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基本概念
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是由双方政府主管部门签署协议,并分别指定一家政府公共机构负责劳务人员派遣接收工作,其他任何企业、中介和个人不得介入的一种双边劳务合作方式。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政府间合作,营造中韩劳务合作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最大程度减轻劳务人员负担,促进和规范中韩劳务合作。
二、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及执行机构
根据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签署的《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经济合作局是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的中方执行机构,在商务部的指导和监督下,直接开展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派遣工作。韩国产业人力公团是韩方执行机构,在韩国劳动部的指导和监督下,负责中国劳务人员的接收工作。经济合作局配合人力公团在中国境内合作开展韩国语水平考试工作。除上述两单位以外的中韩两国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参与雇佣许可制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接收工作。
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大韩民国劳动部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商务部关于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商合函[2008]10号)的有关要求,优选了山东省青州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河南省新县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黑龙江省商务厅国外经济合作处和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事务中心等4家地方公共机构为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首批地方公共机构,协助经济合作局做好赴韩劳务行前教育等工作。
流程
1签署MOU-------中国商务部、韩国劳务部签署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谅解备忘录。
2确定派遣、接收机关-------中国商务部指定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以下简称经济合作局)作为中方唯一派遣机构。韩国劳动部指定韩国产业人力公团(以下简称人力公团)作为韩国唯一接收机构。
3公开招募-------经济合作局通过信息系统及公共媒体公布招募计划,列明报名条件:(1)年龄在18—39周岁(含39周岁);(2)无犯罪记录;(3)无被韩国遣返或要求离境的记录;(4)没有被中国政府限制离境的情况。
4接受报名-------经济合作局委托商务部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接受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报名。
5韩国语水平考试-------经济合作局和人力公团合作进行韩国语水平考试(人力公团负责判卷)。
6公布考试结果、通知体检、申请护照-------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通报考试结果。通知考试合格者体检、申办护照并填写求职申报表。
7制订求职者名簿-------经济合作局接受考试合格者的求职申请,将相关信息(求职者个人基本信息、预期雇佣条件、个人背景和工作背景、考试信息等)输入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制成求职者名簿。
8名簿传送-------经济合作局通过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名簿传送人力公团。
9雇佣许可申请及发放-------韩雇主向韩劳动部地方雇佣安定中心申请输入外劳。雇佣安定中心向雇主提供其列明要求的求职者名单(大约2—3倍于雇主的所需人数)。雇主选定求职者,雇佣安定中心发放雇佣许可。
10 草签合同-------雇主向人力公团递交外劳入境申请,包括与选定的求职者草签的雇佣合同。
11 签订雇佣合同-------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发送雇主草签的合同,经济合作局及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被选中的求职者,向其解释劳务合同内容,劳务人员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12 通知签约情况-------经济合作局将签约情况通报人力公团。
13 《签证发放确认书》申请及发放-------人力公团向法务部为已签订雇佣合同的劳务人员申请《签证发放确认书》(CCVI)。法务部审核后签发CCVI。
14 传送《签证发放确认书》 -------人力公团将CCVI(正本)发送给经济合作局,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5 签证申请及签发-------经济合作局凭CCVI及有关材料为劳务人员到韩国驻华使馆申请签证。
16 行前教育-------地方公共机构对已签约的劳务人员进行行前教育。
17 确定入境时间-------韩国劳动部和人力公团根据雇佣计划确定劳务人员的入境时间。
18 告知入境-------人力公团将劳务人员入境日期通知经济合作局,并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9 预定航班-------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为劳务人员预定航班。
20 入境确认-------经济合作局在劳务人员入境前确认入境计划中的劳务人员名单。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确认最终入境劳务人员名单,包括雇佣教育中心、劳务人员人名代码等。
21 劳务人员入境-------最终确认入境的劳务人员由经济合作局带领出境。劳务人员随身携带雇佣合同、护照、体检证明原件。人力公团在机场接收劳务人员并将其带至雇佣教育中心。
22 体检及雇佣教育-------劳务人员抵韩后接受体检和20小时的雇佣教育。
23 转至雇主-------雇佣教育结束后,雇主从教育中心将劳务人员带至工作地点。
考古学证明,至少在六千年前,朝鲜族的起源地朝鲜半岛南部已经有现代人类活动,这些人应该是最早的朝鲜族直系祖先。这些人从事渔猎活动,和中国东北的土著类似,鉴于当时朝鲜半岛就已经孤悬海外,唯有同北方有陆地接壤,这些以小部落聚居的人在文化上无疑同中国东北土著属于同一谱系(但是决不能说属于同一民族,因为当时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民族)。很多证据表明,中国东北的肃慎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说通古斯语的,通古斯语是肃慎被同化的结果。无疑,当代肃慎人的后裔满语支各族和通古斯语高度相似,他们的早期语言的痕迹已经难觅踪迹。在肃慎人通古斯话的同时,朝鲜族的祖先,半岛南部的众多小部落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内地移民、文化的影响,他们先是受到汉族先民、然后是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使得朝鲜语在语法上充满通古斯特点,但是在词汇上却弥漫着汉语词汇。关于半岛南部的这些小部落在遥远的古代曾经同肃慎人属于同一谱系的观点,在韩国也有学者提出。他还进一步指出,朝鲜族的檀君神话正是这个族群原始文化的遗迹。事实上,在中国的鄂温克族神话中,也有关于熊的内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现在偏处亚洲东北角的古亚细亚族群正是以熊的文化为其显著特点。由此可见,中国东北,包括朝鲜半岛南部,在遥远的古代和西伯利亚一样曾经是古亚细亚人的活动范围,而今天的民族状况只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文化交往的结果。大约在周代初年,辽河以东、松花江以西出现了新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它无疑是从外部传入的。辽河以西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周初,商朝不少遗民北迁,紧接着是姬姓燕国的出现,引起了辽西地区族群的大动荡,一部分人群度过辽河带来了农业文化,他们的语言应该是通古斯语,他们和当地肃慎人融合,产生了文献上的辽东地区的秽和貊。比如,沃沮人无疑是貊的近亲族群,但是他们的后代鄂温克人的文化至今仍然有古亚细亚文化的特征,因此沃沮人无疑是通古斯化肃慎人,因此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北沃沮和肃慎人(当时叫挹娄)人的杂居,沃沮人生活在较为平敞的地方,既从事渔猎,也从是农业,挹娄生活在只是和渔猎的河流上游,包括今天的长白山,经济水平较高的沃沮经常遭到挹娄的劫掠在半岛南部,情况有所不同。内地文明古代盛行太阳崇拜,太阳升起在东方,因此,东方之地在古代倍受内地人的重视,他们将神秘的东方之地成为旸谷,汤谷,朝鲜,辰,本意都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日本正式定国号,本意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是一个完全汉化的名字。旸谷,汤谷,朝鲜,辰在古代都是泛指东方,并没有特定的界限,包括今天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辽河一带及其东方,都可以叫做旸谷,汤谷,朝鲜,辰。