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肤质和年龄使用眼霜,25岁以下使用基本款,25到30使用滋润保湿款,30以上用紧致紧肤款。容易出脂肪粒的话,还要注意眼霜的成分,不要太油,涂薄薄一层就可。我现在25岁,使用的悦诗风吟眼霜,价格不贵,性价比高;这款用完了就准备用雅诗兰黛或者日本黛珂。韩国的眼霜效果确实不太明显,经常熬夜的话,建议使用日本的眼霜,比如雪肌精眼霜;;黑眼圈很严重的话,用雅诗兰黛小黑瓶,强效修复,当然你太年轻就不建议这个。
百度——网页——输入资治通鉴,回车,出现结果,打开以上网址,点击从上到下数第三个网站,就是资治通鉴的全部资料!卷一至卷六全部都是有关韩国的资料,卷七只有寥寥数字,打开浏览器,点编辑——查找——输入:韩——点下一个——全部高亮显示!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完整精彩的韩国历史了!
不是我故意刁难你,是该死的千度把所有非百度的网址全部屏蔽为广告,答案也就发布出来了
————————————————————————
资治通鉴卷第七
始皇帝下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二一九年)
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
《战国策》中说道: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屈子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结果,韩国却是第一个被秦所灭的。韩国的强弓劲弩为何人所造?
韩不似楚有欧冶子,又有宛的炼铁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么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
另外,韩国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怀疑,连年丧兵失地,这个又怎么能说是“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呢”?韩的强弓劲弩的表现在什么战役中?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746977htmlsi=1
————————————————————————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9htmlwtp=tt
————————————————————————
韩国名人:冯亭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其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篇》。
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20~30岁之间。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学术理论中都有“术”的成份。有人根据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他是由道入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仅归为道法两家。
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任用贱臣申不害即为一例,申不害才华得有用武之地。
太多,贴不完,见谅
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6htmlwtp=tt
韩非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770htm
————————————————————————
韩国历代君主列传
http://postbaiducom/fkz=20085069
————————————————————————
战国之韩国疑惑(高手请进)
《战国策》中说道: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屈子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结果,韩国却是第一个被秦所灭的。韩国的强弓劲弩为何人所造?
韩不似楚有欧冶子,又有宛的炼铁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么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弓弩部队?
另外,韩国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怀疑,连年丧兵失地,这个又怎么能说是“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呢”?韩的强弓劲弩的表现在什么战役中?
————————————————————————
韩军战斗力不错,先在弱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灭掉郑国后大破楚军,夺其重镇宛(今河南南阳)宛,可是战国五大重镇之一,又是炼铁中心对韩国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又是战略咽喉要地,故有“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之说。郑、韩两国要生存,注重发展自己的兵器是理所当然的。韩国兵器很有名,有“天下强弓劲弩皆韩出”之美誉。郑韩故城上世纪70年代出土一批韩国青铜兵器,虽然在地下埋藏 2000多年,仍寒光闪闪,相当锋利,好象刚刚铸成一样。
第一个被秦所灭是因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韩王又不能采纳韩非的正确建议。
墨阳,棠溪,宛的炼铁能力不用质疑韩国虽然地盘小,但地处今晋东南及豫中、豫西部,人口稠密
正由于南阳是冶铁富庶之地,就成为楚、秦、韩各国所争夺的对象。 战国后期,宛(南阳)被韩国占领。 宛冯(即南阳)和邓师(邓城)就成为韩国南北两个重要的手工业冶铁基地。 其著名的剑戟就有出于宛冯的。
棠溪是春秋战国著名冶铁铸剑圣地。《资治通鉴》载:“棠溪之金天下之利。”《战国策》曰:“韩之剑,出于棠溪”。《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中国通史》载:“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史记·苏秦传》记载:“天下宝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柏。”
