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还有一座香山,香山红叶节也将在这里举行。想去的话,这里的活动也不错。然后,边肖会马上推荐并整理出关于这次活动的具体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
韩城香山红叶节时间+活动安排
时间
本次红叶节的主题是“暖心千年古城_诗意醉人红叶”,活动时间为10月19日至11月10日。
安排
“三国一城”考古工作阶段性成果发布论坛
活动:围绕“三国一城”考古工作两周期间韩后国、梁、顾、在韩城的考古跟踪调查,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论证,为摸清韩后国、梁的走向、定位、范围,以及韩城城市建设规划、城址研究、文物保护等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活动:10月19日、20日。
地点:韩城宾馆
“扶贫”农产品交易会
活动内容:结合国家扶贫日,充分展示我市八个镇(办)的时令果蔬、农产品、干果、食用菌、特色小吃,设置统一标准展位,搭建平台,繁荣节日期间农产品流通市场,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提升我市农产品影响力。
活动:10月25日-27日。
地点:板桥香山村停车场
“红叶印象”诗歌、绘画、摄影、TikTok系列大赛
韩城香山红叶霜后遍地,红如火焰,美如彩霞,大大超越了北京香山的红叶,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活动期间,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将创作一组风格。同时,将邀请TikTok咖啡馆参与互动和拍摄,游客也可以在网上参与互动,晒晒美景,释放好心情。
活动:10月25日-11月10日。
地点:在线
“探索玉山的秘密”徒步活动
活动:玉山气势磅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附近有许多传统建筑、道观和寺庙遗址。适合亲子游,跟团游,跟团游,探索玉山的奥秘。
活动:10月25日-11月10日。
“红叶让爱相约香山”爱心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古代有红叶表达爱情,今天有红叶表达爱情。依托香山红叶、香山云海等自然风光元素,举办“红叶让爱相约香山”系列爱情主题活动,以红叶观赏地相亲会、红叶摆件为恋爱对象、红叶区拍摄婚纱照、红叶见证爱情对生活的美好为主题,打造真正的婚纱摄影基地。
活动:10月25日-11月10日。
地点:象山红叶观景区
韩城香山红叶路线+介绍
观赏红叶线路
(1)观光路线:沿芝阳站北路板桥香山村岔口(与八斜路交叉)香山红叶核心景区。
(2)旅游大巴、大巴:到达板桥香山村岔口(与巴谢路交叉口),游客下车乘坐汽车轮渡——香山红叶核心景区;车辆统一放在八仙镇方向,从八仙路返回108国道。
(3)私家车:车辆到达核心景区后,会停放在香山村停车场。如遇堵车,公安、交警路段将在板桥雪峰村、上京峰村实施车辆管制,只进不出。
(4)汽车摆渡:一人一票制,当日有效。
介绍
活动通过爬山赏红叶,大力挖掘和彰显我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结合扶贫工作,全力打造“湘乡红叶”品牌
1魏长城遗址在哪
郑州附近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其中有列:子产墓,位于今新郑市南17公里的庐山之巅。
青龙山魏长城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南边缘的李南岗村东部。负舒城遗址,位于郑州市登封市西南。郑庄公墓,位于郑州新密。
黄岗庙遗址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嵩山路街道办事处黄岗庙村北烈士陵园内及周边。
石佛遗址位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诗佛办事处诗佛村东头。魏岗遗址位于郑州市尚洁区下卧镇魏岗村东。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曹楠乡李扎庄村东南马庄遗址。
2魏长城遗址
