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从亚历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从大英帝国到而今的美国。
阿富汗几乎经历了历史上所有大国的入侵,但都屹立不倒,还把对面拖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苏联。
阿富汗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普什图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斯坦,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实行总统共和制。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
阿富汗国土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属大陆性气候,全年干燥少雨。它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民族、宗教、语言以及地理上一定程度的关联。
扩展资料:
阿富汗是如何炼成帝国坟场的。
虽然今天的人们一谈到阿富汗,就会立刻想到一片混乱和荒凉的土地,但实际上这只是由于苏联和美国接连入侵所带来的长期战争所致。阿富汗在历史上,由于地处连接中亚通往波斯和印度的商道,因此这一地区产生了大量著名的商业城市。
但同时,其也就如同今天一样,被各个大国所觊觎。其繁华的商业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让阿富汗地区在历史时常成为各个帝国争夺的战略重地。
而对阿富汗地区影响最大的,当属他们一东一西的两个邻居——波斯和印度。在波斯地区建立的诸多帝国对于阿富汗来说,一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威胁,但同时也是诸多宗教与技术的来源。比如最早在阿富汗地区建立城邦的希腊人,就是来自西方,途径波斯到达这里的马其顿军队。
阿富汗的高原山区虽然相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是对于波斯来说,却问题不大。其原因,是在于地理上,伊朗高原与帕米尔高原相连。
也因此,从波斯进入阿富汗,海拔的落差就比从中亚或者印度进入阿富汗要小许多。这也给来自波斯的征服者,进入阿富汗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而对于印度地区的政权来说,阿富汗对于他们无疑是非常的重要。包括贵霜、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在内,许多征服者都是来自阿富汗,并且在征服印度之后,虽然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往印度本土,但依然努力将阿富汗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大范围的控制商路,从而为政权本身,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对于在印度的政权来说,占领阿富汗地区,其实还有非常严肃的军事方面的考量。
在之前冷兵器研究所《这个文明古国总被按在地上摩擦?说说印度为何特别容易被入侵和征服》的文章中,讲过阿富汗本身就时常是入侵印度的前哨。也因此,但凡是在印度地区崛起的强力政权,为了杜绝其他征服者对印度的入侵,往往要反过来控制阿富汗地区。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能够主动御敌,还会成为印度对外扩张的前哨。并且还可以让印度的强权,通过阿富汗地区,对中亚,乃至波斯帝国东部,通过宗教或直接的武力征服,从而施加影响。因此无论是波斯还是印度,控制阿富汗,无疑就是通往中亚,乃至直接对对方施加影响的达默斯之剑。
不过,一旦印度的政权崩塌或者衰落时,两者间密切的联系,却会让阿富汗对印度地区的政权威胁加倍。因为本身受限于地理环境,印度想要控制阿富汗地区,就需要极高的成本,而且阿富汗地区一旦失控,那么控制阿富汗地区的政权,则很容易通过开伯尔山口攻入印度。
这一地区地形过于险峻,因此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且长时间的驻军,因而自然无法在这里长期有效的在抵御外来的侵略者。而来自阿富汗的侵略者,则可以通过双方长时间的交流,很容易掌握印度地区的情报,从而让印度本土对于阿富汗地区的入侵更加被动。
阿富汗和波斯与印度之间复杂的关系,对于阿富汗地区的民族和政治局势,也带来了非常的影响。本身阿富汗的高原多山的地形,就非常容易孕育出想高加索地区那样,多民族、多宗教,且大多民风彪悍的地区文化。
而波斯和印度两个文明,对于这里不断的文化和政治渗透,更是加剧了这一点。
长期大国争夺,本土长期存在的部族势力,加之险峻的地形。这些要素无一例外,都让阿富汗地区难以称得上是一片善土。
尤其是伴随着15世纪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长期依赖商业贸易的阿富汗地区,更是因此导致经济上的极大衰落,因而这里变成了一片真正的“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对此英国人表示有话要说……
而伴随着20世纪的到来,作为亚洲少数独立国家的阿富汗,仍然步履蹒跚的开始着自己国家的现代化,直到北方庞大邻国的入侵,所导致的毁灭性破坏。
参考资料:
不曾在阿富汗灭亡这一说法,只能说阿富汗发生了政权更迭,执政党派和***物改变,国家名字变了而已。
拜登总统宣布,他将结束美国军队在阿富汗的公开参与。这些行动始于2001年底,当时基地组织袭击了纽约的双子塔。20年来,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一直试图带来稳定与和平。这一努力失败了,现在所有这些部队都将回家。
现在主要反对派来自塔利班,这是一个主要由普什图人组成的组织,最初由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组织,目的是在俄罗斯军队被驱逐后控制阿富汗。最终,塔利班控制了该国75%的领土,并在喀布尔建立了政府。
20年来,塔利班一直在反击阿富汗政府、美国及其北约盟友。随着美国和北约的撤离,塔利班赢得了胜利。
阿富汗现状
阿富汗为什么战火不断?
