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是一个传奇,是一个神话。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太后。在她掌权期间,对内改革制度,对外金戈铁马,最终让辽国成为一方霸主。她文能治国,武可安邦,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辽国的发展。正是她,将辽国推向空前强盛的 历史 时代,同时,中国 历史 上也留下了属于她的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
从草原“细娘”到金戈铁马“女战士”
相传燕燕是萧绰的小名,所以许多人喜欢称她为“萧燕燕”。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辽朝北府宰相及驸马萧思温;萧绰的母亲是长公主,名吕不古,是辽穆宗的姐姐。
萧绰从小喜欢读书,这一点继承自父母。受母亲的影响,萧绰自小接触中原文化,对封建经济与文化都有着一定的了解。萧绰的两个姐姐相貌平平,做事也十分马虎草率,唯有萧绰不但容貌秀丽端庄,同时在治学与劳动上也都非常认真。有一次,萧绰和她的姐姐三个人扫地,父亲萧思温特意在旁观察。萧思温发现,两个大女儿干活心不在焉,只有萧绰扫得非常认真。萧思温很高兴,断定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公元969年,耶律璟在怀州黑山打猎,因猎得一只狗熊,耶律璟下令饮酒庆祝,自己喝得大醉,没想到夜里就被几名近侍刺杀了。辽世宗耶律阮次子耶律贤在萧思温的帮助下,星夜赶到怀州,在耶律璟的灵柩前即位,即为辽景宗。耶律贤一登基,萧思温便受封为魏王、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
当时,美丽的萧绰随着年龄增长,不但才学更加出类拔萃,长相也日益出众,在草原上特别显眼,被草原人称为“细娘”——即契丹人对绝色美女的称赞——景宗耶律贤也很快听说了她的美貌。耶律贤是个缺乏大志向的国君,终日沉湎酒色,听说如此貌美女子他岂能放过?他很快立萧绰为贵妃,后又册封其为皇后。萧绰仅十七岁便成为皇后,不过,这也为她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好的机缘。辽景宗才学平庸,年幼时又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父母被叛乱者杀死,受到极大的惊吓,年长后十分体弱多病,可是他耽于酒色,随意放纵,完全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于是,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几乎上不了朝。这时,只有萧绰代夫临朝而处理国事,不到十八岁的萧绰便开始裁决所有的国家大事。
辽国事务被萧绰处理得井井有条,耶律贤了解到皇后萧绰的才干,就将她的地位上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耶律贤还特别交代大臣们,在书写皇后时言语也应称“朕”或“予”,这也说明耶律贤给了萧绰代行皇帝职权的权力。
公元971年,即保宁三年,萧后与耶律贤长子耶律隆绪诞生,辽景宗后继有人,对萧后更加荣宠。辽景宗对萧后几乎可以说是专宠,在他们14年的夫妻生活里,萧后不但几乎全权管理着景宗朝的军政大事,而且还一共为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计7个孩子。
辽国一直存在着长期激烈的矛盾与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愈发明显起来,朝中随时都会有斗争出现。同时,西夏、女真不断敌视辽国,而南面的大宋此时也是一个让人不可小觑的强大敌人,辽国四周环境不容乐观。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萧后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萧氏在朝中势大,萧思温因此而被刺杀。对此,萧后心中悲痛异常,却坚持着专注于朝政,她安排了继任父亲职位的人选——一代名臣耶律贤适。同时,她不分汉族、契丹族而重用了许多有着非凡才能的官员,分派在重要职位上,除耶律贤适之外,还包括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乌珍、女里、韩匡嗣等。而且,萧后意欲改革朝廷旧制,以进一步稳固内政。由于有耶律贤适等人的帮助,面对辽国层出不穷的各类斗争,萧后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不断取得胜利。在治国上,萧后非常赞赏汉族的优秀制度与生产方案,因而大力借鉴推广于辽国,她的策略是正确的,辽国在军事、农业等方面逐渐强大起来,与周围国家的关系也渐渐改善,当然,她的意图是将来再伺机进取。萧后日益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与卓越的执政能力,她的所有作为与想法实施后的成果,也渐渐说服了辽国民众及朝臣,萧后开始获得全体朝臣的认可,这时,她还不足二十岁。
萧后为人谦逊,待人诚恳,用人不疑。在法治方面,萧后一视同仁,执法严明,没有一点儿所谓的妇人之仁。卓琳和普格原为辽世宗的遗妃,因二人在家中秘密使用巫法,萧后不顾大臣们的拦阻,处死二人,毫不容情!后来,她发现将军萧神睹参与密谋造反,便也立即将其斩首示众。此后,萧后的铁面无私传遍辽国上下,再也没有人敢以身试法,这样一来,国家上下更加稳定了。
萧后整治辽国时,宋太祖赵匡胤把矛头指向了辽国。军事才能出色的赵匡胤在顺利地连续攻克辽国几座城池之后,就打算乘胜将幽州收复回来。但对于辽国来说,幽州是军事重镇,是南面的门户,绝对不可丢失。当时是韩匡嗣之子韩德让一直把守着幽州。宋军突然来犯,萧后深知幽州的价值,十分明白形势的严峻,于是马上派出救援,由耶律休哥率五院部精锐前往,另外又安排耶律斜轸设下埋伏。萧后的策略非常有效,在把宋军主力引出来之后,辽军的一支精锐袭击宋军后背,宋军溃败。
后来,为了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宋朝再次无端进犯,给国内一些休 养生 息的时间,萧后决定给予其一次致命性的强力打击。于是,萧后再次任命耶律休哥为大将出击瓦桥关,她与景宗则随军前往。耶律休哥率领着精锐之师与宋军交战,宋军再次大败。萧后的军事才能在此次战役中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萧绰的军事能力从这两次与宋军的交战中可以初步看到。可以说,至此,萧绰由草原“细娘”完美转身,彻底成为金戈铁马的一代女杰。
