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镇守荆州时期的兵力很强劲,但是将领却严重的不足,具体有多少军队,据各种史料考证,应该有5万左右。
荆州是刘备第一个根据地,而且经营时间很长,从他依附刘表一直到赤壁之战后完全占领荆州足足有十年时间,甚至整个蜀汉政权都被分为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刘备集团的实力其实就以荆州集团为主,当刘备在荆州经营平稳后,打算西征入川,他带走了大量的武将谋臣,兵力反而带得并不多,只有区区的一万人。
刘备只带一万人马入川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刘备入川是受益州牧刘璋邀请,恳请刘备带兵入川抵御张鲁和曹魏,如果带兵过多,肯定会引起刘璋的怀疑。
刘备入川就需要有强悍将领镇守自己的根据地荆州,这个重任就丢给了当时名满天下的关羽,这也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大将。刘备给他留下了3万多士兵,毕竟荆州有六个郡,东、南有孙吴,北面有曹魏需要抵御。
荆州是块大家都想吃的肥肉,但是有关羽镇守,大家都害怕是根骨头,谁也没有先动手,倒是关羽自己主动出来挑事儿。
刘备入川前给关羽留下了3万多人,关羽又在本地收留了当时刘表的残余有1万多,荆州的守军就达到了5万有余,不要小看这5万多人,在当时的三个政权里面,一个州能够屯兵五万,兵力算是非常强悍的了。
但是刘备留下了兵,却没有留下将。
刘备入川带走了大部分的将领,文有庞统,诸葛亮(庞统死后,急调入川),武有魏延、赵云、黄忠等悍将。留给关羽的都是些不堪重用的庸才,比如武将只有廖化,糜芳(刘备的舅子,与关羽关系很差,后来直接投降东吴),关平,傅士仁等,谋臣就只有马良,潘濬。
这下的配置对关羽来说有两个致命的问题出现:无人可以劝谏(约束)关羽;荆州有变无人可以独挡一面。
虽然兵力强劲,但是将领薄弱,加上关羽北上伐魏,攻击曹魏的襄阳地区,带走了5万士兵中的3万多人,导致荆州守军严重不足。
关羽在北面打得曹魏军队满地找牙,启用的肯定是荆州守军的精锐部队,擒于禁,战徐晃,斩庞德,不要以为是关羽神通,他再怎么神通都离不开数量众多,战斗力剽悍的荆州军的支持。
关羽的3万多精锐一直在北面与曹魏军队作战,那么留下镇守的1万多人马要镇守南面的荆州三郡,相当的吃力,更何况没有能力强的将领,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成功,形成了一南一北的夹击状态。关羽再有日天的本事,也没有办法挽回局面。
大体说来,关羽镇守荆州的军队数量是当时刘备集团的大部分主力,但是主力并不等于实力,荆州队伍实力的不强加上镇守主将关羽刚愎自用,导致了荆州丢失,而后又引发了吴蜀的夷陵之战,稍有强大的蜀汉自此走向了下坡路
前言:
在《三国演义》里所涉及到的诸多城池属地中,荆州无疑是有着极其特殊且重要地位的。而造成它这样一种特殊的地位也必然是有其原因的。下面,笔者就分两点来探讨一下荆州重要性。
荆州
第一、荆州本身的战略地位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荆州无疑是一块军事要地。
我们知道,在史前文明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都集中在北方的中原地区,但是从汉朝末年开始,政治经济的中心开始逐渐向南迁移。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荆州的战略地位便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能看出来: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整体来看,荆州处在一个沟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跳板位置,所以它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处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用武之国”。
三国时期“荆州”地理位置
在建安十三年以前,战火相对而言都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这时候的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之下也算是比较安定,除了期间和曹操,孙权等人的一些小摩擦之外,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战争。所以这样一来,在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荆州的重要地位便显得更为突出。加之刘备将首要的战略目标瞄准了荆州,所以,四家同时争夺荆州的局势便就此形成了。
刘备入川之后,刘备集团的重心开始西移,所以对荆州的控制便有所下降;而因为曹操与刘备的矛盾上升,孙权与曹操矛盾己下降为次要矛盾,因此孙权在这一阶段的战略目标瞄准了荆州。此时的荆州已然成为孙、刘的争夺焦点。
在三国时代快接近尾声的时候,蜀国已经灭亡,晋军东征吴国所依托的便是荆州这个有力的跳板。所以从这里也侧面映证了当初孙权力争荆州的重要战略意义。荆州是扼住长江上游的咽喉之地,如果吴国能够将其掌握的话,那么则可作为其重要屏障,如若不能的话,那么荆州就相当于是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十分危险。所以东吴必须予以力争才行。
魏蜀吴三国鼎立疆域划分图
包括后来的蜀国屡次北伐都失败,这与失去荆州这个进军中原的最佳军事前沿阵地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就再次映证了孙刘的荆州之争是必然的。在后汉三国时期,荆州之地始终属于“必争”的形势,在当时,只要是占据荆州之地的诸侯,便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主动地位。