不毛之地,这个词可以精准地形容阿富汗,山区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四,剩下的还有大片的荒漠,这里既没有肥沃的土地,也没有丰富的资源,还是世界上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但是却始终是国际上的热点,战争连绵不断。
阿富汗的地图示意图
本•拉登事件20年前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迅速查找真凶,发现藏匿在阿富汗的本•拉登是幕后主使,策划实施了这次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要求当时的阿富汗执政当局交出本•拉登,当时的阿富汗是塔利班执政,最高***奥马尔果断拒绝了美国提出的要求。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2001年12月9日,塔利班大本营坎大哈被美军攻陷,宣告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正式终结。
美国驻军阿富汗扶持反塔利班组织组成听命于美国的新政府,成立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走世俗化道路,跟着美国狂奔。美军在,这个政府就在,美军一撤走,这政府立马倒台。
20年过去了,塔利班卧薪尝胆,不断壮大自己的作战部队,美军一撤走,迅速攻城略地,冲出大山,占领农村包围城市,入住喀布尔后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阿富汗并没有灭亡,美国扶持建立的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塔利班打回来重掌政权建立的是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人还是那些人,山川依旧,只是国名改变了而已。
阿富汗的改朝换代几乎已成定局,剩下的问题只是各国是否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
第一副总统萨勒赫
不过被神学士推翻的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虽然流亡海外,但第一副总统萨勒赫(Amrullah Saleh)却在阿国北部的潘杰希尔(字面含义为“五狮”)山谷(Panjshir Valley)坚持抵抗,17日更依据《阿富汗宪法》第60条与67条宣布接任代理总统,强调“阿富汗不是越南”、“我们没有失去意志“,呼吁所有人加入抵抗行列。
阿富汗人面临着持续的战斗、经济下滑和对妇女的压迫。数千万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战乱与恐惧之中,和平,在这片土地的和平依然遥遥无期
历史上恩怨纠缠,现代有冲突摩擦,但是两国关系基本盘是稳定的。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富汗,即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阿富汗”,是位于亚洲中西部的西亚高原内陆国,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和东连巴基斯坦,东北与中国接壤。伊朗是阿富汗西部重要邻国,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渊源和联系。伊朗接纳阿200多万难民。伊积极参与阿重建,重点援建与其毗邻的阿富汗赫拉特省。
伊朗和阿富汗的发展
伊朗和阿富汗都属于中东地区,伊朗是阿富汗重要的邻国之一,目前阿富汗一直和伊朗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目前双方的交际主要与地区及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一定关系。阿富汗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内局势。随着以美军为头目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逐步离开,阿富汗政府并没有展现出独当一面的能力,塔利班控制区域及制造的袭击正在逐年增加。
目前伊朗方面表示,伊朗愿意帮助阿富汗建立一个稳定、发展的国家。阿富汗的和平、稳定与安全符合伊朗的利益,伊朗希望看到阿政府独立、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伊朗的角度讲,伊朗也需要一个稳定的阿富汗。随着战火平息,滞留在伊朗的阿难民有望逐渐返回,这将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由于阿难民的竞争而带来的伊朗本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压力。