是。青龙山是著名思想家和道家学者隐居著书的地方。山上还有战国时期的魏长城遗址。青龙山魏长城遗址是郑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海铁路在青龙山北坡下东西走向。古代东北有莆田泽(今莆田乡),为列子故里,建有郑州八景之一的列子庙。在哨所的南坡,发现了由砂质粘土分层构成的带状夯土遗迹,这是魏长城遗址的一部分。
当前位置万里长城是一个景点。
中国的名胜古迹:
第一,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万里长城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古建筑之一。它凝聚了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浩大的工程而闻名于世。
二、桂林山水
桂林桂林的山水是桂林的总称美国的旅游资源,其景观是世界闻名的。千百年来,它享有桂林第一的美誉的风景。桂林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桂林也是一座文化古城,有许多历史遗迹。桂林的山水也养育了桂林人。当你来到桂林,你也可以看到这里的传统戏剧,享受属于它的历史和文化。
三。北京紫禁城
北京故宫是中国清明时节的皇家宫殿,原名紫禁城。它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它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里有独一无二的国宝。它是中国最富有的博物馆,有题词官、画廊、钟厅等。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四。苏州园林
苏州以其美丽的园林而闻名。苏州不同的园林可以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苏州园林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之美,门窗的设计之美,雕刻之美,院内建筑的色彩之美等等。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动词(verb的缩写)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被列入《承德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承德避暑山庄,曾是清朝皇帝避暑的行宫。别墅内还有精致典雅的皇家园林和一座70米高的宝塔。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草甸,辽阔的山脉巍然耸立,山谷景色宁静悠闲,这一切都使山庄依然是避暑胜地。
扩展信息:
中国十大名胜
中国十大景点是指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北京故宫、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西安承德避暑山庄、秦兵马俑中的十个景点安,是1985年由《中国旅游报》发起,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由全国人民组织起来的。的鉴定。
这十个景点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区,包括
3长城文化遗址
目的是抵御匈奴的入侵!秦长城最西端的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以东23公里的姚店长城坡上。自北向南,筑黄土板,残高1m左右。它是秦长城西端的起点。经威远、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八县间歇进入宁夏,返回甘肃环县,青阳县进入陕西,翻山越岭,飞越沟壑,穿越荒漠草原,蜿蜒东行,止于鸭绿江。
4秦长城遗址
