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像,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像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寓言
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传说
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黄鹤楼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
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
文学体裁的分类
各种文学体裁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地表现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想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各种文学体裁由于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效能,因而使得它们彼此相互区别开来。历来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为了研究、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规律、特点,以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发展,不断地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归纳分类,于是出现了一些文体分类的理论、著作。历来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因而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我国最早的分类法是两分法,即把文学体裁按有韵无韵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但是,“五四”以来国内最常见的分类法则是两种:一种是“三分法”,一种是“四分法”。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理斯多德到别林斯基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早就明确地指出:文学模仿现实有三种方式,“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这是“三分法”最早的说明,所谓“像荷马那样”指的就是叙事(史诗)类;“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指的是抒情类;“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模仿”指的就是戏剧类。亚理斯多德以后,西欧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例如,贺拉斯(公元前65一前8年)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当他说到“用什么诗格来写”时,实质上也是按亚理斯多德的说法分成三大类。②波瓦洛(1636一1711年)就谈得更加明确,他在《诗的艺术》中,专章地讨论了被他看成是“次要的诗类”的抒情作品的写作,文专章地讨论了所谓“主要的诗体”悲剧、喜剧同史诗作品的写作③,同样是采取了“三分法”。到了别林斯基(1811一1848年),“三分法”这种分类标准就得到更详尽、更充分的说明。别林斯基不但明确地把文学体裁划分成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而且研究它们的各种具体样式及其演变,认为“诗只有三类,再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了”④。 依据“三分法”,叙事类指的是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刻划人物性格,借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的思想观点渗透在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中,“一切内在因素深刻地渗入外在因素,以致这两方面——内在的和外在的——彼此不分,在直接的融和中呈现为一确定的、自成一体的现实——事件。这儿看不见诗人;一个造型明确的世界自己发展着,诗人仿佛只单纯他讲述那自动完成的一切”①。由于这类作品的作者是从旁叙述的,同时它又可以让人物作自我展示,不受什么限制,因此,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可以达到很广阔、很充分的程度。这类作品包括叙事诗、小说、寓言等。 抒情类指的是那些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现实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其爱憎的感情,并透过它去反映现实,感染读者。“在这儿,诗停留在内在因素、感觉和思索阶段的思想中;精神从外在现实退居为其自身,并且把自己内在生活(它把一切外在的东西转变为自身)之无尽纷繁的色彩赋予了诗。在这儿,诗人的个性是占主要地位,我们只有通过诗人的个性去感受和理解一切。”②这类作品一般都没有什么完整的情节,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它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等。 戏剧类指的是那些把人物安置在舞台上,让人物通过行动来表现性格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和在史诗类中一样,也有由各种主观和客观力量所促成的某种现实事件在发展;不过,这种事件不是纯外在性的。在这儿,事件不是突然对我们呈现,而是有所准备:它从对我们隐秘的主动力出发,经历自己一段自由的行程,然后回落于其自身中,——是的,在这儿,我们看到了发自个人意志及性格的事件之起源和发生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性格并不停留在自身里,而是不断地外显,并且要在实际利害中不断地暴露自己精神的内在一面的内容”①就是说,这类作品既具有叙事类作品的特点——有完整的情节,又具有抒情类作品的因素一一可以通过人物来抒情;但是它既不同于抒情类,也不同于叙事类,亦不是两者简单的凑合。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它才可以独立存在。这类作品,包括悲剧、喜剧、正剧等。 “以上是“三分法”的基本理论。至于“四分法”,就是把一切文学作品,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的基本点,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归人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这种分类法在我国比较普遍地被采用。由于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出现得最早,小说、戏剧是以后才逐步成熟起来的(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大体也是如此),因此,我国最早的文学体裁分类只有诗歌和散文西大类,不过,历代的文学批评家往往又把它们细分为若干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讳尚实,诗赋欲丽”②这说明,曹丕根据他对文章的“本同”和“未异”的认识,把文章(当时人们还没有把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分成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四类归并起来,其实也只有诗歌和散文两类而已。曹丕之后,随着创作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创作经验的逐步积累,随着人们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文学体裁的分类也就有了某些发展。例如,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萧统的《文选序》、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都对文学体裁分类提出了见解。只是由于人们没有能够很好地从实质上去掌握文学体裁的分类标准,因而有些分类仍不免流于形式,有的人甚至把它们分成一、二百类,弄得十分繁琐。