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正色立朝——东汉名臣韩棱

【原创作品】正色立朝——东汉名臣韩棱,第1张

        2008年8月5日,由平顶山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评选的鹰城十大历史名人揭晓。东汉政治家韩棱与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刘姓始祖刘累,叶姓始祖沈诸梁(叶公),西汉大谋略家张良,东汉军事家冯异,唐代医学家、食疗学鼻祖孟诜(shēn),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抗金名将牛皋(gāo)和清代文学家李绿园名列其中。

         与这么多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在一起,韩棱的名字显得有些陌生,时隔近两千年,韩棱的事迹也渐渐模糊。然而,透过岁月的大幕,真正走近这个人物,细究其生平事迹,彪炳史册;纵观其历史影响,光耀千秋。一腔豪情冲霄汉,浩然正气满乾坤,韩棱名列其中名副其实,恰如其分。

❈❈

      一人杰地灵,颍川自古多豪杰

       从焦桐高速引线驶往舞钢市区的路上,迤逦的群山遥遥相望,绵绵不断,蜿蜒的溪流穿田越野,涓涓不息。沿线一路都是恬静的田园风光,忽然,一巨大的雕塑闯入眼帘,不禁让人停车驻足。雕塑高约5米,头戴冕旒(líu)冠,手持龙渊剑,在两排汉阙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伟岸。而雕塑刻画的人物,正是东汉司空韩棱。

         韩棱,字伯师,东汉名臣,颍川舞阳(今河南省舞钢市庙街乡大韩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韩棱家乡庙街乡所在的颍川郡,历史上产生过很多大家族,这一点熟读三国的人应该并不陌生——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志同道合者多是颍川人,刘备对此非常惊奇。《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记载,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当然,吉星高照只是小说家借占星人之口的穿凿附会,然而,历史之中,此地着实出了很多世家大族,并有大量颍川人士在全国各地身居要职,引起世人关注。举世闻名的灌夫家族,李膺家族,荀彧家族都出现在颍川郡。

         据资料显示,颍川豪族在东汉担任郡国守相、公卿级官员的人数在豫州五郡国豪族总数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守相级官员占2778%,九卿级官员占3538%,三公级官员占2162%。

二出身望族,不坠家风门楣

在颍川众多的豪族之中,只有一个家族与其他家族相比,显得与众不同,这就是韩棱家族。这个家族是所有家族中唯一带有贵族血统的。韩氏家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贵族的后裔,先祖可直推汉初分封的弓高侯韩颓当。据《后汉书·韩棱传》记载:“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颓当之后也。”在爵位承袭六代以后,由于王莽篡权,西汉灭亡,韩氏家族不再享受爵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六世侯韩敞弓嗣,王莽败绝。”但是,凭借着家族声望和勤奋,在东汉一朝,韩氏家族很快又成了颍川郡的大族,也成为天下韩氏三大郡望之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孝悌、宗族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反映到家庭上就是世代同居的家庭逐渐增多。颍川韩氏承袭了儒家的家族观念,不仅累世同居,甚至兄弟共财,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九记载:“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韩棱自幼深受家族良好文化和传统的滋养,并最终成为家族的代表性人物。

         据《后汉书·韩棱传》记载,韩棱父亲韩寻,汉光武帝刘秀时做过陇西太守。虽然四岁就丧父,但是秉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韩棱孝敬母亲,抚养弟弟,“养母弟以孝友称”,年少时就以孝行闻名乡里。年长后,韩棱将父亲遗留下的家产分给族内兄弟,乡人对他十分钦佩。后来,他被推举做了颍川郡功曹。太守葛兴因病不能视事,韩棱代理政务两年,政通令止,治下有方,深受乡里赞誉。

三为官清廉,造福地方百姓

汉章帝年间,韩棱担任下邳县县令,深受吏民爱戴。《东观记》记载:“棱除下邳令,视事末期,吏民爱慕。”正因如此,以至于在活着的时候,就有当地百姓在峄阳山前为他建庙奠献。庙宇经过精心选址,不仅环境极为优美,而且风水绝佳。据《淮安府志卷之十一·祠祀坛壝祠庙寺观陵墓》记载:“渊德公庙在治西六里,在武乡岠山社。庙在郡北岠山之阳,右挟武水,左跨沂流,大河横其前,黄石峙其后,诚胜概之地。”

