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很久以前,香港娱乐杂志会在走光的重点部位加贴八卦图,有点类似现在的马赛克,慢慢得八卦这个词就衍生出来了。八卦一词对应英文gossip,中文含义有点“闲扯淡”的意思。人到底有多爱八卦?有研究表明,65%的日常谈话时间都奉献于八卦事业(Dunbar, 2004)。这样看来八卦和我们吃饭、睡觉、工作一样重要啊!套一个普(gou)遍(pi)适(gao)用(yao)的进化心理学范式,人类如此热衷于八卦,说明其必定有事关种族存续的重要意义。
第一个就是维护群体规范(Gluckman, 1963)。这个观点主要是从进化理论的角度来说的,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们越来越发现抱团刷本不光比单干升级快,还能混到好装备。如果只凭单干,吃个果果都得排排坐,逮只兔子都算过年了,不过有了围殴这个法宝,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走上人生巅峰的幸福生活就有盼头了。社会性虽然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群体中不是所有人都会遵守群体规范,总有一些投机者试图违反规范,企图从群体其他成员那里获利。这样对那些诚实可爱的成员很不公平,慢慢地大家都想变成投机者,不再遵守群体规范,那么群体自然就名不副实了。幸运地是,进化让人类拥有了语言,群内成员可以通过语言来警告每一个人提防不遵守群体规则的那些人。有研究者发现,当群内成员向其他群内成员传递投机者信息,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也会使投机者那些违法规范的行为减少(Enquist & Leimar’s,1993)。连美帝的某前总统都被八掉了裤子,其威力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看,八卦起到了防止违法群体规范,保护群体利益的功效。
第二个作用是为了收集和验证信息。通过八卦,可以获得关于被八卦者的信息,并检验其他人对被八卦者的看法。Rosnow(1997)研究发现八卦使人们能够和其他人交换信息,并建立他们所居住环境的社交地图(social map)。难怪,经常会在小区看到大妈大婶们围坐在一起八卦呢,这是在开情报会议啊!看来爱八卦也是情报人员需要拥有的素质之一呢!
第三个作用纯粹为了找乐子,为了和别人共度快乐时光(Ben Ze'ev, 1994)。这也是电视和大众媒体的八卦新闻是所以如此流行的原因(Foster ,2004)。一个叫做“关爱八卦成长协会”的网络娱乐节目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在某酷累积了2亿8千多万的点击量,混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小老婆。如此看来娱记需求量的增加,也是为了顺应民意嘛。
第四个作用是为了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Foster, 2004))。这里八卦一词有“说是非”的意思。说是非一般被经常看做自私的行为,目的是为了用一些恶意的手段去操纵和影响他人,比如A君想从B或C君那里捞点好处,A君就向B君说C君的是非,试图改变B君对C君的看法。电视剧里经常有的桥段啊!艺术果然来源于生活!
Bianca(2012)针对八卦的这四个原因,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消极影响他人而去八卦是最不重要的原因,不是人人都那么腹黑的!而人们爱八卦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收集和验证信息,然后是为了娱乐,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会为了维护群体规范而八卦。举个例子:A、B、C君等若干个人都在一个酒吧工作,属于一个teamwork,在负责自己本职工作以外,还需要负责打扫卫生,如洗杯子。每个人都按照规定做好本职工作后接着洗杯子,只有C君耍小聪明,每次都找各种理由不洗杯子。那么下班后,A君等车时碰到了B君,便会八卦C君这样违反规范的行为。但是如果A君碰到的只是朋友,不是一个teamwork,就不会向这个朋友说C君这种行为。
当然,有人说八卦这种事都是女人喜欢的,俺们纯爷们才不爱。NO,NO,NO。。。英国的一家调查公司onepoll发现33%的男人天天八卦,而女人只有26%,元芳你怎么看?
总之,八卦是获得信息,享受快乐,保护群体的必备良药。我们八卦,我们快乐;我们八卦,我们更和谐。今天你八卦了吗?(咦!冯同学你的脸怎么红了?)
人们都有窥视别人隐私的潜在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名人更是这样。所以才有狗仔的盛行。
八卦,让人热血澎湃
人人都有窥探欲。说自己对外界事物一点都不在乎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类是社会动物,拥有秘密和揭露隐私是人的本能。
这有可能是俄罗斯套娃的销量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俄罗斯一些工艺品店,卖的最好的往往是那些有着二十以上数量的套娃。
你一个个扭开套娃,按捺不住地想要继续欣赏所有外表不一的套娃,不断地收获到一个更小的套娃,误以为“这个小尺寸应该是最小了,肯定是最后一个了”,当发现打开内有乾坤;开到最后一个,套娃仅有米粒大小时,你肯定惊讶不已。事实上,你非常享受这种满足你窥探欲望的拆解过程。
菲利普·鲍尔说,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科学家们的积极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人类探索了许多世界的奥秘。窥探欲算是好奇心的一种,但却有失偏颇。
窥探欲可以使人满足好奇心,也会让人陷入羞耻窘迫之中。一群人通过不眠不休的跟踪、录音录像来挖掘他人隐私,添油加醋成为喜闻乐见的八卦消息,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但这种偷窥的快乐却蓄意扯坏另一部分人的遮羞布,不切实际的隐私加工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现实是什么:基本就是大脑的想象
你生活在一个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唯一的问题是,有多大程度是你的想象?
