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智慧问题的跨时空思考

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智慧问题的跨时空思考,第1张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界定为依据普遍把握特殊的能力,但是他关于实践和理论分属两个世界的二元论立场,使得以实践智慧为主题的实践哲学无法发挥有效作用。马克思以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分析实质性地充实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不仅避免了亚里士多德出现的割裂实践和理论的弊病,而且通过将理论作为实践的观念组成部分和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开辟出一条科学理解理论和实践及其关系的路径,从而凸显出智慧问题的深层意蕴。揭示马克思智慧思想蕴含的丰富内容,对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着重要意义,亦可为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智慧;实践智慧;普遍;特殊;理论;实践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本论》哲学的新解读”(批准号:14FZX015)的阶段性成果。

在任何一种意义的哲学研究中,如果要找一个与“哲学”最切近的概念,恐怕非“智慧”莫属。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哲学是什么”问题的不懈追问,尤其是伴随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兴起,“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概念被频繁地加以使用。但是人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往往是在各自独立的语境中使用的,而一个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只能在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意义上才能够成立,换句话说,不进行比较,就无法凸显和把握该事物的本质。基于此,将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实践智慧思想进行一番跨时空比较,会有助于揭示实践智慧的不同的展示方式,特别是有利于把握马克思实践智慧思想的实质。

一、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的智慧探究

智慧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自从毕达哥拉斯最早发明智慧这个词以来,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相继对智慧问题做出了重要阐述。但是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的智慧观存在着一种智慧滑向知识、以知识取代智慧的趋势,其表现便是在苏格拉底时代,智慧还以对话的实践方式实现着自身的本来面目,但是经过柏拉图理念论对智慧的理论化改造,作为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智慧已经扭曲为所谓的“理论智慧”,而一旦离开实践领域,智慧终将丧失自己的源头活水。因此,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理念论对待智慧的做法,明确地区分出理论智慧(sophia)和实践智慧(phronesis)。由于理论智慧的对象是不变的永恒物,对之其实很难体现出智慧的本性,而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人的实践生活的可变物,需要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中依据某些原则灵活处理,这就需要智慧的出场,也能够体现出智慧的本性,所以亚里士多德把论述重点放在实践智慧上,从而全面阐述了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依据普遍把握特殊的能力。他认为实践智慧不可能具有像理论那样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实践中的“行为包含着许多差异与不确定性。……当谈论这类题材并且从如此不确定的前提出发来谈论它们时,我们就只能大致地、粗略地说明真。”[1] 实践智慧不能像“沉思的理智”那样追求单纯的理论真,而是要追求有益于人类幸福生活的、包含着欲望的实践真。“获得真其实是理智的每个部分的活动,但是实践的理智的活动是获得相应于遵循着逻各斯的欲求的真。”[2] 那么,这种实践真如何实现呢?这就涉及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从根本上反对那种脱离特殊的抽象意义的普遍,在他看来,实践真总是具体的、个别的真,因此将普遍理论运用于特殊情境就不会很简单。以公道和公正的关系为例,“公道虽然公正,却不属于法律的公正,而是对法律公正的一种纠正。这里的原因在于,法律是一般的陈述,但有些事情不可能只靠一般陈述解决问题。……尽管公道是公正且优越于公正,它并不优于总体的公正。它仅仅优越于公正由于其陈述的一般性而带来的错误。公道的性质就是这样,它是对法律由于其一般性而带来的缺陷的纠正。”[3]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以法律的适用为例对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也就是实践智慧要把握的对象做出了精辟阐述。法律规则相当于普遍的理论,人的行为相当于特殊的事物,因为“人的行为的内容是无法精确地说明的”,所以法律的适用就必须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这个新的现实并不因与法律规则相矛盾而错误,相反,它由于是“对法律由于其一般性而带来的缺陷的纠正”,从而真正实现了法律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成功地将法律规则和人的行为相结合——即普遍和特殊的结合——的能力便是实践智慧,实践智慧得以展现的领域就是在这里。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不可教、不可学习的。实践智慧没有什么普遍规则可循,这不仅是因为实践智慧不等同于普遍规则,更是因为普遍化、规则化的实践智慧就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实践智慧,而变成了僵化的知识。“实践的逻各斯只能是粗略的、不很精确的。……总的逻各斯是这样,具体行为中的逻各斯就更不确定了。因为具体行为谈不上什么技艺与法则,只能因时因地制宜。”[4]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一个比较消极的观点:实践智慧不可教、不可学习,而只能在经验性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出于这种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青年人无法习得实践智慧,青年人可以通晓几何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并在这方面卓有成就,但它们不可能获得实践智慧,因为实践智慧“是同具体的事情相关的,这需要经验,而青年人缺少经验。因为,经验总是日积月累的。”[5]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本身就内涵着目的,贯通着对于价值理性的理解。他认为实践智慧不仅仅是指导人们如何实现目标的工具理性,更是一种指引人们去追求好生活和总体善的价值理性。“有实践智慧的人就是善于考虑对于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不过,这不是指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善和有益,例如对他的健康或强壮有利,而是指对于一种好生活总体上有益。”[6] “实践智慧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7]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和价值目标相联系,这与他对人类活动方式的划分有关。他将所有人类活动方式分为理论(与之相配的品质便是理论智慧)、制作(与之相配的品质便是技艺)和实践(与之相配的品质便是实践智慧),“科学的对象是由于必然性而存在的。因此,它是永恒的。因为,每种由于必然性而存在的事物都是永恒的。”[8] 制作和实践的对象却是可变化的事物。[9]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对于永恒的东西,人们只能认识它而不可能对之有所作为,因此谈不上什么目的,技艺的目的是外在事物,也就是说技艺不以自身为目的,只有实践的目的不是外物,就是它自身。由于实践的自身目的性,所以实践智慧才能够构成一种自身目的性的品质。