公元982年,即乾亨四年,辽景宗病故,其子耶律隆绪正式登基,即辽圣宗。萧绰成为皇太后,被尊为“承天皇太后”,统摄国政,辅助圣宗治国。在萧思温因权力过大而被刺杀之后,外戚的势力大大削弱,萧太后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而诸王宗室则拥兵自重,意图控制朝廷,对萧太后及圣宗的权威构成了莫大的威胁。
萧太后此时虽然已经执政多年,但之前毕竟是有景宗作为她的靠山,如今只剩下孤儿寡母,小皇帝年幼,萧太后又没有其他依托,她不由得有些担忧。而且,除了忧心内部势力反扑之外,萧太后同样担心宋朝趁此机会进犯辽国,二者无论出现哪一个,都将异常棘手,真可谓内外交困。在这样的局势之中,萧太后还是冷静下来了,做出了几个有效的萧太后此时虽然已经执政多年,但之前毕竟是有景宗作为她的靠山,如今只剩下孤儿寡母,小皇帝年幼,萧太后又没有其他依托,她不由得有些担忧。而且,除了忧心内部势力反扑之外,萧太后同样担心宋朝趁此机会进犯辽国,二者无论出现哪一个,都将异常棘手,真可谓内外交困。在这样的局势之中,萧太后还是冷静下来了,做出了几个有效的决策。她提拔了耶律斜轸与韩德让,让二人掌管兵权,又提拔了一些有才能的汉臣,逐渐使朝廷中形成了一个以萧太后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此外,萧太后下令,手中握有兵权的诸王不得相互宴请,不得随意出门;接着,她又设法解除了诸王手中的兵权。凭借萧太后步步为营的谋划,萧太后和圣宗的地位终于稳定下来。不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男人毕竟是支柱,萧太后与圣宗虽为皇家,在这一点上其实与寻常人家并无不同,萧太后自然也渴望一份爱情,渴望一个可以依靠的胸膛。
据说幼时萧绰曾与韩德让有过婚约,二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原本可以早早拥有一段好姻缘。然而,就在他们成亲之前,偶然的机会下,景宗得知萧绰的美名,要立萧绰为后,萧思温不得不解除萧绰与韩德让的婚约。婚约的取消给二人留下了遗憾,但值得庆幸的是,大概萧绰与韩德让的那根红线早已拴死,即便绕了个弯,最后还是把二人牵在了一起。
景宗死后,萧太后一则认为韩德让政治才能极为出众,二则自己内心仍对他心存眷恋,于是决定改嫁韩德让。其实,韩德让在景宗死后便开始在政务上辅助萧太后,生活中也多方照顾。无论是出行还是住宿二人皆行同夫妻,对外毫不避讳,就连接见外国使臣,二人都是共同出面。此外,圣宗更是像尊重父亲一样尊重韩德让。萧太后为了独占韩德让,还秘密鸩杀了他的妻子李氏。
公元988年九月的一天,萧太后没有像过去一样在皇宫里宴请诸位大臣,而是在韩德让的帐室中大宴群臣。这场以韩德让和萧绰为主人的宴请,其实就是萧太后改嫁韩德让的喜宴。喜宴之后不久,韩德让官拜大丞相,加封齐王,变成了辽国权势最盛的人物。
不过,毕竟韩德让身为汉族,现在却位高权重,对此,契丹贵族自然十分不满,更有人以韩德让并非契丹族为由,要求萧太后削减韩德让的权力,甚至是散布一些韩德让不忠于萧太后的谣言。而萧太后对于这些挑拨根本不为所动,对韩德让始终如一,而且信任有加,众人的反对也就不了了之了。而萧太后的确没有看错人,韩德让才能非凡,处理政务兢兢业业,将辽国治理得很好,虽然他手中握有许多特权,却并没有将这些特权用于谋私,而是很好地用以励精图治。
另一方面,辽圣宗耶律隆绪对于韩德让这个继父不但毫无反感,而且还非常尊敬。而事实也证明,韩德让是值得这份尊敬的。
在封建王朝中,太后与重臣的爱情在 历史 上可是难得一见,萧太后与韩德让这一份迟来的缘分,也算是一种美满了。
萧太后兼听善纳,赏罚分明,治国有方,她给许多大臣加官晋爵,或是绘像于景宗乾陵,以笼络群臣,使群臣为其效力,她还做了许多平反工作来取得人心。为了调整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改为二者同罪同纷时重责汉人,改为二者同罪同罚。同时,她还规定刑罚从轻,而且不连坐,即一人犯罪,不连带其不知情的亲属。如果有罪犯认为自己是冤枉的,还可以实行“上诉”制度,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冤假错案。
可以说,在进步性上,萧太后的这些规定十分得人心。朝廷众臣因此对她越来越敬佩,她的威信自然就与日俱增。萧太后的种种举措不仅缓和了民族对立情绪,也缓和了阶级对立局势,使百姓生活更加稳定。
当时在辽国,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现象比较严重,奴隶制色彩较浓,导致 社会 停滞不前。萧太后打算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她将辽国的奴隶整编成部族,与辽国的其他人平等生活,让他们分镇于边疆,既解除了奴隶制,又进一步地改善了国家安全。她反对达官贵族或朝廷使者对下级或百姓进行压榨,规定任何人发现类似现象都可以反抗或者举报,做出此类举动的官员将被立即罢免。萧太后对于官员的清廉自守非常重视,对于为官标准做出了严厉的规定,尤其重视廉洁这一原则,一旦发现官员贪污受贿便施以严惩。犯罪的官员将与犯罪的百姓一样得到相应惩罚,不会因为地位高而得到某些偏袒,在萧太后执政期间,辽国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外,韩德让也积极地支持与帮助萧太后的改革。比如韩德让的哥哥韩德源意图仗势欺人,韩德让立刻前去劝阻,绝不听之任之。
萧太后还给予农业特别的重视,相关的减免赋税诏令就颁布了几十条,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她深知国家之根本在于农业,农业是国家强盛之源。因此,在萧太后的整治下,辽国的农业不断发展进步,为辽国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萧太后重人才、远小人,提拔有才干、有德行之人,使得辽国朝廷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她还仿照宋朝的科举制度设置了考试来选拔人才,让更多的能人参与辽国朝政。可以说,萧太后治理下的辽国的发展与汉族文化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因为萧太后的关系,契丹族在当时较为进步的汉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之下,走向了封建化。萧太后作为一名女性,能够大胆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发展,显示出其难得的才能,辽国的国势因为她的一系列改革而蒸蒸日上,逐渐达到鼎盛。萧太后既能沿用汉法,又保留本民族的优势,辽国岂有不强盛之理?
