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中说:“传说中夏朝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古吴族人的后裔,当为吴氏之源。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吴姓祖先
源流三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吴氏,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吴氏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苗族地区,他们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氏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苗族吴氏,至迟在元朝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义首领,就是吴氏族人,名叫吴天保。明朝苗族吴氏中还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吴鹤。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氏最多,排在首位。在贵州苗族地区,吴氏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汉字姓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字姓而形成。只如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朝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其后裔于是变成了苗族吴氏。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吴,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间无内在的血缘关系。
苗族吴氏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中国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吴氏史自然不能忽略这特殊的一支少数民族中异彩纷呈的吴氏宗族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等的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
⑵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拉(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松花江两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⑶满族乌拉氏,亦称吴拉氏、乌喇氏,隶属依彻满洲,满语为Ula Hala,汉义“江”,世居郑家堡(今吉林双辽郑家屯)、乌拉街(今吉林永吉乌拉街)、黑龙江两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解氏等。
⑷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⑸满族乌尔汉氏,亦称乌尔罕氏,乌拉尔汗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兀里坦部,满语为Urhan Hala,世居辽河流域、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⑹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⑺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灵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乌陵部,金国时期称乌林答部,满语为Ulinga Hala,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蔡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那氏、石氏、赵氏。
⑼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以地为氏,满语为Usuri 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东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
⑽满族乌苏占氏,源出辽国时期女真乌萨扎部,以部(姓)为氏,满语为Usujan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什海兰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⑾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济石氏、绥分。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阿氏、吴氏。
⑿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
⒀满族乌尔古宸氏,亦称吴尔古禅氏、吴尔古察氏,满语为Urguce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⒁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满语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两岸、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
⒂满族吴穆氏,满语为Umu Hala,汉义“勿、不要、不行”,世居长白山区,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
⒃满族吴努齐氏:满语为Unuci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⒄满族吴济克忒氏,满语为Ugiket Hala,世居待考。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
⒅满族吴扎拉氏,又称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取首音为汉字“吴”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地区。始祖兀喇·忒秋和儿子吴扎拉·敦得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于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后营子村岔沟、民主二队等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氏亦是由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等。[1]
源流五
源于有虞氏,出自周文王时虞仲的封地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中有人便以国名为氏,姓虞。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舜的三位妃子,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朝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终于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朝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
史籍《元和姓纂》中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只是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氏族人分布。据史籍《皇朝通志》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氏。民国《奉天通志》也记载有吴那海,是高丽吴氏,归旗,居海州地方。朝鲜族吴氏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除苗族外,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吴氏,他们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改用、借用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血缘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越(粤)族中的吴氏,就是吴国灭亡后,吴氏子孙南下逃难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为越人,汉武帝时有越人吴阳,封外石侯。
姓吴的历史由来 吴源出于姬姓。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
小儿子季历很有才干,他生的儿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周太王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
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意,就自动让贤,趁周太王生病时,假托外出采药,出走到东南沿海一带。
当时的江南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当地的族人就推举他们为君长,在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
太伯和仲雍相继为国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
春秋时期,吴国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一个强国。
后来由于吴王夫差骄傲自大,被越国打败,亡了国。
夫差的子孙后来便以国名为自己的。
姓吴的来历是什么? 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有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中说:“传说中夏朝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古吴族人的后裔,当为吴氏之源。 [1]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古公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