以上我们简要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智慧的理解。我们认为,这些理解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他揭示出实践智慧的各方面的规定性,尤其是触及到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正是实践智慧问题的核心。具体而言,他把实践智慧问题转移到普遍和特殊关系的场域中进行审视,并且指出实践智慧是一种将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能力,这就抓住了实践智慧的精髓;他还把实践智慧和价值理性相联系,这为后人理解实践智慧的价值内涵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尽管他得出实践智慧不可教、不可学习的观点,这一观点显得相对消极,然而这是符合实践智慧之实情的。实践智慧只能由主体自己去体悟和践行,智慧从来都需要自己开显出来,别人无法越俎代庖。古往今来所有关于实践智慧的案例无不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它有助于克服人们对于实践智慧的自负、肤浅的观点。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智慧的探索也遗留了一些问题。首先,他没有对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的相互贯通做出探讨。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只是说明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可以并存不悖,但人们还是会提出疑问:如果实践智慧存在于实践世界,理论智慧存在于理论世界,那么这两个世界的同时存在有何意义?为什么不能只留下一个世界呢?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持有一种二元论立场,这一立场必然面临两个世界有何联系的拷问。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把握特殊性的智慧,而关于实践智慧的理论却是指向普遍性,那么政治学等以实践智慧为主题的理论与作为实践方式的实践智慧是否矛盾?进一步说,研究实践智慧的理论能否对实践智慧产生意义?如果能够产生,意义是什么?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由于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绝缘的两个世界,因此他必然悬搁了上述问题,这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思想的内在缺陷。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的智慧思想

马克思几乎从来没有专门谈到过智慧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没有智慧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是智慧问题的核心,凡是涉及到这一关系,必然在实质上表征着智慧思想。正是针对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做出了原创性的阐述。具体来说,普遍的典型代表是理论,特殊的典型代表是实践,马克思通过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阐述表达了对普遍和特殊关系的理解,这样普遍和特殊关系的问题就转化为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问题,这成为了马克思智慧思想的体现方式。

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传统西方哲学的视域中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按照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解,理论高于实践、容纳实践,理论通达着绝对的普遍原理,实践的任务只是按照对理论的理解去行动,如此一来实践只不过是理论的机械运用和简单延伸而已,这表明传统西方哲学将特殊还原为普遍、将特殊仅仅看成是普遍的一个环节,从而取消了特殊的存在和价值,也就取消了智慧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马克思坚决反对传统西方哲学对待实践和特殊的还原主义做法,要求从抽象的理论中解放出被禁锢已久的具体的实践,因此马克思就不仅要批判传统西方哲学处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虚妄做法,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考察视角,即从实践的视域重新定位理论及其与实践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马克思阐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从而其智慧思想全面地呈现出来。

首先,马克思否定了理论的自足性和优越性,这为普遍和特殊关系的出场奠定了前提。尽管亚里士多德高度重视实践智慧问题,然而他归根结底还是认为理论高于实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10] 传统西方哲学有一个根本性的支撑性假定,即实践生活中的特殊是不真实的,隐藏在特殊背后的普遍原理才是真实的存在,只要找到普遍原理,就能够把握住任何的特殊情境,这正是传统西方哲学崇尚普遍、贬抑特殊的思路,这种思路必然会导致“解释世界”的哲学取向。马克思对这种思路做出了深刻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们“没有想到迄今为止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11] 可见,马克思第一次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就是从作为理论之代表的哲学与实践关系入手的。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理论的自足性和优越性的假象:“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做理论的任务。”[12] 很明显,在“实践方式”和“现实生活”面前,任何理论所坚持的自足性和优越性的天真和虚妄都将暴露无遗,这就要求破除理论自恃清高的顽固心态,从实践视域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由此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普遍和特殊关系问题,即智慧问题才会凸显出来。

其次,马克思将理论看成是实践的组成部分,从实践视域把握理论的真理性,这就厘清了普遍和特殊的基本关系。当理论的自足性和优越性的假象被揭穿后,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关系自然成为了马克思的关注重点。概括起来,马克思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理论是实践的观念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思想、原理和范畴等各种理论形式无非是实践的观念表现,一定的实践生活,必然造成与其相适应的理论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明了意识形态这种理论形式的根源:“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3] 在《贫困的哲学》中,马克思揭示了原理、观念和范畴的存在秘密:“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14]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5] 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把理论作为实践的观念形式来看待,这就厘清了普遍和特殊的基本关系,从而为马克思智慧思想的展现开辟了广阔空间。(2)理论的现实性力量源自于实践。对此问题,马克思有一段经典阐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6] 对于这段话的真实意蕴,需要在黑格尔真理观的基础上才能看清。黑格尔认为,真理的主体是绝对理念,所谓真理就是绝对理念扬弃主观和客观的对立,从而实现了其思想内容与自身的符合。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关于真理是主客统一的整体论思想,但是摒弃了作为真理之主体的绝对理念,而是把真理之主体还给现实的人及其实践,这样,马克思就能够阐发出真理的现实性力量。一方面,马克思把理论当作实践的一种形式,从实践视域看待理论的真理性,这就与真理的自足论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了理论的实践功能,即理论能够转变为实践的力量,这就与真理的机械反映论划清了界限。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体现出一种把握普遍和特殊关系的深刻智慧。例如,对于旧唯物主义始终解释不清的“到底是环境改变人,还是人改变环境”的问题,马克思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把“理论的对立本身”看做是实践的组成部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7]