1981年3月9日,美国电视台播放了刚刚上任不久的里根总统与国内外记者的 谈话,里根正式宣称:他将“非常肯定地”考虑向“为自己的国家而战,不希望成 为一个卫星国的”阿富汗人提供武器的问题。 里根此举使苏联进一步加固了对阿富汗的控制,而各游击队组织也增强了对苏 军的反攻,双方的战斗在1981年骤然变得激烈起来,而交战中心则渐渐地集中在南 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尔及其北部的地区。 1981年4月,苏军的空运活动益发频繁了,安12型和伊尔76型运输机不停地掠 过阿富汗的上空,他们正在利用换防的机会继续向阿富汗增兵。 尽管这个做法与勃列日涅夫的想法背道而驰,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 坎大哈等地,形势已明显地变得对苏军不利了。游击队已经攻人了坎大哈市区,战 斗持续了十几天,苏军仍然无法扭转局势。4月中旬,苏军又向坎大哈派遣了一个 精锐师,这个师装备有600辆坦克和装甲车,并有60架直升机在空中防护。但在战 斗中,还是经常在关键时候出现政府军突然倒向游击队的事件。为此,苏军又陆续 将各个城市内的政府军调离市区,让他们开进山区,去围剿游击队。 同一时期,阿富汗北部的战斗也变得同样激烈起来。这一状况使苏联不得不把 攻打焦点向喀布尔以北一带地区转移,因为这里的努里斯坦人以及活动在潘杰希尔 谷地的马苏德的游击队势力越来越大,并且,一旦这一带地区被游击队控制,苏联 与喀布尔的陆上联系将被全部切断。 为此,苏联先在1981年7月与卡尔迈勒签署了一项协定,获取了对东北部瓦汗 地区的控制权,另一方面,苏军开始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搜索与歼灭。 7月中旬,苏军与游击队正面相遇在拉格曼地区,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 是自19个月前苏军入侵阿富汗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早在5月份,这里就发生过几起激烈的枪战,一大批游击队组织一直活跃在这 里,他们不断地袭击这里的苏军哨所和过路的苏军,这里的交通线多次被游击队切 断。为此,苏军曾屡次派出米格飞机和武装直升机前往这里轰炸,但都未能见效。 7月门日,苏军召集了一大批阿富汗政府军向拉格曼地区发起进攻,但由于政 府军人数不够,卡尔迈勒政府临时调动300名喀布尔军事学院的学生,告诉他们将 去执行逐屋搜查的任务。在一个叫达拉村的小村庄附近,这部分学生遭到了游击队 的伏击。当游击队发现他们不是苏军时,便用扩音器向他们喊话,要求他们放下武 器,但其中有70多名士官生没有这样做,结果他们当场被游击队员打死,其余的人 则直接参加了游击队。 7月14日,一支由几百辆装甲车组成的苏联和阿富汗军队在直升机和米格飞机 的掩护下开进了拉格曼。开始对这个地区进行狂轰滥炸。随后,一大批步兵冲了进 去,打死了许多藏在自己房屋的废墟内或地窖里的老百姓。同时,游击队也利用有 利地形,与其展开巷战,向这些步兵开火,并打死了许多被空运到交战现场的苏联 突击队成员,而另一些游击队员则在有利的地势中用高射炮射击苏军的飞机。最后 苏联飞机被迫撤走,阿富汗政府军则集结在两个阵地里。当天夜里,游击队扑进政 府军集结地,集中袭击了其中的一个营地,之后就撤了出去。 7月15日,在苏军指挥下,政府军集中兵力从地面上向游击队发起了进攻,正 当政府军占优势之时,突然从瓦尔达克、帕尔万和巴米安等方向开来了游击队的援 军,政府军只得撤回。 在这次战斗中,有近百名游击队员被打死,数百名苏军和政府军死伤,数十辆 苏联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两架直升机被击落。 战斗后,由于70多名士官生的死亡,引起了喀布尔市民的极大公愤,他们强烈 谴责卡尔迈勒政府让那些未毕业的学生参加战斗,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还冲击 了喀布尔军方的医院。同时,喀布尔约有3500名军校学员逃离了他们的学校,以抗 议政府的行为。 8月,苏军再次反扑此地,但没有什么收获。可当苏军撤出后,游击队又活跃 起来,屡屡向苏军发起主动进攻。苏军无奈,只得再次增兵,到1981年底,苏军总 人数由8.5万增加到了9万人,但伤亡人数已达到1.5万人左右。 12月,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来到喀布尔的战争前线,他此 次前来除了布置新任务外,更大的目的是来鼓励前线的苏军。在视察了前线战斗情 况之后,他召集了所有的高层军官,经过一番慰问后,索科洛夫说:现在是战争的 关键时刻,谁也不能放松,苏联的大批支援马上就将来到,胜利即将出现在你们的 面前。 在索科洛夫视察喀布尔前线之后,苏军的力量果然加强了。 1982年,一批米格—23“鞭击者”B式飞机和一些机动的“萨姆—8”式“壁 虎”式导弹连在阿富汗境内悄悄地出现了。一部分苏军还拥有了一些化学武器,可 以施放“蓝雨”、“黑雨”。“灰雨”等化学毒气弹。 苏军人数也仍在增加,到1982年中期,已达到了10万人,另外还有3万军队作 为预备队驻扎在苏阿边界苏方一侧。 苏军经过进一步的增派和调整,在阿富汗境内已驻扎了12个师,每个师将近回 万人,其中10个是摩托化步兵师,另2个是空降师。