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第1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夜场被称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 RobertRosenthal )的人 , 在 1966 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 , 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 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 , 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 : 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 , 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 , 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 , 一组是十分聪明的 , 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 , 而大学生们都相信 , 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 , 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 , “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 他推测说 , 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 , 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 ,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 , 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 , 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 lateblooming )者 , 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 ,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 , 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 , 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 , 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 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 , 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 , 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 罗森塔尔认为 , 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 , 开始崭露头角 , 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 , 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 , 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 , 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比如你听别人说过 , 张某近来对你很不满意 , 那么你在遇到他时 , 即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 , 你也会体验到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如果你听别人说这个人专会挑别人说话的毛病 , 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 , 就不如平时讲话那样流利。这就是因为事先你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势 , 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 , 使你的反应同平时大不一样。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 1 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 2 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

  3 对 1 规律

 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

 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 3 ~ 4 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 3 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 5 个人中有 4 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 8 名或 15 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 4 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

 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

  皮革马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

;

常用心理效应

1近因效应:近因救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热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雅断,使得决策信总失真。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暴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严生“积极肯定的星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是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3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香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4,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引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5,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住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测住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逃”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6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7贝尔效应: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藏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8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宫传奇色彩瓦拉赫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了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他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

第一:面对如此“宋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

瓦拉赫的成功说阴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总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l、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人们在对陌生人的了解中,最先出现的关于这个人的信息总是占优势的,这类似于第一印象的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日后形成总的印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成为日后交往的依据。首因效应有积极性,也有缺陷,带有明显的主观推断和先入为主色彩,干扰着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人们在了解某人时,对他的某种特征和品质有清晰明显的印象,由于这个印象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了解。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反应,或者说这种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像一个光环一样,把人笼罩起来了,使观察者无法注意到他的其他特征和品质,从而以一个人的一种特征或品质,做出对他的整个特征的判断。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就是这种晕轮效应的反应。

3、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也称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类型的固定形象。这种固定形象使人们在看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对他们进行归类,并根据己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依据。比如,工人比较坦率,农民比较朴实,江浙人聪明伶俐,善于随机应变,山东人刚毅正直,能吃苦耐劳。再比如,年轻人总是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老年人往往觉得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等等。定型效应在某些条件下,有利于对他人作概括性的反映,但是,它又是一种简单的认知,常常会造成偏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确印象的形成。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时,总愿意把自己的某些特性归到认识对象身上。特别是在被了解对象和自己年龄、职业相同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效应使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比实际上的那个人更像他自己。这样就歪曲被了解对象的某些特性。

此外,还有近因效应、浸渍效应等。尽管这些效应在对他人的认知时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们都有主观、推断、片面(表面)感知、先入为主等特点,因此,都有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造成认知的偏差,甚至产生错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731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4
下一篇2024-02-14

随机推荐

  • 这个妮维雅产品上的英文是什么意思?

    smooth sensation丝滑莹亮润肤乳液for irresistibly smooth skin无法抗拒的光滑皮肤smoothes softens tones 光滑,柔软,亮丽with ginkgo,shea,butter and

    2024-04-15
    60700
  • 性价比高的面霜有哪些?可以具体推荐几款吗?

    娥佩兰薏仁水懒人面霜、SNATIO芳香疗法系列维他命E滋润面霜、Ziaja齐叶雅山羊奶嫩白补水保湿面霜、ANA新款豆乳6合1面霜。1、娥佩兰薏仁水懒人面霜超大一罐,白色不透明啫喱凝胶状,质地很清爽,无矿物油的配方,不像普通面霜那么粘腻,涂开

    2024-04-15
    46200
  • 妮维雅的护肤品哪个系列好?

    洗面奶是妮维雅的控油保湿洗面奶,100毫升22元左右,洗脸后不紧绷,一整天都不出油,效果很好。还有1款也是妮维雅的,绿色的,含摩砂颗粒,也很好用。水是妮维雅的粉色瓶子的水,不含酒精,有收缩毛孔的作用,很赞~~200毫升40元左右,我的毛孔的

    2024-04-15
    48200
  • 福州最好吃的牛排店

     几乎所有福州的西餐厅都会有牛排这一出品,到底哪家的牛排最美味,最能让人垂涎呢相信各位食客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为了满足无数酷爱牛排的吃货之需,我特地为大家精心挑选了福州城中10家出品美味牛排的餐厅,快来看看吧。  福

    2024-04-15
    43700
  • 12岁女孩能使用妮维雅的丝柔美白爽肤水或丝润爽肤水吗?

    12岁女孩能使用妮维雅的丝柔美白爽肤水或丝润爽肤水吗?这是许多家长和女孩们关心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妮维雅的丝柔美白爽肤水和丝润爽肤水都是针对成年人的产品。这些产品中可能含有一些成分,如酒精或其他化学物质,对于12岁的女孩来说可能会过于刺激。

    2024-04-15
    37200
  • pmpm玫瑰和白松露哪个好用

    pmpm玫瑰和白松露各有优势,具体选择取决于个人需求和偏好。pmpm千叶玫瑰精油含有千叶玫瑰精准定位提取,具有抗初老、强韧肌肤屏障以及双重vc成分,抗氧化、提亮肤色,可以改善肤色暗沉,抵御自由基,使肌肤饱满有光泽。白松露具有保湿、补水、抗初

    2024-04-15
    51700
  • 迪奥花样甜心香水

    Dior花漾甜心淡香水关于Dior甜心系列我回答过很多相关提问。笑。 甜心系列里只有两款香水,甜心**,以及花漾甜心。 甜心**,香水颜色是**,味道偏甜腻,留香时间很长,有爆米花和焦糖味道。 花漾甜心,是去年7月出的新款,是迪奥设

    2024-04-15
    3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