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宫,又名关帝庙,关庙,是拜祀关公——关羽的庙宇, 位于恩施市城乡街104号,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7平方米,为砖石墙体歇山顶木瓦结构宫庙建筑。距今800多年,正殿、走马转角楼、戏楼都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凸显出高大恢宏、古朴庄严、精致雄伟,并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2002年,武圣宫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圣宫始建于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为南明将军何腾蛟督师兴建,《恩施县志·艺文》(清同治版)何腾蛟著《关圣庙碑记》载:“……余偕忠贞营诸勋镇,奉命督师……乃营中副将魏怀等适于施州建庙,鸠工落成,问记,究厥所繇,以先年虏酋犯顺,本营将士奋勇剿除,灭此朝食,默祷厥灵,期以争济,崇新庙貌,乃自远安以迨巴巫,苦无善地,后奔驰未遑,今于夜郎南郭,开元、文祀两古刹间,山仅数武,刑势状丽,珠峰雪岭,麟水、铁沟、峙江其间,状哉……。后改名为武圣宫,关帝庙。
武圣宫高大雄伟,红墙黑瓦,红白两色相杂,石质大门宽16米,高25米,石门上方竖刻“武圣宫”三字庙额,马头墙纵横错落,脊瓦沟色彩灰暗,墙顶线角优美,头角峥嵘。武圣宫平面是东西窄南北长的矩形“四合院式”布局,沿南北轴线依次为戏楼(下部为入口)、庭院、抱厦和大殿。戏楼宽83米、深83米,两侧各有耳室一间,宽27米,深43米,戏楼下原有石马一对,今仅存石马踩蹲的柱形盘石一对。庭院宽137米,深123米,戏楼下侧地面及庭院均为石板嵌成,抱厦宽136米,深357米,抱厦与正殿连在一起,地基比庭院高11米,庭院两侧有石级阶梯至抱厦,两旁是木质两层看楼,看楼深177米,宽34米,高离地面21米。抱厦两侧各有一个天井,天井深83米,宽41米。大殿及抱厦顶部内侧檐水经墙壁内下水道至天井及排水地沟排出宫外,从天井向外转有两门,经“二合一”形式七级台阶可到看楼,看楼与戏楼相通。戏楼分戏台和后室,后室为化妆候演之地。
武圣宫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宽136米,深145米,木柱、枋高大雄伟,与抱厦一样,地面为三合土铺成,抱厦和戏楼下石质磉墩加短柱石高达18米。大殿内磉礅粗大,雕刻无一雷同之处,实属罕见。大殿正后部原供奉关帝座像及关平、周仓站像。大殿两侧墙壁上的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24通古碑是重要碑刻文物,数量大,内容丰富,实属罕见。 又称文昌宫、文昌庙,位于恩施市解放路103号鳌脊山顶。为清代佛教建筑。《恩施县志》记载,文昌庙原建于城南门外,嘉庆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坐西朝东,为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建筑,文昌祠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的古代寺庙建筑。东西长25米,南北宽15米,占地375平方米。祠内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天井中原有戏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戏-——南戏的主要场所之一。卷厅为木构建筑,高4.5米,进深7.5米,有圆柱8根顶撑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进深8.5米,以24根圆柱顶撑屋面。
恩施在清初将城隍庙移于山下,建文昌祠、奎星阁于山之巅,意即神人合一,据有关资料介绍,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是文昌与梓潼帝君合称。文昌,又名“文曲星”。所谓“文曲星”,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元仁宗延祐三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祠禄宏仁帝君”,后经乩坛,一番制用即成为文昌帝君,与文昌神合而为一。在恩施,相传一般读书人祭拜文昌祠,而登科状元才能登三层魁星楼。 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位于恩施市六角亭后山湾(俗称小龙洞湾)154号的209国道线上,总占地面积2996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也是旅游胜地。
关公的知名度,其实不亚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人;但关公忠义仁勇的人文精神,却是任何一个人难以企及和超越的。我们有理由向世人宣示:关公不仅是运城的,也是世界的;关公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
关公与山西运城
《三国传·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州。”这里所说的“河东”,指的是两汉时期的河东郡,主要指今运城地区;“解”,就在今天运城解州一带。在解州镇西门外和常平村,分别竖有“关公故里”、“关公故宅”石碑各一通,均为清康熙时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立。坐落在常平村的关帝家庙,相传是关公的故宅。
关公塑像
关羽生平第一义举,就是悯冤除霸。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疾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原本是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道这个哭泣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虽然气愤,但慑于吕熊财大气粗,又都无可奈何。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
解州关帝庙结义园
关王故里
关羽逃到涿州之后,偶然机缘遇到了刘备和张飞,因志趣相投,从而桃园结义。我们来看一下《三国演义》是怎样描述当时情景的: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下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我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关公与人类文明
这里,我先从“关羽”和“关公”两个概念说起。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把“关羽”和“关公”及之后的“关王”、“关帝”、“关圣”区别对待。“关羽”是历史上的真人,只因历史资料的局限,造成后人对其真实的面目知之不全,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关羽”的资料是后人凭传说所撰记。历史学家认可的是《三国志》,而对社会和民众影响巨大的是《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再借鉴戏曲、说书等方面的内容,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文学作品。虽然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区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社会民众又有多少人能读到、读懂《三国志》因此说,《三国演义》的形成本身就是对“关羽”到“关公”的升华。这种升华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升华、民众升华。争论由此产生,误会由此发生。褒“关羽”者,引用《三国演义》,而贬“关羽”者则引用的是《三国志》。难怪各执一词,争辨不休。