若无强弓劲弩,韩国焉能久存?韩氏系承武子 望出颍川南阳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边的地方。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再传到韩哀侯,又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著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攻经典。
————————————————————————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厘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而且土地都位于山地,经济很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韩国军队又特别懦弱,每战必败,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
实际上吴王何闾曾问过孙子类似的一个问题,但是当时并不说韩和秦,那时还是在五霸时期,吴王所问的是以今天晋国的形势,智氏,韩、魏,赵氏你说哪家先被灭,而后又谁归哪一家呢?孙子的回答是,智氏为先,韩魏其次,赵无失其法,晋可归赵也。他的分析是这几家的陇亩制度,和取税的制度。结果没想到智氏一出赵氏孤儿,三家分晋,不过这并没有改变韩国的被灭的一些根本原因。
韩国的地理位置实际上非常的不利,他的周边都与诸侯国接壤,是一个处在极端不利的地理环境,韩国的贸易是相当发达的,这也与其交通的便利有关,而就因为此,所以其防守外国入侵的能力也相当薄弱。随着战国时期不断的合纵连横。韩国的立场不是归了强秦便是从了强楚,实在是一个不知该如何自处的国家。位置是在秦国的出关之口上,而国内又人才外流。这就更加的麻烦了。哎,他不被先灭谁被啊。
————————————————————————
你们都误解"强弓劲弩皆出于韩"的真正意思了,表面上看是说韩国善造利器其实质是说韩国有非常有利的地势,易守难攻因为地势的原因韩国在防守战时常使用弓箭,所以现在的人们误认为韩国的弓箭十分厉害
还有在当时齐楚赵三国实力较强,所以要入主中原只能选择韩或魏了若避开韩去取魏的话齐会认为这是有目的的侵略所以一定会出兵,如果赵协同韩再插近来断了秦的后路,楚又左右不定谁敢担保那家伙不会偷袭秦军那么秦军只好在魏地四面受敌了
先打韩国就不同了:1避免孤军深入 2少了楚和齐国的牵制 3赵国不会独自与秦叫板 4打下韩后可以威慑四方 韩国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5打下韩后威慑到楚就让楚的立场明确了
韩国历代君主列传
韩起又称韩宣子,是韩厥之子,宣字徙居州。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於韩、魏、赵矣。”
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
贞子:贞子卒,子简子代;韩简子:简子卒,其子韩庄子代;韩庄子:韩庄子卒,其子韩康子。
注:由于史记多无简子、庄子,而云贞子生康子。所以小生只有简要的说,请见谅。
韩康子:韩庄子的儿子。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余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瑶专擅晋国国政。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韩武子:韩康子的儿子。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
韩景侯(—前400) 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六年,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
韩列侯:韩景侯的儿子。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韩文侯:韩列侯之子。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韩哀侯:韩文侯之子。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三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是韩既徙都,因改号曰郑,故战国策谓韩惠王曰郑惠王,犹魏徙大梁称梁王然也。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韩懿侯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九年,魏败我浍。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韩昭侯(-前333)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
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越权与失职
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
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候身上。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终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 侍从回答说:“是典冠。”
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
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韩宣惠王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十四,秦伐败我鄢,斩首八万。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宧、申差於浊泽。韩氏急,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於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於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谷国虽小,已悉发之矣。原大国遂肆志於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於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韩襄王
