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
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着名的美即好效应。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学生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他。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过剩”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应力极差。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只是悔时已晚。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史考伯做法。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不会让老师失望。只要换一个角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德育就会收到神奇的效力。
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变堵为疏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上,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名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生活中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比如,一个小孩子把手停在一张画上,他的妈妈大声喊到:千万不要把画撕坏了!结果,妈妈话音刚落,画便应声而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孩子把手放到画上时,微笑着对他说:“瞧,宝宝能帮妈妈贴画了。”结果,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如你所愿的把画贴到了墙上。
八、“篮球架效应”——适度要求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篮球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我们给学生树立的目标一要让学生力所能及;二是要不断提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只有不断给学生定出一个“篮球架子”那么高的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注意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
第二、我们要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德育也要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九、米格25效应——整体优化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米格-25效应说明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有位老师了解到班里潜伏着一股对卫生值日劳动厌恶和抵触的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当值时缺勤、早退。同时,教师也接受到来自班组学生群体对这种不良行为的不满和批评的信息反馈。于是,教师通过班会课与学生一起明确值日劳动的职责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在班墙报和班会课上开展“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专题讨论,从人格品德和人生价值观的层面去看待值日劳动的思想意义,使“劳动光荣”的心理追求成为班级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主流心理状态;使群体舆论趋向对不良行为的排斥与抵制,原来曾逃避值日劳动的学生厌恶和抵触劳动的情绪受到了群体的批评和制约,在教师的正面导向和群体意识的的压力下,这些同学轻视值日劳动的行为得到了及时的修正。他们一改从前的懒散作风,积极主动做好值日劳动,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可见,对学生个体某些不良行为、不恰当的情绪宣泄,仅靠教师简单的“金刚怒目”式的警示和惩罚,其效果是很有限的,而且容易流于表面化而失去教育意义,甚或由于处理不当,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摩擦。若教师能从心理认识的角度掌握教育的“火候”,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那么,教育效果就一定会大很多。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被孤立,而会尽力使自己趋同于群体融合于群体。集体共同目标和集体荣誉对个体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学生群体给自己提出的生活方向和学习目标,会激发学生个体对集体荣誉和集体行为模式的归属的愿望。对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微妙的感染陶冶作用,形成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激励。而学生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宣泄,也会受到群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同化。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模仿又能唤起各自积极的思想震动,因而促使学生个体对自身思想与行为的自觉监督、调节。所以说,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对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米格-25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十、责任分散效应——唤醒自我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发现: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责任的意识导致他的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醒认识到他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而如果有许多人面对的话,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产生一种“我不去做,由别人去做”的心理或“看别人会不会做”的观望心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主动性,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改造自己。