当然,辽国的日益强大意味着大宋王朝的危机的迫近。
1004年,萧太后率军二十万,向宋朝主动发起攻击。几番大战之后,当时的宋朝皇帝宋真宗与萧太后达成协议,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各守各的疆土,双方边民不得互相侵犯,并增加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耻辱;而在辽国看来,这个协议自然意味着辽国国力的强大以及文化制度上的一个飞跃。
那个时代最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之一便是萧太后,作为一名女性的她,不仅仅在国家内部的治理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她同样从容不迫,积极应对,恩威并施,在战争中也能够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她的确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女性。
萧太后身为辽国实际上的最高权力者,却没有一点儿太后的架子,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长辈,经常同朝臣儿女们一起宴饮、赛马等。在宴集时,即使有人不对她施礼,她也不以为忤。
萧太后与景宗生育了四子三女,四子耶律郑哥出生八个月便不幸夭折,这是萧太后的一件憾事。她对儿女们的行止管教甚为严格,在日常生活上又显得非常慈爱,在这样的关爱下,她的几个孩子都 健康 地成长起来,举止有礼,又都有一技之长,没有权势子弟的纨绔表现。
当然,长子耶律隆绪即圣宗是萧太后最为关心的,毕竟他是辽国的正统继承人。萧太后对圣宗采取了丰富而全面的教育,读书学习、骑射箭术,无所不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汉文化知识,这为后来圣宗皇帝安邦定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行军打仗的才能是除了文化与治国之外,萧太后十分重视让圣宗掌握的。几乎每次对邻国作战,萧太后都要求圣宗上战场实践锻炼,萧太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磨砺圣宗。她对继承皇位的圣宗,从来不敢有半分懈怠,总是严厉要求他认真学习各类政务。
萧太后面对自己打下的基业,当然也希望将来自己离开人世之后能有一个好的帝王来继承大任,因此对于圣宗的教导甚是严厉。萧太后在圣宗身上倾注了诸多心血,既有严厉的管教,又有亲切的关爱,就是企盼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圣宗耶律隆绪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本来他对于母亲萧太后就一直非常尊重,时刻铭记她的教导,总是一丝不苟地遵从母训,努力奋进,在政务上时常询问母亲的意见,也经常采纳母亲建议的方针。后来,圣宗独自掌管辽国之时,果然留下了另一段辉煌的足迹。圣宗在位近50年,对于辽国的治理有章有法,举才治贪不徇私情、公正严明,是辽国 历史 上有名的圣明贤德的皇帝。对此,萧太后的的确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另外,萧太后的3个女儿各有所托,但命运并不完全相同。萧太后的大女儿齐国公主燕哥嫁给萧继先,萧继先生活俭朴、积极上进,也十分聪明,在与宋朝交战时屡获战功,深受萧太后喜爱。二女儿卫国公主长寿女嫁给萧排押,萧排押曾在与宋朝交战时屡次同潘美、杨继业交手,颇有佳绩,为政期间实施仁政,受到百姓爱戴。三女儿越国公主延寿女嫁给萧恒德,他虽然没什么突出的佳绩,却也因为各方面表现积极而得到萧太后的喜爱。可是后来,有一次三女儿得病时,萧太后派宫女贤释前去探望,没想到萧恒德却胆大包天地与贤释有了奸情,越国公主本就在病中,听闻此事又心中大怒,因而就此撒手人寰。萧太后了解了来龙去脉,便立即下令赐死萧恒德。萧太后对冒犯其尊严者从不手软,由萧恒德一事便可见一斑。
萧太后的赏罚分明是一视同仁的,无论是儿女还是朝臣,一旦他们犯错或者背叛她,她就会立即出手处置,雷厉风行,绝不手软;而如果他们能够有所建树,甚至只要能循规蹈矩,她就会给予宠信与爱护。
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萧太后得封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三年后,萧太后感到圣宗处理政务的能力已经比较成熟,她自己的身体状况又日益低下,于是萧太后还政于圣宗。当年十二月,萧太后病情加重,不治身亡,享年五十七岁,谥号“圣神宣献皇后”,后来改谥为“睿智皇后”。
应当说,萧太后留给 历史 的,是辉煌的一页。她的一生也许并不完美,但她在辽国 历史 中的确称得上伟大。她的突出能力与业绩在 历史 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古代北方辽阔草原上的古老的、强大的、英雄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以契丹贵族为首于10世纪初建立的辽朝,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成为我国一个北方割据政权。辽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都付出了聪明才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科技上、文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契丹族妇女在辽朝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原皇朝相比,显得十分突出。萧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萧太后(953年五月初五~1009圣宗统和廿七年己酉十二月辛卯(十一日)),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在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萧太后天生美貌,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擅长射箭、打猎之类,而且精通诗文琴艺。幼年聪慧灵敏。当时萧思温观察家中几个女儿干家务活,惟见萧绰干得漂亮,家具收拾得井井有条,深得萧宰相称赞,说:“此女必能成大事。”辽景宗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萧绰16岁时,选为贵妃,寻册为皇后,生圣宗。景宗自幼患疾,经常卧床不起,便为萧绰干预朝政提供了机会。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二十四日,景宗皇帝病逝在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宫,年仅12岁的长子圣宗即位,萧绰被尊皇太后,临朝称制。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尊号为“承天皇太后”、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加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病逝,谥号“圣神宣献皇后”、重熙二十一年,追赠“睿知皇后”。
萧太后自从入宫立为皇后,辅佐景宗13年,辅佐圣宗摄于国政27年,共计在辽国政治舞台上统治了40年。在这40年里,她能在母寡子弱和边防未靖的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率领圣宗皇帝与文武百官亲往前线与宋王朝作战。于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大败宋将曹彬于歧沟关(河北新城西北),还败潘美于朔州,杨家将血染陈家峪;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又与圣宗皇帝御驾亲征进攻宋朝,捷报颇传,直驱南下,兵临河南濮阳,威逼宋朝真宗皇帝订立“澶渊之盟”而返。真所谓是呕心沥血,苦心经营,文治武功,女中豪杰。正如《辽史·后妃传》所云“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州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萧太后简介,主后教训为多。”
公元九七九年夏,宋太宗发动对辽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以优势兵力围攻辽国苦心经营的南京(今北京),在此情势下,辽景宗打算放弃救援,但萧燕燕动员强大兵力,力主抗击。结果是,这一战下来,宋太宗身中数箭,乘毛驴车才得以逃生,而辽军则是大胜。这让萧燕燕的威望大增,塑造了她既能文治国又能武临敌的形象。事实表明,这个形象绝不是徒有其表,而是名副其实,表里如一。能文能武,不寻常。
乾亨四年(982年)9月景宗驾崩,临终颁诏: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也就意味着,他把军政大权交到了二十九岁的燕燕手里。皇子圣宗继位,即辽圣宗,他是辽朝第六代皇帝,萧太后被尊为皇太后辅佐年幼的圣宗。当时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萧绰30岁,真可谓“孤儿寡母”。当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权,盈布朝廷,“族属雄强”,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宋、辽边境战事频仍,“边防未靖”。萧太后父亲萧思温早在保宁三年被害。他又无嗣,萧绰没有娘家人可以依靠。 萧绰面对这样艰难处境,哭泣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这可怎么办?”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对应付这种局面胸有成竹。在景宗重病时,没有诏书召唤的情况下,他就秘密召集其亲属数十人奔往行宫,正赶上景宗晏驾。他与耶律斜轸对正在哭泣的萧绰说:“只要相信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忧患的呢?”