由此,我们说,关羽与关公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同时也应该明白,《三国志》里的“关羽”写的大体是真实的人,《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则是被神化了的人,或者说被升华了的神。在此升华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概念。“关公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精神”由此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关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形象了,而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我们民族的形象大使。
关公与世界崇拜
关公是历史人物,也是世界人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关公组织,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法院,在审理案件之前,全体法官都要站在关公像前宣誓,要求自己像关公那样公正无私、廉洁圣明。据说更有美国数届总统,在竞选期间,他们的夫人都到关帝庙祈求关帝保佑他们的丈夫顺利当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公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精神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并呈现出“普世”的趋向;关公的世界形象也在人们的传承和弘扬中更加巍然而立。关公不仅属于河东,属于山西,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世界。
关公与治国安邦
对于关公崇拜,笔者以为是发轫于民间,助推于社会,升华于皇家。据统计,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汉后主(260年)追谥关公为“壮缪(miao)侯”;唐朝时,关公就作为“军神”和“战神”,被列入国家祀典;宋时被皇家先后封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文宗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关公,并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南京关公庙;明宪宗敕令重建关公庙;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敕赐解州关帝庙为“英烈庙”,随后又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还敕令京都正阳关帝庙为关公金身加衣饰,封关公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公长子关平为竭忠王,次子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雍正元年(1723年)加封“灵佑”,父亲为“成忠公”,清康熙时封“伏魔大帝”,康熙并于1703年亲临关公故里解州拜灵题匾,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前后,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题字匾,直至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关公全部长达26字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并勒令全国府县建庙,春秋虔诚致祭。
文武神圣
面对关公如此多的封号谥号,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我们只要记住这样几个关键点就足够了: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时,与毛泽东有过这样的对话:尼氏说,美国厉害,他们有原子弹。毛泽东答,原子弹算什么,我们有关老爷的大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历朝执政者对关公的逐步升级、升格与升华;我们也不难看出,关公文化精神已成为历朝历代安邦治国的重要精神武器。
关公与三教九流
自汉朝以来,民间渐渐呈现出三大主流信仰,即儒、释、道三教为主的民间信仰。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道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儒教尊关公为五文昌之一,尊他为“文卫圣帝”,或称“山西夫子”,或尊他为亚圣或亚贤,把他与孔子合称为“文武二圣”。道教则奉关公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为“翊汉天尊”、“协天大帝”或“武安尊王”。佛教也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尊他为“盖天古佛”、“护法伽蓝”。概而言之,就是前面刚提到的: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我们不妨这样说,关公是植根于儒教,升华与佛教,鼎盛于道教,是由一个真人升华为神灵、世间绝无仅有的一位“三教通神”。
关公作为三教之神自不必说,其实,关公作为“万能之神”或“民间全神”也不为过。
一说关公是武财神。在我国民众心目中,一般信奉的财神分为文财神、武财神、偏财神、准财神等,如:专司财富的武财神——赵公明;赐福镇宅的武财神——钟馗;生财有道的文财神——范蠡;公正无私的文财神——比干;招财进宝的偏财神——利市仙官;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刘海蟾;还有文财神财帛童子、福禄寿三星、佛教财神弥勒佛、五道庙内的五路财神、观音菩萨帐下的善财童子、财神沈万三、石崇等,他们虽门派不同,但都被尊为财神。
关公被尊为武财神,民间有多种说法。
说法一:关公在镇守荆州时,山西老乡王三求见,想让关公在荆州赐个一官半职。关公见王三文不能写字,武不能用剑,无法满足其要求。当得知王三会酿酒时,关公便资助他在荆州开了个酒坊。生意做起来后,引起一些地痞眼红,这些人化妆成关公家丁,上门传令,要王三给关公奉送银子千两,好酒百坛。王三想,他给关公送礼都不收,怎么能突然索要如此重的财礼地痞们看到骗术被识破,就原形毕露,大打出手,把酒店砸了一通,抢了银子和酒扬长而去。王三急告关公,关公亲自办案,巧妙安排,最后把地痞一一缉拿归案。王三旧店重开后,生意比以前更加兴隆。王三就在店堂挂起了一幅关公画像,既表示谢恩,又警示痞子此店有关公保护。不久,荆州城很多店铺都挂起了关公画像。从此,关公被供为武财神。
说法二:关公身陷曹营后,曹操为能留住关公,送十位美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给银两,又送赤兔马,力图留住关公。而关公得知刘备下落后,决意辞别曹操。他将曹操所赠送的金银财宝一一登记,并按“原、收、出、存”列得清清楚楚,然后护送甘糜二夫人奔刘备而去。事后曹操看到关公留下来的账本感叹不已,于是让宫中和军中所有管账的官吏,都要以关公账簿为模本,将经费开支罗列明白。这种记账模式,迅速被众商家采用。从此,关公又被供为财神。
说法三:关公年轻时曾以做豆腐谋生,他精于理财,善于记账,发明了“日清簿”。商家都纷纷效仿,称关公为理财神。南方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无比锋利,锋利的“利”和利润的“利”是同一个字,所以把关公视为武财神。
如今,很多商店、饭店、企业都供有关公像,香火缭绕,贡品不绝,图的就是关公保佑,招财进宝。
二说关公是军神。关公是旷世大将,其勇武威仪为世人所罕见,所以,习武的人把他奉为武圣,尊为武神,这样,关公就自然成为尚武之人的保护神。关公也被尊为战神和军神,为军人的保护神。自古民间役男前往军中服役,或受命驰骋疆场时,都免不了要前往关帝庙求香火或灵符以护身。一求关公保佑建功立业,二求关公佑护平安归来。
关公夜读春秋雕像
三说关公是文教神。关公被称为武圣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世人公认的。但是,关公其实也是个文人。比如,他身陷曹营时,就以诗画的形式书丹了《风雨竹》,是以竹叶拼写的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是他一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的自我写照。再比如讲,关公所写的“四好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至今还保留在山西解州、湖北当阳等多处关帝庙内,这是他一生律已正人的至理名言。这些作品,虽略输曹操父子笔下的文采,但在立意上,绝非“三曹”的文章能与之“比高”。特别是儒家以其喜读《春秋》,而称其为“文衡帝君”,与文昌、朱衣、魁星、吕祖合称为“五文昌帝君”。关公在明清时期,还被奉为科举考试神。明代中期,科考舞弊之风日盛,如何“缩招”生员又不致引起骚动当时的做法是,推出各界都崇奉的关公做“挡箭牌”,时任吏部尚书孙丕扬主张,效仿关帝庙中的抽签方式,决定新科进士和官员的仕途前程,利用关公的“神威”平息争议。由此,关公便被举子们争相膜拜,成为科举考试的神。现在,台湾、内地以及东南亚有很多地方的学子在重要考试前都要给关公敬香。