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社会出发,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因此,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的地位,而不是被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因而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意识,没有完整的精神。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改变用抽象的、无生命的规章、教条教育学生的方式,让学生主体从形式上的参与变为实质上的参与,使他们“获得”、“反思”、“设计”,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锻炼他们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自我,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忌事事包办,而要大胆放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约制、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善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比如:打破班干部任用终身制,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聘用一日班长和一日班主任的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避免“责任分散效应”产生的后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责任,个个担风险。或者在开展集体活动时,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协作的专项任务承包制,做到分工协作、责任上肩和风险共担等等。
#第二章,成功学的秘密
###王安论断:
成功,始于果敢决策
机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你面对它的时候,当机立断抓住了,那是你的运气;如果你犹豫不决错过了,那是你的悲哀。生活中,经常会听到那些失意的人说:“如果曾经我……”“如果我那时候……”如果那时候把握住了机会,也许就会取得成功,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当机立断的勇气和决心的,所以这个世界上能取得成功的人还是少数。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要做一个干脆利落、当机立断的人。至于领导、管理者,在面对机遇或灾难时,更应该当机立断,果敢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使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而损失降至最低。所以,从今天起,做一个当机立断、果敢决策的人吧。
但是在做决定前,先要客观的观察机会是否可以让你做决定,而不是立马当即立断,在位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让事态加重
###洛克定律:
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目标是灯塔,可以指引你走向成功。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有了目标,就会有方向;有了目标,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目标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最有效。这个目标不能太容易就能达到,也不能高到永远也碰不着,“跳一跳,够得着”最好。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首先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潜力,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经过仔细考虑定出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
###瓦拉赫效应:
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松下幸之助所言: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真正懂得经营自己强项的人是十分明智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要巧妙经营自己的强项,就要善于管理自我。而要想成功,必须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否则你不可能有什么过人的强项,甚至生活会变成一团糟。
###木桶定律:
转最长的不如抓最短的
木桶定律(Buckets effect),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俗话说“人无完人”,确实,人性是存在许多弱点的,如恶习、自卑、犯错、忧虑、嫉妒等等。根据木桶定律,这些短处往往是限制我们能力的关键。就像木桶一样,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是用最长的木板来衡量的,而是要靠最短的木板来衡量,木桶装水的容量受到最短木板的限制,所以,要想让木桶装更多的水,我们必须加长自己最短的木板。
###艾森豪威尔法则:
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可是当你问他忙些什么时,他却说不出个具体来,只说自己忙死了。这样的人,就是做事没有条理性,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结果没一件事情能做好,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没见什么成效。
其实,无论在哪个行业,做哪些事情,要见成效,做事过程的安排与进行次序非常关键。
做事前需要科学地安排,要事第一,先抓住牛鼻子,然后再依照轻重缓急逐步执行,一串串、一层层地把所有的事情拎起来,条理清晰,成效才能显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凡事都有本与末、轻与重的区别,千万不能做本末倒置、轻重颠倒的事情。
艾森豪威尔原则分类法
艾森豪威尔原则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事情的顺序。
这一原则将工作区分为5个类别:
A:必须做的事情;
B:应该做的事情;
C:量力而为的事情;
D:可委托他人去做的事情;
E:应该删除的工作。
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按以上5个类别将事情归类:
A:需要做;
B:应该做;
C:做了也不会错;
D:可以授权别人去做;
E:可以省略不做。
然后,根据上面归类,在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里做A类和B类的事情,即使一天不能完成所有的事情,只要将最值得做的事情做完就好。
###相关定律:
条条大路通罗马,万事万物皆联系
