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弄一篇关于西方音乐的文章!!!!!!!!!

帮忙弄一篇关于西方音乐的文章!!!!!!!!!,第1张

  1 无论读哪一本音乐史教科书,上面都会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伟大的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去世时一贫如洗,以至于没有钱入葬,只能与一些穷人乱葬在教会的义冢里。那么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呢,莫扎特去世时家中的经济情况真有那么窘迫吗?

  就在莫扎特去世后2天,维也纳的公证员就到应莫扎特夫人康斯坦采的要求上门对遗产进行了登记和估价。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保存了这份账单,解读之后我们便能对莫扎特当时的经济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莫扎特名下没有不动产,也就是说他没有买过房子,这就与海顿、贝多芬不同,这两位大师都购有一处以上的房产。其次,莫扎特留下的现金只有区区193弗罗林零20克罗伊策(弗罗林和克罗伊策都是奥地利的货币,后者是辅币),而他身后留下的各类债务却有918弗罗林零16克罗伊策。剩下的就是衣物、家具、书籍等等,加在一起不过398弗罗林零49克罗伊策,其中也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比如维也纳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会有的银器莫扎特家却很少,只有3把汤匙,维也纳的公证员们估价7弗罗林。

  现代的读者恐怕对上面这些数字没有感性的认识,那么我们不妨将莫扎特的身后遗产与他的一位同时代人,另一位伟大的作曲家,1809年去世的海顿做一个比较。海顿一生积累了大笔财富,而且勤俭持家,去世后财产颇丰,仅以他的遗嘱所载留给弟弟米歇尔和约翰每人就是4000弗罗林,此外他还留下6000弗罗林盘利息(5%年利),他还给很多熟人留下了馈赠,像女佣人安娜有1000弗罗林,甚至于他在爱森斯塔特经常照顾的一个叫亚当的盲人都分得了24弗罗林。出手是多么阔绰,相比较而言莫扎特又是何等贫寒,莫扎特身后没有钱付葬礼费,只能进免费的义冢,而海顿为自己的葬礼预留了212弗罗林(零头用于安排一场弥撒),在遗嘱中他不厌其烦两次声明一定要“头等葬礼”,两者相比读者不难看出天壤之别。

  那么,莫扎特为何落得如此窘境呢?是他的收入不够吗?在莫扎特的时代,音乐家一般都依附于某个宫廷或者权贵,这样他们会有一笔固定的年金收入,退休后也会有生活保障,海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但是,莫扎特离开了萨尔茨堡到维也纳之后就成为了自由音乐家,在当时这类音乐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委约创作、演出、授课和贵族的馈赠。约瑟夫二世每年付给莫扎特800弗罗林的工资,他给歌剧院写一部作品的价码一般是100杜卡托(约合450弗罗林),莫扎特还可以举办预约音乐会,向那些贵族收钱,乐谱的出版和私人授课都有不菲的收入,因此,根据英国学者约翰·罗瑟里的估计,莫扎特的年收入应该在3000弗罗林左右,这个数字并不算少。

  然而,莫扎特的开销也不少,早年在萨尔茨堡的仆人般的日子令莫扎特感到很憋气,因此,他非常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希望能够跻身上流社会。他经常搬家,租借豪华寓所,年租金全部超过500弗罗林,占自己工资的62%,莫扎特还喜欢交际、应酬,特别是周旋于贵族之间,花销相当大。在贵族圈子里他还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莫扎特酷爱打台球,在18世纪的维也纳打台球都是带赌彩的,从莫扎特的书信中看这个嗜好令他大把输钱。还有就是和莫扎特一样“注重生活质量”、花钱如流水的莫扎特太太康斯坦采,这位品味有些庸俗的太太花钱的派头却犹如贵族世家,她学着贵族的样子喜欢到巴登-巴登泡温泉,吃精致且昂贵的食物。他们夫妇俩对华丽的服饰也很感兴趣,这或多或少可以从莫扎特的遗物清单中看出端倪,他留下的衣物(外衣、衬衣等)一共有93件之多,价值76弗罗林,占他身后遗物总值的12%,此外他欠债最多的就是债主竟然是裁缝。

  为了应付巨大的开销造成的亏空,从1788年起莫扎特开始举债度日,他最大的债主就是好友普赫贝格(Puchberg, J M 1741-1822)。这位普赫贝格是维也纳的商人,做纺织品买卖,与莫扎特一样是共济会会员。1788年6月初,莫扎特在给普赫贝格的一封信中借债:“你的真诚的友谊和兄弟般的爱给了我想你求助的勇气,我还欠你8杜卡托,且不说此刻我无力归还你这笔钱,我独你的无限信任使我敢于请求你帮助我100古尔盾,到下星期还你······”。不料,到了6月17日,莫扎特再次向普赫贝格提出借款“1000或2000古尔盾,为期一年或者两年”。等到6月28日,莫扎特更是哀哀求告道:“如蒙不弃,能够通过别的渠道为我弄些钱来该有多好,不管谁借钱给我,我都愿意付利息。”有专家研究,莫扎特光是向普赫贝格借款的数量就达到1415古尔盾(相当于2000年的7000美元左右),在当时的数量是不小的。而且,莫扎特的债主并非只有普赫贝格一个,还有一位共记会会员霍夫德梅尔,数量同样不小。

  于是,莫扎特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丁年吃卯年粮,最后弄得家徒四壁,晚境凄凉,不能不让人感到唏嘘叹惋。

  2 对历史深处的最初一瞥,使我深信历史不过是一片苍茫瀚海,你我不过是蝼蚁,淹没与被淹没正是历史与个体的关系。偶然、暂在、生灭,一叶障目的命运伴随着永受局限的微小生命,谁能从中得到拯救?

  1906年冬

  布罗代尔说:“杂事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如果把这种“结构”勉强理解为某种由“偶然性”促成的“必然性”的话,那么可以说从古至今的哲学体系莫不以它为支撑点:原理之追溯本源以它为参照,体系之正确与否以它为前提,思想之力量评估以它为基础。我们所处于的“现实”只求自身是否符合“必然性”,使后者得享崇高地位的始作俑者是苏格拉底,是他赋予了必然性以伦理意义——虽然“现实”的,未必是“合理”的。

  而对此时的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来说,最紧迫的“现实”就是“离去”,离去的具体路线颇为曲折­:从莫斯科出发离开俄国,朝西南辗转到亚平宁半岛南端,然后向北部折回,途经奥地利,最后到达德累斯顿。在这里的未来定居生活中,他将在对自己祖国、故乡的思念中创作其《E小调第二交响曲》。

  在同时期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另一位俄国的谢尔盖——活跃激进的年少天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身上光环的圈内人士看来,他的作品多少有些缺乏创意和才华——风格上模仿柴科夫斯基、保守地沿用浪漫派后期作曲技法,而到了严肃的权威评论家那里,他的作品又成为了感情泛滥、肤浅庸俗的现代主义模仿产物。格罗夫大辞典的撰笔者曾认为,不出半世纪,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将被弃如敝屣、乏人问津——导致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倒不是他的作品晦涩难解,而在于这位“落在时代后面的人”的那种可爱可敬的“固执”:俄罗斯传统旋律语汇的抒情方式,色彩浓烈的和声、鲜明、唯美的音乐形象,更主要的是——总被一种古典、贵族式的悲伤感情所贯穿,而这些都显然难以追赶上20世纪初俄国社会变革动荡的时代背景之急速而愤怒的脚步。

  这或许也就是他选择离去的原因,他有理由在高山欲倾、地表振动之际感到恐惧,无论这种颠覆力量是来自音乐舞台还是革命党人集会大厅,抑或两者兼有。出身于沙皇俄国上流贵族家庭——与托尔斯泰、阿赫玛托娃类似——使他在现实质变的必然性面前内心中怀有舍斯托夫式的焦虑和不安,也许还有部分归咎于艺术家的脆弱敏感,或者因为对社会生活变革切肤之痛的直觉预感:他生活在一个“理性的自负”已经膨胀到极点并注定要被无情地嘲笑、旧秩序正在破产的时代,于是他选择了一次离去——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作曲家跨越国境的长途迁徙,在精神世界中却是一个沙皇庄园贵族子弟从此岸迈向彼岸的漫长路程。别尔嘉耶夫说过,此岸世界是堕落的、黑暗的、走向毁灭的,只有彼岸世界——上帝才是高尚的、纯洁的、光辉灿烂的……

  从这个离去时刻起,那些沉埋在他记忆深处的东西——童年时代随外婆去教堂时聆听见的钟声、远处传来的人们的祈祷呼唤将被重新唤醒,那些对存在的压抑而悲痛的无结果探索之后的绝望将混合着乡愁及对上帝的信仰而伴随他的余生,并在他的创作和演奏中得以恐惧而虔诚地加以抒情——无论是钢琴曲、交响舞曲、交响诗《死之岛》还是后来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钟》。但是出于对终极关怀的牵挂,使他的几乎所有主要作品都蕴含着一些不同于他所追随的俄罗斯前辈作曲家创作的东西——最明显的是罗马天主教义“最后的审判日”宗教概念,不仅仅是聆听感受到死亡之不可避免,还欣喜地意识到“死亡”已不再可怕,“死才是真理”,能使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得以洗却躯体上的污垢和罪孽,重生高尚的心灵。

