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 信战 翻译
译文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
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
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
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合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
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
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
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
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
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
”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
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
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合,打退了主帅司马懿。
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原文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
法曰:“信则不欺。
”①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③,遣司马懿④督张合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⑥,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⑦。
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万。
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
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皆催令去。
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
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
”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⒂注释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司马懿:三国魏名将。
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
初为曹操主簿。
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
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合: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
初随韩馥镇压黄巾起义,馥败,合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今据史载校改。
⑦剑阁:关隘名。
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⑧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史载补正。
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不尽原意,今据史载校改。
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义完全不同。
今据史载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
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
”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
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
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
”于是,退兵三十里,而原国也归降了。
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古文中 “信” 有哪些意思?
丁未岁姑洗月朔XX延陵氏致书肇华足下:窃自春帐识荆,一语倾心;数月共砚,遂 结雅情。
惊博识之鸿渊,学富五车;羡珍玑之盈腹,笔挥烟霞。
忆昔联袂西郊,春 日丽暖;引步翠径,柳风拂面。
猜字草亭,生涤襟之沁凉;留影花坛,惹醺人之芬 香。
山魈宫里,鼻闻塑料之妙语;河马池边,体有熟藕之美喻。
履茵褥,倚雕栏。
碧波浴天鹅,铁栅羁灵猿。
绒团滚蜀国之熊猫,斑斓鸣异域之彩禽。
鹿摆蛇颈夸长,象举鞭鼻洒霖。
至若我辈,逸兴遄飞。
方宏论之惊俗,遽纵笑而振枝。
时把臂以窃 私,耳吟细韵;或兴至而放歌,气嘘生云。
数子之中,余所青目者,唯君而已。
以 君之才匹放翁,齐石湖。
晨餐巫山之云,夕吐隋侯之珠。
故欲与君,驱鸿役鳞。
唱 元白之声,接苏黄之芳邻。
翰杓方酣,辞海已枯。
琼瑰倾而鲛室空,星斗辉兮天 宇舒。
是以纵胡雁,系尺素;将瓦砾,换琨璐。
在墙在羹,以申积愫;献芹献曝,是望郢斧。
书怀不尽,更赋四韵曰:春风入我室,海月照临君。
天末飞魂梦,江城度暮云。
手挥青鸟去,目盼绿衣人。
莫使井台上,朝朝生渴尘。
清·林觉民《与妻书》《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感情真挚啊,感动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文言文,或者说古代人们写信的格式是怎么样啊
1称谓称谓后常附提称语,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2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 3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 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4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5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 方。
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
信 在文言中的解释及例句
主要释义 (a)诚实,不欺骗:~用。
~守。
~物。
~货。
~誓旦旦。
(b)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
~托。
~心。
~念。
(c) 崇奉:~仰。
~徒。
(d) 消息:~息。
杳无音~。
早知潮有~,嫁与弄潮儿。
(e) 函件:~件。
~笺。
~鸽。
~访。
(f) 随便,放任:~手(随手)。
~步(随意走动,散步)。
~笔。
~意。
(g) 同“芯2”。
(h) 姓。
(1) 会意。
从人,从言。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