当然了,荆州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战略地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诸侯势力的划分方向有关。因篇幅有限,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展开讲了。我们接着来看第二的因素。
第二、荆州对“主角集团”的重要意义荆州虽然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样的战略要地并不只有荆州一个。同样重要的战略要地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汉中之地,曹操、张鲁和刘备等人都将汉中视作是最重要的军事前沿阵地之一。曹操与刘备关于汉中的争夺战从建安二十二年一直打到建安二十四年,持续了两多之久,且双方都损失严重,而就在前沿战事处于胶着僵持的阶段时,刘备甚至派人前往成都向诸葛亮请求调兵增援,当时诸葛亮身边的谋士杨洪给出的建议是: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由此可见汉中对于西蜀的重要性。
再比如,在合肥之战中,孙权在这里投入的兵力前赴后继者不可胜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趁曹操主力在荆州之机,还亲率大军进攻由张辽镇守的合肥。在曹军援军将至时才肯撤军。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孙权又趁机带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围城十余日不拔,后来又得知曹军主力以从汉中回师时,这又才撤兵。值得一提的是,在孙权撤兵的时候,张辽亲率大军追击吴军,大破之,孙权还险些丧命。但是在这之后,东吴方面并未停止对合肥的进击,反而在229年、232年、233年数次攻打合肥,但结果都失败了!
234年,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联络孙权,希望能一起出兵,东西并举,促使敌人首尾不能兼顾。而这一次,孙权再次出动大军进攻合肥,但是围城两个多月仍旧没有成功。而这,是他第五次攻打合肥失败了。
孙权之所以对合肥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合肥是联系江淮的咽喉要地。如果说荆州是孙权西面的咽喉,那么合肥就是孙权东北方位的咽喉。如果孙权能掌握合肥之地,那么东吴就能进可攻,退可守。可一旦曹魏控制了合肥,那么就可以从水路、陆路等几处进入到长江北岸之地,这就如同扼住了东吴的咽喉,从而使其江防非常吃力和被动。
孙权——剧照
因此无论是从军事进攻还是从战略防御的角度来看,合肥对于东吴政权的意义是非常之重要的。那么问题来了,诸如合肥之类的战略要地为何大都没能被罗贯中选中并作为大力渲染的主战场,反而偏偏对一个荆州如此青睐呢?这里面其实还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角视角。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的主角,无疑就是刘备的蜀汉政权。合肥对于曹魏集团、孙吴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们跟《三国演义》一书中的主角——蜀汉政权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因此从小说叙事的角度上来看,作者选择略写合肥等战略要地,而着重写荆州之地还是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是汉中与荆州一样,同为刘备集团的战略要地,在书中有关汉中之战的精彩情节也是有不少篇幅的,但显然汉中的地位与荆州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又是为何呢?这一点其实从《隆中对》和整个三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就不难看出,刘备集团在有了战略规划的蓝图之后,最重要的两块战略要地,便是荆州和益州。而这其中首要之地便是荆州,开端是荆州,最根本的事实上也是荆州。一方面,荆州是刘备进军益州的跳板,可以说如果刘备集团如果没有在荆州站稳脚跟的话,那么就根本无从谈起进军益州的资本。另一方面,在《隆中对》里,诸葛亮提出的最终战略构想是跨有益州,两路出兵,一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另一军向益州之兵出秦川,这才是最终定鼎中原的最佳方案。
诸葛亮——剧照
而这两条进军中原的线路中却大相径庭。首先来说,益州方向有秦岭险峻,蜀道艰难,而荆州方向则完全相反,地势平阔,补给顺畅;从荆州出兵容易,但从益州出兵就很难了。如果没有荆州这路兵马的配合,刘备集团隔着重重的秦岭,艰险的蜀道,想要凭借一支孤军北伐中原,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后来我们也看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以失败告终,而这便是最好的印证。
荆州对于《三国演义》的主角刘备集团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诸多战略要地之中,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荆州时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了!