哲学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例如,水涨船高,说的是水与船的联系;积云成雨,说的是云与雨的联系;冬去春来,说的是冬季与春季之间的联系……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这种普遍联系,它们才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实,由于万事万物无不处于联系之中,我们遇到问题,应学会发散思维,不要总揪住一个点不放,想不通时,不妨找些与问题相关联的事物,从这些相关处着手,利用“以此释彼”的智慧,往往会令你恍然大悟。
做人不要一根筋,做事不要一条路跑到黑
我们平时要大力培养自己洞察事物间相关性的能力,抓住事物和问题的关键,合理利用相关定律寻求解决方法,不做“一条路跑到黑”的傻瓜。其中,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一方面要虚心,绝不视任何主意为无用,倾听跟你不同的观点,任何人都有东西值得你学习;另一方面,训练你的思想来为你工作,让你的脑子做你要它做的事,而且当你要它做的时候才做。此外,还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对不懂的事提出问题来,训练你的想象力。
###奥斯卡剃刀定律:
把握关键,化繁为简
近几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精兵简政”、“精简机构”、“删繁就简”等一系列追求简单化的观念在整个社会不断深入和普及。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这正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不论你正面临什么问题或困难,都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或实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简便的方法,为你实现同一目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记住苏格拉底的话:“任何问题最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步骤最少的办法。”正如奥卡姆剃刀定律所阐释的,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要保持事情的简单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将事情处理好。
###墨菲定律:
与错误共生,迎接成功
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侥幸心理,加强你的“冒险”力量。遇到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酝酿效应:
灵感来自偶然,有时不期而至
酝酿效应,Brewing effect,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收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经过深入探索仍难以找到答案时,不应一条道跑到黑,而应做到劳逸结合,把对该问题的思考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这样才会给新想法和好想法自然酝酿、成熟并迸发出来的机会。
###基利定理:
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失败,但最好的机会也往往就藏在这些失败背后。懂得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并把它变成你的一种常态,这样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成功。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一样。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心智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时,我们才能收获成功。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要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会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维特莱法则:
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有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先要敢想,才能做大事。换而言之,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如果你现在有追求成功的念头,那么,就从身边最简单的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起吧。
每一行都一样,做事一定要一丝不苟,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做到完美,那你就成功了
###布利斯定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这里的“预”,是预先的意思。讲的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原文后面还有四句:“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是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展开,讲的是: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
明确目标:有一个短期及长期的目标
详细计划:为了该目标制定计划,将计划分为多个步骤
马上行动:一旦制定计划不应拖延,无须准备尽快实施
检查修正:在计划实施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及拦路虎,他们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在行动上做出改进
坚持到底:相信自己的决定,朝着目标努力拼搏,慵懒的状态只能平庸的生活,唯有坚持目标坚持奋斗的生活才是我追求的幸福
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每一天都应该活得充实和精彩。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此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充实又精彩呢?首要的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规划。有了人生的目标,我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正如高尔基所说:“不知道明天做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我们不应该做这种可悲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工作、学习都应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有每天的计划、每月的计划、每年的计划、10年的计划、一生的计划。
###吉格勒定律:
有雄心才能成就梦想