虽然她已治理国家长达十三年,但她知道非常时期时局的危险性。一是内政不稳。萧太后没有兄弟,所以没有外戚力量可借助,而此时诸王宗室近百人都拥兵掌权,可谓是个个虎视眈眈;二是外有劲敌北宋,随时可能乘机发大军而来。如此形势,让她想到了一个人。
萧太后想到的这个人是韩德让。韩德让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著名汉臣韩知古的孙子,他年少时就文化修养深厚,文韬武略均名冠一时,此时为南院枢密使。为什么萧太后会想到他,因为他们二人有着特别的关系。据历史记载,韩德让和承天皇太后有过一段特殊关系,所谓“有辟阳之幸”。路振《乘轺录》载:“萧后幼时,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夺韩氏之妇以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耶律死,隆绪尚幼,袭虏位。萧后少寡,韩氏世典军政,权在其手,恐不利于孺子,乃私谓德让曰:‘吾尝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自是,德让出入帏帐,无间然也。”
从而可知,萧绰少年曾许配韩德让,且二人互相爱慕,当燕燕十四岁时,还未来得及结婚,就被景宗选为妃子。婚约也就只有让位于皇权。景宗死后,萧绰看中了韩德让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韩德让。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中是允许的。正如上述记载:萧绰私自向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当国幼主萧太后简介,也就是你的儿子了。”此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断出入于萧绰的帐幕之中,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两个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同帐而卧,过着夫妻生活。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 随后,萧太后让韩德让统管南北两院,又拜为大丞相总理朝政。韩德让不负所托所望,在他的辅佐下,萧太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奖励农耕,倡导廉洁,治理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加之每当她听到谁有好的建议必定采纳,以功论赏并赏罚分明;这位年轻太后的“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为她赢得了全民的忠心,也使有才之士对她钦佩得五体投地。
萧绰与耶律斜轸和韩德让一起参决大政。南边的军事委托耶律休哥。韩德让总管宿卫事,萧绰和圣宗母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韩德让甚得萧绰宠信。他请示萧绰之后,撤换了一批大臣,并敕令诸王各回自己宅第等待,不许私自互相宴请,乘机夺取了他们的兵权,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到了巩固。这表明太后政策得当,处置有方,很快稳定了局势,既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也没有像汉朝吕雉、唐朝武曌那样,大规模诛杀老臣。 她掌政期间,也是辽国的鼎盛时期。化危机为鼎盛。
一旦强盛,就会想到扩张,萧太后治下的辽国,自然也莫能例外。公元一零零四年,萧太后与其子辽圣宗率军大举南下。辽军一路上势如破竹,直逼澶州(今濮阳),下一步的目标则是宋的国都开封。这时的宋真宗慌了神,欲将国都南迁,是寇准力争,才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大战辽军,使其伤亡惨重,连辽大将先锋官也被宋军用箭射死,这使辽军士气受挫。战况的急转直下,萧太后的处境极为不利。但她看透了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于是一边以“罢战言和”与宋朝谈判,一边又派兵攻打宋境其它防守薄弱的城池,以加重自己谈判获胜的筹码。最后,经几番交锋,达成了史称的“澶渊之盟”。结果是,宋割地花钱买和平,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両、绢二十万匹,两国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皇帝称契丹太后为叔母,承认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统治。就是说,萧太后不仅由此摆脱了困境,其军队可以平安地撤回,而且还得到大量的财物,一切都如愿以偿。她的智慧,她的才能,她对事物进程的把握,她的魄力,一展无遗。变不利为有利,让一切按自己的预期行进。
萧太后摄政后,她像一切剥削阶级统治者一样,对各族人民起义毫不留情,她对外也发动不义之战。对她来说这都是次要的,因为她做了几件大事。
整顿变治,巩固政权。
萧太后摄政主要在用人上作了调整,一方面提拔“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又任用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方军事,以加固边防;另一方面则大力重用汉官,在汉族官僚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智略过人”的韩德让。
萧绰明达治事,广采纳谏,赏罚分明。她利用加官晋爵、绘像于景宗乾陵御容殿等办法笼络群臣,群臣咸竭其忠,将士用命。
重视生产,减免赋税。
奖励开垦,重视农牧业生产。萧绰摄政27年减免税赋达23次,又8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民。辽海地区出现了“编民数十万,耕垦十余里”的景象。
促进民族融合。
有远见卓识的萧太后,毅然抛弃了世代沿袭下来的狭隘的、陈腐的民族偏见,下令明文规定,汉契“一等科之”,即用同一法律制裁。又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倾向汉化,开科取士。
辽统和六年(988年)萧太后摄政时期,在全统治区域内开科取士,其后定期举行。由于大量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他们或牧宰一隅,或经帮谋策或详明政术,为巩固辽代统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促进了辽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辽宋结盟。
当时宋朝已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寇不在外,而在于内”,镇压所谓“内者”的人民起义。而辽朝以萧太后为首的群臣逐渐明了,没有能力消灭宋朝,更无力统治封建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将权力交给圣宗耶律隆绪,不再摄政。同年12月,萧太后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附葬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境内)。
记得点个赞~
(源自网络 侵删)
萧太后非常的厉害,在她执掌朝政期间她带领辽国走入了鼎盛时期。可以说她的成就不比历史上那些男皇帝差到哪里去,虽然萧太后并没有成为皇帝但是她手中确实是掌握着当时朝廷政权的。当时萧太后制定了非常多的政策让辽国发展起来。
萧太后是契丹人,可以说从小她都非常的聪明,崭露出了与其他女生不一样的才华。当时她嫁给了辽景宗,但是因为辽景宗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当时由于身体原因辽景宗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把注意力太多的放在朝政上。
他怕因为他自己的身体而耽误朝中大事,所以就委托萧太后代理他处理当时的朝中大事。要知道当初萧太后才18岁,虽然当时萧太后非常的年轻但是在她处理政务之后可以说把当时朝廷治理的井井有条。辽景宗看萧太后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就下了一条诏令,让萧太后带行皇帝的部分职责。从此之后萧太后开始正式进入朝廷。
在萧太后执政期间,她解决了当时各民族之间不平等的问题,并且还决定开设科考来选取人才。要知道这一举动是对国家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有才能的人士才能够对国家做贡献,原先那些被人们推荐过来的人才虽然有一部分有才能,但是一大部分都是靠贿赂做官的他们并没有真才实干。除此之外萧太后还特意加强了军事训练,这也大大增加了辽国当时的军事实力。由于辽国的经济文化军事三方面开始发展起来,所以也达到了辽国最繁盛的鼎盛时期。而辽国之所以有如此发展,萧太后功不可没。
说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姐妹花,从三国大小乔、南北朝独孤氏姐妹,再到契丹萧家三姐妹,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即将上线播出的《燕云台》就讲述了萧家三姐妹的故事,以契丹萧太后的成长史为主。虽是一部历史改编剧,却也能看到这个契丹女人的不平凡。那么历史上的萧后燕燕,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值得一说呢?