《说文》 诸已之谓信。
《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 信者,诚也。
专一不移也。
《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
《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
《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曹刿论战》 信而见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相信别人。
)。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谓为信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真实的一个词 动词 (1) 相信; 信任不我信兮。
——《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
——《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
——《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
——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二者,余未信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笑而不信。
——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
《荀子·富国》小信未孚。
《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贾谊《过秦论[3] 》 信义著于四海。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
《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
《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 《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
(知道;料道)。
(8) 通“伸”。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
——《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
——《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宜急追信改书。
《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
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
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函使报信。
——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古文其信然耶?其梦耶?的"信"字是什么意思
并让山野中的隐士显露才能;对外又不能参加军队,攻城野战,为士大夫所轻贱,赵良感到寒心;赵谈陪文帝乘车,袁丝脸色都变了。
自古以来就以宦官为耻辱。
那些才能平庸的人、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再拜说,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谁来听从你。
我年少时以不受约束的高才自负,长大后没有得到乡里的赞誉,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可怎么能让一个受了宫刑的人来举荐天下的豪杰呢!我仰仗先人留下的事业,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本文原载《汉书·司马迁传》,后又收入《文选》,我的情况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来了:少卿足下:前时,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品行像许由和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再以此为荣,恰恰只能被人耻笑而自取污辱罢了。
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迎着亿万敌军与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所杀的敌人超过了自己的军队的人数,有斩杀敌将夺取敌人军旗的功劳;往低处说,没有借这个时机根据朝廷法度竭尽自己的才思,如今已经身体残缺成了从事扫除的差役,处在卑贱的地位,还想要昂首杨眉,评论是非。
后任安因罪下狱!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况且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不容易说清的!唉,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幸而皇上由于我父亲的缘故,使我能够贡献浅薄的才能,出入于宫禁之中。
我以为戴着盆还怎么能去望天呢,然而事情竟会大错特错,而不是所想象的那样。
我和李陵都在宫廷内做官,平时并没有什么交情,彼此志趣不同,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救兵不到,士兵死伤的堆积如山,然而李陵一喊慰劳军队,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没有不感到丧气的。
从前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辆车,汉朝的公卿王侯都举杯向皇上祝贺,对有差别的事肯于退让,对人谦恭,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我认为他有国士的风度。
作为臣子虽经历万般危险也不为自己的生命考虑,只想到解救公家之危难。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在钱财面前廉洁,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从他平素的言行表现来看,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的,耻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不能以日积月累的辛劳,取得高官厚禄,即使自己怀有的才能像随侯珠及卞和玉那样宝贵,接着就把他的失误尽情夸大,我确实内心里感到痛苦,再拉开空弓,那不是轻慢朝廷羞辱当今的士人吗,以《文选》参校,孔子见到后就到陈国去了。
从前我也曾置身下大夫的行列,才能在皇帝左右为官达二十多年。
所以常自思自想,往高处说。
如今您遭到无法预料之罪。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这已是很出奇了!”锺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死要死得有价值,忘记了家庭的事情,日夜都想竭尽自己并不很高的能力,专心致志尽力于职守,以便能够讨好皇上;有耻辱之心是勇敢的先决条件。
我听说,不会有特别表现!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满脸是血,吞下眼泪,要“重于泰山”,也不能招纳举荐贤能之人。
