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子良变疯的目的是?《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其实就是韩子栋。
引子看热播剧《青芒》,寻越狱故事
1947年初,国共双方决战在即。身负绝密使命的我党特工“小猫”刚刚抵达重庆,便在敌人的大清洗中被捕,关押至被称为插翅难飞的秘密监狱“白山馆”。危急关头,代号为“A”的我党王牌特工、国民党重庆军需处副处长张海峰临危受命。3天后,“A”根据记忆中一份早年残缺的白山馆地图,吞下一枚预埋了机关的蜡丸,主动暴露身份,进入白山馆。面对白山馆的缜密检查和处处陷阱,A与狱中兄弟们绝地重生,在白山馆上演了一场夺人心魄的中国式越狱!这是近期的热播剧《青芒》中的剧情。
以下给读者讲述历史上的两次成功越狱。
半个世纪前,一部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红岩》问世,并迅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其实就是山东阳谷县人韩子栋。本期阵眼
《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是谁
贵州息烽集中营是什么样的
“华子良”是如何逃脱魔窟的他
印象中的“小萝卜头”是什么样的被捕 打入“蓝衣社”,被叛徒出卖
九一八事变后,韩子栋来到北平西绒线胡同西口的春秋书店当店员,这家书店是中共北京特科的一个秘密工作地点(北京特科是1931年4月由中共中央特科情报科长陈赓奉周恩来之命建立的,直属中央特科,由周恩来领导,其核心成员有吴成方、肖明、周怡等)。
1933年1月,韩子栋加入中国***,并于同年秋天受中共的委派,在山东同乡孔福民等人的介绍下,打入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蓝衣社”(复兴社)内部。在极其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他在“蓝衣社”组织建立情报网,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交给的任务。 1934年11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那一年,韩子栋才26岁。
从此,长达14年的噩梦,开始了。受刑 牙齿被打掉,始终没松口
韩子栋被捕后,先后被关押在北平、南京、汉口、益阳、贵州息烽、重庆渣滓洞、重庆白公馆等11所监狱(其中3所是公开的监狱,8所是秘密集中营),受尽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
在受刑时,韩子栋连牙齿也被打掉了,但他毫不动摇,而特务机关又没有掌握到他的任何现行罪证,所以一直把他作为“严重违纪人员”对待,还派他去做杂役。
在南京秘密监狱,犯人吃的饭是红大米,里面拌了谷子、稗子、沙子、石头、头发等杂物。韩子栋在他的回忆录中用戏谑的口气写道:“饭到口里,牙齿打的是游击战,尽量躲过石头、沙子找寻米,但是我的牙齿始终没训练好,往往碰到硬东西,"咯嘣"一下子,大小总要吃点亏。”所以,时间一长,牙齿脱落不少的他,只能吃软性食物。
位于重庆歌乐山的白公馆,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没想到后来变成了一个迫害革命者的屠杀地,与渣滓洞并称为“两口活棺材”。
从1938年起,白公馆就成了民国政府特务机关的秘密监狱,被用来关押爱国人士。1939年,特务头子戴笠看上了这里,将其作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的看守所。原大门紧紧关闭,只留一个小门进出,储藏室改为地牢,防空洞改为刑讯洞。从那以后,不少我党人士被关押在白公馆,数百位爱国人士在白公馆丧命。最著名的有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和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等等。在数百位被关押的人中,只有一人成功逃出了白公馆。那么,他是怎么逃出来的呢?
韩子栋,1908年出生在山东阳谷县。1930年,为了求学,他离开老家,来到了北平。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半工半读。他一边在中国大学经济学听课,一边在书店打工。在大学,他接受了新思想,24岁那年,他加入了我党。因韩子栋是学生,组织让他利用这个身份打入民国政府的“蓝衣社”当卧底,打入敌人内部,获得了不少非常重要的情报。
两年后,北平的形势对我党越来越不利,地下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韩子栋不幸暴露了,被敌人关在了监狱之中。敌人非常憎恨他,时常百般摧残他,企图从他身上找到突破口。然而,韩子栋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不透露任何消息。敌人无计可施,只能将他列为“政治犯”,判处他无期徒刑。
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子栋等人被转移到贵州的息烽集中营。1946年7月,该集中营被撤销,韩子栋等70多人被转送到白公馆。此地是专门用来关押犯人的,自然是看守严密,四周都是高墙,布满了电网和宪兵,他们想要逃出去非常困难。要想和敌人继续斗争下去,首先要活下去,能逃出去一个是一个。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韩子栋假扮成疯子,每天神情呆滞,蓬头垢面。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在白公馆的放风坝小跑。看守的宪兵都认为他是背关疯了,还给他取了个外号——“疯老头”。加上他不是本地人,在重庆人生地不熟,看守很放心,允许他跟着自己到磁器口买东西,这给他逃出去提供了机会。
1947年8月18日,韩子栋像往常一样跟着看守出去买菜。看守去打麻将了,他假装要上厕所,大大方方走出去,离开特务的视野后,便开始狂奔。他走街串巷,来到了嘉陵江边,找到了一只小木船,然后渡过了嘉陵江。因长期在白公馆锻炼,韩子栋的身体素质很不错。他一路跋山涉水,走了45天,终于到达了解放区,重新获得了自由,摆脱了长达14年的囚禁生活。
1948年初,组织恢复了韩子栋的党籍。在特殊时期,他被人诬陷是特务,受了不少折磨,后洗刷了冤屈。后来,韩子栋在贵州省政协担任常委兼任副秘书长。1992年5月,老人在贵阳病逝,时年84岁。
江姐
江竹筠(1920-1949)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0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后经组织安排考入四川大学。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1947 年,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万县组织下川武装起义。1948年1月,彭咏梧不幸牺牲,她谢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 6月14日,因挺进报事件被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后与李青林、李承林、石文钧、唐篡陶、黄绍辉、李明辉、黄玉清、陈继贤、雷震一起转押渣滓洞看守所。徐远举和张界多次对她进行拷问,使用竹筷子夹手指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陈丹墀、何雪松、蔡梦慰等组织了对江姐的慰问活动,为了鼓舞狱中战友斗志,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与李青林、李其芬、曾紫霞等凭着对林清风《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的记忆,组织女牢难友学习,讨论,并积极进行狱中策反工作,参加狱中追悼会和春节联欢会。 1949年11月14日与李青林、杨虞裳等三十人牺牲于电台岚垭。