陕西省韩城市有三处古长城,分别是汉长城、梁长城、魏长城。为什么这么小的地方有这么多长城?这也要从韩城的历史说起。大约3000年前,夏商朝时期,古韩城有郡府。西周初,周武王去世,成为年轻的国王,三公(周公、召公和毕恭)辅佐周成王。周成王的第四年,周公分别分封周武王儿子和王乘氏弟为韩(今河南沁阳市西北)、晋(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郢(今河南鲁山县东)、韩(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韩,《说文解字》,原野。在原来的地方也叫汉源。汉源和汉源其实指的是一个地名。国号侯,又名韩后国。成王十二年,韩厚国建城。宋《太平寰宇记》:;隋文帝分河阳,河阳位于韩城县,因古韩城而得名。这就是今天韩城的由来。公元前1031年,为了防止晋国从东北入侵,汉元帝在他哥哥和叔叔的帮助下,沿着汉元帝边境修建了长城。历史上称为汉侯城,即古代汉城。这是中国最早修建的防止侵略的长城。汉长城分布在韩城市龙亭、芝阳等镇。东起黄河边上的城南村,西经马岭庄、东、西伦公、大鹏、新庄村,从清水村过支水峪,向西北经南营村至巍山北麓的西营村。城墙呈弧形,全长约15公里。城南马陵庄至龙亭塬,城墙遗存约2871米,残高05至25米,底宽5米,南距魏长城约120米,几乎平行;马岭至辛庄段,大鹏村东北,南距魏长城56米处,一座夯土城墙遗迹,高2米,底宽45米。往西,还能看到鱼背露出地面的山脊。根据对城墙夯土层和夯窝的分析,夯土层最薄6厘米,最厚18厘米。汉长城虽然比梁魏长城粗糙,但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汉长城遗址的发现,为韩城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证据,对确定汉侯封地汉源的具体位置具有重要作用。在西周晚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秦襄公列为诸侯,并给他齐国以西的一块土地。襄公叔康裕郭亮(今陕西韩城南支川镇附近)。梁绍是的都城,国号为伯,故又称梁。因为梁博当时秦国对外政策不稳,而金没有梁伯不信任他,只好在中国筑城割池,以防入侵。长城遗址(又称少梁城遗址)分布在韩城市南支川、龙亭两个镇。全市包括东哨梁、西哨梁、城新村、瓦头、支北、习之、支川、支东、支元、城北等10多个自然村。其首府中心是雉水和雉水交汇处的雉川镇。一般城墙都是根据川西高原的地形用夯土砌成,全长约11公里。南墙在南袁尚,从东到西延伸。第一段在城北村北。这堵墙长1650米,高2米,厚25米。第二段在致远村西边。城墙长826米,高27米,厚5米。这两段长城虽然隔着一条寨沟,但却连成一条直线。西墙的第三段穿过智水河谷,在瓦头村的西边。城墙由低到高顺坡而上,长747米,高出地面32米,厚7米,外侧有沟渠作为护城河。第四段是关于高门,位于包一个村庄,连接着
公元前385年,晋(魏)重新强大起来,夺取了秦国以西的土地。在魏国的西部边境,从华山脚下的袁超洞向北,沿着洛河到陕北富县的雕银城修建了长城。:;魏与秦相遇。魏修建长城的起点是郑的,北面是。魏夏侯_占领少良城,以抵抗秦长城是从北方侵入的,从韩城的黄河绝壁到洛河岸边,呈东西走向。今城南、马岭、东西湖宫、大鹏、辛庄、三家村、艾铁、龙亭、司马庄、城后、郝庄、阿池等13个村有魏长城遗址。论韩城的长袁霆。韩城的魏长城,其北是绝壁,紧邻洹水河谷。除了七条沟和两个豁口缺了整块,其余村落都有遗迹,几乎连成一条线。全长约22公里。城南到马岭的路段保存最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烽火台的遗迹。魏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比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40多年。魏长城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魏长城遗址在哪里
长城,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具体来说,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新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纵横交错东西南北,绵延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土地上。除了外面明代的长城里面长城和三关之内长城也修建了。长城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是14世纪修建的明长城。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09年明长城的勘测数据。中国明长城的总长度是88518公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罗马斗兽场和比萨斜塔一起被列为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数据来自互联网]