萧太后就是萧绰,小字燕燕,是重臣萧思温之女。她自小就聪明伶俐,深受父亲喜欢。因为父亲在辽国的功绩,萧家的地位不断上升。16岁的萧绰就入宫为贵妃,随后就封为皇后,此后也相继诞下三子三女。
但是,由于树大招风,父亲萧思温最终被刺杀,本以为萧家就此没落。但是,好在萧绰坚强,加上皇帝耶律贤为了安抚萧绰以及萧氏后族,萧思温被追封楚王。家里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让20出头的萧迅速地成熟起来。此外,由于丈夫体弱多病,也默许了萧绰来帮自己协助打理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这也为后来萧太后的干政埋下了伏笔。由于萧绰卓越的能力,但凡她的决定,丈夫辽景宗也就只是随意听一听,并不多加干预,在萧绰的协助下,辽国变得日渐强盛,经济进入正轨。
萧绰30岁的时候,辽景宗驾崩,遂立12岁的耶律隆绪(辽圣宗)即位,尊萧绰为太后。但是,此时的萧家已不再是以前的萧家了,没有了父亲这样的外戚撑腰,萧后及圣宗这样的孤儿寡母面对着拥兵自重的宗室亲王默默流泪。
面对顾命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她展现了柔弱的一面以求博得同情:“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这两位大臣看到这样的皇太后,纷纷表示誓死效忠少主。此后,韩德让总管宿卫事,保障圣宗母子的安全;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才得以稳定了朝中局势,稳定了少主治国的局面。
萧绰这个聪慧的女人,知人善用,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她用加官进爵、或是重赏让众大臣忠心卖命。虽是契丹人,她也虚心向汉臣韩德让学习汉族文化,修改法令让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以缓和两族关系,笼络汉人之心。
在政治上,萧太后是铁腕的。在军事上,萧皇后也毫不逊色。雍熙之役中面对分路来犯的几十万宋军,萧燕燕果断决策,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不慌不乱地组织军队出兵应对。为了鼓舞士气,萧燕燕还陪同儿子圣宗帝亲赴幽州,穿上戎装,为三军将士打气助威。
不过,虽然萧太后在辽宋战争中多次大败宋军,有过几次胜利,但是萧太后深知辽国目前的实力,也深知“进攻是最佳的防守”。要想有底气和宋军谈判就要有一定的实力,此后她又发动了南下的澶州战役,挥军直入北宋腹地。战役结果也如了萧后的愿,辽国还宋以国土,宋朝每年给辽国金银布匹,这样的契约也为契丹的修正和强大打下了基础。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年纪轻轻就丧夫,不过也有她柔情脆弱的一面。萧后一直十分重用和欣赏汉臣韩德让。有传言说萧绰年轻的时候曾许配给韩德让,也心仪于他,无奈后来进宫。后来,太后掌权,让情人韩德让辅助自己和儿子,也在情理之中。也有传闻说萧后甚至因为嫉妒,毒死了韩德让的发妻。但不管是不是野史杜撰,还是真实的,都能看出萧后这样强势的女人还是渴望被爱的。他与韩德让心照不宣,两人就这样一生相伴,韩德也对萧燕燕也是忠心不二,为了大辽国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不得不说,萧燕燕是个幸福的女人。有权有势,也有人疼爱和陪伴。对于辽国来说,她是个伟大的女人,一辈子都在作为辅助,辅佐丈夫,辅佐儿子,为大辽国的壮大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将辽国推向顶峰。
岐沟关之战是北宋与辽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986年)春,北宋三路攻辽。主力东路曹彬部求功心切,孤军进至涿州(今河北涿)后,因粮草不继,被迫撤回雄州(今河北雄县东)。不久虽又裹粮再进,但部队疲劳,战斗力下降。辽军则以逸待劳,全力对付东路宋军。
对于宋太宗赵光义,史称其:“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
看起来还是个明君,但实则不然。此人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更要命的是自己明明是个军事白痴还要对前线指手画脚。他为了成就自己的私心,逼死了武功郡王德昭(太祖之子),害死了涪陵王廷美(自己的弟弟)。高粱河之败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满城之战前他还授以边将阵图,多亏将领们知道变通,没按照他的意思作战,结果打了个大胜仗。像这种不懂军事却总以为自己在军事上很高明的人真的无可救药,宋军的最高领导是这样一个人,也难怪要失败。
反观萧太后,真乃女中丈夫,是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代表。观其在秉政后的内平不服,外御强敌,亲征澶渊等一系列活动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此人的雄才大略诚可谓当时的佼佼者。用人方面唯才是举,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人尽其才。比起她的对手----一无是处而又自以为是的赵光义真的强之百倍。
那么辽宋各自的将领能耐又是如何呢?
