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喝的咖啡,60%取决于生豆的质量。那么影响咖啡生豆皮质的因素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产地不同
不同的产地,会有不同的温度、降雨量、日照量、湿度以及土壤中的成份。所以即使是相同品种的咖啡,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栽培出来不同的风味和香气。比如说埃塞俄比亚的瑰夏和巴拿马的瑰夏就不一样,因为咖啡树会随着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产出不同风味的果实来。总的来说,非洲的豆子口感明亮欢快,在口中的风味多变活泼;中南美洲的豆子热情奔放,只需一口所有的风味扑面而来;亚洲的豆子比较保守,需要长时间高温萃取,慢慢揣摩。不得不说,豆如其人。
二、品种不同
不同的生产地,哪怕是不同的庄园,咖啡的品种都会有所差异,因而栽培的咖啡品种也十分多样化,当然咖啡的味道和香气也多变万化。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咖啡树种上千个,比较常见的树种如下:
铁皮卡种(Typica):
拥有优越的香气和温和的酸味口感
波旁种(Bourbon):
浓醇的醇厚度、香气浓厚、甜味非常明亮。
卡杜拉种(Caturra):
清爽的水果酸味、淡淡的甜味。
卡迪摩种(Catimor):
苦味较强,黑巧克力香气。
卡内弗拉(Canefora):
也可以成为Robusta,味道单一,大麦茶香味。
三、处理方法不同
咖啡浆果采摘之后进行加工处理,代表性的处理方法有:
1 日晒处理法(Natural)
2 水洗法(Washed)
3 半水洗法(Semi-washed)
4 自然脱除果胶法(Pulped Natural)
-红蜜(Red Honey)
-黄蜜(Yellow Honey)
-黑蜜(Black Honey)
甜味&醇厚度:
日晒 >自然脱除果胶法 >半水洗 >水洗
酸感&香气:
水洗 >半水洗 >自然脱除果胶法 >日晒
日晒法是最古老的处理方法,不仅费时,而且容易产生瑕疵豆。而水洗法就是为了弥补日晒法的缺陷而诞生的。水洗法节省时间,瑕疵豆发生机率减少,进而控管咖啡质量。但水洗法加工的咖啡风味和醇厚度都不及日晒法。从而人们发明了蜜处理,也就是自然脱除果胶法,也就是将果皮去掉,保留果肉进行烘干。
四、种植海拔不同
精品咖啡种植达人们,为了能与水果酸度类似,又可以拥有咖啡深度干香,发现适合种植精品咖啡的区域为海拔1500米~2000米左右的高原。因为那里日夜温差较大,植物吸收氧气量增大,咖啡果实较频繁收缩变大。但这一事实也有例外,在夏威夷科纳产区,咖啡豆的种植海拔大约在700~1100米的地方,因为夏威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岛型气候,日晒条件优越,通常设施现代化,农民都是很富有所以都有情怀有节操的。
高海拔地区:
1400米以上-SHB (Strictly Hard Bean) / SHG (Strictly High Grown)
1200~1400米-HB (Hard Bean) / HG (High Grown)
中海拔地区:
600~900米-PW (Prime Washed)
低海拔地区:
600米以下-GW (Good Washed)
五、地区性咖啡等级基准不同
不同产地的咖啡等级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基本上,咖啡生豆评分标准有四大项:
1、种植海拔高度
2、生豆的大小(筛网大小Screen size)
3、咖啡豆风味
4、瑕疵豆比例
但是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基准。比如在巴西,味道的基准如下(由高价到低价依次是):
Strictly Soft > Soft > Softish > Hard > Hardish > Rioy > Rio
咖啡的瑕疵豆大概有四大种:
过度发酵豆:辛辣味、涩味、酸臭、苦味。
黑色豆:土臭味、苦涩味。
虫蛀豆:脚臭味、腐烂死尸味。
发霉豆:霉臭味、腐臭、苦味。
六、生豆的新老程度不同
同样的豆种、庄园、海拔、种植方法,新产的生豆和老豆在干香、湿香上有很大区别。因为咖啡也属于农作物的一种,所以新鲜度对于咖啡来说非常重要。
生豆新鲜度的变化:新产季豆>逾产季豆>老豆>陈年豆
新产季豆: 一年之内收成的生豆