6长城的遗址
在张家口最好的旅游地方是大京门,它在张家口市的北部。以前是长城的一部分,现在有些残缺,和长城不相连。
大静门大门上有四个大字,大江大河,大好山河。大门外是一个大广场。进了大京门,里面就是一条古色古香的民俗商业街。有一些卖手工艺品和日用品的商店,值得一去。
7古代长城遗址
张家口固原是一座古城。它是一个4A级风景区,包括十个景点,即程小红遗址,现在的程小红村。九连城风景名胜区城市地址;石头城遗址,属元明两代;最著名的是固原燕秦长城,建于战国时期燕国的北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被合并重建为万里长城的一段。明长城之上还有一座烽火台;北魏长城是明朝的元帝在北魏修建的;庄楼渊墓是蒙古贵族的墓;大红城遗址。这些古建筑和文物构成了固原的古文化。
当前位置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周朝修建了一座座城堡烈成为了防御。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防御,根据各自的防御需要,在边境修筑长城。最早的建筑是楚方成公元前7世纪,齐、汉、魏、赵、燕、秦、中山等诸侯国先后修建了共同防御长城为了自卫。
其中秦、赵、燕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相邻。他们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的同时,也在北方修筑了拒胡长城。之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修缮过。
此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不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公里到一千公里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相区别,历史学家称它为先秦长城。
8北魏长城遗址
陕西省韩城市有三处古长城,分别是汉长城、梁长城、魏长城。
为什么这么小的地方有这么多长城?这也要从韩城的历史说起。大约3000年前,夏商朝时期,古韩城有郡府。西周初,周武王去世,成为年轻的国王,三公(周公、召公和毕恭)辅佐周成王。周成王的第四年,周公分别分封周武王儿子和王乘氏弟为韩(今河南沁阳市西北)、晋(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郢(今河南鲁山县东)、韩(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韩,《史记秦本纪》,于
汉长城分布在韩城市龙亭、芝阳等镇。东起黄河边上的城南村,西经马岭庄、东、西伦公、大鹏、新庄村,从清水村过支水峪,向西北经南营村至巍山北麓的西营村。城墙呈弧形,全长约15公里。城南马陵庄至龙亭塬,城墙遗存约2871米,残高05至25米,底宽5米,南距魏长城约120米,几乎平行;马岭至辛庄段,大鹏村东北,南距魏长城56米处,一座夯土城墙遗迹,高2米,底宽45米。往西,还能看到鱼背露出地面的山脊。根据对城墙夯土层和夯窝的分析,夯土层最薄6厘米,最厚18厘米。汉长城虽然比梁魏长城粗糙,但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汉长城遗址的发现,为韩城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证据,对确定汉侯封地汉源的具体位置具有重要作用。
在西周晚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秦襄公列为诸侯,并给他齐国以西的一块土地。襄公叔康裕郭亮(今陕西韩城南支川镇附近)。梁绍是的都城,国号为伯,故又称梁。因为梁博当时秦国对外政策不稳,而金没有梁伯不信任他,只好在中国筑城割池,以防入侵。