古语云“欲求其上上,而得其上;欲求其上,而得其中;欲求其中,而得其下”,说的就是“起点高才能至高”的道理。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即使你达不到,只要不断地向它努力,最终肯定也会有所作为。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人皆可为舜尧。土耳其有句谚语说:每个人的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曾“征服世界”的拿破仑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些名言都讲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有雄心壮志,没有雄心壮志就很难有大作为。
每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只是看你想不想,愿意不愿意。只要你立志要取得某方面的成功,并为之不懈地努力,那么你肯定会收获胜利的果实。总之,人无论身在何处,生在何时,都要胸怀雄心壮志。
###保龄球效应:
成功始于定位
在打保龄球的时候,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够顺利将所有的瓶击倒。生活中也一样,人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因为位置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
没有人因为平凡而注定平庸,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一样会有生命的亮色,平凡的付出一样可以汇聚成江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找准位置你会像蛟龙掠过浅滩小河,到浩瀚的海洋上击水三千;你会像大鹏飞越平地低空,在苍茫的天宇中扶摇直上。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培哥效应:
高效记忆事半功倍
培哥记忆术很简单,它只要求把一系列名称编成号码记下,比如对自己喜欢的城市名称进行编号。如(1)北京(2)杭州(3)上海(4)大连(5)深圳(6)苏州(7)南京,熟练地记下来,做到一说(6)就很快地联想到苏州;一说(2)就联想到杭州。把这些编码固定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需要记忆的材料相连接。
培哥效应的运用之所以能有效提高人们的记忆效率,是因为其方法的简单易行,并符合人们记忆的模式。当遇到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定固定编码;
第二:进行编码联想;
第三:经常锻炼;
第四:灵活使用编码。
###杰奎斯法则:
不要试图一口气吃成胖子
在生活中,很多人擅长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让人佩服的,但不是最聪明的。因为有的时候,有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如果一碰到问题就想也不想地马上下手解决,没有进行深思熟虑,那么很有可能到最后才发现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可能错过了解决其他事情的最佳时机。
那么,面对这种情形,我们除了苦恼于找不到解开的办法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以下几个选择可以作为借鉴与参考。
第一,不要固执地想要解开问题的“死结”,可以寻求别的方法来“解决”。
第二,学会果断地放弃。这种方法不仅充满了智慧,而且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等门槛效应:
步步为营,借力使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但是,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要的时候,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助自己一臂之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免不了要向一些人求助。于是,能否有效获得他人的帮助,就成了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想请别人做一件事,如果一下子提出全部请求,往往会让人家觉得太唐突,从而拒绝你的请求。而如果化整为零,先请他做开头的一小部分,再一点一点请他做接下来的部分,别人往往会想,既然都开始做了,就善始善终吧,于是就会帮忙到底。
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引起他人注意的方法来改变他人的行为。与此类似的还有美国校园里的一些慈善活动。有人想出了一些别出心裁或引人注意的请求来增加他们集资的数目。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别人喜事临门、有意外收获的时候,让别人请客,或帮忙做一些事,结果就是被求的人要比平时更容易同意。这一切,都是登门槛效应的种种表现。
###借口定律: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不就是与找借口有关吗?不愿意承担责任,处处为自己开脱,或是大肆抱怨、责怪,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才是受害者。
这样找借口的人往往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在别人身上——“为什么我没有成功?那是因为工作不好,环境不好,体制不好。”“为什么我生活得不好?那是因为家庭不好,朋友不好,同事不好。”“为什么我会迟到?那是因为交通拥挤,睡眠不好,闹钟出了问题。”可以想到,一旦有了“借口”,似乎就可以掩饰所有的过失和错误,就可以逃避一切惩罚。
我们应该拒绝借口。用决心、热心、责任心去对待生活。永远坚持百折不挠的挑战精神和没有任何借口的心态: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再奋斗……直至最终的成功,这也是成功的一项法则。
如果想成功,我们应该想尽办法去完成要完成的事,而不是找借口。马云那么成功,可是每天睡几个钟就起来开始他的工作。
1洛克定律
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有目标才会成功
人要有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会起来才有精神,有奔头。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无聊至极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目标。从小就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断的向他靠近,终于一天你会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从小就稀里糊涂,对自己的人生哦不负责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那这一生也难有作为。
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目标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帮,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有效。这个目标不能太容易就能达到,也不能高到永远碰不到,“跳一跳,够得着”最好