再次,马克思指出理论必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能把握实践之多样规定性的综合,这就揭示了凭借普遍把握特殊的正确路径。作为普遍之代表的理论和作为特殊之代表的实践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这给人们运用理论把握实践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因而它也成为检验智慧思想的试金石。一方面,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多样、相互冲突,而且无穷无尽,它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异质性;另一方面,理论总要运用概念等抽象方式去把握生动的实践,而抽象必然会损失掉实践的丰富信息,这就提出了理论如何把握实践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18] 即通过把握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而在理论上完整再现事物的多样性规定。相比于那种只是停留于整体的混沌表象或稀薄的抽象规定的方法,马克思强调“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因为这里的具体不是表象具体,而是理性具体,即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因此理论可以凭借理性具体把握住现实的事物和实践。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代社会最复杂的世界性现象,马克思正是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加以把握。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这一抽象规定出发,遵循客观的事实和严格的逻辑,经由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达至商品矛盾的货币表现形式,再由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中介深入至资本环节,继续由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对立统一关系,最后达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终将在这一对立统一关系中走向消亡。可见,马克思始终抓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方面规定性及其关系,在思维行程中再现出它的多样性,从而最终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人的思维掌握事物具体的方法,因而是人们以理论之普遍把握实践之特殊的正确方法,这一方法既没有拘泥于实践的反复和混沌,也没有因为理论抽象的片面而损失实践的本质,相反它把握住“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因此成为马克思智慧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三、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智慧思想的比较分析

为了说明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研究马克思智慧思想的必要性,我们将从马克思智慧思想的基本观点出发,对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智慧思想进行比较,并对他们的智慧思想做一个综合性评述,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智慧思想的实质。

首先,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放在普遍与特殊的结合方面,这与马克思对抽象理论的反感和对实践特殊性的重视是非常接近的。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都认为智慧的精髓在于依据普遍理论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实践智慧产生在普遍理论不能涵盖特殊性的那些地方。例如,亚里士多德以公道为例论证公道中的智慧:“公道的性质就是这样,它是对法律由于其一般性而带来的缺陷的纠正。实际上,法律之所以没有对所有的事情都作出规定,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不可能由法律来规定,还要靠判决来决定。”[19] 通过判决实现的公道,才是真正的实践智慧。马克思非常厌恶青年黑格尔派口口声声谈论的“历史”,认为抽象的历史是干瘪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才是智慧的主体:“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20] 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抽象历史理论的批判表达出只有人才是智慧主体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对于特殊的强调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与价值目标相联系的做法与马克思将理论和实践与价值追求相联系的做法具有相似性。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实践智慧是一种指引人们去追求好生活的价值理性,价值目标处于实践智慧的灵魂地位。与之相似的是,马克思探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时,着眼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这一总体目标。可以说,如果缺失了价值目标这一维度,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将变成实践机巧,马克思的智慧将变成技术性策略。

在谈完两人智慧思想的联系之后,我们再来关注他们的差异。首先,亚里士多德虽然非常重视实践智慧问题,但是他的二元论立场使其与马克思的智慧理解相去甚远。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在实践世界发挥作用,理论智慧在理论世界发挥作用,由于两个世界是相互割裂的,因此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就无法产生相互联系。进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世界高于实践世界,理论智慧高于实践智慧,这无疑削弱了其实践哲学的品质,而与理论哲学相距较近。而马克思坚持的是一元论立场,即认为理论是实践的组成部分,理论并不能在实践之外找到立足点。可见,二元论立场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具有一种摇摆性质,而马克思智慧思想的一元论立场则是彻底的。其次,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立场留下一个难题:具有普遍性的实践哲学与具有特殊性的实践智慧是什么关系?很明显,实践哲学属于理论世界,实践智慧属于实践世界,由于亚里士多德先行设定了两个世界的分离性,那么实践哲学和实践智慧发生联系就成为不可能之事,那么他的实践哲学还能有什么意义?可以预想的是,亚里士多德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放在马克思哲学当中就具有了异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坚持理论从属于实践的一元论立场,理论在实践世界中发挥作用就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应当的。基于此,马克思详尽地探讨了理论在实践世界发挥作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已经远远超出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问题域。

在对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智慧思想做了比较之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智慧思想的实质乃是把握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方法论原则。与亚里士多德不同,马克思对智慧问题没有做出过直接阐述,即对智慧问题采取了“述而不作”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使得马克思的智慧思想体现为“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等方法论形态。作为实践方法的智慧,从本性上最排斥那种脱离具体事物的所谓普遍原理,并认为这是对智慧的最大侮辱,所以当马克思看到有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特殊性概述变成普遍性历史哲学时,他生气地指出:“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21] 至于马克思为什么强烈地反对特殊的普遍化、智慧的知识化,这其中除了智慧本身所具有的那些要求之外,还应当联系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主题去索解。马克思将自己哲学的根本主题定位于“改变世界”这一实践的任务,而实践与理论的重要差别在于:理论必须要保证自身的逻辑自洽和完整严密,这要求理论服从单一的逻辑视角;实践则是众多异质性因素在同一时空内的复合出场,这要求实践必须具备多个异质性的逻辑视角。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的面向实践的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哲学应当在各种极不相同的历史情境中具体地把握事物,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做法也就自然地体现为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哲学以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分析实质性地充实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使得智慧的体现不仅更为丰富,而且更为深刻。