长城遗址(又称少梁城遗址)分布在韩城市南支川、龙亭两个镇。全市包括东哨梁、西哨梁、城新村、瓦头、支北、习之、支川、支东、支元、城北等10多个自然村。其首府中心是雉水和雉水交汇处的雉川镇。一般城墙都是根据川西高原的地形用夯土砌成,全长约11公里。南墙在南袁尚,从东到西延伸。第一段在城北村北。这堵墙长1650米,高2米,厚25米。第二段在致远村西边。城墙长826米,高27米,厚5米。这两段长城虽然隔着一条寨沟,但却连成一条直线。西墙的第三段穿过智水河谷,在瓦头村的西边。城墙由低到高顺坡而上,长747米,高出地面32米,厚7米,外侧有沟渠作为护城河。第四段是关于高门,位于包一个村庄,与第一部分相连。城墙长513米,离地35米,厚4米。老阳沟两边的城墙分别长392米和480米,因为沿塬没有护城河。北墙西段与西墙第四段相连,在甲坡形成西北角,长912米,残高5米。该沟在外侧作为壕沟,穿过聚水谷,一直延伸到西稍梁村(现已不存在)。第五段,即城墙东段,在苏东高原上城新村黄委会高程点以北200米处。城墙长1073米,下基宽20米,上基宽35米,高10米。夯土层清晰,保存完好。49米外的墙基外,有一条宽46米、深35米的护城河。黄河以东。梁长城虽历经风雨、天灾人祸2700多年的摧残,但依然屹立不倒。
公元前641年,灭,梁存在了约130年。公元前385年,晋(魏)重新强大起来,夺取了秦国以西的土地。在魏国的西部边境,从华山脚下的袁超洞向北,沿着洛河到陕北富县的雕银城修建了长城。:;魏与秦相遇。魏修建长城的起点是郑的,北面是。
在260年间
魏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比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40多年。魏长城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证明,至少在六千年前,朝鲜族的起源地朝鲜半岛南部已经有现代人类活动,这些人应该是最早的朝鲜族直系祖先。这些人从事渔猎活动,和中国东北的土著类似,鉴于当时朝鲜半岛就已经孤悬海外,唯有同北方有陆地接壤,这些以小部落聚居的人在文化上无疑同中国东北土著属于同一谱系(但是决不能说属于同一民族,因为当时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民族)。很多证据表明,中国东北的肃慎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说通古斯语的,通古斯语是肃慎被同化的结果。无疑,当代肃慎人的后裔满语支各族和通古斯语高度相似,他们的早期语言的痕迹已经难觅踪迹。在肃慎人通古斯话的同时,朝鲜族的祖先,半岛南部的众多小部落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内地移民、文化的影响,他们先是受到汉族先民、然后是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使得朝鲜语在语法上充满通古斯特点,但是在词汇上却弥漫着汉语词汇。关于半岛南部的这些小部落在遥远的古代曾经同肃慎人属于同一谱系的观点,在韩国也有学者提出。他还进一步指出,朝鲜族的檀君神话正是这个族群原始文化的遗迹。事实上,在中国的鄂温克族神话中,也有关于熊的内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现在偏处亚洲东北角的古亚细亚族群正是以熊的文化为其显著特点。由此可见,中国东北,包括朝鲜半岛南部,在遥远的古代和西伯利亚一样曾经是古亚细亚人的活动范围,而今天的民族状况只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文化交往的结果。大约在周代初年,辽河以东、松花江以西出现了新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它无疑是从外部传入的。辽河以西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周初,商朝不少遗民北迁,紧接着是姬姓燕国的出现,引起了辽西地区族群的大动荡,一部分人群度过辽河带来了农业文化,他们的语言应该是通古斯语,他们和当地肃慎人融合,产生了文献上的辽东地区的秽和貊。比如,沃沮人无疑是貊的近亲族群,但是他们的后代鄂温克人的文化至今仍然有古亚细亚文化的特征,因此沃沮人无疑是通古斯化肃慎人,因此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北沃沮和肃慎人(当时叫挹娄)人的杂居,沃沮人生活在较为平敞的地方,既从事渔猎,也从是农业,挹娄生活在只是和渔猎的河流上游,包括今天的长白山,经济水平较高的沃沮经常遭到挹娄的劫掠在半岛南部,情况有所不同。