四说关公是医药神。旧时,甚至到今天,有很多老百姓认为生病和不幸,多因鬼怪神魔作祟。而关公神勇,鬼神皆惧,又兼有“伏魔大帝”之称,所以,人们驱魔治病、镇宅辟邪,都仰仗关公。我们到关帝庙都能看到神龛前设有问事签谱,关公俨然又成了一位心理医神了。
五说关公是行业神。旧时,七十二行几乎无不敬奉关公,尤其是像剃头业、香烛业、银钱业、典当业、皮革业、酱园业、糕点业等行业,则供奉关公为祖师爷。
关于关公崇拜,现任中国关氏宗亲总会创会会长关心刚先生在《关公在河东》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我国,仕宦供奉关帝,为秉法度,修正自身;农民供奉关帝,祈愿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工人供奉关帝,祈望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商人供奉关帝,意在信中求财,义中取利;军人供奉关帝,志在精忠报国,英勇杀敌;海外赤子供奉关帝,旨在眷恋祖国,凝聚华人。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尽管尊奉关公的理由千奇百态,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确信关公能给人们带来平安、财富和幸福。”
关公与时代精神
20xx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
解州关帝祖庙国宝——明代关帝圣像赴台巡游
从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来看,我以为和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是一致的。关公的“忠”,是指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忠于民族,忠于集体,忠于自己选择的扶汉抗曹事业。关公“忠于国家”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关公的“义”,指的是遵循社会正义和朋友之间的义气,既是一种狭义,也是一种大义,更是一种信义精神。关公的“信义”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诚信”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关公的“仁”,是指仁德施政,仁爱民众,体现道德文明的大爱、博爱,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热爱人、尊重人、理解人、同情人、善待人、帮助人,这与核心价值观里的“友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关公的“勇”,指的是勇猛善战,勇冠三军,体现的是一种勇武精神,它的本质就是激励人们勇于担当,勇于拼搏,勇于创业,勇于创新,这与核心价值观里的“敬业”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解州关帝庙
20xx年,在北京举行的“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原会长李学勤、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等40余名专家学者探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源头基因。他们从尧舜禹文化基因中深挖“德、孝、公、廉、敬、忠”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通之处,认为,尧舜禹文化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敬业、民主、平等”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台湾某学校学生自发到校门外夹道迎送关帝圣像
四世相约拜关公
无独有偶,我们从关公身上也同样看到,其“忠义仁勇”精神,一如尧舜禹文化那样,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在前面第八章关于“尧舜禹建都的地方,儒道发源地、最早叫中国”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尧舜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如果我们稍加联想,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们不妨可以用简要的方式概而言之:孔子“祖述尧舜”而形成儒家思想,关公“夜读春秋”,而形成关公精神。也就是说,尧舜禹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孔子则是遵循尧舜禹文化构筑儒家思想的“先导者”,关公乃是儒家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践行者”。
关公对国家以忠诚,对人民以仁爱,对朋友以信义,对敌人以勇敢,这种品格和精神,以及重承诺、守信用、坦诚待人、见义勇为等优良品格和德行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是永远也不应该抛弃的。关公,以他崇高的美誉度和高度的道德感召力,成为我们的道德楷模和人格标范。关公精神无论于国于民还是对于个人立身行事,都是有重要价值的,一定会走进现代人的心灵,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走向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都需要关公精神。
关公是引领我们向人生高峰攀登的旗帜。
一代有这样的时代风流集结的队伍,创造的必然是一个风流时代!
在此,笔者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赋赞我们心中不朽的关圣帝君——
庚子起风雷,河东惊天地。解梁祥云腾瑞,关羽横空出世。丹凤眼,卧蚕眉,气宇轩昂;飘柳髯,九尺躯,浩然威仪。伸正气,躬行天道;诛恶豪,福荫桑梓。立志报国,挥戈奔涿郡;桃园结义,高擎匡汉旗。持偃月刀,跨赤兔马,掀漠扬沙,席卷城池。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护甘糜双嫂,千里走单骑,古城相会,义收廖化,计取樊城,三顾茅庐,华容释曹,仁收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感卌载之孜孜,叹四季之不辞。主玄德,友翼德,义孟德,以德立身,功高盖世。时人赞曰:一腔豪气,披风扬沙出蒲州;一片冰心,壮雅神逸辅豫州;一弯大刀,叱咤风云镇荆州;一部春秋,秉烛夜观怀九州。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壮哉云长!秉山岳风骨,蓄日月精魂,一雄薄云,立华夏儿女之标范;悟春秋真谛,践麟经大道,一义横天,竖民族精神之赤帜。
己亥泣鬼神,麦城落朱羲。华夏山河悲泪,英雄马革裹尸。首枕豫,身献鄂,白练垂天;魂归晋,庙八方,祭台万里。哭英灵,遍地伏祈;悼英魂,高山仰止。虔心耿耿,信仰越时空;官民熙熙,宏愿继遗志。群起奉盛意,挥汗奠基石。殿堂祠观,寰球林立,烟雾袅袅,香客济济。溯朝野宫阙,赞天下关庙独尊;观仕农朝圣,叹信众五体投地。一座祖庙,解州灵光映中阳;一座家祠,常平奇柏悬阴阳;一座关陵,百代顶礼会当阳;一座关林,千载膜拜聚洛阳。历朝历代,御谥比比:襄阳太守,汉寿亭侯,虎将首,关壮缪,伽蓝护法神,义勇武安王,荡寇将军,盖天古佛,崇宁真君,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天下武圣,协天大帝,关圣帝君,万世人极。经百代而流芳,历万古仍思齐。循儒教,融佛教,寓道教,三教九流,皆为神祇。后世称云:史敬为公,武祀为圣,文尊为子,民拜为神。伟哉帝君!先武穆而尊,共仲尼并圣,巨星悬宇溢彩,耀天下普世之价值。承关公忠勇,继夫子仁义,吾辈系日加持,发中华复兴之伟力!