大约在三千五百年前,山东半岛的居民横渡黄海,来到了今天的韩国忠清道、京畿道一带,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文化,但是他们的人数极少,只是在当地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农业定居点。商末,纣王征讨今天的山东一带,周初,周公再次征讨这一地区,这引起了更大的移民潮,他们从山东半岛来到了忠清道、京畿道,他们带来了成熟的农业文化,按照自己东方为辰的地理文化观念,将新的地方叫做辰,很显然,当地的土著尽管在人数上依然占多数,或者至少不占少数,但仍然被同化了,成为辰人。到了汉初,这些人的后裔遣使汉朝皇帝,成为皇帝的臣民。大约与此同时,商王族的箕子带着属民五千人来到了辽西,随即被周武王册封为朝鲜侯。从箕子的爵位来看,武王的本意无疑是利用箕子的能力和威望,建立周室在朝鲜——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统治。但是,武王死后,广泛的反抗周室的叛乱席卷东方。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讲究礼法的箕子拒绝了叛乱,但是为各叛乱势力所逼,为求自保,只好继续东迁,到达了今天的大同江一带。箕子选择这样的迁徙路线由两个可以解释的原因,一个是当时的东方以无周室的其他同盟者,箕子除了向东远迁,只有穿越各叛乱地区,迁入周室本土;第二个原因是,箕子为朝鲜侯,乃是周室在日出之处的支柱,临阵脱逃,不符合箕子的思想。因此,箕子为自保,又为了替周室镇守日出之处,必然选择直接向日出之处的深处迁徙,最终来到了今天的大同江一带,教化当地土著,形成周室最东边的封国——朝鲜侯国。大同江流域也因为周室的朝鲜侯国得名朝鲜,殷商移民同化当地土著形成说原汉语的朝鲜人。正因为这些朝鲜人说的是原汉语,当朝鲜灭国设郡后,这些朝鲜人迅速的融入了汉族(汉代语言学者把朝鲜方言和燕方言归为一类)。随箕子迁来大同江的有五千人,而他们是殷商王族,文化上非迁入半岛南部的山东半岛边民可比,加上大同江流域比半岛南不小得多,当地人口密度也应该不如南部,商人才能同化当地人。而半岛南部的移民,一方面由于过海艰难,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边民,文化不发达,必然和当地人双向同化,使新文化成为两者的混合体。 大约在公元前八百年前后,周宣王为了重振周室的威望,一方面屡屡出征王畿北方的犬戎,一方面再次分封诸侯,在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分封姜姓的申侯国以备楚,在今天的河北固安分封姬姓的韩侯国(在王畿内的今陕西韩城一带也有韩国,分封河北的韩侯应该就是这支韩人的一部分),以备秽貊(这些秽、貊应该是那些没有迁入辽东而留在当地的),和燕国一起镇守周室东北方。宣王以后,周室迅速衰落,外有“夷狄”入侵,内有诸侯争霸。一时间,众多边陲小封国或亡或徙。河北韩国立国后百多年,东北方最强大的诸侯燕国也面临灭国的威胁,被迫向齐国求援。此前,齐国屡屡征讨狄人,迁徙了邢国,救了卫国,这一次齐国再次出征燕国,击退了山戎的进攻,接着又深入山戎腹地,重创了山戎人。但是,在齐国的救援行动中,已经不见另一个大国韩国的身影,这个被宣王赐予秽人、貊人统治权的侯国,在中国文献中神秘消失了。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宣王时代,韩国和燕国并肩作战,很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征服了大量的秽人、貊人,但是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韩国无力作战,公元前八世纪后期或者公元前七世纪前期,韩人被迫迁徙。当时的河北、山东一带,山戎肆虐,甚至连齐国这样的大国也受到了进攻。而韩国的西面、南面都出现了狄人的身影,韩国为求生存,唯有顺永定河而下,渡海迁入朝鲜半岛南部,征服了当地的辰人,建立新的国家——韩。以新迁入的移民为主体,结合留居当地的辰人,形成了西部的马韩人,这些移民中包含不少被姬姓韩人征服的秽人、貊人,这是半岛南部通古斯化的开始。对于东部的辰人部落,韩人与之结成联盟,但是向当地部落派遣了统治者——各部落的首领,这些首领虽然是韩人移民,但是身份却是辰人部落的头领,这些拥有韩人头领的辰人部落就是辰韩。辰韩各部以马韩为主,但是和马韩人并不能说是同族,他们只是同属于马韩人主导的同盟内,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这种联盟关系一直保存到三世纪推测历史上必有辰人、韩人迁入半岛南部,依据的是语言上的考察。辰、韩都是单音节词汇,当地语言中绝没有这种词汇,从三国志的记载看,部落名称没有一个是单音节的,因此,这些族称只能是移民本身的原有称谓或者他们对迁入地的原有称呼。辰人的迁入可以从韩国水稻种植的起源得到证实,韩人既然必定是外迁的,而以单音节作为族称只能是中原的古族,因此,最合理的结论就是,迁入的半岛南部的韩人就是河北神秘消失的韩侯国人。东周时代,内地诸侯争霸、列国兼并,战火不断,战争迫使内地移民不断扩散。其中,一些来自长江下游的移民不断渡东海来到了半岛南部,自称倭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直接从中国到了日本九州。这些南来的倭人接受了韩人的统治,被安置在南部沿海,寻辰韩例,在其中置马韩头人统治,其部落甚至和辰人部落交错,这也反正了韩人的统治,这种交错不引起纠纷,只能是韩人统治和协调的结果。这些倭人肯定不是一次到来的,而是陆陆续续到来的,他们有些后来又迁往日本,他们自称倭,应该是“吴”的变音,这和他们的来源地是一致的。这些被纳入韩人统治秩序的倭人部落被称为弁韩,“弁”,本意是羽帽,古人带着它跳舞,祭祀太阳神。黄河流域早在商代以后,祭祀太阳神就不再戴羽帽,而是焚烟,即以火祭,而长江流域和长城及其以北的很多地区还保留了原有的习俗。辰人、韩人都不是通过跳舞祭祀太阳神的,因此对南来的倭人通过带着羽帽祭祀太阳神的现象必定印象深刻,所以马韩人称新来者为弁人,因其同是马韩联盟的一部分,又称弁韩人。弁韩人显然也不是和马韩、辰韩人是同一族,他们联系的纽带就是马韩人主导的政治联盟。同一个时代,在中国东北,松花江以西,已经没有讲古亚细亚语的肃慎系族,图们江流域也已经是通古斯化的沃沮人的地盘,只是在长白山的深山中,肃慎人仍然顽强的保持着原有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但是,长远来看,肃慎人的通古斯化已经不可避免了。长白山以南,今天的咸镜南道一带,是南沃沮人,江原道一带是东秽人。战国中期,北方胡人南下,占据了原本被通古斯人占据的辽西一带。三世纪前期,燕国打破胡人,胡人退却。随即朝鲜侯起兵称王,与燕争夺辽东,朝鲜占败,燕取得辽东地区,在辽河以东,大同江西北、清川江、长白山一线以北、以西包括今吉林南部的通化地区设立辽东郡,并以朝鲜为附庸。秦统一六国后,朝鲜又成为秦的属国,来自遥远西方的秦人被征发到辽东清川江以南戍边。秦朝末年,中原大乱,戍卒逃入朝鲜,一部又南逃入辰国,马韩联盟将这些逃难的秦人纳入辰韩各部落,这些人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促进了辰韩各部的进步,其首领也必然在辰韩部落中享有较高地位,辰韩各部因此别称秦韩。这些经历在三国志中留下了记载。汉朝统一天下后,卢绾封燕王,朝鲜属燕。卢绾后谋反,为汉所灭,部将燕人卫满渡过清川江,不久取得朝鲜统治权,建立卫氏朝鲜国,仍旧对汉称藩,属辽东郡管辖。箕氏末代王准,南逃入韩地,自称韩王,一世而亡,其人最终融入马韩汉初,匈奴统一长城以北的大漠南北,西域、东北皆仰其鼻息。武帝以后,汉匈爆发连绵的战争,双方激烈争夺周围小国。汉初的百年间,卫氏朝鲜外托汉臣之名,征伐近邻,临屯(即东秽)、真番(汉末带方地)、玄菟(即沃沮的变音,该部为南沃沮)皆成为其属部。时半岛南部辰国欲朝献汉廷,道路为其所堵,武帝遂出兵朝鲜,灭其国,设四郡,二十多年后,四郡并为一郡即大乐浪郡。此后四百年,辰国同帝廷的联系畅通,属乐浪(三世纪后被带方)管辖。随着战争的延续,不断有匈奴部落及其同盟者南下汉朝,汉朝接受、册封他们,以其为边境军事力量。汉初百余年间,东北扶余国不断有人逃入汉辽东郡,逐渐形成了卒本扶余部,该部为辽东属部。西汉元凤年间,析辽东郡塞外之地为第二玄菟郡,卒本部改属玄菟。公元前73年,扶余王子朱蒙南下玄菟附汉,成为卒本部大人,朱蒙随汉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后因病早逝。公元前55年,其子即位,卒本扶余分裂,一部逃离玄菟,南下进入汉江流域一代,立百济部,该部看来被马韩人纳入联盟,到三世纪时已是马韩诸部之一。朱蒙子随汉军作战,后战死,其子无恤即位,助汉军大破扶余,迫其归附汉廷,因功于公元前37年被汉册封为高句丽王(高句丽为玄菟郡辖县,郡治所在地)。这就是中国东北立国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的起源。西汉末年,王莽贵中华、贱夷狄,政治上对边疆民族进行贬损、欺压,结果边疆皆反。边疆乱起,又使内地民众负担加重,终至绿林、赤眉揭竿而起。高句丽王驺被王莽诱杀后,高句丽起兵反叛,尽占汉玄菟郡地以及乐浪郡沃沮县,势力大张。此后,高句丽对帝廷叛服不常,直至为唐所灭三韩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文明不断进步。四世纪,中原大乱,马韩联盟解体,扶余出生的百济部立国称王,尽占马韩旧土,随即兵锋北指,和高句丽争夺乐浪、带方。马韩联盟历时千年,被征服者以及其间迁入的移民悉由马韩人统治,必然形成强烈的正统观念。百济吞并马韩,必然使得其余三韩各部的马韩裔贵族团结起来,这又促进了新罗国的形成。弁韩各部在文化上、血缘上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乘机设立任那府,将弁韩各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半岛南部由此陷入三百年的战乱之中。三韩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三韩是三个民族众多部落的政治联盟,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千年之久,原因就在于它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和帝国治下的和平。随着帝国的分裂,扶余百济部的崛起,弁韩近亲族倭人的统一,三韩陷入分裂、战乱的局面是必然的。马韩后裔的新罗统治阶层必然继承了马韩贵族传统的政治观念,即三韩之地——半岛南部是马韩人的地方,这就促使新罗国不断扩张,直到统一三韩之地。