内地文明古代盛行太阳崇拜,太阳升起在东方,因此,东方之地在古代倍受内地人的重视,他们将神秘的东方之地成为旸谷,汤谷,朝鲜,辰,本意都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日本正式定国号,本意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是一个完全汉化的名字。旸谷,汤谷,朝鲜,辰在古代都是泛指东方,并没有特定的界限,包括今天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辽河一带及其东方,都可以叫做旸谷,汤谷,朝鲜,辰。大约在三千五百年前,山东半岛的居民横渡黄海,来到了今天的韩国忠清道、京畿道一带,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文化,但是他们的人数极少,只是在当地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农业定居点。商末,纣王征讨今天的山东一带,周初,周公再次征讨这一地区,这引起了更大的移民潮,他们从山东半岛来到了忠清道、京畿道,他们带来了成熟的农业文化,按照自己东方为辰的地理文化观念,将新的地方叫做辰,很显然,当地的土著尽管在人数上依然占多数,或者至少不占少数,但仍然被同化了,成为辰人。到了汉初,这些人的后裔遣使汉朝皇帝,成为皇帝的臣民。大约与此同时,商王族的箕子带着属民五千人来到了辽西,随即被周武王册封为朝鲜侯。从箕子的爵位来看,武王的本意无疑是利用箕子的能力和威望,建立周室在朝鲜——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统治。但是,武王死后,广泛的反抗周室的叛乱席卷东方。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讲究礼法的箕子拒绝了叛乱,但是为各叛乱势力所逼,为求自保,只好继续东迁,到达了今天的大同江一带。箕子选择这样的迁徙路线由两个可以解释的原因,一个是当时的东方以无周室的其他同盟者,箕子除了向东远迁,只有穿越各叛乱地区,迁入周室本土;第二个原因是,箕子为朝鲜侯,乃是周室在日出之处的支柱,临阵脱逃,不符合箕子的思想。因此,箕子为自保,又为了替周室镇守日出之处,必然选择直接向日出之处的深处迁徙,最终来到了今天的大同江一带,教化当地土著,形成周室最东边的封国——朝鲜侯国。大同江流域也因为周室的朝鲜侯国得名朝鲜,殷商移民同化当地土著形成说原汉语的朝鲜人。正因为这些朝鲜人说的是原汉语,当朝鲜灭国设郡后,这些朝鲜人迅速的融入了汉族(汉代语言学者把朝鲜方言和燕方言归为一类)。随箕子迁来大同江的有五千人,而他们是殷商王族,文化上非迁入半岛南部的山东半岛边民可比,加上大同江流域比半岛南不小得多,当地人口密度也应该不如南部,商人才能同化当地人。而半岛南部的移民,一方面由于过海艰难,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边民,文化不发达,必然和当地人双向同化,使新文化成为两者的混合体。 大约在公元前八百年前后,周宣王为了重振周室的威望,一方面屡屡出征王畿北方的犬戎,一方面再次分封诸侯,在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分封姜姓的申侯国以备楚,在今天的河北固安分封姬姓的韩侯国(在王畿内的今陕西韩城一带也有韩国,分封河北的韩侯应该就是这支韩人的一部分),以备秽貊(这些秽、貊应该是那些没有迁入辽东而留在当地的),和燕国一起镇守周室东北方。宣王以后,周室迅速衰落,外有“夷狄”入侵,内有诸侯争霸。一时间,众多边陲小封国或亡或徙。河北韩国立国后百多年,东北方最强大的诸侯燕国也面临灭国的威胁,被迫向齐国求援。此前,齐国屡屡征讨狄人,迁徙了邢国,救了卫国,这一次齐国再次出征燕国,击退了山戎的进攻,接着又深入山戎腹地,重创了山戎人。但是,在齐国的救援行动中,已经不见另一个大国韩国的身影,这个被宣王赐予秽人、貊人统治权的侯国,在中国文献中神秘消失了。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宣王时代,韩国和燕国并肩作战,很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征服了大量的秽人、貊人,但是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韩国无力作战,公元前八世纪后期或者公元前七世纪前期,韩人被迫迁徙。当时的河北、山东一带,山戎肆虐,甚至连齐国这样的大国也受到了进攻。