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处于北纬34度的城市:
中国
连云港、徐州、平顶山、风陵渡、西安、宝鸡、
巴基斯坦
拉瓦尔品第、白沙际烟阔瓦
喀布尔、赫拉特
伊朗:阿蜡克、克耳曼沙赫
伊拉克:巴格达
叙利亚:大马士革
黎巴嫩:贝鲁特
突尼斯:加贝斯
阿尔及利亚:拉格瓦特
摩洛哥:拉巴特
美国:亚特兰大、菲尼克斯、洛杉矶
日本:大阪、广岛
韩国:所安。
自美国和北约军队5月撤离阿富汗后,阿富汗内战爆发,塔利班作为攻击一方攻占多个省市。按照塔利班方面的说法,该组织迄今已攻占全国34个省会城市中的30个。以下是事件脉络:
4月14日: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宣布,驻阿美军将于今年9月11日前全部撤出,以结束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拜登说,美军“很难”在上届政府承诺的5月1日期限前完全撤出。
5月4日:塔利班武装与政府军在南部赫尔曼德省激烈交火。除这一省份,塔利班在拉格曼省、加兹尼省、坎大哈省、查布尔省、赫拉特省和巴格兰省发动攻势。
5月11日:塔利班攻占通往喀布尔的一座战略重镇。这座战略重镇位于瓦尔达克省,距离喀布尔车程仅半小时,是连接首都与塔利班腹地坎大哈省的重要枢纽。
6月7日:阿富汗政府高级官员说,随着政府军与塔利班交火升级,超过150名政府军士兵在24小时内丧生。政府方面说,战火已蔓延至全国34个省份中的26个。
6月22日:塔利班武装向远离其南部大本营的北部地区发动一系列进攻。联合国秘书长阿富汗问题特别代表德博拉·莱昂斯说,塔利班5月初以来占领阿富汗370个地区中的50多个。
7月2日: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说,美国和北约军队已全部撤离驻阿最大军事基地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这个基地正式移交给阿富汗军队。
7月8日:美军遗弃的军用车辆停放在阿富汗帕尔万省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内。美国和北约军队已从该基地全部撤离。
7月5日:塔利班发言人说,塔利班打算最早8月向阿富汗政府提出书面和平方案。
7月21日:美军一名高级官员说,塔利班已控制阿富汗全国大约一半地区。
7月12日:阿富汗安全部队人员在拉格曼省执行军事行动。
7月25日:美军称将在“今后数周”继续为阿富汗政府军对抗塔利班提供空中作战支持。
7月26日: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发布报告说,5月和6月,阿富汗平民死伤人数达到近2400人,是2009年有记录以来这些月份的最高值。
8月6日:塔利班攻下首个省会城市、西南部尼姆鲁兹省首府扎兰季市。塔利班随后几天宣布攻占多个省份首府,包括北部战略要地昆都士省首府昆都士市。
8月13日:塔利班武装人员在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街头。
8月13日:塔利班宣布已占领18座省会城市,包括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和第三大城市赫拉特。
8月14日:塔利班控制北部重镇、巴尔赫省首府马扎里沙里夫和东部卢格尔省首府普勒阿拉姆。普勒阿拉姆距离喀布尔大约60公里。
8月15日:阿富汗民族和解高级委员会主席阿卜杜拉在社交媒体上说,总统加尼已离开阿富汗。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当天晚些时候宣布,塔利班武装人员已进入首都喀布尔。双方分别证实,塔利班不打算武力夺取首都喀布尔,双方代表正在商谈权力和平交接。
我国外交部谈阿富汗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8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阿富汗局势发展很快,中方如何评价当前阿富汗局势?