1610年,正阳门箭楼不慎失火,大火从傍晚一直烧到次日辰时。箭楼被毁后,朝廷随即开始重建。明朝北京内城的各个城门都是由太监监管,修缮箭楼的事情当然也由太监主持了。
当时,太监们为了从这项工程中多捞点银子,就提出把修缮的预算资金定为13万两白银。而当时负责营造工程的衙门工程官员营缮司郎中陈嘉言,却为人正直,不贪钱财,认为所作的预算过大,坚持削减开支,最后只用了30000多两银子便将箭楼修复了。
据史料记载,正阳门内瓮城西侧的关帝庙就建于这一期间。明代文人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当时,北京仅著名的关帝庙就有51处,而北京内城各城门的瓮城内都有关帝庙,寓意其负有保护国都的责任。
其中,最著名的关帝庙当属正阳门关帝庙。关帝庙前,雕刻有精细的汉白玉石马。"殿祀精严,朱楹黄覆,绮槛金龛,中奉圣祖御书,额为'忠义'两字。西庑下有明董文敏焦太史所撰碑记,传为二绝。"庙中立有一通石碑,碑文由明代著名学者焦竑著文,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书写:蒸哉文皇,幽燕启土。侯呵护之,如栋斯础。
碑文所指的是当年明成祖朱棣皇帝亲率大军征讨蒙古作战时朦朦沙雾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白马。
当时,关帝庙只是一座黄瓦履顶的小庙,但颇有来历。据说,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蒙雾霭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马白"。
而且北京城市面也有传闻:每天早晨果见有一匹白马立于正阳门关帝庙前不食不动,气喘吁吁汗流不止,直至明成祖朱棣胜利回师北京之后才消失。
因此有臣上奏明成祖,此马乃关公助战时所乘的白马。明成祖朱棣闻听大喜,就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前修筑石马隆重祭祀。
在明朝时,自明成祖将祭祀关圣载入皇家《祀典》后,朝廷每年都有祭祀活动,皇帝除在去天坛、先农坛路过正阳门必驻足关帝庙上香祭祀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民间传说的关老爷磨刀日,朝廷也必派大员前去祭祀这位蜀汉前将军。
凡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朝廷也要到关帝庙举行祭祀仪式。这座关帝庙因地处国门,位置格外显赫,就连当时的外国使节去紫禁城朝谒出来,也都要到关帝庙祭祀一番。
1615年,明朝因灾举行过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当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手捧帝王服饰九旒冠、玉带、龙袍和赐封"关圣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的金牌,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醺3日,颁告天下。致使正阳门关帝庙的名声大振。
有史记载,关帝庙当时最大的特色是其关帝神像,他与其他关帝庙中的红脸关帝像不同,他是"金"面的。
传说,当年明世宗朱厚璁曾在朝廷内庭供奉了一尊金面关帝,后嫌神像太小,便命人重制了一尊供奉;当时,明世宗本来打算要弃掉那尊小神像,但因顾虑其已经受了百年香火,怕丢掉后会有不吉,于是他就将该神像赐给了正阳门的关帝庙。
当老百姓得知关帝庙中神像是皇帝御赐后,更加崇拜至诚。每个朔望,香火极盛,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络绎不绝。
后来,明朝在正阳门城楼瓮城之内的东侧,又增建了一座黄瓦履顶的名叫"观音大士庙"的小庙。从此,正阳门内就有了左右相称的两座小庙。而这两座小庙黄顶白碑,树木参差,灰墙环绕,就像两个卫兵,护卫着高大巍峨的正阳门城楼。
据史料记载,观音大士庙是崇祯皇帝敕建,建成后的观音大士庙占地一亩余,佛殿及住房13间。庙内有佛像19尊,有碑4通,石刻2件。
直至清朝定都北京后,清代又才对明末被毁或受损的宫殿、城门和祠庙等建筑,全力进行了重建与恢复。有史料记载,修缮后的:"关帝庙占地一亩余,神像十四尊,画像一帧,神马一匹,青龙刀三柄,有碑十一座,刻十块"。其中,"大刀"、"关帝画像"和"白玉石马"被称为关帝庙"三宝"。
据说,清代皇帝从天坛祭天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其名望可见一斑。关帝庙不但皇家供奉,百姓烧香,就连京城五金行的买卖人也趋之若鹜。
相传,关帝庙内供奉的3口大刀,均系清嘉庆年间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定制的真刀,最大的一口刀长两丈,重200千克,其余两口刀,一口重60千克,一口重40千克。
每年农历5月13,也称"关云长单刀赴会日",关帝庙举行"磨刀典礼"一次。届时,庙内都会将3口大刀抬出,由三元刀铺派工匠将刀磨光,再放回原处。
而此时,到关帝庙参加磨刀观礼的京城百姓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关帝庙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除此以外,关帝庙之所以香火旺盛,被世人推崇,是因为"关帝签"十分"灵验"。
传说,有一个侍郎李若农,参加咸丰已未科会试时,曾在考前来正阳门关帝庙求签。他求得的签语是"名在孙山外"。李若农看后很是失望,以为会名落孙山。没想到发榜时,他竟高中进士。
李若农逢人便说,此签实不灵验。等到殿试发榜,状元为孙家鼎,榜眼名孙念祖,李若农得了个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签语相合。因此,李若农叹服不已。从此,正阳门关帝庙的"关帝签"有天下第一"灵签"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当时,民间流传"灵签第一推关帝,更向前门洞里求",甚至也会有皇帝亲临烧香敬奉。每当关帝庙开庙时,庙里庙外,便坐满了道士,他们手抱签筒,接待求签香客,求财祈福者蜂拥而至。
根据清史《清实录》记载,光绪皇帝去关帝庙和观音庙参拜烧香的次数多达64次,远远超越了光绪以前所有皇帝去正阳门庙宇参拜次数的总和。光绪皇帝从1887年起,到他1908年去世为止,他几乎每年数次前往正阳门的庙宇参拜,其时间跨度长达22年。
·桂竹园