宋:曹彬、米信、崔彦进、田重进、袁继忠、潘美、杨业等
先说说曹彬。他在歧沟关之战中是宋军的“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也就是东路主帅。东路军是此次战役的主力,有大约十万之众,还有“西北道都部署”米信一部作为犄角,所以说宋太宗把大部分赌注都压在了曹彬身上,那么曹彬作为统帅又如何呢
曹彬在宋太祖时期主要参加过两次战争:一为伐后蜀之战,当时作为归州路都监;一为灭南唐之战,作为主帅。观其在这两次战役中的作用不难发现,此人是个儒将,战术无奇,不能制下。这样的人显然不是统帅之才。这样,在歧沟关之战中,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再加上不能压制众将,最终几近全军覆没。
米信、崔彦进完全是战将类型的。米信(奚族人)活生生的一个大老粗,竟然也被委以一路主帅;崔彦进是宋初将领中参加战役最多的一个,经验丰富,勇猛善战,在歧沟关之战中作为曹彬的副将,但起的作用不大。
田重进、袁继忠。一个是定州路都部署,一个是定州路都监。这两个人在歧沟关战役之初倒是打了几个漂亮仗,但是辽兵援军一到就不行了。不过从整体上看,袁继忠倒还算个可用之才。
潘美在宋太祖时期就受到信任,伐南汉一战更是铸就了他一世的威名。潘美指挥宋军征伐南汉,战胜攻取,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其中又巧用战术,以智取胜,以少胜多。但是在歧沟关之战中,潘美好象完全换了一个人。刚开始时,率军出雁门,取云、应、寰、朔四州,实为辽守军单弱,故所过皆降,无足称道。而东路曹彬败后,辽十万大军西进,潘美、杨业等受命掩护边民撤回雁门。潘美不听杨业的建议,而听信大言不惭的王侁,又违约不援救杨业,致使狼牙村、陈家谷兵败,杨业被俘,绝食而死。
杨业自降宋之后,官职从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到云州观察使,一直镇守雁门关。多次击退来犯的辽兵,最精彩的一次就是980年的雁门之战。是年,辽遣大军十万,自云州南下侵宋,至雁门关前。雁门关内仅有守兵数千,杨业自知寡不敌众,乃自领骑兵自西陉出关,延小路迂回至雁门关北口,自辽军之后掩杀。辽军方欲攻关,忽遭背后袭击,又不知虚实,所以大溃,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悔被擒。此役,杨业因功迁至云州观察使,更加受到太宗信任。
歧沟关之战,杨业部出雁门,收寰、朔、云、应四州后还屯雁门。曹彬歧沟关战败,田重进、潘美蔚州战败退后,潘美、杨业受命护四州百姓撤退。耶律斜轸大军来追,杨业建议避其锋锐,结果遭到王侁的讥讽,受激出战,狼牙村中伏大败,退至陈家谷,不见援兵,遭擒而死。
总体来说,宋军的将领脱胎于五代,勇猛方面不输契丹人,但极少有谋略过人的。此次参战的将领中,只有潘美在战术上有些造诣,但这次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表现的与其他庸将无二。
辽朝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抹只、耶律奚底等
耶律休哥,字逊宁,契丹大将,号称“战神”。
休哥早在979年高粱河之战中击败宋军主力,名声大震。
歧沟关之战,曹彬拥兵十万,声威浩荡,幽云震恐。休哥措置有方,与曹彬对峙,自知兵少,不与争锋,时常派轻骑袭扰,又切断宋军梁道。曹彬因粮饷不济,下令退师雄州,又被宋太宗阻止,裹粮复前,与米信军会合。此时,萧太后引援兵至涿州。曹彬无法压制部下的贪功情绪,只得强攻涿州,遭到休哥与萧后两路钳击,冒雨南撤。休哥率精骑自后追击,至歧沟关追及,曹彬军大溃,曹彬、米信引数骑遁走,宋军退至拒马河,争先恐后抢涉,自相践踏,折兵逾万,血染河水,尸塞河道。
耶律休哥在此战中与在高粱河之战中一样,在契丹军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宋军与辽军初期的历次战役,耶律休哥都参加过。而且百战百胜,真正的失败只有一次,就是徐河之战中败给了“黑面大王”-----宋将尹继伦。
史称其“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契丹得将如此,夫复何求
耶律斜轸,字韩隐,契丹重臣。
公元979年,宋太宗征太原,再征幽蓟,他先于白马岭救出耶律沙,后在高粱河之战中与休哥携手击破宋师。休哥与斜轸,是当时辽军的两大支柱。
辽景宗死后,萧太后称制,时人心不宁,内忧外患。耶律斜轸与韩德让二人倾力辅佐太后,契丹才稳定了内部。
歧沟关之战,宋师三路并进。萧太后亲征赴援幽州,将西线的战事交给了耶律斜轸,拜为山西路兵马都统。
耶律斜轸不负众望,在蔚州巧施计谋击败宋军。宋军田重进、潘美两路均败。不久,“杨无敌”被迫迎击。耶律斜轸在狼牙村设伏,击败杨业,追至陈家谷,将其生擒,杨业绝食而死。
耶律斜轸横扫山后,将被宋军夺取的山后诸州尽数收复。
耶律抹只,字留隐,契丹皇族大将。
公元979年,宋太宗征河东,辽主应北汉主之请,发兵相援,谴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敌烈为主将、枢密副使耶律抹只为监军,一同引兵赴援,在白马岭被大涧所阻,宋将郭进严整以待。耶律沙主张待后军赶到再行攻击,敌烈与抹只都认为迅速出击可一举歼灭郭进。结果两下交战,耶律敌烈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阵亡,耶律沙与耶律抹只也陷入绝境,若不是耶律斜轸及时来救,两位契丹大将可能就此终结了。
高粱河之战,抹只协助休哥大破宋师,才以功释罪。
满城之战,辽军溃败,抹只部伍不乱,整师而退,受到诏书褒谕。后拜东京留守。
歧沟关之战,抹只领东京(辽东京为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兵援南京(幽州),与休哥克宋军于涿州之东,迁开远节度使。
耶律抹只在当时的契丹虽地位不算很高,但与耶律沙等齐名。史称“当高梁、朔州之捷,偏神之将如沙与抹只,既因休哥、斜轸类见其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耶律奚底,契丹皇族大将,勇武过人,箭法奇精。
此人是员战将,歧沟关之战在耶律斜轸帐下听用,陈家谷之战一箭射中杨业,使其落马成擒。其余没有什么建树了。
综上所述,契丹诸将,能够团结对外,比起争功贪利的宋将为优。就个人能力而言,休哥为名将,不逊色于当时任何宋将。斜轸其内小有政绩,其外大有战功,当时的宋将中,亦罕有其比。抹只、奚底之辈,寻常战将,而此类将领,宋军比比皆是。
在战略战术方面,宋起初采取的是外线进攻,辽是内线防御。
宋军的意图是,以曹彬军主力持重缓行,吸引辽军的注意,使其不能兼顾宋军其余两路的进攻,等到田重进、潘美尽得山后诸州,再一举拿下幽州。
三路大军相去百里,各自情况岂能尽知况且辽军骑兵神速,援兵不消时日,东路大军缓行,辽兵早已严阵以待,安能保其必胜
三路大军无统一主帅,赵光义远在汴“遥控”指挥,犯了“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的错误。萧太后可是亲征的啊!