  此刻,他站在冬夜街上眺望着自己在斯东宁街不久前租到的那栋二层小楼,相当干净漂亮的公寓,和德累斯顿市内其他的巴罗克风格建筑一样精致美观,尽管比不上自己记忆中童年时涅瓦克庄园的豪华别墅——至于他视线之外的那些远在祖国的“现实”,他完全可以不受其纷扰,虽然他的心绪已无从躲避……

  旧制度所呈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早在尼古拉一世统治的三十多年间,俄国已经爆发了五百多起农民骚动,随着与英、法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灾难失败,农奴觉醒意识的不断上升带来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然而解放农奴以及工业化发展本身作为一种极权者的妥协手段却进一步削弱了旧有的社会格局,引发了俄国社会中固有的分裂因素和冲突,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群众不断增加的骚动和不断增长的政治觉悟,他们难以忍受沉重的税收负担;

  20世纪初,俄国爆发经济危机,随着1904-1905日俄战争爆发,俄国国内的反抗情绪风起云涌。各方面强烈抗议沙俄发动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中沙俄被耻辱地击败,人员伤亡惨重,激起了激进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强烈愤怒,1905年1月9日,东正教牧师领导工人和平游行队伍穿行于圣彼得堡市区,而沙俄士兵向他们开枪,百余人死亡,后展开大规模屠杀,致使三千余人死亡;

  2-9月武装造反、罢工、兵变和农村进攻等浪潮强烈地震撼着整个沙俄帝国,政治事件不时地惊动国内外,直到著名的“波特金”号军舰事件爆发以及10月间全俄境内政治总罢工,政治气氛急剧恶劣;

  1906年1月至7月21日,政府军队在全国范围内追捕并缉拿激进派成员和反抗的农民,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还烧毁整个村庄——

  2001年春

  北方的初春,学校图书馆里冷冷清清。为了完成一篇论文,我在翻阅文献时候的偶然机会中接触到居维叶、R·欧文以及现代学者相关的灾变理论。原初作为生物学界理论的“灾变论”被纳入新近审读视角(从生物学、考古地质学领域转到人类种族历史领域)之后对社会文化的解释如下: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以及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包括草原游牧民族的反复入侵),在某些地区逐渐形成以生存恐惧为特征的灾民文化或次灾民文化,并从神学自由主义的视点对此种人类灾变文化进行近于冷酷的反省。

  学术界内部“权威人士”(如赖尔)向来不吝对居维叶理论给以沉重打击——批判武器从“渐变论”、“进化论”到“火成论”形形色色不等,然而这些不过是尚未触及人类社会严肃问题的地质学概念差别。重要的事实是:甚至达尔文主义的理论也不否认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就意味着解释不同的文化就要从不同文化的生存环境(包括灾变环境)角度。可是由于孟德斯鸠对地理因素的“神学”解释使“地理社会学”成为“权威”眼中的学术笑柄,严重损害了地理社会学本来就不高的声誉——然而反观人们对“地理决定论”的严厉批评话语,恰恰也采取了决定论的独断方式,这种批评如此轻易地忽视了生存环境作为人的理性所必然具有的文化上的特殊意义——如果能够宽容地看待每种理论,如果它们“都有自身的解释能力,也能被证伪”(这符合卡尔·波普的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那么“地理决定论”和所谓“社会文化决定论”又真能分伯仲吗?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沿岸,这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荒漠地带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火药线。……这些以畜养马匹和骆驼为业的牧民耐苦而又凶残,当他们因冲突、干旱或人口增长而被逐出自己的草地时,便侵入邻近的草地……东欧各民族组成的堤坝保护着欧洲,他们用自己的不幸换得了欧洲的安宁。”(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地缘政治学奠基人约翰·麦金德恳请人们“暂时地把欧洲历史看作隶属游牧民族的历史,因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反对游牧民族入侵的长期斗争的成果。”东欧这块地方既是来自亚洲腹地的草原民族通往欧洲的通道,又是西方民族阻挡草原民族或是向其发动进攻的战略要冲。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和生存空间,斯拉夫人、突厥人、土耳其人、蒙古人和各种大大小小的游牧部族之间在此爆发过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武力冲突,血腥屠杀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为了获得新的耕地,俄罗斯先民在寒风中“鞭打芦花”、四处奔走,其流动性同时被迫受到外族侵入的推动,因为俄罗斯平原广阔无屏,草原游牧部落可以长驱直入,克柳切夫斯基曾说:“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齐人以及凶恶的靴靶人的斗争从8世纪几乎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叶,这是俄罗斯人民最痛苦的历史回忆,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并且异常鲜明地表现在他们的史诗中。”

  “俄罗斯的自然地理和精神地理是相适应的,”别尔嘉耶夫曾深刻指出俄罗斯精神的“二律背反”特征,在俄罗斯“命题会转变为反命题,官僚主义的国家机构诞生于无政府主义,奴性脱胎于自由,极端民族主义源自超民族主义。”

  如果说秩序理性代表希腊-西方文化(无论是欧陆的建构理性主义,还是英伦三岛的经验理性主义,均来源于对宇宙秩序的赞美和沉思,即而来源于对宇宙秩序的理性探索、对物质世界的不断的抽象思维以及对“彼岸”的确定性信仰),忏悔理性代表耶路撒冷,灾民理性(很难称之为“理性”,或许应称之为“此岸-强制力-崇拜-惯性”)代表游牧民族的话,那么俄国文化——由于地处亚欧东西之间的地理环境缘故以及周边游牧部落的历史性入侵导致的战乱——则处于秩序、忏悔和灾民之间,这种东方共同体精神与西方个体自由精神的矛盾在近代俄国表现得尤为尖锐,她不无尴尬和痛苦地辗转徘徊其中——在与灾民理性的“生存恐惧”进行强硬对话中,“雅典与耶路撒冷”联手作为秩序理性的共同子嗣偶尔占据上风,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被打翻在地。

  “在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不同就是自然条件的不同”(魏特夫),严寒的恶劣气候、自然灾害的连锁反应(天灾)与为了与外部敌人——东方游牧民族和西方条顿人争夺地理资源、生存资料而引发的各式各样的种族争斗以及内部敌人——自身集团中持不同利益者的破环(人祸)结合起来,毫不留情地塑造着俄罗斯民族。然而,由于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西方文明边陲的喀尔巴阡山以北、位处中欧的波德平原,又使得俄罗斯精神与东方文化相比更拥有宗教品质,虽然与西欧宗教相比拜占庭东正教的亚细亚色彩是明显的(比如东正教的政教合一问题非常严重,同时其对圣母崇拜的强调在为俄罗斯文学提供灵感的同时也渲染着某种女性化气质——或非理性主义精神)。

  由此,一方面俄罗斯文明在从天国探照出的微弱光线之挽救中幸免陷入博斯普鲁斯海峡或达达尼尔海峡的彻底而恒久的黑暗之中,另一方面,她又以灾变游牧民族原始军事专制主义为主体,同时揉和了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最冷酷、野蛮的大部分特征——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西方化强制性改革更多是为枪膛上抹润滑油,功绩体现在对外扩张中的凶蛮、残忍效率和版图大幅度变化中。到19世纪,随着法国大革命、欧洲工业化和思辨理性思潮的冲击,随着自然灾害、饥荒、民族矛盾、内外战争的冲击,在西欧坐享1815-1914年间“百年和平”美好时光的同时,沙皇俄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群众意识、人文精神却在对理性秩序、宗教忏悔和灾民暴力崇拜几个不同方向朝拜的团团打转中痛苦到前所未有的顶峰,大规模冲突的集体爆发也就不足为怪了。

  19世纪俄国大部分地区的歉收、瘟疫和饥饿使破产农民和农奴大批逃往大城市和南部以及西南部地区,这些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恶果,大大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直接促成了农民战争爆发的此起彼伏,社会下层纷纷起来反对地方政权、贵族和僧侣,并多次夺取了政权。

  农民们只能通过信仰才能把他们与统治阶层的高压隔离开来。但在异教与迷信黑暗的潜流下,他们的信仰就像一根点燃的飘忽不定的蜡烛。农民们还有一个很深的村社组织传统,是为了抵御一些自然灾害所采取的重要生存战略,如作物歉收,疾病,饥荒等。这是因为俄国的农村生活非常艰难和不稳定,远远不是田园诗般的宁静安详。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曾说的话似乎可以绝好地描述一个在19世纪的俄国农民的生活:确实是、并且经常是“贫穷、肮脏、野蛮未开化、匮乏”。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后采取了一个灾难性的路线——把中央集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而当时俄国社会正在加速现代化,工业化大潮正改变着城市和乡村,新知识快速地向新的社会阶级传播,地主们遭到农业产量严重衰退的重创,他们发出痛苦的呼吁,要求立宪政府、法治、议会和公民自由。

  因此从根本来说,俄罗斯人文精神的悲伤症结来自激烈动荡的灾变历史的深处,天灾与人祸的历史沉淀造就了那个时代俄国知识分子普遍焦虑不安的精神模式,同时也将生存恐惧深深嵌入社会话语的各个层面和角落,然后以个人方式抒情、控诉和诗意转换——这也是俄罗斯文学、诗歌以及艺术音乐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悲剧性段落的根源所在。