姓吴的来历是什么? 百家姓,也是百家性,不同的性的感受,故名百家。每一个姓都有罪,你的姓要是想最怎么怎么样的话,那就是醉。
姓吴,吴字的历史来源? 起源源流
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2]
起源一
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驺虞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仁兽,传说它虎身狮头,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生性仁慈,连青草都不会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山海经》中说:“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2]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说明的是,炎帝是一个称号或者说是职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担任。与黄帝同时期担任炎帝职务的人,是最后一任炎帝。[2]
吴部落在姜水(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2]
起源二
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那时,人们把掌管火种的首领称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2]
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2]
起源三
第三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2]
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2]
起源四
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2]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2]
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2]
起源五
第五个起源,就是改姓了。清朝时,满族的多个氏族集体改姓吴,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吴。吴苗族中的一个大姓。[2]
得姓始祖
始祖太伯:三让天下成就周朝。[2]
源自黄帝姬姓的吴姓后裔,在吴姓人中占多数,他们都把太伯作为远古始祖。在吴姓后裔眼里,太伯谦让、尚义、友悌、仁爱,四德俱全。他三让天下,历尽艰辛,奔赴荆蛮,创建吴国,为吴姓的发展和繁衍立下了功劳。忠诚孝悌三让天下。[2]
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2]>>
吴姓的来源是从哪里来的? 五种由来:
1、上古早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直系后裔。
3、出自古帝颛顼时吴权的后裔。4、夏代国王少康时的吴贺,其后人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
吴姓的来源。 五种由来
1、上古时已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
关于吴姓的来源 简单一些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中国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吴姓也是第十大姓。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关于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种:以诸侯国号为氏,出自姬姓,乃黄帝轩辕氏直系后裔。商末时,黄帝的十二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周太王生有泰伯、仲雍与季历三个儿子。季历之子昌聪明早慧,周太王想传位于昌,泰伯就与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勾吴古国。周灭商后,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传至寿梦时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如阖闾、夫差等吴国国君,但仍属姬姓,越础吴后,其后代随国而姓;另一支则奉季札为开氏始祖,后裔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氏的绝大部分。 在上古的时候,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为虞字发音同吴,所以舜后有吴姓。 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或者名字汉译后所产生。如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关于吴姓的来源 简单一些 吴姓的来源(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公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于梅里号称勾吴。武王克商后,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所灭,子孙以原国名“吴”为氏。(2)传说耽古公父之子虞仲的后裔。(3)据《元和姓纂》所载,齐鲁的吴氏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札[zha]之后。
问题提出姓吴的来源调查方法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吴吴姓族谱 ,我就不复制了
吴姓的由来和流传是怎样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用日历网的编辑器看。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这个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没有杀吴。从这方面可以看出,这个吴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是吴的后代。这不是校易搜说的,而是他在网上说的,那么这些问题真的是真的吗?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氏的来源:
第一,吴在古代。记载炎帝时期有一个叫吴权的人,他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吴刚。他的妻子因与颜地的孙子伯林通奸而怀孕。三年后,她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顾、颜、舒。相传顾衍是钟、清的发明者,也是最早的音乐创造者。
除了这个姓吴的记载,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传说是——年黄帝的母亲姓吴。可见吴的存在由来已久。
在古代的吴姓中,还有一个神枪手叫吴鹤,与后羿同名。这个人在《山海经海内经》年有记载,但后来我们只记得后羿,太阳射手,却忘了吴贺。其实我个人觉得对着太阳射箭是个笑话,有没事找事的嫌疑。他有很多生意,基本上是打猎和打架。他当时很厉害,但名声没那么大。
实际上,吴姓的主要来源并不是上述传说。这是什么?还是姬姓。这个又要说到周代王家公老太君的父亲了。古叔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二儿子叫钟勇,三儿子叫李稷。三个都很有能力,很优秀。然而,根据周的传统,只有长子泰伯可以继承王位。不过老人最喜欢的是第三本日历,儿子都能看到。这时出现了非常感人的一幕:泰叔和知道父亲喜欢弟弟的日历,但他们居然跑了,离家出走了。从陕西岐山一路南下,来到当时尚未开化,荆轲遍地的吴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到达那里后,兄弟俩按照当地的习俗生活。什么风俗?纹身,碎发。纹身就是在身上纹身;中原的汉人是不能剪发的,因为他们的父母,身体上受皮肤的影响,不能损伤,但是他们也是按照当地的习俗剪发的。这等于什么?自我绝望:他们已经成为野蛮人,所以不可能继承王位。于是李稷继承了王位,为周姬之王。后来,当武王征服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时,太伯和钟勇的后代受到了周朝的表彰。有一对兄弟,其中一个被就地封在吴,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无锡,后代以吴为氏;而另一个被封在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带,他的后代就要改姓虞了。因此,一般认为吴和俞可能有血缘关系。过去江南的一些吴家,是不嫁的,因为余虽然在陕西,吴在江苏,但他们是一对兄弟,基本上是一家人。
在江苏常州和无锡,有许多
兄弟中也有一些很奇特的吴姓,比如苗族的吴姓就很多。苗族人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民族姓氏。苗族吴家人才辈出,包括明代王阳明得意弟子吴鹤。吴至今仍是湘西当地苗族中最大的姓氏,非常独特。苗族里面甚至还有分支和赋值,比如有一个姓吴的,很有意思。此外,蒙古七大古部落之一,名为乌兰素和,后以乌为氏。他们与汉族的吴基本上没有血缘关系。鄂伦春族中也有吴,是由吴察尔灿改过来的。东北赫哲族中也有姓吴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帝王世系》,其编剧白鑫就是赫哲族人。
在古代,吴姓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无锡,并逐渐发展到北方的齐鲁,后迁至河南、安徽。总的来说,中国大部分姓氏都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但吴的迁徙方式不同。它先在南方形成规模,然后向北方发展,但结果是一样的。经过各种战争,吴在全国各地扎下了根。大约在三国时期,吴人从吴国来到台湾省。现在吴也是台湾省最受欢迎的名字,吴人口一直排在第六和第七位。
民国初年,吴的名字叫吴,是一位著名的将军。作为一个大军阀,晚年拒绝与日寇合作,很有操守。吴出身秀才,受过良好教育。他为自己的姓氏感到非常自豪,经常自己研究这个姓氏。结果,他发现自己和当时的日本天皇是同一代人,都是吴太伯的第121代子孙。这很有意思。这是怎么回事?相传吴国被越国灭后,有一批遗民东移至日本,久而久之逐渐融合为日本民族,其中一个后来演变为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期,日本吴人思乡心切,日本国王多次派遣使节祭拜大陆王朝,郑重表明日本皇族是后裔。我国的史书《冰山上的来客》,《魏略》,《晋书》,《梁书》,《北史》都记载了这一点。千百年来,他们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血痕“吴”,并衍生出今天日本的“吴父”、“吴韩”、“吴鸟”等日本姓氏。可见日本人和吴姓的人还是有这么长的血缘关系的。