新罗国盛产铁,农业发达,但起初势力一直很弱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过于发达的贵族政治(这种政治很可能起源于周人的贵族政治),诸部分裂,难以集中力量,以至国家机构比较简单。在激烈的战争中,六世纪初,新罗国加强国家建设,削弱贵族力量,同时遣使中原,同帝廷建立直接的政治联系。六世纪中期,新罗国偷袭百济、高句丽得手,占高句丽日本海沿岸十郡之地,又取百济东北汉江流域一带,再并日本势力范围内的弁韩之地,领土日扩,势力大张,同时也使得自己陷入与百济、高句丽、日本三面作战的危险境地。面对此危局,新罗加强同帝廷的联系,借助帝廷的力量与敌周旋。七世纪,鉴于新罗的多次请求,帝廷派水陆大军不断征讨高句丽、百济,终将二者灭国。百济亡国后,按照新罗贵族的政治要求,扶余氏占据的马韩地自然应该归属马韩后裔的新罗,新罗随即和帝廷在百济问题上发生冲突。适逢高句丽人发动叛乱,西北唐播因吐谷浑问题爆发战争,新罗倾国将百济残余势力灭亡,对百济权贵实行残酷镇压政策,并强迫百济人去除来源于扶余的各种文化。唐军平定高句丽叛乱后,随即兵锋南指,对新罗兴师问罪。新罗王在吞并百济后,遣使请罪,唐朝承认新罗统一三韩的既成事实,恢复新罗王的册封。唐军平定高句丽前后,绝大多数高句丽人被迁入中原,高句丽末代王都——今平壤一代,由于迁徙、战乱,沦为一片废墟。在叛乱中,一两万人的高句丽人投奔新罗,企图复国,新罗统一三韩后,这些人迅即被镇压,余人被迁往新罗腹地,后被强迫同化。七世纪末,高句丽灭亡后被迁徙到辽西的粟末靺鞨人逃归故地松花江流域,建立靺鞨国。八世纪,唐玄宗封靺鞨王为渤海郡王,靺鞨遂自号渤海,势力日强。不久,为了平衡东北边疆的渤海政治势力,保持边疆稳定,玄宗将大同江以南的唐朝空地赐予新罗,新罗上表谢恩,随即组织移民,戍守新边(在此之前,大同江以南的土地一直属于唐朝,而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已被新罗侵占。查三国史记,关于这片土地记载全部都在玄宗赐土之后)。但新罗人不愿离开故土,终新罗一朝,大同江以南的唐朝赐予的土地上除了强徙来的戍兵,鲜有新罗移民的踪迹
郭
易蓉、紫萍、惜萱、诗蕾、寻绿、诗双、寻云、孤丹、谷蓝、惜香、谷枫、山灵、幻丝、友梅、从云、雁丝、盼旋、幼旋、尔蓝、沛山、代丝、痴梅、觅松、冰香、依玉、冰之、妙梦、以冬、碧春、曼青、冷菱、雪曼、安白、香桃、安春、千亦、凌蝶、又夏、南烟。靖易、沛凝、翠梅、书文、雪卉、乐儿、傲丝、安青、初蝶、寄灵、惜寒、雨竹、冬莲、绮南、翠柏、平凡、亦玉、孤兰、秋珊、新筠、半芹、夏瑶、念文、晓丝、涵蕾、雁凡、谷兰、灵凡、凝云、曼云、丹彤、尔容、采春、念梦、傲南、问薇、雨灵、凝安、冰海、初珍、宛菡、冬卉、盼晴、冷荷、寄翠、幻梅、如凡、语梦、易梦、千柔、向露、梦玉、傲霜、依霜、灵松、诗桃、书蝶、恨真、冰蝶、山槐、以晴、友易、梦桃、香菱、孤云、水蓉、雅容、飞烟、雁荷、代芙、醉易、夏烟、山梅、若南、恨桃、依秋、依波、香巧、紫萱、涵易、巧兰、绿蝶、飞荷、平安、孤晴、芷荷、曼冬、寻巧、寄波、尔槐、以旋、绿蕊、初夏、依丝、怜南、千山、雨安、水风、寄柔、念巧、幼枫、凡桃、新儿、春翠、夏波、雨琴、静槐、元槐、映阳、飞薇、小凝、映寒、傲菡、谷蕊、笑槐、飞兰、笑卉、迎荷、元冬、书竹、半烟、绮波、小之、觅露、夜雪、春柔、寒梦、尔风、白梅、雨旋、芷珊、山彤、尔柳、沛柔、灵萱、沛凝、书雁、怀薇、思菱、忆文、翠巧、怀山、若山、向秋、凡白、绮烟、从蕾、天曼、又亦、依琴、曼彤、沛槐、又槐、元绿、安珊、夏之、易槐、宛亦、白翠、丹云、问寒、易文、傲易、青旋、思真、妙之、半双、若翠、初兰、怀曼、惜萍、初之、宛丝、寄南、小萍、幻儿、千风、天蓉、雅青、寄文、代天、春海、惜珊、向薇、冬灵、惜芹、凌青、谷芹、香巧、雁桃、映雁、书兰、盼香、向山、寄风、访烟、绮晴、傲柔、寄容、以珊、紫雪、芷容、书琴、寻桃、涵阳、怀寒、易云、采蓝、代秋、惜梦、尔烟、谷槐、怀莲、涵菱、水蓝、访冬、半兰、又柔、冬卉、安双、冰岚、香薇、语芹、静珊、幻露、访天、静柏、凌丝、小翠、雁卉、访文、凌文、芷云、思柔、巧凡、慕山、依云、千柳、从凝、安梦、香旋、凡巧、映天、安柏、平萱、以筠、忆曼、新竹、绮露、觅儿、碧蓉、白竹、飞兰、曼雁、雁露、凝冬、含灵、初阳、海秋、香天、夏容。傲冬、谷翠、冰双、绿兰、盼易、思松、梦山、友灵、绿竹、灵安、凌柏、秋柔、又蓝、尔竹、香天、天蓝、青枫、问芙、语海、灵珊、凝丹、小蕾、迎夏、水之、飞珍、冰夏、亦竹、飞莲、海白、元蝶、春蕾、芷天、怀绿、尔容、元芹、若云、寒烟、听筠、采梦、凝莲、元彤、觅山、痴瑶、代桃、冷之、盼秋、秋寒、慕蕊、巧夏、海亦、初晴、巧蕊、听安、芷雪、以松、梦槐、寒梅、香岚、寄柔、映冬、孤容、晓蕾、安萱、听枫、夜绿、雪莲、从丹、碧蓉、绮琴、雨文、幼荷、青柏、痴凝、初蓝、忆安、盼晴、寻冬、雪珊、梦寒、迎南、巧香、采南、如彤、春竹、采枫、若雁、翠阳、沛容、幻翠、山兰、芷波、雪瑶、代巧、寄云、慕卉、冷松、涵梅、书白、乐天、雁卉、宛秋、傲旋、新之、凡儿、夏真、静枫、痴柏、恨蕊、乐双、白玉、问玉、寄松、丹蝶、元瑶、冰蝶、访曼、代灵、芷烟、白易、尔阳、怜烟、平卉、丹寒、访梦、绿凝、冰菱、语蕊、痴梅、思烟、忆枫、映菱、访儿、凌兰、曼岚、若枫、傲薇、凡灵、乐蕊、秋灵、谷槐、觅云、水凡、灵秋、代卉、笑天、白夏、又青、冬梅、从珊、又香、雪容、以彤、冷萱、夜卉、念雁、尔阳、水荷、尔真、孤阳、之卉、依薇、妙双、醉巧、痴海、惜筠、从筠、碧白、曼珍、觅晴、寄蓉、慕雁、水丹、幼霜、凝绿、又松、丹山、元旋、怜云、觅丹、向槐、水冬、天青、语丝、怀芹、曼彤、雪绿、从冬、凌春、问风、凌寒、代蓝、幼白、山雁、若薇、芷蓝、寄蓝、谷之、海凡、新柔、靖之。涵桃、怀雁、怀桃、含云、雨凝、幻玉、寄蕾、怜双、诗丹、亦梅、向露、水竹、雨筠、书凝、紫云、冬雁、翠荷、小凝、念霜、水蕊、友槐、雅柏、青寒、夏兰、迎真、醉芙、以柳、半槐、尔晴、以儿、以菡、访旋、友容、沛海、秋荷、雪瑶、之柳、恨玉、山白、凌双、忆莲、又易、平蓝、忆蓝、寄柔、冰芹、醉竹、静筠、乐曼、紫山、巧青、安真、绿松、易雁、静梅、宛丹、忆风、依白、访真、香凝、寒绿、雨荷、雅萱、晓巧、芷枫、映梦、沛柔、初风、幼绿、盼烟、宛云、涵霜、笑真、之双、语寒、醉冬、海亦、又曼、诗青、从文、之薇、傲蕊、又旋、南绿、冰筠、巧安、采阳、巧荷、靖珍、书阳、绿云、梦萱、翠莲、采荷、千柔、幻露、代丹、安露、沛风、秋亦、之灵、静丝、以蓝、寒灵、水曼、丹旋、雅云、平青、语玉、代灵、雅松、采亦、忆青、水云、以阳、雁旋、含兰、雨青、笑巧、孤蝶、映风、海风、飞之、含阳、涵兰、曼菱、冷海、灵烟、冷海、幻蓉、惜曼、海亦、忆筠、灵冬、紫玉、依烟、沛灵、丹琴、灵蕊、静绿、冰蕊、盼凝、碧雁、初珍、语枫、南绿、友芹、香琴、又蓉、雨菱、思双、痴双、海真、紫筠、易蝶、思云、小雪、天云、念雁、平绿、慕珍、访曼、念瑶、青山、又容、问绿、丹菡、傲琴、含云、惜风、乐彤、从柳、巧雁、含之、宛旋、忆梅、笑桃、凡云、沛亦、梦竹、之绿、初菡、初桃、听梦、如竹、绮寒、千蕊、采珍、沛春、痴安、曼安、痴梅、夏蓉、山天、南春、乐白、寻翠、迎荷、灵荷、南芹、凡晴。凡白、沛绿、平柔、幼柳、紫柔、安天、依菱、凌晴、巧凝、飞竹、绿波、以琴、雅珍、山彤、若松、夏海、傲夏、冷绿、半亦、丹翠、念凡、碧儿、梦凝、孤波、紫安、香萱、思柔、水翠、书柔、忆云、元之、绮柳、之霜、幻南、迎双、晓阳、半芙、书容、访松、以秋、小竹、亦梦、春儿、雪春、涵真、寒晴、乐青、依竹、初玉、夏柳、新柔、雁香、之雁、访波、半菡、冷桃、夜风、念雪、夜梅、向丝、元雪、沛安、雨琴、含天、香莲、雅蓉、从波、笑卉、山云、水秋、乐安、凡兰、平卉、雪柔、凌凡、海薇、初灵、笑曼、谷巧、寄阳、以莲、亦丝、访南、静容、亦阳、尔云、翠冬、平萱、恨烟、书萱、幻桃、新丹、巧凡、诗岚、如兰、听容、思凡、元桃、雪珊、靖香、从天、惜旋、元雪、忆枫、雁云、巧之、觅珍、代阳、靖彤、香松、安白、又春、千萱、书容、惜海、怜雁、盼山、山雁、丹冬、乐易、又之、幼芙、妙菡、又竹、天容、新槐、从之、忆夏、谷香、冷琴、乐亦、安晴、沛夏、晓菡、觅蓉、忆青、夏岚、夏梦、怜青、青灵、雪夏、梦梅、如白、慕丹、晓容、亦双、巧莲、怜冬、丹琴、怜珍、碧凡、绿亦、雨玉、沛南、从凝、傲旋、香蓉、千筠、雁凡、映凡、飞海、以烟、冰春、友翠、初芹、尔薇、凌筠、半寒、青曼、香柏、夏蝶、夜柳、念槐、紫云、翠霜、从阳、之山、紫晴、从青、静卉、凡槐、友阳、白莲、绿荷、寄菡、如旋、山冬、谷青、凝珍、灵儿、静翠、夜柳、香之、谷翠、晓易、夏丝、友旋、巧松、飞柏、绮丝。念珊、绿兰、易丹、丹琴、采蓉、水莲、盼玉、寒凡、初文、涵柳、诗之、雁翠、雪梦、妙蝶、寒蕊、夜柔、寄雪、尔卉、怜丝、秋香、白瑶、雪梅、千儿、白风、友露、香槐、从寒、元青、乐青、梦春、冷南、又萱、碧秋、访蝶、巧烟、白卉、乐槐、碧海、碧凡、绮薇、靖梅、绮风、怀南、宛阳、海青、宛芹、映柏、以烟、采冬、寒海、语蓝、南芙、盼柳、雁岚、水蕊、忆琴、千凝、若秋、傲阳、雨寒、海莲、半山、傲岚、芷瑶、向凝、小风、千冬、亦白、元春、采露、凌珍、妙松、笑容、凌芹、凝莲、如香、之山、念寒、雪琴、沛芹、妙菡、涵露、凌玉、幼筠、醉柔、春翠、晓桃、幼薇、慕玉、盼萱、语萍、安亦、丹烟、以柔、怀双、惜云、雨寒、绮冬、以文、代瑶、又儿、白凝、白真、映亦、宛风、醉梅、冷旋、安雁、秋波、绿薇、青梅、沛旋、乐菱、语蝶、凝风、问夏、寻露、语香、问容、以文、靖烟、幼柔、思蝶、书文、夏翠、觅丝、香灵、凌巧、听菡、白玉、冷天、乐冬、冬晴、傲夏、惜珊、映岚、雅蓉、孤风、芷琴、雪柏、寻文、从珍、凝梅、曼萍、若波、涵雁、含珊、宛芙、依竹、静彤、秋巧、凡珊、半松、之枫、怀丹、雅之、依山、笑薇、绮彤、静晴、谷筠、尔青、绿露、冷丹、忆南、傲桃、尔蓉、春丝、紫容、谷翠、醉曼、忆晴、亦之、小雪、寻兰、之容、依冬、梦雁、访梅、乐松、映亦、南蓉、怜丝、幻珊、含蕾、沛菱、春风、晓萍、幼南、元秋、采春、寄真、雁真、书波、映蓝、芷冬、雪蕊、含山、雪灵、妙萍。雁岚、冰芙、含彤、听雁、又之、友海、安晴、半柳、白筠、冬瑶、夏易、小柳、诗夏、从玉、千灵、含冬、秋玉、南玉、孤风、映珍、以蕾、靖兰、诗云、芷蕊、妙易、寻春、冷琴、傲南、盼露、友槐、晓波、迎春、飞松、笑春、冰玉、以春、惜巧、友竹、孤真、凝荷、雪南、香彤、幼双、傲双、盼松、南儿、梦安、怀露、笑桃、念南、梦夏、访柏、夏蓝、安萱、绮南、安卉、香枫、青梅、凌易、映云、惜萱、半芙、靖晴、易蝶、天柔、如蕾、忆梅、友香、小烟、觅珍、谷文、慕双、迎山、静筠、笑曼、怜蕾、含岚、灵兰、亦云、水珊、友青、依岚、书波、寒山、迎珊、元翠、雅雪、慕柳、春芹、平柳、绿兰、初真、之蓉、晓菡、思波、青容、傲瑶、访儿、采春、丹珊、之梦、香绿、雪真、如灵、妙凡、诗巧、映梅、梦蕾、语风、乐蓝、巧双、白香、幻菱、代萱、寻山、冰云、若旋、孤梅、新雪、书波、山瑶、凡绿、夏雪、翠云、从萍、沛亦、静夏、含容、夜露、青丝、夏波、寻薇、惜真、向兰、孤双、依彤、曼萱、慕夏、听寒、依彤、语青、千波、半荷、寒易、醉天、曼玉、采薇、安儿、小柔、向卉、语阳、妙寒、听荷、秋夏、芷容、天彤、代易、依秋、问萱、海瑶、妙山、新兰、千玉、香凡、盼枫、夜瑶、醉霜、向卉、南翠、梦青、翠雪、恨蓉、梦寒、寒天、半晴、醉梦、幻瑶、碧竹、青梦、山亦、新芙、冬夏、妙旋、又珊、友凡、沛柳、青夏、安兰、灵蓝、南曼、怀儿、丹蓝、寻阳、友枫、傲菡、凡菱、平烟、映真、秋之、访薇、雁竹。