华春莹表示,阿富汗局势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尊重阿富汗人民的意愿和选择。阿富汗战乱已经持续了40多年,停止战争、实现和平既是3000多万阿富汗人民的心声,也是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共同期盼。中方注意到,昨天阿富汗塔利班方面表示阿富汗战争已经结束,将协商建立开放包容的伊斯兰政府,并采取负责任行动,确保阿富汗公民和外国驻阿使团的安全。
华春莹强调:“中方期待这些表态能够落实,确保阿富汗局势实现平稳过渡,遏制各类恐怖主义和犯罪行径,让阿富汗人民能够远离战乱,重建美好家园。”
以上内容参考 无限成都-阿富汗局势“变天” 世界各国表态
艾米尔·尼扎米丁·艾里希尔·纳瓦依(1441-1501年,简称阿利舍尔·纳沃伊)是十五世纪的帖木儿帝国诗人,突厥族伟大的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纳瓦依”是他的笔名,意为“曲调、鸣啭”。生于赫拉特。出身于突厥族察合台系巴尔拉斯部,祖辈为贵族,其父曾任帖木儿王朝廷书记官。纳瓦伊自幼受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15岁时即以诗作闻名。是霍拉桑的帖木儿后王苏丹侯赛因·拜卡拉的同窗好友,1469年任宫廷掌玺官。1472年被任命为大臣,并取得“埃米尔”称号,担任苏丹侯赛因在首都赫拉特的代表。后一度失宠,被派往阿斯特拉巴德任监察官员。他反对达官贵人的贪赃枉法,因而引起宫廷不满,终于被迫离职。1488年回到故乡赫拉特(今阿富汗斯坦境内的一个城市),专心写作。1501年1月3日病逝。
当时的赫拉特城为中亚文化的中心.纳瓦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代不断研习乌兹别克、波斯、阿拉伯的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哲学、天文、历算等,还攻习过绘画和音乐。他聪明好学,记忆惊人,又经过一些知名学者的指点,在文化领域的诸方面部取得了卓越成就。纳瓦依的成功还由于他特殊的身世遭遇。他出身名门显贵,家庭曾遭受打击迫害,转辗流徙,贫愁交加,饱尝世间辛酸,熟睹人生苦难。这对他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
1449年,由于帖木儿王朝发生了夺位之争,艾利希尔·纳瓦依一家被迫离开赫拉特,在1452年乌布勒·卡希姆·巴布尔(Ubul Qasim Babur)执政后又回到赫拉特.纳瓦依15岁登上诗坛,童年的诗作就受到前辈诗人鲁提菲的奖赏.以后他到了马什哈德(Mashhad,今伊朗境内),开始用两种语言——波斯语和突厥语写诗.因此他很快便获得了“双语诗人”的美誉.他用波斯语写的诗,署名“帕尼”(隐士之意),用突厥语写的诗,署名“纳瓦依”(无声、呐喊、知心人之意).同时从事哲学、文学艺术研究。1466年回到故乡赫拉特.
1469年,他童年时代的同学及朋友侯赛因·巴伊卡拉(Huseyin Bayqara)执政控制了赫拉特.纳瓦依最初曾对他寄于极大的希望。以为他会主持正义,推行教化.但结果很令纳瓦依失望。1470年,赫拉特爆发了起义。纳瓦依对起义表示同情.后来,起义以和解宣告结束。他在调解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人们极大的爱戴.1472年4月开始,纳瓦依在苏尔坦·侯赛因·巴依喀拉宫廷任宰相,他主持正义,加强整顿,推行改革,抑制豪门权贵,保护平民权益,提倡学术,奖励后学,对繁荣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遭到了上层保守势力的反对。1476年,因遭诽谤而辞职。从此一心从事文学创作。在以年的生涯中,把大量心血和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文学创作,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讴歌正义、善良、智慧、勤劳,追求真善美.揭露残暴,昏昧、奸诈、伪善,鞭挞假恶丑.1501年,纳瓦依在赫拉特逝世,被安葬在那里。
