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17行,每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 《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释文:(前碑):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鲁相臣晨,长史臣谦,顿首死罪上尚书,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蒙厚恩,受任苻守,得在奎娄,周孔旧寓,不能阐弘德政,恢崇壹变,夙夜忧怖,累息屏营。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以建宁元年到官,行秋飨,饮酒畔宫,毕,复礼孔子宅,拜谒神坐,仰瞻榱桷,cui jue俯视几筵,灵所冯依,肃肃犹存。而无公出酒脯之词,臣即自以奉钱,—则,修上案食醊具,以叙小
节,不敢空谒。臣伏念孔子,乾坤所挺,西狩获麟,为汉制作,故《孝经援神挈》曰:“玄丘制命帝卯行。”又《尚书考灵燿》曰:“丘生仓际,触期稽度为赤制。”故作《春秋》,以明文命。缀纪撰书,修定礼义。臣以为素王稽古,德亚皇代。虽有褒成世享之封,四时来祭,毕,即归国。臣伏见临璧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教化也。夫封土为社稷而祀,皆为百姓兴利除害,以祈豊穰,《月令》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矧乃孔子,玄德焕炳,光于上下。而本国旧居,复礼之日,阙而不祀,诚朝廷圣恩所宜特加。臣寝息耿耿,情所思惟。臣辄依社稷出王家榖春秋行礼,以共烟祀,余□赐先生执事。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尽力思惟庶政,报称为效。增异辄上。臣晨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尚书。时副言大傅、大尉、司徒、司空、大司农府治所部从事。昔在仲尼,汁光之精,大帝所挺,颜母毓灵。承敝遭衰,黑不代仓,□流应聘,叹凤不臻。自卫反鲁,养徒三千。获麟趣作,端门见徵,血书著纪,黄玉响应。主为汉制,道审可行。乃作《春秋》,复演《孝经》。删定六艺,象与天谈。钩《河》摘《雒》,却揆未然。巍巍荡荡。与乾比崇。 史晨後碑
相河南史君讳晨字伯时,从越骑校尉拜。建宁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令日拜谒孔子,望见阙观,式路虔跽,既至升堂,屏气拜手。祇肃屑僾,髣髴若在。依依旧宅,神之所安。春秋复礼.稽度玄灵,而无公出享献之荐,钦因春飨,导物嘉会,述修璧雍,社稷 品制。即上尚书,参以苻验。乃敢承祀,馀胙赋赐。刊石勒铭,并列本奏。大汉延期,弥历亿万。时长史庐江舒李谭敬让,五官掾鲁孔?。功曹史孔淮,户曹掾薛东门荣,史文阳马琮,守庙百行孔赞,副掾孔网.故尚书孔立元世,河东太守孔彪元上,处土孔褒文礼,皆会庙堂,国县员冗吏无大小.空府竭寺,咸俾来观。并畔官文学先生、执事诸弟子,合九百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荡耶反正,奉爵称寿,相乐终日,於穆肃雍,上下蒙福。长享利贞,与天无极。史君飨後,部史仇誧,县吏刘耽等,补完里中道之周左墙垣坏决,作屋涂色,修通人沟.西流里外。南注 城池,恐县史敛民,侵扰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麦给令还所敛民钱材。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辽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於昌平亭下立会市,因彼左右,咸所愿又勑: 渎井,复民餝治,桐车马於渎上,东行道,表南北,各种一行梓。假夫子冢颜母开舍及鲁公冢守吏凡四人,月与佐除。大周天授二年二月廿三日,金台观主马元贞,弟子杨景圣,郭希玄奉敕於东岳作功德,便谒孔夫子之庙,题石记之。内品官杨君尚,以欧阳智琮,宣德郎行兖州都督府仓曹参军事李叔度。 《史晨碑》是汉代锲刻较为精工的碑版之一。因此,从现存的拓本中,依然可以领略到较多的书写笔意,可以分用笔的轻重顿挫和曲直使转的变化。如果说,近代发现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汉代文牍书法的真迹,那么,锲刻精工的《史晨碑》为我们保留了汉隶规范书法的面貌,其用笔之精,可叹为观止。
十大汉代隶书碑刻是:
1 石门颂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十一月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2 乙瑛碑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3 礼器碑
《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4 华山碑
汉代隶书代表,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
5 鲜于璜碑
《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
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最完整的名碑,原碑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6 衡方碑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圆的效果。
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
7 史晨碑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
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碑》《乙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8 西狭颂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
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现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9 曹全碑
曹全碑汉中平二年(公元185)立。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10 张迁碑
《张迁碑》
《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该碑用笔以方为主,许多笔画棱角分明,笔画之间粗细对比并不强烈,而笔笔饱满,字内布白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
参考资料:
_石门颂
_乙瑛碑
_礼器碑
_华山碑
_鲜于璜碑
_衡方碑
_史晨碑
_西狭颂
_曹全碑
_张迁碑