迎蕊、妙蕊、雪山、天烟、冬荷、灵曼、如彤、雅枫、妙夏、语薇、妙柏、妙巧、绿柳、如夏、白兰、天春、若雪、冰丝、小春、靖薇、诗凡、凌菡、沛莲、巧芹、代儿、半双、若蓝、沛桃、凝青、凡波、又冬、绿松、千霜、从秋、觅雁、妙玉、绮灵、寻芹、香双、寄秋、初菡、新霜、幼绿、夏萍、如山、小柳、寄山、冬卉、碧芙、曼霜、幼白、采蕊、秋亦、海雁、寻云、半梦、尔露、语蓉、沛寒、幼青、痴云、宛筠、梦容、绮梅、之蕊、秋竹、天卉、海芹、宛阳、香雁、巧易、之莲、以蕾、代枫、巧风、亦海、紫夏、天柳、冷露、凌旋、芷梦、怀瑶、慕易、冬山、若芹、向梦、痴安、妙绿、觅雪、南阳、翠安、乐琴、宛南、天风、若松、如双、青柔、安寒、香山、怜莲、盼南、初霜、小真、尔容、又珍、盼菡、白珍、巧蕊、妙蓝、翠旋、以柔、绮南、含雁、采香、寻白、如寒、曼旋、笑晴、痴双、白旋、绿筠、怜蕾、之梦、以岚、怀桃、千白、青亦、雁梅、向筠、翠槐、春柳、冰桃、南瑶、南香、夜云、迎旋、青芙、语秋、冷风、寻安、尔烟、孤凡、寄柳、冰梦、绮之、若巧、宛曼、水冬、静兰、夜儿、寄萍、丹兰、丹青、雁柳、问文、从卉、宛竹、冷丝、飞菱、千霜、千彤、傲易、碧菱、醉安、慕珊、怀阳、幻烟、沛薇、怜岚、念香、尔真、问兰、采萍、盼萍、孤霜、涵芹、向雁、白松、巧风、如香、春蕊、千亦、妙风、雨雁、寒蕾、从之、曼枫、又薇、傲风、又莲、冬安、紫丹、寒珍、山桃、采霜、半芹、夏珍、向梦、安晴、恨珍。碧易、亦瑶、盼曼、凡柏、水岚、友易、初之、代春、傲萱、恨文、绮南、凌蝶、诗儿、曼萍、采菡、南卉、忆安、凡海、山枫、紫霜、静芹、忆莲、涵亦、代秋、慕波、梦兰、代萱、青彤、思丝、怀莲、安真、采冬、谷彤、新香、秋瑶、恨琴、宛瑶、盼之、芷安、绿雪、夜夏、妙丹、语卉、寻蓉、谷霜、书春、亦丝、梦真、凡菱、妙丹、绮亦、香竹、凝夏、迎凡、翠巧、雨筠、又天、含槐、孤曼、沛文、水莲、易青、新蕊、思柳、初筠、曼卉、靖蕊、觅枫、醉薇、曼巧、芷卉、春香、冷天、幼儿、曼梦、初柏、怜真、觅曼、笑丝、友露、山天、绿云、觅雪、语桃、思烟、冰琴、夜蓝、痴梦、依丹、小柳、香冬、绿萍、向菱、映寒、香阳、含冬、曼霜、春白、南霜、醉丝、之南、新真、雨露、天烟、冰云、寄芙、如筠、醉容、若香、涵荷、天风、亦儿、采雪、谷香、依巧、若丝、凌山、冬烟、安蕾、从霜、山寒、芷芹、绮芙、雅风、涵柔、飞南、又冬、寒丝、忆灵、晓卉、安夏、含真、乐岚、梦筠、含蓉、笑萱、如珍、天彤、向丝、依灵、妙蕊、元荷、新曼、凌云、碧露、翠夏、半容、春南、千凡、又蕊、安荷、初兰、安阳、代晴、晓彤、醉珊、从易、平彤、平卉、含真、之彤、怀青、友柳、幻雪、初柔、慕春、飞玉、秋晴、映儿、之风、语云、觅易、南曼、忆柔、安瑶、痴蕊、恨易、映云、曼丝、平真、幼凡、寒风、灵玉、傲文、思双、冷青、秋竹、碧霜、春云、沛芹、语巧、绿岚、念凝、书雪、醉双、山阳、念柳、平筠、醉南、慕桃、碧巧、晓露、寻菡、沛白、平灵、水彤、安彤、涵易、乐巧、依风、紫南、亦丝、易蓉、紫萍、惜萱、诗蕾、寻绿、诗双、寻云、孤丹、谷蓝、惜香、谷枫、山灵、幻丝、友梅、从云、雁丝、盼旋、幼旋、尔蓝、沛山、代丝、痴梅、觅松、冰香、依玉、冰之、妙梦、以冬、碧春、曼青、冷菱、雪曼、安白、香桃、安春、千亦、凌蝶、又夏、南烟。靖易、沛凝、翠梅、书文、雪卉、乐儿、傲丝、安青、初蝶、寄灵、惜寒、语柳、含莲、晓筠、夏山、尔容、采春、念梦、傲南、问薇、雨灵、凝安、冰海、初珍、宛菡、冬卉、盼晴、冷荷、寄翠、幻梅、如凡、语梦、易梦、千柔、向露、梦玉、傲霜、依霜、灵松、诗桃、书蝶、恨真、冰蝶、山槐、以晴、友易、梦桃、香菱、孤云、水蓉、雅容、飞烟、雁荷、代芙、醉易、夏烟、山梅、若南、恨桃、依秋、依波、香巧、紫萱、涵易、忆之、幻巧、水风、安寒、白亦、惜玉、碧春、怜雪、听南、念蕾、梦竹、千凡、寄琴、采波、元冬、思菱、平卉、笑柳、雪卉、南蓉、谷梦、巧兰、绿蝶、飞荷、平安、孤晴、芷荷、曼冬、寻巧、寄波、尔槐、以旋、绿蕊、初夏、依丝、怜南、千山、雨安、水风、寄柔、念巧、幼枫、凡桃、新儿、春翠、夏波、雨琴、静槐、元槐、映阳、飞薇、小凝、映寒、傲菡、谷蕊、笑槐、飞兰、笑卉、迎荷、元冬、书竹、半烟、绮波、小之、觅露、夜雪、春柔、寒梦、尔风、白梅、雨旋、芷珊、山彤、尔柳、沛柔、灵萱、沛凝、白容、乐蓉、映安、依云、映冬、凡雁、梦秋、醉柳、梦凡、秋巧、若云、元容、怀蕾、灵寒、天薇、白风、访波、亦凝、易绿、夜南、曼凡、亦巧、青易。冰真、白萱、友安、诗翠、雪珍、海之、小蕊、又琴、香彤、语梦、惜蕊、迎彤、沛白、雁山、易蓉、雪晴、诗珊、春冬、又绿、冰绿、半梅、笑容、沛凝、念瑶、天真、含巧、如冬、向真、从蓉、春柔、亦云、向雁、尔蝶、冬易、丹亦、夏山、醉香、盼夏、孤菱、安莲、问凝、冬萱、晓山、雁蓉、梦蕊、山菡、南莲、飞双、凝丝、思萱、怀梦、雨梅、冷霜、向松、迎丝、迎梅、听双、山蝶、夜梅、醉冬、巧云、雨筠、平文、青文、半蕾、幼菱、寻梅、含之、香之、含蕊、亦玉、靖荷、碧萱、寒云、向南、书雁、怀薇、思菱、忆文、翠巧、怀山、若山、向秋、凡白、绮烟、从蕾、天曼、又亦、依琴、曼彤、沛槐、又槐、元绿、安珊、夏之、易槐、宛亦、白翠、丹云、问寒、易文、傲易、青旋、思真、妙之、半双、若翠、初兰、怀曼、惜萍、初之、宛丝、寄南、小萍、幻儿、千风、天蓉、雅青、寄文、代天、春海、惜珊、向薇、冬灵、惜芹、凌青、谷芹、香巧、雁桃、映雁、书兰、盼香、向山、寄风、访烟、绮晴、傲柔、寄容、以珊、紫雪、芷容、书琴、寻桃、涵阳、怀寒、易云、采蓝、代秋、惜梦、尔烟、谷槐、怀莲、涵菱、水蓝、访冬、半兰、又柔、冬卉、安双、冰岚、香薇、语芹、静珊、幻露、访天、静柏、凌丝、小翠、雁卉、访文、凌文、芷云、思柔、巧凡、慕山、依云、千柳、从凝、安梦、香旋、凡巧、映天、安柏、平萱、以筠、忆曼、新竹、绮露、觅儿、碧蓉、白竹、飞兰、曼雁、雁露、凝冬、含灵、初阳、海秋、香天、夏容。傲冬、谷翠、冰双、绿兰、盼易、思松、梦山、友灵、绿竹、灵安、凌柏、秋柔、又蓝、尔竹、香天、天蓝、青枫、问芙、语海、灵珊、凝丹、小蕾、迎夏、水之、飞珍、冰夏、亦竹、飞莲、海白、元蝶、春蕾、芷天、怀绿、尔容、元芹、若云、寒烟、听筠、采梦、凝莲、元彤、觅山、痴瑶、代桃、冷之、盼秋、秋寒、慕蕊、巧夏、海亦、初晴、巧蕊、听安、芷雪、以松、梦槐、寒梅、香岚、寄柔、映冬、孤容、晓蕾、安萱、听枫、夜绿、雪莲、从丹、碧蓉、绮琴、雨文、幼荷、青柏、痴凝、初蓝、忆安、盼晴、寻冬、雪珊、梦寒、迎南、巧香、采南、如彤、春竹、采枫、若雁、翠阳、沛容、幻翠、山兰、芷波、雪瑶、代巧、寄云、慕卉、冷松、涵梅、书白、乐天、雁卉、宛秋、傲旋、新之、凡儿、夏真、静枫、痴柏、恨蕊、乐双、白玉、问玉、寄松、丹蝶、元瑶、冰蝶、访曼、代灵、芷烟、白易、尔阳、怜烟、平卉、丹寒、访梦、绿凝、冰菱、语蕊、痴梅、思烟、忆枫、映菱、访儿、凌兰、曼岚、若枫、傲薇、凡灵、乐蕊、秋灵、谷槐、觅云、水凡、灵秋、代卉、笑天、白夏、又青、冬梅、从珊、又香、雪容、以彤、冷萱、夜卉、念雁、尔阳、水荷、尔真、孤阳、之卉、依薇、妙双、醉巧、痴海、惜筠、从筠、碧白、曼珍、觅晴、寄蓉、慕雁、水丹、幼霜、凝绿、又松、丹山、元旋、怜云、觅丹、向槐、水冬、天青、语丝、怀芹、曼彤、雪绿、从冬、凌春、问风、凌寒、代蓝、幼白、山雁、若薇、芷蓝、寄蓝、谷之、海凡、新柔、靖之。涵桃、怀雁、怀桃、含云、雨凝、幻玉、寄蕾、怜双、诗丹、亦梅、向露、水竹、雨筠、书凝、紫云、冬雁、翠荷、小凝、念霜、水蕊、友槐、雅柏、青寒、夏兰、迎真、醉芙、以柳、半槐、尔晴、以儿、以菡、访旋、友容、沛海、秋荷、雪瑶、之柳、恨玉、山白、凌双、忆莲、又易、平蓝、忆蓝、寄柔、冰芹、醉竹、静筠、乐曼、紫山、巧青、安真、绿松、易雁、静梅、宛丹、忆风、依白、访真、香凝、寒绿、雨荷、雅萱、晓巧、芷枫、映梦、沛柔、初风、幼绿、盼烟、宛云、涵霜、笑真、之双、语寒、醉冬、海亦、又曼、诗青、从文、之薇、傲蕊、又旋、南绿、冰筠、巧安、采阳、巧荷、靖珍、书阳、绿云、梦萱、翠莲、采荷、千柔、幻露、代丹、安露、沛风、秋亦、之灵、静丝、以蓝、寒灵、水曼、丹旋、雅云、平青、语玉、代灵、雅松、采亦、忆青、水云、以阳、雁旋、含兰、雨青、笑巧、孤蝶、映风、海风、飞之、含阳、涵兰、曼菱、冷海、灵烟、冷海、幻蓉、惜曼、海亦、忆筠、灵冬、紫玉、依烟、沛灵、丹琴、灵蕊、静绿、冰蕊、盼凝、碧雁、初珍、语枫、南绿、友芹、香琴、又蓉、雨菱、思双、痴双、海真、紫筠、易蝶、思云、小雪、天云、念雁、平绿、慕珍、访曼、念瑶、青山、又容、问绿、丹菡、傲琴、含云、惜风、乐彤、从柳、巧雁、含之、宛旋、忆梅、笑桃、凡云、沛亦、梦竹、之绿、初菡、初桃、听梦、如竹、绮寒、千蕊、采珍、沛春、痴安、曼安、痴梅、夏蓉、山天、南春、乐白、寻翠、迎荷、灵荷、南芹、凡晴。凡白、沛绿、平柔、幼柳、紫柔、安天、依菱、凌晴、巧凝、飞竹、绿波、以琴、雅珍、山彤、若松、夏海、傲夏、冷绿、半亦、丹翠、念凡、碧儿、梦凝、孤波、紫安、香萱、思柔、水翠、书柔、忆云、元之、绮柳、之霜、幻南、迎双、晓阳、半芙、书容、访松、以秋、小竹、亦梦、春儿、雪春、涵真、寒晴、乐青、依竹、初玉、夏柳、新柔、雁香、之雁、访波、半菡、冷桃、夜风、念雪、夜梅、向丝、元雪、沛安、雨琴、含天、香莲、雅蓉、从波、笑卉、山云、水秋、乐安、凡兰、平卉、雪柔、凌凡、海薇、初灵、笑曼、谷巧、寄阳、以莲、亦丝、访南、静容、亦阳、尔云、翠冬、平萱、恨烟、书萱、幻桃、新丹、巧凡、诗岚、如兰、听容、思凡、元桃、雪珊、靖香、从天、惜旋、元雪、忆枫、雁云、巧之、觅珍、代阳、靖彤、香松、安白、又春、千萱、书容、惜海、怜雁、盼山、山雁、丹冬、乐易、又之、幼芙、妙菡、又竹、天容、新槐、从之、忆夏、谷香、冷琴、乐亦、安晴、沛夏、晓菡、觅蓉、忆青、夏岚、夏梦、怜青、青灵、雪夏、梦梅、如白、慕丹、晓容、亦双、巧莲、怜冬、丹琴、怜珍、碧凡、绿亦、雨玉、沛南、从凝、傲旋、香蓉、千筠、雁凡、映凡、飞海、以烟、冰春、友翠、初芹、尔薇、凌筠、半寒、青曼、香柏、夏蝶、夜柳、念槐、紫云、翠霜、从阳、之山、紫晴、从青、静卉、凡槐、友阳、白莲、绿荷、寄菡、如旋、山冬、谷青、凝珍、灵儿、静翠、夜柳、香之、谷翠、晓易、夏丝、友旋、巧松、飞柏、绮丝。念珊、绿兰、易丹、丹琴、采蓉、水莲、盼玉、寒凡、初文、涵柳、诗之、雁翠、雪梦、妙蝶、寒蕊、夜柔、寄雪、尔卉、怜丝、秋香、白瑶、雪梅、千儿、白风、友露、香槐、从寒、元青、乐青、梦春、冷南、又萱、碧秋、访蝶、巧烟、白卉、乐槐、碧海、碧凡、绮薇、靖梅、绮风、怀南、宛阳、海青、宛芹、映柏、以烟、采冬、寒海、语蓝、南芙、盼柳、雁岚、水蕊、忆琴、千凝、若秋、傲阳、雨寒、海莲、半山、傲岚、芷瑶、向凝、小风、千冬、亦白、元春、采露、凌珍、妙松、笑容、凌芹、凝莲、如香、之山、念寒、雪琴、沛芹、妙菡、涵露、凌玉、幼筠、醉柔、春翠、晓桃、幼薇、慕玉、盼萱、语萍、安亦、丹烟、以柔、怀双、惜云、雨寒、绮冬、以文、代瑶、又儿、白凝、白真、映亦、宛风、醉梅、冷旋、安雁、秋波、绿薇、青梅、沛旋、乐菱、语蝶、凝风、问夏、寻露、语香、问容、以文、靖烟、幼柔、思蝶、书文、夏翠、觅丝、香灵、凌巧、听菡、白玉、冷天、乐冬、冬晴、傲夏、惜珊、映岚、雅蓉、孤风、芷琴、雪柏、寻文、从珍、凝梅、曼萍、若波、涵雁、含珊、宛芙、依竹、静彤、秋巧、凡珊、半松、之枫、怀丹、雅之、依山、笑薇、绮彤、静晴、谷筠、尔青、绿露、冷丹、忆南、傲桃、尔蓉、春丝、紫容、谷翠、醉曼、忆晴、亦之、小雪、寻兰、之容、依冬、梦雁、访梅、乐松、映亦、南蓉、怜丝、幻珊、含蕾、沛菱、春风、晓萍、幼南、元秋、采春、寄真、雁真、书波、映蓝、芷冬、雪蕊、含山、雪灵、妙萍。雁岚、冰芙、含彤、听雁、又之、友海、安晴、半柳、白筠、冬瑶、夏易、小柳、诗夏、从玉、千灵、含冬、秋玉、南玉、孤风、映珍、以蕾、靖兰、诗云、芷蕊、妙易、寻春、冷琴、傲南、盼露、友槐、晓波、迎春、飞松、笑春、冰玉、以春、惜巧、友竹、孤真、凝荷、雪南、香彤、幼双、傲双、盼松、南儿、梦安、怀露、笑桃、念南、梦夏、访柏、夏蓝、安萱、绮南、安卉、香枫、青梅、凌易、映云、惜萱、半芙、靖晴、易蝶、天柔、如蕾、忆梅、友香、小烟、觅珍、谷文、慕双、迎山、静筠、笑曼、怜蕾、含岚、灵兰、亦云、水珊、友青、依岚、书波、寒山、迎珊、元翠、雅雪、慕柳、春芹、平柳、绿兰、初真、之蓉、晓菡、思波、青容、傲瑶、访儿、采春、丹珊、之梦、香绿、雪真、如灵、妙凡、诗巧、映梅、梦蕾、语风、乐蓝、巧双、白香、幻菱、代萱、寻山、冰云、若旋、孤梅、新雪、书波、山瑶、凡绿、夏雪、翠云、从萍、沛亦、静夏、含容、夜露、青丝、夏波、寻薇、惜真、向兰、孤双、依彤、曼萱、慕夏、听寒、依彤、语青、千波、半荷、寒易、醉天、曼玉、采薇、安儿、小柔、向卉、语阳、妙寒、听荷、秋夏、芷容、秋晴、映儿、之风、语云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想通过这个去韩国,当时我和他一起去报的名。