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战场踏上匈奴的住地,在虎口中投下诱饵;要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是义的标志,本书卷一百四《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他无意矫饰。
译文太史公。
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能够尽情陈述自己的心意,不曾在一起喝过一杯酒,在一起尽情交欢。
然而我观察他的为人,是能自守节操的奇士,侍奉双亲讲孝道,和士人交往重诚信。
只是自己以为身体残缺处于污秽耻辱的境地?士人要为他的知己效力,女子要为喜爱她的人梳妆美容。
像我这样的人,绝不能轻易去死,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对强悍的匈奴勇敢地挑战。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曾有使者来报告战况,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借此文喷薄而出,匈奴的君王都震惊恐怖,于是才把左右贤王的兵马全都调来,发动会拉弓射箭的人,
http://wwwfseccn/rrj/0yw/liwenyan/mainhtm
这上面都是历史小故事
1、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少孤贫,有志无力。钓鱼于淮阴,寄[注:依靠或依附]食于漂母,母每日饭信。信曰:“后必重报。”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尝入市,被屠宰所欺,戏曰:“子能舍死,持刀杀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过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后萧何[注:刘邦的丞相]三荐于汉王[注:汉王指刘邦],筑坛拜信为大将,佐汉有功,封信为三齐王
2、孙膑与庞涓
这个故事很久远了,发生在战国时候。故事中,孙膑与庞涓曾同拜于一个师傅的门下,各有所长。但庞涓,却在出道之后已是魏国的将军了仍猜忌着孙膑,怕孙膑的才情胜于自己。于是,就生了狠毒的心,骗孙膑赴约,挖其膝盖骨,再墨型刺脸,置于囹圄。当时,父亲讲述着,如章回小说那样,在紧张处截住,留在第二个晚上继续。我便一整天的担心,担心孙膑的结局。这一整天,我就会在放学后奔到与我们住的楼一条马路之隔的小山上,掩在草丛中静坐,想父亲讲着的故事,任树梢上扑腾着有鸟儿飞过。
天黑了,窗外的小山已看不见,父亲便开始讲述囹圄中的孙膑了。这一段,听得不轻松啊!那孙膑"疯疯颠颠"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不再是完好的形象。所以,时月久了,看守的人也不太在意了。就这么一天一天混着,有了人士相帮,孙膑就暗中见了来访的齐国使者,一吐自己的惨况。齐国的使者惊讶之后,有了拯救的举动,带孙膑一起返齐。
这一走,孙膑最后的胜就注定了。我悬了好几天的心便放下,长吐了一口气,知道接下来的较量,庞涓必败。果然,去齐国,孙膑的智慧与谋略展示出来,终让齐王信任,被任命为军师,为将军田忌谋划,再看着齐军出征。这时候的孙膑,坐在帷幔围着的战车里,不露真容,但却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很久以来,我一直想,那时父亲的讲述,把一个沉重的故事烙在我与姐姐的心里,为什么呢?父亲没有解释。也许,父亲的本意就是讲故事,讲他读过的书,讲他自己也感慨的那些人生,让我们懂一段历史,然后,记住它,在以后的成长中有分辨善恶的标准。
最后,马陵一仗,孙膑、庞涓一决胜负了。情节中,魏国与赵国联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于是,齐王便让田忌当大将,前往救韩。这救韩,田忌率兵就直奔了魏国,捣毁老窝。庞涓闻讯,只得撤出韩国,赶将回来。这时齐兵已西去,庞涓穷追三日,见沿途的灶台逐渐减少,大喜,以为齐军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中了孙膑之计。
这计,是孙膑身心遭辱的最后洗涮啊。所以,那棵大树在被刮掉半块皮后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然后,孙膑等着,等着这一刻的到来,这时候的孙膑坚决,没有放庞涓一码的念头。我便钦佩孙膑的分明,不含糊,对敌手狠狠地反击。接着,听那个结局:庞涓追来了,追进了狭窄的山沟里,在傍晚将黑的夜色中看到那棵大树。于是,划了火柴,让亮光照着,读那一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确,是庞涓的末日了,那万箭拉开的气势,是孙膑坚定的命令,让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将士:是时候了,射!
庞涓倒下了,万箭之中,他自杀而亡。但自杀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话是:"这一仗可让这小子出名了。"这小子指的当然是孙膑。由此,庞涓的狭隘、贪名声、容不下别人出色,直至死改变不了。所以,孙膑的胜,消灭的是邪恶,是邪恶的一颗灵魂。
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出家为僧,后率农民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师赔情
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在浙江微服察访。这一天,他去多宝寺进香。进殿以后,香烟缭绕,鼓钹齐鸣,朱元璋感到心旷神恰。特别是多宝寺的名称,引起他的兴味,不禁脱口吟道:
“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这本是朱元璋一时乘兴,信口而出。谁知一个满身油污、衣着破旧的老秀才,竟不顾左右,昂首拈须,接着吟道:
“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听,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他不仅是赞赏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满意那个老秀才能把他这位皇帝比作如来,降福于民。只是他没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注视着老秀才;老秀才也仿佛遇到知音,含蓄地望着他笑。
逛罢多宝寺,朱元璋肚子有点饿了,路过山下一家小酒店时,便抬脚踅了进去。当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讲究点,瞅了几瞅,小酒店实在没有啥可吃的东西,不禁摇摇脑袋,又吟了一联:
“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谁知老秀才跟在后面又听得一清二楚,随即摇头晃脑地吟出下联:
“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这又似甜酒浇到朱元璋的心窝窝,听了以后好不快活。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随从说:“朕马上回都,你给朕把老秀才请到皇宫去。”
朱元璋请老秀才干啥呢?原来朱元璋过去少读了书,建国后,感到立国理事,深为不便,他要为儿子请个饱学夫子。皇太子当然不同于一般孩子,一连换了几个先生,都没有管教得住。如今无意中发现老秀才才思敏捷,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看来,老秀才不仅肚子有货,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请他到皇宫去教书,他并不高兴;封他为“太子太傅”,他也无所谓。只是冷冷地说:“试试看吧!”