辽军面对宋军三路来功,取舍有次。
以保卫幽州为初期目标,待宋军锐气已失,再行逐个反扑。
战术上,休哥一开始采取防御态势时,疲敌之法,运用巧妙,使宋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在彷徨中全军覆没。
据说,有位女士告诉大诗人——伏尔泰:“女人在用软弱武装自己时,最强大。”这句话跟辽国著名的“女皇”式人物、同那位大权在握的萧皇后——萧绰的想法如出一辙。女性迷茫、妩媚的泪眼,很容易叫男人辨不清面前的世界。哭几声,天下太平,这类“软招儿”一本万利,萧绰早就玩熟了。《辽史·后妃列传》自然不会放过这场拿手好戏。具体记载如下:“后泣曰:‘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韩德让进曰:‘信任臣等,何虑之有!’于是,后与斜轸、德让参决大政,委于越休哥以南边事。”(下图:驰骋疆场的辽国“萧太后”。)
这是辽景宗死后,最重大的人事调整,萧绰很快就选定了“政治嫡系”。耶律斜轸,即耶律贤之堂叔,称得上辽国朝廷的“实权派”。韩德让虽为汉臣,却是萧绰的“旧相识”,更可靠。皇后新寡,人比黄花瘦。她在人前抽抽搭搭一哭,谁能不心疼呢?耶律斜轸与韩德让立刻就拍了胸脯、誓死效忠。萧绰感激地望着他们,莹莹泪眼放出两道光彩。这个马背上的女子,有大草原似的心胸,她“疑人不用,用人不移”,随即把军政大权,托付给这群肱股之臣。
萧绰手上,有两块烫手的山芋:其一,控制内政。契丹人也好,汉人也好,与朝廷为敌者,打;为我所用者,拉。其二,拓展外交。南边的赵宋,北侧的女真,东方的高丽,西部的党项……这些浑身长刺儿的老邻居,哪个都不好惹。近也不是,远也不是,辽国邦交全靠这个女人拿捏分寸。
女人流泪,意味深长。这使辽景宗死后的权力交接顺风顺水。萧绰深知轻重缓急:先抓“枪杆子”,把宫廷宿卫、南京留守这几个要害部门,换成自己的心腹。再立新规矩,尤其是那些牛气哄哄的宗室亲王,严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说白了,就是剥夺印把子,然后集体“软禁”。
对此,元版《辽史》评价很简单,书中说:“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宋人的《契丹国志》便有了人身攻击的火药味儿,叶隆礼在《景宗萧皇后传》里指责道:“(萧后)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这叫什么话?残忍、嫉妒、放荡、嗜杀……一大串贬义词,恨不得把萧绰糟踏成“女阎王”。
俗话说:“兵不斩,将不齐”,更何况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历代金阙下,都埋着累累白骨。为了坐稳江山,铲除异己,根本不算什么过错。尽管萧绰大开杀戒,她的追随者却越来越多。莫非,文武大臣都是白痴?他们一肚子“转轴儿”,看风使舵,个个儿都是“老油条”,如果不是真心拜服萧绰,又何必对一个女人“咸竭其忠”、“尽其死力”呢?说到底,还是相中了她的品质与才能。叶隆礼这群笔杆子,措辞再刻薄,也抹杀不了萧绰的人格魅力。
辽国大局已定,胜利者若无其事地擦干了两手血迹。“血泪账”永远核算不清楚。自己流泪,别人流血,还不是给逼的吗?北中国的春天来了,萧绰长出了一口气,她憔悴地一笑,两腮泛起了久违的红云。
耶律隆绪也算有福气,母亲展开宽大的翅膀,为儿子遮风挡雨,这个“孤而不苦”的少年,终于能安心当皇帝了。983年夏天,小皇帝隆重旌表了母后。“统和元年,上尊号曰‘承天皇太后’。”昔日的“睿知皇后”忽然长了一辈,变成了“皇太后”。太后并不老,她依旧是青丝红唇,明眸皓齿。她恰如一朵鲜花盛开着,芳香袭人,娇艳欲滴。
(下图:萧太后亲生的辽国皇帝——耶律隆绪。)
可惜,好日子没几天,战火就烧到了家门口……
常听《杨家将》,大辽早被历代艺人“妖魔化”了,艺人们张张利口,比史官刀笔更刁毒,萧太后被进一步丑化、扭曲了。
其实,萧太后当家,辽国朝廷既没有扩张野心,也不存在领土奢求。只揣着一个心眼儿:别打仗,各过各的太平日子。出人意料的是,宋朝皇帝偏偏不干。赵氏兄弟,还试图扫灭四夷呢。为了获取辽国治下的“燕云十六州”,赵氏兄弟绞尽了脑汁,屡次挑起摩擦、引发战争。
“燕云十六州”是笔陈年旧账。936年,后唐军阀石敬瑭妄图称帝,因为本钱不足,便求到辽太宗耶律德光门下。两年之后,辽国扶起后晋。石敬瑭,随即当了“儿皇帝”和“大汉奸”。他不但跪在耶律德光脚下认了干爹,还割出本属中原的“燕云十六州”作为谢礼。
“燕云十六州”,又叫“幽蓟十六州”,自东向西,囊括了现在北京、天津、河北以及山西北部等广大地区。这块地盘儿,不亚于一个欧洲小国。况且物产丰富,经济发达;重要的军事地位,谁上台,都得不肯放手。可惜,赵匡胤生晚了,耶律德光笑纳“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他刚满10岁。他黄袍加身那会儿,这片土地已经被契丹人管辖了22年。辽国的四大陪都之一“南京”,就设在幽州境内(今北京)。宋,想统一;辽,必坚守——中国历史即将跨进第一个千年,两个强国,正顶在新千年的十字路口。
号称“美国文学怪杰”的安波罗夫·比尔斯曾在《魔鬼词典》里说:“大炮,是一种用来校正国家边界的仪器。”冷兵器时代也一样,谈不拢,就打;谁胳膊粗谁赢。宋辽两国,为争夺“燕云十六州”拔刀相向,作为最高决策者,萧太后先后指挥了三场大仗:燕云之战、歧沟关之战和澶州之战。
辽景宗生前,两国就打过一仗。乾亨元年,即979年,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兵分三路,打破了辽国的南大门。易州、涿州登第守将,不战而降。赵光义一口气杀到了幽州城下。耶律贤是个“药罐子”,根本指望不上。萧燕燕坐主辽廷,像下棋那样,久久地沉思着。做出准确判断之后,她才从从容容地调兵遣将。这个女人不怕事儿,既然打,就要奉陪到底。
冥冥之中,确乎有种神秘的力量,在庇护辽国。与其说是战争法则,还不如说是人心向背。赵光义打仗,至多算个“二把刀”。他劳师远征,打破了土著民的太平生活。当地军民拧成了一股绳,追随南京留守韩德让,保卫城垣。结果,两大突发事件,迅速扭转战局:一,萧太后指派的两路援军赶到,在高粱河大胜;二,宋军内讧,赵光义立刻乱了阵脚。这位不可一世的“马上皇帝”,竟然钻进驴车,仓惶南逃。
986年,宋朝军队卷土重来。萧太后立刻拽上儿子,亲自赶赴前线,她亲自担任三路大军的“最高指挥官”。女人当国,并不鲜见。但是,勾心斗角、养尊处优者居多。算上加冕称帝的武则天,有几个女人敢跨马临敌呢?萧绰就敢!她身上弥散着浓郁的“男儿味儿”,追随她,心里有底。有趣的是,辽国母子抡刀出马了,宋朝皇帝居然好意思在后方躲清静。一比,就脸红。