从以上简历可以看出,赫拉特城是纳瓦依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地。这个城市是14~15世纪中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纳瓦依的家庭也是文学世家.他自幼就在当时知识渊博的学者那里学习。被他称为在突厥语言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诗人。以浓厚的兴趣学习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系统地学习了波斯语。这为他更好地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纳瓦依之前和与之同时代的一些诗人指出了察合台语文的一些优越性.但纳瓦依时期的学者中仍存在着较多的用波斯语写作的倾向。纳瓦依批评丁这一倾向,用察合台浯文进行文学创作,使这一语文更加发达、完美.并使自己的创作达到顶峰。纳瓦依不仅自己投身于文学创作,还为霍拉桑文学环境的创造付出了大量精力。自己出资建立清真寺、经文学堂及其他教育机构,把饱学之士集中起来,为他们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艾里西尔·纳瓦依
中亚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尼扎木丁·阿里舍尔·纳沃伊(Alisher_Navoiy)生于1441年,卒于1501年。是中亚乌兹别克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最富盛名的卓越代表。乌兹别克族文学家,他生于赫拉特(Hirat,今阿富汗斯坦境内。中的尼扎木丁·巴赫西(也称厄牙赛丁·巴赫西。由于是音译,所以他的名字在汉语里有各种写法,都是通过AlisherNavoiy音译来的,主要有“艾力西尔·那瓦伊”、“埃里谢尔·纳瓦伊”、“纳瓦依”等写法。他的代表作之一《法尔哈德和希琳》被翻译成中文。
中文名:阿里舍尔·纳沃伊
外文名:AlisherNavoiy
别名:艾里希尔·纳沃伊;阿里谢尔·纳瓦依
民族:乌兹别克族
出生地:阿富汗斯坦赫拉特
出生日期:1441年2月9日
逝世日期:1501年1月3日
职业:诗人、思想家、学者、哲学家、文学家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法尔哈德和希琳》
代表作品:hamisa,hazainulmeani,lissanutteyir等等
生平
艾米尔·尼扎米丁·阿里舍尔·纳沃伊(1441-1501年,简称阿利舍尔·纳沃伊)是十五世纪乌兹别克族帖木儿帝国诗人,乌兹别克族伟大的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纳瓦依”是其笔名,意为“曲调、鸣啭”。生于今阿富汗境内的赫拉特。出身于突厥族察合台系巴尔拉斯部,祖辈为贵族,其父曾任帖木儿王朝廷书记官。纳瓦伊自幼受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15岁时即以诗作闻名。是霍拉桑的帖木儿后王苏丹侯赛因·拜卡拉的同窗好友,1469年任宫廷掌玺官。1472年被任命为大臣,并取得“埃米尔”称号,担任苏丹侯赛因在首都赫拉特的代表。后一度失宠,被派往阿斯特拉巴德任监察官员。他反对达官贵人的贪赃枉法,因而引起宫廷不满,终于被迫离职。1488年回到故乡赫拉特(今阿富汗斯坦境内的一个城市),专心写作。1501年1月3日病逝。
当时的赫拉特城为中亚文化的中心.纳瓦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代不断研习突厥、波斯、阿拉伯的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哲学、天文、历算等,还攻习过绘画和音乐。他聪明好学,记忆惊人,又经过一些知名学者的指点,在文化领域的诸方面部取得了卓越成就。纳瓦依的成功还由于他特殊的身世遭遇。他出身名门显贵,家庭曾遭受打击迫害,转辗流徙,贫愁交加,饱尝世间辛酸,熟睹人生苦难。这对他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
1449年,由于帖木儿王朝发生了夺位之争,艾利希尔·纳瓦依一家被迫离开赫拉特,在1452年乌布勒·卡希姆·巴布尔(UbulQosimBobur)执政后又回到赫拉特.纳瓦依15岁登上诗坛,童年的诗作就受到前辈诗人鲁提菲的奖赏.以后他到了马什哈德(Mashhad,今伊朗境内),开始用两种语言——波斯语和突厥语写诗.因此他很快便获得了“双语大师”的美誉.他用波斯语写的诗,署名“帕尼”(隐士之意),用突厥语写的诗,署名“纳瓦依”(呐喊、知心人之意).同时从事哲学、文学艺术研究。1466年回到故乡赫拉特.