这个目标既要有未来指向,有要富有挑战性。比如那篮圈,定在那个高度是有道理的,它不会让你轻易就进球,也不会让你永远进不来球,它正好是你努努力就能进球的高度。试想,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那进球还有意义吗?如果在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还有人会去打篮球吗?所以制定目标就想着篮圈一样,要不高不低,通过努力就能达到才有效。
2瓦拉赫效应
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
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早中学时,父母为它选择了文学之路,可以一学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品德,也绝不会再文学上发挥出来。”无奈,他有选择油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对他失望透顶,只要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这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瓦拉赫效应”。
幸运之神就是那样垂青于忠于自己个性长处的人。正如松下亲之助所言,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3木桶定律
抓最“长”的不如抓最“短”的
克服人性“短板”,避开成事“暗礁”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长短不同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承诺说做的木桶装下的水多,谁就可以继承王位。大儿子为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每块挡板都削得很长,可做到最后一条挡板时没有木材了,小儿子则平均使用木板,做了一个并不是很高的木桶。结果小儿子的木桶水装的多,最终继承了王位。
俗话说“人无完人”,确实,人性是存在很多弱点的,如自卑丶犯错丶嫉妒丶忧虑等。根据木桶定律,这些短处往往是限制我们能力的关键。木桶定律让我们明白,遇到问题不要蛮干,要找到导致问题的短板,科学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章人性的弱点和优点 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 晕轮效应:不要像看“日晕”一样看世界 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自信地犯错” 不值得定律:别样的心态,别样的选择 权威效应:人微则言轻,人贵则言重 情绪定律:情绪影响一切 心理摆效应:人心也会像钟摆一样 情感宣泄定律:请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窗口 禁果效应:越“禁”越“禁不掉”的心理 情绪转移定律:小心,坏情绪会传染 眼不见为净定律:只要看不见,就是干净的 自我宽恕定律:自己的错误总是可以原谅的 虚假同感偏差:“以己度人”未必可靠 周哈里窗理论:人心是一扇“窗” 补偿作用:弱点也是一种力量源 马斯洛理论: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 第二章成功学的秘密 王安论断:成功,始于果敢的决策 洛克定律: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木桶定律:抓最“长”的,不如抓最“短”的 艾森豪威尔法则: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相关定律:条条大路通罗马,万事万物皆联系 奥卡姆剃刀定律:把握关键,化繁为简 墨菲定律:与错误共生,迎接成功 酝酿效应:灵感来自偶然,有时不期而至 基利定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韦特莱法则: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布利斯定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吉格勒定理:有雄心才能成就梦想 保龄球效应:成功始于定位 培哥效应:高效记忆,事半功倍 杰奎斯法则:不要试图一口气吃成胖子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借力使力 借口定律: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第三章职场行为学准则 蘑菇定律:新人,想成蝶先破茧 自信心定律:出色工作,先点亮心中的自信明灯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鸟笼效应:埋头苦干要远离引人联想的“鸟笼” 鲁尼恩定律:戒骄戒躁,做笑到最后的大赢家 链状效应:想叹气时就微笑 反馈效应:你的沉默,会让他人很不安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自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四章生存竞争法则 零和游戏定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马蝇效应:激励自己,跑得更快 波特法则:有独特的定位,才会有独特的成功 权变理论:随具体情境而变,依具体情况而定 达维多定律:及时淘汰,不断创新 儒佛尔定律:有效预测,才能英明决策 费斯法则:步步为营,方可百战百胜 史密斯原则:竞争中前进,合作中获利 卡贝定律: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罗杰斯论断:未雨绸缪,主宰命运 第五章人际关系学定律 首因效应:先人为主的第一印象 刺猬法则:与人相处,距离产生美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度人 自我暴露定律:适当暴露,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刻板效应:别让记忆中的刻板挡住你的人脉 互惠定律:你来我往,人情互惠 换位思考定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古德曼定律: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 需求定律:欲取先予,以退为进 相悦定律:喜欢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钥匙理论:真心交往才有共鸣 沉默的螺旋:如何有效表达自己不离群 海格力斯效应:冤冤相报不如以德报怨 完美笑话公式:笑话是种救世主式的力量 第六章经济学效应 公地悲剧:都是“公共”惹的祸 马太效应: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 经济过热理论:繁荣背后藏隐患 泡沫经济: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集聚效应:集群发展,经济更上一层楼 测不准定律:越是“测不准”越有创造性 口红效应: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的商机 乘数效应:一次投入,拉动一系列反应 拉动效应:经济在于“拉动” 外部效应:政府为什么发补贴 阿罗定理:少数服从多数不一定是民主 