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 -1837年1月29日),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
2、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屠格涅夫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1818年11月9日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俄国编剧,主要作品《乡间一月》、《屏息闭眼》、《恶意的诱惑》。
4、契诃夫
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5、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开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团,参加苏联国内战争。
1920年秋天在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写成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历代君主 编辑 伊沙库王朝“住在帐篷中的国王”所谓“住在帐篷中”是亚述王表中的原文,这也许是暗示这一时期的亚述人仍过着游牧生活。伊库努姆图迪亚 约前2500年阿达姆扬吉苏赫拉姆哈尔哈鲁曼达鲁伊姆苏哈尔苏迪达努哈纳祖瓦布努瓦布阿巴祖贝鲁阿扎拉赫乌什皮亚 约前2020年“先王”最有争议的一段王表,仍不能理解“先王”一词的含义。乌什皮亚之子阿皮亚沙尔阿皮亚沙尔之子哈雷哈雷之子萨马尼萨马尼之子哈亚尼哈亚尼之子伊路-梅尔伊路-梅尔之子亚克梅西亚克梅西之子亚克梅尼亚克梅尼之子亚兹库尔-埃尔亚兹库尔-埃尔之子伊拉-卡布卡巴伊拉-卡布卡巴之子阿米努名年官不明的国王这一段中的几个伊沙库,他们于每年任命的名年官的名字失传了。阿米努之子苏利利基克基亚 约前2000年-前1985年阿基亚 约前1985年-前1970年普祖尔亚述一世 约1970年-前1960年沙利姆-阿赫 约前1960年-前1945年伊路舒玛 约前1945年-前1906年古亚述时期阿淑尔王朝伊里舒姆一世 前1906年-前1867年伊库努姆 前1867年-前1860年萨尔贡一世 前1860年-前1850年普祖尔亚述二世 前1850年-前1830年纳拉姆辛 前1830年-前1815年伊里舒姆二世 前1815年-前1809年沙姆希阿达德一世 前1809年-前1781年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君主制。伊什梅-达甘一世 前1780年-前1741年姆特-阿什库尔 前1730年-前1720年里姆什 前1720年-前1710年阿辛努姆 前1710年-前1706年空位时代的7个篡位者:(前1706年-前1700年)亚述杜古尔亚述阿帕拉伊迪纳西尔-辛辛-纳米尔伊布基-伊什塔尔阿达德萨路路阿达西贝路-巴尼 前1700年-前1691年利巴伊亚前1690年-前1674年沙尔马阿达德一世 前1673年-前1662年伊普塔尔-辛 前1661年-前1650年巴扎伊亚 前1649年-前1622年路拉伊亚 前1621年-前1618年舒-尼努瓦 前1615年-前1602年沙尔马阿达德二世 前1601年-前1598年伊里舒姆三世 前1580年-前1567年沙姆希阿达德二世 前1567年-前1561年伊什梅-达甘二世 前1561年-前1545年沙姆希阿达德三世 前1545年-前1529年亚述尼拉里一世 前1529年-前1503年普祖尔亚述三世 前1503年-前1479年恩利尔-纳西尔一世 前1479年-前1466年努尔-伊利 前1466年-前1454年亚述沙杜尼 前1454年亚述拉比一世 前1453年亚述纳迪纳赫一世 前1435年-前1420年恩利尔-纳西尔二世 前1420年-前1414年亚述尼拉里二世 前1414年-前1407年亚述贝尔尼谢舒 前1407年-前1398年亚述里姆尼谢舒 前1398年-前1390年亚述纳迪纳赫二世 前1390年-前1380年中亚述时期图库尔蒂-尼努尔塔王朝伊里巴阿达德一世 前1392年-前1366年亚述路巴里特一世 前1365年-前1330年恩利尔尼拉里 前1330年-前1319年阿里克-登-伊利 前1319年-前1308年阿达德尼拉里一世 前1308年-前1275年萨尔玛那萨尔一世 前1275年-前1245年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 前1245年-前1208年亚述纳迪纳普利 前1207年-前1204年亚述尼拉里三世 前1203年-前1197年恩利尔-库杜里-乌苏尔 前1197年-前1193年尼努尔塔-阿帕尔-伊库尔 前1192年-前1180年亚述-丹一世 前1179年-前1133年亚述雷什伊希一世 前1133年-前1116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 前1116年-前1077年阿沙里德-阿帕尔-伊库尔 前1077年-前1074年亚述贝尔卡拉前1074年-前1057年沙姆希阿达德四世 前1057年-前1050年亚述那西尔帕一世前1050年-前1032年萨尔玛那萨尔二世 前1031年-前1020年亚述尼拉里四世 前1020年-前1016年亚述拉比二世 前1016年-前973年亚述雷什伊希二世 前973年-前967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二世 前967年-前935年亚述-丹二世 前935年-前912年新亚述时期(亚述帝国)那西尔帕王朝阿达德尼拉里二世 前912年 - 