  “我已经听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听过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后托尔斯泰激动地如是说,他所说的“人民的灵魂深处”其实就是“每一个心灵在皮鞭和饥饿的恐惧中颤抖”的真实写照。

  至于柴氏本人则始终处于无所适从的矛盾和彷徨之中,而且愈演愈烈:知识分子对沙皇俄国黑暗现实局面的不满、艺术家对政府专横暴戾的反感(或许还有理想主义者对苦难深重大众的同情)结合着保守派对革命人士采取暴力行为的厌恶畏惧,使他说出如下话语:

  “我们心爱的然而却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期,所有人都感到莫名的不安,好像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前途渺茫。”

  “能躲在艺术世界中去不看这副可悲情景的人是幸福的,遗憾的是我不能工作来忘怀和避开。”

  既然无法忘怀和避开,于是他选择抒情——另一种更为隐匿、更具迷惑性的逃避手段,以斯拉夫式的辽阔自然气息和民歌回响形式出现,用优美、真挚、深情的音乐来讲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理想化,同时把阻碍“理想”、引发心灵悸动且无法理解或解决的现实问题诗意地抽象为“噩运”、“梦魇”,于是这种鲜明的对立冲突(往往是后者打碎前者)便成为使其作品听上去很“悲剧”(在有些人那里进而成为“深刻”)的创作基础。

  在这个生存恐惧、逃避、诗意话语转换的过程中,这位最具艺术创造力的作曲家也难免有时会犯上“抒情幼稚症”或“激动幼稚症”,与普通的抒情和激动不同,这里的“抒情”格外地急于向人诉苦,这里的“激动”格外花里胡哨地以拍手舞蹈的方式出场来感动听众,并同时深深感动作曲家自己,就像其被压抑的断袖情结导致的兴奋与沮丧波动那样——有时甚至达到强迫的程度。听一下他很多作品(如《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第四交响曲》等)的末乐章就会体验到这种牵强、勉强所带来的审美尴尬,这不能仅归咎于创作技术水平上的原因——如果不是非要将其理解为特殊的“立意”或风格的话。

  和其他俄国知识分子一样,柴氏热爱故乡、祖国矢志不渝,作为黑暗时代灾变民族的“良心”,他在个人激情与忧伤的共舞中摒弃了理性和对彼岸的关注,虽然怀有某种宗教情结,也怀有某种思想冲动,但却不足以使其走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创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由于缺乏清晰而系统地表达哲学思想的能力而只能从个体出发凭体验来描写内心生活的激烈叙述过程相类似)——现代人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柴科夫斯基并列为近代俄罗斯悲哀殿堂的两大支柱实在是出于某种误解。

  从埋首于东方式的生存恐惧的汪洋中真正能够得以暂时“离开”,仰望天空、憧憬彼岸的俄罗斯作曲家是拉赫玛尼诺夫(可能还有斯克里亚宾,但他是神秘主义者)。也许没能像克尔凯郭尔突然察觉到伟大导师(黑格尔)的哲学里隐匿着变节的、致命的谎言和可怕的诱惑那样,拉赫玛尼诺夫从未(至少表面上)声言指责自己所崇拜的前辈音乐中的抒情幼稚症,但是他在逃亡的旅途和对死亡的绝望中却真正地、孤独地走向了信仰哲学,与克氏殊途同归——因为“与罪孽对立的概念就是信仰”,信仰是思辨哲学无从知晓、也无法具备的思维之新的一维,它敞开了通向所有可能性之本源的道路。

  当然很多时候他既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自己所终生效仿的昔日前辈的传统路数——“打不赢就抒情”,其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手法上继续着传统俄罗斯作曲家式的“原样不动的或模进的重复以及很原始的变奏”(保罗·亨利·朗);他的悲剧气质也注定是俄罗斯式的——就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残酷的天才在自己的创造中深刻地揭示着的自身“黑葡萄酒”元素:黑色、阴郁、蒙昧、不透光的非理气质——区别仅仅在于,他的恐惧和痛苦抒情最终试图通过忏悔和信仰在至高无上的怜悯中获得安慰与宽宥——他的作品深处不仅充满了一种虔诚的宗教情绪,更充满着寂寞、孤寂的心对于通体透明的彼岸的向往以及与“绝对的对方”(即克尔凯郭尔所指的“上帝”)融为一体时的欣喜。他的《E小调第二交响曲》就在很多段落中美妙而真实地表现了这种个体的感受(同样地可见于他的很多合唱曲中,如《通宵守夜》),虽然这部作品长久以来并不像他的钢琴曲更为世人熟知,而且与普罗科菲耶夫或斯特拉文斯基的同时期作品相比,似乎还没能真正从19世纪后半叶进入到20世纪。

  但是,无论他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忧伤旋律怎样地受到自己同胞大众和准灾民广播市场的欢迎,拉赫玛尼诺夫们关于信仰的微弱呼告都终将是在没有胜利希望的地方开始的斗争,即使没有试图以激烈的方式在普遍的混乱和麻木中引起注意和震惊,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作为另一种“呼告”而存在,因为“人们回答说,他们的话毫无意义,当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黑格尔对立时,他们的话被置若罔闻,因为一切视线都引向思辨哲学——因此很少有人去倾听或准备倾听他们的话,他们的呼声过去是,并且始终是旷野呼告。”(舍斯托夫)

  他们毕生都在致力于回答下述问题:人能做什么?人期待什么?人是什么?——他们这些充满诗意的存在主义者最终都将视线投向彼岸,他们仰望星空,他们认为基督教是达到人内心深处的最终和最高的可能——道德唯心主义。

  1918年夏

  一阵排枪向沙皇一家扫来。顷刻间, 撕裂人心的喊叫声和手枪声混成一片。奥尔佳扑到她弟弟面前。第一颗子弹击中她的肩部,她打了一个转;第二颗子弹射中她的胸膛,她倒在地上,其他人也随即倒在她旁边,扭曲着,呻吟着;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她的喉部,鲜血从嘴里喷出,奥尔佳不动了,全家人倒在血泊之中。为了防止被人辨认出来,她们的脸被洒上硫酸,尸体经过焚烧被匆忙扔进了一个废弃的旧矿井之中……

  东方式恐惧的真相在动乱年代得以毫无遮掩地游荡于街头。“意志的有限性是东方式的性格……在那里只有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在这阶段里,恐惧一般是主要的范畴……这种否定之感——感觉着某种东西不能长久支持下去——就是恐惧。”(霍尔巴赫)

  恐惧产生奴隶,而奴隶反过来渴望成为奴隶主,所有人都在朝不保夕的生存恐惧中残喘争斗,这种生存恐惧受赠于历史和自然并反馈于后两者:人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争夺生存资源、破环生态资源导致了频繁的社会动乱,自然灾害和社会变乱(天灾与战祸)互相扶持,反复频繁发作,在此基础上,人性之恶在口腹之欲层面上被充分调动起来并获得了坚固的韧性,同时生存恐惧锁定了精神自由和个人自由,进而导致对强制力量和机会主义(暴力与狡猾)的崇拜和对所谓“我(们)即正义”的歇斯底里的强调。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马基雅维里到霍布斯已经被理论化了但却在西方现实中被当作堕落精神而一直受到批评(与基督教文明的终极关怀水火不容)的权利斗争理论在灾变社会中被普遍地、高超或低劣地加以实践着并不可避免地以暴力手段在烈火和断肢血泊中升华着,西方文化的品质“批判理性”——反省精神和忏悔精神如果说在温饱糊口年代还以原始诗性方式多少存在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抒情或呼告中的话,那么此时已经彻底被生存恐惧和残酷的现实斗争所吞噬。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后期,俄国企图反攻德国而又自觉不敌对手,整个社会一直处于绝望消极、近乎疯狂的气氛中,通货膨胀恶化,各地出现粮食短缺,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旧称)爆发示威及抢粮暴动,密谋的计划发动得歇斯底里,即使是尚未举事的革命队伍,都陷入了一种大难将至、抓住最后机会及时行乐的怪圈中。

  “此时人们贪婪地狂饮陈年酿造的香槟酒,狼吞虎咽般地消灭一桶又一桶鱼子酱。”当政府建筑被占领,监狱被捣毁后,在巷战中士兵和工人们团结一致所形成的那种高度的纪律性都被现在爆发的强奸、抢劫、放荡、掠夺和纵火彻底地销毁了。在奢华的阿斯托里亚大旅馆(Astoria Hotel)里,当楼顶的狙击手朝下面的人群开火后,就上演了血腥的一幕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

作者:[法]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作者简介

国际著名钢琴家。1969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埃克斯,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童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享誉国际,也以她的美貌给人以无限轻灵飘逸之感。

埃莱娜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天赋,使她充满了想象与灵感,成为创作的源泉。本书是继《野变奏》之后的第二部自传。

简介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埃莱娜•格里莫,这位年轻美貌的国际天才钢琴家与狼的卫士既充满魅力,又奇特怪异;人们对她近乎迷恋。她的写作技巧和她的钢琴技巧一样出色,在这本优美的自传里,她畅谈音乐和生活,以及心灵之旅……

-------------------------------------------------

法国钢琴美女“与狼共舞”