逾产季豆: 一年以上
老豆: 超过两年
陈年豆: 熟成的生豆。
在水分含量上,加工过的生豆,约含11~13%的水分,储存时间越长,水分会逐渐流失。比如说在一般室温下经过一年,生豆的水分含量就会下降到10%以下。刚刚加工好的生豆颜色是蓝绿/绿色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长,生豆的颜色会渐渐变成浅绿色、白色或者**。而且随着生煎的延长,生豆的香气就会由青草和辛香变成干草或米香,更长时间的话,就会完全没有味道。
七、保存方式不同
品量再怎么优秀的生豆,都会因保存方式及保存设施不同而不同。最理想的事维持室内温度15~18摄氏度、室内湿度50%~60%。错误的保存方式就会影响豆子的风味和香气,甚至变质。经常会造成生豆褪色变白,变得湿软。
白色或**的生豆:
是由于保存场所温度太高,或者过于干燥,会使生豆水分被空气吸走。
表面潮湿的生豆:
保存场所湿度太高,梅雨季节。状况严重的话,豆子表面会出现霉菌。
咖啡豆种——卡杜拉
卡杜拉(Caturra)是波旁品种的自然变异,具有单基因突变的特点,导致植物矮化。
卡杜拉(Caturra)植株生长矮小紧凑,有不错的产能,抗叶锈病的能力强,在中美洲地区广为种植。
卡杜拉(Caturra)是在1915年至1918年之间在巴西的一个种植园中发现的。
卡杜拉(Caturra)的名称源于瓜拉尼语,意为"小”,它也被称为“纳尼科”。
1937年,巴西圣保罗州圣保罗州农业研究所(IAC)选择育种卡杜拉(Caturra),因为它豆子小巧,且植株种植紧密,产量较高。
1940年,卡杜拉(Caturra)从危地马拉引入,并传入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巴拿马。如今,它已成为中美洲最经济重要的咖啡之一。
卡杜拉(Caturra)作为“Catimor”品种家族的父母之一而闻名。将耐咖啡叶防锈的Timor Hybrid的不同品系与Caturra杂交,培育出具有耐锈性的矮化植物。
卡杜拉(Caturra)品种作为亲本,繁育了多个品种,如:哥斯达黎加95,Catisic,Lempira和IHCAFE 90等。
影响咖啡生豆风味和香气的因素有哪些
们知道,科学家已经从咖啡生豆中提取出上千种芳香物质,而且不同的咖啡它的风味和香气也不同。那么那些原因决定了咖啡的不同呢下面,我为大家讲讲影响咖啡生豆风味和香气的因素,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种植海拔不同
精品咖啡种植达人们,为了能与水果酸度类似,又可以拥有咖啡深度干香,发现适合种植精品咖啡的区域为海拔1500米~2000米左右的高原。因为那里日夜温差较大,植物吸收氧气量增大,咖啡果实较频繁收缩变大。但这一事实也有例外,在夏威夷科纳产区,咖啡豆的种植海拔大约在700~1100米的`地方,因为夏威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岛型气候,日晒条件优越,通常设施现代化,农民都是很富有所以都有情怀有节操的。
高海拔地区:
1400米以上-SHB (Strictly Hard Bean) / SHG (Strictly High Grown)
1200~1400米-HB (Hard Bean) / HG (High Grown)
中海拔地区:
600~900米-PW (Prime Washed)
低海拔地区:
600米以下-GW (Good Washed)
产地不同不同的产地,会有不同的温度、降雨量、日照量、湿度以及土壤中的成份。所以即使是相同品种的咖啡,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栽培出来不同的风味和香气。比如说埃塞俄比亚的瑰夏和巴拿马的瑰夏就不一样,因为咖啡树会随着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产出不同风味的果实来。总的来说,非洲的豆子口感明亮欢快,在口中的风味多变活泼;中南美洲的豆子热情奔放,只需一口所有的风味扑面而来;亚洲的豆子比较保守,需要长时间高温萃取,慢慢揣摩。不得不说,豆如其人。
品种不同不同的生产地,哪怕是不同的庄园,咖啡的品种都会有所差异,因而栽培的咖啡品种也十分多样化,当然咖啡的味道和香气也多变万化。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咖啡树种上千个,比较常见的树种如下:
铁皮卡种(Typica):
拥有优越的香气和温和的酸味口感