江姐(1978)故事梗概
1948年春,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我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离别山城,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在途中,她突然听到丈夫——华莹山纵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消息,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毅然直上华莹山,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四处通缉江姐。江姐在群众的掩护下,和同志们一道又一次拦住敌人的军车,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的***员和革命者的阴谋。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配合我军胜利进军,江姐在集中营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在这生死的紧急关头,敌人要提前杀害江姐。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山城解放了,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上空飘扬,它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本书写的是《红岩》中江姐的生活原型——江竹筠的故事。讲述了江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讲述了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开拓,被捕后坚贞不屈、顽强地与敌斗争,直到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1、江姐
江姐即江竹筠,是《红岩》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追认的女烈士。面对敌人时,她英勇不屈,信仰坚定,是每一个***人的榜样。
2、甫志高
他原本是***员,后来成为叛徒。抗战期间,在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印刷厂工人,失业后被发展为军统的通讯员,介绍到《民主报》工作,负责监视民盟机关的活动。
3、许云峰
即许晓轩,学名永安,字小轩,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镇)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1939年春,许晓轩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
4、华子良
他的原型人物叫韩子栋,是中国***员,因叛徒出卖被捕。被捕后,韩子栋辗转关押于北平、南京、武汉等地的国民党秘密监狱,时间长达14年之久;为了不暴露***员的身份,在狱中,她整日神情呆滞,总在白公馆放风坝里小跑,特务看守认为他是被关傻关疯了,便叫他“疯老头”。
5、双枪老太婆
双枪老太婆是著名小说《红岩》中塑造的传奇人物,为华蓥山游击队的成员,因善使双枪被誉为双枪老太婆。其人物原型为陈联诗。
参考资料-江竹筠
-甫志高
-许晓轩
-华子良
-双枪老太婆
根据真实故事写的。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
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的虚构,把其他烈士的一些光辉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比如许晓轩。
扩展资料: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
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您好。
华子良的原型人物叫韩子栋,山东阳谷人,1933年入党,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被捕后,韩子栋辗转关押于北平、南京、武汉、益阳、息烽、重庆等地的国民党秘密监狱,时间长达14年之久。
为了不暴露***员的身份,在狱中,韩子栋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无论刮风下雨,他总在白公馆放风坝里小跑,特务看守认为他是被关傻关疯了,便叫他“疯老头”。他老家在山东,到重庆后人地生疏,看守们对他比较放心,常常让他随看守去磁器口镇上买东西。
韩子栋在狱中是比较自由的,但他时刻牢记着支部的决定:千万把握机会,一定要逃出去!他在等待时机。
华子良。
华子良是小说《红岩》人物之一,华子良的原型人物叫韩子栋,山东阳谷人,1933年入党,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
被捕后,韩子栋辗转关押于北平、南京、武汉、益阳、息烽、重庆等地的国民党秘密监狱,时间长达14年之久;为了不暴露***员的身份,在狱中,韩子栋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无论刮风下雨,他总在白公馆放风坝里小跑,特务看守认为他是被关傻关疯了,便叫他“疯老头”。
扩展资料
人物原型
原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华子良”原型
韩子栋(1908—1992),山东省阳谷县人,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主要人物之一华子良的原型;1930年间,韩子栋从老家到北平求学,因家境贫寒,只好半工半读,一面在书店打工,一面在中国大学经济系听课。
正是在书店做店员期间,他结识了地下党员,于1932年被吸收加入中共组织。由于他有学生的公开身份,不久又奉命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卧底,深入敌特核心,截取了不少重要情报。
过了两年时间,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韩子栋不幸被捕入狱。特务机关对这个钻进来的红色侦察员恨之入骨,经常严刑拷打,百般摧残,妄图从他身上打开缺口。韩子栋坚贞不屈,严守机密,使特务无计可施。国民党当局将他列为政治犯,判处无期徒刑。
-华子良
-韩子栋
《红岩》,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红色革命小说,由它改编的电视剧曾一度引起轰动,小说展开的地点是有着“杀人魔窟”之称的白公馆,这是一座戒备极其森严的监狱,背靠着大山,高墙林立,里里外外遍布关卡,敌人号称这里“插上翅膀也别想出去”,然而今天我们却要介绍一个“疯老头”,他装疯卖傻14年,最终成功逃出魔窟,在《红岩》小说中这个“疯老头”是华子良,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他的原型——韩子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