         去世之后的两千年里,韩棱一直作为当地名宦而受百姓祭拜。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咸丰《邳州志》中看到邳州人对韩棱的崇拜。咸丰《邳州志》记录了元朝梁彦中写的《渊德公庙碑》,碑文这样写道:“韩棱为下邳令,俗美而政异,邳人追思,立庙奉祀,迄今不废。”韩棱究竟做了什么具体的工作,今天的历史典籍中已经无可考证,但是在当地百姓的祭奠和缅怀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在中国一直有尊崇英雄的传统,他们的光辉事迹在传承中逐渐被附加、被升华、被神化,以至于很多人在去世后被奉若神明,关羽如此,韩棱也是如此。

         韩棱在世时,当地便流传“邑独不雹”的故事。大意是,当时淮南各地突降冰雹,砸坏了不少庄稼,唯独下邳没有受灾,当地百姓认为这是托了一代好官韩棱的福。还有一则传说,更是富有传奇色彩。当地学正焦景秋曾说:“公平不饮,一旦侍上而醉。帝问,公对曰:‘臣实今日降旦,邳人其或奠献,所以若此’。遣使验之,诚然。”(据《淮安府志》)意思是,韩棱平时不喝酒,因为生日时下邳人以酒拜奠,居然在千里之外的朝堂上醉酒。这些当然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的背后,折射出了当地百姓对韩棱深厚的爱戴之情。

         由于为官清廉、受民爱戴,历代皇家对韩棱也多予褒奖,对他的祠堂敕封修缮。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棱庙“大构祠宇”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宋代时,韩棱被皇家封为“渊德公”,并下诏立碑记其事迹。在韩棱去世之后的两千年里,当地一旦出现水旱灾害,官员百姓都到庙里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凡我吏民,值水旱灾厉,咸往祷而辄应”。

四品格忠直,深得朝廷倚重

渊深有谋,御赐宝剑。 在我国成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做“韩棱之剑”,说的就是韩棱的故事。韩棱因为政绩卓著,被朝廷征辟,五次升迁到尚书令。东汉时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六典》曰:“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简而言之,尚书令行使丞相之权,地位十分重要。此时的韩棱与当时的仆射郅寿、尚书陈宠,都因为有才干而被称道。汉章帝曾对他们三个人赐以宝剑,并亲自起了名字:“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当时人们都评论说,因为韩棱渊深而有谋略,所以赐给他龙渊宝剑。直到20世纪50年代,“汉赐龙渊剑”匾额仍悬挂在舞钢市大韩庄韩氏祠堂的门上。

正色立朝,固持己见。 韩氏祠堂悬挂的另一块匾额是“正色立朝”。韩棱做尚书令的时候,面对声势煊赫的朝中权贵,他节操凛然,令人钦佩。尤其能表现他正气品格的就是与外戚窦家的斗争。汉章帝去世后,汉和帝幼年即位,其养母窦太后临朝。窦太后的兄长窦宪在内掌握朝柄,对外宣布诏命,他的三个弟弟都身居要职,此时的窦家可谓权势熏天,仗着家族势力,做事便开始无法无天起来。自古以来,外戚权臣自绝之路,往往如此。章和二年(公元88年),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因为担心被分权,派人刺杀了齐殇王刘石的儿子都乡侯刘畅,反而栽赃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并派遣御史官会同青州刺史把刘刚逮捕审问。刘畅和刘刚都是汉光武帝兄长刘縯的曾孙,此案一出,举朝哗然。虽然满朝大臣都知道凶手是窦家人,但是因为畏惧,个个噤若寒蝉。在这样的情况下,韩棱率先站出来,坚决认为,杀人凶手就在都城,不能舍近求远。窦太后听后大怒,严词责问韩棱,韩棱始终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固执其议”。后来查获刺客,案情大白,果然和韩棱说的一模一样。我们现在常用的“固执”一词,就是出自于这里。

外戚当道,祸国殃民。 在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下韩棱斗争的对象窦宪,他也是一名举世闻名的将领。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经常被胸怀大志之人引用,叫做“燕然勒功”,意思是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以此代指建立功勋。连一代名相范仲淹也在抗击西夏时写道“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想见,这是多么大的功劳。这事就是窦宪干的。

         刘畅被杀案真相大白之后,窦太后大怒,把窦宪禁闭内宫之中。窦宪自知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这次出征,窦宪大胜,几乎灭掉北匈奴。据《后汉书》记载:“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意思是窦宪追击北匈奴,打到边塞三千里以外,登上燕然山,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毫不夸张地讲,这样的功劳,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不输于卫青、霍去病。如果不是藐视皇权、欺凌百姓、肆意践踏国家法度及一再地胡作非为,窦宪应该可以称为一代功勋。