对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智慧思想进行跨时空比较,有助于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智慧的突出特点,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彻底的实践立场,注重从实践视域把握理论的真理性,并以普遍性的理论来把握生动丰富的实践。揭示马克思智慧思想蕴含的丰富内容,对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亦可为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1页。

[2]《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6-7页。

[3]《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160-161页。

[4]《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38页。

[5]《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178页。

[7]《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172页。

[8]《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173页。

[9]《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17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10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192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550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602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603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500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500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9] 《尼各马可伦理学》,同1,第160-161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同10,第295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6页。

(作者简介:鲍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消费文化。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邮编:200240,邮箱:maodundunmao@163com )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的身边就有很多科学家,我很了解它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规律,希望我的回答能解释你心中的疑惑。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科学家,哪些人可以归类为科学家。 科学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群, 成为科学家的标志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 ,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必需有参与科学研究,发表和交流学术成果等活动的主观性,这对于一位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想以科学研究为职业,就必须做好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久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

我们依据科学家的定义可以看出,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一名小科学家逐渐成长的,只要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每个人都可以自称是科学家。回归我们的话题, 科学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呢? 我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目前已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7年之久,估计全国类似于我这样的人毕业以后都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几十年后,我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会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专家,我想这应该是一名科学家成长所必经的道路。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们现在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也就是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其实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 一天24小时的时间大约有3/4贡献给科研,对于家庭和生活分配的时间很少。这种现象应该来说是很正常的, 我身边已经取得很高成就的科学家(如院士,长江学者,四青人才等等)同样是把大量的时间分配给了科研。科学研究这个职业很苦,需要长期忍受失败,寂寞,孤独等等,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

总体来说,献身科学是每一个科学家的最高境界,科学家们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文章和专利,而是如何能解决 社会 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科学研究具体化,具有指导性。只有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性质,才会更热爱它,充满动力的去挑战一个有一个难题。 因为工作的原因,身边有不少科学家。 现在的科学家都需要手上有项目,有项目,才能有钱,有钱才能招学生,创建团队,解决前沿的科学问题。 今天的科学家再也不是以前书本里描述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观天上星的形象了。 科学家需要身在一个学术机构里,有个职位,固定地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研究组)之间跑来跑去,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可以说即便是从事理论科学的科学家,都很难一个人独立地工作,解决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了。 这意味着今天的科学家都要申请基金,有了基金才可能做以上的事情,或者你就需要加入一个研究组,用别人的钱来做这些事情。 钱都不是白给的,有了钱,就需要有产出。科学家的产出主要是各种论文,论文里会详细地描述你研究某个问题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以方便科学家共同体中的其他人方便地重复你的工作,如果你第一个做出了些什么东西,比如说室温超导(这个目前还没有实现)吧,发表出来后其他研究组也重复了你的工作,你就会收获声誉。 和在公司打工不同,科学家的声誉主要是属于个人的,和他所服务的机构关系不大,有声誉的科学家跳槽了,他还是个有声誉的科学家,但如果研究机构或大学里面没有有声誉的科学家了,这个研究机构或大学的排名相应就会降低。 声誉对科学家是最重要的。为了积累声誉,科学家必须持续地做出好的工作,为了做出好的工作,科学家必须信息灵通,资源丰富(实验仪器和人脉等都是重要的资源),以及灵感,运气和持续的努力。 典型的科学家需要经常读文献,审稿,写报告,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根据具体项目需要指导学生,做实验,做计算,以及理论推演等。总之,工作节奏很快,一旦上道了,也挺辛苦的。 结论:这个坑还是慎入吧,除非你真的喜欢科学,善于与人合作,并且很勤奋。 作为一个真心实意想做出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我说说我的工作与生活吧,注意我不能称为科学家。 科研人员一旦真正进入了科研之中,人就象是吸毒上瘾一样,心里时时都在思考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让实验结果精准、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如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结果中发现新的技术或灵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或灵感,时间不够怎么办?经费不够怎么办?专利申请说明书怎么写?碰到了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论文发表什么期刊好?成果示范要怎么做?研究的内容超越了原来的设想和项目范畴怎么处理?别人不理解怎么办?那里要我去上课怎么准备讲稿?开会时的报告讲稿要写些什么?科研总结怎么做?等等。 生活上基本上是吃饭和睡觉,下班时间没规距,实验做完了就下班,我基本上是晚上九点多下班,吃饭时间在下班后。由于我现在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生物,实验对象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所以我的生活中也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实验完成后可以休息了就停下来整理实验结果和思考以后的实验方案。 这只是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规律,不代表其他的科研人员和科学家。 科学家的日常工作是(按占时间大小排列)做实验、教学、申请基金、写文章、开会等,他们每天也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作为 科技 工作者,比如研究生阶段,更多的从事的是做实验和写文章;教授阶段,更多的偏向是申请基金和教学等等。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研究的人,都更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很强。 在美国,作为一名一流大学教授,年经费100万美元以上。美国这里的教授没有到什么年龄退休这一说,只要有基金,有实验室就可以干到不能干的这一天。工作日程是周一至周五早8点到晚6点,周末一般不来,工作安排主要是教学、写基金和飞来飞去做报告。在实验室里的学生也有一百人,新年他还会给所有曾经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发一封热情洋溢的新年贺信,会告诉大家他的科研变化等等。 在国内,一名211大学教授,经费目前不太宽裕。工作日程是周一至周六早8点到晚6点,但工作邮件会24小时回复。工作安排主要是写基金、教学以及指导研究生。有的人特别热爱工作,工作时间和日出日落没有关系,完全以实验进程安排,常常睡了3个小时,定好闹钟就又去实验室了,然后再回来睡几个小时。 无论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外人看来都有些偏执。 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担心吃饭。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科学家每天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然后就是想问题跟着解决问题! 科学家肯定在家写作业呀! 静静的工作炔乐的生活灬!! 据说都不认得人民币0 漂亮是外表,男的也分人而为,有一部分要漂亮的,又有一部分看的是实际,咱又不是富人,你养的起吗,咱还要生活,富人就不知道了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通用9篇)