宋元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有了发展,但在文学分类上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因为在那时,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的文人排斥在文学之外的。晚清时期,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民主派对小说、戏剧的重视与倡导,外国的小说、戏剧作品翻译渐多,同时本国创作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当时各杂志和文学论著中对文学体裁的分类,实际上已开始采取了四分法。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文学革命运动的开展,新诗歌、新小说、新剧本以及散文小品的创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时国外关于文学体裁分类的理论也被介绍过来,于是,“四分法”就在继承过去文学分类法的优点和吸取外来分类法的长处的基础上明确地确定下来。鲁迅在论小品文时说,“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①。这就是采用“四分法”的分类标准。三十年代鲁迅、茅盾等所编的《新文学大系》,也是按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来编的。 在“四分法”中,诗歌一类包括着“三分法”抒情类中的抒情诗和叙事类中的叙事诗,其所以把这两者合在一类称为“诗歌”,乃是因为两者在塑造形象、组织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着很多共同点。小说一类,在“三分法”中是属于叙事类中的一部分。由于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在性格刻划、情节叙述、环境描写、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与诗歌、散文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区别,加以这种体裁在现代最为流行,因此,在“四分法”中就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大类。散文一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之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它的范围很广,属于抒情类的抒情散文可以归人这一类,属于叙事类中的游记、杂记、报告文学、传记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甚至还包括夹叙夹议的杂文、小品等。耙散文作为独立的一个大类,是因为这类体裁的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它既不同于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等类的作品,又确具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也可以纠正某些对于文学的狭隘理解,防止把一些富有文学价值、具有文学特点的作品排斥于文学之外。至于戏剧文学一类,同“三分法”中的戏剧类完全一样。 在文学体裁的分类上,不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都只是相对的。因为,有些文学体裁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吸收了其他文学体裁的某些因素,因而形成了这一体裁和那一体裁互相交叉的情况。例如,散文诗这种体裁,按它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它具有诗的素质,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和想象,但它又是以散文的形式出现的,在体裁上同诗歌颇有区别,不如说更接近于散文。这种体裁,如果用“四分法”来划分的话,是既可以归人散文也可以归人诗歌的。这是一种情况。其次,有些文学体裁,作者在运用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和吸引读者,往往吸收和运用了别的文学体裁的特点。例如,诗剧就是明显的例证,就整体看,诗剧是属于戏剧类的,但它中间的唱词却是用诗的形式写的,独立出来也就是诗歌。此外,有些体裁,由于大家对它的内涵解释不一,因而在涉及到具体作品的归类时就有些困难。例如,寓言可归入小说,也可归人散文;而报告文学和短蔚小说有时就不那么容易分得清楚。至于在同一类中的具体名称或界限不易划清(如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界限),那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别林斯基在谈到“三分法”时说:史诗、行情诗、戏剧“彼此有别地存在着,但是,当它们呈现在个别诗作里的时候,它们并不总是明确地划分着的。相反地,它们常常混合在一起,以至有的在形式上是史诗类的作品,却具备戏剧的特性,或者相反”①。这种情况在“四分法”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这就充分他说明了文学体裁分类的相对性,说明分类只能是大体的,而不是绝对的。 文学体裁的分类不但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前面已经说过,文学体裁在历史上是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当创作实践中某种文学体裁还没有产生或者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它在体裁分类的理论上也就不可能反映出来。例如,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由于小说、戏剧成熟较晚,所以在文学体裁的分类理论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分为诗歌、散文、神话三大类。其次,某一种文学体裁产生之后,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研究文学体裁的分类,也需要注意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例如,我国的小说这一体裁,就经过了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以后的新小说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现在人们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普遍地采用“三分法”或“四分法”,这除了有历史原因以外,主要是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创作经验的积累,为了表现新的生活,新的文学体裁必定会不断地产生,因而文学体裁的分类法,也就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比如,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摄影技术与录音技术的发展,在戏剧艺术的基础上,产生了**艺术这一综合艺术的新形式,因而又相应地诞生了**文学这一新体裁。其他如广播小说、电视剧、科学幻想小说等等,都是近代以至现代才出现与发展起来的新体裁。因此,倘若凝固不变地看待“三分法”、“四分法”,则无法适应新体裁不断涌现的形势。 以上我们着重地介绍了两种最常见的文学体裁的分类法——“三分法”和“四分法”那么,这两种分类法的优缺点何在呢?在本书中,我们又将采用哪种分类法呢? “三分法”根据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不同方法来分类,抓住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特点,具有相当强的概括力。但是,它仅仅从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这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分类,忽视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体制、结构、语言等其他方面的特点,因而把一些基本特点相同的、本来应同属一类的文学体裁,分割开来了。例如,把诗歌中的行情诗和叙事诗,散文中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生硬地割裂开来,分别归人两类。