原载于2006年11月5日《纽约时报》,作者JAMES R OESTREICH,李文编译

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这位法国女钢琴家,1969年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埃克斯。早年在埃克斯音乐学院和马赛音乐学院分别师从雅克琳·库尔坦和皮埃尔·巴比泽学琴。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师从雅克·鲁维耶。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同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及钢琴独奏曲。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从此享誉国际。2002年成为德国DG公司签约音乐家。出版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还荣获“唱片协会”大奖。这对年轻的埃莱娜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她现居住在美国。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还在纽约创办了一个“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物种,并向公众开放,普及教育。狼成为埃莱娜的图腾,它代表着埃莱娜自由、不拘一格,又充满坚毅的性格。

她美得令人迷惑。她既是钢琴天才,又与野狼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她最喜欢弹奏勃拉姆斯的音乐,演奏中的她冷峻、悲怆;与野狼在一起时的她却又温柔、天真。她的文字感性、随性,继第一本自传《野变奏》之后,她今年又出版了一本记录心灵旅行的散记《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这就是法国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的传奇。

“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母狼解放了我的野性”

1991年,埃莱娜·格里莫住在佛罗里达塔拉哈西的时候,一天深夜她带着朋友的狗出去散步却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她看到一个孤独的动物身影慢慢靠近,它的行进方式是自己从没见过的紧张和诡秘。她牵着的狗受到惊吓,逃进灌木丛中。这是她第一次遭遇狼,一匹母狼。格里莫在自己的第一本传记《野变奏》里写道:“它走到我左手边,嗅了嗅我的手。我只是伸出手指,它就把脑袋和肩膀整个藏在我手掌下。我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擦出了火花,而且迅速传遍全身。它一下子让我充满了温柔。内心传来神秘的歌声,像是一种未知的野性的力量。”“我爱上了这只母狼。”她后来写道。

格里莫认为狼被当作邪恶的化身已经不下好几百年。但她不这么看。在她看来狼维持着物种的平衡,是种奇异、迷人的动物,而且可以教会人类很多东西。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人们对狼的误解。

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在南塞伦一起开办了野狼保护中心。这片29英亩大的地方,现在成为17匹野狼的家。其中有4匹狼,作为“形象大使”,向公众开放参观。其他13匹则与人类隔离,以便于它们最终能重返自然。“刚开放的头两年,我们一年有500名游客,现在每年有20000人前来参观。”

她的野狼保护工作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觉得她“活在她自己对野狼的想象里。”她在野狼保护上花费的时间也影响了她在钢琴事业上的精进。她自己也承认,最近三年她才真正将精力集中在音乐上,之前野狼保护中心花费了她太多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她继续在世界各地做巡回演出,与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以及音乐家合作。不过,2005年末,她受到新的挫折,她患上肺炎,并且导致慢性的疲劳综合症,甚至影响到了心脏。她的第一本自传《野变奏》首先在法国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内容由五花八门的篇章组成。格里莫视自己是家庭、音乐世界乃至社会的一个孤独的局外人,内心充满挣扎。比如在考虑在什么地方建立野狼保护中心时,她写道:“最好是在别处,我一直希望是在别处。”

古典音乐与野狼在她的生命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格里莫看来,两者都拯救了她。“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她写道:“它拯救了我。”当提及她第一次遇到的母狼,她也表示:“它也拯救了我。”创办野狼保护中心的目的,在她看来,将她从把钢琴当成工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变得有野性了。”

格里莫1969年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6岁开始弹钢琴便表现出惊人天赋。13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从童年开始的另一个爱好是养小动物。在钢琴填满自己的生活之前,她甚至梦想着当兽医,住在动物园里,后来又想当生物学家。“我曾经对灵长类感兴趣。”与母狼阿拉瓦的相遇,让她卷入了野狼的世界。她开始研究动物行为学,旁听大学的课程,参加会议并且造访动物专家。

此外,她精通法语、俄语、英语,对法国、俄罗斯、美国的文学、历史、哲学都有广泛的涉猎。她对音乐的热情从来都没有消退,每天都以巴赫开始一天的生活。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沉浸在浪漫主义的文学当中。

她也喜欢肖邦的音乐,称他是“我的作曲家”。她欣赏肖邦解放了钢琴家的左手,“创造了灵巧的音乐。”不过最贴近她的心灵的,是勃拉姆斯。她早期灌录的音乐大都是演奏勃拉姆斯这种不算年青的、非法国的、没有一点女性气息的作曲家作品,与她表面留给人的印象非常两样。“我喜欢他激烈的乐章,”她在《野变奏》中写道:“他的痛苦与阴暗,充满情绪的悲痛,以及在与世界关系中所体味出的绝望。”勃拉姆斯激烈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第一协奏曲》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她说自己在演奏以后几个小时,心情都很难从悲怆中恢复过来,“勃拉姆斯把悲痛表达得太完美,那种痛苦足以让你窒息”。曾经跟格里莫共事过的萨龙恩先生表示:“她一半是理智,一半是激情,是位罕见的人物。她演出前总有条理清晰的观念、计划,但在音乐会上往往自然而然地让音乐流淌出来。”

“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成功的人物不是蒙受了上帝的额外眷顾就是上世修行的福缘。埃莱娜·格里莫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再没有人能比她更游刃有余地存在着,和谐的婚姻,在自己熟悉的钢琴界享誉日隆的地位,最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批野性未泯的狼群等着她和肖邦、拉赫玛尼诺夫交流之后去和它们一起嬉戏。

然而是不是也鲜有人这样,在拥有了凡夫俗子所艳羡的一切时来一次远眸回望。音乐成了生活的基调后,别的那些个所爱又将置身何地?音乐、孤独、爱还有那些狼群……从哪一刻开始背叛了誓言?最重要的是这个誓言是什么?这些互为包容又交错矛盾的问题缠身后,出走就成了主人公的心头重事,而这次貌似破釜沉舟的旅行就成了一次找寻上天堂的钥匙。

注定这是一次和心灵的博弈,程序式的生活既然再也给不了埃莱娜灵感和自由,一场自我放逐的旅行能带来新的呼吸吗?和美好的寓言一样,故事的开始就是结局,农夫的财宝梦开始于花果树下也终结于此,梦开始于斯结束于斯,唯一需要放逐的是疲惫的心灵,最好的良药莫过于抬头深呼吸。

展开每一段心灵的皱褶,任何人的生活都会比卢梭的《忏悔录》来得精彩,更遑论这位蜚声国际的女钢琴家。《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是一本人物的心灵札记,各种人物的层叠和呼应都像在古早的森林里进行了一次次SPA,不管是出发伊始遇到的奥德蕾,还是那位不知姓名的教授,咖啡馆的陌生人……不是蒙受神的感召就是长了隐形的翅膀,每一段驿站里的人都像是拥有天使的梦幻色彩,若即若离,该出现的时候跃然在眼前。书巧妙地以感召的人物分为不同的章节。作为精神导师出现的教授,像一个背着礼物的圣诞老人,在引导埃莱娜做了对自由的反思、对音乐的理解之后就完成使命悄然而退。还有那个美貌和出现都颇具仙气的贝阿特里丝,她的出现更像但丁笔下的贝阿特里彩,让人对美好产生遐想联翩,而在书里她也是为了寻求无邪的境地来到这个靠近天空的地方。这与埃莱娜在音乐方面的完美境界不谋而合。

狼的出现始终更像一个隐喻,和音乐一样,她在纽约创办的“野狼保护中心”始终占据她心中重要的位置。狼几乎是她的叛逆性格的一个替身,命运有理可循。埃莱娜天生叛逆的性格自从在追求艺术的途中被抛掷出去后,再没了张弛的快乐,带着新鲜、野性、眷顾,狼让她的空间变得充满张力又活力四射,某种意义上倒成了埃莱娜的原神或吉祥物。

以作者在音乐上的声望,中国的李云迪或者郎朗或许可以和埃莱娜相提并论,但中国的艺术家们习惯了在觥筹交错的场合找寻灵感,而对于转向音乐的起源地、高原、田野显然没有兴趣。显然是路不同不相与谋,借了书中搭顺风车的教授的话,“我们是自己的命运唱出的乐曲。”

书中扉页上引用的威斯坦·休·奥登的话,“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埃莱娜和读者已经融为一体了。

--------------------------------------------------

书评1:空灵长假,灵魂探幽

埃莱娜•格里莫,曾和母狼阿拉瓦邂逅,16岁灌录自己首张的钢琴唱片,18岁举办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曾在全世界发行的自传《野变奏》中展露优美流畅的文字、以及细腻的思想。如今,她依然在照料一整片野生动物保护区,让野狼做真正的野狼。

这是第二本她的自传,但不是世人通常看到的那种由丰功伟绩、琐事、信件和年月日堆积起来的自传,而是纯然心灵的的历程,追问艺术和生命本质。因由这样的核心,才会有由邂逅所组成的故事,缀以众多寓言般的小故事,并用一根富有使命感的主脉贯穿首尾。这一切属于她,又决然是可以属于每一个人的。

“每一次邂逅都是必定会赢的一注色子”。女钢琴家在繁忙的演出和录音进程中疲惫不堪,偷闲放空,在非洲、欧洲或是美洲森林这三项选择里踟躇。快餐店女侍者的小故事帮她下了决心去欧洲。紧接着,在意大利乡间偶遇酷似尊师的文学教授。教授留给她的问题是,如果说您已经出色地演奏了音乐,“那您有没有更好地体验它呢?”第二天,她收到教授留下的小包裹。延续着前一天邂逅时的话题,并请她收下一只精巧的音乐盒,或者也可以转送给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至此,原本空无目的的假期不仅有了主题,还被指定了路线。