 为了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活动方案准备工作,活动方案是为某一次活动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活动方案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1

 一、活动目的:

 母亲节即将来临,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母亲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深切了解母亲的伟大与无私,深刻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用真心和行动回报母亲,特开展以“倾听、倾情、倾诉”为主题的母亲节感恩活动。

 二、活动时间:

 X月X日

 三、参加人员:

 初三级部每班选择十名学生。

 四、活动安排:

 开展“共沐书香”亲子读书活动,学生与母亲一起阅读推荐书目:

 (一)“同读书、共成长”读书征文。

 在认真阅读推荐书目(后附)的基础上,针对书中的具体情节、观点及在家庭教育中共同关心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阐明观点和看法,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建立平等、互学的亲子关系。

 要求:征文可以是学生完成、家长完成或共同完成的,不少于一千字,各班上交征文5篇,A4纸打印,标题黑体三号,正文宋体小四,行距设置值为18磅。

 (二)“同读书、共成长”读书演讲。

 围绕亲子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如:文明上网、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养成、科学学习、择友交友等)从不同角度讲述参加亲子共读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要求:采用亲子联合演讲形式,演讲稿不少于两千字,每班上交5篇,A4纸打印,标题黑体三号,正文宋体小四,行距设置值为18磅,推荐一对母子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后附)。

 后续要求:

 1、X月X日以班级为单位收齐,上交德育处,同时上报参加演讲的学生及家长名单和演讲题目。

 2、X月X日下午5:00到阶梯教室参加演讲比赛,比赛按附件二的标准统一评比打分,评出奖项。

 3、根据各班递交的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分等评价,反馈活动结果。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2

 一、活动意图:

 五月,阳光灿烂,暖风拂面,那是因为在这亲情融融的季节里,我们又一次迎来了“母亲节”。在这温馨的日子里,为了让幼儿学会感激我们的妈妈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引导幼儿用行动去表达对妈妈的爱,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母亲的浓浓爱意,增进与家人的感情,学会从小关爱妈妈,学会感恩。我园将开展“浓情母爱,感恩相伴”系列活动。

 二、活动目的:

 1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2了解妈妈的辛劳,培养幼儿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3用实际行动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活动对象 :全园幼儿。

 四、活动准备:

 教师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做好不同活动的材料准备。

 五、活动内容:

 (一)各班利用早谈围绕母亲节进行谈话,了解妈妈的辛苦,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

 (二)各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情况,开展讲故事、观看教育影片、唱儿歌、手工、绘画等活动。

 (三)实践活动:

 1小段:我送妈妈一个吻。

 2中大段: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3

 活动主题:

 妈妈,我爱您!

 活动时间:

 5月x日——xx日

 活动目的:

 1、结合母亲节,让孩子们了解母亲在孕育,照顾自己的一些辛苦故事。

 2、通过游戏,感受到妈妈给予的爱,增加母子、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活动流程:

 一、5月x日

 (1)幼儿了解母亲节的由来。

 (2)知道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3)培养幼儿对母亲节的关注与感恩母亲的情感。

 制作调查表:

 (1)对妈妈制作一份调查表,更加的了解妈妈。

 二、5月x日

 (1)能在集体中,根据调查表介绍自己的妈妈。

 三、5月x日

 (1)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聊聊“爱妈妈”的话题。

 (2)学习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受到妈妈给予的爱,增加母子、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5月x日

 (1)亲子制作:为妈妈制作一份礼物,表达对妈妈的祝福。

 (2)体验母亲在孕育时,照顾自己的辛苦。

 五、5月x日

 (1)展示妈妈做的是食物,请幼儿介绍自己妈妈做的是什么食物。(一定是妈妈亲手做的)

 (2)与同伴一起分享妈妈做的食物。

 (3幼儿为妈妈表演一个节目。

 温馨提示:

 请各位妈妈们在5月x日带一份自己制作的食物来参加活动,我们一同分享母亲节的喜悦。

 诚挚的邀请您参与活动,留下难忘的回忆!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4

 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20xx年母亲节(5月8日)来临之际,我班将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让幼儿懂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艰辛。让幼儿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活动主题:

 感恩母亲,快乐亲情。

 活动时间:

 5月x日下午。

 活动地点:

 教室。

 活动内容:

 一、全体幼儿

 一起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二、亲子游戏:“妈妈,放心跟我走”

 游戏规则:起点妈妈蒙上自己的眼睛跟自己的宝宝一起准备游戏。听到“开始”指令后,宝宝搀扶着自己的妈妈走向终点,游戏过程中。宝宝要提醒妈妈抬高脚或低头跨过障碍物,继续向前。到终点后,请妈妈坐在椅子上,帮妈妈捶捶背,完成后结束游戏。

 教师总结:漫漫人生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和妈妈一起面对,无论有多漫长,我们都会和妈妈一起走过。