这样做的结果,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共同特点,反而易于被忽视。 “四分法”的长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点:一、划分时不但注意到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且也注意到体制上的差别,比较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在定名上比“三分法”具体,容易掌握,容易把它的名称同它的特点联系起来。二、小说这种体裁从产生以后,发展很快,特别是近代以来,它在文学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独立划分为一大类,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三、散文是一种很灵活的体裁,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有着光辉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从先秦以来到“五四”以后,散文领域中出现了很多优秀名篇,产生了很多伟大作家,把散文列为独立的一类,既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批判地继承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因此,在本书中,我们采用了“四分法”。
给你一份中戏内部书单,有点多哦:
艺术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
《宗白华选集》
《别林斯基选集》
丹纳——《艺术哲学》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思想史论》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李斯特维尔——《西方现代美学史评述》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
莱辛——《拉奥孔》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
尼采——《悲剧的诞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弗莱——《批评的剖析》
戏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布瓦罗——《论诗艺》
莱辛《汉堡剧评》
狄德罗——《狄德罗论美文选》
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
马丁·艾斯林——《戏剧剖析》
劳逊——《戏剧与**的编剧理论与技巧》
**:
乔治·萨杜尔——《世界**史》
安德烈·巴赞——《**是什么》
大卫·波德威尔——《**艺术》
克拉考尔——《**的本性》
卡莱兹——《论**艺术》
文学:
《中国文学史》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历代文论选》
《外国文学史》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世说新语》
《阅微草堂笔记》
《闲情偶寄》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王国维《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
美术: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贡布里贡——《秩序感》《艺术的故事》
《中国美术简史》
《外国美术简史》
《剑桥艺术史》
建筑、雕塑:
《中国雕塑史》
《中国建筑史》
摄影: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伊安·杰弗里——《摄影简史》
艺术发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化模式》
弗雷泽——《金枝》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维科——《新科学》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
《易卜生评论汇编》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阿瑟米勒论剧散文》
佐藤忠男——《黑泽明的世界》
布努埃尔——《我最后的一口气》《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个天才的日记》
玛丽·吉多——《毕加索》
《托尔斯泰文学书简》
《歌德谈话录》
中国文学
《古文观止》
文献: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萧涤非——《中国文学史》
胡志毅——《戏剧的原型阐释》
克罗齐——《美学原理》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文人心灵史丛书》
《智者的叮咛》
《魏晋风流》
《盛世悲音》
《明代士林心史》
参考书目:
《古代精粹举隅》
《历代散文名篇》
《古代散文选注》
《天下才子必备书》
《古代散文名作赏析》
《古代汉语》
《历代文学作品选》
片子名称叫 The Ernest Green Story / 转学风波 在央视六套都播放过 是一部反种族歧视的**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57年,距离美国最高法院全体通过“在公共教育领域隔离式办平等教育不合法,隔离式教育是种族不平等的表现”的法案,已经过去了三年的时间。这一年的五月,阿肯瑟州小石城的黑人学生欧内斯特·格林再有一年就要高中毕业了。和每天上学经过的中心高中相比,格林上学的贺拉斯迈恩高中既没有一流的教学师资力量,也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好在法案颁布三年后,经过全国有色人种协会的一再努力,终于和中心高中达成一致:秋季开学时,贺拉斯迈恩高中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转学进入中心高中就读。
哲学Philosophy
理想国 柏拉图 Republic Plato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Metaphysics Aristotle
诗学 亚里士多德 On the Art of poetry Aristotle
诗艺 贺拉斯 On the Sublime poetry Horace
论崇高 朗吉奴斯 On the Sublime Longinus
第一哲学
沉思录 笛卡尔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Rene Descartes
思想录 帕斯卡尔Pascal’s Penssees Blaise Pascal
人性论 休谟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David Hume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
判断力批判康德Critique of judgment Kant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Hegel
小逻辑 黑格尔The Logic of Hegel Hegel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Schopenhauer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 Thus Spake Zarathustra Friedrich Nietzsche
非此即彼 克尔凯郭尔Either/Or Soren Kierkegaard
普通语方学教程 索绪尔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Fde Saussure
纯粹现象学 胡塞尔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Edmuna Husserl
道理导论 胡塞尔 to Pure Phenomenology Edmuna Husserl
逻辑哲学论(德英对照)维特根斯坦 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 L Wittgenstein
哲学研究(德英对照)维特根斯坦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Wittgenstein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Being and Time Martin Heidegger
