思杰 猫王(摇滚) 理查德克莱德曼(轻音乐) 保罗莫里亚乐队 詹姆斯拉斯特乐队 曼托尼乐团(世界三大轻音乐团)等
新世纪音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是融合了新音乐 世界民族音乐 和现在电子音乐 介与古典音乐与轻音乐之间的新音乐形式 也称"自然音乐" "绿色音乐" 主旨在于 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
代表人物和乐队:雅尼 雅尔 喜多郎 久石让 恩雅 莎拉布莱曼 马修连恩 范吉利斯 神秘园 班得瑞 英格玛等
给楼主一个较为全面的参考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一、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乐迷。《水边的阿狄丽娜》、《秋日私语》、《爱的纪念》、《致艾德琳的诗》……弹指间相伴,他的音乐是几代人的青春见证和浪漫的回忆。聆听着那一首首优雅而熟悉的旋律,总是不禁想去追寻心中那独特而美好的时代印记。
二、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三、肖邦( 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 )
可以说,肖邦的 21 首夜曲,包含了他短短39年生命中的全部。这里面有他的爱情、他的思乡、他的惆怅、他的快乐,甚至也有他的病态和他的苍白。聆听肖邦的夜曲,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肖邦,就在我们面前:那个藏在花丛中的“炮手”;那个忧郁却激情的诗人;那个贵妇日记里的“情种”;那个文弱又优雅的“浪子”……
四、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
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
五、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
德国著名钢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肯普夫是世界有名的德国钢琴大师以及作曲家。虽然肯普夫的演绎对象包括巴赫、弗兰兹·李斯特、萧邦、约翰内斯·布拉姆斯、罗伯特·舒曼等人,但其最为乐迷所推崇的则是他对于贝多芬与弗朗茨·舒伯特的诠释,舒伯特全部的奏鸣曲作品,肯普夫有至少一次的录音作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则留下了三套录音,后两套现在仍然是公认的权威演绎。
说到欧洲古典音乐,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父”海顿,“神童”莫扎特,以及“乐圣”贝多芬!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出现了象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采用多调性,为以后的传统作曲法到先锋音乐的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更加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电子音乐,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断融合,产生了更加丰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乐被称为先锋音乐,这时候的音乐已经动摇了人们对音乐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论化,产生了象无声音乐,噪音,微分音等人们无法理解的音乐形式!
注:按广义的古典音乐定义: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专业音乐创作来看,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皆不属古典音乐之类;若按严格的古典音乐定义,则古典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
中世纪时期
(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 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推荐: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时期
(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 华丽、复杂、藻饰、扭曲, 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义时期
(Classica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浪漫主义时期
(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肖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关于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目前我听过他的交响曲全集,钢琴协奏曲全集,音画练习曲全集以及前奏曲全集及其他一些小品。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写的非常好,但除了这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外,我个人认为拉赫马尼诺夫的其他作品大多都写的十分勉强,虽然其中也包括一些精品,但大多作品都写的很勉强。
拉赫马尼诺夫的大多数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俄罗斯气息”,有时候他的旋律异常的意味深长,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这种独特民族气息,跟他的前辈柴可夫斯基,格林卡以及强力集团等人很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听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让人确信无疑:这是来自俄罗斯的音乐。反而俄罗斯后来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俄罗斯气息”不怎么强烈,有时甚至一点也感觉不到这种气息,可能是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
但拉赫马尼诺夫的大多数作品让人感觉很不自然。打个比方,好像是一个讨厌学习的学生,为了能逃避老师及家长的责罚,而不得不去完成作业,当然这个学生写的作业肯定是很勉强的,而且质量不高。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就跟这个学生的作业有些类似。当然学生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拉赫马尼诺夫则完全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压力,他也完全可以做一个纯粹的钢琴演奏家,那么拉赫马尼诺夫为什么非要去写作业呢?或许他写作业的压力完全来自自己,他想成为一个作曲家,给后世留下更多的优秀作品。
在作曲方面拉赫马尼诺夫远不及柴可夫斯基,而且他连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也比不上。拉赫马尼诺夫作品的问题不在结构上,而是出在旋律上。他的旋律有时很出色很天才,但大部分时候的旋律像是挤奶一样,很吃力的挤啊挤才挤出那么一点。极不自然。听起来费神。而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或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大多都浑然天成,即使他们的作品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写成的,也给人感觉及其自然。让人不得不叹服作曲家是个真正的天才。虽然他们的作品有时候根本看不见“旋律”的存在,但他们作品本身让人感觉是完美无暇的,是天才的。而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很少给人有这种感觉。
拉赫马尼诺夫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二与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两首作品确实好,相比之下第二更好,而第三钢琴协奏曲大部分段落都很出色,但某些地方也很败笔,而类似的败笔在他音画练习曲以及前奏曲中更为普遍。虽然他的作品大量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拉赫马尼诺夫是一个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演奏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至今是我最喜欢的版本,阿图尔鲁宾斯坦说过:“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演奏成就要远好于他在作曲领域的成就。”。霍络维兹也曾经说过:“Rachmaninoff is a Pianist”。
跟拉赫马尼诺夫类似,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作品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败笔以及不合理或不协调的地方。我感觉舒曼在作曲方面天赋不明显,或者说比起他同时代作曲家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及李斯特,他的天赋明显要差一截。虽然舒曼也有完美的作品(比如C大调幻想曲及钢琴协奏曲第3乐章),但舒曼的特点就是喜欢写短小的曲子(短小但并不精悍),然后组成一个套曲。以写小曲的方式进行创作,从某个侧面可以反映出舒曼怕创作,怕作曲。他的很多小曲,很多段落让人感觉毫无道理,不知所云(连他著名的《童年情景》都有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人使用“神经质的浪漫”来形容舒曼的作品,这其实是用褒义的词语,非常客气地评价舒曼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神经质”本身就不是正常的,积极向上的东西。如果不客气地评价,“神经质”就意味着败笔,舒曼作品中大量着存在着这样的败笔。而且跟拉赫马尼诺夫类似,舒曼的大量作品或片段是反复挤才挤出来的结果。他的作品很少给人有完美的感觉。
不知大家如何看这两位作曲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