一、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基本概念
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是由双方政府主管部门签署协议,并分别指定一家政府公共机构负责劳务人员派遣接收工作,其他任何企业、中介和个人不得介入的一种双边劳务合作方式。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政府间合作,营造中韩劳务合作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最大程度减轻劳务人员负担,促进和规范中韩劳务合作。
二、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及执行机构
根据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签署的《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经济合作局是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的中方执行机构,在商务部的指导和监督下,直接开展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派遣工作。韩国产业人力公团是韩方执行机构,在韩国劳动部的指导和监督下,负责中国劳务人员的接收工作。经济合作局配合人力公团在中国境内合作开展韩国语水平考试工作。除上述两单位以外的中韩两国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参与雇佣许可制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接收工作。
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大韩民国劳动部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商务部关于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商合函[2008]10号)的有关要求,优选了山东省青州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河南省新县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黑龙江省商务厅国外经济合作处和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事务中心等4家地方公共机构为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首批地方公共机构,协助经济合作局做好赴韩劳务行前教育等工作。
流程
1签署MOU-------中国商务部、韩国劳务部签署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谅解备忘录。
2确定派遣、接收机关-------中国商务部指定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以下简称经济合作局)作为中方唯一派遣机构。韩国劳动部指定韩国产业人力公团(以下简称人力公团)作为韩国唯一接收机构。
3公开招募-------经济合作局通过信息系统及公共媒体公布招募计划,列明报名条件:(1)年龄在18—39周岁(含39周岁);(2)无犯罪记录;(3)无被韩国遣返或要求离境的记录;(4)没有被中国政府限制离境的情况。
4接受报名-------经济合作局委托商务部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接受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报名。
5韩国语水平考试-------经济合作局和人力公团合作进行韩国语水平考试(人力公团负责判卷)。
6公布考试结果、通知体检、申请护照-------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通报考试结果。通知考试合格者体检、申办护照并填写求职申报表。
7制订求职者名簿-------经济合作局接受考试合格者的求职申请,将相关信息(求职者个人基本信息、预期雇佣条件、个人背景和工作背景、考试信息等)输入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制成求职者名簿。
8名簿传送-------经济合作局通过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名簿传送人力公团。
9雇佣许可申请及发放-------韩雇主向韩劳动部地方雇佣安定中心申请输入外劳。雇佣安定中心向雇主提供其列明要求的求职者名单(大约2—3倍于雇主的所需人数)。雇主选定求职者,雇佣安定中心发放雇佣许可。
10 草签合同-------雇主向人力公团递交外劳入境申请,包括与选定的求职者草签的雇佣合同。
11 签订雇佣合同-------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发送雇主草签的合同,经济合作局及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被选中的求职者,向其解释劳务合同内容,劳务人员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12 通知签约情况-------经济合作局将签约情况通报人力公团。
13 《签证发放确认书》申请及发放-------人力公团向法务部为已签订雇佣合同的劳务人员申请《签证发放确认书》(CCVI)。法务部审核后签发CCVI。
14 传送《签证发放确认书》 -------人力公团将CCVI(正本)发送给经济合作局,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5 签证申请及签发-------经济合作局凭CCVI及有关材料为劳务人员到韩国驻华使馆申请签证。
16 行前教育-------地方公共机构对已签约的劳务人员进行行前教育。
17 确定入境时间-------韩国劳动部和人力公团根据雇佣计划确定劳务人员的入境时间。
18 告知入境-------人力公团将劳务人员入境日期通知经济合作局,并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9 预定航班-------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为劳务人员预定航班。
20 入境确认-------经济合作局在劳务人员入境前确认入境计划中的劳务人员名单。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确认最终入境劳务人员名单,包括雇佣教育中心、劳务人员人名代码等。
21 劳务人员入境-------最终确认入境的劳务人员由经济合作局带领出境。劳务人员随身携带雇佣合同、护照、体检证明原件。人力公团在机场接收劳务人员并将其带至雇佣教育中心。
22 体检及雇佣教育-------劳务人员抵韩后接受体检和20小时的雇佣教育。
23 转至雇主-------雇佣教育结束后,雇主从教育中心将劳务人员带至工作地点。
从海天外语文化交流中心的网站上复制的,希望你能满意,好的话给我加分
一、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基本概念
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是由双方政府主管部门签署协议,并分别指定一家政府公共机构负责劳务人员派遣接收工作,其他任何企业、中介和个人不得介入的一种双边劳务合作方式。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政府间合作,营造中韩劳务合作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最大程度减轻劳务人员负担,促进和规范中韩劳务合作。
二、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及执行机构
根据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签署的《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经济合作局是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的中方执行机构,在商务部的指导和监督下,直接开展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派遣工作。韩国产业人力公团是韩方执行机构,在韩国劳动部的指导和监督下,负责中国劳务人员的接收工作。经济合作局配合人力公团在中国境内合作开展韩国语水平考试工作。除上述两单位以外的中韩两国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参与雇佣许可制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接收工作。