         其实窦宪骄纵不法,目无尊上的行为并非刺杀诸侯这一件事情,而是嚣张跋扈为时已久,甚至还带有一些家族遗留。窦家是东汉大家族,窦宪的曾祖父是云台三十二将之一,封为安丰侯。祖父窦穆,娶光武帝和阴丽华太后所生的内黄公主为妻。窦穆分封在安丰,想让姻戚们都占据原来的六安国,就假托阴太后诏令,令六安侯刘盱休妻,而以女儿嫁刘盱。事情败露之后,汉明帝将窦穆免官。几年后,又将其连同窦宪的父亲窦勋、叔叔窦宣一起下狱,赐死于狱中。然而,祖父、父辈的惨痛教训并没有让窦宪有所收敛,他甚至变本加厉,倚仗其妹窦皇后(后来为窦太后)的势力,横行朝野。汉章帝在世的时候,窦宪就因为变相抢掠沁水公主田园而遭到皇帝苛责。沁水公主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女儿,深受明帝宠爱。大婚之时,汉明帝派百官监管,动用千名劳工,用一个月时间建成沁园作为公主的陪嫁。沁园北依太行,南邻沁河,富饶、幽静、明朗、祥和。“矮屋曲篱间,绿竹黄花绮”“地在无尘境,人来不住天”“筠篁突淇澳,风景胜江南”。后来有一个词牌叫《沁园春》,即来源于此,可见其景色之美,名不虚传。也正因为如此,才遭到窦宪觊觎,低价强买这个园林。后来汉章帝得知此事,怒斥窦宪,窦皇后也身穿常服请罪,才最终得以开脱。然而,窦家多是冥顽自负、怙恶不悛之人。章帝去世,幼帝登基,窦家人便又不可一世。

       不畏权贵,为国除害。 正因为征讨匈奴有功,窦宪最终被免于处罚,这更加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于是便以耿夔、任尚为爪牙,以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为幕僚,把揽朝政,占据要津。一时刺史、守令等官员多出其门。著名大臣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违忤窦宪之意,相继被逼自杀。而他们手下的爪牙、仆从更是狐假虎威,肆意侵凌平民,强夺财货,抢掠妇女,京城一片混乱。主管官吏忍气吞声,不敢举奏。

         司徒袁安见天子年幼,外戚专权,深为忧虑,言及国家大事,往往呜咽流泪。韩棱也对时局忧心忡忡。然而,即便如此,韩棱依然保持着不卑不亢、不畏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品格。永元三年(公元91年)冬,汉和帝巡行长安,下诏让窦宪前来会合。窦宪将要到的时候,尚书以下的官员都商议着是否拜窦宪呼“万岁”。只有韩棱正颜厉色地说:“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认为为官要对上不献媚,对下不欺压,哪有向大臣称万岁的道理。众官员听了都羞愧难当,不敢再提。

         有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永元四年(92年)窦宪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互相勾结,欲谋叛逆。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趁窦宪还朝的时候,勒令其自杀。韩棱奉命查办其案,追查同伙,日夜操劳,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休假,汉和帝念他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

         晚年的韩棱出任南阳太守,朝廷特许其回乡祭祖,家乡人都以拥有韩棱这位名臣为骄傲。南阳是东汉的龙兴之地,也是朝中许多贵族的故乡,向来因为“难治”而出名,但是韩棱在任南阳太守期间,执纪严明,施法公正,严厉揭露和打击奸盗,使得郡中的权贵十分害怕,社会风气获得极大好转。

 五家风纯正,世代传颂

        颍川郡历来“法兴儒弱”,所以豪族之中多有不法,而颍川韩氏一直秉承着“刚直不阿、本色立朝”的家训,历朝历代多忠臣直臣,清官廉吏。韩棱的儿子韩辅,在安帝时做赵国国相。韩棱的孙子韩演,在顺帝时为丹阳太守,政有能名;在桓帝时为司徒,后征拜司隶校尉,成为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区的秘密监察官。

         韩棱的后代迁居安定武安。后世子孙中,韩耆在后魏官至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封武安侯,谥号成,徙居九门;韩茂官至征南大将军、太子少师,封安定公,赠泾州刺史、安定王,谥号桓。韩均袭爵安定公,官至定州刺史,谥号康;韩皎官至雅州都督;韩仁泰唐时官至曹州司马;韩叡素官至桂州都督府长史;韩仲卿官居秘书郎,赠尚书右仆射;韩会官至起居舍人,后被贬为韶州刺史。