诗语言思 海德格尔Poetry ,Language, Thought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与虚无 萨特 Being and Nothingness Jean-Paul Sarter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 Truth and Method Hans-Georg Gadamer
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思The Structure of Scient6ific Revolutions T S Kuhn
性史 福柯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M Foucault
伦理学 尼各马可 Ethics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Aristotle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Adam Smith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Jean-Jacques Rousseau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Kant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 Foundation of practical Reason Kant
功利主义 穆勒 Utilitarianism G E Moore
论理学原理 摩尔 Principia Ethica
正义论 罗尔斯A Theory of Justice
无政府,国学与乌托邦 诺齐克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追寻美德麦金太尔 After Virtue
宗教学
忏悔录 圣奥古斯丁 Confessions
托马斯阿奎那要籍选 阿奎那 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
迷途指津 马蒙尼德 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路德基本著作选马丁路德 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
论宗教 施莱尔马赫 On Religion
我与你马丁布伯 I and Thou
人的本性及其命运 尼布尔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神圣的观念 奥托 The Idea of the Holy
存在的勇气 梯利希 The Courage to Be
教会教义学卡尔巴特 Church Dogmatics
政治学 Politics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君主论 马基雅维里 The Prince
社会契约论 卢梭 The Social Contract
利维但 霍布斯 Leviathan
政府论 洛克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The Spirit of the Laws
论美国主义 托克维尔 Democracy in America
代议制政府 穆勒 Consideration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联邦党人文集 汉密尔顿 The Federalist Paper
自由秩序原理 哈耶克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经济学 Economic
国民财富的性质 亚当斯密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和原因的研究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
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 Principles of Economic
福利经济学 庇古
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 凯思斯
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
人类行为 米塞斯
经济分析的基础 萨蓼尔森
货币数量理论研究 弗里德曼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阿玛蒂亚 K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威廉姆森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社会学 Sociology
论自杀 杜克海姆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 韦伯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货币哲学 席美尔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一般社会学理论 帕累托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曼海姆 Ideology and Utopia
人类学Anthropology
金枝 弗雷泽 The Golden Bough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马林诺夫斯基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原始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 The Savage Mind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拉迪克里夫-布郎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种族语言文化 鲍斯 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心理学 Psychology
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学原理 冯特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儿童智慧的起源 皮亚杰 The Origin of Interpretation in Child
科学与人类行为 斯金纳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原形与集本无意识 荣格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法学 Law
古代法 梅因 Ancient Law
英国法与文艺复兴 梅特兰 English Law and the Renaissance
法理学讲演录 奥斯丁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法律的社会学原理 卢曼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法律宪法与自由 哈耶克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纯粹法学原理 凯尔森 Pure Theory of Law
法律之概念 哈特 The Concept of Law
法律之帝国 德沃金 Law’s Empire
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波斯纳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历史 希罗多德 The History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 The Peloponnesian War
编年史 塔西陀 The Annals of Imperial Rome
上帝之城 圣奥古斯丁 The City of God
历史学:理论与实践 克罗齐 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历史的观念 柯林伍德 The Idea of History
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布罗代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历史研究 汤因比 A Study of History
抱歉,楼主所说的那部**老生不了解,
不过推荐类似题材的**如下:
1、撞车