(下图:辽国壁画上极为中原化的“茶道”生活。)
决战地点选在歧沟关。五月,骄阳照耀着萧绰冷森森的战刀。正像《辽史》记载的那样:“(萧太后)习知军政……亲御戎军,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战略上,萧绰技高一筹;战术上,赵宋则高明不到哪儿去。歧沟关,断送了宋军十万主力,猛将杨业号称“杨无敌”,最终也被活捉,当了一名绝食而死的战俘。
一仗,打出了辽国的气势和萧太后的威名。萧绰这位“沙场女帅”,令赵宋君臣又怕、又恨、又佩服。毛泽东对萧太后的军事才能也高看一眼。比照起来,赵光义的确低能。毛主席评论说:“宋人不懂军事,非契丹的敌手。契丹善于使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宋人总不省。宋太宗无能,屡战屡败。
宋朝打败了,服软了,辽国反倒愈加强硬——你罢手,我就出招,直到你彻底宾服。虽说先发制人,萧太后野心却不大,她无非想多捞一点儿政治筹码,以攻为守,保住“燕云十六州”。
萧绰,契丹族,小字燕燕,辽朝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朝上下仰慕汉文化,有作为的贵族以汉族名臣的姓氏作其姓氏,萧姓即起自汉丞相萧何。萧绰虽为女辈,但受父亲宠爱,自幼教其诗书经史,兼读兵法,同时,像对待男孩一样教其骑马射箭,习练各种武术。萧绰从小生得聪明伶俐,接受能力很强。汉文化教育,使她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习练武术锻炼了她的意志。父辈的严格教育使这名女子成了文武全才之人。
萧绰16岁时被辽景宗看中,选为贵妃。她不仅为景宗生下4子3女,而且在辅佐景宗治国治军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深得景宗宠信,被立为皇后。而景宗多病,不能胜任朝廷繁忙复杂的政务,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萧后裁决。
982年,辽景宗病逝,临终嘱托萧绰辅助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从此萧绰正式掌握辽朝的军政大权。
萧绰明达干练,她的政治才干,特别是她的锐意革新的精神,在她执政的期间得到了更高的体现。萧绰继承并大大发展了自辽太祖阿保机时重用汉人、重视汉族文化的传统,适应契丹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需求,进一步仿效、吸取汉族的统治经验、典章制度。
在此期间,汉族官僚以韩德让为代表成为萧绰的心腹、智囊。韩德让才智过人,忠心为国,他死后的葬礼,如同萧绰,可见圣宗对他的尊敬。在萧绰的影响下,圣宗(在位49年,是在位最久的辽帝)成为辽代接受汉文化较深的君主,他曾亲自“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圣宗极为重视记载了唐太宗时君臣问答的《贞观政要》,认为唐太宗是中国500年来最英明的皇帝。988年,辽国正式仿唐朝制度开科取士,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
萧绰在摄政过程中实行的封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使奴隶取得部民的地位,隶属地方州县,仿照唐朝的“两税法”即封建的赋税制,实行“计亩出粟”,因而原为奴隶主完全占有的奴隶,成为向朝廷纳税的平民;修改法律,主要有修改民族间的“同罪异论”法,“贵贱异法”法,奴主关系法及废除兄弟连坐法。其中涉及到家奴犯罪要送官府论处,主人不得擅杀。兄弟连坐法的废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明文规定;从景宗时延续下来的吏治整顿更加严厉,如“两毋”诏令的下达要求官吏必须严格执行,即不能阿顺上级、不能畏于权势而稍事屈从,许多案例证明了执法之严明;与辽统治区域、居民习性等特点相适应,一方面继续发展畜牧业,同时,执行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农业的政策,奖励垦荒,减免赋税;接受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汉人的印刷、造船等多种技艺,手工业、商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以上京、南京、东京、中京、西京“五京”为代表的繁华的都市等等。萧绰的改革活动,加快了契丹走向封建化的历史步伐,人们通常认为契丹封建化的完成,是在圣宗朝,而且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辽国呈现了空前的盛世局面。
萧绰不愧为巾帼英才,她对辽朝的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内部,她知道辽朝地少人稀,同时,境内的边缘区域的其他民族部落,如女真、党项、鞑靼等纷纷想独立;外部,东有高丽,是个较强的民族,常常与辽为敌;南部有大宋,地大物博,钱粮丰厚,兵强马壮。萧绰执政后,根据内外形势,制定了安边、抚内、整顿军备、富国强兵之策。
在内部统治基础巩固以后,为了麻痹宋朝,萧绰故意散布言论,称东方的高丽是辽朝的主要敌人,而南方的大宋是辽的朋友,并假意把军队东调。她任命大将耶律抹只为东京(今辽阳)留守,加强东京的战备工作。985年,萧绰下令准备征伐高丽,派人到东京阅兵。此举吓坏了高丽,麻痹了宋朝,达到了一举两得之目的。而实际上辽朝的兵马基本未动。不久之后,萧太后就以辽东不便行军为由,取消了进攻高丽的计划。
为了抵御宋朝可能发起的进攻,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向外扩张,辽朝与西夏和好,减轻西部压力。与宋朝通商,规定凡是向辽朝提供粮食、铁器等物资,一概免税。萧绰下令,大量从山西、河北一带购进粮食。在后方的显州(今辽宁北镇)设立作坊,大造兵器和各种军械,萧绰的军事目的非常明确,在威慑周边各弱小民族的前提下全力对付宋朝。当宋朝来攻时,要能防御宋军北进;待宋朝削弱之后,向南扩张。萧绰执政27年,其军事行动全部是围绕这一方针展开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