而韩国的西面、南面都出现了狄人的身影,韩国为求生存,唯有顺永定河而下,渡海迁入朝鲜半岛南部,征服了当地的辰人,建立新的国家——韩。以新迁入的移民为主体,结合留居当地的辰人,形成了西部的马韩人,这些移民中包含不少被姬姓韩人征服的秽人、貊人,这是半岛南部通古斯化的开始。对于东部的辰人部落,韩人与之结成联盟,但是向当地部落派遣了统治者——各部落的首领,这些首领虽然是韩人移民,但是身份却是辰人部落的头领,这些拥有韩人头领的辰人部落就是辰韩。辰韩各部以马韩为主,但是和马韩人并不能说是同族,他们只是同属于马韩人主导的同盟内,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这种联盟关系一直保存到三世纪推测历史上必有辰人、韩人迁入半岛南部,依据的是语言上的考察。辰、韩都是单音节词汇,当地语言中绝没有这种词汇,从三国志的记载看,部落名称没有一个是单音节的,因此,这些族称只能是移民本身的原有称谓或者他们对迁入地的原有称呼。辰人的迁入可以从韩国水稻种植的起源得到证实,韩人既然必定是外迁的,而以单音节作为族称只能是中原的古族,因此,最合理的结论就是,迁入的半岛南部的韩人就是河北神秘消失的韩侯国人。东周时代,内地诸侯争霸、列国兼并,战火不断,战争迫使内地移民不断扩散。其中,一些来自长江下游的移民不断渡东海来到了半岛南部,自称倭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直接从中国到了日本九州。这些南来的倭人接受了韩人的统治,被安置在南部沿海,寻辰韩例,在其中置马韩头人统治,其部落甚至和辰人部落交错,这也反正了韩人的统治,这种交错不引起纠纷,只能是韩人统治和协调的结果。这些倭人肯定不是一次到来的,而是陆陆续续到来的,他们有些后来又迁往日本,他们自称倭,应该是“吴”的变音,这和他们的来源地是一致的。这些被纳入韩人统治秩序的倭人部落被称为弁韩,“弁”,本意是羽帽,古人带着它跳舞,祭祀太阳神。黄河流域早在商代以后,祭祀太阳神就不再戴羽帽,而是焚烟,即以火祭,而长江流域和长城及其以北的很多地区还保留了原有的习俗。辰人、韩人都不是通过跳舞祭祀太阳神的,因此对南来的倭人通过带着羽帽祭祀太阳神的现象必定印象深刻,所以马韩人称新来者为弁人,因其同是马韩联盟的一部分,又称弁韩人。弁韩人显然也不是和马韩、辰韩人是同一族,他们联系的纽带就是马韩人主导的政治联盟。同一个时代,在中国东北,松花江以西,已经没有讲古亚细亚语的肃慎系族,图们江流域也已经是通古斯化的沃沮人的地盘,只是在长白山的深山中,肃慎人仍然顽强的保持着原有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但是,长远来看,肃慎人的通古斯化已经不可避免了。长白山以南,今天的咸镜南道一带,是南沃沮人,江原道一带是东秽人。战国中期,北方胡人南下,占据了原本被通古斯人占据的辽西一带。三世纪前期,燕国打破胡人,胡人退却。随即朝鲜侯起兵称王,与燕争夺辽东,朝鲜占败,燕取得辽东地区,在辽河以东,大同江西北、清川江、长白山一线以北、以西包括今吉林南部的通化地区设立辽东郡,并以朝鲜为附庸。秦统一六国后,朝鲜又成为秦的属国,来自遥远西方的秦人被征发到辽东清川江以南戍边。秦朝末年,中原大乱,戍卒逃入朝鲜,一部又南逃入辰国,马韩联盟将这些逃难的秦人纳入辰韩各部落,这些人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促进了辰韩各部的进步,其首领也必然在辰韩部落中享有较高地位,辰韩各部因此别称秦韩。这些经历在三国志中留下了记载。汉朝统一天下后,卢绾封燕王,朝鲜属燕。卢绾后谋反,为汉所灭,部将燕人卫满渡过清川江,不久取得朝鲜统治权,建立卫氏朝鲜国,仍旧对汉称藩,属辽东郡管辖。箕氏末代王准,南逃入韩地,自称韩王,一世而亡,其人最终融入马韩汉初,匈奴统一长城以北的大漠南北,西域、东北皆仰其鼻息。武帝以后,汉匈爆发连绵的战争,双方激烈争夺周围小国。汉初的百年间,卫氏朝鲜外托汉臣之名,征伐近邻,临屯(即东秽)、真番(汉末带方地)、玄菟(即沃沮的变音,该部为南沃沮)皆成为其属部。时半岛南部辰国欲朝献汉廷,道路为其所堵,武帝遂出兵朝鲜,灭其国,设四郡,二十多年后,四郡并为一郡即大乐浪郡。此后四百年,辰国同帝廷的联系畅通,属乐浪(三世纪后被带方)管辖。随着战争的延续,不断有匈奴部落及其同盟者南下汉朝,汉朝接受、册封他们,以其为边境军事力量。汉初百余年间,东北扶余国不断有人逃入汉辽东郡,逐渐形成了卒本扶余部,该部为辽东属部。西汉元凤年间,析辽东郡塞外之地为第二玄菟郡,卒本部改属玄菟。公元前73年,扶余王子朱蒙南下玄菟附汉,成为卒本部大人,朱蒙随汉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后因病早逝。