问题一:隶书是谁发明的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卫恒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厂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图二)、《居延汉简》(图三)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于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理的隶书。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人兴,涌现出厂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乙瑛碑》、《石门颂》(图四)、《礼器碑》(图五)、《孔庙碑》(图六)、《华山碑》(图七)、《韩仁铭》(图八)、《曹全碑》(图九)、《张迁碑》(图十)等东汉碑刻,足成熟和典范的标志。 魏晋以后的书法,工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问题二:草书是谁发明的?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钉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草书本身由隶属演化,而且分多类,没有说什么人发明了草书,只是有很多代表名家而已
问题三:谁是隶书创始人 世界上伟大的中国秦朝时期的隶书创始人---秦隶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隶书鼻祖程邈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详,秦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人。他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无事可做,白白浪费时光觉得实在可惜,心想,何不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求赦免罪过?
可是,在狱中能干什么事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程邈。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程邈便绞尽脑汁地琢磨,于是乎,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轻时,工作便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统一天下后,要推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又那么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换句话说,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书,是以石(一百二十斤)为单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当时纸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而且自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在夜以继日的工作。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后来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
问题四: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程邈。
“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问题五: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程邈(生卒年不详),字符岑,秦朝人,籍贯下�(今陕西省渭南东北)。曾因得罪秦始皇进入牢狱,但他后因整理民间各字体,将小篆改良为隶书,而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为御史。
问题六:文字是谁发明的 仓颉造字
这是我们汉字的发明者
仓颉也称苍颉,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早在战国末年,已盛传“仓颉造字”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龚,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在纬书《春秋元命苞》记载仓颉,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问题七:草书是谁发明的草书的创始人是谁 没有创始人,是演变而来的。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衍生与发展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东汉时鲁相史晨。
《史晨碑》又称《史晨前后碑》。
《史晨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刻立于曲阜孔庙,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米,宽八十五米,厚二十二点五米,现存于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碑文记述了东汉时鲁相史晨、长史李谦礼谒孔宅,祭祀孔庙之事。
《史晨碑》与《乙瑛碑》《礼器碑》合称“孔庙三碑”,书法端庄典雅,浑圆淳厚,是汉隶走向成熟的典范之作。明郭宗昌称此碑:“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
清方朔认为此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今人启功也称赞《史晨碑》“端劲有余妍”。
《史晨碑》又称《史晨前后碑》,前后是以碑阳、碑阴而分。前碑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为《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十四行,行三十六字。本书所刊为前碑部分。
明末清初金石书法家郭宗昌: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金石史·卷上·汉鲁相史伯时供祀孔子庙碑》)
记功载德或颂扬政绩的碑通称功德碑。功德碑的特点是内容具有典型性,形式具有个案性。对于碑主来说,是褒奖和颂扬,对于当时和后人则是楷模和榜样。 由于这种碑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勒石镌刻功德无量,因而历代官民无不高度重视,统治阶级更是乐此不疲。
功德碑涉及的人物形象丰满,令人钦敬; 涉及的事件具体、翔实、感人至深。这就使碑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很高的人文价值,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
现存的功德碑,最早出现于东汉(25—220年),例如《礼器碑》全称为《汉、鲁相(官名)、韩敕(姓名)造孔庙礼器碑》。刻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碑文赞颂鲁相韩敕豁免了孔子的母亲颜氏和孔子的妻子亓官(复姓)氏家族后人的差役,制造孔庙祭祀用的礼器和修饰孔庙的功绩。
1孔庙石碑上的诗句有哪些
(第一首)复
万仞高高见宫墙,美而曰富墙里藏;
千年犹是子贡语,但访其门问登堂。
——万仞宫墙
(第二首)
和元气孔家祠,香火千秋未少辞。
龙柱宣威偕宇寿,杏坛遗训比天齐。
棂星转世传仙语,石坊临风志圣时。
暗抚神龟清泣下,两千年后拜先师。
——孔庙
(第三首)
夫子宫墙第一门,五云环制绕华夏魂;
圣之时者时与进,大美长新地球村。
——圣时门
(第四首)
千古文明集大成,悠悠玉振伴金声;
人来门下堂未远,大道曰行复曰行。
——大成门
(第五首)
周公封鲁孔家兴,少昊坟头谁祭牲?