         颍川韩氏在唐代尤为出名,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其中两位韩瑗、韩弘即出自颍川韩氏。据《旧唐书》列传第三十记载:“瑗少有节操,博学有吏才。”《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瑗字伯玉,相高宗。”韩瑗袭父封为颍川公,敢于直谏,唐高宗时任宰相。韩弘为唐宪宗相。《旧唐书·韩弘传》:“韩弘,颍川人。父子兄弟,皆秉节钺,人臣之宠,冠绝一时。”

         可以看出,此后的几百年里,韩氏后代屡出精英,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更是妇孺皆知。韩愈作为一介文臣,冒着被杀的危险,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阻唐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这样敢于直谏的精神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

六青史留名,传颂千古

永元九年(97年)冬十二月,韩棱代替张奋为司空。永元十年(98年)七月,韩棱因病去世,葬家乡老金山下。两千年来,每逢清明,都有韩氏族人从五湖四海前来祭拜。历朝历代在此地做官及此地外出为官之人都以韩棱为楷模,来这里祭祀瞻仰。

         不久前,突然很想去拜谒韩棱墓。驱车走在庙街乡蜿蜒的小路上,没人导向,找了足足两个小时才到墓地。沿途的村民大多并不识得韩棱,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指出“大冢”的方位。几经周折,终于在冷岗村西北的田野里,找到了韩棱的坟墓。汉代王侯的墓葬,封土一般都很大。看老版《三国演义》时,清楚地记得袁绍的墓如同一个小山。但是见到韩棱墓的时候,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墓高约8米,占地50多亩,远远望去,上面灌木丛生,芳草萋萋,如同小丘陵。虽久经岁月剥蚀,历经世事沧桑,却不失恢宏气势。墓前矗立着“东汉司空韩棱之墓”的巨大石碑。

         在感到震撼的同时,内心也不由十分沉重。乡民的忘却,大有“乡人相守不相知,笑问客为何处人”的悲凉;周围机器的轰鸣、尘土的飞扬,让我想到《战国策》中古人对于柳下惠坟墓的保护,想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的记载。对先贤的敬重、对先贤精神的发扬,相对于古人,我们显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临走之时,正值太阳西沉,衰草寒鸦映衬下的落日,仿佛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极目远望,荠麦青青,广袤的中原大地曾经上演了无数慷慨激昂的故事,而薪火相传的民族血脉仍旧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还将会有多少故事在这里赓续、上演?

         值得欣慰的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正逐渐被得到重视,人类精神也最终要从其本源中汲取力量。为保存历史古迹,历届舞钢市委、市政府对墓地多加保护、修葺;为纪念乡贤名宦,庙街乡政府斥资修建了韩棱文化广场;为发掘韩棱文化,舞钢市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学者召开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探讨;为发扬韩棱精神,舞钢市纪委将韩棱墓及韩棱文化广场定为全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如今的韩棱墓已经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晋国六卿十一个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晋国胥氏、晋国栾氏、晋国韩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和中行氏都源自荀氏,与晋国魏氏都属于周公族,这九个家族都是周室姬姓。晋国范氏之先为祁姓,赵姓出自嬴姓。现在晋国六卿后裔人口约有4670多万,是华夏后裔的重要组成部分。 狐氏出于晋国公族,晋初治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晋惠公夷吾,故为晋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极盛。

第一代:狐突

第二代:狐毛(狐突长子)、狐偃(狐突次子,别为贾氏)

第三代:狐溱(狐毛子)、狐射姑(贾季、狐偃子)

第四代:狐鞫居(别为续氏)

(注:显示粗体字之人为前633年后担任卿士之人,下同)

狐氏在第三代狐射姑时与执政大臣赵盾在君主选择上出现分歧,逃离晋国。现在狐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先氏本姓姬,乃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在晋献公时,已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骊姬之乱时,就坚定地站在重耳一边,重耳返晋过程中,先轸是“内柱”之一。大致兴衰轨迹是:献公时从政,惠公时沉寂,文公时辉煌,襄公时狂望,灵公、成公时平稳,景公时衰亡。自献公,先氏多为武官,以勇武侍晋,然先氏之族不睦,先丹木、先友多有隙。

第一代:先丹木,先友

第二代:先轸(也称原轸)、先蔑

第三代:先且居(原轸子)、先都、先仆

第四代:先克(先且居子)