头一天老秀才给太子教书,先是圈讲文章,之后,让太子背诵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闭起双目,摇头晃脑地轻轻吟起诗来。一会,太子向两个伴读的书僮做起鬼脸,书僮便念道:
“先生教学生——头动;
“学生见先生——头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么?。
“念的文章。”
先生还未睁眼,一个书僮已蹑手蹑脚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边,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这书僮仗着太子一向放肆惯了,好多老师招架不住,只好来个“冷锅贴饼——溜了”。这样,他们越发胆大。哪知这位老秀才可不同——说时迟,那时快,书僮的手刚近老秀才的耳朵边,老秀才伸手就抓住书僮的手反拧过来,书憧痛的鼻歪眼斜。太子也不怠慢,举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只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声:“大胆!”把太子的手也反拧过来。
老秀才喝令:“跪下!”
书僮“扑咚”一声,双膝落地。太子还倔强地挺身不动。恰巧朱元璋朝罢回宫,从这里经过,看到儿子一只手被先生反拧着,额上出汗,脸色泛紫,便替儿子求情;“先生,饶他这一次吧!”
老秀才将头摇得象拨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秀才发起傻劲,竟把“万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着喉咙说:“不放!”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还没有人敢这样冒犯过他,他脸涨得通红,大声嚷道:“来人哪!”
武士纷纷跑来,朱元璋火头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来。
关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宫还气呼呼地骂个不休。皇后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脸胡桑的样子,心想,坏啦,老秀才准没命啦!她忙叫宫女沏上香茶,劝他息息怒:“皇上,昨个把老秀才夸上天;今个把老秀才气下地,为啥呢?”
朱元璋余气未消,就怎来怎去地一说。马娘娘原是明情达理的人,心想,替儿子护短,罚先生不是,这是“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可是在他气头上劝谏,恐怕劳而无功。就说:“陛下,跟愚夫子计较啥?你说咋办就咋办。宫女,快给皇上进御膳!”
三杯两盏落肚,朱元璋脸色舒展开来。马娘娘说:“陛下,你可记得,在淮西时,你曾说古往今来,世上有两种人没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一时想不起来。马娘娘接着说:“一个是治病的郎中,一个是教书的先生。哪个郎中愿意他的病人翘辫子;哪个教书先生不愿意他的学生多识几个字,进学中举!”
“这倒也是。”
马娘娘就势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倒也是为太子好。可这人太蛮横,连我去求情,他也不开缝。”
“陛下,这不开缝好!他那是为大明的天下!”
“咋说?”
“这不开缝,就是教之严,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一开缝,往后太子还听他的话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先生哪里还能管得?往日先生脓包,管不好太子,教不了几天就跑了。如今先生肚里有韬略,手中有武艺,可你竟把人家关起来,弄不好还要杀。常言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师有师道,你把这些一齐丢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吗?”
马皇后一席话,说得朱元璋懊悔起来:“别说了,把他放了,不就得了吗?”
“吃灯草的,讲的轻飘。人家受了一肚子窝囊气,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关,又不明不白地放,叫我也不愿意!”
“那你说咋办呢?”
“你我领着太子去赔情。”
“这个——”
“你要不要大明天下呢?为大明天下,只有这么办。”
当时,朱元璋头脑还算清楚,便听信皇后的话,把太子叫来,严肃地责备一顿。然后由太监领路,皇帝、皇后、太子径赴先生被押的地方。
老秀才还真倔,见他三人到来,竟别转身子,不理不睬。
朱元璋说:“老秀才,勿气嘛!那是寡人一时欠考虑,你还是教育有方的呀!”
马皇后说:“先生,皇帝率领太子向你赔情来啦!”
太子也说:“往后,愿听先生教诲:”
老秀才慢慢转过身子,让狱官去了枷,由太监和太子扶着回到书馆。路上,老秀才一句话不讲,朱元璋和马皇后微笑着跟在后面。到了书馆,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动动腿,伸伸手,慢吞吞地活动一下,看皇帝和皇后还是不急不躁,和颜悦色的,这才摊开纸,磨好墨,提起笔来,写了两行字。写好后双手托起纸,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说:“老臣谢——恩——”
朱元璋拿起纸一看,愣住了,两眼又睁得圆圆的。为啥呢?因为纸上写的两行字是——
明王明不明
贤后贤非贤
朱元璋正要发作,马皇后笑嘻嘻地说:“老先生,你念给皇上听听。”
老秀才念道:
明王明不?明!
