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知道莱茵河很美,但你们知道这么美的风景在哪里吗?边肖认为还是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沿河观赏的计划,避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往回走什么的。
按照从上游到下游(即从南到北)的顺序整理。莱茵河谷有哪些不能错过的小镇和景点~
莱茵河流域城镇示意图。五个红圈标出了最值得参观的城镇。
宾根
宾根是莱茵河谷的南大门,很多游客会从这里乘坐游船游览莱茵河。这个小镇的马路上几乎没有多少人,也没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寻找散落在这个小镇的历史故事。
推荐景点:克洛普城堡克洛普城堡是宾根镇最显眼的地标建筑,也是登山观景的最佳地点。神圣罗马帝国还有一口深井!
铁塔开放时间:4-10月每天8:00-18:00
宾根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克洛普城堡
老鼠塔
老鼠塔位于莱茵河的一个小岛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原本是一个收税的海关,现在它的名字由“Maut”(德语的意思是通行费)演变而来。当然,关于这座塔还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民间传说给老鼠塔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吕德斯海姆
与宾根隔河相望的吕德斯海姆是著名的葡萄酒之乡。与安静的宾根相比,这里热闹的啤酒街多了几分市井气息。当然,除了葡萄酒,吕德斯海姆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文化景点。
必看景点:画眉巷画眉巷是吕德斯海姆镇中心一条狭窄的步行街。沿街有许多商店和餐馆,当地人通常舒适地在这里闲逛,非常热闹。如果你想品酒,这里自然是最佳去处!
有酒吧的画眉胡同
尼德瓦尔德纪念碑
尼德瓦尔德纪念碑建于1883年,是为了纪念普法战争的胜利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它坐落在Ruedesheim外的群山中,是这个小镇从远处仰望的绝佳地点。从镇上到山上没有公共交通,但沿着路标走大约45分钟就可以到达山顶。
尼德瓦尔德纪念碑
巴哈拉赫
bacharach被誉为欧洲十大最美小镇之一,这里有参差不齐的葡萄园和梯田,还有零散的人文景观。哥特式的尖顶与教堂遗迹和谐共存,摇曳的海浪和郁郁葱葱的山峦,让人在静谧的地方感受到自然与历史的完美融合。
_望塔俯瞰巴哈拉赫全景最经典的角度,中间是圣彼得教堂,右边是沃纳礼拜堂。
推荐景点:位于半山腰的教堂遗址Wernerkapelle,是bacharach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个半开放的网站,没有门票。游客可以参观它的外部,如果有幸打开门,还可以进入内部一探究竟。
地址:奥伯斯特拉斯47号,55422 Bacharach
_望塔
_望塔占据了bacharach的制高点,是登上山顶,一览小镇全景的最佳地点。巴哈拉赫是一个小镇。从blcher strae街可以找到山的入口,沿路可以爬到山顶。
地址:28,55422 Bacharach
圣戈尔斯豪森
必游景点:罗蕾莱礁“罗蕾莱”是德国文化史上最感人的故事之一,由此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乐章,包括海涅著名的同名诗歌。它描述了莱茵河中一个名叫罗蕾莱的女妖。她委婉的歌声优美动人,导致一艘路过的渔船偏离航向,最终沉没而死。
事实上,“罗蕾莱”的原型只是莱茵河畔圣戈豪森附近的一块岩石。这块礁石横跨水面,使得这一段河流成为事故多发区。然而不管出处如何,这个浪漫的故事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传奇,也让罗蕾莱礁成为了这里必游的热门景点。
最佳观赏地:Bahnhofstrae 8,56346 St Goarshausen (Lorelei雕像)
科布伦茨
与之前的城镇相比,科布伦茨可以算是一个“大城市”。这是世界遗产莱茵河谷的终点,也是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来到科布伦茨,我看了看莱茵河和摩泽尔河的汇合处。在此之前,我家碧玉般的美,突然被壮丽山河的豪情所取代。突然有一种美女终于遇到英雄的感觉。
必看景点:德国之角(Deutsches Eck)位于莱茵河和摩泽尔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尖尖的河堤——,就是著名的“德国角”。它是德国统一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站在堤岸上的凯撒威廉一世骑马雕塑就像是无声的宣言。德国之角是一个全天免费开放的广场。你可以在这里呆一段时间来平复你的起伏。
埃伦布赖特施泰因要塞
埃伦布赖特斯坦要塞在德国之角的另一侧,从德国之角乘坐缆车可以到达。这里曾是特里尔皇帝建造的堡垒,是19世纪最坚固的城堡之一,至今仍保存完好。
开放时间:10:00-18:00(4月至10月)和10:00-17:00(11月至3月)
门票价格:堡垒成人7欧元,往返缆车成人99欧元,往返缆车成人138欧元。
2Tips
年,莱茵河谷每年将在五个沿海城市举办五场盛大的烟火节。2017年的烟火节安排如下:5月6日波恩,7月1日宾根/吕德斯海姆,8月12日科布伦茨,9月9日奥伯韦泽,9月16日圣戈尔/圣戈尔豪森。如果你在这些日期游览莱茵河谷,你可以考虑体验一下这个当地的传统活动!这些只是莱茵河流域的几颗明亮的星星。显然,一次旅行不能看到她所有的美。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用心去感受,不浪费每一秒。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编辑本段
文学生涯
海涅出身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里。父亲萨姆荪·海涅经营呢绒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母亲贝蒂·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生性贤淑,富有教养,喜好文艺。在她的影响下,诗人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十五岁还在念中学时就写了第一首诗,可是他却不得不遵从父命走上经商的道路,十八岁时去法兰克福的一家银行当见习生,第二年又转到他叔父所罗门·海涅在汉堡开的银行里继续实习。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诗便反映他当时的经历),更饱受恋爱和失恋的痛苦折磨,因为他竟不顾门第悬殊,痴心地爱上了堂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里形容的“笑脸迎人,胸存诡诈”的娇**。
一八一九年秋,因为前一年在叔父资助下兴办的哈利·海涅纺织品公司经营失败,同时在杜塞尔多夫做生意的父亲也破了产。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遂接受叔父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做一名律师,然而从小爱好文艺的他无心研究法学,却常去听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的文学课。