第五代:先榖

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时,勾结犬戎作乱,被晋公驱除晋国。现在先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郤氏之先为晋公族,叔虎因功封于郤邑。随后其家甚旺,出现四世八卿。至晋厉公时,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第一代:郤豹(别为郤氏)

第二代:郤芮(郤豹嫡子)、郤榖、郤溱、郤义(郤豹幼子)、郤称

第三代:郤缺(冀芮嫡子,别为冀氏)、郤扬(郤义子,别为步氏)

第四代:郤克(郤缺嫡子)、郤犨(步扬子、别为苦成氏)、步招(步扬嫡子)、蒲城鹊居(郤扬子)

第五代:郤锜(郤克嫡子)、郤至(蒲城鹊居子,别为温氏)、郤毅(蒲城鹊居子)、郤乞

郤氏在三郤时,内外骄横,被晋厉公和胥童联手杀害,郤氏败亡。现在郤氏人口不足8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400位之后。 胥氏本出姬姓,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胥臣跟随文公流亡,后在文公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孙胥克。前573年,胥童受到晋厉公的宠信,帮助厉公除掉郤氏,重新被封为卿,但不到一月,即被栾书杀死,胥氏从此彻底退出晋国政治高层。

第一代:胥臣、胥婴

第二代:胥甲(胥臣之子)

第三代:胥克(胥甲之子)

第四代:胥童(胥克之子)

胥氏在胥童时被栾书与中行偃联手击败,从此从晋国政坛消失。现在胥氏人口仅有285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67位。 栾氏之先为晋公族,晋靖侯之孙栾宾封于栾邑(“栾”通“架”,今河北栾城一带)。其后以栾为氏,世代为晋国卿士。

第一代:栾宾

第二代:栾成(栾宾子)

第三代:栾枝(栾成子)

第四代:栾盾(栾枝子)

第五代:栾书(栾盾子)、栾京庐

第六代:栾黡(栾书嫡子)、栾钺(栾书子)、栾纠(栾书子,别为卞氏)

第七代:栾盈(栾黡子)、栾鲂、栾豹、栾乐

栾氏在栾盈时被六卿联手击败,栾氏败亡。现在栾氏人口仅有4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33位。 范氏之先为祁姓,隰叔侍晋,为士师(法官),以之为氏。后士会封于随邑,部分为随氏;又封于范邑,部分为范氏。士雃仕秦,立刘氏,汉高祖乃其后也。

第一代:隰叔

第二代:士蒍(杜隰叔子,别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子)

第三代:士缺(士蒍长子)、士榖(士蒍幼子)

第四代、士会(士缺子,别为随氏、范氏)、士穆子(士缺嫡子)、士朔(别为巩氏)

第五代:范燮(士会子)、士鲂(士会幼子)、士渥浊(士穆子子)、士雃(士会子,别为刘氏)、士富

第六代:士匄(士燮子)、士弱(士渥浊子)、刘明(士雃子)

第七代:士鞅(士匄子)、士瑕(士弱子)、刘远(刘明子)

第八代:范吉射(士鞅子)、士弥牟(士瑕子)、刘阳(刘远子)

范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出奔齐国。其后裔刘邦开创汉朝。现在范氏人口有485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59位。 中行氏,智氏都源自荀氏,荀氏之先为周公族,原公丰(周文王十六子)创立原国,后裔原黯出任晋国大夫,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原黯,原黯别为荀氏,称荀息。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其后为程氏;荀林父幼弟荀首,其后为智氏,中行氏、程氏、智氏实出于一宗。

第一代:荀息

第二代:逝敖(荀息子)

第三代:荀林父(逝敖子,别为中行氏)、荀首(逝敖幼子,别为智氏)、荀骓(别为程氏)

第四代:荀庚(荀林父子)、智罃(荀首子)、程滑、程季(程驩子)

第五代:中行偃(荀庚子)、智朔(智罃子)、程郑(程季子)、荀家、荀会、中行喜、智起

第六代:中行吴(中行偃子)、智盈(智朔子)

第七代:中行寅(中行吴子)、荀跞(荀盈子)

第八代:智申(荀跞子)、智果(别为辅氏)、智徐吾(别为涂氏)

第九代:智瑶(荀申子)、智宵

第十代:智颜(智瑶子)、智开(智瑶子)、智国(智宵子)、智宽(智宵子)、智秀(别为程氏)

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和智氏的始祖荀首是亲兄弟,中行氏在六卿内讧中败亡后,后裔投奔齐国,在西汉时期绝嗣。