贤后贤非?贤!”
朱元璋一听,紧绷着的脸又松弛下来,咧开嘴笑了。
成语词条: 九牛一毛 (浏览数:553)
成语发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语释疑: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成语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
(其中~代表本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幢恍倥�送蚱锉�ё。��故橇�蛄耸�柑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成语词条: 上下其手 (浏览数:519)
成语发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成语释疑: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可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成语示例: 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其中~代表本词条:上下其手)
成语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成语词条: 人面桃花 (浏览数:385)
成语发音: rén miàn táo huā
成语释疑: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成语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成语示例: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的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的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和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http://wwwfseccn/rrj/0yw/liwenyan/mainhtm
这上面都是历史小故事
1、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少孤贫,有志无力。钓鱼于淮阴,寄[注:依靠或依附]食于漂母,母每日饭信。信曰:“后必重报。”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尝入市,被屠宰所欺,戏曰:“子能舍死,持刀杀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过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后萧何[注:刘邦的丞相]三荐于汉王[注:汉王指刘邦],筑坛拜信为大将,佐汉有功,封信为三齐王
2、孙膑与庞涓
这个故事很久远了,发生在战国时候。故事中,孙膑与庞涓曾同拜于一个师傅的门下,各有所长。但庞涓,却在出道之后已是魏国的将军了仍猜忌着孙膑,怕孙膑的才情胜于自己。于是,就生了狠毒的心,骗孙膑赴约,挖其膝盖骨,再墨型刺脸,置于囹圄。当时,父亲讲述着,如章回小说那样,在紧张处截住,留在第二个晚上继续。我便一整天的担心,担心孙膑的结局。这一整天,我就会在放学后奔到与我们住的楼一条马路之隔的小山上,掩在草丛中静坐,想父亲讲着的故事,任树梢上扑腾着有鸟儿飞过。
天黑了,窗外的小山已看不见,父亲便开始讲述囹圄中的孙膑了。这一段,听得不轻松啊!那孙膑"疯疯颠颠"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不再是完好的形象。所以,时月久了,看守的人也不太在意了。就这么一天一天混着,有了人士相帮,孙膑就暗中见了来访的齐国使者,一吐自己的惨况。齐国的使者惊讶之后,有了拯救的举动,带孙膑一起返齐。
这一走,孙膑最后的胜就注定了。我悬了好几天的心便放下,长吐了一口气,知道接下来的较量,庞涓必败。果然,去齐国,孙膑的智慧与谋略展示出来,终让齐王信任,被任命为军师,为将军田忌谋划,再看着齐军出征。这时候的孙膑,坐在帷幔围着的战车里,不露真容,但却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很久以来,我一直想,那时父亲的讲述,把一个沉重的故事烙在我与姐姐的心里,为什么呢?父亲没有解释。也许,父亲的本意就是讲故事,讲他读过的书,讲他自己也感慨的那些人生,让我们懂一段历史,然后,记住它,在以后的成长中有分辨善恶的标准。
最后,马陵一仗,孙膑、庞涓一决胜负了。情节中,魏国与赵国联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于是,齐王便让田忌当大将,前往救韩。这救韩,田忌率兵就直奔了魏国,捣毁老窝。庞涓闻讯,只得撤出韩国,赶将回来。这时齐兵已西去,庞涓穷追三日,见沿途的灶台逐渐减少,大喜,以为齐军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中了孙膑之计。
这计,是孙膑身心遭辱的最后洗涮啊。所以,那棵大树在被刮掉半块皮后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然后,孙膑等着,等着这一刻的到来,这时候的孙膑坚决,没有放庞涓一码的念头。我便钦佩孙膑的分明,不含糊,对敌手狠狠地反击。接着,听那个结局:庞涓追来了,追进了狭窄的山沟里,在傍晚将黑的夜色中看到那棵大树。于是,划了火柴,让亮光照着,读那一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确,是庞涓的末日了,那万箭拉开的气势,是孙膑坚定的命令,让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将士:是时候了,射!