施勒格尔是德国浪漫派的杰出理论家、语言学家和莎士比亚翻译家,海涅视他为自己“伟大的导师”,早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他的鼓励和指导。除此而外,从浪漫派诗人阿尔尼姆和勃伦塔诺整理出版的德国民歌集《男童的奇异号角》中,从乌兰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派诗人的作品中,年轻的诗人获得了不少启迪,汲取了很多营养;他崇拜歌德,并遵照“导师”施勒格尔的建议老老实实地读了歌德的作品;他把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引为知己,不只把拜伦的诗歌翻译成德文,还模仿拜伦的衣着风度,在创作上接受拜伦的影响,以致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度被称做“德国的拜伦”。这就难怪海涅的早期诗歌创作显示出不少浪漫派的特征,如常常描写梦境,喜欢以民间传说为题材,格调大多接近民歌等等。不过也仅此而已,因为他本身并不属于这个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渐过时的文学流派。后来,一八四六年,在为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所做的序里,海涅总结自己与浪漫派的关系道:“……我曾在浪漫派之中度过我的最愉快的青年时代,最后却把我的老师痛击了一顿……”因为他在一八三三年写成的《论浪漫派》中,已对这个包括自己“导师”施勒格尔在内的派别做了严厉的批评。
一八二○年秋天,海涅转学到了哥廷根大学。跟在波恩时一样,他无心学业,却常参加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后因与一个同学决斗受到停学处分,不得已于第二年再转到柏林大学。在柏林期间,海涅不但有机会听黑格尔讲课,了解了当时哲学所关注的所有问题,对辩证法有了初步的掌握,还经常出入当地的一些文学沙龙,结识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沙密索、福凯等不少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大大地开阔了眼界,为日后成为一个思想深邃、敏捷的评论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他还参加犹太人社团的文化和政治活动,表现出了对社会正义事业以及犹太人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一八二四年,诗人重返哥廷根大学,坚持学习到第二年大学毕业,并于七月二十日获得法学博士的学位。在此之前不到一个月,他已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成了一名路得派的新教徒。
在个人生活方面,由于初恋情人阿玛莉在一八二一年八月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地主,诗人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痛。而在一年多以后的一八二三年五月,他在汉堡又邂逅阿玛莉的妹妹特莱萨,再次坠入爱河,经受了恋爱和失恋的痛苦。这样一些不幸的经历,都明显地反映在了他早年的抒情诗中。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见识的提高,海涅的文学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不但题材和体裁变得丰富多彩了,思想也更加深刻。特别是一八二四年,他从大学城哥廷根出发往东北行,徒步漫游了哈尔茨山及其周围地区,一路上尽情饱览自然风光,细心观察世态民情,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哈尔茨山游记》,为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随后的四五年,他又写了大量的游记和散文作品。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海涅事实上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游记的写作上,因为在他看来,那搜集了他早年那些优美而感伤的爱情诗的《诗歌集》,只是一条“无害的商船”,而从《哈尔茨山游记》开始的游记作品,却是一艘艘装备着许多门大炮的“战舰”(见一八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致摩西·摩色尔的信)。无论是旅居北海之滨的诺德尼岛,或是在畅游南方的文明古国意大利途中,他都专注而细心地建造这样的“炮舰”。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在巴黎这个革命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会,海涅结识了巴尔扎克、仲马、维克多·雨果和乔治·桑等法国大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著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聚会,观看演出和参观美术展览,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眼界进一步地开阔了,思想也进一步地活跃起来。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他虽也继续诗歌创作,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用于为德国国内的报刊撰写通讯和时事评论,及时而又如实地报道法国和巴黎的各方面情况,想让法兰西革命的灿烂阳光去驱散笼罩着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国的浓浓黑暗,让资产阶级进步意识形态的熏风去冲淡弥漫在那儿的陈腐之气,于是产生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画家》、《论法国戏剧》以及《路台齐亚》等一大批报道和文论。与此同时,他也向法国读者介绍德国的宗教、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政治现状,写成了《论浪漫派》、《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等重要论著,帮助法国人民对德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海涅便开始了他写作生涯更紧密地联系现实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除去时评和文论,海涅还发表了小说《施纳波勒沃普斯基回忆录》、《佛罗伦萨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学教师》。只可惜这些作品全都是一些片断,而诗歌创作也几乎陷于停顿。这大概是因为时事过于动荡,诗人已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纯文学的创作,拿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的话来说就是:“海涅在三十年代极其严肃地对待他的‘使徒的职责’和‘护民官’的任务,因而他的诗歌创作就退居相当次要的地位了。”这意味着,海涅把自己革命战士的职责看得比他诗人的成就和荣誉还重,然而也多亏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记作品里已初露锋芒的社会观察家和批评家的才华,让后世能一睹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家和英勇善战、坚强不屈的战士的风采。
一八四四年,海涅在巴黎遇见马克思,与这位比自己年轻的革命家及其周围的同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受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影响。这一年十一月,诗人在流亡十三年后第一次短时间回祖国探望母亲,心情异常激动,以致一到边界心脏就“跳动得更加强烈,泪水也开始往下滴”。待到发现德国封建、落后的状况依旧,诗人更加悲愤难抑,于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写成了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在诗里,他不仅痛斥和鞭笞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而且发出了“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的号召。这部作品与合在一起出版的《新诗集》,也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时评和文论一样,都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有力针砭时弊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特点。也就难怪恩格斯会兴奋地宣告“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公开承认了他乃是一名革命战士。