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大韩民国劳动部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商务部关于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商合函[2008]10号)的有关要求,优选了山东省青州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河南省新县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黑龙江省商务厅国外经济合作处和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事务中心等4家地方公共机构为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首批地方公共机构,协助经济合作局做好赴韩劳务行前教育等工作。
流程
1签署MOU-------中国商务部、韩国劳务部签署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谅解备忘录。
2确定派遣、接收机关-------中国商务部指定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以下简称经济合作局)作为中方唯一派遣机构。韩国劳动部指定韩国产业人力公团(以下简称人力公团)作为韩国唯一接收机构。
3公开招募-------经济合作局通过信息系统及公共媒体公布招募计划,列明报名条件:(1)年龄在18—39周岁(含39周岁);(2)无犯罪记录;(3)无被韩国遣返或要求离境的记录;(4)没有被中国政府限制离境的情况。
4接受报名-------经济合作局委托商务部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接受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报名。
5韩国语水平考试-------经济合作局和人力公团合作进行韩国语水平考试(人力公团负责判卷)。
6公布考试结果、通知体检、申请护照-------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通报考试结果。通知考试合格者体检、申办护照并填写求职申报表。
7制订求职者名簿-------经济合作局接受考试合格者的求职申请,将相关信息(求职者个人基本信息、预期雇佣条件、个人背景和工作背景、考试信息等)输入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制成求职者名簿。
8名簿传送-------经济合作局通过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名簿传送人力公团。
9雇佣许可申请及发放-------韩雇主向韩劳动部地方雇佣安定中心申请输入外劳。雇佣安定中心向雇主提供其列明要求的求职者名单(大约2—3倍于雇主的所需人数)。雇主选定求职者,雇佣安定中心发放雇佣许可。
10 草签合同-------雇主向人力公团递交外劳入境申请,包括与选定的求职者草签的雇佣合同。
11 签订雇佣合同-------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发送雇主草签的合同,经济合作局及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被选中的求职者,向其解释劳务合同内容,劳务人员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12 通知签约情况-------经济合作局将签约情况通报人力公团。
13 《签证发放确认书》申请及发放-------人力公团向法务部为已签订雇佣合同的劳务人员申请《签证发放确认书》(CCVI)。法务部审核后签发CCVI。
14 传送《签证发放确认书》 -------人力公团将CCVI(正本)发送给经济合作局,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5 签证申请及签发-------经济合作局凭CCVI及有关材料为劳务人员到韩国驻华使馆申请签证。
16 行前教育-------地方公共机构对已签约的劳务人员进行行前教育。
17 确定入境时间-------韩国劳动部和人力公团根据雇佣计划确定劳务人员的入境时间。
18 告知入境-------人力公团将劳务人员入境日期通知经济合作局,并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9 预定航班-------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为劳务人员预定航班。
20 入境确认-------经济合作局在劳务人员入境前确认入境计划中的劳务人员名单。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确认最终入境劳务人员名单,包括雇佣教育中心、劳务人员人名代码等。
21 劳务人员入境-------最终确认入境的劳务人员由经济合作局带领出境。劳务人员随身携带雇佣合同、护照、体检证明原件。人力公团在机场接收劳务人员并将其带至雇佣教育中心。
22 体检及雇佣教育-------劳务人员抵韩后接受体检和20小时的雇佣教育。
23 转至雇主-------雇佣教育结束后,雇主从教育中心将劳务人员带至工作地点。
三韩是朝鲜半岛南部的古老民族,共有三个分支,即马韩、辰韩和弁(biàn)韩。马韩在今京畿(jī)道、忠清道、全罗道一带;辰韩在今庆尚道洛东江东侧;弁韩则在洛东江西侧。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社会发展缓慢。中国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三韩仍处在部落联盟阶段。马韩人在三韩族中居于主体地位;辰韩中,有一部分原系秦朝人,因逃避秦王朝的苦役流亡到这里,马韩首领把他们安置在了东部地方,也称秦韩;弁韩在辰韩之南,有辰韩人杂居,也称弁辰。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与青铜器文化一起,经半岛北部传人三韩后,半岛南部的稻作、蚕桑等农业生产便有了飞跃性发展,三韩也因此从新石器时代直接进入了铁器时代。
后来,马韩众部落发展为百济国,辰韩诸部落发展为新罗国。新罗于公元532年至562年间统一了弁韩诸部落,并于660年借助唐军的力量统一了百济国。至此,原三韩地域便完全归属于新罗。
高句丽(句:gōu)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一个古老部族。公元前37年,部族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纥:hé,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国号高句丽。公元3年,高句而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自第六世太祖大王高宫起,王位世袭得到确立,王权得到加强,国家体制初具规模。高句丽自四世纪初占据乐浪郡后,便与半岛南部两个三韩族国家百济和新罗直接接壤,三国间激烈的角逐也便由此展开。新罗受到高句丽、百济的不断进攻,处境十分危险,于是请求唐朝出面于预。唐朝调解无效,便在新罗配合下出兵,于公元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百济、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直到辽东则归唐朝管辖。
公元372年,秦王苻坚(公元338~385年,前秦世祖。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之时,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彼此争伐混战,在1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许多国家,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十六国中有前秦、后秦、西秦。前泰建于350年,灭亡于394年)遣使及浮屠(和尚)顺道送佛像、经文至高句丽,高句丽第十七代君主小兽林王也遣使者答谢。两年后,僧人阿道又自前秦至高句而。375年,高句丽始建肖门寺,以安置顺道;又建伊佛兰寺,以安置阿道。从此,佛教传人了高句丽。
与苻坚遣使赴高句丽的同一年,高句丽设立国家教育机关太学,以汉学为主要内容的高句丽教育事业,其时已有较大的发展。高句丽自建国初期起,就利用汉文撰修本国史籍。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100卷,名日《留记》。公元600年,婴阳王诏令太学博士李文真,将《留记》整理删订为《新集》五卷。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碑在集安县城东九华里处,建于高句丽将其政治中心迁移至朝鲜半岛前不久的公元414年。碑身高6.39米,四面环刻汉字碑文,以东南为正面,共44行,每行一般为4l字,计1775字。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在位)派遣使臣前往高句丽,带有天尊(道教徒对该教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像及道土。使团宣讲《老子》时,道俗听者竟达数千人。公元643年,高句丽宝藏王派遣使者人唐,求取道教经典;唐太宗于是派遣道士叔达等8人前往高句而传扬道教,并赐老子的《道德经》。道家学说传人高句丽后,曾一度有压倒佛教之势。这一时期,高句丽进而派遣贵族子弟人唐,以直接吸收汉文化。
高句丽艺术与中国的关系,可从古墓墓室壁画中看到。壁画墓集中分布在集安、平壤、安岳三地,壁画题材又大体分为三类:社会生活风俗画、案画和神灵画。前两类多为三世纪中叶至五世纪中叶的作品,后者多为五世纪末至六世纪中的作品。高句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朝鲜半岛之后,墓室壁画从题材到技法仍保持着与汉文化的深厚渊源。
墓葬壁画和史籍中也描绘、记载了中国与高句丽之间在音乐方面的交流。在冬寿墓(位于朝鲜黄海南道安岳郡,公元375年营造,1949年发掘。墓主冬寿,原为辽东慕容氏官员,公元336年亡命高句丽)前室壁画的奏乐上,绘有乐队和仪仗队,乐队坐,仪仗队立。专家推断:在殿庭演奏的这种仪礼乐,应是鼓吹乐;而高句丽的这种殿庭鼓吹,应是中国汉代的黄门(官署名)鼓吹。
从后室壁画的舞乐上,可以看到高句丽乐器玄琴。据史书记载,这种乐器是第二丞相王山岳参照中国七弦琴的式样制造的,演奏时因有“玄鹤来舞,遂名玄鹤琴”,后来便称玄琴。与前室壁画的鼓吹不同,这里没有仪仗。由此可以断定这里不是礼宴,而是曲宴(私宴),使用的乐器为玄琴、洞萧以及中国晋人创制的阮成(简称“阮”,拨弦乐器。古琵琶之一种,四弦有柱。相传西晋文学家阮成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