桂竹园位于榕城区仙桥镇紫峰山南,池揭公路之北,紫峰苍郁、绿荫掩映,清幽别致。拾级半山,东侧为“仙湖古寺”,西边有室,一巨石天然成顶,中可容百余人,即桂竹园岩(传说迷离的“仙脚迹”便在此)。由此岩北行百余米,可见丁日昌墓,墓西为水流河水库,三面屏三,清可鉴人。水库半山有莲花亭,沿亭上向天螺峰,即到己三墓地(己三姓陈,名首,号光烈,元代清官,死与任上,后人以其袍靴葬于此地)。距水流河北千米便是龙珠马寺,寺内之龙泉洞泉水长流不息,曲饶岩前,山后松茂竹修,风传雅韵,令游人驻足忘返。
·黄岐山风景区
黄岐山风景区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北4公里,市区晓翠路一直延伸到公园大门前,榕江北河从山下缓缓流过,主峰海拔2931米,总面积1180公顷。黄岐山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象征,自古以“黄歧晚翠”列为揭阳八景之一。山上有九庵十八岩,山颠有歧山塔,山中有月容墓、侣云寺、卧云洞等名胜古迹,有“海滨邹鲁”摩崖石刻等二十余处。还有珍稀罕见的的古槐、风景秀丽的水库和岭南佳果。是一处以山、石、林、水和名胜古迹为特点的自然风景区。包括3个主要景区和8个主要景点。著名八景是:宝塔远眺、石室访泉、古亭春色、侣云钟声、栖凤卧云、竺岗晚翠、上界晨光、百鸟朝凤。登上黄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练萦绕,远眺平畴,尽收眼底,看红日西沉,百鸟归巢,余辉返照,景色动人,更显“黄岐夕翠”之美,一派南国风光,使人流连忘返。黄岐山森林公园是一方融山、石、林、水及名胜古迹于一体、极具地方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禁城
禁城(也称“金城”)为昔时之县衙,后曾作监狱、考院、中山公园等,始建于元代,城墙用石条交错叠砌,贝灰封缝,历元、明、清至今六百五十多年,几度沧桑,仍岿然屹立。其内北城墙,尚存硕大宋榕三株,蓊郁繁荫,为禁城增色无限,明代有景“金城榕色”即指此。
揭阳县志载,禁城长200丈,厚1丈4尺,高1丈2尺,全部用石头垒筑,贝灰合缝。那时的禁城亦叫内城,另有外城环城而筑,内外城均有护城河环绕,如今仅存内城而已。禁城筑成之后,当时的统治者为它取了一个昵称:金城,既显其高贵煊赫,又有“固若金汤”之意。不待说,透过这个昵称,筑城者那得意之色是溢于言表的。不过,历史总是有些残酷,一些自诩为了不起的东西难免走向反面,一些被宣扬为固若金汤的东西,恰恰掩盖了虚怯。史载,公元1278年,散落在粤东的部分抗元力量被逼得退到揭阳榕城,元兵猛扑而来,迅速攻破城池,并纵火焚城,杀戮三天,榕城尸积如山,全城仅存6户8人。据说,明天启间澄海解元谢宗的《过榕城》诗就是追写当时情况的:“萧条兵火后,井邑数家存,海气兼秋阔,潮声向晚翻,腥风牡蛎市,细雨木棉村,入夜多凄警,犹闻铃柝喧。”
·关帝庙
揭阳学宫又称“孔庙”、“文庙”、“红学”。位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为揭阳古代最高学府。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嘉庆七年(1579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积5526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庙又是革命活动旧址,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二次东征时,曾在此中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1957年,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历经岁月风霜的揭阳孔庙,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孔庙之一,成了榕城闹市之中一处世外桃源。
·揭阳学宫
揭阳学宫又称“孔庙”、“文庙”、“红学”。位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为揭阳古代最高学府。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嘉庆七年(1579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积5526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庙又是革命活动旧址,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二次东征时,曾在此中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1957年,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历经岁月风霜的揭阳孔庙,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孔庙之一,成了榕城闹市之中一处世外桃源。
·揭阳城隍庙
揭阳城隍庙位于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
内有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城隍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金柱之间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压力,结构独特,历经地震,虽墙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栋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浑遒劲,兼有明代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是揭阳市古建筑物历史遗存的精华。
庙分正殿与后厅,总面积1750平方米。系三进厅悬山顶,石木承载结构。庙内栋梁间的木雕装饰,刀法简洁明快。正殿供奉城隍公,后厅祀奉城隍夫人。正殿入门两侧昂立二位神将。正殿两边分祀阴曹众神,个个怒目横眉,森严肃穆。谓善者进庙,弥矢善心,恶者进庙,邪念敛消。修复后的城隍庙更是引人入胜。
有《揭阳城隍庙》诗为证“
黎庶进香烟,祈求大有年。
鼠蛇盘里巷,蝗蚁满田园。
状纸呈何处,灾星降自天。
汝官才七品,敢管大罗仙?”