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特别是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写作成功以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后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喷涌起来,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写了大量如投枪匕首般锋利尖锐的“时事诗”,如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对各式各样的反动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也就是说,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这时的作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低吟浅唱,而成了战场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呐喊。可惜的是,在一八四八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整个欧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际,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痨,到一八四八年已经卧床不起,正苦苦地与死亡进行着抗争。
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病情稍有缓和,海涅在创作“时事诗”的同时,也写了不少音调沉郁、愤世嫉俗的抒情诗,哀叹自身不幸的命运和遭遇。他身为犹太人而倾向进步和革命,因而长期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自一八三五年起,他的作品就列入了德国官方的查禁名单,且高踞榜首,新作更难在国内出版,稿费来源几近枯竭。与此同时,叔父所罗门·海涅对他的接济也早已断绝,在流亡中的诗人经济十分拮据,不得已而领取了法国政府发给的救济金。这事在一八四八年被国内的论敌知道了,海涅因此遭到恶毒攻击,再加上生活艰苦辛劳等原因,致使他患的脊髓痨进一步恶化。一八五一年,在妻子玛蒂尔德陪同下,海涅好不容易支撑着病体,最后一次外出参观了卢浮宫博物馆,从此以后便长年地痛苦挣扎在他所谓的“床褥墓穴”中。可是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像一位临死仍坚持战斗的战士一样坚持写作,直至一八五六年二月十七日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一年为自己的散文集《路台齐亚》法文版撰写的那篇序言,表明这位战士诗人至死不悔,始终忠于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念和革命理想。
编辑本段
诗歌创作的阶段及特色
海涅的出身、经历、交往和思想发展,都很自然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特别是在他的诗歌中。海涅的诗歌创作包括抒情诗、时事诗、叙事诗以及长诗等样式(或品种),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尤其是抒情诗,无论立意、运思,还是语言风格,都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纵观整个德语诗歌史,海涅可称是继歌德之后最杰出的歌者。在世界诗坛上,海涅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大家媲美。他的多半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由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各国大作曲家谱写成歌曲,多达三千首以上,其数量甚至超过了被他和拜伦尊为“诗坛君王”的歌德,堪称世界第一。其中如《罗蕾莱》、《你好像一朵鲜花》、《北方有一棵松树》、《乘着歌声的翅膀》、《我曾在梦中哭泣》等等,更是受到各国作曲家的青睐,被反复谱曲,最少的也有六七十次,最多的《你好像一朵鲜花》竟达到一百六十次以上,恐怕也已算得上世界之最。所有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许多类似的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一个多世纪以来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特别是受到正处于青春期的烦恼苦闷中的年轻人和飘泊异乡的游子们的喜爱。
上述大多写成于早期和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抒情诗,以及部分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哀叹自身命运的诗,固然都情真意切,音韵优美,感人肺腑,然而却不免常常情调缠绵、忧伤、凄切。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海涅在革命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写的大量所谓的时事诗,以及产生于一八二五、一八二六两年的韵海诗。
最著名的时事诗如《颂歌》、《教义》、《倾向》、《等着吧》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都以音调铿锵、气势豪迈而深受读者喜爱,因此成为了诗歌朗诵会的保留节目。其实,这些所谓时事诗同样是优秀的抒情诗,只不过它们所抒发的已不限于个人一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从对时代和大众的深切关怀中所迸发出来的革命豪情,因而也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和巨大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它们是战斗的呐喊,冲锋的号角,所谓时事诗应该说也就是时代的诗,因为它们是战士海涅在那革命的年月发出来的时代最强音。
那两组韵海诗,写出了大海的宽广浩淼,粗犷豪迈,澎湃汹涌和变化无常,也就是说它们并非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是诗人借景抒怀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得含蓄一些罢了。很显然,它们虽同为韵海诗,所表现的感情却各式各样,手法也有相应的变化。例如《表白》、《舟中夜曲》和《海中幻影》这三首诗都涉及到了爱情这同一主题,然而我们读后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其中特别是《表白》,比起海涅早年那些多少有点轻佻的情诗来,更具有大得多的震撼力。