一路上,她在阿西西修道院花园里邂逅了贝阿特里丝,她照顾修道院的花园,也被花园照顾,她问道,“为什么人们再也创造不出新的乐器?”又在咖啡馆里遇到悲观的青年,质疑在痛苦和失去中还有什么自由和爱存在?再聆听了瑞士小城里的收藏家讲述音乐盒的前尘往事,老者不介意有一场世界末日,激愤地谈到各种各样的、进行时态的灭绝……这些交流暴露出不幸福的人类所特有的正反面智慧,她聆听、理解、与之辩驳的过程,正是自我探寻答案的途径。

就像迷茫者追寻神曲的暗示在命运的岔口寻觅生机,珍重每一个陌生的贵人的指点。最后她见到了汉斯,那是因车祸而失明个盲人钢琴家,“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难道这不是女钢琴家此时的处境吗?灯光亮起来时,她发现盲人音乐家汉斯像极了一个兄弟。这是自教授后第二次“酷似”,幽灵般神秘的气氛弥漫着,在巧合、或者说文字精心设计的邂逅中迷离着,逐步趋向冷静。

长年沉浸在古典音乐富有格律和生命力的诗意中,令埃莱娜的笔触也带有恍如隔世的经典质地,如她所写,“艺术家同意将自我分解为艺术”,文字和音乐只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艺术则与天地自然永不隔绝。在她的生命中,狼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但仅仅作为音乐的媒介、或是狼厚待的对象是不够的。繁忙的日程也会造成一个人的空虚,哪怕是天才。甚至可以说,这是当代艺术家忙于创新之后最容易忽略的事实,远离了本质,附庸了技艺。经历了心灵之旅的埃莱娜带着特有的野性和自信说道:“我与钢琴生出共同的肉体,我们,钢琴与我,一同变成神兽,某种全新的人马,某种吉祥的永恒的天蝎。”体验音乐,自己就该成为音乐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她要的答案。

-------------------------------------------------

书评2:拂尘之音

“我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尝过漂亮出逃的滋味了。”

我想,每个人都曾有心灵尘染的迷失时刻。带着晦涩的忧愁,我们渴望挤破时间的气泡,从常规中挣脱出来,扑向一场华丽的冒险。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便是一本关于出逃与回归的心灵札记。

这是法国著名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继《野变奏》后出版的第二本自传。在这本小传中,信笺、日记等传统要素已消隐,埃莱娜以素净的文字记述了她与几位陌生人的神秘邂逅,随性的对谈缀以精致的寓言,轻盈却不乏哲味。旅行的意义在如谜的交流中渐渐铺展,正如作者所言:“我相信我的旅程和相遇中必然藏着答案。”

一直以来,音乐与野狼都是埃莱娜最重要的生命符码。

埃莱娜6岁开始习琴只为发泄过剩精力,但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她曾先后师从雅克琳•库尔坦、皮埃尔•巴比泽等多位钢琴名家,13岁成为巴黎音乐学院年龄最小的学生,16岁夺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18岁首次钢琴独奏会让她一举成名,从此享誉世界,由其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还曾荣获“唱片协会”大奖。

除却骄人的音乐履历,埃莱娜的生命轨迹还烙下“与狼共舞”的传奇标签。一次偶然机会,她与母狼阿拉瓦邂逅,却意外得到母狼的信任和亲近。“我想还狼群以它们本质的精髓,让它们重返天性——自由。”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一起创办“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种,并向公众普及教育。“我很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动物是神圣的而且会说话,人还没有忘记他永远不过是个生物,要想做得更好,就要试着去理解。”这是埃莱娜对原始野性朴素却真诚的敬畏。

汹涌的声誉附带着程式化的节奏,“我的日程表掌握在经纪人、唱片公司和新闻专员手中”,特立独行的埃莱娜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灵魂总是不能和躯体合拍:有时它落在后面,挂在回忆的裙裾上;有时冲在前面,忙于计划,忙于对未来的可怕的设想,沉重的算计让它窒息。”为了呼吸,她出逃去旅行,等待被开启。“展现在我面前的欧洲像是孩子们玩造房子的游戏时在地上画的方格。机遇已经扔出了他的圆饼,我单脚跳在弗朗兹•李斯特留下的足迹上,双脚落在舒曼的印迹上。”

搭顺风车的陌生教授、咖啡馆内痛苦的年轻人、阿西西修道院的贝阿特里丝……他们一个接一个走进埃莱娜的世界,睿智的交流渐渐拨散心灵的迷雾。

我最爱这段对答:

“您找到天堂的钥匙了吗?”

“我们都拥有它:它就产生于两个人邂逅的一刹那,在彼此同样的、慷慨的冲动中。”

邂逅的瞬间在埃莱娜的笔下散发出爱的气息,“我希望找回孩子的无邪,这种无邪不懂得死亡,更偏爱瞬间以及它的完整——时间的音乐,也就是寂静。”每次邂逅都是一个举重若轻的瞬间,既有爱之能量的热烈释放,又不乏沉静之美,让人感慨:“重要的是我们曾经相遇过,它创造了瞬间,创造了我们刚刚提及的珍贵时光。”

瞬间累积,爱意沉淀,正如书中所言——“爱是不断回忆的遗忘;遗忘是一种本该永恒的记忆,它留下了一条印迹——甜美又短暂的回忆,时常穿越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浸在完满和喜悦的情绪中。”

旅途的终点,埃莱娜见到了盲人音乐家汉斯,“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我总是在做加速度的运动,这项运动没有带领我前进一步,却夺走了一切,包括自我。”

汉斯的坦述让埃莱娜变得坚韧,并揭开了艺术与生命的本质:“音乐的真实——甚至是生命的真实——不是模拟幸福,而是启发式地将生活的悲剧层层揭开。欢乐、幸福都只是与生活和痛苦妥协的结果,这是死亡奏出的不和谐音符。”

世间万物皆有裂缝,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最后这场对话在黑暗中进行,开启了女钢琴师回归的心路,“只有沉默才足以表达对故事深意的敬意。就像音乐中,一部奏鸣曲的最后几个音符之后的寂静一样。”

这是一位失明者奏起的光之和弦,拂去我们每个人心上的尘埃。深夜,扉页上维斯坦•休•奥登的话又次闪光——“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浅谈西方音乐发展历程

              ——以中世纪到巴洛克音乐的发展为例

摘要:

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进行艺术升华。最后成为了形形色色、万别千差的音乐将人类的情感共鸣熔铸于生活。而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西方音乐 不同时期 宗教

正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根植于人类的生活之间。根据书籍史料的记载深入其发展研究,我们意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进行艺术升,最后成为了形形色色、万别千差的音乐。音乐能将人类的情感共鸣熔铸于生活。所以我始终认为音乐承载了历史,承载了人类的文明。

在当前的学习中,我意识到西方的音乐发展要比东方的体系更加成熟。在音乐史上,西方音乐更加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典型形式突显的音乐艺术,它从古至今的每一次起承转合,都有其共通之处。而其在不断顺应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去迎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音乐与社会发展的精神面貌、大众的信仰、宗教和哲学有着很强的关系。

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启蒙。

受到艺术复兴的影响,在中世纪时期音乐的发展主要与宗教相关联。因为中世纪时期早期宗教内部的神学观念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判,由此产生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复调的宗教音乐和单声元素的普通作品,其宗旨就是为宗教而服务,为教皇而工作。

在此期间里,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亨德尔的《弥赛亚》。这首歌曲也是与宗教相关,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这部作品令咏叹调被大家所熟知和运用。咏叹调的出现丰富了声乐系统原有的功能,对于美声演唱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此后这部音乐作品的出现使得全世界认识了清唱剧。这也使得著名的《哈利路亚大合唱》也被搬上了历史舞台。其实总的来说,这样的作品都是为宗教而服务的,其受众也是宗教的信徒。但是优势在于传播的力度更广,价值也更高。

在这种作品传播开来后,一些音乐家根据这两种著名的音乐作品意识形态,将普通的音乐乐器进行组合进而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这也可以表明在中世纪时期这种音乐形式为流行起来,有了一定的规模。而在后期这种世俗的音乐也开始融入进宗教音乐的因素,使得这两种音乐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同时也引导百姓们的思想更为开化。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曙光

在中世纪之后,音乐再一次迎来了巴洛克时期,这时期更具有时代特点。由于这一时期宗教改革,使得人文主义得到了解放,所以在思想上也摆脱了传统教会的桎梏音乐也开始得到了“新生”。

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我最为关注的是蒙特威尔第的《冷酷的牧羊女》,在这部音乐作品中。蒙特威尔第提出的两种关于音乐的常规思想,第一种是古代风格,第二种是来自于古代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蒙特威尔第大胆地使用了很多不和谐音,在这期间“歌词应该成为和声的主人”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引起了音乐届的热烈讨论。由此可见,巴洛特世纪的音乐更具有创新性。同时这期间的音乐成就,也是十分巨大的。

