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奶油蛋糕、饼干……很多家长都知道,这些漂亮甜蜜的食物会伤害宝宝的牙齿。殊不知,甜食吃多了,对宝宝全身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出甜食的“六宗罪”。
1易得龋齿。甜食中的蔗糖会促进口腔中的细菌大量繁殖,使牙齿脱钙、软化,产生龋齿。专家支招:从婴儿期开始,就不要给孩子喝甜水、饮料,要多喝白水;尽量不吃糖果、蛋糕等加工零食;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吃过甜食后,更要及时清洁口腔。
2肥胖和营养不良。甜食吃太多,会造成宝宝肥胖,甚至引发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甜食还可消耗体内的维生素,使唾液、消化腺的分泌减少,胃酸增多,引起消化不良。孩子吃多了甜食还会挑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专家支招:饭前饭后都不要给孩子吃甜食,可在两餐间适当吃些水果。不过水果也不能吃得过量。
3影响情绪和睡眠。过多的糖分进入血液,会刺激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出现烦躁、精力不集中等症状。睡前吃甜食则会影响宝宝睡眠,对生长发育、智力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专家支招:睡前两小时不能吃甜食,如果宝宝因为想吃东西而哭闹,可在睡前喝一小杯牛奶,有利于睡眠。
4影响视觉发育。糖吃得多会增加宝宝体内血糖量,相应地降低体液的渗透压,使晶状体凸出变形,屈光度增高,容易导致近视。此外,吃糖过多会导致孩子体内钙含量减少,使正在发育的眼球外壁巩膜的弹力降低,如果再加上不注意用眼卫生,易形成儿童近视眼。专家支招:要想宝宝视力好,要少吃甜食,多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蛋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
5降低免疫力,容易过敏。美国威尔科内尔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甜食会影响白细胞功能和血管壁的改变,降低身体抗病能力,更容易出现炎症、过敏等问题。专家支招: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一些番茄、蘑菇、菠菜等绿色蔬菜,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6影响味觉发育。甜食吃太多,孩子的味觉会发生改变,对口味清淡的食物失去兴趣。专家支招:让孩子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不要过早用过甜、过鲜或者过咸的食物刺激味觉,让他们学会接受营养丰富但口味清淡的食物。
软糖其实就是加入了胶质后的含水量比较高的一种糖果,口感上是,Q弹弹的,口味非常丰富,很多小孩子都喜欢吃。但是这种软质的糖果,其实并不适合年纪太小的孩子吃,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不够好,有时候还会出现卡喉咙窒息的后果。
同时,大部分的软糖中都会含有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并且有些软糖的胶质成分是不利于孩子肠胃消化的。所以,软糖虽然好吃,但年纪太小的孩子还是不要让他们吃那么多这样的糖果零食,吃的时候最好能够有家长在旁边看护着。
二、吃太多的软糖对牙齿不好
软糖也是属于糖果一类的零食,甜食中大都含有丰富的糖分,孩子经常吃糖会让大量的糖分附着在牙齿的表面。这就成为了牙齿上细菌群落们最喜爱的营养物质,它们会通过分解糖分而产生酸性的物质,从而腐蚀牙齿,导致蛀牙龋齿。
相对于硬质的糖果来说,软糖更容易让糖分粘附在牙齿之上,不容易被唾液带离牙齿,并且在一些刷牙死角上也不容易被清洁干净。这无疑就是让糖分更长时间地停留在牙齿之上,导致牙齿上的细菌能够借助这些残留的糖分来腐蚀牙齿上的钙质。在零食商品中坚果类的产品就非常适合我们平时用来当孩子的零食,比如常见的杏仁、核桃仁、花生、南瓜子、腰果、榛子等等,它们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帮助提高孩子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孩子的视力以及大脑的发展。
蛀牙是从小蛀斑发展而来的,不是真的有蛀虫或什么其他虫子,而是牙齿被逐渐腐蚀的结果。蛀牙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牙齿的坏死和脱落。蛀牙也就是牙齿出现腐烂现象。
1.蛀牙不是牙虫所引起的,是牙齿表面不洁区残留著食屑,细菌使之腐败产生酸,酸使牙齿脱钙而成蛀洞即是蛀牙。
2.肉类腐败发臭,米饭腐败发酸,酸才会蛀牙,尤其是糖果糕饼等最会蛀牙。
3.唾液过少过浓、易蛀牙。
4.饮水中含有氟素地区的人蛀牙较少。
5.遗传。
1.坚持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发生。如佳洁士防蛀修护牙膏系列,含氟配方,特效修护早期蛀牙,坚固牙齿。
2.使用深层清洁功能牙刷,结合正确的刷牙方法,深层清洁牙齿缝隙以及牙龈沟,防止蛀牙发生。佳洁士深层清洁牙刷系列(超越深洁、先导超洁、名典洁净等牙刷),专业刷毛设计(交叉刷毛,波浪刷毛,弧形刷毛),可以深层清洁牙齿)。
在蛀坏部分不大,牙齿还很坚固时进行补牙。如果蛀坏的范围变得广泛,牙齿已很脆弱时进行镶制人造牙冠。
吃糖不会
蛀牙
,原因不在糖上。人类口腔中
牙菌斑
或唾液中的“细菌”,利用醣类发酵做为“食物”,经新陈代谢后产生酸,长“时间”与“牙齿”接触,进而破坏牙齿表面,使牙齿产生脱钙,也就是所谓的蛀牙。
可见蛀牙不是因为吃糖,(当然多吃糖并不好),而是因为牙齿没有清洁,换句话说,如果不注意牙齿的清洁,每天勤刷牙,那不管吃什么都会蛀牙的!