综上所述,海涅从十五岁写第一首诗开始,直至逝世前两周吟成绝笔诗《受难之花》,几乎与诗歌一生相伴,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几乎成了他的全部生命。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年,他“囿于温柔的羁绊”,抒写的主要是自己个人对于堂妹阿玛莉和特莱萨的恋慕之情和失恋的痛苦。此外,他也创作了一组气魄宏大的咏海诗,并在另外一些诗中,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同情,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愤懑和不满。海涅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爱情诗,大多充满郁闷和哀愁,但却哀而不怨,甚至时时叫人觉得风趣而俏皮,整个风格既清新、柔美、飘逸,又单纯、质朴、自然、热烈,富于民歌的韵致。郭沫若在一九二○年出版的《三叶集》中对海涅的诗十分欣赏,称它“丽而不雄”,应该讲用来评价海涅的早年诗歌创作是很恰当的。这一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为:《罗蕾莱》、《北方有一棵松树》、《你好像一朵鲜花》和《宣告》等。
二,一八三○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迅速“投身时代的伟大战斗行列”,诗歌创作遂进入成熟的中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普遍高涨的革命形势激励鼓舞下,在马克思的影响帮助下,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辉顶点。这时,他诗中的玫瑰与夜莺已经被剑和火焰代替,诗人充分显示了自己“打雷的本领”。在各个阶段,海涅创作了不少政治时事诗,其中不乏雄浑豪放之作,喇叭和大炮之声时时可闻。在这个阶段,他写成了《颂歌》、《教义》、《倾向》、《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以及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富于战斗精神的诗篇,其中特别是《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844),更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
三,一八四五年特别是一八四八年以后,受到大革命的失败和自身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影响,海涅的诗歌创作由斗志昂扬、激情奔放的中期,转入了低沉悲壮的晚期。读着他那些怀念故土、慨叹人生、愤世嫉俗的篇章,我们仿佛看见诗人辗转反侧在“床褥墓穴”中,咬紧牙关,忍受着难以名状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与敌人和命运,与酿成这命运的社会进行着顽强的、最后的抗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虽难免失望彷徨的情绪,格调也倾向凄恻哀婉,但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乐天的战斗精神,风格仍然是那样自然、单纯、诚挚,字里行间还不时透出机智和幽默。像《现在往哪里去》、《决死的哨兵》和《遗嘱》等作品,都很好表现了诗人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战士情怀。
在此不妨强调一下,这贯穿于海涅整个创作中的机智幽默情趣,应该说是使他区别于其他所有抒情诗人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天赋特征。正是它,显露出了海涅作为一位目光犀利的思想家的本色,使他的诗内涵更加深沉丰富,更加耐人寻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这种幽默情趣,或表现为对不幸际遇的自我解嘲,或表现为对朋辈的友好调侃,或表现为对敌人的尖刻讽刺……这种幽默情趣,从本质上讲,乃是海涅积极乐观的天性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反映。
二十世纪以来,经过鲁迅、郭沫若、段可情、冯至、林林以及其他一些前辈作家和翻译家的译介,海涅已成为我国广大读者所十分熟悉和热爱的一位外国诗人。杨武能在1999年重新出了一个译本。在重新选译他的抒情诗和时事诗的过程中,杨武能从前辈特别是他的业师冯至教授的旧译中学习了不少东西,目的是使这新译更加完善,更具可读性,更加上口和富有诗味。
这个集子主要参照柏林和魏玛建设出版社的《海涅五卷集》一九七八年第十五版第一卷选编、翻译,在编译的过程中,参考了冯至老师影响很大的《海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以及对译介海涅卓有建树的钱春绮先生和张玉书先生的选本。
编辑本段
影响
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海涅在与“床褥墓穴”斗争了八年后逝世,享年五十八岁,比起那些与他差不多同时代而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作家如棱茨、荷尔德林、比希纳以及拜伦和裴多菲来,可谓长寿,但是他并不幸福,因为他不只出身微贱,而且一生颠沛流离,最后竟至客死他乡,虽然他爱法国和巴黎甚于自己的德意志祖国。根据诗人的遗愿,他死后安葬在了巴黎著名的蒙马特公墓。不过,诗人又可以说非常幸福,因为在后世德国乃至全世界读者的心中,他无疑已用既丰富多彩又才华横溢的作品,为自己竖立起了一座高大、宏伟和不朽的纪念碑。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 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 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 《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以上翻译自德语维基百科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海因里希·海涅,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著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年12月13-1856年2月17日)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德国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歌《西西里亚织工》,论文《论浪漫派》。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编辑本段文学生涯
海涅出身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里。父亲萨姆荪·海涅经营呢绒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母亲贝蒂·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生性贤淑,富有教养,喜好文艺。在她的影响下,诗人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十五岁还在念中学时就写了第一首诗,可是他却不得不遵从父命走上经商的道路,十八岁时去法兰克福的一家银行当见习生,第二年又转到他叔父所罗门·海涅在汉堡开的银行里继续实习。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诗便反映他当时的经历),更饱受恋爱和失恋的痛苦折磨,因为他竟不顾门第悬殊,痴心地爱上了堂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里形容的“笑脸迎人,胸存诡诈”的娇**。 一八一九年秋,因为前一年在叔父资助下兴办的哈利·海涅纺织品公司经营失败,同时在杜塞尔多夫做生意的父亲也破了产。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遂接受叔父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做一名律师,然而从小爱好文艺的他无心研究法学,却常去听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的文学课。 