其部署如下:第16摩步师驻在 昆都士和马扎里沙里夫、第20摩步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305步兵师驻在加德兹。 第360和第225摩步师驻在喀布尔、第357摩步师驻在坎大哈、第54摩步师驻在赫 拉特、第275摩步师驻在加兹尼、第66摩步师驻在信丹德、第103摩步师驻在巴格 拉姆、第105空降师驻在喀布尔、第104空降师驻在巴格拉姆。 各摩步师配备有T—59、T—62、T—72坦克以及BTP和BMDI装甲运兵车,空 降师则配备有米格一21、米格一23、苏一17飞机、武装直升机、安一12、安一22运 输飞机等。 阿富汗政府军经苏联的组建,仍保持在14个师,但每个师仅有2500人左右, 其中有11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第7和第8步兵师驻在喀布尔,第12步兵师驻在 加德兹、第11步兵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14步兵师驻在加兹尼、第25步兵师驻在霍 斯特、第15步兵师驻在坎大哈、第9步兵师驻在巴尔赫的丘加塞顿、第19步兵师驻 在赫拉特、第18步兵师驻在马扎里沙里夫、第20步兵师驻在巴格兰的纳赫林、第4 和第15装甲师驻在喀布尔、第7装甲师驻在坎大哈。 苏军加快了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的6个新机场的修建,并不断扩建喀布尔 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和阿富汗西部的信丹德、南部的坎大哈和东部的贾拉拉巴 德空军基地。 随着搜索与歼灭战术的不断实施,苏军已基本清楚了阿富汗游击队的主要集结 地,并意识到,搜索与歼灭战术对苏军来说,仍然是耗费大而效果不佳。1982年中 期,苏军改变了战术,开始对游击队主要基地实施围剿。 毫无疑问,重点围剿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困扰苏军多年,最令苏军头痛的潘杰希 尔谷地。 潘杰希尔山谷位于阿富汗东北部,两边峰峦迭起,山势奇伟,山谷全长约150 公里,宽5~10公里,整个山谷只有15个山口与外界相通,其最南边的谷口离喀布 尔不到80公里,对苏军威胁极大,而且谷地里驻守的是阿富汗最有名、战斗力最强。 由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 1982年5月中旬起,苏军先后从加兹尼、贾拉拉巴德、法扎巴德等地抽调了苏 军一个师、阿富汗政府军3个师共计2万余人,在3000余辆坦克和无以计数的飞机 的掩护下,采取多路突人、分进合击的战术,对潘杰希尔谷地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苏军首先从不同的几个人口同时攻进,并派出武装直升机通过空降方式,抢先占领 了谷地的各制高点,然后分路向谷地内纵深推进。尽管苏军火力猛烈,部队庞大, 但游击队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踏着溶化未尽的积雪在山间小路上进退自如,不断 地避开苏军主力而从侧面冲击消灭来犯之敌。在战斗开始的仅仅一周内,苏阿军队 已有近1000人被消灭,而游击队却只伤亡了100人。当苏军最后占领了谷地时,却 没有见到一个游击队员,所以喀布尔的广播电台向全国宣告:苏军已全歼了潘杰希 尔谷地的游击队员。但苏军还未全部撤出山谷,他们就发现,潘杰希尔又重新为游 击队所有。这样,苏军不得不又重新攻回谷地,从5~9月,苏军先后6次进入谷 地,但除了损失惨重外,没有取得任何收获。最后,苏军不得不暂时放弃对这一带 的围剿。 与此同时,就在苏军调集兵力进攻潘杰希尔之际,阿卜杜勒·哈克乘着喀布尔 地区苏军的空虚对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一举击毁了13架苏联飞机。 7月,当苏军在西部战线上大举进攻赫拉特时,在赫拉特南部的信丹德至法腊 公路线上,苏军的车队也遭到一次大规模的伏击,共损失了37辆汽车和9辆坦克, 有60余人被当场打死。 11月,在苏军围剿贾拉拉巴德南部地区时,受到了游击队顽强的反击,70多人 被消灭,12辆坦克和军车被击毁。 游击队的战绩令勃列日涅夫震惊,犹如是一个又一个的重拳,接连打在他那具 难以再抗拒风雨的躯体上。 1982年5月底,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卡尔迈勒在结束访问民主德国返回阿 富汗的途中,在莫斯科停留了一个月。此时的卡尔迈勒脸部浮肿、颧骨突出、前额 紧绷绷的,两眼水汪汪的,显出一副精神恍惚的样子,面对着国内党派间的明争暗 斗和日益强大的游击队组织,卡尔迈勒渐渐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力不从心,他只想 借助这个时机在莫斯科多休养一段时间,并接受来自苏联医学专家的一系列身体检 查和治疗。 当卡尔迈勒受到苏联最高***接见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与自己形态与处境 极为相似的人,老态龙钟的勃列日涅夫带着无法掩饰的病容。 