其实我们刷牙的正确时间应该是在每次的饭后,而早晚要漱口。晚上刷牙尤为重要,因它能清除积存于牙齿上的食物残渣污垢,否则,在夜间
睡眠状态
下,口腔内滋生细菌,污物与唾液的钙盐沉积形成菌斑及
牙石
,日久便会使牙齿发生龋齿及
牙周病
。
糖的致龋力大小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
1、食糖量与龋病发病的关系:食糖消耗与龋病的流行呈正相关关系,高糖消耗组具有高的龋病流行率。与此相反,食糖消耗量低的人群龋病的流行率亦低,而无龋人数增加。这说明,食糖量愈多,患龋的情况愈严重,有力地证实糖有显著致龋作用的观点。
2、糖的种类:很多学者已对各种常见糖的致龋力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各种糖由于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的不同,产酸能力也不同。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各种碳水化合物中,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在活体使用变形链球菌感染动物时更是这样。
3、进食频率:进食糖的频率与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摄糖频率高,可以持续地为口腔微生物提供代谢的底物和能量,长时间保持菌斑低pH的酸性环境。有研究表明,对儿童餐间、睡前加甜食食都会显著地增加龋病的严重程度。
4、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入方式:含糖食物的硬度、粗细度、黏稠度等物理性状与其在口腔中的溶解、停留的时间和在牙面上的黏附情况有密切关系。凡是精细的、黏稠的含糖食物致龋力大。经胃管导入含糖食物不产生龋齿,只有食物经口摄入才能致龋。
大人们都告诫过我们,糖吃多了容易得蛀牙,多吃糖不好,为了保护牙齿的健康,我们应该尽量少吃一些带有糖份的食物,那么可能有人就会有疑惑了,为什么吃糖会得蛀牙呢吃糖导致蛀牙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虫牙”或“蛀牙”(医学上称“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发生硬组织软化和有机质溶解,牙组织受到破坏、缺损的一种慢性疾病。牙组织一旦受到破坏,缺损部分没有愈合能力,只能用其他材料来修复。
先来了解一下“虫蛀”是怎么产生的。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糖类食物残屑和细菌会形成牙菌斑,这是细菌在牙面上生存和代谢的主要生态环境。细菌在牙菌斑深处酵解糖产酸,酸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而形成龋洞。
可见,细菌是龋齿发生必不可缺的因素。导致龋齿的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它不但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并且能产生葡糖基转移酶,使蔗糖转化为高分子多糖。这种多糖反过来诱发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聚集反应,使其黏附于牙齿表面。另外,在龋洞内也往往能发现放线菌和乳酸杆菌,其致龋作用也不能被忽视。
糖类是主要的致龋食物。这是因为,糖类食物不仅可以酵解产酸,还可以通过形成多糖的过程直接参与牙菌斑的形成。儿童们喜爱的带有黏性、质软而精细的含糖食物,如糕点、饼干、糖果和甜味饮料等,很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或者滞留在牙齿的窝沟内,发酵产酸,诱发龋齿。这就是为什么多吃糖牙齿容易被“虫蛀”的原因。
当然,龋齿的产生还与人体的抗龋力有关。人体的抗龋力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1)牙齿的形态结构,如牙齿的沟、裂处易患龋;(2)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细菌,也易患龋;(3)唾液分泌过少,如睡眠时,口腔内的酸得不到稀释,易造成龋病;(4)如果膳食中缺少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将显著降低牙齿的抗龋能力;(5)全身性内分泌功能改变,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症,都会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
龋齿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逐步发展过程,从牙齿表面开始形成菌斑到出现一个小的早期损害(大小刚能钩住探针),再发展成龋洞,平均需要18个月时间。如果能够尽早去除牙菌斑,及时发现和填补龋洞,则能够有效地遏制龋齿的发生和发展。
国外有位营养学专家对“糖”的评价是:糖是一种白色毒药。这样评价似乎有点过分,但少吃糖是不容怀疑的。但也有专家认为糖比烟、酒危害性还大。因为糖是一种令人向往和百食不厌的东西。据有关报导,美国每年有一万多人死于心脏病,有4千人患有糖尿病,这些都与食糖量的增加有关。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它在口腔环境中经过细菌的发酵产酸并与牙齿直接接触造成高糖环境。即可导致牙齿脱钙,引起龋齿。现今由于工业的发达,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以精、细、软、甜和零食者居多,而现在孩子的食糖量比五十年代增加了几十倍。儿童吃糖多了直接受危害的是牙齿。而牙齿的好坏,对人的一生健康状况影响很大。据有关部门对龋齿与视力的调查报告:高、初中学生视力的减退中有一半与患有龋齿有关。美国、日本有关专家他们也认为甜食可助长近视眼发展,因为糖会降低体内钙质,而使眼球壁弹力减弱,助长近视眼发展。从以上所讲述的情况说明了“糖”对人的一生健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每个人食糖量都应该受到节制。尤其对儿童更应该控制其食糖量。但也不是说不能吃糖,吃少量糖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注意孩子在吃糖后应该及时漱口、刷牙。避免糖残留在牙齿上。为产酸提供条件。有人曾经做过糖与龋齿试验,其结果是这样描述:
1口腔细菌多,但吃糖不多,有10只龋齿。
2口腔细菌少,但吃糖过多,有10个龋齿。
3口腔细菌多,加上吃糖也多,有100个龋齿。
4口腔细菌少,吃糖也少,就无龋齿。当然,以上试验描述只是说明糖是致龋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发生龋齿还有其他方面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