故事是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影片的开始就是一起看似普通的撞车事件,以及几个与这个事件有关的人。然后,镜头将我们带到这次撞车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并分别向我们展示了这几个主要人物在这几十个小时中所发生的事情。
那个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察(马特·狄龙饰),希望能给自己患病的老父亲找到更好的医疗救助,但是,在HMO,任凭他如何的请求,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黑人职员就是不签署文件,以允许他父亲去找别的医生。随后,这名警察在处理交通堵塞的时候,将自己心中的怨气通通的爆发在一对黑人夫妻的身上。地区检察官(布兰登·费舍尔饰)与地位显赫的妻子简(桑德拉·布洛克饰)被两个年轻的黑人用枪指着头,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抢走自己的越野吉普。回到家之后,心中的恐惧仍未消退的简,无缘无故地对上门为他们换锁的墨西哥裔修锁匠丹尼尔(迈克尔·佩纳饰)大发光火。可怜老实的丹尼尔在当天的晚上,又一次让一名阿拉伯裔的商店店主夺去了他的尊严。
黑人侦探格雷厄姆焦急地在寻找着他走失的弟弟,但又不得不受上司的威胁,去面对黑洞洞的枪口……
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在观众吃惊的目光地注视下,由正义到邪恶、由被伤害者到施暴者不断的转换着。
2、飓风
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种族歧视的**。黑人拳王鲁本卡特遭警察诬陷坐了三十年冤狱,几经周折才重见天日的故事。影片对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进行了抨击和剖析,导演的立场颇值得赞赏,他并非单纯抨击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他还试图传达一个信息,并非所有的白人都有种族偏见,白人和黑人之间应当对话而不是对立,并且导演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情节和演员鲜活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主张的,有些部分拍得还相当感人。
黑人拳王鲁本卡特似乎天生和警察有仇,十一岁时就被送进感化院(相当于我国的少年犯劳教所),后来自己越狱去当了兵,并且苦练拳术,拳台上他风光无限,把一个个对手都揍趴下。一个拳王应该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可是他还是没能逃脱牢狱之灾。他被腐败的警察诬陷,被判了三个终身监禁(美国的法律就是这么有意思,简单的加法,不像我国,甲罪判十年,乙罪判八年,两罪合并执行十五年,可以打折的。)一个黑人青年读了鲁本的自传之后被深深感动,决心和自己的几个白人朋友一起帮鲁本洗脱罪名。大概导演太过专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自己的政治诉求,情节上有些地方值得推敲,监狱也并非如某些监狱片描绘的那么黑暗,有个狱警甚至和鲁本成为了朋友,而典狱长似乎也格外照顾他。另外有一个十分讨厌的地方就是结尾的“好莱坞式欢呼”,纵观众多好莱坞影片,只要是最后取得了成功,一定会有集体欢呼的场面,有时甚至欢呼的有些无厘头,本片中得知鲁本被释放的消息之后满监狱的牢犯都欢呼雀跃如同过圣诞节一般--这些人犯不着吧!并且白白坐了三十年牢,即便洗脱了冤情算是胜利吗?不过总体上这些缺点还是瑕不掩瑜,本片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黑人演员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塞谬尔 杰克逊那种剑走偏锋的类型,丹泽尔华盛顿虽然是影帝,但是却对他印象不是很深刻――直到看完这个片子以后。在本片中他成功塑造了鲁本卡特这个人物,其表演功力不容小觑。在他被送进监狱以后,他拒绝穿囚服一段很精彩,而被关紧闭时他内心冲突的表现,以及后来在遇到朋友以后内心情绪的剧烈变化都表现得非常生动――内心情绪的表达往往是很困难的。他对一个囚犯的心理把握的非常细腻,如何才能适应监狱的生活呢?无欲无求。这样心才能觉得自由。这样的诠释是非常生动的。丹泽尔华盛顿为了本片准备了两年并且认真的练习打拳,力求表演的成功,最终他的辛苦也没有白费,他凭借本片折桂金球影帝。
3、炎热的夏夜
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沿岸,有一座城镇叫斯帕特。这个城镇既小又穷,而且种族歧视十分严重。芝加哥的一位大企业家科尔伯特,为了帮助这个小镇摆脱贫困,来到这里招工建厂,不料在一个十分炎热的夏夜被人谋杀,身上的900美金也不翼而飞。
多年来斯帕特的治安情况一直比较平静,这起意外的谋杀案,令刚上任两天的盖尔斯警官一筹莫展。他便指派警官萨姆设法搜寻嫌疑犯。当萨姆来到火车站,看到一个黑人觉得不顺眼,而且发现这个黑人带有许多现金,就不问青红皂白将他逮捕。哪料到,这个叫蒂白斯的黑人青年来头可不小,他是东部地区费城一名干练的刑事警察,这次是回乡探望母亲。
由于案情复杂,盖尔斯只好请蒂白斯帮忙,虽然他心里看不起黑人。就在这时,警官萨姆又抓住了一个名叫哈维的青年,在他身上搜出了死者的饯包和300元现金。警长盖尔斯武断地认定哈维就是凶手。然而,蒂白斯根据死者伤口的情况认为凶杀。随着调查的的深入,警长意外地发现自已的手下萨姆在案发的第二天去银行存入600美元。这下,警长又把凶手的帽子套在了萨姆头上。对此,蒂白斯却不以为然,并据理向警长盖尔斯说明另有凶手。盖尔斯固执已见,还对蒂白斯产生不满,甚至勒令他立即离开这里,不准插手此案。由于蒂白斯的出现,使这个斯巴达镇的种族歧视的黑势力十分恼怒,他们扬言"这个黑鬼活不到星期天"。一天,蒂白斯上街办事,突然遭到4名白人青年的袭击,好在警长盖尔斯及时赶到,蒂白斯才免遭暗害。
蒂白斯并未因此离去,依然努力搜集破案的线索。就在此时,一个名明叫珀迪的青年来到警察局控告萨姆强奸了他的妹妹,并使她怀了孕。蒂白斯觉得此事蹊跷,决定从中下手,打开凶杀案的缺口。蒂白斯打听到镇上有位专干非法堕胎的黑妇人,就立即走访了她。在费了一番口舌后,黑妇人告诉蒂白斯,珀迪的妹妹晚上要来打胎,那个使姑娘怀了孕的男子也会陪她一起来,就在说话间,珀迪兄妹闯了进来,同来的还有小吃店老板拉尔夫。对照以前搜集到的线索,蒂白斯一下子明白了拉尔夫就是他要抓的凶手。
蒂白斯把真相告诉了珀迪,气疯了的珀迪向拉尔夫扑去。拉尔夫开枪打死了珀迪,自己终于落入法网。拉尔夫在警察局里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全案真相大白。此时,警长盖尔斯对蒂白斯敬佩不已,并亲自把他送上了远去的列车,这算是他要表示的一点最大程度的诚意了。
4、杀死一只知更鸟
影片中只有一句话讲到了知更鸟。“知更鸟是不会在谷仓里做窝,也不会吃粮食,他只会为人们唱好听的歌曲”。
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是从上到下的,白人律师接手黑人强奸女白人案后,单纯的孩子受到了来自学校同学的耻笑和原告父亲的威胁。
父亲是个什么都能解决的父亲,所有难题在他手里都迎刃而解。
可是对于社会上的种族偏见却束手无策,陪审团的偏见使本来可以无罪释放的被告又蒙上冤屈。最终导致被告死在狱警的枪下,原因是被告涉嫌越狱。
为什么要杀死一只不会在谷仓里做窝,也不会吃粮食,只会为人们唱好听的歌曲的知更鸟呢?
仅仅是因为他是个黑人,他帮助了白种女人,这个被帮助的白种女人仅仅因为她不想让白人知道她对于一个黑人有“爱”,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诬陷这只知更鸟。
知更鸟最终死在那些有色眼镜人的枪下。
BOO这个角色让我有点看不懂。一个被人遗弃的人,关心着姐弟俩的成长,最后还救了他们的命。
5、美国历史X(美国X档案)
这部**讲的是种族歧视的问题,以一种十分偏激的口吻去讲一个很敏感的故事,影片充分展示了新纳粹主义,矛盾冲突基本上都呈现在了日常生活中,所以要看懂是很容易的,但是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忍耐力去坚持把**看完,如果能,那这部**真的能比看100部励志片产生更好的效果,可是,首先知道这部**的人就少的可怜了,坚持到完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它就够小众了,不过有无数影评人都把这部**放在了90年代最好的50部**的里面,所以。。。。。。为什么会坚持不下去呢?因为导演采用了半纪录的形式来拍摄此片,很具体的描述了兄弟俩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出现了大段大段的对话以及争斗,而主人公偏激的处世方式使他完全给人以畜牲的感觉,尤其是一家人在吃饭的一段,堪称影史中最经典的大段对白戏。
故事在经过曲折后还是让主人公回到了正常生活之中,整部**给人的撞击是非常大的,会让你记得一段时间的。