庞涓倒下了,万箭之中,他自杀而亡。但自杀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话是:"这一仗可让这小子出名了。"这小子指的当然是孙膑。由此,庞涓的狭隘、贪名声、容不下别人出色,直至死改变不了。所以,孙膑的胜,消灭的是邪恶,是邪恶的一颗灵魂。
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出家为僧,后率农民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师赔情
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在浙江微服察访。这一天,他去多宝寺进香。进殿以后,香烟缭绕,鼓钹齐鸣,朱元璋感到心旷神恰。特别是多宝寺的名称,引起他的兴味,不禁脱口吟道:
“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这本是朱元璋一时乘兴,信口而出。谁知一个满身油污、衣着破旧的老秀才,竟不顾左右,昂首拈须,接着吟道:
“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听,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他不仅是赞赏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满意那个老秀才能把他这位皇帝比作如来,降福于民。只是他没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注视着老秀才;老秀才也仿佛遇到知音,含蓄地望着他笑。
逛罢多宝寺,朱元璋肚子有点饿了,路过山下一家小酒店时,便抬脚踅了进去。当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讲究点,瞅了几瞅,小酒店实在没有啥可吃的东西,不禁摇摇脑袋,又吟了一联:
“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谁知老秀才跟在后面又听得一清二楚,随即摇头晃脑地吟出下联:
“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这又似甜酒浇到朱元璋的心窝窝,听了以后好不快活。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随从说:“朕马上回都,你给朕把老秀才请到皇宫去。”
朱元璋请老秀才干啥呢?原来朱元璋过去少读了书,建国后,感到立国理事,深为不便,他要为儿子请个饱学夫子。皇太子当然不同于一般孩子,一连换了几个先生,都没有管教得住。如今无意中发现老秀才才思敏捷,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看来,老秀才不仅肚子有货,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请他到皇宫去教书,他并不高兴;封他为“太子太傅”,他也无所谓。只是冷冷地说:“试试看吧!”
头一天老秀才给太子教书,先是圈讲文章,之后,让太子背诵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闭起双目,摇头晃脑地轻轻吟起诗来。一会,太子向两个伴读的书僮做起鬼脸,书僮便念道:
“先生教学生——头动;
“学生见先生——头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么?。
“念的文章。”
先生还未睁眼,一个书僮已蹑手蹑脚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边,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这书僮仗着太子一向放肆惯了,好多老师招架不住,只好来个“冷锅贴饼——溜了”。这样,他们越发胆大。哪知这位老秀才可不同——说时迟,那时快,书僮的手刚近老秀才的耳朵边,老秀才伸手就抓住书僮的手反拧过来,书憧痛的鼻歪眼斜。太子也不怠慢,举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只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声:“大胆!”把太子的手也反拧过来。
老秀才喝令:“跪下!”
书僮“扑咚”一声,双膝落地。太子还倔强地挺身不动。恰巧朱元璋朝罢回宫,从这里经过,看到儿子一只手被先生反拧着,额上出汗,脸色泛紫,便替儿子求情;“先生,饶他这一次吧!”
老秀才将头摇得象拨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秀才发起傻劲,竟把“万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着喉咙说:“不放!”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还没有人敢这样冒犯过他,他脸涨得通红,大声嚷道:“来人哪!”
武士纷纷跑来,朱元璋火头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来。
关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宫还气呼呼地骂个不休。皇后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脸胡桑的样子,心想,坏啦,老秀才准没命啦!她忙叫宫女沏上香茶,劝他息息怒:“皇上,昨个把老秀才夸上天;今个把老秀才气下地,为啥呢?”
朱元璋余气未消,就怎来怎去地一说。马娘娘原是明情达理的人,心想,替儿子护短,罚先生不是,这是“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可是在他气头上劝谏,恐怕劳而无功。就说:“陛下,跟愚夫子计较啥?你说咋办就咋办。宫女,快给皇上进御膳!”