问题一:关羽镇守荆州有多少兵马 说说自己的见解吧,史书上没说关羽镇守荆州的兵马总数是多少,那我们可以算一算。
刘备起兵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曹操借口攻打徐州时刘备才只有一千多人,直到得徐州,可是后来徐州被吕布夺了,呆在小沛时才有一万多人。后来吕布打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这里得说一下,没有过五关这回事,那是老罗编的。
曹操灭吕布后,曹操派刘备和朱灵攻袁术,途中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了徐州,那时候就有几万人马了。
官渡之战前,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攻击刘备,刘备输了,跑到袁绍那儿去。后来在汝南联合龚都,结果曹操攻汝南,刘备就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屯新野。那时的人马顶多就不到万人。赤壁之后,刘备得荆州南部数郡,庐江雷绪率部数万人投奔刘备,大大增加了刘备的实力。
建安十六年,刘备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自己带数万兵马入蜀求刘璋,与刘璋会于涪。也就是说,那时顶多也就不到十万人,数万人入蜀都算是极限了。
后来刘备得了西川和汉中,关羽守荆州,最多也就几万人马吧,因为史书上有说,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南四郡,刘备率军五万下公安。五万也就是刘备能出的兵力极限了,再多,西川不要了?
后来夷陵大战,出兵攻打东吴兵力不详,但绝对没有七十万,估计是五万至十万左右,那就已经倾蜀国之力了。就当作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荆州几万,汉中几万,蜀中几万,顶多就是这样了。你想呀,赤壁的时候东吴也才几万人呢。
被吕蒙一步步消灭瓦解,其实是这样的,刚才说了,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南四郡,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后方吃紧,被迫与孙权讲和,议定以湘水为界。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217年,鲁肃去世,吕蒙接管东吴兵马,吕蒙与关羽对峙,准备伺机收回荆州。
吕蒙一到陆口,就对关羽加倍殷勤,和关羽结下友好关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刘备得汉中。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率主力攻襄阳。
吕蒙就声言病重,孙权则公开下达文书,召他回建业。关羽中计,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往樊城。
后来陆逊代替吕蒙,陆逊来到陆口,马上写信给关羽,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笑里藏刀。十一月吕蒙白衣渡江,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举夺得荆州。
关羽那时正和徐晃对峙,听说江陵失守,急忙从樊城撤军而回。
那时,孙权已派陆逊切断关羽退路。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关羽父子最终被马忠擒获,斩首。
问题二:关羽一人在荆州守了几年 建安十四年(209年)长沙太守韩玄向刘备投降 刘备获得了他能争取到的所有荆州地域(三家分荆州一直到关羽阵亡)
211年(建安十六年)冬天,刘备应刘璋之邀,从公安城来到了益州,抵达涪县(四川绵阳),与刘璋见了面。和刘备同来的,是庞统、黄忠,与一万名不足的兵士(关羽、张飞、诸葛亮,都留在荆州)。 刘璋请刘备驻扎葭萌县。刘备在葭萌驻扎了足足一年,所忙的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并不急急于进军汉中,与张鲁一较雌雄,他的兵力,包括自己带来的与刘璋送给他的,慢慢地增加到三万人以上(留在荆州的,不在此数以内)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刘备乃召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支援,荆州只留关羽驻守。同年刘璋投降由此而知庞统不是死于年初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 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吕蒙不费吹灰之力就遂次第攻陷荆州各郡。此时关羽就是丧家之犬没了荆州
14 15 16 17 18 19他老哥一个守荆州不到六年 五年有余
问题三:三国关羽荆州军团所有将领、兵力、战役等明细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应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 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 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问题四:三国关羽荆州军团所有将领、兵力、战役等明细 主将:关羽 谋士:马良 伊籍 向朗 糜竺 将领:糜芳 关平 周仓(最后一个虚构的)赵累 王甫 兵力:70000到130000之间 主力:荆州水军:20000 战船:古书记载是700 战役:215年对孙权战争 219年水淹七军