1469年,他童年时代的同学及朋友侯赛因·巴伊卡拉(HuseyinBayqara)执政控制了赫拉特.纳瓦依最初曾对他寄于极大的希望。以为他会主持正义,推行教化.但结果很令纳瓦依失望。1470年,赫拉特爆发了起义。纳瓦依对起义表示同情.后来,起义以和解宣告结束。他在调解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人们极大的爱戴.1472年4月开始,纳瓦依在苏丹侯赛因·巴依喀拉宫廷任宰相,他主持正义,加强整顿,推行改革,抑制豪门权贵,保护平民权益,提倡学术,奖励后学,对繁荣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遭到了上层保守势力的反对。1476年,因遭诽谤而辞职。从此一心从事文学创作。在以年的生涯中,把大量心血和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文学创作,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讴歌正义、善良、智慧、勤劳,追求真善美.揭露残暴,昏昧、奸诈、伪善,鞭挞假恶丑.1501年,纳瓦依在赫拉特逝世,被安葬在那里,(最近几年乌兹别克斯坦派人去阿富汗重新修建了阿里舍尔·纳沃伊之墓上的建筑,并在周边进行了绿化)。
从以上简历可以看出,赫拉特城是纳瓦依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地。这个城市是14~15世纪中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纳瓦依的家庭也是文学世家.他自幼就在当时知识渊博的学者那里学习。被他称为在突厥语言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诗人。以浓厚的兴趣学习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系统地学习了波斯语。这为他更好地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纳瓦依之前和与之同时代的一些诗人指出了察合台语文的一些优越性.但纳瓦依时期的学者中仍存在着较多的用波斯语写作的倾向。纳瓦依批评丁这一倾向,用察合台浯文进行文学创作,使这一语文更加发达、完美.并使自己的创作达到顶峰。纳瓦依不仅自己投身于文学创作,还为霍拉桑文学环境的创造付出了大量精力。自己出资建立清真寺、经文学堂及其他教育机构,把饱学之士集中起来,为他们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终生遵从禁欲主义,未曾娶妻。他积极倡导和兴
办伊斯兰文化事业,在赫拉特等城市主持兴建了清真寺、伊斯兰经学院,并经常给学者、诗人、音乐家等以慷慨资助和保护,对帖木儿王朝伊斯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博学多才,对宗教、历史、哲学、绘画、建筑学和音乐等都有较深的造诣。纳瓦伊最早用察合台文创作诗歌,其颂诗、鲁拜诗最为著名,是乌兹别克文学的开创者。他还是著名的乐师,所创作的“纳瓦木卡姆”曾蜚声中亚,并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在宗教思想上,纳瓦伊深受贾米苏菲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的学理和修持道路作了发展和阐释,提出了入世主义的道乘修持原则。他认为苏菲应“修道于众,外与被创造物、内与造物主联系”。认为“善德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与世人交往,以求相互有益。修道者如此互相交往,方能获众多善果。”因此“要巡游于人世之上”,“修道于人群之中”(见《爱之轻风》、《伊斯坎德尔之墙》)。这些观点概述了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崇尚现实生活的原则。
由于阿利舍尔·纳沃在乌兹别克族文学史上具有卓越贡献,成为乌兹别克文学的奠基人,在乌兹别克斯坦阿利舍尔·纳沃无处不在,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在乌兹别克斯坦设有纳沃伊州、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设有阿利舍尔·纳沃艺术剧院、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设有阿利舍尔·纳沃伊国家公园、在塔什干市设有阿利舍尔·纳沃伊大街、在塔什干市设有阿利舍尔·纳沃伊雕像好几个,在塔什干市设有阿利舍尔·纳沃伊地铁站、在乌兹别克斯坦货币上印有阿利舍尔·纳沃伊雕像图案,在塔什干市设有阿利舍尔·纳沃伊图书馆,在塔什干市中心设有阿利舍尔·纳沃纪念碑,当各国***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总会到这个纪念碑前为乌兹别克族伟人鲜花致敬。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以及各大院校、国家机关等部门,每年组织举办阿利舍尔·纳沃伊诞生纪念活动。(比如庆祝了阿利舍尔·纳沃伊诞生550周年、769周年、570周年、571周年、572周年、573周年、574周年、575周年576周年)。
2017年3月13日上午,乌兹别克斯坦传奇乌兹别克族诗人阿里舍尔·纳沃伊雕像揭幕仪式在上海大学成功举行,乌兹别克族人民视他为本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在上海大学树立阿里舍尔·纳沃伊的雕像,是中乌两国人民友谊深厚源远流长的象征。
著作
生于官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5岁时即以诗作闻名。
1469年任霍拉桑苏丹胡先·拜卡尔的掌玺官,1472年被任命为大臣,并取得“艾米尔”(东方伊斯兰国家的军事首领)的称号。他提倡艺术,并经常给学者、诗人和音乐家等以慷慨的资助。他反对中世纪的专制制度,反对达官贵人为富不仁,贪赃枉法,因而引起宫廷的不满,终于被迫离职。
1488年回到故乡格拉特,埋头写作。他的作品有30卷,最负盛名的是《五诗集》,包括《正直者的不安》(1483)、《莱伊丽和马季农》(1484)、《法尔哈德和希琳》(1484)、《七行星》(1484)和《伊斯坎德尔墙》(1485)5部长诗。1498至1499年又出版重要诗集《思想的宝库》,包括《童年的异事》、《青年的珍品》、《中年的异事》和《老年的训言》。此外还著有哲学论文《心之所钟》(1500)和有关诗学的文章。《心之所钟》谴责荒*无道的执政者,主张由正直的执政者治理国家。