百济国也曾广泛吸收汉文化。公元346年至375年,近肖古王在位期间,博士高兴以汉文撰修百济国史《书记》,这表明百济引入汉字和汉文化已非一日。公元384年,胡僧摩罗难陀自东晋至百济;第二年,百济在南汉山建佛寺,度僧十人。佛教从此开始在百济流布。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百济学者王仁应邀赴日本,向太子菟道稚郎子等讲授《论语》。此事表明,百济不但广泛深入地吸收了汉文化,而且还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设了桥梁。
据《周书》(唐令狐德等撰,纪传体北周史。北周,南北朝时代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起于公元557年,亡于581年)记载,百济的青年学子普遍喜欢骑射,并且努力学习中国古代典籍。他们之中的优异者不仅能用汉文撰写文章,而且懂得阴阳五行(阴阳和五行两说的合流)乃至占卜之术。这说明,当时以中国经史为主要内容的百济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公元534年至541年间,百济曾多次遣使与梁(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一个王朝,建于公元502年,亡于公元557年)通贡,并请《涅檠》等经义、《毛诗》博士以及工匠、画师等,梁武帝(萧衍,公元502~549年在位)对百济的所有要求都曾给予满足。七世纪中叶,百济同高句丽一样,也派遣贵族子弟入唐,以学习、吸收汉文化。
百济的墓葬,以公州宋山里墓群为代表。这里的四神家,墓壁上有取材于中原神话故事、用白粉绘成的四神。武宁王陵出土的青铜镜,据考证是百济复制的、典型的中国六朝(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建康即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历史上合称六朝,是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前后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的泛称)镜;墓中出土的青瓷器,也来自中国。甚至,该墓的墓砖形制与墓室结构,也与中国南朝的风格颇为近似。
百济的佛雕,也源于中国六朝。百济佛自然主义色彩浓郁,表情温和,颇有人情昧。大部分佛像的面部都浮现出所谓的“百济的微笑”。比如扶余军守里废寺址出土的金铜观音菩萨立像和蜡制如来坐像(均藏于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既保持了传统的形式特征,又都是体现“百济的微笑”的佳作。
七世纪前半叶,百济开始雕刻摩崖佛。1958年于忠清南道瑞山发现的摩岩佛,为释迦三尊。本尊及观音菩萨为立像,弥勒菩萨则为半跏(jiā,盘腿而坐意)像。本尊的眼睛大睁,并浮现出快活的微笑。从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百济仍然保持着中国南朝的传统,只是佛像衣褶(zhě)显得有些生硬。据此可推知这已是百济晚期的作品。
新罗是4世纪中叶至10世纪30年代三韩族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公元682年,新罗建立国学。八世纪中叶改国学为太学监,设置各科博士及助教,定《论语》、《孝经》为必修科目,《礼记》、《周易》、《左传》、《毛诗》、《尚书》、《文选》为选修科目。人学者主要是15至30岁的贵族子弟,修业年限为9年。公元788年,新罗实施“读书三品科”制度,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汉学的普及,新罗涌现出了像帝文、守真、良、风训、薛聪、强首等许多文人,其中强首以擅写外交文书著称。新罗文武王金法敏671年《答唐行军总管薛仁贵书》,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是强首手笔。《答唐行军总管薛仁贵书》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而且是朝鲜古代珍贵的汉文文章典范。
公元631年之后,唐太宗曾几次视察国学,表示他对国学的重视和支持。此后,高句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音bō)相继派遣子弟来人国学。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的留学生达216人之多。新罗留学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金云卿、金文蔚、崔致远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崔致远生于公元857年,自幼聪颖好学,12岁时随海舶入唐。临行前,父亲对他说:“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矣。”对他寄予了极大期望。崔致远在唐刻苦求学,18岁时中进士,调授宣州溧水(今江苏镇江地区)县尉(官名。始于秦,两汉沿置,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掌管一县军事。唐代县尉通常为进士出身者初任之官)。致远28岁时,思归故国,唐僖宗(李儇xu~tn,公元874年至888年在位)于公元885年命他持诏书东归,归国后,被新罗朝廷留为侍读(官名)兼翰林学士。致远晚年,因痛恨朝政腐败,决心远离官场,于是携带家人隐居伽椰山海印寺,直至逝世。致远在唐时已颇有名气,与唐诗人罗隐、顾云等交谊甚厚。归国前,顾云曾以诗为他送行,诗中写道: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
崔致远所著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他对新罗时代的学术和文学发展贡献很大,被认为是朝鲜汉文学的奠基人。
在唐为官的新罗人,比较有名的还有张保皋、郑年、梁悦等。张保皋、郑年是武将,能征惯战,智勇双全,中唐诗人杜牧(公元803~852年)曾为之作传。朝鲜《三国史记》中的张保皋、郑年列传,就是杜牧撰述的转录,只是对张、郑在新罗晚期政局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与杜牧所记略异。
新罗统一百济、高句丽前,从总体来看,新罗的书法较高句丽、百济落后。所流行的书体,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所谓的“俗体书”。新罗统一百济、高句丽后,才直接汲取唐朝的书法艺术,其所推重和流行的,是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唐书法家)体和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唐书法家)体。
新罗的书法家中,以金生最为杰出。金生出身寒微,终生致力于书法,年逾(yú,超过)八十,仍临池不辍(chuò,中止、停止)。其隶书行草,皆出神人化,被世人视为珍品。公元954年竖立的《奉化太子寺朗空大师白月栖云塔碑》,即金生真迹的集字。
唐与新罗,也有花籽、茶和茶种等物品方面的交流。《三国史记·善德女王本纪》中,便记载了这样一段佳话:
善德女王,讳德曼,真平王长女也。德曼性宽仁明敏。真平王薨(hōng,死),无子,国人立德曼。真平王时,得自唐来牡丹花并花籽,以示德曼。德曼日:“此花虽绝艳而必无香气。”王笑口:“尔何以知之?”对曰:“画无蜂蝶,故知之。大抵女有国色,男随之。花有香气,蜂蝶随之,故也。此花绝艳而画又无蜂蝶,是必无香气。”种植之,果如此言。
据可靠记载,茶是新罗时期从中国传人朝鲜的。公元828年,新罗遣唐使大廉从中国带回茶种,种于地理山(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从此朝鲜开始了茶的种植与生产。至今,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庆尚南道等地仍生产茶叶,茶叶的种类也不少。当然,当时及后来逐渐引入朝鲜的,还有中国的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与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注重完整的茶道仪式,而朝鲜则更重茶礼。
前秦时期。佛教传人高句丽,接着,又由高句丽传入新罗。随着佛教在新罗逐渐兴盛,到中国留学的新罗僧也日见增多。他们之中,有些人终身留在中国,长期从事佛经的翻译或注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成归国,成为新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鼻祖。
公元549年春,“梁遣使与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至新罗)”(见于《三国史记》。舍利shèlì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亦称舍利子)。这是新罗僧到中国留学的最早记录。新罗留学僧圆光,于公元578年到陈(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一个王朝,建于公元557年,亡于公元589年),在金陵庄严寺听讲,广研佛教经典;后住苏州虎丘山,讲《成实》及《般若》,在中国传扬新罗僧人的名望。陈亡后,圆光人长安,研习《摄论》。后归国传扬佛法,卒于公元630年。圆光在出家之前就曾广读汉籍,读过《论语》、《孟子》、《春秋》、《史记》等;后来他提出五戒,即“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生有择。”这五戒成为新罗青年组织“花郎道”的中心理念。不难看出,五戒源于儒家及释家思想。
公元627年,15岁的新罗僧圆测来到唐代都城长安求学,从中国高僧学习佛教经论。玄奘法师回国后,圆测立即前往就学,得受《瑜伽师地论》(“瑜伽”亦作“瑜珈”,梵文为Yoga)。《成唯识论》等。后被召为西明寺大德(大德,佛教名词。对佛及高年和尚的敬称),为《成唯识论》、《解深密经》、《仁王经》等撰疏。唐高宗后期和武则天执政初期,圆测被选人译经馆,帮助中天竺地婆诃罗翻译《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等。圆测勤敏好学,成为玄类法师的著名弟子之一。逝世后,与玄类的另一位著名弟子窥基被分葬在玄类墓塔的两侧。