显赫堪羞皇室裔,富豪不让紫禁城bai。
诸孙争誉生前乐,孔子安贫身后名。
已届仲秋迎圣诞,寻常巷陌也悬灯。duzhi
——孔府
(第六首)
门曰弘道载铎铃,隐隐当由侧耳听;
谁个得识夫子意,已收至宝在囊中。
——弘道门
(第七首)
神道徐行仰圣怀,角端翁仲古亭台。
洙泉横贯三千亩,枫柞悄荫十万碑。
高冢经年能励后,儒风无日不dao驯才。
几人凭吊先师意,尽是游山玩水来。
——孔林
(第八首)
谁在此门呼大哉?此门正为大人开;
文明道上千般美,妙境不离和与谐。
——大中门
(第九首)
同文门下情自亲,道是知言可知心;
最喜先师出门去,教他欧美读雅音。
——同文门
供参考。
2与曲阜孔庙相关的名句1、德侔天地 道贯古今
——曲阜:孔庙
2、圣何可及也 文不在兹乎
——曲阜:孔庙
3、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
——曲阜:孔庙杏坛
4、文教风行绎自振 英才林立礼为罗
—— 江阴:张衮题孔庙明伦堂
5、至圣无域泽天下 威德有范垂人间
——日本长崎孔庙中国名画家李苦禅亲笔题联
6、莲潭水明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俨如尼山
——台湾:高雄孔庙
7、德参天地道贯古今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曲阜:孔庙奎文阁
8、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 河南郑州孔庙联
9、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 趋庭传玉教学礼学诗
——曲阜:乾隆题孔庙诗礼堂
10、游三孔孔府孔林孔庙 仰至圣圣人圣迹圣观
——曲阜:孔庙
11、成春秋一书褒贬严斧钺 留洙泗片席俎豆以馨香
——曲阜:孔庙
12、拔地擎天傲卧岱宗一览众山小 雕梁画栋雄居孔庙万传群第贤
——曲阜:孔庙
13、参两大以成能时行物生无私化育 综六经而垂教礼门义路不过范围
——台南市:孔庙
3关于孔府 孔庙 孔林 孔子名言四方面的知识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
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
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 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
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
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其中,官衙内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
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台湾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 孔庙 孔庙(本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 庙[1](本庙)位于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
曲阜孔庙(Confucius Temple )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 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林 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孔林(Confucius Cemetry)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子的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 2敏于事而慎于言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讷于言而敏于行 6德不孤,必有邻 7听其言而观其行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敬鬼神而远之 1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民无信不立 21。。
4描写孔庙的句子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各地都有,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
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与曲阜孔庙相关的名句1、德侔天地 道贯古今 ——曲阜:孔庙2、圣何可及也 文不在兹乎 ——曲阜:孔庙3、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 ——曲阜:孔庙杏坛 4、文教风行绎自振 英才林立礼为罗 —— 江阴:张衮题孔庙明伦堂 5、至圣无域泽天下 威德有范垂人间 ——日本长崎孔庙中国名画家李苦禅亲笔题联6、莲潭水明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俨如尼山 ——台湾:高雄孔庙7、德参天地道贯古今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曲阜:孔庙奎文阁8、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 河南郑州孔庙联 9、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 趋庭传玉教学礼学诗 ——曲阜:乾隆题孔庙诗礼堂10、游三孔孔府孔林孔庙 仰至圣圣人圣迹圣观 ——曲阜:孔庙11、成春秋一书褒贬严斧钺 留洙泗片席俎豆以馨香 ——曲阜:孔庙12、拔地擎天傲卧岱宗一览众山小 雕梁画栋雄居孔庙万传群第贤 ——曲阜:孔庙13、参两大以成能时行物生无私化育 综六经而垂教礼门义路不过范围 ——台南市:孔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