波旁种(Bourbon):
浓醇的醇厚度、香气浓厚、甜味非常明亮。
卡杜拉种(Caturra):
清爽的水果酸味、淡淡的甜味。
卡迪摩种(Catimor):
苦味较强,黑巧克力香气。
卡内弗拉(Canefora):
也可以成为Robusta,味道单一,大麦茶香味。
处理方法不同咖啡浆果采摘之后进行加工处理,代表性的处理方法有:
1日晒处理法(Natural)
2水洗法(Washed)
3半水洗法(Semi-washed)
4自然脱除果胶法(Pulped Natural)
-红蜜(Red Honey)
-黄蜜(Yellow Honey)
-黑蜜(Black Honey)
甜味&醇厚度:
日晒 >自然脱除果胶法 >半水洗 >水洗
酸感&香气:
水洗 >半水洗 >自然脱除果胶法 >日晒
日晒法是最古老的处理方法,不仅费时,而且容易产生瑕疵豆。而水洗法就是为了弥补日晒法的缺陷而诞生的。水洗法节省时间,瑕疵豆发生机率减少,进而控管咖啡质量。但水洗法加工的咖啡风味和醇厚度都不及日晒法。从而人们发明了蜜处理,也就是自然脱除果胶法,也就是将果皮去掉,保留果肉进行烘干。
;巴西的咖啡种植
与其它中南美洲的咖啡产国不一样,巴西有着缭绕的国土,以产量优先,当地海拔普遍偏低,咖啡树可以大规模的种在1000米以下的平坦区域上。当咖啡果实成熟时,工人利用机器进行大批量采收,省去不少人工。采收后的咖啡果再由大型生豆加工厂处理,每个工序都是在商业化管理模式下完成。
巴西的咖啡种植者不像许多精致的庄园主,多年前为了让咖啡树能更加适应当地的风土,巴西人已经培育出无需遮阴就能在太阳下的暴晒式生长的咖啡品种。加上咖啡树的栽种海拔较低,没有充足的时间吸收更多养分并形成独特的香气,因此巴西咖啡的味道大多平衡、低酸、柔和的口感,让第一次喝咖啡的人也易于接受。
巴西以种植波旁、新世界、卡杜艾品种为主,波旁又分为红波旁和黄波旁,其中巴西的红波旁因其产量相对较高和不错的香气在当地最为广泛栽种。
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产区的数量与面积自然是比其它国家要多得多。目前,巴西共有17个州产出咖啡,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这里前街来介绍当地较具代表性的三个咖啡地:南米纳斯、圣保罗、喜拉多。

南米纳斯Sul de Minas
南米纳斯是巴西最早的咖啡产区,属于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子产区,这里气候温和舒适,海拔要比巴西大多产区要高,平均海拔约在1400米,咖啡树种植在坡度平缓的林地上。南米纳斯产区的独特地形造就了这里形成干湿两个季节,雨季雨水充沛,冬季干燥,非常有利于咖啡的结果和品质。

由于当地对于咖啡生产投入大量的人力支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以及科研的投入,许多咖啡出口商在南米纳斯建立了自己的大型庄园,咖啡产出均采用商业化方式进行。
前街在不少文章中都提及过,咖啡在不同的种植环境下风味会形成不同的类型。偏高海拔下的南米纳斯产出的咖啡有着典型的果香,加上当地多采用水洗和半水洗的处理技艺,咖啡的酸质呈现较为干净,口感浓郁而顺滑。

圣保罗 São Paulo
圣保罗州位于整个巴西的东南部,巴西大部分高品质咖啡都来自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地区的大型庄园,这里的气候更为潮湿温和,没有北方那么干燥,不用额外为咖啡搭建灌溉系统。另外这里有巴西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港口桑托斯Santos,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咖啡输出港,当我们看到从这里出口到海外的咖啡生豆麻袋上,都会印有「SANTOS」的印章。
圣保罗拥有两个主要咖啡产地:圣保罗中西部Centro-Oeste和摩吉安娜Mogiana,前街豆单上的巴西皇后庄园咖啡就是产自摩吉安娜。

摩吉安娜靠近南米纳斯,咖啡大多种植在灌木、草地和植被之间,当地肥沃的红色火山土壤让咖啡果实吸收充足的营养物质,发展成饱满的香气。这里分为一部分坚持采用传统的农场运营方式,而另一部分加入现代新型规范化运作管理,当地的咖啡品质得到大大改善。前街从这里产出的咖啡中品尝出其它产区没有的甘蔗清甜,同时也有果香、巧克力风味。
喜拉多Cerrado