施勒格尔是德国浪漫派的杰出理论家、语言学家和莎士比亚翻译家,海涅视他为自己“伟大的导师”,早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他的鼓励和指导。除此而外,从浪漫派诗人阿尔尼姆和勃伦塔诺整理出版的德国民歌集《男童的奇异号角》中,从乌兰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派诗人的作品中,年轻的诗人获得了不少启迪,汲取了很多营养;他崇拜歌德,并遵照“导师”施勒格尔的建议老老实实地读了歌德的作品;他把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引为知己,不只把拜伦的诗歌翻译成德文,还模仿拜伦的衣着风度,在创作上接受拜伦的影响,以致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度被称做“德国的拜伦”。这就难怪海涅的早期诗歌创作显示出不少浪漫派的特征,如常常描写梦境,喜欢以民间传说为题材,格调大多接近民歌等等。不过也仅此而已,因为他本身并不属于这个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渐过时的文学流派。后来,一八四六年,在为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所做的序里,海涅总结自己与浪漫派的关系道:“……我曾在浪漫派之中度过我的最愉快的青年时代,最后却把我的老师痛击了一顿……”因为他在一八三三年写成的《论浪漫派》中,已对这个包括自己“导师”施勒格尔在内的派别做了严厉的批评。
一八二○年秋天,海涅转学到了哥廷根大学。跟在波恩时一样,他无心学业,却常参加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后因与一个同学决斗受到停学处分,不得已于第二年再转到柏林大学。在柏林期间,海涅不但有机会听黑格尔讲课,了解了当时哲学所关注的所有问题,对辩证法有了初步的掌握,还经常出入当地的一些文学沙龙,结识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沙密索、福凯等不少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大大地开阔了眼界,为日后成为一个思想深邃、敏捷的评论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他还参加犹太人社团的文化和政治活动,表现出了对社会正义事业以及犹太人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一八二四年,诗人重返哥廷根大学,坚持学习到第二年大学毕业,并于七月二十日获得法学博士的学位。在此之前不到一个月,他已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成了一名路得派的新教徒。
在个人生活方面,由于初恋情人阿玛莉在一八二一年八月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地主,诗人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痛。而在一年多以后的一八二三年五月,他在汉堡又邂逅阿玛莉的妹妹特莱萨,再次坠入爱河,经受了恋爱和失恋的痛苦。这样一些不幸的经历,都明显地反映在了他早年的抒情诗中。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见识的提高,海涅的文学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不但题材和体裁变得丰富多彩了,思想也更加深刻。特别是一八二四年,他从大学城哥廷根出发往东北行,徒步漫游了哈尔茨山及其周围地区,一路上尽情饱览自然风光,细心观察世态民情,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哈尔茨山游记》,为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随后的四五年,他又写了大量的游记和散文作品。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海涅事实上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游记的写作上,因为在他看来,那搜集了他早年那些优美而感伤的爱情诗的《诗歌集》,只是一条“无害的商船”,而从《哈尔茨山游记》开始的游记作品,却是一艘艘装备着许多门大炮的“战舰”(见一八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致摩西·摩色尔的信)。无论是旅居北海之滨的诺德尼岛,或是在畅游南方的文明古国意大利途中,他都专注而细心地建造这样的“炮舰”。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在巴黎这个革命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会,海涅结识了巴尔扎克、仲马、维克多·雨果和乔治·桑等法国大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著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聚会,观看演出和参观美术展览,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眼界进一步地开阔了,思想也进一步地活跃起来。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他虽也继续诗歌创作,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用于为德国国内的报刊撰写通讯和时事评论,及时而又如实地报道法国和巴黎的各方面情况,想让法兰西革命的灿烂阳光去驱散笼罩着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国的浓浓黑暗,让资产阶级进步意识形态的熏风去冲淡弥漫在那儿的陈腐之气,于是产生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画家》、《论法国戏剧》以及《路台齐亚》等一大批报道和文论。与此同时,他也向法国读者介绍德国的宗教、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政治现状,写成了《论浪漫派》、《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等重要论著,帮助法国人民对德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海涅便开始了他写作生涯更紧密地联系现实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除去时评和文论,海涅还发表了小说《施纳波勒沃普斯基回忆录》、《佛罗伦萨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学教师》。只可惜这些作品全都是一些片断,而诗歌创作也几乎陷于停顿。这大概是因为时事过于动荡,诗人已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纯文学的创作,拿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的话来说就是:“海涅在三十年代极其严肃地对待他的‘使徒的职责’和‘护民官’的任务,因而他的诗歌创作就退居相当次要的地位了。”这意味着,海涅把自己革命战士的职责看得比他诗人的成就和荣誉还重,然而也多亏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记作品里已初露锋芒的社会观察家和批评家的才华,让后世能一睹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家和英勇善战、坚强不屈的战士的风采。