此外,在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艺术创作已经走向了成熟。期间《奥菲欧》这部作品在歌剧历史上也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同样是蒙特威尔第的优秀作品,《奥菲欧》更显的是一部真正的歌剧。其戏剧背景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之子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爱情悲剧。在歌剧中,小提琴的运用使得整部歌剧更加舒缓,而在此后,演唱者通过重唱与合唱的表演手法将戏剧推向了高潮,此后悲剧的出现场景则运用了大量的管弦乐器,这些乐器的合奏值得歌剧更具有“呼吸感”。

通过巴洛克时期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清楚的发现:由于时间节点的特殊性,巴洛克时期没有传承与古代的音乐技法,也没有受到宗教太多的制约,同时在音乐上开辟创新出新的发展领域,这种情况将巴洛克音乐是发展潜力提升至最大。而其后期也出现了巴赫、亨德尔这样的大师,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歌剧形式得到了大众们的喜爱,进而受到了极为长足的发展。正因为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都被开发出来,乐器的功能也极大的被丰富,这都为后期更多音乐家参与多种乐器的演奏提供了良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这两个音乐时期的研究和比较,音乐的发展其实是尊崇着多元素的发展状态。音乐的风格和特色与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青年学子,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更需要丰富自身的精神素质。在平时的管弦乐器音乐类型作品上我们需要有度的把握我们开展音乐作品的模式,尽量去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丰富自己的舞台经验,进而不断的去学习。当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是一个跳板,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不断的去突破自我,不断的超越,迎来自己成功的曙光。从而会在音乐表演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一凡圣桑《g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朱蓉钢琴演奏中的琶音[J]**评介2019(18)

(3)余晓青浅论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姜洋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初探[D]沈阳音乐学院2013

(5)刘洋试论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几个重要环节[D]山西大学2010

  邓映易

  中国***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我国著名歌曲译配大师、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邓映易先生

  邓映易先生祖籍湖南湘乡,1920年出生于北京;1938年毕业于北京贝满女中;同年考入辅仁大学社会系,194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其间同时就读于燕京大学,专修音乐;1945年到上海国立音专深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上海音乐工作团、北京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任女高音声部长和独唱演员13年,演出两千余场。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5年赴波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1963年由中央乐团调至山西大学任教至今。

  邓映易先生先后译配出版有: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舒伯特《美丽的磨房姑娘》、《冬之旅》、《天鹅之歌》;《舒伯特歌曲集》(200余首);舒曼《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歌曲集》;马勒《大地之歌》;《英语经典歌曲101首》等。与人合作:《歌剧选曲》(女高音三册);《男高音歌剧选曲》(61首);《拉赫玛尼诺夫歌曲集》;《普罗科菲耶夫歌曲集》;《柴科夫斯基歌曲集》。合编译配:《中外优秀歌曲260首》;《中外舒情歌曲240首》;并译配整理宗教歌曲千余首。中译英:《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跟我学唱英语歌》;《为毛主席诗词谱曲英译》。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音乐家传记数十条。还出版了《邓映易诗歌集》,《诗经国风今译》等。

  她自幼爱好歌唱,童年曾演出儿童歌剧;中学时期恰逢民族危亡关头,她奋不顾身积极参加民主先锋和抗日救亡歌咏活动;青年时代致力文化交流活动,活跃于国内外文艺舞台,为国争光;正当年富力强时,为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支援边、老、山区教育事业,毅然从北京中央乐团调至条件艰苦的山西工作。在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任声乐、意大利语、外国音乐史等课教授,为山西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声乐演员和教学骨干。最令世人敬佩的是:为填补我国音乐译配工作的空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党的文艺事业,她自1957年开始,主动在工作之余译配外国歌曲。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心推敲、从不懈怠。那一字一句、一篇一页,都浸透着她超人的智慧和心血;那一章一节、一本一部,都映射出她毕生的信念和追求。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都曾说过:“我们是唱着邓映易老师译配的歌曲走上音乐之路的”;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广大群众也从邓映易先生译配的《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铃儿响叮当》等歌曲中,获得无限的快乐和教益。这些流传人世间的宝贵音乐遗产将使人们世代怀念她,感谢她。山西音协已为她呈报了中国音协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金钟奖,中国音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她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是的!在人们心中,她早已获得了!山西音协已为她呈报了中国音协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金钟奖,中国音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她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是的!在人们心中,她早已获得了!

  她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她早就说过:“我累了,我的朋友,就到此为止吧!......

  李叔同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实,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和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交响情人梦

作者二ノ宫知子 (Tomoko Ninomiya)

出版社东立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书号986-11-1059-3

类别爱情

剧情介绍

名钢琴家之子,优秀音乐大学生——千秋真一。想要赴欧学习指挥,却因为飞机恐惧症而一直无法出国。某天,不可思议的少女野田惠,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住在圾垃房里的她,是个无可救药的怪人?这少女的出现会对真一有甚么影响呢?

电视剧

剧 名:交响情人梦

电视台:富士电视CX

首 播:2006-10-16 周一(月) 21:00

回 数:11集+2集特别篇

官方网站:http://wwwfujitvcojp/b_hp/nodame/

主要演员: 上野树里 玉木宏 瑛太 水川朝美

角色简介

野田 惠

扮演者:上野树里 Juri Ueno

一个不爱清洁,乱七八糟,稀里糊涂的女孩,桃丘音乐大学钢琴系学生,钢琴弹的极有个性,是个天分极高的怪才钢琴手,在遇见前辈千秋真一后便被这位钢琴王子吸引,时不时的到千秋前辈的屋里蹭饭,并喜欢上了他。

千秋真一

扮演者:玉木宏 Hiroshi Tamaki

桃丘音乐大学钢琴系学生,音乐天赋极高,是众学弟、学妹仰慕的对象,但是因为心理恐惧一直缠绕着他,所以他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直到遇见野田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三木清良

扮演者:水川麻美 Asami Mizukawa

桃之丘音乐大学小提琴系的学生。是只有优生才能组成的A管弦乐队的形象代言人。是个智慧与热情兼备的美女,对自己总是充满自信且讨厌失败,不过有时却会因为自信过剩导致失败。

峰龙太郎

扮演者:瑛太 Eita

桃丘音乐大学小提琴系学生,拉得一手好提琴,后成为S乐团成员,与千秋、野田成了朋友。

奥山真澄

扮演者:小出惠介 Keisuke Koide

桃丘音乐大学管弦乐科的学生,山形县人。负责定音鼓、打击乐器。热心课业又努力不懈。比谁都喜欢千秋,是个充满少女情怀的大男生。

Franz von Stresemann

扮演者:竹中直人 Naoto Takenaka

世界级的指挥家,德国人。受桃丘音乐大学理事长委托,特别来到日本。调皮好玩,对联谊、夜店通通来者不拒。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野田惠和千秋的人生。

多贺谷彩子

扮演者:上原美佐 Misa Uehara

桃丘音乐大学声乐科的学生,神奈川县人。知名乐器店的千金。虽然总是唯我独尊,但也付出相对的努力,是声乐科的女王。千秋的前女友,即使已经分手,似乎仍有所留恋?

黑木泰则

扮演者:福士诚治(FUKUSHI SEJI)ふくし せいじ

福士诚治

分集介绍

第一集

千秋真一是桃之丘音乐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也是这里的风云人物,由于出身音乐世家,被所有人尊称为“千秋大人”,当然也有人看不惯他认为他不过是靠父亲的纨绔子弟。不过真一的音乐天赋却没有人能不承认,他在小提琴和钢琴方面的才能已经达到一流水准,对音乐的见识也比其他人高,能只听一点就听出那个人奏出的乐曲是否没问题。虽然真一最近

正在练习准备参加钢琴选拔赛,不过其实并不热衷,因为他真正的理想是当一个指挥家。

从小就由于父亲的关系得以在世界各地听各种演奏会的真一,不仅因此爱上了音乐,更对台上的指挥家崇拜万分,并立志长大自己也要成为一个指挥家。机缘巧合下真一被维也纳的著名指挥大师看中,愿意收他为徒,两人也已约定等真一长大后就去他那里学习。可惜十年后真一父母离异随着父亲回日本,途中遭遇空难从此对飞机有了强烈的恐惧症,导致真一从此之后再也不敢乘坐飞机,他的留学美梦也因此泡汤。

由于练习时开小差,真一的表现被老师江藤耕造痛骂,不知悔改的真一更用言语顶撞了他,一怒之下江藤决定不再指导真一。心情不好的真一正打算离开学校,却听到一个女孩在弹钢琴,尽管弹得非常随性但却一点也没有错,正当真一爬上楼准备敲门进去结识对方的时候,真一以前的女友,有声乐系女王之称的多贺谷彩子跑来找他。

当天晚上喝醉的真一说了许多丧气话,激怒了身边的彩子,丢下一句最看不惯丧家之犬就走掉了。

早晨真一在一间乱糟糟的房间中醒来,不可思议的是伴随着脏乱的环境的,却是优美得令一向心高气傲的他也折服的钢琴声。只不过当对方转过脸来的时候,那邋遢的样子却让真一大惊失色落荒而逃,出得门来他才发现原来对方就住在自己隔壁,但和真一整洁的房间简直是云泥之别。

