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地区,长期流传着“七张村,八下庄,离流落落韩哥庄”的俗语
“七张村”指:大张村、东张村、西张村、文张村、郑张村、南张村和张村河南。不过现在仅有张村、文张村、郑张村、南张村、张村河南五个村,大张村、东张村和西张村于1964年合并,统称为张村,但“七张村”的说法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据说是有意取“七”之数,谓之“七元”(旧时律历家们的“天人感应”说中的重要内容,),取其安身立命、子孙绵延昌盛之意。
张村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北约4公里处,张村河北岸。村民绝大部分都姓王。据说王氏祖于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即墨县葛村,万历年间迁此建村,初名为“常村”,清朝初年,为了躲避一场灭村之灾,改村名为“张村”。
文张村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北3公里处,张村河北岸,村民大都姓王。据说文张的五世祖清初由即墨县葛村迁移至此,到乾隆年间,其四世祖长支(即家族中的大哥那一支后人)成仁、成贤兄弟由此迁到浮山后居住,当时浮山后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管辖,为与原张村名称区别,即取长支“文峰社”首字冠顶,故名“文张村”。
郑张村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北45公里处,张村河北岸。据说郑张村虽大都姓王,但却不是同一始祖,村西部分是从即墨后金沟搬来的,而村东部分则是从城阳区的石沟村搬来的。
南张村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北45公里,张村河北岸,株洲路以南,东南与郑张村、东北与张村相邻。村民大都姓王。
张村河南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以东约34公里,张村河南岸,南与午山村接壤,西与刘家下庄、北与郑张村相邻。村民以王、辛两姓为主。
“八下庄”是指:董家下庄、张家下庄、孙家下庄、刘家下庄、车家下庄、宋家下庄、李家下庄和于家下庄。但是现在于家下庄的名称已经逐渐湮没,与孙家、刘家下庄浑然一体,所以实际只剩下“七下庄”了。当年因为这八个村子大都位于平展地区,宽阔辽远,当清晨的阳光照耀在这里时,加上缥缈蒸腾的地气,宛如出现了若隐若现的七色彩霞,非常美丽,所以先人就认为这八个村庄应美名为“霞庄”,并在“霞庄”之前冠之以八个庄中的大姓以区别,后来,“霞”字逐渐被“下”字所代替,久而久之就成为“八下庄”了。
董家下庄(包含以前的小张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25公里,张村河北岸。保张公路贯村而过。张、董两姓占总数80%以上。相传明朝永乐年间,董氏祖由“云南大槐树里”迁此建村,因这里属于午山北岭和枣儿山两山脚下的张村河套地带,土地肥沃,地势低下,遂冠以董姓村名。
孙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侧3公里,张村河中游南岸,东与家下庄毗邻,村民大多姓孙。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孙氏兄弟二人,迁徙到此,其中一人安家于现在的孙家下庄,另一个落户于现在的小埠东,繁衍生息至今。
刘家下庄位于今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东3公里处,张村河中游南岸,西与孙家下庄连为一体,新修的辽阳路于村南经过,保张路从村北穿越。村民大都姓刘。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刘氏祖“弼臣”从“云南大槐树里”迁此立村,初名为“永刘家”。后来随着“七张村、八霞庄”的联名,遂改称为“刘家霞庄”。
车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南15公里处,张村河南岸。村民以车姓为主,约占50%以上。相传车氏祖兄弟四人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从“云南大槐树里”迁来,其中老大迁至今山东头村北岭上居住,后来应山下的于姓家族之邀,搬下来与其共同开发山下的小平原,随着车家的人丁旺盛,逐渐的超越了于家,到万历九年(1583),命名时即为“车家霞庄”。