一八四四年,海涅在巴黎遇见马克思,与这位比自己年轻的革命家及其周围的同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受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影响。这一年十一月,诗人在流亡十三年后第一次短时间回祖国探望母亲,心情异常激动,以致一到边界心脏就“跳动得更加强烈,泪水也开始往下滴”。待到发现德国封建、落后的状况依旧,诗人更加悲愤难抑,于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写成了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在诗里,他不仅痛斥和鞭笞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而且发出了“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的号召。这部作品与合在一起出版的《新诗集》,也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时评和文论一样,都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有力针砭时弊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特点。也就难怪恩格斯会兴奋地宣告“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公开承认了他乃是一名革命战士。
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特别是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写作成功以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后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喷涌起来,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写了大量如投枪匕首般锋利尖锐的“时事诗”,如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对各式各样的反动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也就是说,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这时的作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低吟浅唱,而成了战场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呐喊。可惜的是,在一八四八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整个欧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际,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痨,到一八四八年已经卧床不起,正苦苦地与死亡进行着抗争。
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病情稍有缓和,海涅在创作“时事诗”的同时,也写了不少音调沉郁、愤世嫉俗的抒情诗,哀叹自身不幸的命运和遭遇。他身为犹太人而倾向进步和革命,因而长期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自一八三五年起,他的作品就列入了德国官方的查禁名单,且高踞榜首,新作更难在国内出版,稿费来源几近枯竭。与此同时,叔父所罗门·海涅对他的接济也早已断绝,在流亡中的诗人经济十分拮据,不得已而领取了法国政府发给的救济金。这事在一八四八年被国内的论敌知道了,海涅因此遭到恶毒攻击,再加上生活艰苦辛劳等原因,致使他患的脊髓痨进一步恶化。一八五一年,在妻子玛蒂尔德陪同下,海涅好不容易支撑着病体,最后一次外出参观了卢浮宫博物馆,从此以后便长年地痛苦挣扎在他所谓的“床褥墓穴”中。可是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像一位临死仍坚持战斗的战士一样坚持写作,直至一八五六年二月十七日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一年为自己的散文集《路台齐亚》法文版撰写的那篇序言,表明这位战士诗人至死不悔,始终忠于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念和革命理想。
编辑本段诗歌创作的阶段及特色
海涅的出身、经历、交往和思想发展,都很自然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特别是在他的诗歌中。海涅的诗歌创作包括抒情诗、时事诗、叙事诗以及长诗等样式(或品种),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尤其是抒情诗,无论立意、运思,还是语言风格,都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纵观整个德语诗歌史,海涅可称是继歌德之后最杰出的歌者。在世界诗坛上,海涅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大家媲美。他的多半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由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各国大作曲家谱写成歌曲,多达三千首以上,其数量甚至超过了被他和拜伦尊为“诗坛君王”的歌德,堪称世界第一。其中如《罗蕾莱》、《你好像一朵鲜花》、《北方有一棵松树》、《乘着歌声的翅膀》、《我曾在梦中哭泣》等等,更是受到各国作曲家的青睐,被反复谱曲,最少的也有六七十次,最多的《你好像一朵鲜花》竟达到一百六十次以上,恐怕也已算得上世界之最。所有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许多类似的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一个多世纪以来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特别是受到正处于青春期的烦恼苦闷中的年轻人和飘泊异乡的游子们的喜爱。
上述大多写成于早期和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抒情诗,以及部分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哀叹自身命运的诗,固然都情真意切,音韵优美,感人肺腑,然而却不免常常情调缠绵、忧伤、凄切。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海涅在革命的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写的大量所谓的时事诗,以及产生于一八二五、一八二六两年的韵海诗。
最著名的时事诗如《颂歌》、《教义》、《倾向》、《等着吧》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都以音调铿锵、气势豪迈而深受读者喜爱,因此成为了诗歌朗诵会的保留节目。其实,这些所谓时事诗同样是优秀的抒情诗,只不过它们所抒发的已不限于个人一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从对时代和大众的深切关怀中所迸发出来的革命豪情,因而也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和巨大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它们是战斗的呐喊,冲锋的号角,所谓时事诗应该说也就是时代的诗,因为它们是战士海涅在那革命的年月发出来的时代最强音。
那两组韵海诗,写出了大海的宽广浩淼,粗犷豪迈,澎湃汹涌和变化无常,也就是说它们并非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是诗人借景抒怀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得含蓄一些罢了。很显然,它们虽同为韵海诗,所表现的感情却各式各样,手法也有相应的变化。例如《表白》、《舟中夜曲》和《海中幻影》这三首诗都涉及到了爱情这同一主题,然而我们读后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其中特别是《表白》,比起海涅早年那些多少有点轻佻的情诗来,更具有大得多的震撼力。