卡尔迈勒代表阿富汗政府授予勃列日涅夫一枚红旗勋章,并表示:全体阿富汗 人民由衷地感谢苏联为了阿富汗的和平而做出的长年努力,阿富汗人民相信,在苏 阿两国的共同奋斗下,幸福和和平必将降临在阿富汗。勃列日涅夫脸上挂着木呆呆 的表情,双手颤抖着接过这枚勋章。突然间,两行热泪猛地涌出眼眶。勃列日涅夫 为什么流泪,无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已经获知,有史以来苏军对潘杰希 尔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已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对勃列日涅夫来说,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类似的令人沮 丧的消息已经令他感到难以招架了。这时的勃列日涅夫毕竟不是多年前的那个精力 充沛、生气勃勃,时而还流露出些许幽默感的勃列日涅夫了,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表 情呆滞。动作僵硬、离开讲稿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垂暮老人了。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来到阿塞拜疆首府巴库视察,电视向全国直播了他在 巴库招待会上的讲话,全苏联的人都看到了这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两名助手的护送 下登上了讲台,然后开始平平淡淡地念起一份讲稿。但人们很快就发现,讲稿的内 容好像与这次招待会毫无联系。果然,开场未过3分钟,就有一个助手急匆匆地跑 上台来,送给他另一份讲稿。但勃列日涅夫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毫无表情、缓慢 僵硬地放下原来的讲稿,然后颤颤抖抖地拿起助手刚递给他的那份新讲稿继续读起 来。 全苏联观看电视直播的人都意识到,勃列日涅夫的日子没有几天了。 于是,一旦有几天,各个媒体没有报道勃列日涅夫的消息,人们就会传出有关 勃列日涅夫已经去世的谣言。 1982年11月10日,很多人又在哄传,说勃列日涅夫已经在扎列契耶别墅里去世 了,有些人不相信,因为三天前他还在十月革命63周年的庆祝会上致了祝酒辞。但 11日莫斯科发布的讣告很快就证实:这一次哄传的不是谣言,而是一个事实。 勃列日涅夫终于告别了他统治了18年的苏联,把整个国家连同阿富汗这个烂摊 子一起交给了他的接班人,苏联克格勃主席、苏共党内第二号人物安德罗波夫。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第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阿富汗问题,因为每天的战报仍 然在接连不断地传来,谁都无法塞住耳朵回避这个现实。为了表示他对阿富汗问题 的关心,他把卡尔迈勒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列入了第一批要会见的外国领导 人的名单之中。对此,齐亚·哈克向外界做了大肆的宣传,说安德罗波夫在接见他 时真诚地表示了苏联很愿意从阿富汗撤军的想法。于是一些人开始猜测,安德罗波 夫上台也许就预示着和平将会很快回到阿富汗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安德罗波夫是负责阿富汗决策问题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极力 反对从阿撤军的主要人物,如今他登上了苏联的最高位置,怎么会改变自己一贯坚 持的主张呢?1982年12月16日,苏联《真理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是谁反对政治解 决阿富汗问题》,文章中说:“民主阿富汗正在为自己的主权和利益而斗争”,这 场“革命正在发展,而且阿富汗的这一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人民的革命, 因为阿富汗人民及其政府得到苏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和声援”。 这说明,苏联不仅不会停止对阿富汗的侵略,反而会加剧侵略的强度。 1982年12月,苏联利用换防的机会再次向阿富汗增兵,并迅速地在喀布尔附近 安装了十八个“萨姆—6”导弹发射器。此外,苏军还首次将“熊蜂”火箭式步兵 喷火器送入阿富汗。这种喷火器口径为93毫米,长920毫米,重11公斤,射程为600 米,其弹药威力相当于122~152毫米的榴弹炮,一发炮弹就可以击毁一架正在起 动的飞机、直升机或装甲运兵车。 这种“熊蜂”步兵喷火器的发明者科尔涅耶夫斯基同时还向阿富汗送人了一批 威力更大的武器,即装在T—72坦克上的“卡拉季诺”,它可以在15秒之内将30发 炮弹倾泻一空,而且,其精确程度和火力密度极高,据后来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 报》报道,“卡拉季诺”直到90年代末的今天,仍然在世界找不到可与之相比的同 类武器。 