智氏在晋阳之战中被韩氏、赵氏、魏氏联手打败,韩赵魏大肆屠杀智氏族人,幸存智氏后裔投奔秦国。现在智氏人口仅有87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392位。 魏氏之先为周公族,毕公高立毕国。后毕国灭,公族子弟称毕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诡诸,因功封于魏城,为魏氏,其后建立魏国。

第一代:毕万

第二代:芒季(毕万之子)

第三代:魏犨、魏寿余

第四代:魏颗(魏犨子、别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第五代:魏绛(魏悼子子)、魏颉(魏颗子)、魏相(吕锜子)

第六代:魏舒(魏绛嫡子)、魏戊(魏绛子)

第七代:魏取(魏舒子)、毕游

第八代:魏曼多(魏取子)

第九代:魏驹(魏曼多子)、豫让(毕游孙)

第十代:魏斯(魏驹子)

魏氏后瓜分晋国,建立魏国,亡于秦国。现在魏氏人口有603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45位。 韩氏之先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为韩氏。文公即位,韩氏不旺,为赵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韩厥为正卿,韩氏复兴,其后建立韩国。

第一代:韩万

第二代:赇伯(韩万之子)

第三代:韩简(赇伯之子)

第四代:韩子舆(韩简子)

第五代:韩厥(韩子舆子)、韩穿

第六代:韩起(韩厥幼子)、韩无忌(韩厥长子)

第七代:韩须(韩起子)、箕襄(韩无忌子,别为箕氏)

第八代:韩不信(韩须子)、韩固、韩康(别为蔺氏)

第九代:韩庚(韩不信子)

第十代:韩虎(韩庚子)

第十一代:韩启章(韩虎子)

第十二代:韩虔(韩启章子)

韩氏后瓜分晋国,建立韩国,亡于秦国。现在韩氏人口有815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29位。 赵与秦、梁为一宗,同出于赵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赵城,立赵氏。造父侄孙赵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国,裔孙赵叔带去周侍晋,其后建立赵国。梁国亡,后裔入晋为大夫。

第一代:赵夙(叔带裔孙)

第二代:赵共孟(赵夙之子)

第三代:赵衰(赵共孟之子)、梁益耳(梁康伯之后)

第四代:赵盾(赵衰嫡子)、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五代:赵朔(赵盾子)、赵旃(赵穿子)

第六代:赵武(赵朔子)、赵胜(赵旃子)

第七代:赵成(赵武子)、赵获、邯郸午(赵胜子)

第八代:赵鞅(赵成子)、赵稷(赵午子)、梁婴父

第九代:赵无恤(赵鞅庶子)、赵伯鲁(赵鞅嫡子)、赵罗

第十代:赵周(赵伯鲁子)、赵嘉(赵无恤子)

第十一代:赵浣(赵周子)

第十二代:赵籍(赵浣子)

赵氏后瓜分晋国,建立赵国,亡于秦国。其后赵匡胤又建立宋朝,现在赵氏人口有2670万,在中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9位。

33

1神懿高皇后 安边韩氏—原封为节妃,定宗1398年即位,加封尊号神懿,1897年承仁纯圣神圣王后

神德高皇后 谷山康氏--原封为显妃,顺元显敬

2安定王后 庆州金氏—原封德媛,之后被封为德妃,1400年太宗继位后,封为顺德王大妃,温明庄懿

3元敬王后 骊兴闵氏1365-1420,徽号—元敬章德昭烈,原封贞嫔,1400年封为静妃,世宗继位后封为厚德王大妃,厚德为尊号

扶幼执政—其兄长支持大儿子让宁大君,太宗晚年生重病怀疑王妃与其妻舅将扶幼执政,曾酿起要废妃,之后太宗要求大儿子让宁大君内禅四弟世宗

4昭宪王后 青松氏 原封为三韩国夫人,1408世宗册封为世子后,封为敬嫔,1418年世宗继位后封为恭妃,1432年世宗规定王之正室均以王妃称之,不再加上妃,同时也以中宫殿称呼王妃殿,尊号--宣仁齐圣

5显德王后 安东权氏—1418-1441年,1431年是为当时世子鲁山君(之后为文宗)之承徽,1433年封为良媛,1437年封为纯嫔,1441生下端宗后因产后病死亡, ,尊号仁孝顺惠

文宗死后,当时宫中最大者为世宗的嫔妃—惠嫔杨氏,以及文宗的宠妃-贵人洪氏与梁氏,政策决定权暧昧不明,世祖(首阳大君)发起癸酉靖难,开始确定议 ,使相权缩小,中央集权强化,王权加以强化,并且斥佛倡儒(文宗与端宗都有倾佛倾向),确定户籍制度还有国防军事制度