政府干预理论:“挖坑”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金融管制理论:管制是预防风险的重要途径 挤出效应:“挤进”、“挤出”由财政政策决定 第七章决策中的学问 机会成本: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羊群效应:别被潮流牵着鼻子走 沉没成本: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 最大笨蛋理论:你会成为那个最大的傻瓜吗 消费者剩余效应:在花钱中学会省钱 前景理论:“患得患失”是一种纠结 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 配套效应:有一种“和谐”叫“配套” 长尾理论:今天的“冷门”将是明天的“热门” 小数法则:以“小”见“大”需理性 第八章信息决定成败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与信息不对称 啤酒效应:信号在传递过程中被无限放大或缩小 蝴蝶效应:用“微小”信息成就高营业额 囚徒困境:信息不足,决策就会迷惘 名人效应:借名人信息扩大商品知名度 沉锚效应:成败就在于第一印象 逆向选择:非对称信息下的次优决策 沃尔森法则:能得到多少,取决于你知道多少 信息处理定律:不会处理信息就不会生存 冰山理论:实际存在的很多,而我们可见的太少 沸腾效应:临门一脚至关重要 霍布森选择效应:让人无可奈何的“假选择” 传播扭曲效应:信息传播的链条越长,信息越失真 第九章创造财富的秘诀 内卷化效应:不断创新,避免原地踏步 此较优势原理: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蜕皮效应:勇于挑战,不断超越 尼伦伯格原则:谈判,“损人利己”不如“利人利己” 72法则:找对时机,让资产翻倍 多米诺骨牌效应:莫让一次失败套走你所有的财富 250定律:每一位顾客都是上帝 王永庆法则:富翁是省出来的 雅格布斯定理:质量过硬,脚跟才站得稳 布里特定律:要推而广之,先广而告之 阿尔巴德定理:抓住顾客需求,才能赚到钱 第十章效用理论 杠杆效应:找到支点,以小撬大 米格——25效应:牌不在好坏,关键看你怎么打 边际效益递减:投入与付出未必成正比 人力资本理论:累积资本,做强自己 需要层次定律:需求是无止境的 幸福定律:幸福,就是别让欲望超出效用的范围 套裁效应:统筹兼顾,效用最大化 …… 第十一章管理学原理 第十二章经营学法则 第十三章两性关系的秘密 第十四章家庭教育定律 第十五章消费与价格的规律 第十六章生活法则
有一个人叫做瓦拉赫,他小时候上学就是中规中矩,干什么都显得很笨拙,学文学不行,学油画老师也觉得他没有天赋,正当所有老师都觉得这孩子不行的时候,化学老师认为严谨笨拙的人,天生就是做实验的好材料。结果瓦拉赫的智慧被化学点燃了,最终他成为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确发掘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有个美国小孩从小背课文就会紧张,抖腿,嘴唇也会颤抖,而且长相平庸还有龅牙,常常沉没寡言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但是他身上却有一种坚韧的精神。他不断的做努力,在克服自己的天生缺憾,结果他最终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这就是西奥多罗斯福,美国历史上人气最高的总统之一。所以不要怕缺憾,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只需要放大自己的优势,而无需去太在意缺陷,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毛病,没有人完美,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
松下幸之助也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就会让自己的人生贬值。
而与“瓦拉赫效应”相反的木桶定律,也称为“短板效应”。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些长短不同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承诺:谁做的木桶装下的水多,谁就可以继承王位。大儿子为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每块挡板都削得很长,可做到最后一条挡板时没有木材了;小儿子则平均地使用了木板,做了一个并不是很高的木桶。结果,小儿子的木桶装的水多,最终继承了王位。
说的是,一个木桶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那么有人问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到底该信谁?
在班级管理上,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就要注重瓦拉赫效应,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长处,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而对于整个集体而言,就要注重“木桶效应”,想办法让这些达到最大长度的个体,组合起来后形成一个能够装更多水的木桶。
其实木桶理论,一般会用于事件当中,说的是你准备的再完美,如果有个疏忽也会导致满盘皆输,所以做事的时候要遵循木桶理论,做人的时候要放大优点。做擅长的事情。
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
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上中学时,父母为他选了文学之路,可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为:“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无奈,他又改学画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经成才无望了,只有化学老师局的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德,建议他试学化学。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并最终成立诺贝尔奖得主。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颂的“瓦拉赫效应”。
比尔盖茨,这位赫赫有名的世界级成功典范,令无数人仰慕不已。他的成功,与他把握住未来的大趋势,尤其是懂得经营自己的强项密不可分。
事实上,盖茨第一次与自己的合伙人保罗艾伦看到个人电脑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趋势,他们两个人经常通宵达旦地讨论个人电脑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对于这场革命的到来深信不疑。对于初出茅庐的微软来说,“他将到来”是它们没有想到他们的公司能迅速跻身于世界舞台的前列,并发挥着超凡的作用,但当时他们至少窥见了IBM或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主版生产公司已经陷入他们自身无法意识到的困境了。“我记得从一开始我们就纳闷像数字设备公司这样的微机生产厂商生产出的机器功能强大而价格低廉,那么他们的发展前景在哪里呢?”“IBM的前景又在哪里呢?在我们看来,他们好像把一切都弄糟糕了,而且他们的未来也将是一团糟。我们对上帝说,天啊,这些人怎么能不警觉呢?他们怎么能不震惊害怕呢?”