 三、全体幼儿为妈妈献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

 妈妈和幼儿拥抱三分钟(在歌曲中进行)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1、“以妈妈的一天”为主题,让幼儿观察妈妈一天的活动,来园后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2、记住妈妈的名字和生日。

 活动结束:祝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5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本次活动以5月9日母亲节为契机,让少年儿童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让少年儿童在这次活动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感激母亲,懂得如何去感恩,感受亲情的温馨。在以后的日子里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实际行动回报对母亲的爱。

 二、活动目的

 1、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倡导热爱生活、感激母亲、珍视亲情的良好社会风尚。

 2、通过少年儿童自身体验与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反哺之恩及感恩之情。

 3、借助本次活动,促进城区小学红领巾广播站工作相互学习交流,加强少先队阵地的建设。

 三、活动时间

 5月9日上午8:30—11:00

 四、活动地点:

 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五楼多功能厅。

 五、参加对象:

 城区各小学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

 六、活动准备:

 城区各小学红领巾广播站准备20分钟以内的“温馨母亲节浓浓感恩情”专题红领巾广播站节目。由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负责组织集中展示。

 七、活动内容:

 1、城区各小学红领巾广播站准备20分钟以内的“温馨母亲节浓浓感恩情”专题节目在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轮流现场展示。

 2、邀请太湖县县委宣传部、共青团太湖县委、太湖县妇联、太湖县关工委、太湖县教育局领导,城区各小学领导、少先队辅导员教师、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和各校部分母亲代表参加现场展示活动。

 八、注意事项:

 1、城区各小学组织师生往返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途中安全,各校务必予以高度重视。

 2、活动结束后,各校少先大队上交一份本次活动总结交太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存档。

 3、未尽事宜由太湖县教育局基教科负责通知。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6

 一、活动主题

 给母亲的三行情书

 二、活动组织

 主办:外国语学院团总支

 承办:外国语学院学生会宣传部

 三、活动内容及参与方式

 1、微博“三行情书对妈妈说的话”征集:

 在使用话题#三行情书对妈妈说的话#+三行情书内容(可配图发表,内容不拘,鼓励小伙伴们配上与母亲之间的日常美图喔~)并@外语家人,即可得到外语家人转发,同时会在外语家人空间推广,让更多的人看到你情感的表达。

 发表前后请截图并发信外语家人你的班级姓名****,以方便我们后期评选。

 2、感恩卡制作:

 自制一张送给母亲的感恩卡,向母亲说一声感恩,道一句辛苦。

 四、评奖办法

 本次活动将分别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分别加常规分4分、3分、2分,并颁发荣誉证书。

 参与活动的。同学将视参与情况记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经历一次。

 五、活动要求

 1、本次活动实行匿名评奖,所有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也欢迎其他学院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他学院同学获奖将颁发外国语学院荣誉证书,常规分等则按本人学院规定授予。

 2、活动截止日期:5月7日(周四)晚10:00。

 感谢母亲,赋予我生命,感谢母亲,助力我梦想。在母亲的节日里,作为母亲的生命延续体,让我们来为母亲颂一曲致敬岁月的赞美歌吧!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7

 一、活动目的

 1﹒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倡导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珍视亲情的良好社会风尚。

 2﹒通过学生自己体验与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反哺之恩及感恩之情。

 3﹒借助本次活动,为我校注入关爱家庭亲情的德育内涵,从而唤起学生对孝心深沉的回味,达到德育目的。

 二、活动时间

 xx年5月4日——5月15日

 三、活动内容

 1﹒牢记“母亲节”的由来

 母亲节的来历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于1920年世纪,在母亲去世时,Amanm悲痛欲绝。两年后(1920年),Amanm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Amanm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第一个母亲节在1920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2﹒开展一次感恩教育出一次感恩班报。在班级中开展尊重母亲、感恩母亲、关爱母亲、回报母亲主题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尊敬和关心长辈,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倡导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在班级中形成进一步弘扬尊重母亲,回报母亲的良好风尚。

 要求:各班以“感恩”为题出一次黑板报,下周四检查,记入班级量化考核中。

 3﹒回家后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母亲或其他长辈诵读《感恩母亲》——(附后),(要求下周回校后每班上交政教处不少于5幅学生向母亲或其他长辈诵读《感恩母亲》的照片。根据质量与数量记入班级量化考核中。)

 4﹒至少为母亲或其他长辈做三件事情

 “我为母亲或其他长辈洗洗脚”、“我帮母亲或其他长辈洗衣服”、“我帮母亲或其他长辈做顿饭”等。

 (各班级要把活动的内容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来,下周以班为单位上交政教处至少3幅以上。)

 5﹒倡导学生在母亲节时间给母亲一个温馨拥抱、说一句“妈妈,我爱你!”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5月13日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以“浓情五月天,感恩母亲节”为主题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学会知恩图报,始终不忘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情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二、活动意义

 以此活动答谢母亲对子女那份不离不弃、生生不息、汩汩流淌的恒久母爱。

 三、活动目的

 1改善、增强亲子关系。

 2鼓励母亲们继续努力,实现自己和孩子的梦想。

 四、活动安排

 (一)宣传教育活动:

 15月10日各班主任组织进行“感恩教育”动员,让学生深入认识感恩的重要意义,传达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2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宣传和教育,广播站开播母亲节专栏,循环播放感恩歌曲。

 35月11日利用大课间时间,让学生制作贺卡,5月13日母亲节那天送给母亲。

 4各班于5月14日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算算亲情帐,感恩父母心”(看自己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或上学阶段要花父母多少钱)”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畅谈对感恩的认识和感受,深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二)践行实施活动