Donald Hoffman是加州大学的认知科学教授,他认为进化会偏爱那些只依照自己的「适应度函数」(环境对生存的适应度)观察环境的生命体,而不是看客观事实。这意味着,随着人类进化,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早已偏移了基于事实的现实。
在去年的TED演讲中,Hoffman以一种有光泽,带凹陷的棕色甲虫为例,当它遇到一个有光泽,带凹陷的棕色啤酒瓶时,它就会跟瓶子□□。Hoffman认为这种甲虫从来就没真正区分过雌性甲虫,它们只认得有光泽,带凹陷的棕色物体。
人类很可能有着类似的认知,让周围世界看起来更加「可口」,但是我们却无法看穿这一认知模式。他说:“进化使人类拥有一个可以隐藏现实并引导适应□□的界面。”
Hoffman的说法并没有被证实,但是它们确实有些道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认知心理学家Axel Cleeremans说。虽然他还没有分析Hoffman的研究细节,但他说大致原理是对的。“当然,进化很可能偏爱那些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高预期,或者能快速在现实中找到跟自己的关联的有机体,” Cleeremans说。所以能够轻易识别可能的威胁,无论这些威胁是否真的存在于现实中,这样的有机体才更有可能存活下去。
但是即使我们关于周边事物的感知并非Hoffman所说的那样极端不准确,我们肯定也不是100%准确。“我们永远无法直接访问现实,因为现实总是经由我们的知觉再传给大脑,” Cleeremans说。
颜色认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们无法看到紫外线,意味着我们看不见一些昆虫可以看见的颜色——包括一种兰花叶子的美丽紫外线花纹。我们同样不能看到视野边缘的颜色,虽然「知觉填补」使得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样的视觉退化。
此外神经传递有着纳秒级别的时间差,意味着我们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并非实时发生的。“从某种程度上手,我们是生活在过去的,” Cleeremans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靠大脑的预测机制来弥补,比如网球运动员面临极快的发球时,他们不会看着球,但是可以根据经验和对手的姿势预判球落地的位置。
我们实际的知觉是一种期待与现实的结合。我们对世界的改造,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现在的世界,西方世界是由美国主导,东方中国崛起,俄罗斯潜伏伺机再起,现在的东西方文化特点,都在讲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思想认为,解决贫富差距,安定社会,要用好的文化政治来解决经济问题。西方文化,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直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到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都是认为要用经济来解决政治、文化问题。这两个不是矛盾哦,是两个方法。
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造成今天全世界的人类(不止中国人),只向钱看。
现在人类看不清,没有一个新的思想,能综合了这一切,领导这个世界。照这样发展下去,是很严重的。人类现在是在迷糊之中,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文明思想是四个东西在转,所谓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除此之外,产生不出来一个新的思想。
在这个理论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在千方百计引诱别人消费,将生活的理念彻底引到奢侈消费的方向,是大众感到生活代价很高,活的很累,烦恼很重,全世界都被催眠了。
所有西方的固有文化推翻了,宗教、哲学等等都站不住了。东方国家的固有文化也推翻。这个世界的演变,要如何重新再把文化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大家知识分子的责任,这个不是金钱能买得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价值、意 义是要向这一方面去努力。可是现在大家迷糊了,只为生活去努力,忘记了社会群众的生存问题,更忘记了生命的意义
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超级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出现?说实话,这个话题都烂大街了。科学家、科技大佬、各国政要们争论得头破血流,我们也不可能知道答案。但我们想说的是,什么事都要讲逻辑。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可以触发AI觉醒这个话题呢?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让我们不会云里雾里或者一腔热血地想象人工智能的未来?
巧合的是,确实有一些这样的理论,比如说著名的“中文房间悖论”。这个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用来否定“图灵测试”。但它更深层的本意,其实是在阐释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像人类那样拥有自我意识。
什么是“中文房间悖论”所谓的“中文房间实验”,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在1980年发表论文提出的一个思维试验。这个思维实验是说,如果把一位只会说英语的人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能靠墙上的一个小洞传递纸条来与外界交流,而外面传进来的纸条全部由中文写成。
这个人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那么利用中文翻译程序,这个人就可以把传进来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复翻译成中文传出去。在这样的情景里,外面的人会认为屋里的人完全通晓中文,但事实上这个人只会操作翻译工具,对中文一窍不通。
假如一个人记住了所有翻译程序,看到任何中文他都能调用回忆,能写出相应的回答,那么他是不是就懂中文了呢?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他自然而然就已经理解中文了。但对机器来说,即使这个过程速度再快、反应再灵敏,它也依旧没有理解任何一个汉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