很明显,安德罗波夫在阿富汗将发起新一轮更具强度的攻势。 三月份,正是阿富汗暖风徐来、鸟语花香的季节。但对阿富汗人来说,这个美 丽的月份已经成为灾难的前兆了,因为每年这个时候,苏军都要采取大规模的“春 季攻势”,就像一头冬眠醒来的狗熊,又要大踏步走出来,任意涂炭所有的生灵了。 1983年3月,情况似乎与往年又有所不同。喀布尔的苏军部队几乎是以师为单 位大批地调往西部的赫拉特和南部的坎大哈,而历年来战斗最激烈的潘杰希尔谷地 却显得平静起来了。 4月底,苏军对赫拉特的进攻正式开始了。这次进攻持续了两周,每天都有多 达50架的飞机对赫拉特市区进行轰炸。连续的轰炸使赫拉特约有三千名无辜居民被 炸死,市内建筑有二分之一被完全炸毁,那些残留的建筑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几乎 已没有完整的房屋得以幸存了,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曾经拥有十六万居民的赫拉特 成了一片废墟。与此同时,坎大哈附近的战斗也变得激烈起来,苏军派出浩浩荡荡 的车队穿过坎大哈对其周围的游击队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似的进攻,而这个车队,全 部穿过坎大哈就足足花了九个小时的时间。 随着各地战斗的激烈进行,阿富汗很多人开始关注起潘杰希尔谷地,为什么那 里现在那么平静,难道马苏德已经被苏军消灭了吗? 马苏德没有被消灭,这位刚刚年届30岁的游击队***此时正处在一种更为艰 难的境况之中。1982年苏军两次大规模的进攻,已使潘杰希尔游击队伤了元气,4000 名主力战斗员损失了1000多名,而且苏军已深人谷地,在谷地中央建立了十几个固 定哨所。 进入1983年,安德罗波夫改变了过去的先消灭大股游击队的战略,特别针对潘 杰希尔谷地,久攻而不下不仅使苏军损失惨重,而且大令苏军士气低下。安德罗波 夫决定先清除小股力量,最后再一鼓作气狠拿潘杰希尔。 1月,苏军主动派人来到马苏德的游击队中,邀请马苏德前往喀布尔进行停战 谈判,并答应将送给马苏德卡皮萨省省长的头衔。但马苏德没有接受,并且只派出 他的副手阿卜杜勒·拉扎克去参加谈判,而马苏德本人则一方面加紧了对手下部队 的训练,以迎接苏军新一轮的进攻,另一方面他又亲自前往阿富汗中部的哈扎拉贾 特、北部的巴格兰以及拉格曼,谋求与那里的游击队携起手来,共击苏军。 对马苏德来说,他最需要的实际上是能够得以休整的足够时间。而苏军也需要 一定的时间去进一步击灭其他的小股游击队,苏军很了解马苏德的状况,他们正在 采取各种办法先稳住马苏德,因而双方的谈判一直在进行。6月,苏军把卡尔迈勒 的弟弟、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巴里亚拉伊作为人质送到潘杰希尔谷地, 要求马苏德前往喀布尔进行直接谈判。最后,马苏德前往苏军总部,在那里停留了 近半个月,他没有接受苏军的利诱,只与苏军签署了休战到八月份的协议。 在此期间,马苏德的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到1983年中期,潘杰希尔游击 队主力战斗员已达到了7000人,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但苏军却利用这个机会向各游击队进行了间谍渗透,后来马苏德又对游击队进 行了大清洗,开除了具有明确证据的间谍人员数十名。 由于马苏德的休战协议,整个1983年,北部的战场都显得冷清了许多,只在9 月份,拉格曼的游击队曾伏击了一次苏军车队,摧毁了20多辆卡车和装甲运输车, 并遭到了苏军的一阵狂轰滥炸。 在苏军将主要进攻方向转向南部的坎大哈和西部的赫拉特之后,游击队也相应 改变了主攻方向,主战场迅速地移到东部边境的帕克蒂亚省一带地区。从8月底开 始,那里的游击队合力进攻该省重镇霍斯特和乌尔贡,盘距在那里的三千多名卡尔 迈勒政府军和上万名苏军被重重包围,战斗持续了一个月。到9月底,游击队最终 攻占了这两个城市。苏军不甘失败,从10月起,每星期出动飞机至少150架次,轮 番对那里进行轰炸。但游击队不仅未被赶走,反而乘胜而进,到12月,游击队几乎 占据了除扎尔马特地区以外的整个帕克蒂亚省。 在其鼓舞下,全国各游击队的士气大为高涨,赫拉特地区的游击队对苏军进行 了大规模的反攻,仅在9月和10月进行的两次交战中,就击毙了苏阿兵力500多人。 喀布尔地区的活动更为频繁,游击队屡屡发起主动进攻,喀布尔市内的苏军驻地、 阿富汗国家情报局总部、广播电台、苏联顾问住宅区、苏联驻阿大使馆等苏军重点 防守的地段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阿富汗战场的形势令安德罗波夫极为沮丧,在冬季到来之前,他没有在阿富汗 取得任何战绩。相反,安德罗波夫自以为聪明的策略却使马苏德得到了充分休养的 机会。安德罗波夫决定来年春天再搞一次大规模的春季攻势,让那些游击队看一看 10.5万苏军的真正力量。但是安德罗波夫没有等到来年的春天。 1984年2月9日,莫斯科正处在天寒地冻之中,房瓦上。街道旁仍堆积着厚厚 的积雪,突然,从红场上传来一阵炮声,一群正在伊万大公楼上瑟瑟发抖的鸽子猛 地飞起来,在空中打了个旋便飞向了更远处的房瓦。 