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韩”,古时又作“涵”,
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 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 说法:
一 、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 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 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 高原开始,沿渭河
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 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 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 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 《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 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 生了颛顼。
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 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 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 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 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 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 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 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 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 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 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 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 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 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 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 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 一点。
二、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 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 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于 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 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 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 韩为姓。 三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 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 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 (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 韩为姓。 四、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 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 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 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 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 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 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 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曲沃 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 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 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 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 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 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 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 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 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 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 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 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 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 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 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 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 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 分封采邑于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 卿。
吴姓氏的来源和故事如下:
吴姓最早起源于黄帝姬姓,发源地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古代吴姓主要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汉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准备送去报功,其母告诉吴汉说,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吴汉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的,那时他年龄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
吴母命令吴汉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兴复汉室。王莽的女儿听后自刎而死,吴母因为促使吴汉下决心反对王莽,也上吊自杀了。吴汉于是死心塌地追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东汉中兴的名将之一。
吴姓的发展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快速发展。
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直到元朝,吴姓才首次进入台湾地区。
吴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5年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约2780万人。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
吴姓起源:
1,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驺虞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仁兽,传说它虎身狮头,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生性仁慈,连青草都不会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山海经》中说:“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说明的是,炎帝是一个称号或者说是职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担任。与黄帝同时期担任炎帝职务的人,是最后一任炎帝。
吴部落在姜水(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2,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那时,人们把掌管火种的首领称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3,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
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4,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
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5,由少数民族改姓。清朝时,满族的多个氏族集体改姓吴,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