综上所述,海涅从十五岁写第一首诗开始,直至逝世前两周吟成绝笔诗《受难之花》,几乎与诗歌一生相伴,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几乎成了他的全部生命。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年,他“囿于温柔的羁绊”,抒写的主要是自己个人对于堂妹阿玛莉和特莱萨的恋慕之情和失恋的痛苦。此外,他也创作了一组气魄宏大的咏海诗,并在另外一些诗中,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同情,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愤懑和不满。海涅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爱情诗,大多充满郁闷和哀愁,但却哀而不怨,甚至时时叫人觉得风趣而俏皮,整个风格既清新、柔美、飘逸,又单纯、质朴、自然、热烈,富于民歌的韵致。郭沫若在一九二○年出版的《三叶集》中对海涅的诗十分欣赏,称它“丽而不雄”,应该讲用来评价海涅的早年诗歌创作是很恰当的。这一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为:《罗蕾莱》、《北方有一棵松树》、《你好像一朵鲜花》和《宣告》等。
二,一八三○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迅速“投身时代的伟大战斗行列”,诗歌创作遂进入成熟的中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普遍高涨的革命形势激励鼓舞下,在马克思的影响帮助下,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辉顶点。这时,他诗中的玫瑰与夜莺已经被剑和火焰代替,诗人充分显示了自己“打雷的本领”。在各个阶段,海涅创作了不少政治时事诗,其中不乏雄浑豪放之作,喇叭和大炮之声时时可闻。在这个阶段,他写成了《颂歌》、《教义》、《倾向》、《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以及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富于战斗精神的诗篇,其中特别是《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844),更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 三,一八四五年特别是一八四八年以后,受到大革命的失败和自身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影响,海涅的诗歌创作由斗志昂扬、激情奔放的中期,转入了低沉悲壮的晚期。读着他那些怀念故土、慨叹人生、愤世嫉俗的篇章,我们仿佛看见诗人辗转反侧在“床褥墓穴”中,咬紧牙关,忍受着难以名状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与敌人和命运,与酿成这命运的社会进行着顽强的、最后的抗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虽难免失望彷徨的情绪,格调也倾向凄恻哀婉,但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乐天的战斗精神,风格仍然是那样自然、单纯、诚挚,字里行间还不时透出机智和幽默。像《现在往哪里去》、《决死的哨兵》和《遗嘱》等作品,都很好表现了诗人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战士情怀。 在此不妨强调一下,这贯穿于海涅整个创作中的机智幽默情趣,应该说是使他区别于其他所有抒情诗人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天赋特征。正是它,显露出了海涅作为一位目光犀利的思想家的本色,使他的诗内涵更加深沉丰富,更加耐人寻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这种幽默情趣,或表现为对不幸际遇的自我解嘲,或表现为对朋辈的友好调侃,或表现为对敌人的尖刻讽刺……这种幽默情趣,从本质上讲,乃是海涅积极乐观的天性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反映。
二十世纪以来,经过鲁迅、郭沫若、段可情、冯至、林林以及其他一些前辈作家和翻译家的译介,海涅已成为我国广大读者所十分熟悉和热爱的一位外国诗人。杨武能在1999年重新出了一个译本。在重新选译他的抒情诗和时事诗的过程中,杨武能从前辈特别是他的业师冯至教授的旧译中学习了不少东西,目的是使这新译更加完善,更具可读性,更加上口和富有诗味。 这个集子主要参照柏林和魏玛建设出版社的《海涅五卷集》一九七八年第十五版第一卷选编、翻译,在编译的过程中,参考了冯至老师影响很大的《海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以及对译介海涅卓有建树的钱春绮先生和张玉书先生的选本。
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无论是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能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 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 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 《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以上翻译自德语维基百科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 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 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 《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以上翻译自德语维基百科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The Lorelei
by Heinrich Heine
I know not whence it rises, This thought so full of woe; --- But a tale of the times departed Haunts me --- and will not go
The air is cool, and it darkens, And calmly flows the Rhine; The mountain peaks are sparkling In the sunny evening-shine
And yonder sits a maiden, The fairest of the fair; With gold is her garment glittering, And she combs her golden hair
With a golden comb she combs it, And a wild song singeth she, That melts the heart with a wondrous And powerful melody
The boatman feels his bosom With a nameless longing move; He sees not the gulfs before him, His gaze is fixed above
Till over boat and boatman The Rhine's deep waters run; And this with her magic singing The Lore-Lei hath done !