6定顺王后 砺山宋氏,1440-1521,由于个性勤俭恭顺,所以死后第二年端宗本来要选妃因而取消,1455年世祖原本还追封为懿德王大妃,但是成三问与朴彭年等所谓死六臣发起端宗复位运动,使得1457年世祖降端宗为鲁山君,王大妃也被降为夫人,1698年肃宗年间复位

7贞熹王后 坡平尹氏 1418-1483 1469-1476垂帘听政

1428与世祖举行嘉礼—封为乐浪府大夫人,1455封为王妃,1457尊号慈圣,1468开始摄政,1469年睿宗即位时上尊号—钦仁景德宣烈明顺徽懿,当时睿宗14岁,其与睿宗同位摄政,1471年再上尊号元淑慎惠神宁,睿宗死后,钦选睿宗之二侄子(德宗之子)者乙大君为继位者, 是为成宗,继续垂帘听政直到1476年成宗亲政

8昭惠王后 清州韩氏—1437-1504,历史上多称她为仁粹大妃,1455封为世子嫔粹嫔,1470年成宗即位后封为仁粹大妃,晚年因为燕山君调查其生母尹妃被废之事,而在病床上遭其孙子燕山君羞辱迫害

9安顺王后 清州韩氏 ~1498年 1462年封为王妃,1466年生齐安大君,原为继承王位的第一顺位人选,但因世祖贞熹王后反对,加上成宗之生母昭惠王后运用计谋而变成8岁的成宗继位,1472封为仁惠大妃,1497年燕山君加封为明懿王大妃,1590上尊号章圣,1604年又上尊号徽徽,贞宪,

10恭惠王后 清州韩氏 1456-1474年,1467年封为世子嫔,1469年成宗即位成为王妃,1474年死后上尊号 恭惠,1498年加封尊号徽懿慎肃

废妃咸安尹氏 1474年恭惠王后死,燕山君之生母淑仪尹氏成为继妃,1479年因为成宗宠妃严淑仪与郑淑仪谗言以善妒被废,1480年被赐死,(其与成宗之生母仁粹大妃不和而遭排斥),

贞显王后 坡平尹氏 1462-1530,原为成宗之淑仪,1480年成为王妃,1497年尊号慈顺,1504加上尊号和惠,1506年支持反正大臣废燕山君,中宗(其子大君继位)是为中宗反正,1530年死后又加尊号昭懿钦淑

1111燕山君 为废岀,无祖位名与庙号 1476-1506

1496年追崇生母尹氏为大妃

其夫人居昌慎氏,父亲为慎承善,兄长为慎守勤,与成宗之第一王妃端敬王妃为亲姑侄关系

12端敬王后 居昌愼氏 1487-1557,1499年封为晋城君府夫人,1506年中宗刚即位被封为王妃因其父为燕山君之义兄又是国舅,而被废位,1739年王妃名号才复位

章敬王后 坡平尹氏 1506年封为淑仪,1507年封为王妃,1511年生孝惠公主,1515年生仁宗因为产后病死去,徽号淑慎明惠,1547年明宗加封尊号宣昭懿淑

文定王后 坡平尹氏 1501-1565年,1517年7月19日入宫册封为王妃,1534年庆源大君(即明宗),1545年开始八年垂帘听政,尊号慈懿

◎中宗34年封文定王后之子为庆源大君,仁宗实录上写到—当时仁宗病危,遗命12岁的庆源大君继位

13仁圣王后 罗州朴氏 1514-1577 1524年行嘉礼封为世子嫔,1544年进封为王妃,1547年上封尊号恭懿,徽号孝顺,殿号孝慕

14仁顺王后 青松沈氏 1575年死于昌庆宫,44岁,徽号宣烈,1569年上封尊号懿圣

15懿仁王后 磻南朴氏 1555-1600 1569年行嘉礼册封为王妃,1590年尊号章圣,1604年加尊号徽烈,1610年加尊号贞宪

仁穆王后 延安金氏 1584-1632 史上多称为仁穆大妃,1602年19岁封为王妃,1606年生宣祖唯一嫡岀子永昌大君,1614年其子永昌大君以及父亲延兴府院君金悌男被光海君以谋反罪名遭杀害,1612年光海君要求废大妃,1618年被光海君幽禁于西宫五年,1623年仁祖反正成功才复位,尊号为昭圣贞懿明烈,徽号为光淑庄正