盖茨的技术知识是微软所向披靡的成功秘诀中最重要的一条,而这也正是他的核心强项,他始终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决定权。在许多时候,他比他的对手更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科技的走势。
微软公司的同事们都盛赞盖茨的技术知识上让他独具优势。他总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他对程序的复杂细节几乎了如指掌。“你会纳闷,他怎么知道的呢?”布莱德斯莉芙伯格这位参加了视窗开发设计的人都这么说过。
和盖茨个人已强项打天下的套路机会如出一辙。微软公司把开发的新产品作为全部事业的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发挥自身优势,力求变弱为强,深谋远虑,未雨绸缪,牢牢把握住了世界信息产业市场的未来。
微软与任何公司一样,实际上类似于一个动态的人体系统,他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是因为微软人将竞争所需的各种技术能力和市场知识结合起来,并且把他们付诸行动。产品开发是微软所有事业的中心,公司的存亡和兴衰关键在于新产品。
微软还必须源源不断地增添有用功能来说服其成百万的现有顾客购买产品的新版本,虽然旧版本对于绝大多数人已经够用。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在未来持续增长,未然计划创建种类繁多的。结合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通讯技术的消费性产品。显然,微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公司是否能够继续增进其开发能力,并且建立更大、更复杂的软件产品和以软件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就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未然必须极大地简化这些中间产品,从而将他们成功地推销给世界上数十亿一的新型家庭消费者。
不言而喻,微软公司今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盖茨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推陈出新。人们公认微软公司的成功是由于“不断地创新”,而盖茨对未来的形势精准的分析和其独有的战略眼光,以及对自己强项的经营程度,不仅为微软公司的员工,也未其对手所称道。
这一切,也正是“瓦拉赫效应”的典型体现,幸运之神就是那样垂青与忠于自己个性长处的人。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在美国某个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坐着一个8岁的小孩,他胆小而脆弱,脸上经常带着以中航惊恐的表情。他呼吸时就好像别人喘气一样。
一旦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或者回答问题,他就会惴惴不安,而且双腿抖个不停,嘴唇也颤动不安。自然,他的回答时经常含糊而不连贯,最后,他只好颓废地坐到座位上。如果他能有副好看的面孔,也许给人的感觉会好一点。但是,当你向他同情的望过去时,你一眼就能看到他那一副实在无法恭维的龅牙!通常,像他这种小孩,自然很敏感,他们会主动地回避对子多彩的生活,不喜欢交朋友,宁愿让自己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这个小孩却不是如此,他虽然有许多缺憾,然而同时,在他身上也有一种见人的奋斗精神,一种无论什么人都具有的奋斗精神,事实上,对他而言,正是他的缺憾增强了他去奋斗的热忱。他并没有因为同伴的嘲笑而使自己奋斗的勇气丝毫减弱。相反,他使经常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声响,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牙根是嘴唇不再颤动,他挺直腰杆使自己的双腿不再战栗,一次来克服他与生俱来的胆小和众多缺陷。
这个小孩就是西奥多罗斯福。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缺憾感到气馁。相反,他还千方百计把它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本,并以它们为扶梯爬到了荣誉的顶峰。他要将内蒙古一种方法战胜了自己的缺憾,这种方法是大家都可以用得上的。到他晚年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有过严重的缺憾,他自己又曾经如何地惧怕过它。美国人民都爱戴他,他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得人心的总统之一。
盖茨说:“我们尊敬罗斯福,同时,也希望我们你能够像他一样,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些努力。如果我们尝试着去做一件还有点价值的事情,假如失败了,我们便借故来掩饰自己,那么我们就是在以自己的缺憾为借口了。”缺憾应当成为一种促使自己向上的激励机制,而不是一种自甘沉沦的理由,他暗示你在它上面应当做一点努力。
重要的并不在于你所做的是什么事,而在于你应当采取某种行动,最不可取的态度是一点事情都不去做,一位让自己躲藏在困难的后面,动不动就被困难吓倒,这很容易让自己滋生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做了。那么,一个人什么时候应当坦然承认自己的缺陷,什么时候有应当去和困难斗争呢?
不言而喻,真正懂得经营自己强项的人是十分明智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定律链接:经营强项要有条理性
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要巧妙经营自己的强项,就要善于管理自我。而要想成功,必须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否则你不可能有什么过人的强项,甚至生活会变成一团糟。
某杂志刊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商人在小市镇上做了几十年生意,到后来竟然完全失败。当一位债主跑上们来要债的时候,那位老商人正在那紧皱眉头,思索他失败的原因。
他说:“我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我对顾客不够热情,不客气吗?”而债主却劝他从头干起。
“什么?”要从头干起。
“是啊!你应该把你目前的经营情况泪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算一下,然后从头做起。”
“你的意思我要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要把门面、地板、桌厅、茶几、橱柜都重新洗刷油漆一番,弄成新开张的样子吗?”