传入朝鲜的中国佛教宗派,有律宗、涅槃宗、华严宗、法性宗、法相宗、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禅宗在朝鲜分立于九山,即迦智、实相、桐里、阇掘(shé kū)、风林、狮子、圣住、须弥、曦阳。一般指称前五宗及禅宗为五教九山。五教九山的开创时间,除九山中的须弥山及曦阳山在高丽王朝初年外,其他全在新罗王朝时期。
自菩提达摩(Bodhi-dharma。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起,佛教禅宗开始在中国流传。中国禅宗传至六世祖惠能(即慧能,公元638~713年)时,分为南顿禅(南宗)和北渐禅(北宗)。中国禅宗极盛时期在唐朝,那时,曾有不少新罗僧人来唐学习禅法。
首先将中国禅宗引入朝鲜的是新罗僧人法朗。据传:法朗从中国禅宗四世祖道信(公元580~651年)学得禅法后返回新罗,将禅法传给了弟子神行(又写作信行、慎行,公元704~779年)。神行学习禅法后,感到有责任让禅法在朝鲜广为传布,于是决定亲自来唐,在高僧普寂(即大照禅师,北宗开创者神秀的弟子)的门人志空门下修道。后来,神行回到朝鲜,在智异山传道。
还有两位在中国佛教宗派的传布中影响较大的新罗僧人,一为义湘,一为元晓。义湘于公元669年抵唐,投终南山智俨(yǎn)法师(世称“至相大师”)研习《华严经》经义,与中国佛教华严宗实际创始者“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同学。回国后,义湘成为新罗华严宗初祖。义湘门下有悟真等十大弟子,华严宗因此得以在新罗兴盛。
元晓曾与义湘一同赴唐,因途中被高句丽拘留而未果。元晓深人钻研玄奘新译佛经诸论,在新罗倡导法性宗。为消弭(xiāomǐ,消除)各宗派的对立,他撰著了《十门和诤论》。正因如此,元晓的法性宗与唐朝的法性宗略有差异,被称为“海东(朝鲜)宗”。元晓破戒后,自称J、性居士,皈依(guīyī,也作。归依”)净土宗,并周游各地,致力于此宗的传布。
据传,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安徽省九华山,与新罗僧人金乔觉有着特殊的渊源:乔觉本是新罗王族,唐时航海来到江南池州府青阳县九子山(后称九华山)修行。他端坐山头数十载,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夏坐于石函(石匣)之中圆寂。据说他的肉体三年不腐,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瑞相相似;佛教信徒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因此称之为“金地藏”。当时的居士、僧众在他的葬地修建了“地藏培”,供人朝拜。九华山从此香火日盛,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鼎盛时期,九华山有佛寺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终年不绝。
一、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基本概念
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是由双方政府主管部门签署协议,并分别指定一家政府公共机构负责劳务人员派遣接收工作,其他任何企业、中介和个人不得介入的一种双边劳务合作方式。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政府间合作,营造中韩劳务合作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最大程度减轻劳务人员负担,促进和规范中韩劳务合作。
二、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及执行机构
根据中韩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签署的《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经济合作局是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的中方执行机构,在商务部的指导和监督下,直接开展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派遣工作。韩国产业人力公团是韩方执行机构,在韩国劳动部的指导和监督下,负责中国劳务人员的接收工作。经济合作局配合人力公团在中国境内合作开展韩国语水平考试工作。除上述两单位以外的中韩两国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参与雇佣许可制输韩劳务人员的招募、选拔和接收工作。
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大韩民国劳动部关于输韩劳务人员的谅解备忘录》、《商务部关于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商合函[2008]10号)的有关要求,优选了山东省青州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河南省新县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局、黑龙江省商务厅国外经济合作处和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事务中心等4家地方公共机构为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首批地方公共机构,协助经济合作局做好赴韩劳务行前教育等工作。
流程
1签署MOU-------中国商务部、韩国劳务部签署中韩雇佣许可制劳务合作谅解备忘录。
2确定派遣、接收机关-------中国商务部指定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以下简称经济合作局)作为中方唯一派遣机构。韩国劳动部指定韩国产业人力公团(以下简称人力公团)作为韩国唯一接收机构。
3公开招募-------经济合作局通过信息系统及公共媒体公布招募计划,列明报名条件:(1)年龄在18—39周岁(含39周岁);(2)无犯罪记录;(3)无被韩国遣返或要求离境的记录;(4)没有被中国政府限制离境的情况。
4接受报名-------经济合作局委托商务部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接受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报名。
5韩国语水平考试-------经济合作局和人力公团合作进行韩国语水平考试(人力公团负责判卷)。
6公布考试结果、通知体检、申请护照-------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通报考试结果。通知考试合格者体检、申办护照并填写求职申报表。
7制订求职者名簿-------经济合作局接受考试合格者的求职申请,将相关信息(求职者个人基本信息、预期雇佣条件、个人背景和工作背景、考试信息等)输入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制成求职者名簿。
8名簿传送-------经济合作局通过雇佣许可制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名簿传送人力公团。
9雇佣许可申请及发放-------韩雇主向韩劳动部地方雇佣安定中心申请输入外劳。雇佣安定中心向雇主提供其列明要求的求职者名单(大约2—3倍于雇主的所需人数)。雇主选定求职者,雇佣安定中心发放雇佣许可。
10 草签合同-------雇主向人力公团递交外劳入境申请,包括与选定的求职者草签的雇佣合同。
11 签订雇佣合同-------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发送雇主草签的合同,经济合作局及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被选中的求职者,向其解释劳务合同内容,劳务人员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12 通知签约情况-------经济合作局将签约情况通报人力公团。
13 《签证发放确认书》申请及发放-------人力公团向法务部为已签订雇佣合同的劳务人员申请《签证发放确认书》(CCVI)。法务部审核后签发CCVI。
14 传送《签证发放确认书》 -------人力公团将CCVI(正本)发送给经济合作局,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5 签证申请及签发-------经济合作局凭CCVI及有关材料为劳务人员到韩国驻华使馆申请签证。
16 行前教育-------地方公共机构对已签约的劳务人员进行行前教育。
17 确定入境时间-------韩国劳动部和人力公团根据雇佣计划确定劳务人员的入境时间。
18 告知入境-------人力公团将劳务人员入境日期通知经济合作局,并由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通知劳务人员。
19 预定航班-------经济合作局和选定的地方公共机构为劳务人员预定航班。
20 入境确认-------经济合作局在劳务人员入境前确认入境计划中的劳务人员名单。人力公团向经济合作局确认最终入境劳务人员名单,包括雇佣教育中心、劳务人员人名代码等。
21 劳务人员入境-------最终确认入境的劳务人员由经济合作局带领出境。劳务人员随身携带雇佣合同、护照、体检证明原件。人力公团在机场接收劳务人员并将其带至雇佣教育中心。
22 体检及雇佣教育-------劳务人员抵韩后接受体检和20小时的雇佣教育。
23 转至雇主-------雇佣教育结束后,雇主从教育中心将劳务人员带至工作地点。
从海天外语文化交流中心的网站复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还不了解的话,可以和他们的在线服务人员交流,我们当时考试学习的时候就是通过他们的网站学习的,感觉挺不错的,希望也对你有帮助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 (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第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氵祭)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