前891年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二世 前891年 - 前883年亚述那西尔帕二世 前883年 - 前859年萨尔玛那萨尔三世 前858年 - 前824年沙姆希阿达德五世 前823年 - 前811年阿达德尼拉里三世 前811年 - 前783年萨穆-拉玛特(摄政),前810年 - 前805年 萨尔玛那萨尔四世 前783年 - 前773年亚述-丹三世 前773年 - 前755年亚述尼拉里五世 前755年 - 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王朝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前745年 - 前727年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前727年 - 前722年萨尔贡王朝萨尔贡二世前722年 - 前705年西拿基立前705年 - 前681年以撒哈顿前681年- 前668年亚述巴尼帕 前668年 - 前631年至前627年之间亚述-埃提尔-伊兰尼 约前631年 - 前627年辛-舒姆-利希尔 前626年辛沙里施昆约前626年 - 前612年前612年,亚述首都尼尼微被米底和新巴比伦联军攻陷。一名亚述将领在埃及支持下在哈尔兰以亚述的名义又统治了几年。亚述乌巴立特二世 前612年~约前609年请采纳
时光倒流70年
片名: 时光倒流七十年
原名: Somewhere in Time
又名: 似曾相识
地区: 欧美
导 演: 珍诺特 兹瓦克(Jeannot Szwarc)
主要演员: 克里斯托弗 里夫(Christopher Reeve)
简 西摩(Jane Seymour)
克里斯托弗 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
特里萨 赖特(Teresa Wright)
出品年代: 1980年
**类型: 剧情/爱情
片 长: 108分钟
影片的主题曲最终和本片一样成为了经典,它的完整题名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此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编号43。这首乐曲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
后来还据说,本片中的音乐主题是JOHN BARRY自己创造的,片中不过是用到了《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那段非常著名的十八变奏(如男主角第一次在墙上看到画像时)。 而最最不可思议的是据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上讲,JOHN BARRY的主题是将拉赫的十八变奏的五线谱上以某一线为中心,将上下的音符翻转过来,就成了这一同样动人的主题。
本片获得当年多项奥斯卡提名,虽然最后几乎是一无所获,但完全无损于它的经典地位。音乐与**的完美结合,相辅相成,令人如痴如醉
**改编自美国20世纪伟大作家Richard Matheson发表于1976年的小说《Bid Time Return》
"建议大家先不要看**剧情梗概,有时间先去看看**吧,相信**比简介更能打动你"
1972年5月,Millfield大学,年轻的Richard兴高彩烈地和他的同学、朋友们一起庆祝由他执笔的舞台剧《Too much spring》排演成功。一位一直坐在角落里默默注视他的白发老妇人缓缓走到了他的面前,她拿出一块金色怀表放进Richard的手心,深情地对他说:“Come back to me”。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惊诧地看着这位陌生的老妇人。老妇人回到Grand Hotel,一个人坐在摇椅上陷入了沉思。
八年后的芝加哥,Richard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有名的剧作家。他的《Too much spring》已经为他赢得了许多奖项。一天,和女友分手后心情烦闷的Richard开着车决定出门旅行,他偶然看到了路边的以前同学们提起过的Grand Hotel,就一直开了过去 。他决定在那里住一个晚上散心。
在前台办完入住登记后,一位从5岁起就在这家酒店生活的行李员Arthur帮他把行李提到了313房间,Arthur觉得Richard很眼熟,好像以前见过,但Richard说这是他第一次来这家酒店。Richard下楼来到大堂里的餐厅准备就餐,却被告知餐厅还要四十分钟才开放。无所事事的Richard走进了大堂里的酒店历史陈列室。在那里,他被挂在墙上的一副美丽的年轻女子的画像深深吸引住了,但是画框下方的姓名处却空着。
Richard急忙跑去找Arthur询问这位女子是谁,Arthur告诉他这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女演员Elise,曾经在酒店的剧场演出过。神魂颠倒的Richard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查阅Elise的资料,在一本介绍美国著名女演员的老杂志中惊讶地发现她就是8年前在学校里遇见过的那位老妇人。他来到那本杂志的作者Laura家,向她出示了Elise交给他的怀表,却遗憾地得知Elise就在把怀表交给他的那个晚上去世了。Richard在Laura家看到了许多Elise年轻时的照片和演出服,还有一个Grand Hotel造型的音乐盒。