喜拉多产区位于巴西中部的喜拉多大草原上,我们能看到不少大型庄园在这开阔平坦的地形上开设咖啡加工厂。喜拉多是巴西首个获得巴西原产地认证的咖啡产区,产出的优质巴西豆让它在巴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喜拉多的咖啡树种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上,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加上当地大型庄园会采用水洗和半水洗的处理方式,咖啡风味更为精致、干净,烘焙后的豆子还能喝到坚果、奶油的香滑,口感平衡,具有非常经典的巴西咖啡味道。于是前街也将喜拉多产区加入到前街的口粮豆行列当中,让各位入门咖啡的新手能以最低价入手7个经典产区的咖啡,一探究竟不同产地类型的基础风味。
半水洗/半日晒处理法
像巴西这种咖啡产量的巨头,咖啡批次的量非常大,无法像其它中美洲国家一样通通采用水洗处理。当地的日照资源充足,但传统日晒所需时间太长,当地人为了节约各种成本,研发了独特的半日晒法,也叫半水洗法,顾名思义就是介于水洗和日晒之间。这样的方式同样适用缺水或空气潮湿的地区。

半日晒会在干燥前,放入水槽中,利用瑕疵豆重力不足浮起来的特征筛除第一轮的瑕疵,接着利用机器将咖啡果皮去除,成熟度不够的咖啡果不易被刨去果皮,因此第二步中能再次降低瑕疵率,使得巴西咖啡带着更干净的甜感,香气更为突出。最后将带壳豆平铺于晾晒场干燥,直到含水量达到即可。
提问者描述不清,无法针对性回答。
{阿拉比卡种Arabica}——这是一个概括词,这也是精品咖啡世界的专用豆种。当年的欧洲人误以为咖啡来自阿拉伯半岛,所以称其为阿拉伯咖啡。
{铁毕卡Typica}——是变种,从属于阿拉比卡种。Typica取自拉丁语,指“典型的、经典的”。这大概是覆盖全球的第一款典型咖啡变种了。当年第一次为数不多从埃塞俄比亚被走私出来的那十几颗咖啡生豆,就是铁毕卡。从那一刻开始,铁毕卡就走上了它的王霸之路。就俩字,它“好喝”,你在其他阿拉比卡下属的咖啡变种里能找到的味道,你都很有可能在铁毕卡里找到。然而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抗害力差、产量奇低,这对咖啡农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所以除了那些能够跟精品咖啡消费区牵上关系的咖啡农,余下的大部分咖啡农是没有什么太大“胆量”去种铁毕卡变种的,哪怕它真的很好喝。
铁毕卡是精品咖啡品种中的“第一梯队”,总体均衡上的甜感是其普遍的特点。
顺带一提,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蓝山咖啡Blue Mountain”的豆种就是改了名的铁毕卡。
{波旁Bourbon/French Mission}——是铁毕卡变种的突变种/亚变种 Mutation/Sub-Variety,从属于铁毕卡变种。
当年被偷渡出去的铁毕卡种植株被荷兰人拿去献给了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人从没见过咖啡植株,见这铁毕卡植株骨骼惊奇,于是专门给它弄了个温室种下,并且给它起名为“The Noble Tree,树中高富帅”。这个温室,成为了咖啡传播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中转站,这里的咖啡后来去了南美洲、非洲南部。
法国佬当年也是有殖民地的,在马达加斯加东南部,印度洋上有一个小小小岛,叫做波旁岛(现称留尼旺Reunion),法国佬觉得这个地方日晒充足,又有海拔,就把“高富帅树”移栽到了这个岛上。
然后,也许是水土不服,也许是没晒过赤道上的太阳,种在这里的铁毕卡种突变了,植株性状完全变化,叶片呈亮绿色(铁毕卡是棕绿色),且各个枝条长得更茂密,这使得波旁的产量与铁毕卡的比起来,提升了20%~30%(虽然与现在的新品种比起来产量太低),这是农民的福音,所以19世纪时,波旁又泛滥于各个咖啡产国,尤其是中美洲那些小国,现在仍有许多波旁亚变种的咖啡来自那里
而关于波旁的另一个英文名French Mission,aka“法国传教士种”。来自于当年大队法国传教士将波旁种带回了东非种植,当地人就这样称呼波旁种为法国传教士种。
波旁是精品咖啡品种中的“第一梯队”,酸甜味多、平衡、口感略薄,顶尖品种。
{卡杜拉Caturra}——卡杜拉变种是波旁亚变种的突变种Mutation。诞生于巴西的一块波旁咖啡田里,这块田地附近有一个小镇,名叫Caturra,因而得名。那么,波旁怎么就突变成了卡杜拉呢?