“是的!”
“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去做了,但后来因为我们没有下定决心,所以一直没有去做。”
无论你在大都市里还是在小城镇里经营生意,你都应该把物资管理的井井有条,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最重要的意见事。那些把什么东西都弄的乱七八糟的人,终有一天使要失败的。
经营任何事业千万不要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有许多人往往今天说的头头是道,但明天还是毫无改善。对这种人也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莽汉”或者“懒虫”。他们哪里知道:没有一样事业仅仅靠喊口号就能成功的,要成就事业,非得集中心思,有条有理,持之以恒,不断地奋斗不可!
所以,要经营自己的强项,使之达到成功,就要做到有条理。
十种心理效应让班级管理变轻松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
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著名的美即好效应。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学生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他。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过剩”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应力极差。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只是悔时已晚。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史考伯做法。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不会让老师失望。只要换一个角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德育就会收到神奇的效力。
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变堵为疏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上,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生活中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比如,一个小孩子把手停在一张画上,他的妈妈大声喊到:千万不要把画撕坏了!结果,妈妈话音刚落,画便应声而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孩子把手放到画上时,微笑着对他说:“瞧,宝宝能帮妈妈贴画了。”结果,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如你所愿的把画贴到了墙上。
八、“篮球架效应”——适度要求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篮球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我们给学生树立的目标一要让学生力所能及;二是要不断提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只有不断给学生定出一个“篮球架子”那么高的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注意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
第二、我们要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德育也要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九、米格-25效应 ——整体优化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米格-25效应说明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有位老师了解到班里潜伏着一股对卫生值日劳动厌恶和抵触的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当值时缺勤、早退。同时,教师也接受到来自班组学生群体对这种不良行为的不满和批评的信息反馈。于是,教师通过班会课与学生一起明确值日劳动的职责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在班墙报和班会课上开展“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专题讨论,从人格品德和人生价值观的层面去看待值日劳动的思想意义,使“劳动光荣”的心理追求成为班级教育活动中的一种主流心理状态;使群体舆论趋向对不良行为的排斥与抵制,原来曾逃避值日劳动的学生厌恶和抵触劳动的情绪受到了群体的批评和制约,在教师的正面导向和群体意识的的压力下,这些同学轻视值日劳动的行为得到了及时的修正。他们一改从前的懒散作风,积极主动做好值日劳动,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可见,对学生个体某些不良行为、不恰当的情绪宣泄,仅靠教师简单的“金刚怒目”式的警示和惩罚,其效果是很有限的,而且容易流于表面化而失去教育意义,甚或由于处理不当,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摩擦。若教师能从心理认识的角度掌握教育的“火候”,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那么,教育效果就一定会大很多。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被孤立,而会尽力使自己趋同于群体融合于群体。集体共同目标和集体荣誉对个体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学生群体给自己提出的生活方向和学习目标,会激发学生个体对集体荣誉和集体行为模式的归属的愿望。对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微妙的感染陶冶作用,形成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激励。而学生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宣泄,也会受到群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同化。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模仿又能唤起各自积极的思想震动,因而促使学生个体对自身思想与行为的自觉监督、调节。所以说,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对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米格-25效应 给我们的启示。
十、责任分散效应——唤醒自我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发现: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责任的意识导致他的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醒认识到他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而如果有许多人面对的话,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产生一种“我不去做,由别人去做”的心理或“看别人会不会做”的观望心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主动性,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改造自己。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社会出发,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因此,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的地位,而不是被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因而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意识,没有完整的精神。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改变用抽象的、无生命的规章、教条教育学生的方式,让学生主体从形式上的参与变为实质上的参与,使他们"获得"、"反思"、"设计",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锻炼他们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自我,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忌事事包办,而要大胆放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约制、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善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比如:打破班干部任用终身制,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聘用一日班长和一日班主任的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避免“责任分散效应”产生的后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责任,个个担风险。或者在开展集体活动时,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协作的专项任务承包制,做到分工协作、责任上肩和风险共担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