 1向母亲打电话、发信息道一声温馨的祝福。

 2为母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为母亲捶一捶背,和母亲进行一次交心的谈话。

 4制作一张感恩贺卡送给母亲。

 5送给母亲一个深情的拥抱。

 (三)班主任组织学生传唱《感恩的心》、《母亲》、《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回家看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朋友》、《念亲恩》、《懂你》等感恩歌曲,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各班近期音乐课以教唱以上感恩歌曲为主。

 五、活动要求

 高度重视——要以此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注重实效——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此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感谢与关怀他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解体会父母师长的辛劳,懂得助人以及回馈他人,培养感恩的心,做一个感恩的人;三年级以上每位学生在活动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表彰

 每班评出三名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作品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母亲节单位工会活动方案9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根据我校工作安排,开展“母亲节——倾听、倾情、倾诉”感恩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母爱的伟大,并用真心和行动来回报母亲。

 学校政教处在母亲节前夕布置了活动方案,本次活动分为三大块即:知恩篇、感恩篇和报恩篇。要求在班会或者利用综合活动课,以各班为单位开展。

 1、知恩篇:

 a、听妈妈讲自己生日当天的故事,了解“十月怀胎,一朝生子”的艰辛。b、观察妈妈尊老敬老、辛勤劳动的事例,了解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妈妈。

 2、感恩篇:

 a、为妈妈做一张节日贺卡: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绘画、照片剪贴等形式制作一张体现母子亲情的节日卡,作为一种亲情的记录,永久的留念。

 b、记录亲情档案:天底下每一个母亲都记得孩子的生日、爱好以及其他每一个重要的日子,而又有多少孩子了解妈妈的生日和爱好呢把妈妈的生日、爱好记录下来,并把它记在脑子中,不时地给妈妈送上一份意外的惊喜!

 c、定制自立小计划:回报母亲厚爱,重要的是要早日学会自立,学会帮妈妈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从此少为我操心。把我的自立小计划写在这里吧!跟妈妈说:妈妈!您放心!这些事情再也不用您为我操心了!或许,这正是这个母亲节给妈妈的最好礼物!最让妈妈感到欣慰的事情!

 d、设计感谢妈妈的5种方式:

 (如:向妈妈说一句真诚的问候或祝福;为母亲捶一捶背;为母亲洗一洗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送给母亲一个深情的拥抱)

 3、报恩篇:

 在母亲节(5月10日周日),根据各班制定的母亲节行动方案,开展感恩行动,将温馨的话语、美丽的鲜花、体贴的行动等献给最伟大的母亲。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母亲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做家务、送贺卡、送礼物,等等。这次活动也让孩子们了解了自己的母亲,理解的自己的母亲,增进了母子的亲情,更重要的是本次活动让学生学会了主动感谢与关怀他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解体会父母师长的辛劳,懂得助人以及回馈他人,培养了孩子们感恩的心。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好:7 您已经评价过!一般:1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5 问问团队 途共1人编辑答案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思想及观点 思想概述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教育观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爱情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无力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好:7 您已经评价过!一般: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6 匿名 回答采纳率:300% 2010-02-15 20:41 我有更好的回答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相关内容

•柏拉图式的思想到底是怎么样的090718•柏拉图式爱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00503•你的爱情观念是什么呢是所谓的柏拉图式吗/还是080807•柏拉图的爱情观念是什么呢080128•柏拉图的思想都间接受到了谁的思想081116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式爱情 **什么是爱情 柏拉图柏拉图式的爱情名言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永恒柏拉图是什么意思

其他答案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感观世界和理念世界,感观世界是指人们现实生活的世界,而理念的世界是一个独立存在于人们生活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层次。理念是先天的,即每个人天生就是拥有理念的,所以他认为,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种后天的积累的学习而是对已经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所以柏拉图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论。

我觉得,与其说人有先天存在的理念,不如说人有着先天的认识能力,是人的这种先天本有的认识能力使得人能够认识纷繁多杂的表象世界,并且能够从中找到最为本质的东西,所以,我更为推崇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是康德将柏拉图的理念从抽象中还原成了人的一种先天存在的能力,使哲学从天堂重返人间。

很多朋友希望我能给他们的企业或者产品做策划,也有人经常会问到,什么样的策划才是有价值的策划?我该怎么组建自己的策划团队?是外包策划比较靠谱还是自己建立团队比较靠谱?

突然冒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其实是来源于对市场走向未知的一个恐慌,这种时候确实是需要策划的支持,然而策划并不是非常神秘的事情,也并不是什么特定人群才可以进行策划工作,这恰好是一个对经验要求非常低的职业。

做好策划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策划是一个很少用到经验的工作,大部分需要从零开始,所以对于长期定性于某一项工作的人来说,就会感觉好像比较难以适应。

所以统一回答朋友们的问题,我打算开一个新坑,把我策划过程中的一些思路,总结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各位在我的策划日记中,能慢慢的感受到策划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今天是第一期,就先说说“一个有用的策划”,前期需要做些什么,那么通过这个分享,各位大大也可以判断一下您找到的策划团队或者个人,是不是在给您做一个有用的策划。