学校给真一换了新的辅导老师冈谷肇,冈谷同时也是被称作野田妹的野田惠的辅导老师,于是冈谷提议两人合作用两台钢琴弹奏一首曲目。

与此同时,桃之丘音大各系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A乐团,最近正在为了定期举办的演奏会进行练习。他们的乐团首席就是从维亚纳国立音大留学回来的三木清良。

这天居然第一次有人向野田妹搭讪,那是一个说话带着洋腔的古怪男子,但所谓人不可貌相,实际上他却是举世闻名的指挥家Franz von Stresemann。

第二集

受邀来桃之丘音大担任特别讲师的Franz von Stresemann,是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指挥家,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让以邋遢闻名的“野田妹”野田惠,出任由他发起的乐团的活招牌。

这支定名为SOK的管弦乐团,小提琴系的龙太郎和在管弦学系负责定音鼓的真澄,以及负责低音提琴的小樱也都入选了。

另一方面,已经在桃之丘音大学了四年钢琴的真一,决定申请转去指挥系。尽管一直以来真一都因为对飞机的恐惧没办法出国去学指挥,不过现在Franz来了学校,对眼高手低的他来说当然是绝好的机会,可惜得知此事的Franz却因为讨厌真一而加以反对,并带着自己选出的SOK成员们出去参加一起吃东西联络感情。

不过龙太郎拒绝参加这次的聚会,因为他必须和乐队成员们一起练习学校纪念活动的曲目。不只如此,下个星期龙太郎就要参加小提琴的补考了,如果再不过关他就必须留级。龙太郎跑去拜托真一给自己做钢琴伴奏,可惜不仅遭到真一的拒绝还被羞辱了一番,于是决定在补考中舍弃西洋古典音乐演奏摇滚系。机缘巧合下,本来已经灰心的龙太郎认识了野田妹,同样为她的钢琴所折服,于是拜托野田妹在补考的时候为自己钢琴伴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野田妹一向弹琴不按牌理出张,但在练习室内为龙太郎伴奏出的乐曲,和龙太郎的小提琴声非常契合,简直可以称作完美的和谐。

练习结束后为了表示感谢,龙太郎招待野田妹到学校附近的一家中华料理店“里轩”去吃饭,其实那里是龙太郎的父亲龙见经营的,不仅如此,野田妹还带走了一份饭菜,打算拿回去给邻居真一吃。结果回家之后被彩子目睹了她进入真一的房间。

从彩子口中得知此事的真澄因失恋大受打击,并认定这是野田妹这个真一的新欢造成的,于是到处中伤野田妹,还作出给野田妹寄认为会带给她不幸的信,诸如此类许多幼稚的行为。

野田妹为此大发雷霆,于是找龙太郎一起希望找出犯人,结果他们怀疑是一直对真一抱有恋爱感情,却因为都是同性只敢远远注视,甚至被真一下令不得靠近的真澄所为。

被抓住的真澄对自己的行为直认不讳,还向野田妹宣战,并表示谁先跟真一约会谁就是胜方。

第三集

野田妹告诉真一,需要他担任S乐团的指挥。S乐团其实是来桃之丘任教的全球著名指挥家Franz von Stresemann,在学生中间精挑细选组成的一支交响乐乐队。原本Franz并没有注意到外表邋遢得一塌糊涂的野田妹,不过他第一天来学校的时候居然就想强吻野田妹,结果被饱以老拳。

但Franz并不死心,为了获得野田妹的吻,他居然告诉野田妹,如果她让自己吻一下,就改变主意让真一从钢琴系转入指挥系。

为了考较真一的指挥才能,Franz故意为S乐团选择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来让真一指挥。但他没想到的是,这首曲子对真一来说却并不困难,因为他曾在最敬仰的指挥家Vera的影响下,勤加苦练这首曲子。

这天真一终于站上了梦寐以求的指挥台,开始和S乐团一起练习。然而演奏并没有能够一帆风顺地进行。首先是负责小提琴的龙太郎拉得乱七八糟总是出错,然后玉木的单簧管不断发出奇怪的响声,吹奏角笛的金井经常中途莫名其妙地断掉,如此这般各种奇怪的状况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桥本很不爽真一高压的态度,故意胡乱演奏不跟大家配合,注意到这一切的真一中止了演奏。

此时Franz终于出现,并推开真一登上了指挥台,他用言语表示担心成员们的健康状况和乐器的情形,随后用跟真一一模一样的指挥方式开始指挥演奏,而这次S乐团则完美地进行了和谐的演奏。

由于仰慕Franz,真一向学校提出了转系的申请,不过Franz却并不同意他的做法,并告诉真一,他可以不转系但自己仍然会把他收做弟子教他指挥,更同时命令真一继续练习钢琴。

这天,Franz告诉S乐团的成员们,两个星期之后的定期公演,S乐团也会参加。他更任命真一担任S乐团的副指挥,并命令真一和大家一起练习,而自己则跑出去玩了。

身负重要使命的真一终于开始了练习,不过负责低音大提琴的小樱却迟到了,其实她由于父亲公司经营不善的关系不得不在外兼职打工,根本没办法一直来参加练习,于是遭到了和她同样负责低音大提琴的岩井的指责。

这天晚上,伤心的小樱忍不住在路边哭泣,却不巧被野田妹看到了,于是野田妹把小樱带回了自己的房间。

在野田妹房间里,小樱哭诉着自己因为打工没办法每天来练习的苦楚,没想到却被真一指责,如果是为了赚学费连练习都没有时间,那还不如退学,更指出她这么有空在外面哭,还不如勤加练习,结果小樱因真一这番话大受打击。

野田妹在小樱打工店碰到了小樱,小樱告诉她,其实自己也知道真一那番话是正确的,她也讨厌自己,更自暴自弃地认为其实S乐团没有自己可能会更好,然而面对如此低落的小樱,野田妹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才好。

回到公寓野田妹忍不住去找真一,更质疑他为何对待小樱如此冷酷,并指责不了解何为贫穷的真一根本不懂真正的音乐。

第四集

真一终于从S乐团的副指挥荣登成为正指挥,野田妹为此兴奋不已。另一方面,S乐团的创办人Franz经常去风俗店玩,但那里的女孩们却都把真一当作梦中情人,这让Franz非常生气,居然退出了S乐团。

另一方面,以从维也纳回来的清良为首的一群优秀学生,所组成的A乐团宣言要和真一一决胜负。可惜真一根本对S乐团和A乐团的胜负没有兴趣,只是下定决心要好好把握这次绝佳的机会。

龙太郎等人则决意和A乐团一决胜负,甚至还订制了S乐团的团服,每天大家都穿着一起练习。但是没想到龙太郎居然自作主张地带着小提琴队伍拉奏摇滚乐,结果遭到了真一的怒骂,并告诉他们,周一就会把参加演奏的乐谱拿出来。

一时之间S乐团成了讲师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江藤则提出既然Franz已经离开了,那就干脆解散S乐团。但谷冈却表示很想看看真一的指挥,结果教师们讨论的结果是,如果演奏会上S乐团输给A乐团就解散。

演奏会的时间越来越迫近,为了宣传,大家在各处张贴了演奏会的海报,海报上不仅有Franz的照片还有真一,看到海报真一第一次萌生危机意识,更遭到加藤挑衅,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糟糕的事情不止如此,由于海报的事情S乐团里面不少人对真一产生了不满,得知此事的大河内为此非常高兴,因为他其实很讨厌真一加入S乐团。

负责制作S乐团演奏会的龙太郎,则烦恼于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得知此事的清凉于是给龙太郎出主意,表示指出指挥的错处也是负责人的工作。于是龙太郎在S乐团的成员面前高呼,希望大家能更贴近真一希望表现出的音乐而努力。

终于真一把乐谱发给了大家,可是S乐团的乐手们每个人都只顾着努力看乐谱,根本没人去看真一的指挥。察觉到这一点的真一昏倒在了台上。

回到房间休息的真一沐浴出来之后,开始反思这天发生的事情,突然听到房间里传出了钢琴声,原来是野田妹在练习S乐团演奏过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尽管并没有根据乐谱一板一眼地弹奏,然而其纯真中带着自由奔放的个性却展露无遗。

公演当天,在桃之丘的大型音乐厅坐满了听众,S乐团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紧张,大家前一天为了练习甚至没有回家。

当真一指挥着S乐团演奏出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时候,那种自由伸展的演奏瞬间俘虏了全场听众的心,就连坐在观众席的老师们也大为震惊。

演出结束后S乐团不仅获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龙见更宣布了一个天大的喜讯“S乐团可以继续存在”。

第五集

真一作为指挥家的首次登台,以及S乐团第一次演出经过一个星期了。野田妹每天都很随便地不经千秋的允许,就进出他的房间。

与此同时,桃之丘音大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每年一度的学园祭。由于S乐团在定期演奏会上大获成功,龙太郎把其他成员一起叫了出来,提议大家在学园祭的时候来个变装演奏会。当即获得了野田妹和真澄的赞同。

某天晚上,真一突然很在意Franz究竟为什么要来日本,于是上网查询。发现他上个月伦敦演奏之后就失去了踪影,目前官方正在努力四处寻找他。

于是真一决定亲自向Franz寻求事情的真相,此时一个名叫艾丽莎的女人出现,自称是Franz的秘书兼经纪人。她为了抓住Franz开车在学校里横冲直撞,由于Franz手上有桃之丘音乐大学理事长美奈子年轻时候的照片,所以艾丽莎一路追到了日本。