波旁的咖啡基因中,有一段基因信息,是掌管咖啡植株的节间距的。卡杜拉与波旁在基因谱里唯一不同的就是这段掌管节间距的基因。这使得卡杜拉的节间距更小,那么咖啡植株更加茂密、矮小。这使得平均面积上的咖啡植株产量上升了,而且低矮的植株让咖啡农更方便采摘,更提升了产量。
卡杜拉的风味评价与波旁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是卡杜拉(800m)的最适种植海拔比波旁变种(1200m)略低。种的越高,风味越好,但是产量会大幅下降。
卡杜拉是精品咖啡世界的“第二梯队”,酸度更甚波旁种,不如波旁种的平衡,但多了波旁没有的顺滑。
2015W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的精彩现场依然留给我们很多讨论和学习的空间。这里分享一篇文章,详细解读WBrC六强选手的冲煮方法,希望对喜欢咖啡的你有帮助。
世界咖啡冲煮大赛要求选手同时展示卓越的冲煮技巧与服务水平。在三位大赛评委面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需要准备和冲煮三份饮品。在初赛中,选手完成指定冲煮项目和自由冲煮项目各一项。在指定冲煮项目中,选手需要用大赛指定并提供的咖啡豆去准备饮品。在自由冲煮项目中,选手可以自选咖啡豆和冲煮方法,并必须在三位评委面前展示冲煮全过程。
经过激烈的初赛后,从28位参赛选手中挑选6位进入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于瑞典城市哥德堡举行的WBrC总决赛,下面就是从第六名到第一名选手他们的冲煮方法详解。
第六名:俄罗斯选手Ruslan Shulga的冲煮方法
来自俄罗斯的选手RuslanShulga所使用的咖啡生豆是来自翡翠庄园生长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日晒瑰夏。Shulga表示“日晒豆在烘焙过程中对于温度是相当敏感的”。实际上,Shulga在比赛前尝试用不同的烘豆机进行了20多次的烘焙试验,最终才确定了用于比赛的烘焙方法。
Shulga使用了15克粉和250克水,用 V60滤杯进行手冲,冲出的咖啡具有丰富的果酸。Shulga的咖啡闻起来有柑橘,焦糖,和香草的味道;尝起来有桃味冰茶,柑橘,焦糖风味并且带有中度偏甜的柑橘酸。随着咖啡温度的下降,酸度更加明显。
第五名:荷兰选手Kerkhoff的冲煮方法
Rob Kerhoff的开场白很精彩: “欢迎来到mini版咖啡台。咖啡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创新”。那么创新也必然会体现在他的冲煮过程中。Kerhoff使用的咖啡豆来自哥斯达黎加的埃尔迪亚曼特(El Diamante),使用的是厌氧发酵处理法(anaerobic fermentation)。不管是卡杜艾品种还是卡杜拉品种,咖啡豆在发酵20个小时后闻起来会有肉桂的味道。
Kerkhoff发明了自己的冲煮方法。Kerhoff说: “我在想我喜欢什么样的咖啡呢?我喜欢杯测时喝到的咖啡的醇厚度和Chemex冲的咖啡的明亮度”。他结合了两种方式,把Chemex的`滤纸放在法压壶的滤网里。Kerhoff使用了18克粉和300克水,120bp,71ph,93度。在萃取时长为5分30秒的过程中不断搅拌,使萃取率达到最佳值。最终Kerhoff出品的咖啡带有轻微苹果酸,回甘带有新鲜肉桂味,口感中度偏轻。Kerhoff在9分40秒结束比赛。
第四名:美国选手Sarah Anderson的冲煮方法
对于此次冲煮比赛,排名第四的美国选手Anderson使用的是来自哥伦比亚的欧基尼奥伊德斯品种(the species eugenioides from Colombia,),被Anderson自己称为“阿拉比卡豆种的孕育者”。因为拥有着强烈的甘甜和精致的酸度,“这个品种的咖啡尝起来感觉相当不一样”,Anderson说。这种咖啡豆的产量在去年大概是200磅,但以后会越来越多。生长在温室里,这种咖啡豆“多少有些娇气,需要人去调整周围的环境来迎合其生长”,Anderson还表示咖啡豆之后会被放进不锈钢发酵容器里。Anderson和她在洛杉矶的Intelligentsia(知识分子咖啡)团队进行过80多种烘焙测试,甚至更多来自Copenhagen’s Coffee Collective的测试,才最终选择出最适合的烘焙方法。
Anderson使用的是鸟巢滤杯(AltoAir brewing device,见上图),19克粉和300克水在8分30秒完成冲煮(整个比赛过程)。Anderson选择先在玻璃杯里进行闷蒸1分30秒,然后再倒进装有滤纸的鸟巢滤杯。这种冲煮方法可以使评委们眼前一亮。Anderson对评委们说道: “我最喜爱的经历之一就是能给我的顾客带去新鲜的东西。但是你们在这个领域是专业的,而且你们正在品尝最好的咖啡,我又怎样能带给你们前所未有的体验呢”?