罗蕾莱
亨利希•海涅
不知道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哀,一个古代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凉, 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 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 坐在上边,神采焕发,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着一支歌曲,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魅力。
小船上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累莱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这场灾难。
背景知识
罗蕾莱(德语:Loreley或Lorelei)是一座莱茵河中游东岸高132米的礁石,坐落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境内。
罗蕾莱礁石处的莱茵河深25米,却只有113米宽,是莱茵河最深和最窄的河段,险峻的山岩和湍急的河流曾使得很多船只在这里发生事故遇难,如今仍有信号灯指引过往船只注意安全。关于罗蕾莱最出名的传说是,在罗蕾莱礁石上坐着一个名叫罗蕾莱的女人,她用一把金色的木梳梳理着她的金色长发,过往莱茵河的船员被她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因为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湍流和险峻的礁石,而不幸与船只一起沉入河底。
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24年创作了叙事诗“罗蕾莱”(德语:Die Lore-Ley),1837年德国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尔歇尔(Friedrich Silcher,1789年6月27日—1860年8月26日)为这首诗歌谱曲,从而成为一首世代相传的德国民歌。海涅这首伤感的抒情诗在19世纪成为了德国民歌,它在德国是如此的脍炙人口,以至于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虽然海涅是犹太人,他的作品都被纳粹禁止和烧毁,但唯独这首“罗蕾莱之歌”仍被保留,只不过作者被改成了“匿名”
诗人简介
亨利希•海涅 (或海因里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萨姆荪•海涅经营呢绒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母亲贝蒂•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生性贤淑,富有教养,喜好文艺。在她的影响下,诗人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十五岁还在念中学时就写了第一首诗,可是他却不得不遵从父命走上经商的道路,十八岁时去法兰克福的一家银行当见习生,第二年又转到他叔父所罗门•海涅在汉堡开的银行里继续实习。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诗便反映他当时的经历),更饱受恋爱和失恋的痛苦折磨,因为他竟不顾门第悬殊,痴心地爱上了堂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里形容的“笑脸迎人,胸存诡诈”的娇**。1819年,因为前一年在叔父资助下兴办的哈利•海涅纺织品公司经营失败,同时在杜塞尔多夫做生意的父亲也破了产。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遂接受叔父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做一名律师,然而从小爱好文艺的他无心研究法学,却常去听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的文学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 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在巴黎这个革命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会,海涅结识了巴尔扎克、仲马、维克多•雨果和乔治•桑等法国大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著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聚会,观看演出和参观美术展览,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眼界进一步地开阔了,思想也进一步地活跃起来。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他虽也继续诗歌创作,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用于为德国国内的报刊撰写通讯和时事评论,及时而又如实地报道法国和巴黎的各方面情况,想让法兰西革命的灿烂阳光去驱散笼罩着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国的浓浓黑暗,让资产阶级进步意识形态的熏风去冲淡弥漫在那儿的陈腐之气,于是产生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画家》、《论法国戏剧》以及《路台齐亚》等一大批报道和文论。与此同时,他也向法国读者介绍德国的宗教、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政治现状,写成了《论浪漫派》、《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等重要论著,帮助法国人民对德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海涅便开始了他写作生涯更紧密地联系现实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除去时评和文论,海涅还发表了小说《施纳波勒沃普斯基回忆录》、《佛罗伦萨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学教师》。只可惜这些作品全都是一些片断,而诗歌创作也几乎陷于停顿。这大概是因为时事过于动荡,诗人已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纯文学的创作,拿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的话来说就是:“海涅在三十年代极其严肃地对待他的‘使徒的职责’和‘护民官’的任务,因而他的诗歌创作就退居相当次要的地位了。”这意味着,海涅把自己革命战士的职责看得比他诗人的成就和荣誉还重,然而也多亏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记作品里已初露锋芒的社会观察家和批评家的才华,让后世能一睹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家和英勇善战、坚强不屈的战士的风采。 一八四四年,海涅在巴黎遇见马克思,与这位比自己年轻的革命家及其周围的同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受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影响。这一年十一月,诗人在流亡十三年后第一次短时间回祖国探望母亲,心情异常激动,以致一到边界心脏就“跳动得更加强烈,泪水也开始往下滴”。待到发现德国封建、落后的状况依旧,诗人更加悲愤难抑,于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写成了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在诗里,他不仅痛斥和鞭笞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而且发出了“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的号召。这部作品与合在一起出版的《新诗集》,也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时评和文论一样,都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有力针砭时弊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特点。也就难怪恩格斯会兴奋地宣告“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公开承认了他乃是一名革命战士。 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特别是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写作成功以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后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喷涌起来,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写了大量如投枪匕首般锋利尖锐的“时事诗”,如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对各式各样的反动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也就是说,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这时的作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低吟浅唱,而成了战场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呐喊。可惜的是,在一八四八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整个欧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际,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痨,到一八四八年已经卧床不起,正苦苦地与死亡进行着抗争。 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病情稍有缓和,海涅在创作“时事诗”的同时,也写了不少音调沉郁、愤世嫉俗的抒情诗,哀叹自身不幸的命运和遭遇。他身为犹太人而倾向进步和革命,因而长期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自一八三五年起,他的作品就列入了德国官方的查禁名单,且高踞榜首,新作更难在国内出版,稿费来源几近枯竭。与此同时,叔父所罗门•海涅对他的接济也早已断绝,在流亡中的诗人经济十分拮据,不得已而领取了法国政府发给的救济金。这事在一八四八年被国内的论敌知道了,海涅因此遭到恶毒攻击,再加上生活艰苦辛劳等原因,致使他患的脊髓痨进一步恶化。一八五一年,在妻子玛蒂尔德陪同下,海涅好不容易支撑着病体,最后一次外出参观了卢浮宫博物馆,从此以后便长年地痛苦挣扎在他所谓的“床褥墓穴”中。可是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像一位临死仍坚持战斗的战士一样坚持写作,直至一八五六年二月十七日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他在逝世前一年为自己的散文集《路台齐亚》法文版撰写的那篇序言,表明这位战士诗人至死不悔,始终忠于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念和革命理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