这部**,除了出色的剧本,支撑整部**的便是表演了,其中EDWARD NORTON的表演无疑是最出色的,赋予了一个让人恨得入骨,然后又同情的角色灵魂,这个个性很强的男演员靠《搏击俱乐部》让全世界记住了他,不过我认为它最精彩的表演还是在这部**里,好像他凭这个角色拿过奥斯卡提名,记不清是不是了,反正拿过。他选片眼光的刁钻程度几乎是无人能比的,不过他总是能把他们演好,所以,他也成为了本人最喜欢的男演员。
历来对文学体裁的划分,因为依据的标准和原则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方式。文学体裁划分的原则有三个方面:第一看文学语言运用的特点;第二看艺术形象的塑造方式;第三看结构、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这些分类原则,文学史上对体裁的划分主要有三种方法。
1、 二分法
二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法,也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是否押韵而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和散文两个大类。韵文指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诗、词、歌、赋、铭、诔等;散文是指没有固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神话、寓言、游记、小品、小说、论、表、奏、檄,以及历史、哲学、各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文章等。二分法也叫“文笔”之分。在魏晋以前,有韵的韵文作品叫“文”,无韵的散文作品叫“笔”。如刘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1] 那时的“文笔之辨”,也就是韵文与散文的区别。后来文学样式增多,“二分法”显得过于笼统,局限性较大,不能适应文学体裁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再使用这种分类方式。
2、三分法
三分法是欧洲文学史上流行的一种传统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将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第 3章中就有“三分法”的雏型。亚里斯多德之后的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是持三分法,再以后的德国黑格尔和俄国别林斯基都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依据三分法,叙事文学指的是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现实,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作品。抒情文学指的是作家通过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家直抒胸臆地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爱憎情感,一般不太注重故事情节,篇幅也比较短小。戏剧类文学是指那些将人物安置在舞台上,认人物通过语言、行动的表演来再现生活和刻划性格的作品。亚里斯多德指出,叙事文学可以“象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抒情文学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戏剧文学则是“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黑格尔指出叙事作品以叙事性语言“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抒情作品以抒情性语言表现的“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戏剧作品是兼用叙事性、抒情性语言,并与人物动作结合形成的戏剧性语言,客观展现角色的“内心生活”。别林斯基提出了“客观的、外在的诗”和“主观的、内在的诗”以及“生动而独立的第三类”的观点。
“三分法”根据作品塑造形象的方式来分类,抓住了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显得大而宽泛,不够具体。因为同是叙事作品,除小说以外,还包括属于诗歌体裁的叙事诗,属于散文体裁的叙事散文;同是抒情作品,除抒情诗以外,还包括抒情散文等。如果按照这种分类法,便会把讲求韵律、节奏的诗歌分为两类――抒情类和叙事类;同为散文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也会被生硬地划归两类。这样做的结果,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共同特点反而易于被忽视。
3、四分法
我国“五四”以后流行的是四分法。四分法是在长期沿用传统的二分法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三分法而提出来的。四分法是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把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类。四分法的划分注意到了文学作品的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且也注意到不同体裁在体制上的差异,同时也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正因为“四分法”定名具体,类属单一,容易掌握,所以成为我国的习惯分法。
文学是发展的,文学体裁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分类方法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实。有人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影视文学和说唱文学,但是还不够,现在又有了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来了解文学体裁,而不必拘泥于某种分类方法。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值得拥有。
1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红楼梦》中,探春起了雅兴要创诗社,于是大伙都寻思着要各起个别号,而宝钗给宝玉琢磨出这么个号来:“富贵闲人”。
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的,贾家岂不是要败得更快?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万幸了,哪儿还有闲?
可见,忙是闲的前提,正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假如你想过上悠闲的生活,就必须先忙才行!
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要忙。
农民应当忙着种田,生产粮食;军人应当忙着战斗,打击敌人;文人应当忙着以笔为枪,扫灭文坛上的反动势力。近来很有些人,贬起鲁迅,而提倡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幽默,我大以为不可。当是时也,日军大兵南下,国军一溃千里,正为志士效力为国之秋,而民族存亡之时也。林、周等人不知为国事而忙,反倒以闲自居,实为可耻。须知你今日不忙,它时沦为亡国奴,又如何闲适得起来?形成对比的是,鲁迅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聊天的时间利用起来,废寝忘食地忙着写文章。
是的,我们有今日的生活,完全是当年像鲁迅这样的志士仁人忙出来的。如果那时都是些林、周之类的闲人,则后果难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是否可以不那么忙了?我不同意。欧阳子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有了面前这一点成绩我们便松懈了,以为“函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那最后忙就来不及了。
但我想补充一点:忙是生活手段,而非生活目的。忙不可过分,忙不代表放弃一切闲暇。在某些大城市,人们没日没夜地干,如日本东京,据统计,每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包括下班后),但那是否就说明其生活水平就一定提高呢?恐未必。在那儿,忧郁症、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忙也必须适度。