韩襄王,宣惠王的儿子。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秦武王卒。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眛。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柰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
韩厘(xi,一声)王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愍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闲。二十一年,使暴倿救魏,为秦所败,倿走开封。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韩桓惠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韩王安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太史公司马迁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鷪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
灭韩之战
如果说秦、赵之战打的惊天动地的话,这秦、韩之战可就属微风细雨了。本来我们大秦的战略是“先取韩以恐他国”,即以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战略地带,切断六国之间的策应,再两翼。可战争却先是从赵国打起的,固然有在“一”中,可不是“一中”全会啊,所写的机不可失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出于秦国的战略需要。
此韩国可不是处在38线以南三面环海的半岛上,而是恰恰位於“L”的拐角上,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北去赵国,东往魏、齐,南下楚国的通衢大道均从从地伸往他处,类似今日的北京了。那一横的黄河就穿韩而过奔流到海,其战略的重要性吗,会下象棋吧,臭棋篓子没关系,楚河汉界总是知道的吧,就是这个地方了。秦占领韩国,就可以水陆并进,运粮调兵,来去自由。写来说去,您也发现有了矛盾了。秦吃多撑着了,不先灭韩去击赵。
嘿嘿,出了差头,还得自己圆。一吗,就是要吃着一个、夹着一个,当然眼里还要看着一个,谁说的?类似:吊着平津,打淮海,要不然渡江战役会有些麻烦,今天要是划江而治的话,那就、、、。二则击弱强救,在生死关头,谁能保证赵国不发兵?五年前,公元前241年,也是赵国挑头玩了最后一把“合纵”。三是打草惊蛇要不得,谁能把自己的意图掩盖到最后,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这第四条理由,会写在下面的。
我们韩国虽然也曾经地跨山西、河南两省,“带甲数十万”。并於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的时候威风过一回,灭了郑国并把国都搬到河南的新郑。但在战国七雄中,我们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强敌。秦、魏、赵、楚都是爷爷。所以您翻《史记-韩世家》最常见的字句就是“秦拔我”、“楚伐我”、“魏败我”、“赵攻我”啦。我们韩国只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干活。到今天就剩下新郑周围方圆约两百公里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过其一小郡”。故我们韩国的是此“ 熊”,非彼六国的那“雄”。
要说这韩国确实不争气。从三家分晋直到韩国灭亡,将近二百年间,韩国就没有雄起过一把,您可别拿世界杯里进过四强,创造了亚洲记录来驳我,哈哈。故司马老人家怎么也是看不上韩国。当然个别的属於例外,比如申不害为相时,“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司马老人家还是很公正的。众人皆知的人物,应该算是韩非了吧,这可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李斯大人的阴暗那半啦。不过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是那--留侯张良!只是此时正年轻,是属於嘴上没毛、飞鹰走犬、对亮丽淑女更有心得的浪荡公子,与国事无补啊。
由於韩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当导火索的事情没少干。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62年韩割让上党郡先允秦、后给赵,一女聘两家,引爆龙虎相搏的长平大战,此战对在下的意义:是否要换标题;对我们韩国则是“韩王入朝” ,降级喽。
我们始皇帝选择的灭韩时间是公元前231、230这两年。即在秦、赵会战接二连三吃败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一是要恢复士气,但不能象山姆大叔那么傻,韩战没赢,拿越战找面子,结果却脱了层皮,不过现在学乖了,专挑软柿子吃。我们始皇帝奸着呢,开始就拿面瓜祭旗,一举两得,二写过了。三吗,此时的赵国连战之下,已经被打残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义,采用的是鸵鸟政策,太好啦。
说来也巧,公元前231年九月韩国的南阳假守腾请降,南阳这块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我们始皇帝自然封官许愿了,次年就命令“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置为颍川郡”。看见“韩奸”的好处了,学着点吧,治理国家用不上,经商同样啊。您瞧,兀术就学的不到家,结果有黄天荡之败。大清可就长一智了,靠三个汉奸蕃王,袖手旁观,唾而得了天下。日本的才智可就毛病大去了,所以只能品尝下原子弹的味道了。
太使公曰:韩国所以能“终为诸侯十余世”,是由於韩厥子使赵氏香火不灭,积下了“阴德”,去看一下“赵氏孤儿”吧,故“宜乎哉”。总之,公元前 230年,我们大秦灭了韩国。方式是:集中优势兵力,以韩灭韩,搞突然袭击,打歼灭战。占领了“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从此来去自由了。我们大秦从此撕下了假惺惺的面具,露出灭六国一统华夏的雄心了,韩国成了我们的第一个牺牲品。用这个黑幽默结尾吧:起初,他们抓***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 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孟德斯鸠曾说过:“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国家不也是一样吗,一个“众”字而已。