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元代,设京都城隍。进入明代,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举,城隍信仰达到极盛,城隍庙建筑遍及全国。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封城隍神。各府州县城隍分别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灵佑侯”、“显佑伯”、分别相当于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又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结构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都一样。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
朱皇帝如此抬举城隍,自有他的道理。他说:“朕设京师城隍,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卑幽明举不能幸免。”又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神的出身是城市保护神,然而经过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调整,这时的主要职责已成为“鉴察司民”。所谓监察司民,即鉴察人们的善恶,施以赏罚,来进行管理;而所谓善恶的标准,当然就是忠孝节义,纲常伦理之类封建道德等封建意识形态。这标志着,从此以后,城隍神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榕江西湖
揭阳榕江西湖位于市区中部,南河北侧,是1058年的筑堤围造起来的一处以水域为主的风景区。目前,有大小湖塘20多个,连成300多亩的宽阔水面。有九曲石桥横架湖中,中置双层瑚心亭,古色古香,颇有江南园林意趣。环湖垂柳,摇绿曳碧,拨云弄月,十分雅致。红墙黄瓦,掩映于丛林之中;虫唱鸟鸣,四时不断。游艇往来,清歌婉转。为粤东一大名胜。
西湖公园建于1958年,在榕城西南,傍依榕江南河,园内西湖岸柳垂荫,碧波荡漾。湖中有两层湖心亭,九曲桥由亭向左右伸展,如龙卧波,桥下游艇穿梭,锦鳞来去,令人神怡。依栏远眺,一湖景致尽收眼底。桥头的“双象戏水”大型雕塑,高6.6米,大象长鼻高扬,仰天喷水,小象则天真嬉戏,依偎在旁。园中并有少年宫、游泳池、儿童乐园等,并辟有百花圃,群卉竞放,姹紫嫣红。潮汕诗人蔡起贤有一诗,专赞榕江西湖诗云:
隔雾看花也一奇,似无还有耐寻思。
榕城踏月公园夜,更信朦胧别有诗。
西湖公园座落于榕城西南方,依傍榕江。西湖系人工湖,1958年“大跃进”筑堤所得,面积为22.4公顷。有湖心亭、九曲桥、荔园等景点,是市区人民休闲活动场所,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到这里晨练。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西湖建设,决定重新规划,建成一座较高档次,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公共场所,丰富市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进贤门城楼
进贤门已有380年历史的进贤门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揭阳“古八景”中被称作“谯楼晓角”。
晨曦中更夫吹响报晓号角
进贤门位于原揭阳古城东、北二城门之间,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因为揭阳古城不像一般的古城那样只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而是有5座,多出来的一座就是进贤门,所以它又不是一般的城门。
进贤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石筑城门,上为三层门楼。门楼通高16.77米,纯杉木结构。首层三进5间,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两侧各有一门亭,屋面四周起翘。上层为八角亭阁,屋面是八角攒尖琉璃顶。整个建筑古朴大方,是潮汕古城门建筑中的佼佼者。明、清时期,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吹响报晓号角,角声随晨风传遍全城,“谯楼晓角”因此得名。
关于进贤门的由来可是大有来头的。传说中进贤门的建造,一种说法是,唐、宋时期,此地区出过7个有名的贤士,他们凭着非凡的智慧认定这个地方适合建造一座城门,于是便刻“进贤门”石匾一块,埋在地下。几百年过去,到了明代,这里又出了7位有名的贤达之士,他们选定这个地方建造城门,正琢磨“怎么先贤们就没发现这块宝地呢”,一挖,挖出了那块石匾。于是进贤门便被认为是“前七贤”设,“后七贤”开,也就成了一座非同一般的城门。“进贤”即“增进贤士”之意,充分表达了民间的一种良好愿望。不过因“进贤门”三字石匾没有落款,是何人何时题写至今无可考证,倒为这一建筑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不管进贤门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那么“不一般”,揭阳人对它的敬重和喜爱却是确确实实的。20世纪40年代,因为要改造旧城,古城墙及东、南、西、北4个门全拆掉了,独独保留下了进贤门,可见该门在揭阳人心目中的地位。
相传早年间揭阳的地方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以取个好意头。而揭阳人男子娶妻或者学生升学,都要在进贤门里走上一遭,说是如此便会妻子贤惠、学子高中。这个习俗至今还保持着,常有家长带着即将考大学的孩子来进贤门里走上一遍或者绕城楼转上几圈。
·双峰寺
双峰寺为潮汕地区现存三大古寺之一,现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揭阳市区马山巷。始建於宋绍兴十年(1140年),旧址在磐溪都双山(今桂岭镇双山村),为法山禅师所创。明初,石山禅师移建於县治马山巷今址,乃粤东地区一大丛林。是时寺宇壮观,佛相庄严,茂林修篁。每当夕阳西坠,钟鼓钹铎齐鸣,梵呗阵阵,木角笃笃,景色迷人,为礼佛和游览胜地。扩建后规模宏大,遂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汕三大名刹”。后历经两次扩建重修,全国佛协主席赵朴初为寺宇题匾。重修后寺院呈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厅、大雄宝殿、泰佛殿,有东西两廊。寺中有历代文人雅士碑刻岁通,寺中有砖刻五块,其中虎寿碑最为珍贵。泰佛殿为楼阁式,正殿中金身泰式佛像一座,相传走近,其耳钩即不断轻摇,被传为异事。
改革开放后,县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决定修建双峰寺,恢复古迹,开辟旅游胜地。1986年10月25日举行奠基礼,破土兴工。经过整整61个月施工,耗资四百万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1991年12月10日隆重举行修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盛况空前。
近年修建一新,楼阁浑雄,红墙雕栋,丛竹片修篁,绿叶遮道,古钟悠扬。古时称“双峰晚钟”,为揭阳古八景之一。诗云:古寺钟声清妙觉,庄严梵宇金城东。
如今修建一新的双峰寺,殿宇更为壮观宏伟,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三宇并立,观音阁、地藏阁精巧玲珑,东西长廊、耳房及角楼,结构严谨,整个寺院雕梁画栋,古朴大方。寺内珍藏有泰国华侨赠送之观音菩萨铜像,人们前来瞻仰,常常见到菩萨的耳环在微微摆动,被称为双峰一奇
·黄满磜瀑布群
黄满磜瀑布群位于揭阳县京溪园粗坑村。千米河段上有多级瀑布,其中飞虹瀑布落差高度约60米,宽度约80米。银河瀑布高度约120米,集束奔流。还有三叠瀑、长寿瀑等,飞珠溅玉,声震山谷,享有“岭南第一瀑”的美誉。周围古藤缠绕,怪石嶙峋,翠竹遮天,是一处听水、赏水、戏水的胜地。
·大洋度假村