纳瓦依的抒情诗和叙事诗:
(一)《四卷诗集》,《精义宝库》
纳瓦依的《四卷诗集》,又被称为《精义宝库》,包括十六种格律的抒情诗集,收录三千一百三十二首短章,近四万五千行。这部诗集是根据人生的不同时期编写的。《四卷诗集》的序言说明了这些时期的顺序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但是,当代研究者发现纳瓦依的抒情诗,不是按历史顺序,而是按内容编的。
(二)《五卷诗集》(海米赛)
这部诗集是纳瓦依文艺创作的顶峰,也是乌兹别克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五卷诗集》是诗人于1483~1485年在赫拉特用突厥语写成的.也被称为《海米赛》。“海米赛”一词是文学术语,本义是“五”的意思.这一术语是在中世纪伊斯兰文学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文学流派的名称曾采用过《王部诗》、《五部诗集》、《五卷集》、《五部书》等
(三)、纳瓦依的其他著作
除了《四卷诗集》和《五卷诗集》外,还有《艾力伯因》、《诗的真谛》.《瓦台甫书》、《先知与学者史》、《赛依僖·喀赞·艾尔德希尔传》、
《穆罕默德英雄传》、《韵律准绳》、《鸟语》、《两种语言争辩》、《文坛荟萃》、《情之所钟》、《法尼诗卷》、《刍议》等
早在2001年10月7日,美英已组成联军进入阿富汗境内与当地的北方联盟接触。双方其后达成协议,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权。并在当天晚上进行空袭,攻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多个据点。
美国在首轮空袭中采用了不同种类的武器,据美国军方公布,共动用了50支导弹、15架战机和25枚炸弹。同时美国还在空袭时投下大量救援物资,据美国声称这是为了赈济空袭中受伤的平民。
2001年11月9日,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开始。马扎里沙里夫在阿富汗北方是一个大型城市。塔利班在马扎里沙里夫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存在。美国轰炸机地毯式轰炸塔利班部队的阵地。 下午2时,北方联盟部队攻下了城市的南部和西部,并且控制了城市的主要军事基地和机场。战斗在4个小时后结束。到日落时分,塔利班残余部队向南部和东部撤退。
战斗结束后,大批塔利班支持者被处决,在整个马扎里沙里夫开始出现抢劫。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后,北方联盟迅速拿下了北方地区的5个省份。塔利班在北方地区的势力开始瓦解。
2001年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喀布尔,11月13日北方联盟部队抵达喀布尔市。市区只有炸弹坑和焚烧过的树叶。一组大约20人的强硬阿拉伯武装分子被发现藏身于市内的公园,随后被消灭。 喀布尔的陷落标志著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国的瓦解。在24小时内,所有的阿富汗沿伊朗边境各省,包括关键的城市赫拉特,都被北方联盟攻下。当地普什图族指挥官和军阀接管整个阿富汗东北部,包括关键的城市贾拉拉巴德。
近1000名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志愿者部队死守北方战线。到当年11月16日,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最后一个据点被北方联盟围困。此时,塔利班主力已被迫撤回到阿富汗东南部坎大哈周围地区。 美军阿富汗一处营区2005年10月份驻阿富汗美军发生所谓“焚尸门事件”,塔利班武装分子声称美军利用焚尸当成心理战术,美军否认。2005年10月21日美国表示战场上可能有所谓所谓“虐尸”事件是属于卫生处理,不过火化尸体不符一些伊斯兰传统才会引起争议,并非为了对塔利班或者阿富汗平民施加心理压力。已经成立了联合调查小组,对这一事件调查。美国在阿富汗实际上是有一个心理战单位“美国陆军第913心理战小组”。
长安(今西安)、虢县(今宝鸡)、上邽(今天水)、金城郡(今兰州)、西宁、姑臧(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伊吾(今哈密)、王庭(今吐鲁番)、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固勒扎(今伊宁)、迪化(今乌鲁木齐)15座陆上丝路古城。
我国的西安、宝鸡、天水、兰州、西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宁、和田、喀什15座陆上丝路古城。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
1、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2、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临夏),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3、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
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
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
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1、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2、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3、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
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扩展资料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
-丝绸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