Richard决定回到1912年去找Elise弄清他所有的疑问,他来到大学找到了一位专门研究时间旅行的教授,教授告诉他自己曾经有一次成功地回到过去。Richard到古董店里购买了1912年的硬币,又买了一套旧款式的西装,他回到酒店房间,静躺在床上,用教授教他的心理暗示法假想着自己在1912年的6月27号。 一直无法成功的他又跑去翻阅1912年的酒店客人登记资料,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在1912年6月28日早上9点18分在这家酒店的登记簿上签过名,当时他住在416房间,Elise住在117房间。
精疲力尽的Richard沉沉睡去,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真的回到了1912年。兴奋异常的Richard赶快跑去Elise住的117号房间找她,但Elise并不在房间里。在找遍了酒店的每个角落后,不死心的Richard又跑去Elise演戏的剧场,一个演员告诉他Elise应该在湖边散步。Richard终于在湖边见到了独自散步的Elise。刚交谈了几句,Elise的经理人William突然出现了,对Richard怀有敌意的他马上带走了Elise。
晚上,Richard混进了需要预约才能进入的餐厅,在那里他又找到了Elise,两人共舞一曲后Richard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Elise也对举止彬彬有礼的Richard有了好感。William一直担心Richard对Elise有什么企图,他提醒Elise要好好准备明晚的演出。原来William曾经告诉Elise她会遇上一个改变她一生的男人,Elise问William这个人是不是就是Richard,William说这个人只有Elise自己才感觉得出来。
Richard在酒店门前的长椅上睡了一晚,早上6点,他又敲开了Elise的房门。在Richard不断的恳求下,Elise终于答应他下午一点在酒店外见面。9点18分,Richard跑去酒店前台登记,终于住进了416号房。下午,Elise如约来到酒店大门外,等候多时的Richard和她跳上一辆马车,甩开了想尾随而来的William。两人一起在湖边散步,划着船在碧波上徜徉。回到酒店房间后,两人情不自禁地拥吻在一起。气急败坏的William也追进了房间,Richard只好离开,Elise和William争吵了起来。
晚上,Elise在酒店的剧场演出舞台剧,Richard坐在台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她。望着台下坐着的Richard,Elise情不自禁修改了台词,借着表演向Richard说出了“我爱你”。她终于认为Richard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和等待的那个人。这一幕临时改变了台词的演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幕间休息在后台照像留念的Elise向跑来找自己的Richard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这一瞬就成为了后来一直悬挂在酒店历史陈列室的那张照片。
演出结束后,Elise却怎么也找不到Richard。原来心有不甘的William找来打手打昏了Richard,然后骗Elise说Richard已经离开了。Elise来到416房间,看着Richard房间里的东西,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早上,躺在马厩里被麻绳绑了一晚的Richard挣脱了束缚,他急忙跑去Elise的房间,却发现整个剧组已经在昨天晚上演出结束后离开了。沮丧的Richard呆坐在酒店外的凉亭中,突然听到Elise大声呼唤自己的名字。原来Elise并没有和剧组离开,她决定为了Richard留下来,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在渡过了一个浪漫的夜晚后,清晨5点,两人坐在房间里一起吃着早餐,愉快地谈论着过去和未来。Elise说Richard的这套西装样式很土,简直就是15年前的款式。Richard一边为自己辩解着,一边摸着西服口袋,却一下子从口袋里发现了一枚印着1976年字样的硬币,Richard伸出手想拉住Elise却失败了。在Elise凄厉的呼喊声中,Richard瞬间又回到了1976年Grand Hotel的313房间内。Elise不见了,她留在了1912年。
悔恨不已的Richard无论怎么集中精力却再也无法回到1912年,泪流满面的他来到酒店历史陈列室,伤心地抚摸着Elise的画像。Arthur带着酒店经理砸开了几天没出门的Richard的房门,发现Richard神情呆滞地躺在床上。已经许多天没有进食的Richard渐渐进入了弥留状态,朦胧中,他仿佛看到Elise站在他的面前,向他伸出了手。Richard走了过去,两个人的手终于又握在了一起
今日之德国有三大情报机构:
联邦情报局Bundesnachrichtendienst (BND)
宪法保卫局 Bundesamt für Verfassungsschutz (BfV)
军事情报局 Militärischen Abschirmdienst (MAD) 又名Amt für den militärischen Abschirmdienst,1984年前的曾用名 Amt für Sicherheit der Bundeswehr (ASBw)
BND有两处办公地点:位于慕尼黑旁的Pullach和柏林的宪法保卫局旁边
BND是联邦德国于1956年4月在美国支持下,按中央情报局的旨意和模式成立的。联邦情报局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联邦德国的翻版。它是一个由旧纳粹分子、第三帝国时代高级将领掌管和指挥的秘密情报机关。其骨干,基本上是第三帝国军队情报官盖伦的旧班底。