宋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南16公里,张村河南岸。相传宋氏祖于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里”迁到此建村,村民大都姓宋,而张村河北已有张家下庄,所以也以姓氏冠名,为宋家下庄。
李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西南2公里,张村河南岸,宋家下庄以东,南与金家岭村、东与孙家下庄相邻。村民大都姓李。
张家下庄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2公里,保张路南端,青银高速公路东侧,张村河北岸。村民以张、董两姓为主。
“离流落落韩哥庄”是指:中韩哥庄村、西韩哥庄村和东韩哥庄村。后来大家为了简便,就习惯简称为中韩村、西韩村和东韩村。因为这三个村子建立的时间有一定间隔,而且当时三个村落之间虽相隔较远但又基本在一条直线上,相对“七张村,八下庄”数量也少,故有了“离流落落韩哥庄”之说。
中韩村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驻地,308国道以南,南临张村河,北与海尔工业园为邻。据说其始祖是从“云南大槐树里”迁来,村民大都姓王。
西韩村位于今崂山区的西北部,与李沧区、四方区、市北区接壤,东与中韩村濒临,处在308 国道、海尔路、保张路交叉的三角地带。相传明初永乐年间,韩、郭两姓在此建村并以“韩郭庄”命名。后又搬来徐、刘两姓,因刘姓兴旺,所以刘姓又以“刘家韩哥庄”命名。为了与东边的“中韩哥庄”相区别,遂以方位名之为“西韩哥庄”,而今简称“西韩”。
东韩村位于今崂山区的北端,与李沧区接壤,西边和中韩村相连,南临张村河,张保公路穿村而过,把村子分为南北两片。东韩村村民90%以上姓王,其余为朱、张、于等姓。相传王氏始祖在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里”迁到即墨狗塔埠(今城阳区流亭镇红埠村)。后来其三世祖的一支又从狗塔埠迁此建村。因西边已经有了两个韩哥庄,遂称为东韩哥庄。
西韩社区有谚语“先来韩,后来郭(葛),徐家占了西北角,刘家来了没场(地方)着。”明永乐年间,韩姓在张村河西南占山,郭姓于张村河围台地划地建村,最初名“韩郭庄”。历数年,郭姓以地招住,续迁来徐、刘二姓人家,共聚生存。世经延传,刘氏人丁最旺,户数逐渐占社区半数以上,所以,刘氏又以“刘家韩哥庄”名。清初,郭姓改姓“葛”,以后为与两个“韩哥庄”相区别,遂以方位名之为“西韩哥庄”,今称“西韩社区居委会”。
南王珠村
村庄由来相传建村于唐代(年月不详),名称含义无考。原名王柱,据说与村内曾有唐代庙宇广昌寺有直接关系(庙宇早废),但很难附会。后演化为王珠、王朱,音同字异,待考。但从村西古汉墓断定,更早时期即有人定居。约50年前,分为南、中、北三个村,此为南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中部偏西南,胶莱镇驻地。东邻赵家闸子,南接辛庄,西靠马店镇,北毗中王珠。2005年底,全村共305户,1012人。
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4659万元,人均纯收入43696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188千瓦。
联系电话:86-0532-88220168
南王珠村与中王珠村、北王珠村、南店子村、东岭村、大赵家村、西岭村、辛庄村、前韩哥庄村、后韩哥庄村、大回村、小回村、姜家街村、十五亩地村、小高戚家村相邻。
南王珠村附近有马店砖塔、闸子集桥、胶莱水闸大桥、东王延庄遗址、胶州胶莱运河、齐家口子桥等旅游景点,有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胶北西红柿、柳沟小米、和睦屯西瓜等特产。
青岛中韩自从疫情,感觉就凉了。
中韩村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韩姓在张村河西南占山,郭姓在白果树西河套高处划地立村,名韩郭庄。后在北面赵李山(现枣儿山一带)占山的赵、李二姓人家到白果树下居住,续有唐、崔、曹、王于各姓氏迁此。因地缘关系称韩哥庄。解放后为与西韩东韩有别,该村定名为中韩村。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攻坚克难的历史阶段。未来发展更要依靠资本市场引导、直接金融服务和集约创新发展。这使申万宏源等以资本市场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机构,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