公元前55年,其子即位,卒本扶余分裂,一部逃离玄菟,南下进入汉江流域一代,立百济部,该部看来被马韩人纳入联盟,到三世纪时已是马韩诸部之一。朱蒙子随汉军作战,后战死,其子无恤即位,助汉军大破扶余,迫其归附汉廷,因功于公元前37年被汉册封为高句丽王(高句丽为玄菟郡辖县,郡治所在地)。这就是中国东北立国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的起源。西汉末年,王莽贵中华、贱夷狄,政治上对边疆民族进行贬损、欺压,结果边疆皆反。边疆乱起,又使内地民众负担加重,终至绿林、赤眉揭竿而起。高句丽王驺被王莽诱杀后,高句丽起兵反叛,尽占汉玄菟郡地以及乐浪郡沃沮县,势力大张。此后,高句丽对帝廷叛服不常,直至为唐所灭三韩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文明不断进步。四世纪,中原大乱,马韩联盟解体,扶余出生的百济部立国称王,尽占马韩旧土,随即兵锋北指,和高句丽争夺乐浪、带方。马韩联盟历时千年,被征服者以及其间迁入的移民悉由马韩人统治,必然形成强烈的正统观念。百济吞并马韩,必然使得其余三韩各部的马韩裔贵族团结起来,这又促进了新罗国的形成。弁韩各部在文化上、血缘上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乘机设立任那府,将弁韩各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半岛南部由此陷入三百年的战乱之中。三韩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三韩是三个民族众多部落的政治联盟,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千年之久,原因就在于它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和帝国治下的和平。随着帝国的分裂,扶余百济部的崛起,弁韩近亲族倭人的统一,三韩陷入分裂、战乱的局面是必然的。马韩后裔的新罗统治阶层必然继承了马韩贵族传统的政治观念,即三韩之地——半岛南部是马韩人的地方,这就促使新罗国不断扩张,直到统一三韩之地。新罗国盛产铁,农业发达,但起初势力一直很弱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过于发达的贵族政治(这种政治很可能起源于周人的贵族政治),诸部分裂,难以集中力量,以至国家机构比较简单。在激烈的战争中,六世纪初,新罗国加强国家建设,削弱贵族力量,同时遣使中原,同帝廷建立直接的政治联系。六世纪中期,新罗国偷袭百济、高句丽得手,占高句丽日本海沿岸十郡之地,又取百济东北汉江流域一带,再并日本势力范围内的弁韩之地,领土日扩,势力大张,同时也使得自己陷入与百济、高句丽、日本三面作战的危险境地。面对此危局,新罗加强同帝廷的联系,借助帝廷的力量与敌周旋。七世纪,鉴于新罗的多次请求,帝廷派水陆大军不断征讨高句丽、百济,终将二者灭国。百济亡国后,按照新罗贵族的政治要求,扶余氏占据的马韩地自然应该归属马韩后裔的新罗,新罗随即和帝廷在百济问题上发生冲突。适逢高句丽人发动叛乱,西北唐播因吐谷浑问题爆发战争,新罗倾国将百济残余势力灭亡,对百济权贵实行残酷镇压政策,并强迫百济人去除来源于扶余的各种文化。唐军平定高句丽叛乱后,随即兵锋南指,对新罗兴师问罪。新罗王在吞并百济后,遣使请罪,唐朝承认新罗统一三韩的既成事实,恢复新罗王的册封。唐军平定高句丽前后,绝大多数高句丽人被迁入中原,高句丽末代王都——今平壤一代,由于迁徙、战乱,沦为一片废墟。在叛乱中,一两万人的高句丽人投奔新罗,企图复国,新罗统一三韩后,这些人迅即被镇压,余人被迁往新罗腹地,后被强迫同化。七世纪末,高句丽灭亡后被迁徙到辽西的粟末靺鞨人逃归故地松花江流域,建立靺鞨国。八世纪,唐玄宗封靺鞨王为渤海郡王,靺鞨遂自号渤海,势力日强。不久,为了平衡东北边疆的渤海政治势力,保持边疆稳定,玄宗将大同江以南的唐朝空地赐予新罗,新罗上表谢恩,随即组织移民,戍守新边(在此之前,大同江以南的土地一直属于唐朝,而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已被新罗侵占。查三国史记,关于这片土地记载全部都在玄宗赐土之后)。但新罗人不愿离开故土,终新罗一朝,大同江以南的唐朝赐予的土地上除了强徙来的戍兵,鲜有新罗移民的踪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