问题五: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有多少兵马将领都有谁谋士是谁为什么失守 估计能有十万人马,谋士主要就是马良、将领是关平、周仓、廖化等,失守原因是关羽抽掉了太多兵力北上攻打樊城,荆州空虚,被吕蒙偷袭
问题六:关羽守卫荆州时手下有哪些人 关平、廖化、马良、赵累、傅士仁、糜芳、王甫、伊籍、潘浚
问题七:三国时期,荆州九郡明明被三家瓜分,关羽死后,蜀国占据的四个郡都丢了吗?为什么老是有人说关羽丢了荆州 荆州的襄阳(南郡)被陆逊夺走后,荆州南面的(长沙,桂陵,零陵)也被陆逊吞并。
刘备报仇的时候就是在夷陵和陆逊对峙,然后被一把火烧掉了蜀国的未来。
问题八:赤壁之战双方真实兵力是多少? 据考证,刘表、刘备军根据史书记载比较明确:刘氏军队有15万人左右(位于夏口至樊口一线)。
孙权军历史记载也比较明确:孙权派给周瑜的部队为3万人用于同曹军直接作战。所以刘备孙权一方实际投入战斗的兵力在35-5万人左右;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周瑜向孙权汇报的曹军实力为:曹操的中原部队15~16万人,新收降的刘表军7万,全部军队合计22~23万多人。留下据守各地的除外,曹操实际能投入战斗的兵力在10-15万左右;
所以双方兵力对比按最大值来核算为5:15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九:关羽统领荆州时水军和步骑各多少人马? 关羽兵力几何,史无其书。然昔日东吴夺长沙、零陵、桂阳,关羽率军号称三万入益阳,争三郡,或可为证。《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三国志・甘宁传》: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关羽水军成份当含刘备集团的精锐步、骑兵,即后来的船步兵;新归降的刘表旧部襄阳水军士卒,诸葛亮在游说孙权时曾说:“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在南下作战后关羽水军虽有损失,但荆襄水师的建制仍然保留。刘备控制荆南后入蜀,关羽和张飞,诸葛亮等人主政,次年诸葛亮等人也入蜀,关羽独镇荆州。由于训练和装备水军耗费大,估计也就保持万人左右。
问题十:荆州关公有多高 说说自己的见解吧,史书上没说关羽镇守荆州的兵马总数是多少,那我们可以算一算。
刘备起兵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曹操借口攻打徐州时刘备才只有一千多人,直到得徐州,可是后来徐州被吕布夺了,呆在小沛时才有一万多人。后来吕布打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这里得说一下,没有过五关这回事,那是老罗编的。
曹操灭吕布后,曹操派刘备和朱灵攻袁术,途中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了徐州,那时候就有几万人马了。
官渡之战前,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攻击刘备,刘备输了,跑到袁绍那儿去。后来在汝南联合龚都,结果曹操攻汝南,刘备就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屯新野。那时的人马顶多就不到万人。赤壁之后,刘备得荆州南部数郡,庐江雷绪率部数万人投奔刘备,大大增加了刘备的实力。
建安十六年,刘备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自己带数万兵马入蜀求刘璋,与刘璋会于涪。也就是说,那时顶多也就不到十万人,数万人入蜀都算是极限了。
后来刘备得了西川和汉中,关羽守荆州,最多也就几万人马吧,因为史书上有说,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南四郡,刘备率军五万下公安。五万也就是刘备能出的兵力极限了,再多,西川不要了?
后来夷陵大战,出兵攻打东吴兵力不详,但绝对没有七十万,估计是五万至十万左右,那就已经倾蜀国之力了。就当作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荆州几万,汉中几万,蜀中几万,顶多就是这样了。你想呀,赤壁的时候东吴也才几万人呢。
被吕蒙一步步消灭瓦解,其实是这样的,刚才说了,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南四郡,曹操攻打汉中,刘备后方吃紧,被迫与孙权讲和,议定以湘水为界。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217年,鲁肃去世,吕蒙接管东吴兵马,吕蒙与关羽对峙,准备伺机收回荆州。
吕蒙一到陆口,就对关羽加倍殷勤,和关羽结下友好关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刘备得汉中。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率主力攻襄阳。
吕蒙就声言病重,孙权则公开下达文书,召他回建业。关羽中计,逐渐把守备兵力调往樊城。
后来陆逊代替吕蒙,陆逊来到陆口,马上写信给关羽,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笑里藏刀。十一月吕蒙白衣渡江,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举夺得荆州。
关羽那时正和徐晃对峙,听说江陵失守,急忙从樊城撤军而回。
那时,孙权已派陆逊切断关羽退路。关羽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关羽父子最终被马忠擒获,斩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