Anderson出品的咖啡闻起来有褐色黄油味,红茶味,以及均衡明亮的奶油味;尝起来有甘蔗的甜,大麦茶的炭烧,香瓜的香软,以及熟桃的果酸。
第三名:瑞士选手Benjamin Prager的冲煮方法
“对于我来说,肯尼亚是世界上最适合栽种咖啡豆的国家”是来自瑞士的选手BenjaminPrager的开场白,同时他也描述了肯尼亚咖啡的甘甜,干净,和强烈的风味。Prager说: “在肯尼亚,咖啡的自然生长区是最接近完美的”。他选择的咖啡豆生长于海拔1800米的肯尼亚山的南侧,接近尼日利亚。因为咖啡豆生长的土地含有火山灰营养成分,Prager说: “咖啡丰富的口感体现了泥土营养成分的充足”。
说到Prager的冲煮手法,他选择的滤杯是Hario V60,使用14克筛过的咖啡粉,首先使用350微米不锈钢滤网,再使用250微米不锈钢滤网。然后使用总水量236克,其中30克用于闷蒸。相对于分段注水,Prager的方法是随着水温以恒温下降的一次性注水法,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增加咖啡的丝滑感。
咖啡的丰收季是在12月,在被采集,日晒或水洗处理之后会被贮存在专门用于贮存谷物的多层塑胶袋中。Prager指出此款咖啡闻起来具有花香,红加仑和黑加仑的香气;尝起来中度偏轻的口感具有蓝莓茶,蓝葡萄,和黑加仑的风味。Prager正好在10分钟之内结束了比赛。
第二名:希腊选手Konstantinos Latridis的冲煮方法
希腊选手Konstantinos Latridis使用的咖啡豆是日晒瑰夏,来自巴拿马的微批次。Latridis选择的滤杯是HarioV60,并且使用了15克粉和250克水进行冲煮。首先,Latridis使用96度的水进行30秒的闷蒸,然后使用剩下的水去完成冲煮。
Latridis向评委们解释说他选择V60滤杯就像选择使用滤纸一样,因为使用V60容易控制手冲,使用滤纸会使咖啡的口感干净。Latridis还强调了咖啡有轻微的莓果,巧克力,带核类水果的风味;闻起来有木兰,黑蜂蜜,和白茶的味道。拥有着花香和果汁的口感,这款咖啡被Latridis称为“尝起来像水洗的日晒豆”。Latridis的比赛时长为9分32秒。
第一名:挪威选手Odd-Steinar Tollefsen的冲煮方法
挪威选手Tollefsen使用的咖啡生豆是来自90+公司的埃塞俄比日晒蜜吻,并把自己烘焙后的咖啡豆描述为“对蜜吻的进一步改善”。这款咖啡生豆是进行遮阴干燥的。在表明只烘焙了7包此款咖啡生豆的同时,Tollefsen说“只有这款咖啡在你的口腔舞蹈时,你才知道它的味道有多美妙,因为咖啡会为自己的味道代言。如果你在喝到它之前进行大量评价,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比赛中,Tollefsen使用了20克粉和300克92度的水,搭配HarioV60的滤杯进行手冲。闷蒸时长为45秒,总萃取时长为3分30秒。Tollefsen在比赛中使用的是来自挪威西海岸的天然矿泉水,此种含矿物质低的水更为柔软和顺滑。
为了能让裁判们有实时的冲煮数据,Tollefsen使用了蓝牙把Acaia电子智能咖啡秤与苹果手机连接在一起。Tollefsen的手冲咖啡闻起来有种热带水果,杏,芒果,百香果的香气;喝起来的风味除了以上描述水果外还有草莓的味道;回甘持久香甜,并且伴有含百香果和芒果味道的高品质的酸。Tollefsen正好在10分钟之内结束了比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