而很多人正紧裹着大衣,随着缓缓的车队走向红场,苏联最高国家***安德 罗波夫在执政不到一年半的时候突然离开了人世。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连续送走了两位最高国家***的苏联人不禁要问:为 什么要让那么大年纪的老人来承担整个国家的责任呢? 没有人回答。相反,紧接着走上苏联最高权力位置的却是一个更老的老人:73 岁高龄、体弱多病、言语迟钝、呼吸困难的契尔年科。 但在阿富汗战场上,苏军的攻势却并没有因为契尔年科的苍老而减弱。对苏联 ***来说,似乎在阿富汗采取强硬措施的程度能够代表着这个***的领导能力。 契尔年科上台后,苏军在阿富汗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很快就由原来的 10.5万人增加到了11.5万人,而另有多达5万名的经过特殊训练的空降兵来到 了土耳其斯坦军区,部署在阿苏边界,随时可以乘飞机进入阿富汗。 2月底,卡尔迈勒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中央全会上发起了全面进攻游击队的 动员报告,题目为《强化对反革命的战斗》,他号召全党全军“从3月22日起,采 取严厉措施,使各武装力量一致行动,彻底消灭反革命武装,以巩固地方政权”, 同时,卡尔迈勒还鼓励大家,“苏联人将会使今年成为解决战斗的一年”。 从3月份起,苏军一改以往以出动一两个旅进行小规模活动的作法,突然间以 一两个师的兵力集中向坎大哈、帕克蒂亚等地发起了主动进攻。与此同时,一批飞 机开始轮流在潘杰希尔谷地附近进行侦察活动。 苏军肯定要在潘杰希尔谷地有所行动。 马苏德获知此情报后,马上召集游击队各小组***,让所有的游击队员做好 思想准备,准备迎接苏军的进攻,同时对有关部队进行了初步的分组,要他们负责 快速疏散群众的任务,并加紧在谷地外围的布设地雷,另一方面,他又派人通知附 近的其他游击队,注意苏军动向,加强相互联系。 4月20日,苏军集中了两万兵力,以第105空降师为主力,出动了500多辆坦 克和装甲车,近80架米—24型武装直升机,并从苏境内增派了30多架图—16型“獾” 式战略轰炸机,轰轰烈烈地开向潘杰希尔谷地,为这次苏联入侵阿富汗五年以来规 模最大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苏军首先在山谷的南北两端部署了重兵,同时派出一支直升机运载的空中突击 队,占领谷内主要山峰,把潘杰希尔谷地作为一个大口袋,两边袋口死死系住。而 在山谷外围的苏阿联军则负责将各出入口切断,断绝谷地内游击队与外界的联系。 4月21日起,苏军的轰炸机首先对谷地内发起了“高空饱合轰炸”,对游击队 的据点、工事、弹药库等一切设施尽数轰炸。 但马苏德的队伍,早已经退人了装备较好的山洞里了,正在寻找苏军的薄弱点 以待机反攻。 4月25日,“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主席萨亚夫在白沙瓦向全阿富汗的游 击队组织下达命令,要求各游击队发起反围剿战,全力攻打潘杰希尔谷地外围的苏 军据点,切断苏军供应线,以保护全阿富汗的“圣战者中心”——潘杰希尔谷地。 4月底,一支游击队炸毁了喀布尔以北戈尔班德河上的战略重地——马托克桥, 使苏军的给养问题马上受到了严重威胁。 而进入谷地的苏军地面部队则在空中力量的保护下,沿着谷地中央的公路缓缓 推进。到5月初,他们已推到了谷地中部,但是他们时刻准备应付的战斗并没有发 生,除了路上的地雷,他们极少受到袭击,所以这支在山区里行动笨拙的机械化大 军不得不分散向两侧挺进,而马苏德等的正是这一刻。 游击队骤然间活跃起来,他们炸山岩、阻道路,埋地雷、搞偷袭,使苏军一片 混乱,同时,马苏德当机立断,将各个山口做为阻击的重点,用预定的联络信号与 外部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像做陷饼一样,对苏军展开内外夹攻。苏军兵力就在这种 分散的小战场中遭受到一个又一个的损失。其中游击队取得成就较大的一次伏击是 在萨兰山口,圣战者们一举击毙了苏军500多人,并毁坏65辆坦克、20辆装甲车和 油车。 到6月份,苏军基本上完全控制了潘杰希尔谷地,但四周的山口仍牢牢掌握在 游击队手中,苏军未能扫清游击队,而自己却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他们惟一取得的 战果只是在荒芜空旷的谷地里留下了几个留守据点,成为游击队练枪法的靶子。 而此次苏军攻势的一个副作用是使阿富汗境内的游击队进一步活跃起来,并出 现了地区性联合的趋势。6月以后,马苏德为答谢其他游击队的援助,派出一些有 经验的游击队员前往附近的其他游击队基地帮助训练和建设。 但苏联并不死心,继续向阿富汗境内增送军用物资。 10月26日,整个兴都库什山地区已降过几场薄雪,可苏军还是派出15000兵力 和近2000辆军车和大批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图—16轰炸机再次进犯潘杰希尔谷地,力 图在冬天来临之前给马苏德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可是事与愿违,这一次战果比上一 次更糟,出兵的当天便被附近的游击队击落了8架飞机,进入山谷后,仍然是一无 所获,他们根本没有正面遇到游击队。山谷里也什么都没有,他们留下的防守据点 仍然孤零零地在那里呆立着。 经过这两次战斗,马苏德又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存留了下来,他已成为阿富汗游 击队的榜样和自豪,人们都称他为“潘杰希尔之狮”,这一名声越传越远,游击队 员们一听到这一称呼就犹如在暗夜里看到了一束灼亮的火光。[转自铁血读书 http://booktiexuenet]