仁穆大妃的遭遇曾被宫中宫女写成癸丑日记,与仁显王后传和恨中录(思悼世子-庄祖之妃洪氏着)同为朝鲜朝宫中小说三部曲

16夫人为文城郡夫人文化柳氏,死于1623年

17仁献王后 绫州具氏 仁祖生母,1578-1626,原封为定远君(元宗原为定远君)府夫人,后来又被封为远珠府夫人,还被封以宫号启运宫,1626年死去,1632年追崇仁献王后,加封尊号敬懿贞靖

18仁烈王后 清州韩氏 1594-1635 1610年封为绫阳君(仁祖原为绫阳君)清城县夫人,1623年仁祖即位封为王妃,16325年生下龙成大君后死去,1651年孝宗追尊尊号明德贞顺

庄烈王后 汉阳赵氏 1624-1688,又称赵大妃,1638年15岁成为王妃,1649年仁祖死后,1651年孝宗上尊号慈懿,1659年孝宗死,为了这位仁祖继妃要为孝宗服丧期年(1年)或是齐衰(3年),引发朝鲜朝第一次服丧问题,因为孝宗为仁祖第二嫡子,当年仁祖的世子-昭显世子死去时,赵大妃是守丧1年,但是帝王去世,宫中都要为他服丧三年,所以问题就来了,毕竟孝宗并非嫡长子身份入继,所以这位长命的王妃要服几年丧引发朝臣中南人与西人之第一次党争

19仁宣王后 德水张氏 1618-1674 1630被封为丰安府夫人,1645年昭显世子死,凤林大君成为世子,成为世子嫔,1649年孝宗继位成为王妃,1674年死时又引发显宗服丧大功(9月)或期年之服丧纠纷

1、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见姓纂。 信都氏。 韩厥氏之元系康,釆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2、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②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满语为Hanyan Hala,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③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④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⑤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 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韩虔(?-前400年),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

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以韩国古都阳翟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颍川郡望。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迂。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446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9
下一篇2024-02-19

随机推荐

  • 哪一季天桥风云最好看?

    第一季。天桥骄子第一季的决战时装伸展台成功得到观众欢爱,而且被提名艾美奖最佳实况电视系列剧。成为Bravo继粉红救兵后又一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这一季中的挑战包括5小时制作泳装并参加派对,为邮差制作工作服,以嫉妒为主题,2055年毁灭和领袖主

    2024-04-15
    24800
  • 韩国一部电影中和一个红衣女子做完去找纸巾的电影

    1描写女人漂亮的诗句描写女人漂亮的诗句有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澄妆影于歌扇,散衣香于舞风,拭珠沥于罗袂,传金翠杯于素手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花

    2024-04-15
    14000
  • 为什么旗舰店里没有妮维雅美白630精华

    德国拜尔斯道夫集团旗下妮维雅于2020年推出的独家专利成分luminous630,号称是经过十年研发,地表最强的美白成分。这个名头可谓很响亮,而这个成分也实际应用到品牌各类产品上,例如美白精华,防晒霜等等。妮维雅630淡斑美白精华开始采用的

    2024-04-15
    18500
  • 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怎么样呢?妮维雅的男士洗面奶怎么样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像妮维雅这样的品牌呢?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什么是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妮维雅男士洗面奶怎么样? 跟着小编一探究竟。  妮维雅男士护肤系列怎么样?  自首款专为男士设计的护肤产品于德国上市开始,90年来,妮维雅男

    2024-04-15
    12200
  • 奔驰伊斯坦纳架子号在哪?

    奔驰伊斯坦纳的车架号(VIN码)通常位于以下位置之一:1 发动机舱内:车架号通常位于发动机盖下方,发动机舱前部墙壁上。2 驾驶室内:车架号可能位于仪表板左侧、驾驶员座椅下方、倒车镜附近或中央控制台上。3 车辆外侧:车架号有时也可能位于车辆外

    2024-04-15
    9700
  • 自然唐堂黑松露精华乳怎么样

    题主是否想询问“自然堂黑松露精华乳怎么样”。自然堂黑松露精华乳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自然堂黑松露精华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精华乳质地浓稠保湿效果更好,对于肌肤的防护、修复、缓解衰老等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自然堂,

    2024-04-15
    9700
  • 精华液和精华露哪个先用?

    关于“精华液和精华露哪个先用”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不过根据使用经验和化妆师的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两者的区别。精华液是一种含有高浓度有效成分的产品,可以深层滋养肌肤、修复细胞,并具有美白、保湿等

    2024-04-15
    16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