当天晚上,野田妹和龙太郎不停安慰因失去Franz踪影而情绪低落的真一,此时原本被强制遣返德国的Franz突然出现,并交给真一一本乐谱。这是著名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在钢琴领域非常难弹奏的乐曲,Franz命令真一在学园祭的时候为A乐团弹奏这首曲子。

之后S乐团的成员聚集在一起,讨论真一和A乐团的事情,指责龙太郎和真一背叛了S乐团,于是众人众志成城决心无论如何要打败A乐团,也准备变装并开始练习。

机缘巧合之下,真一得知Franz选定的曲目实际上是美奈子的心头好。真一认为Franz是为了讨好美奈子才选择这首曲目的,正当他愤慨难当的时候,艾丽莎出现了,并对真一说起了Franz和美奈子的过去。

原来学生时代的Franz学的是钢琴,并且是一个没什么决心和热诚的人。之后他邂逅了当时有大学麦丹娜之称的美奈子,为了追求高不可攀的美奈子,Franz开始专攻指挥系。可惜美奈子却因伤休学返回日本,不过她和Franz一直保持着好朋友的交情。

艾丽莎还告诉真一,Franz之所以肯指导他,是因为美奈子不希望真一的天赋被埋没了,于是拜托Franz教真一指挥。得知这一段经过的真一,终于开始练习弹奏那首曲子了。

与此同时,野田妹也在努力准备演出时的服装和布置舞台,此时不少人打电话来学校询问关于学园祭的问题,很多人询问真一届时会如何登台。原来是有杂志报道了A乐团的定期公演。

到了学园祭当天,S乐团的成员穿着日式和服出场,并演奏了蓝色狂想曲,S乐团的演奏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紧接着就是真一和A乐团的演奏了,西装笔挺的真一站上了舞台,完美地弹奏出了《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台下所有人都在瞬间就被他完美的技巧征服了。一曲奏罢,真一站起来述说了自己对指挥的追求、热情以及信仰,获得观众如雷鸣般的掌声。

第六集

最近野田妹一直在专心一致地练习钢琴,这是因为她被学园祭的时候在Franz指挥下,在A乐团弹奏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真一震慑住了。

与此同时,真一却在Franz房间的床上醒了过来,房间里并没有Franz的踪影,但真一竟然是躺在两个风俗**中间。此前他被Franz带着在银座、京都和温泉连续游玩了三天三夜,被搞得精疲力尽,此时Franz的秘书艾丽莎跑来告诉真一,Franz打算回德国了。

另一方面,龙太郎和真澄等一帮S乐团的人还沉浸在学园祭的余韵里。已经大四的成员至今没有找载关于真满满足了。另一方面,S乐团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都申请加入真一的新乐团,却都遭到了拒绝。真一表示不希望新乐团成为S乐团的延续。

第七集

原本担任野田妹专属指导老师的人选,从谷冈指挥CD,作品完美的完成度让真一大为震撼。

第八集

最近R☆S乐团的人都忙着各自的晋级赛请假,真一只好暂时中止了乐团的活动。对清良等人来说,R☆S不过是限时玩具,虽然真一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却仍然免不了心里的难过。但真功通过初赛和复赛,得到了正式选拔的出场权。

继续在江藤家琴的野田妹,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完全洗。野田妹决定拯救这个家,以后都不碰钢琴了。

特别篇简介

考上巴黎公立音乐学院野田妹与千秋来到巴黎,入住到千秋母亲所有的学生公寓,期间出现了两位室友,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千秋去参加了世界性的指挥比赛,遇上了一个劲敌,并且,这个人竟然是V老师的学生,他出色的演奏影响到了千秋,但最终,千秋大人还是赢得了比赛。

此后他随F到处巡回演出,并正式在日本出道。

野田妹却遇到了生命中最遗憾的是,千秋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被一个叫“孙蕊”的中国女孩给抢走了。

而千秋也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野田妹,并因为发现她跟黑木在自己的房间里而醋意大发,并以钢琴为借口与她发生争吵……

最终,野田妹在一个城堡一样的地方举行了自己的独奏会。

最后的一场指挥,千秋出色的完成。

而对于野田妹的爱,千秋也表达了。

收视状况:

第一夜:2008-01-04 189 % 第二夜:2008-01-05 21 %

[编辑本段]相关乐曲

贝多芬 第七号交响曲 第一乐章

贝多芬 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三乐章

贝多芬 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二乐章

威尔第(Verdi)的安魂曲(Messa da Requiem)

莫札特的歌剧 魔笛里面的夜之后咏叹调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精神奕奕的快版

Richard Strauss --Till Eulenspiegels

Debussy - Arabesques NO1

德布西-C大调阿拉贝斯克第一号钢琴曲

柴可夫斯基 - C大调弦乐小夜曲

萧邦 - 降A大调第九号圆舞曲「离别

详细请见

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52846421&owner=253355708

[编辑本段]动 画

第一季:

中文名称:交响情人梦

英文名称:Nodame_Cantabile

发行时间:2007年1月

内容介绍:

身为名钢琴家之子的优秀音乐大学生千秋真一。想要赴欧学习指挥,却因为飞机恐惧症而一直无法出国。某天,不可思议的少女野田惠,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住在圾垃房里的她,是个无可救要的怪人?这少女的出现会对真一有什么影响呢?

主题歌:

OP:「Allegro Cantabile」/SUEMITSU & THE SUEMITH

ED:「こんなに近くで」/Crystal Kay

第二季:

日文名称: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 巴里编

中文名称:交响情人梦 巴黎篇

首播日期:2008年10月9日

内容介绍:

10月开始放送的续篇为《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巴里编(交响情人梦巴黎篇)》,根据连载于《Kiss》(讲谈社)中的原作,以及目前TV动画公式HP上的发表得知,如其名“巴黎篇”,讲述的将是主人公野田惠与千秋真一两人去巴黎留学的故事。续篇预定于2009年秋放送。

主题歌:

OP:「Sky High」/ゴスペラーズ

ED:「东京 et 巴里」/宫本笑里×solita

STAFF

原作:二宫知子(《Kiss》连载中/沟谈社刊)

监督: カサヰケンイチ

系列构成:金春智子

动画制作:JCSTAFF

制作:交响情人梦制作委员会

官方网站:http://wwwnodame-animecom/

金色的琴弦

华丽的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846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5
下一篇2024-02-15

随机推荐

  • 男士用什么防晒霜好

    1、LISSAGEMEN防晒霜。嘉娜宝旗下的男士护肤品牌,乳液质地,采用ADVAN深度紫外线损伤屏障技术,让防晒涂抹见均匀分布于皮肤上,同时让霜体质地更细腻,透明度更高,清爽,不泛白,不黏腻。物化型防晒,添加芦荟提取物、西梅提取物、绿茶提取

    2024-04-15
    1023300
  • 戴宜戴白美白牙套可以吃饭喝水吗?

    美白牙套为了给大家做到体验感最佳状态厚度只有05毫米,不影响说话,可以正常喝常温或者凉水及饮料,避免佩戴牙套时,饮用色素沉淀较高的饮料及滚烫的热水。如红酒,桑葚汁,蓝莓汁等,不可以佩戴吃饭,吃饭前取下,冲洗牙套放置在赠送的牙套盒内,饭后将牙

    2024-04-15
    45700
  • 什么是芦荟胶?

    在如今的美容市场中,芦荟胶是一种备受欢迎的护肤品。那么,什么是芦荟胶呢?芦荟胶是由芦荟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透明的凝胶状物质。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糖等,对于保护和修护肌肤有很好的效果。在市场上,有许多品牌的芦荟胶产

    2024-04-15
    46400
  • 黑松露能使白发变黑吗 黑松露能治白发吗

    黑松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一种很珍贵的食材,其实有不少人应该都有吃过的,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那么经常吃黑松露能使白发变黑吗?黑松露能使白发变黑吗不能,黑松露没有这个作用。黑松露含有的多糖、多肽、三萜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

    2024-04-15
    37500
  • 原液跟精华液有什么区别

    1、原液是单一成分、浓度更高、配方更精简,能够针对各种肌肤需要给肌肤更直接、快捷、更安全、更强效的保养,让肌肤在短时间内恢复最佳状态的美容产品。2、来源不同:原液的来源:原液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护肤品类,但目前已经有丰富的品项。每一款原液,都添

    2024-04-15
    43900
  • 有没有好的防晒乳呢?

    1、Nivea妮维雅水感防晒啫喱SPF50这个妮维雅水感防晒是目前为止我用得最多的一款防晒,找代购买80人民币左右有140g的容量,所以大量抹在胳膊上腿上也不心疼。它挤出来是半水状半乳液状的质地,不像那种厚重的防晒,很水润,极度容易推开,抹

    2024-04-15
    29000
  • 屈臣氏卖假货吗?你买到假货了吗?

    屈臣氏确实有假货的!我第一次到屈臣氏买东西时。买了很多东西。办了张会员卡。然后有个换购。原价239元的阿迪达斯香水。只要在添99元就可以换到。我当时很纠结。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过99元也不多。就换了。至今没用。这个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是真是假

    2024-04-15
    28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