大洋度假村位于揭西县大洋乡。大洋乡,面积7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800米。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云雾缭绕,仿似仙境,有“三坑一潭”,百丈悬崖,也有如画茶园,潺潺流水和高山湖泊等人造和天然景观。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就有英、美、法、德等国传教士、商人将大洋乡视为“宝地”,在此建有别墅、教堂、学校。祖籍大洋乡、现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邹顺达先生投资十亿元人民币,于此建了大洋云景度假村——高山旅游城,包括大片风格各异的别墅群、一座36洞国际级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跑马场、射击场,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是南国得天独厚得避暑胜地,被誉为“中国云顶”。
·京明温泉度假村
京明温泉度假村位于风光秀丽的揭西县京溪园镇,由深圳安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巨资兴建,度假村距揭西县城25公里,距揭阳市区35公里,距深圳市250公里,是一个集生态茶园,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京明温泉度假村占地总面积666万平方米.2200亩生态优质茶齐整地点缀在山峦之间,是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幽雅的茶馆,对于长期生活在喧嚣都市的城市人,旌旗的大自然风光、宁静的环境、清净的空气,无异分带给你无穷的情趣和享受。七泓碧湖,象一串珍珠环绕群山之中。
在青山绿水之间,已建成的景点在水上世界、小鸟天堂、动物园、垂钓区、橡胶园、果林园、盘国仙师庙、送子观音庙、京明长城、圣泉水、KTV娱乐城、儿童娱乐区、电玩城、茶山画廊、茶艺馆、温泉、会所(健身中心、游泳池、网球场),集佛、道、儒于一体,融中西文化于一园,浏览期间,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怀。
度假村为宾客提供了完善的服务设施,潮客食苑、山珍楼、西餐厅、咖啡厅可让游客品味各具特色的中西饮食文化,七幢豪华欧式大楼,共有各式客户242间,多功能会议厅容纳400多人,中小会议厅五个,京都楼拥有可同时容纳400多人就餐的大厅和19个豪华厅房。大楼全部采用中央空调和冷热供水系统,卫星电视收看30多个频道的节目。观光电瓶车可以让游客减少劳累,观光游艇更能让您领略湖光山色之美。
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名夏县。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 禹 都平阳,或都安邑。”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 启 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
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 ,安邑(今夏县)人,夏朝开国君主。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
禹王城遗址 ,位于夏县禹王乡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传说禹王城是禹、启的都城;战国时期为魏国国都;秦、汉及晋时为河东郡治所,面积13平方公里,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初,晋献公因大夫毕万随其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将魏地(今芮城)赐封给毕万。毕万之后因封地而改姓魏,至 魏绛 协助晋悼公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受封安邑,魏氏遂从 “魏”徙治安邑。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斯(魏文侯)在安邑建都,即现在夏县的禹王城遗址。魏惠王31年(前339年),魏国都城迁往大梁 (开封) 。
东汉末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出,进驻安邑,在这里郊祀上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安。半年后,经闻喜去洛阳。
禹王城遗址有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大城为郭城,中城为都城(在大城西南部),小城为宫城(在大城中央、中城东北部),禹王台为祭禹之所(在小城东南角外)。
禹王城遗址内有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是华夏寻根溯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禹王台又称青台,系方形夯土台,高11米,东西长58米,南北宽70米,为历代祭禹之所。
郦道元《水经注·涑水》载:“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念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晋阚駰《阚駰十三州志》云:"夏禹台,在夏县西北十五里,其地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今城南门台基犹存。夏静与洛下人书云:安邑涂山氏台,谓之青台,上有禹祠。"
汉文帝时禹王台上就建有禹王庙,宫殿楼阁,雕梁画栋。正殿悬匾“文命阁”,殿内正中供奉大禹,两边供奉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功臣,台后有涂山氏娘娘殿。献亭匾额“胼胝山川”,左有启祠,右有少康祠。庙门匾额“万福来朝”。台下有东华门、西华门,左右走廊四十八间及唱戏大舞台,广场十亩,周围莲池五亩。禹王庙,汉、元、明、清均有重修,1940年代毁于战火。
站在禹王台上,回想涂山氏与大禹新婚后即分别,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想象着青台高阁下,落日余辉中,百鸟归巢时,涂山氏伫望家乡,那是一种什么心境——“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现在台上建有三间简陋的大禹庙。
我注意到禹王台没有野生树木,看护的老人说:“这几颗臭椿树就是野生的,只有臭椿树,应了老百姓说的‘’’臭椿为王’”。
这是明代建造的下水通道。
可见夯层
夏朝终结于荒*无度、暴虐无道的夏桀,那场终结夏朝的鸣条之战,发生在禹王城以北的 鸣条岗。 夏桀杀了犯颜直谏的忠臣关龙逄,关龙逄成为“死谏开先第一人”。关龙逄是关氏始祖,后世关羽成就了关氏最高的荣耀。
夏县裴介镇墙下村,因位于禹王城城墙下而得名。 墙下关帝庙 ,2019年10月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堂满天下,除了解州数墙下”,这话有点夸张,但墙下关帝庙称为村级最大的关帝庙应该名副其实。
墙下关帝庙,原关王庙,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现存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正殿两侧建有配殿。
乐楼兼作大门,上下二层,底层辟为过道,上层为舞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梁脊板上有“大清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十社灯酒会重修戏楼谨志”题记。立柱间门框板上镌刻楹联数幅:“玉振金声点破炎凉世态,清歌妙舞由传古今人情”、“不大地方可作家国天下,寻常人物能为文武鬼神”、“一梦占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
乐楼前是看亭。看亭在这组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粗柱支撑,横粱、斜梁和条梁不同结构挑承屋顶重压,是古代建筑力学高水平的标本;彩绘、木雕的龙凤、人物、鸟兽、花卉等造型布满整座建筑,形象逼真、极为精美;琉璃屋顶,高贵气派。
