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续集《波拉特2》
波拉特(Borat)在14年前拍摄前作时各种荒唐演出让他的祖国哈萨克饱受世人嘲弄。在祖国被修理一番的波拉特被指派前往美国执行秘密任务,要将自己的女儿图塔(Tutar)当作礼物献上给副总统迈克·彭斯以保证哈萨克总统的利益。但在美国遇上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波拉特是否能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达成任务?
我看过了,很搞笑,看完了也许你就喜欢上萨莎·拜伦·科恩,可以搜搜他以前的**,特别搞。
《王牌贱谍-格林斯比》《大独裁者》《波拉特》《布鲁诺》
1、影片问世后引起各方争议,据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已经对影片提出了批评,波拉特所表现出来的种族主义和男权思想也饱受各方抨击。 然而,波拉特本人却在此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光荣的***纳扎尔巴耶夫实际上为我的影片感到非常自豪,为宣传这部影片,他最近甚至和乔治.布什举行了会晤。”波拉特对美国妇女权利的评论,可以看出他的男权思想十分严重:“我在美国看到很多令人惊讶的事情,举例说,美国的妇女是可以开车的,这真是疯狂。在我们国家,允许女人开车,就和允许猴子驾驶飞机一样滑稽。太危险了,不是吗?”
2、影片原计划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但由于与萨莎.拜伦.科恩在拍摄上存在分歧,利普斯放弃了这个计划。
3、萨莎.拜伦.科恩在片中所穿的西装,在整个拍摄期间也没有洗过一次。
4、萨莎.拜伦.科恩为了塑造波拉特这个角色,特意将头发和小胡子留成了片中的造型。
5、波拉特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一位俄国医生,萨莎.拜伦.科恩称这位医生虽然并非有意如此,却非常有趣,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喋喋不休。
6、波拉特是萨莎.拜伦.科恩在脱口秀节目“Da Ali G Show”中创造的一个虚构的人物。
演员:
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Borat Sagdiyev
帕米拉·安德森 Pamela Anderson Herself
肯·戴维蒂安 Ken Davitian Azamat Bagatov
露奈儿·坎贝尔 Luenell Campbell Luenell 导演:拉里·查尔斯 Larry Charles
编剧:
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screenplay) &/(story)
安东尼·海恩斯 Anthony Hines (screenplay) &/(story)
彼得·巴恩哈姆 Peter Baynham (screenplay) &/(story)
Dan Mazer (screenplay)
托德·菲利普斯 Todd Phillips (story)
制作人:
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screenplay) &/(story)
Monica Levinson executive producer
Dan Mazer (screenplay)
杰伊·罗奇 Jay Roach producer
彼得·巴恩哈姆 Peter Baynham co-producer
原创音乐:Erran Baron Cohen
摄影:
Luke Geissbuhl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nthony Hardwick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选角导演:Allison Jones
服装设计:Jason Alper
视觉特效:Scott M Davids
《波拉特》这部**成了2006年美国票房最大的黑马,这的确是绝大多数业内行家事先没有想到的。它可以被称为是一部“伪纪录片”,即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塑造一个从头到尾纯属杜撰的角色,蒙骗了美国以外的很多观众。甚至在我买到这张碟的那天,老板向我推荐时仍然说:“这是个纪录片。”
事实上,这个虚拟角色“波拉特”的扮演者是美国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沙查·巴隆·科恩,他在接下这部片子之前,早已因为擅长在电视上调侃讽刺政客而在美国本土大名鼎鼎。2006年他还有另外一部与威尔·法莱尔合作的《塔拉迪加之夜》,票房表现也甚为优异。尝到甜头的他独挑大梁打造了“波拉特”,同时还把久未露面、早已过气的艳星帕梅拉·安德森拉出来遛了一圈。