元前230年,秦军终于攻入韩国首都新郑,活捉了最后一任韩王韩安先生。六国中最弱小、最接近虎狼之秦的韩国就此报销。 在做了亡国奴的韩国人中,有一位原韩国贵族的年轻人,变卖家产,浪迹天涯,寻找复国机会,他姓张,名良。不错,他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同志。 灭韩后,秦军马不停蹄,立刻把矛头指向赵国,战事持续到公元前229年,秦国的反间计发挥了作用,赵王迁罢免了李牧的军职,李牧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绝,结果军中拥李派和拥王派互相乱砍,最后拥李派失败,李牧在流亡途中遇害。继长平之战后,赵国又一次自毁长城,赵国不亡天理难容。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邯郸,活捉了赵王迁。 秦王嬴政,饶有兴致地从咸阳起驾来到自己的出生地——邯郸,旧地重游,顺便把以前欺负过他母子的那些可恶的赵国人,一一砍下了首级,解恨之余,他心中还“惦记”着一个儿时的朋友——太子丹。想到太子丹,嬴政的牙就咬得响,这位童年一起在赵国生活的“伙伴”,让童年的嬴政感受了身份尊卑造成的冰火二重天的待遇,也是这个太子丹夺走了他的初恋情人的心(笤笤,赵王的女儿,是赵国第一美女)。每每想到此,阴冷的嬴政在心里边不止上万次说“总有一天我要宰了你” 在嬴政旧地重游、“惦念”故人的时候,远在燕国的太子丹也心惊肉跳,形势逼人,韩、赵相继灭亡,一道道屏障豁然打开,危机已是迫在眉睫,秦军正逼近燕国的南部边界。太子丹连忙去找荆轲,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来攻打燕国,我虽然想一直这样侍奉足下,可是怎么做得到呢?” 荆轲听出他的话音,这是在催我呢!其实我不是不想去,我得有接近秦王的机会啊! 不过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荆轲想了一个主意:“拿樊于期的脑袋加上燕国督亢地方的地图当见面礼,秦王一定会接见我,我就有下手的机会了!” “真的”太子丹握住了荆轲的手“这件事要是成了,我就是将燕国交给你,也心甘情愿!可是樊于期将军从秦国来投靠我,我不能出卖他,否则于义不容!” 荆轲什么话也不说了。 转眼又是五个月过去,太子丹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去催荆轲,荆杀手不高兴了,说:“我只不过是在等一个朋友,根本就没有不去的意思。秦舞阳我怕不行的,既然主子一定要马上行事,那好吧!” 于是荆轲来到樊于期的住处,对樊说“我就要去秦国杀秦王了,想借阁下头颅一用,可以吗?”(我晕,要别人的脑袋还说得如此客气!) 难得老樊更轻松客气地说:“秦王当杀,我的脑袋,兄弟尽可拿去用”说完,拿剑一抹脖子,切口还是齐整的。 太子丹听到消息,免不了伏尸而哭,这一场哭,两个字形容:极哀。哭完把樊于期的脑袋装进盒子,又把事先特地买来的号称天下最锋利的“徐夫人匕首”送给荆轲。徐夫人匕首本来就锋利,太子更让人把匕首烧红,放到毒液里蘸,无论是谁,只要碰上一点,立刻流血而死。 太子丹又为荆轲找了个帮手——秦舞阳,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后代,十三岁就敢杀人,一般人都不敢正眼瞧他。 如此充分的准备工作,太子丹本来以为荆轲总该出发了,谁知道荆轲安坐不动。又过了三天,太子丹憋不住了,说,“时间不多了,荆先生你要是不想去,我先派秦舞阳去试探一下。” 荆轲的反应极其强烈,“太子为何一再催得这样急!匆忙而去,完不成任务,岂非白忙一场!” 太子丹连忙道歉,荆轲语气缓和下来说:“我之所以迟迟不动身,还是在等这个人。算了,既然太子等不及了,我就告辞了!” 易水,初冬的季节,一片肃杀之气,黄叶满池,衰草漫天,中间是一条冷冷的易水 太子丹穿着白色的衣服为荆轲送行,在易水边祭祀了路神,饮过饯行酒,荆轲仰天长啸:“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完,荆轲和秦舞阳揣着樊于期的脑袋、督亢地方的地图,地图里卷藏着徐夫人匕首,纵车而去,再也没有回过头,向秦国方向驶去。 后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功败垂成! 荆轲迟迟不肯行事,依照他自己的说法:秦舞阳不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是要等待一个助手。但是太子丹已经等不及了。那么,荆轲到底在等待谁?这个人真的存在么? 遗憾的是,二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任何的资料能直接证明此人的存在。 古月找了很多间接的资料,很质疑此人的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第一个可能性,那就是荆轲所说的这个人,直到燕国灭亡也没有出现。 第二个可能性,那就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荆轲失败后,他一心想为荆轲复仇,恰好秦始皇听说他击筑技艺高超,于是召见高渐离。有人告诉秦始皇,“这个人不可接近,他是荆轲的好朋友。”但好性的秦始皇既想听高渐离的音乐,又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想了一个两全之策:薰瞎了他的眼睛,让高渐离击筑。 高渐离双目失明后,秦始皇以为这下准太平无事了。可是老高很执着,他把铅放进筑中,在进宫击筑靠近秦始皇时,举筑袭击。 哎呀——可惜,瞎子总归瞎子,一击不中,再无take two! 秦始皇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冒险接近山东(并非现在山东省)六国的人。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所以为荆轲复仇。而荆轲苦苦等待的那个人,与荆轲的交情必然很深厚,至少不输于高渐离,而且武功胆识肯定不错,至少超过秦舞阳,当然也就超过艺人高渐离。然而遍观史册,有关多次山东人刺杀秦始皇的事件记载,为荆轲复仇而出手的,仅有高渐离而已。 荆轲口中这个不明国籍的无名人士,真有其人吗?恐怕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但,如果真的是一个借口,荆轲拖延不肯上路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