决战赫拉特:皇帝阵亡沙场
484年,地点赫拉特,10万波斯精锐与5万白匈奴骑兵对决。一番厮杀后,波斯皇帝俾路支一世阵亡沙场,1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接着,白匈奴骑兵乘胜追击,夺取河中地区,波斯元气大伤。库思老一世继位,波斯整军再战,才彻底击败白匈奴,并将其团灭。
曾几何时,欧亚出现了四大帝国,分别是秦汉、罗马、安息、贵霜。从发展程度而言,汉朝最强盛,击败过安息、贵霜。罗马帝国也强大,却在跟波斯的战争中吃尽苦头,卡莱战役全军覆没,主帅克拉苏被处死;尼西比斯战役,皇帝率先逃跑,答应给安息送“岁币”。
至于贵霜帝国,偶尔跟安息、萨珊波斯过招还行,对付汉朝则弱很多。贵霜是大月氏人建立的,大月氏被匈奴追击,只好跑去中亚建立王朝。公元90年,贵霜国王想迎娶汉朝公主,被皇帝拒绝,便发兵7万前来讨伐。结果,班超叫来西域盟友,将其暴打一顿,贵霜只好每年向汉朝朝贡。
长期厮杀,各大帝国也是元气大伤,贵霜被新崛起的白匈奴消灭。安息则被国内的萨珊波斯人取代,继续与罗马帝国抗衡四百余年。白匈奴,居住塞北,据说是匈奴西迁后,与中亚人融合的结果,后来消灭贵霜帝国。萨珊波斯,盛极一时的王朝,与白匈奴长期争夺河中地区。
俾路支一世,萨珊波斯皇帝,也算是雄才大略。借助东部领主的兵力,俾路支一世从哥哥手中夺取皇位,然后锐意革新,萨珊波斯实力大大增强。为此,他决定向河中地区进军,占领这块产粮区,从而具备与东罗马相抗衡的资本。
白匈奴崛起后,河中地区也兴起其他势力,红匈奴就是典型。出于一样的战略目标,萨珊波斯与白匈奴联手,击败了红匈奴。战后,为了维持友好合作,波斯默认白匈奴占有富裕的克特里亚;白匈奴则将北部的商业贸易重镇布哈拉,送给了波斯。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布哈拉人不堪忍受波斯人盘剥,便起兵反抗,还邀请白匈奴协助。此举,激怒了俾路支一世,他直接率兵征讨布哈拉,却中了白匈奴的埋伏。波斯士兵被引入山谷中,白匈奴严阵以待,四面合围,俾路支一世只好妥协,答应赔款,并将两个儿子送去白匈奴都城昆都士当人质。
484年,俾路支一世用重金赎回两个儿子,然后整军备战,准备报仇雪恨,解除东部威胁。为了确保胜利,一战定乾坤,彻底消灭白匈奴,俾路支一世从全国调集兵力,让各地领主都率骑兵来都城泰西封汇合,组建一支强大的机动军团。此外,皇帝的近卫军,“不死军”也出动,阵容非常豪华。
10万大军出击,皇帝御驾亲征,波斯士兵斗志昂扬,一路攻城掠地,给士兵补充给养,然后直奔赫拉特而去,这是位于阿富汗境内的一个商业重镇。夺取赫拉特,白匈奴将失去主要的财税来源地,盟友红匈奴也会跟着倒戈,被萨珊波斯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波斯凭借强大的国力,以及发达的冶铁业,组建了一支由重步兵、轻步兵、重甲骑兵、弓骑兵等组成的强大军团。“不死军”更是骁勇,温泉关之战,斯巴达的300勇士就是被“不死军”消灭,李奥尼达阵亡沙场。反观白匈奴,几乎都是轻装骑兵,只有少量的重甲骑兵,还有一些盟友协助。
如果直接交战,正面硬刚,白匈奴不是波斯的对手。为此,白匈奴决定“诱敌深入”,寻找机会歼灭对手,扭转局势。赫拉特,位于干旱的平原上,白匈奴在城池的郊外挖掘一道平行的壕沟,然后用芦苇、泥土覆盖,波斯骑兵在远处很难察觉得到。壕沟的中间,留出一个空位置,便于白匈奴骑兵诱敌追击时,从容撤退。
长途跋涉,沿途白匈奴骑兵一路袭扰,俾路支一世疲惫不堪。此时,赫拉特城就在眼前,只要攻取城池,胜利就属于自己了。白匈奴出兵截击,俾路支一世下令骑兵从两侧冲击,远距离射击白匈奴,然后重甲骑兵手持长矛,直接冲刺,杀向白匈奴的侧翼。
俾路支一世身披铠甲,手持弯刀,亲自冲锋陷阵,波斯骑兵士气高昂。白匈奴招架不住,便开始后撤,波斯骑兵乘胜追击。抵达壕沟附近时,白匈奴骑兵从中间的通道撤退,波斯骑兵从两侧杀来,结果掉进了陷阱中。重甲骑兵掉进陷阱,波斯士兵的攻势受阻,白匈奴乘机反杀。
不巧的是,白匈奴骑兵掉头反击时,之前一路尾随俾路支一世的红匈奴,已经抵达战场,从后方发起进攻。如此,陷入壕沟中的波斯重甲骑兵两面受敌,轻骑兵和步兵因阵型混乱,压根无法抵挡白匈奴骑兵的射击。激战中,俾路支一世被密集箭雨伺候,成为“刺猬”,阵亡沙场。
皇帝阵亡沙场,波斯士兵乱成一团,战局一边倒,波斯军团几乎全军覆没,白匈奴成为赢家。此后,波斯内部混乱,俾路支一世的儿子科巴德为了击败叔叔布拉泽斯,与白匈奴结成同盟,夺取皇位。为了支付费用,科巴德又进攻罗马,将战争获得的财富,用于对付白匈奴。
白匈奴虽然赢得赫拉特之战的胜利,但盟友红匈奴再次反目,双方长期厮杀。库思老一世继位后,联手突厥骑兵,在布哈拉之战中彻底消灭白匈奴,萨珊波斯又迎来一个盛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