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都是闲人,没人来忙着工作,怎么行呢?总之,危难之时,尤其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
2 采茶忙作文二百五十字四月里来采茶忙 前几天是清明节,爸爸妈妈利用清明小长假带我出去游玩。
我们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窗外,随处可见黄灿灿的油菜花,红艳艳的桃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春天的景色秀丽宜人,令人陶醉。
汽车疾驰了90分钟就到达了景区,爸爸说,这得益于我们发达的高速路网。 一进景区,我们就被山坡上的一片茶园吸引了。
我欢呼着奔跑进茶园,闻到一阵阵清香,我左看看,右瞧瞧,原来是山上的小草和泥土散发出来的芬芳,我立即陶醉在这芳香中。 在茶园里,我看见两个正在采甫饥颠渴郯韭奠血订摩茶的阿姨。
她们看见有客人来了,很高兴地和我们打招呼,还告诉了我很多有关采茶的知识。 比如,采茶的时候最好的是采一芽一叶,就是叶子中间的小芽和边上的一片小叶子,而且还告诉了我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区别。
她们不仅告诉了我采茶的知识,还教我怎样采茶。我按照她们的方法去做,不一会儿,就学会了采茶。
阿姨见我学会了,便让我帮她们一起采茶,我听了非常兴奋,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采了很多。
阿姨还让我多采一点儿带回家,自己炒一次茶,尝一尝自己炒的茶是什么味道。 我站在高高的山坡上,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和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尽收眼底,我一边采茶一边看风景,而山下看风景的人们也把我当做了风景,我们都融入了祖国美丽的风景中,成为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我爱美丽的祖国,我爱可爱的家乡。
3 小学四年级日记一个帮个忙,大约250字今天早上,我们楼上的小张阿姨突然尖叫了一声,把我们吓了一跳。
原来,她在清理厨房的时候,在一只旧砂锅里发现了四只刚生下不久的小猫。妈妈说一定是那只黑色的野猫生的,怪不得这些天它老往我们楼里跑。
小张阿姨怕猫,她连锅带猫一起扔到了巷口的垃圾箱边。这四只小猫真可爱啊!两只是花猫,一只是黄猫,只有一只像它的妈妈,是黑猫。
它们圆圆的脑袋上,都竖着一对小尖耳朵,眼睛闪闪发光,机灵极了。有一个**姐倒了一小盘牛奶放在小猫们的面前,小猫们把小舌头伸进牛奶里一卷一卷,不一会儿,一小盘牛奶已所剩无几。
吃饱了的小猫,对着我们“喵喵”叫。可是,猫妈妈在哪里呢?吃中午饭的时候,我被妈妈拖回了家,等吃好饭再去看它们,只剩下一只空砂锅在墙角了。
也许是猫妈妈把它的孩子们也拖回去吃中午饭了。
4 关于家家户户在春节忙些什么的作文250字左右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5 帮个忙写作文2(报刊、影视、游戏、聊天等词)中选一词写“我从……中学到语文”。
我从生命中学到了语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并不是永恒,因为当你一生下来,死亡也跟着你一起生下来,生命中每一片刻都在朝死亡移动,所以我们只能抓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贺拉斯告诉我们:“每天都想象这是你最后的一天,你不盼望的明天将越显得可欢恋。”这句话是让我们珍惜生命,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天。
殊不知,生命是残疾的。微观看,人生短暂,仅那么六七十年,至多百十年,若中途有什么意外,恐怕还活不到那么久,然而这中间有多少人是真正为自己活着?又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自我?为向上爬绞尽多少脑汁?为挣大钱煞费多少心血?其实,与其说你赚了大钱,倒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只有一次的生命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说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由于所有的财富都可以失而复得,唯有生命只是一次;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换取那些所谓的财富,却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名声、权利或金钱的积蓄上。他们临终时却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活着,真好!然而人不可能永远活着,生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走向死亡,就开始与死亡做一生的搏斗。所以活着,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着怎样的韧性,其实我们常常是弄不清楚的。我们更为清楚的是生命的脆弱。考试失败,晋升受挫,邻居失和,家庭矛盾,恋人移情,小孩吵架、兄弟吵嘴等等,甚至是许多鸡毛蒜皮提不起筷子的事都令人失去理性,心智大乱而导致生命危机:自杀或杀人。所以很多深刻的哲人在总结了形形 的人生后都叹说生命何其脆弱。古代行船的人有一句话“船板下面是地狱。”只是一板之隔,生死两境,可知生命的脆弱,随时随地都会遭到灾难的可能。我们若有这种觉悟,心中存着“现在是生命最后的一刻”,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也不会惊慌失措。
6 记一次家务活250字作文做家务对大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不足为奇的小事,可对三年级的我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挑战,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家务。
星期天妈妈不在家,我开始干活。先擦桌子,家里有四张桌子,我先擦第一张。东擦擦、西擦擦,左擦擦、右擦擦,真好玩!我不禁手舞足蹈起来。擦完第一张,我擦第二张……擦到第四张时,我已经累得腰酸背痛了。
我在心里默默地想: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休息了一会儿,我起来扫地。先扫房间——我的房间、爸爸妈妈的房间。扫好房间、扫客厅,我的腰啊,都直不起来了!
我坐在沙发上休息,心想:原来做家务这么累啊!妈妈要上班,还要做饭、洗衣服、扫地,真的很辛苦。我是男子汉,以后我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也能享享清福!
好吧!超人——胡宇航来了。我开始拖地,我先把干拖把放进水里打湿,谁知道再拎起来的时候,拖把特别重。我费劲地拎干水,开始仔仔细细地拖地。房间、客厅,一间一间地拖。
妈妈回来了,看见家里干干净净的,激动地直夸我:“航航长大了、懂事了!”我自豪地笑了。
7 作文250字老师,你辛苦了
老师,你辛苦了!我多想亲口对你说出这句话,可是你太忙了,以至于我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机来向你说出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话。今天,在这安静的考场上,在这洁白的稿纸上,我终于可以敞开心怀,对你说出我心里的话了。
老师,你辛苦了!每天早上,你是全校老师中最早来到学校的一个。清早,当我还站在学校门外吃着香喷喷的油炸洋芋的时候,你的自行车响着清脆、悦耳的 ,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知道你来了。因为这 ,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次我扭头,都看见你精神焕发的样子。你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笑容给人以自信,给人以力量,让我们感到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在你的自行车后座上总是坐着你的女儿。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你忙碌的一天就正式开始了。啊,亲爱的老师,你辛苦了!望着你推着自行车,走进校园的背影,我觉得你是那么高大,那么伟岸。在这一刻,我对你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你为了早点来给我们上课,常常来不及吃早饭,你饿着肚子,一干就是半天,难道你不知道饿吗?你这样长期下去,你的身体坚持得住吗,我亲爱的老师!