我怀疑看亭实为献亭。从宗庙营建法式看,没有看亭之说;从情理分析,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不会设计给民众看戏;从庙中康熙28年《重修关帝大门乐楼记》碑文看,记载有正殿、寝殿、献亭、卷棚,并无看亭,当然可以是后来所建,但其规格超过正殿、献亭,有点匪夷所思。
乐楼、看亭、献亭
看亭、献亭、卷棚
献亭、卷棚、正殿、配殿
进入献亭,中间是卷棚,后面是正殿。
站在正殿门口回身看卷棚和献亭。
夏县水头镇大张村 薛嵩墓 ,就在村外的田地里,有碑有冢,刚建了碑亭,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嵩,薛仁贵的孙子,薛楚玉之子,膂力骑射了得,年十五随其父突围朝战,控弦夜猎,以勋著受署辕门,曾入宿卫(禁卫军)。
范阳、幽州节度使薛楚玉与其兄薛讷实行军事改革受到保守派排挤而被免官,这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中,薛嵩在家族被排挤、自身被打压的情况下,加入叛军,成为安庆绪手下大将。安庆绪失利后,派薛嵩求救于史思明,言禅让之礼,这说明薛嵩在安庆绪军中有相当的地位。后薛嵩在叛军失败、朝廷招降下,率相、卫、洺、邢四州及所部精甲三万“反水”,被朝廷任命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嵩谨奉职,颇有治名,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平阳郡王。大历七年(772)冬薨于磁州,次年十月归葬于夏县先将军之茔中。《光绪山西通志》:“薛嵩与祖仁贵、考楚玉并葬县西四十里。”
薛嵩是《薛刚反朝》中薛刚的历史原型,戏剧故事与史实相去甚远,只有反过朝廷这一节相符。
碑亭里是唐大历8年(773年)神道碑一通,通高604厘米,稳固雄浑,气势恢宏,历经千余年而依旧挺拔。
《薛嵩神道碑铭》为唐代宗时隶书巨制,碑文记载了薛嵩生平及薛氏兴代,由尚书礼部郎中程浩撰文,“唐隶四家”之一韩择木之子韩秀实书丹。唐时隶书复兴,以“唐隶四家”为代表,其中韩择木系韩愈叔父,其书法极为代宗看重。韩择木致仕后,代宗有“墨妙难继”之叹,诏令其举荐善书者,韩择木举其长子韩秀实以自代,韩秀实由此入翰林待诏,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韩秀实隶书秉承家风,典雅清劲,卓有古意。《薛公神道碑铭》作为山西碑碣精华之一,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薛嵩墓冢,距神道碑有2里左右,墓冢封土高245米,周91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神道和墓地规模。
司马光墓, 包括司马温公祠里的茔地、祠堂、余庆禅寺和温公祠外的司马温公神道碑、碑楼等,位于夏县水头镇小晁村,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温公神道碑及碑楼,在司马温公祠外,明代嘉靖3年(1524)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修建,碑楼檐柱上刻有清代楹联一幅:“粹德辉煌流涑水,精忠发越秀峨眉”。碑身厚硕高大、螭首龟趺,通高9米,堪称“华夏巨碑”,碑题“司马温公神道碑”,额题宋哲宗赵煦御篆“忠清粹德之碑”。碑楼系砖木结构,异于本地常见的石质仿木碑楼,无砖石雕饰,简洁大方。
原司马温公神道碑,北宋元祐三年(1088)立,由哲宗皇帝亲题篆额“忠清粹德之碑”,苏轼奉赦撰文并书丹,玉册官臣王蟠奉旨摹刻。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哲宗令将原碑推倒,碎为四段,碑文被毁,深埋地下,碑额御篆、碑座甚巨而幸存。金皇统八年(1148),新任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温公祠,见废墟处长一杏花树,高丈余,树冠如伞,枝繁叶茂,实为奇观,忆及前事,命人掘挖,得断碑4段于泥土中。后将断碑依原拓片重新镌刻,连同额、跋共6石立之,称“杏花碑”。明嘉靖二年(1523),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仿原碑复立一巨型碑,通高8.3米,阔1.76米,厚0.44米,立于旧龟趺,额冠原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额,现矗立在司马光温公祠前,堪称三晋第一碑。
苏轼撰文并书丹
夏县瑶峰镇 大洋村泰山庙 ,现存大殿一座,始建年代不祥,据梁架题记,元大德八年(1304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均有修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前檐设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起来刚修缮过,质朴大气。
夏县埝掌镇 上冯村 圣母 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圣母殿与八卦亭(香亭)。圣母殿始建于元延祐3年(1316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据说庙内保存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清道光25年(1845年)、光绪9年(1883年)重修碑记三通,未见。八卦亭(香亭)引人注目。
香亭即献殿,由前檐歇山顶抱厦一间与后部的面阔三间、进深五椽的单檐歇山顶主亭两部分构成,为明代建筑。
整个献亭真是不惜财力,看那梁柱,看那结构、看那屋顶,只有感叹!行走在河东大地,你往往经历不期而遇的惊喜,而对于宁静的村庄,她们就是平常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像极河东人,普普通通,但不经意间会给你一份惊奇。毕竟中国最悠久的历史在这里,五千年的文明基因沉入河东人的血脉。
从这边看享亭,古朴大方,高贵不俗
看这个六边形藻井,斗拱,垂莲柱,多标准扎实
夏县关帝庙 ,位于县城解放南路,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门系1994年扩街时后移重建。
夏县关帝庙坐西朝东,创建于元,明有增建,清乾隆修葺,现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牌坊、献殿、正殿,牌坊两边侧后现存配楼各一座(刀楼、印楼),献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一座。
牌坊为二柱单楼式木牌坊,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
印楼刀楼及两边厢房
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大殿内有彩画。
夏县裴介村是介子推故里, 介子推墓 就在村南,来到墓地,仅存两通碑,侵蚀严重,字迹漫漶,无一字可认。据说一碑是清雍正二年(1724)介氏合族所立,碑刻:“介氏祖晋洁惠后之推墓”下款为:“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另一碑是夏县人民委员会1963年所立文物保护碑,碑文:“介子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晋文公行功不受禄,乃隐居绵山。后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
在村里无意中发现了这个 裴介关帝庙对台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县人和文物保护碑过不去,这是一例,后面还会见到。
相当标准的山门舞楼,山门舞楼始于明而普遍流行于清。底层通行,上层演戏,舞台的山墙之外还附建二层戏房,上层作化装间,下层为艺人的伙房及临时休息处。现舞台上加了一堵墙,改成了房子。小时,常听人说唱对台戏。这就是对台,两台戏同时唱,看那边更能吸引观众。后土祠、墙下关帝庙都是这种同式样的山门舞楼。
对面这个舞台岁数不小, 建于明万历30年(1602),清乾隆40年(1775)重建,貌不惊人,兀立此地400多年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