盖伦是个纳粹分子,1920年参加德国国防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军队东线情报机关的总头目。第三帝国失败后,他带着手中的大批秘密档案投向美国,受到美国情报机关的青睐。这个昔日美国不共戴天的敌人,一跃而成为美国的座上客。他在中央情报局的指令和资助下,搜罗了一些纳粹分子和纳粹时期的干练间谍、秘密警察等,办起了一个情报组织,人们称之为“盖伦组织”。总部设在慕尼黑的普尔拉赫。为了掩饰“盖伦组织”,起初挂名“工业品销售公司”,后来由于它的间谍情报活动越来越露骨,已无法掩饰。特别是由于冷战的需要,联邦德国政府于1956年接管了它,井改名为“联邦情报局”,仍由盖伦任局长,直属总理府管辖。
联邦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搜集和分析外国的军事、政治、技术和经济情报,它不仅同联邦国防部所属的军事情报机构及联邦内政部隶属的联邦宪法保卫局建立密切联系,而且还同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北约国家的各情报机构建立业务联系和进行情报交流。
联邦情报局现有工作人员7000多人,它在联邦德国各地设有100多个分局,工作人员大约2400余人,派往国外的情报人员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联邦情报局下设四个司:
一司:又称情报司,一是负责搜集情报,并将汇集的情报经鉴定后转送三司;二是负责向国外派遣情报人员和向联邦德国的各驻外国机关派遣人员。
二司:又称技术司,主要负责无线电监听、广播监听等。
三司:又称调研工作司,主要负责整理、分析和公开情报工作,其主要人员是军事、经济、政治方面的专家。
四司:又称管理司.主要负责人事、总务和行政的管理。
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后,原联邦德国的联邦情报局成为整个德国的情报机关。随着冷战的结束,联邦情报局一些传统的战略目标已经消失,同时又出现了诸多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联邦情报局对其方针、任务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提出了新任务,确定了新重点,除了独联体和东欧之外,更把近东和北非、第三世界各国和地区作为关注的重点。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维京的博尔贡木板教堂,英文名:Borgund Stave Church位于挪威博尔贡,建于12世纪末。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土耳其的苏莱曼清真寺,英文名:Süleymaniye Mosque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建于1550——1557年。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条顿的玛丽亚·拉赫本笃会修道院,英文名:Maria Laach Abbey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建于1093年。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西班牙的黄金塔,英文名:Torre del Oro位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建于13世纪前期。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撒拉逊的萨迈拉大清真寺,英文名:Great Mosque of Samarra位于伊拉克萨迈拉,建于848-852年。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波斯的泰西封拱门,也读作塔克·基斯拉,英文名:Taq-i Kisra Palace位于伊拉克泰西封,建于500——560年,大部分被毁。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蒙古:成吉思汗的大营帐,英文名:Genghis Khan Tent位于蒙古哈拉和林,建于13世纪,已毁。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玛雅的蒂卡尔大美洲豹神庙,英文名:Temple of the Great Jaguar位于危地马拉蒂卡尔,建于约500年。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日本的东大寺,英文名:Todai-ji Temple位于日本奈良,建于728年。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匈奴:被破坏的奥古斯都拱门,英文名:Arch of Augustus位于意大利罗马,建于315年。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哥特的西奥多里克陵,英文名:Mausoleum of Theodoric I位于意大利拉文纳,建于520年。
帝国时代2十八大文明奇观之一法兰西的沙特尔大教堂,英文名:Catherdral of Chartres位于法国沙特尔,建于公元1145年。
W格罗皮乌斯,
密斯凡德罗,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