老师,你辛苦了!每天早上,你都守着我们晨读。当我看到你微微发红的眼睛,我知道你昨天晚上又熬夜了。为了给我们出复习指南,为了给我们印考试卷子,为了给我们批改作文,你总是熬更受夜,废寝忘食。你的眼睛近视了,那是因为熬夜太多的缘故。灯光和电脑伤害了你的眼睛,也伤害了你的身体。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别的老师已经离开了学校,可是你却在教室里给成绩差的同学补课。你的声音都讲沙哑了还是不愿意休息一下,直到每个同学都听懂了,学会了,你的脸上才露出灿烂的笑容。你给同学们补课,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的报酬。你这样长期补课,你的身体支持得住吗?看,你的脸色都不如以前红润了,在你的脸上,我们常常捕捉到疲惫的痕迹。虽然你还年轻,身体还硬朗,但是如果长期这样休息不好的话,你的身体一定会吃不消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你把身体累垮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啊,就算是为了我们,你也一定要多休息,多保重呀!
老师,你辛苦了!你的声音又开始沙哑了。为了给我们多讲一点短文知识,为了给我们多一些作文指导,你总是不辞辛劳地给我们讲解。每天,从早到晚,你要上多少课?要说多少话?要操多少心?你的喉咙从来没有空闲过,怎能不沙哑呢?虽然你的噪子没有以前那么响亮了,但是我们却觉得它更有磁性了。你总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沙哑的歌喉为你们把黎明唱亮”。你虽然不是鸟儿,但是你已经做到了,你把我们全班65个同学的心灵都唱亮了,你知道吗?
老师,你辛苦了!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教育的芳草地上默默地耕耘,默默地付出,从来不求回报。看吧,你的作文批改得多么仔细呀,好句子你全部要给学生勾画出来,还要在边上做旁批。作文的评语你写得又多,点评又中肯,每一本作文,你都把它当作艺术品来雕刻。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前你的心血和辛苦呀!你是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升起一股暖流,热乎乎的,就像你在寒冷的冬天握着我的小手一般温暖。那天下午,你给我们上了第一节课后,坐在讲台边上的凳子上休息,你背靠着墙壁,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我拿着一道题来问你,轻轻地叫了你几声,可是你没有听见。你睡着了,你太累了,你应该好好地休息休息了。我连忙招呼同学们不要大声说话,免得打扰了你难得一次的休息。很多同学都感动了,真的。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眼底有一种湿润的东西在滋长,我连忙转过头去,不让同学们看到我流泪的眼睛。
啊,我亲爱的老师,你太辛苦了,为了我们,请你休息休息吧!
历来对文学体裁的划分,因为依据的标准和原则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方式。文学体裁划分的原则有三个方面:第一看文学语言运用的特点;第二看艺术形象的塑造方式;第三看结构、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这些分类原则,文学史上对体裁的划分主要有三种方法。
1、 二分法
二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法,也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是否押韵而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和散文两个大类。韵文指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诗、词、歌、赋、铭、诔等;散文是指没有固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神话、寓言、游记、小品、小说、论、表、奏、檄,以及历史、哲学、各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文章等。二分法也叫“文笔”之分。在魏晋以前,有韵的韵文作品叫“文”,无韵的散文作品叫“笔”。如刘勰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1] 那时的“文笔之辨”,也就是韵文与散文的区别。后来文学样式增多,“二分法”显得过于笼统,局限性较大,不能适应文学体裁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再使用这种分类方式。
2、三分法
三分法是欧洲文学史上流行的一种传统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将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第 3章中就有“三分法”的雏型。亚里斯多德之后的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是持三分法,再以后的德国黑格尔和俄国别林斯基都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依据三分法,叙事文学指的是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现实,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作品。抒情文学指的是作家通过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家直抒胸臆地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爱憎情感,一般不太注重故事情节,篇幅也比较短小。戏剧类文学是指那些将人物安置在舞台上,认人物通过语言、行动的表演来再现生活和刻划性格的作品。亚里斯多德指出,叙事文学可以“象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抒情文学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戏剧文学则是“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黑格尔指出叙事作品以叙事性语言“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抒情作品以抒情性语言表现的“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戏剧作品是兼用叙事性、抒情性语言,并与人物动作结合形成的戏剧性语言,客观展现角色的“内心生活”。别林斯基提出了“客观的、外在的诗”和“主观的、内在的诗”以及“生动而独立的第三类”的观点。
“三分法”根据作品塑造形象的方式来分类,抓住了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显得大而宽泛,不够具体。因为同是叙事作品,除小说以外,还包括属于诗歌体裁的叙事诗,属于散文体裁的叙事散文;同是抒情作品,除抒情诗以外,还包括抒情散文等。如果按照这种分类法,便会把讲求韵律、节奏的诗歌分为两类――抒情类和叙事类;同为散文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也会被生硬地划归两类。这样做的结果,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共同特点反而易于被忽视。
3、四分法
我国“五四”以后流行的是四分法。四分法是在长期沿用传统的二分法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三分法而提出来的。四分法是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把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类。四分法的划分注意到了文学作品的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且也注意到不同体裁在体制上的差异,同时也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正因为“四分法”定名具体,类属单一,容易掌握,所以成为我国的习惯分法。
文学是发展的,文学体裁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分类方法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实。有人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影视文学和说唱文学,但是还不够,现在又有了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来了解文学体裁,而不必拘泥于某种分类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