策划者的两大原则

基于我对于策划的理解,一个有用的策划需要遵循两大原则,是不可以违背的,每一个加入红狼团队的人,我都会告诉他们策划者的两大原则。

第一原则:实事求是

再多的经验都是曾经的经历,哪怕曾经那次做得有多么成功,这次和上一次的相似程度有多么高,都必须重新从零开始是思考,莱布尼茨是德国犹太族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曾经说过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人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客观的看待问题,是一个策划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点也是职业策划者比较悲催的设定,策划这个职业没有认证,不能凭借资质获得认可,只能依靠实力说话,之前做过多么伟大的策划,在面对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必须重新开始。

曾经见到过一些同行,客户还没有讲清楚产品的信息,他就凭着经验开始摇动指挥棒,说的头头是道,当然,只要曾经的那次策划是成功的,并且运气的成分没有占太大的比重,那么必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任何人听了都会觉得很棒。然而就算同一个策划者同时进行两个相同产品的策划,他们之间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结果发生很大的变化。

另外,营销思维是策划者必备技能之一,因为营销策划本来就是策划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有一些策划者凭借着自己的营销能力,把客户当成了营销对象,取得了客户的信任,然后再通过过程对客户进行期望值降低,最终接受无法实现目标的结果。这一类人群带有一定忽悠的成分,我们暂且不把他们定义为策划行业的人群考虑,稍后通过具体前期工作的阐述,可以将这一类群体区分开。

第二原则:严守机密

这就像一部电视剧,编剧对剧情发展的安排,会在特定的时候给观众意料之外的结果,然后让观众产生一种带入感,然后情绪跟随者剧情需要而变化。也像是一个游戏,规则的设定会将游戏变得不那么容易,但是又都在固有的轨道上进行,从而增加了游戏的挑战难度和可玩性,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了结果,那么这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如果我们知道了男主角最终会和女主角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那么在他们生离死别的时候,我们还会伤心落泪吗?

作为一个策划者,也应该抱着“剧透自挂东南枝”的觉悟。另一方面,策划的内容往往会成为一个商业机密,所以严守秘密的重要性,这里就不进行过多的阐述,相信各位看官都能明白原因。

基于以上两大原则,我们就可以进行初步判断,如果一个策划者连你公司或者产品的内容都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他们的策划阐述,那么这个策划多半是无法落地的,或者是等着中**的。

那么接下来红狼给出一个我做策划的一般流程,供大家参考:

1、聆听和询问

通常对于策划的项目来说,很少遇到相同的产品或者行业,所以对一个产品或者行业的充分了解是做策划的基础,一般来说,我会很仔细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眼中看这个行业,从而依靠基础信息进行一个初步判断,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确定难点和重点,并且通过不断的询问去更加精确的确定我的判断是否正确。

例如:曾经承接的一个活动策划,我在一开始会听客户对活动的目标进行一个阐述,如果阐述偏离,我会及时的拉回来,并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效果,对这个活动有什么样的预期,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等等。

当明确了目标之后,需要提问客户对这个活动的打算,想怎么做,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下一步是什么。这个环节需要同时了解的就是这个活动的难点,需要非常注意细节,有很多的前提条件可能是客户认为可行,却存在着不确定性的。所以要在跳过的细节进行追踪,及时的拉回来进行进一步确定。

在明确了大概思路之后,需要针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解决方案的追问,并且提出一些操作的可能性,向客户进行确认,如果这样做有没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通过XX得到XX条件是不是可行等等。

在这个部分基本都是在询问,越详细越好。当然也有可能会遇到比较不耐烦的客户,他们对策划的理解好像是你应该告诉我什么,而不是一直问我,如果我都知道,还要你这个策划做什么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一定的耐心,解释清楚询问的目的及意义,帮助客户理解策划的基本流程,避免信息不全而导致的策划方案无法落实等问题,这一点会在后面的沟通技巧中分享。

2、市场调查和分析

一个策划者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信息是最新的,所以必然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能快速的接受新思维,广义市场的信息获取能力,决定了是否可以在当下给出一些策划思路,一般来说,如果策划者说等我回去搜集一下信息再来反馈,那么很有可能已经轮不到你了。

所以策划者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一定是广泛的,各行各业,大环境的现状都要了解,没有什么是不需要学的,小到网络用语,大到国际局势,都需要时刻更新。

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针对性强的市场调查,广泛的信息容易片面,在给出初步意见之后,还需要针对该产品或者行业进行具体的信息获取,科研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二手资料,并且是大量的文献,以确保众多论点的全盘判断,最终得出最有可能的论断。

3、目标拆卸和重组

最终目标是大方向,一定要明确。但是策划更加需要重视步骤,所以面对一个项目,在初步了解信息之后,需要将终极目标拆卸为阶段性目标,例如:我们先怎么做,得到什么结果,然后再怎么做,达成什么结果,最后再怎么做,以实现目标。这个部分策划者一般在初次交流中就会进行大概的拆分,然后会根据各目标之间的先后关系,进行一个简单重组,整个规划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一定不会出现的情况就是:客户不断在问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办,然后策划者跟着客户的提问逐一回答。

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会在初次交谈中出现,在这之后,就是方案拟订阶段,方案拟订阶段同样属于策划的前期工作,这个部分我们下一期在继续进行。

其实说到这里,各位就会发现,其实策划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就是聆听,询问,论证,学习,定位,分解,重组。每一项都是任何人都能进行的思考,并不想很多人说的,策划者的脑子很好使,点子很多,其实获取的知识增多,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增加,点子也就自然会增加,并且需要始终明确目标,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就进一步拆卸问题,然后再解决,一直拆到问题变得可以解决为止,一般来说,一个问题难以解决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就需要把各个不确定性分解开,然后逐个击破,就不会产生太多的自变量,这个和数学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87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5
下一篇2024-02-15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