《波拉特》的片名还有个又长又拗口的副题:“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这个故事就是由此展开。科恩扮演的正是一个在哈萨克斯坦知名度排第六的电视记者波拉特·萨格耶维,为了学习美国文化特地前往该国制作一部纪录片,在那个与自身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度,他闹下了无数不堪入目的笑话。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以“屎尿屁”为笑点的疯狂喜剧:科恩毫无忌惮的拿各种各样恶俗的道具开玩笑,以此来引发文化差异所埋下的巨大冲突。镜头下的哈萨克斯坦,似乎是一个处处落后、不具备现代规则和道德感的社会,而粗俗真诚的波拉特,则是一个进了城连自动扶梯都不适应的乡巴佬。可以说,这部**和香港无厘头有一脉相通之处,其恶搞程度甚至远远超出了后者。
这样一部极尽癫狂的喜剧,为什么在票房高歌猛进的同时,还收到了全美影评界非常一致的赞赏呢?美国**学会评出的2006年度十佳中,《波拉特》赫然在列。在我看来,它通篇故意正话反说的叙事风格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和港产无厘头喜剧一样,波拉特这个浑身“土气”的中亚男人,成功的涮了一把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完成了许多美国观众想过却不敢做的疯狂言行,在为社会解压泄愤之后,也回归到一种温情的人性上来。
影片的首尾都有些“恶毒”的描绘了哈萨克斯坦农业社会的面貌,开篇时也许观众还可能对哈国的落后产生些许嘲笑,但结尾再度回归田园生活时,更多的就会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和自由。这也是为什么《波拉特》对第三世界国家这种以点盖面的调侃可以得到美国以外观众谅解的缘故。波拉特这个角色,代表的恰恰是最自然的人,而他在冷漠的纽约被自大的美国人民排斥的种种遭遇,正是对这个超级大国辛辣的嘲弄。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科恩自己就是个犹太人,而片中的波拉特却是处处反犹太的。科恩在把自己涮了一把的同时,也让这种反犹太的论调和全片反讽的主题融洽的结合在了一起。
科恩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塑造虚拟角色,2002年他在喜剧片《Ali G Indahouse》中扮演的Ali G,同样是一个来到大都市后口无遮拦、令人发指的少数民族裔。这次《波拉特》闹得更是过火,不过闹归闹,影片结尾哈国村民用上的iPod又流露出丝丝悲哀和无奈,这恐怕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美国文化入侵的必然结果吧。
《波拉特BD》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谢里克·阿普雷莫夫的《阿克苏阿特》( 1998)和《猎人》( 2004 ),达米尔·马纳巴耶夫的《苏尔热克——死亡天使》( 1991 ),阿尔达克·阿米尔库洛夫的《奥特拉尔的覆灭》( 1991 ),达列让·奥米拉巴耶夫的《心电图》( 1995)和《杀手》( 1998 ),阿米尔·卡拉库洛夫的《温和的撞钟人》( 1995)和《日拉玛》( 2000 ),博拉特·沙里普的《扎曼奈》(1998),鲁斯捷姆·阿布德拉舍夫的《复活岛》( 2004 )。以上影片及其他一些影片参加了大量国际**节,证明了哈萨克斯坦**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艺术水平。但是随着新千年的来临,情况很明显,已经到了从这种虽然声名在外、但终究固步自封的艺术**圈子里走出来的时候了。此外同样重要的一点是,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形象已经树立和稳固。国家从总体上开始重新自我定位:一个有着坚定目标的国家——“进入五十个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打开国门,以新的方式展现自我成为一种渴望。
雄心勃勃的突破尝试——《游牧人》
创作影片《游牧人》的构思正是由此而来,这是一部历史巨片,希望通过伟大 的历史向世界讲述哈萨克斯坦是什么样子。构思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关怀下得以实现,影片获得了37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从一开始影片就没有打算用哈萨克斯坦人担任创作者。为什么因为在1990年代也曾有过几次借助国内力量拍摄大制作历史片的尝试。阿尔达克·阿米尔库洛夫的《阿拜》、卡诺·卡瑟姆别科夫的《江布尔的青年时代》(1995)、波拉特·卡雷姆别托夫的《塞尔达尔》(2003)等相继拍摄完成,但所有这些影片都没有达到大总结的高度,作者们继续在“自由——不自由”的概念框架内反思。好莱坞的规模以及克制反思——这是影片所需要的。由此才产生了邀请美国人的想法。米洛什·福尔曼获邀成为制片人,经他推荐,伊凡·帕瑟担任导演。项目从199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讨论,直到2005年才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