三杯两盏落肚,朱元璋脸色舒展开来。马娘娘说:“陛下,你可记得,在淮西时,你曾说古往今来,世上有两种人没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一时想不起来。马娘娘接着说:“一个是治病的郎中,一个是教书的先生。哪个郎中愿意他的病人翘辫子;哪个教书先生不愿意他的学生多识几个字,进学中举!”
“这倒也是。”
马娘娘就势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倒也是为太子好。可这人太蛮横,连我去求情,他也不开缝。”
“陛下,这不开缝好!他那是为大明的天下!”
“咋说?”
“这不开缝,就是教之严,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一开缝,往后太子还听他的话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先生哪里还能管得?往日先生脓包,管不好太子,教不了几天就跑了。如今先生肚里有韬略,手中有武艺,可你竟把人家关起来,弄不好还要杀。常言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师有师道,你把这些一齐丢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吗?”
马皇后一席话,说得朱元璋懊悔起来:“别说了,把他放了,不就得了吗?”
“吃灯草的,讲的轻飘。人家受了一肚子窝囊气,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关,又不明不白地放,叫我也不愿意!”
“那你说咋办呢?”
“你我领着太子去赔情。”
“这个——”
“你要不要大明天下呢?为大明天下,只有这么办。”
当时,朱元璋头脑还算清楚,便听信皇后的话,把太子叫来,严肃地责备一顿。然后由太监领路,皇帝、皇后、太子径赴先生被押的地方。
老秀才还真倔,见他三人到来,竟别转身子,不理不睬。
朱元璋说:“老秀才,勿气嘛!那是寡人一时欠考虑,你还是教育有方的呀!”
马皇后说:“先生,皇帝率领太子向你赔情来啦!”
太子也说:“往后,愿听先生教诲:”
老秀才慢慢转过身子,让狱官去了枷,由太监和太子扶着回到书馆。路上,老秀才一句话不讲,朱元璋和马皇后微笑着跟在后面。到了书馆,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动动腿,伸伸手,慢吞吞地活动一下,看皇帝和皇后还是不急不躁,和颜悦色的,这才摊开纸,磨好墨,提起笔来,写了两行字。写好后双手托起纸,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说:“老臣谢——恩——”
朱元璋拿起纸一看,愣住了,两眼又睁得圆圆的。为啥呢?因为纸上写的两行字是——
明王明不明
贤后贤非贤
朱元璋正要发作,马皇后笑嘻嘻地说:“老先生,你念给皇上听听。”
老秀才念道:
明王明不?明!
贤后贤非?贤!”
朱元璋一听,紧绷着的脸又松弛下来,咧开嘴笑了。
“小信诚则大信立”的意思是树立了小的诚信,才能树立大的诚信。
建立良好声誉始于每一件小事,不管它有多小,我们都应该注意信用和诚信,小诚信的积累才能建立大信誉。意思类似于勿以善小而不为,它告诉我们,信誉是一个极少程度的过程,再小的诚心都应该坚守,这样才能建立起值得信任的信誉。
如果一个人在做小事时能够值得信赖,那么他在别人心中就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可以建立起巨大的信誉。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都要保持正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信任是从许多小事中积累起来的,有了相互信任,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功。
小信诚则大信立出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战国时期韩国韩非提出,他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法家直说,被称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诚为立世之根本,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信诚则大信立”所表达的内涵
从小的方面说,诚信是一个人交友,建立人际关系的根基。尤其是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之间往往会因为“利益”问题而产生纠纷,而纠纷本质上则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破坏。在这个需要集体观念需要合作才能寻求发展的时代,人际关系上的不稳固,也往往意味着发展的滞后。
在商业上更是如此,商人以诚信立本。古往今来,能做大做强做长久的商家,没有一个是不坚守诚信原则的。商业交流、商业交往,在商业过程中,诚信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做人也好做事也罢,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受到诚信的影响。以身作则的教育,让诚信成为世代传承的文化,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以上内容参考-小信成则大信立
--180个词及意思汇编(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64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76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79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81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 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 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 情: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 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 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 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 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 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 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 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 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 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 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07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 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 适: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112 书: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 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115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 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118 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 屯: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22 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 谓: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126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 鲜: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 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 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 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 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 夷: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 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144 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 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