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大会堂
21896年4月6日,首届奥运会在古希腊的雅典开幕
3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资料,奥运会比赛项目是这样的分的:大项(SPORT)、分项(DISCIPLINE)和小项(EVENT),与雅典奥运会一样,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是大项28项,与雅典奥运会一样,这28项为:田径、赛艇、羽毛球、垒球、篮球、足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击剑、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水上项目、 现代五项、棒球、马术、跆拳道、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铁人三项、帆船帆板和排球。其中,有些项目没有分项,而最多分项最多的项目是水上,包括了游泳、花样游泳、水球和跳水4个分项,而田径虽然没有分项,却有46个小项,男子24个小项,女子22个小项,是奥运会项目中金牌最多的;其次是游泳,虽然没有分项,但是有32 个小项,男女各16项。
4田径、赛艇、羽毛球、垒球、篮球、足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击剑、体操(包括艺术体操和蹦床)、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水上项目(包括游泳、花样游泳、水球和跳水)、现代五项、棒球、马术、跆拳道、网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铁人三项、帆船帆板和排球(包括沙滩排球不)。302个小项中包括165个男子项目、127个女子项目和10个男女混合项目。与雅典奥运会相比,女子项目增加两个,女运动员将增加大约130名
帆船
花样游泳
游泳
跳水
水球
艺术体操
皮划艇静水
举重
棒球
射箭
柔道
摔跤
射击
拳击
足球
篮球
乒乓球
跆拳道
马术
铁人三项
现代五项
击剑
蹦床
排球
沙滩排球
羽毛球
垒球
自行车
网球
手球
曲棍球
体操
田径
皮划艇激流回旋
赛艇
51促进全民广泛参与。依靠社会公众的有力支持,通过在各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诚信友爱,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使奥运会志愿服务成为全民参与奥运、提升素质的主要方式,形成全民共同做好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的生动局面,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为各界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和志愿者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树立志愿者形象,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程度。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推进公益社团组织的发展,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经常化和规范化,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者规模。推动志愿者立法工作,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3促进志愿者全面发展。重视奥运志愿服务对志愿者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志愿者的自我完善。发挥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志愿服务。加强对志愿者的指导、服务和帮助,提升志愿者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志愿者的服务精神,促进志愿者的成长进步。
4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把奥运会志愿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介绍和宣传中外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外文化的和谐对话和交融,提高全民的国际化意识、素质和能力,促进中外人士的交流和友谊,让中国更了解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6有吉祥物是吉祥的意思,也是成功的意思, 说明奥运会圆满成功
7古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民间传说,为古奥运会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赫拉克勒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克举行了运动会。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奥运会的起源,实际上与古希腊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9-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古代奥运会的盛衰
古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经历了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① 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② 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开始衰落。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制自参加了赛马。随后亚历山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仍积极支持,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③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运会由衰落走向毁灭。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经济规律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在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开始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之失去了兴趣。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公元895年,拜占廷人与歌德人的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连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就这样顺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不复存在了,繁荣的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
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本质、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非本质问题的纠结,去追问和探究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可或缺的“规范”。 ■麻晓春 “中小学教师通过做研究,培育“事实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经历“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证据说话,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中小学教师要不要“人人有课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讨论已久。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但关于中小学教科研的讨论却像是一个“涟漪”,在一个圆圈里徘徊,即没有跳出来,也无法深下去。讨论中,大家说的似乎都有道理。 反对者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种种问题,病得还不轻: 一是形式化。参与者关注的是方案撰写、课题申报、立项、论证、评奖,却忽视了对研究问题的深究、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导致“申报急急忙忙,开题热热闹闹,过程松松垮垮,结题了了草草”,忙的是外在的形式,让教师觉得累却无用。 二是功利化。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评奖,所以急于在短时间内拿出东西,东拼西凑,甚至“复制+剪辑”,有悖于教育研究精神和价值的做法盛行于中小学校园。 三是泛研究。参与者不愿投入艰苦劳动,没有文献搜集和整理,不对问题做深入研究,甚至有课题没问题,没有真实的数据以及必要的论证推理,只有“观点+例子”,找一个实例,套上一个“理论”,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和准则。 支持者认为,中小学教科研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否定。自“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提出以来,改变了教师沦为“教书匠”的原有定位,教科研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被广大学校、教师所接受、所实践。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必经之路,是增强教师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必备要素。我国无数中小学就是通过开展教科研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无数中小学教师就是通过做研究成为一代名师。 从要不要“人人有课题”的论题看,实际上隐含了两个话题:一是要不要人人做研究,二是要不要做课题。其实,“做课题”只是“做研究”的一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研究是由中小学教师根据所要解决问题和个人需要、条件等因素来决定的。做课题是做研究,不做课题同样可以做研究,如课例分析、课堂研讨等。我们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要不要做研究,教师应该如何做研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把备课作为研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独立备课,“绝不做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第二次,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边教边改,每课必写“教后记”,“一步一陟一回顾”。经过对上百篇课文的独立钻研,对教材有了一种“庖丁解牛”的本领,为自己的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和超凡的能力。 北京十一学校的王春易老师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实践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地推动工作持续地发展。在自主课堂上,学生不会自学,她尝试“学习规划书”,引导学生自学;课堂中学生不会讨论,她培训小组长,实施团队评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课时不够,她探索“大单元教学”,把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大单元教学,没有教材,她组织教研组老师改教案、编教材;课堂上教师不讲了、少讲了,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她把知识问题化,用问题来导学,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新学校行动研究”团队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把行动拿出来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就是学校工作中的优势、问题和矛盾;“把成果付诸行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是追求写研究报告、论文,而是解决方案、操作模式、行为改进,把研究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工作的动力。 无论是于漪老师的备课就是研究,还是王春易老师和“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工作即研究,都是基于教师工作、解决教师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难道不需要教师“人人去做”吗?我们应积极提倡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研究。我们反对的是为了花样文章做课题,搞劳民伤财的形式;我们反对的是脱离自己的工作,盲目追风、求新、凑热闹;我们反对的是把研究作为评职、评优捞分的手段,弄虚作假,背离中小学教师做研究的基本价值。 中小学教师通过做研究,培育“事实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经历“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证据说话,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点、规范方面,日本中小学的“授业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中小学,教师按科目、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研究课”,用一个月至一年的时间经历“问题探索、设计课程、实地教学、评估成效、重写教案、再次试教、评估反思以至最终分享成果”的研究过程;倡导教师“从自己的授课中学习”,建议“用于经验交流的报告书写”,包括“研究概要”、“研究的目的”、“授业观、儿童观”、“授业的设计”、“实施情况的记述”、“结果与考察”、“具体的建议”、“反省或感想”、“附录资料”等。可以说,日本中小学的“授业研究”就是一种基于教师工作、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是基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特性而有别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规范。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