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feet意思指的是英尺的意思,英尺和米的换算也有一个简单的公式。一英尺等于03048米。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每千米公里,但是因此在生活当中用的是非常少的,除非是我们在学习到这个概念的时候,会有相应的题目或者是考点去考察。,才会有这样类似的题,平时的话只要是知道它一个换算的过程就可以了。
接下来了解一下关于英尺的一些简单的内容。因此它是以人脚长度为依据的长度,计量单位一般为25~34厘米,这个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就行了。
圣经》中有大量以色列度量衡单位。刚开始这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反而这些一般中国人不熟悉的度量衡名字我认为会妨碍中国读者的阅读快感。但是我很快改变了看法:这些度量衡单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宝贵的"基因"。他们的存在以奇特的方式验证了中东和全球文明的内在文化血缘关系。这是任何其他线索都无法替代的,这是由度量衡单位的特性决定的:它与政治无关,或者说关系很小,人人必须使用;它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并且也是一定会出现的文明产物;它与信誉直接相关,古代社会同时也是道德社会,度量衡单位有着严格性和稳定性,轻易不会改变。
我认为对度量衡单位的研究将是本体系在未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在《圣经》中最经常出现的几个度量衡单位有重量单位:他连得、舍客勒、季拉;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容量单位:升、斗、歌珥等。
在我们考察古代度量衡单位的时候,不应该把欧洲古国排除在外,尤其是英伦三岛这个保守的西方化石王国更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参照地区,因为我认为中东是"全球"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英国的度量衡单位发达而古老,并且他们也在全世界使用广泛,应该与古代中东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当然不排除在罗马帝国时代也有传入(但这个时期的传入实际上就没有意义了)。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地区的度量衡还是发生过一些变化。仅只在中国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就做过许多次改变,最大的一次恐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最近的一次是上个世纪中国与世界接轨。所以要找历代的度量衡单位并非易事。中国在改,中东也一样会有改变,所以此研究也应该是双向的。根据现有资料,初步对比如下:
有关长度: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中东如此,中国不能不如此,其实全球如此。《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以色列"肘"就是一个身体单位。(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种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长度单位,自肘至中指端,约长等于18至22英寸。1英寸大约254厘米,换单位后"1肘"大约为46-56厘米。确实腕尺这一长度单位会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变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种族和身材相对比较矮的黄种人那里的尺度会不一样。这或许就是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战国)2尺= 46厘米。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肘"本身的不确定性,已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了。后面大家将会发现,古代度量衡单位之间"2进位"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有人认为"1肘"等于"52厘米"。"肘"单位是否在古代发生过大的变动还是个疑问。
《圣经》中还有一个从人身体发展出来的单位:"虎口",英语为"span"。这完全是个中国人同样使用的古老概念:"一扠(za)"--手掌全部打开后拇指尖与中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在官方正式使用场合"虎口"是个有具体固定尺寸的度量单位:1 span = 23厘米。中国的"1尺(战国)"恰好是"23厘米"!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国战国1尺。换句话说:以色列1肘= 2虎口=战国2尺。
以上中国长度单位与以色列古代单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让我们继续。
在古代中东地区(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是"掌宽"(hand、hand breadth),大约77厘米。中国的1(商代)尺恰好是158厘米,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2(以色列)掌宽= 1(商代)尺。
在我追溯中华民族源与中东人族源关系的同时,一位以色列裔的英国人拉尔夫也正在追溯英国远古与中东人(尤其是埃及人、实际上就是住在下埃及的以色列人)之间的联系。他在"考古风暴系列"《宇宙的设计师》一书中,从金字塔的设计讲到许多的度量衡单位,推算出希腊、古埃及和今天西方人使用的度量衡之间的换算关系有着神秘的联系。
中国许多的度量衡单位与国际通用单位间的换算单位多为整数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全人类来自同一个文明体系。但有人会说,现代的度量衡单位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只看到了表象,因为度量衡单位在当初的设置就会考虑到与世界各国的接轨问题,让每一个体系中的度量衡单位尽量可以整数换算应当是重要的一个考虑支点。另外,现代人使用的这些经过"科学"的方法测量出来的单位,古人们完全可能运用古朴的方法实际上也曾经获得过,比如"公尺"的来历。
现在的米制来自法国,"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时间在1/299792458秒内所通过的距离",相当于定义光速为299792458米/秒。起源於法国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等人建议"取北极到赤道通过巴黎子午线的长度的十万分之一作为单位",之所以称呼为"米",则是因为meter的缘故。
英国长度单位是"foot",英尺,很明显最初这是一个自然尺度。英寸也是一个"自然"度量单位:来源于三个大麦粒的长度,约合254厘米。但1英尺却等于3048厘米。基本上是个"整数"换算。中国的三尺恰好等于一米。
英国还有为"码"(yard)的长度单位,1码= 0914米=中国清朝"2步"。
中英两国的长度单位会随着岁月而改变,所以它们今天的些微差异不能作为否定它们有共同文明渊源的证据。这方面还有更多例证。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传统说法是"1庹"大约合今天的"5市尺"。
中国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墨"也等于5尺。那么看来:1墨= 1庹?这是不是古代人由于语言的不同,来到中国后对同一种长度单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复呢?存疑。
中国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后出现,战国比较纷繁,秦以后相对统一。
中国1寻= 8尺,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我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中国寻= 1米6。万里之外的英国也有一长度单位"英寻"(fath)。1英寻= 2码= 18米。英寻与中国寻之间仅差02米!他们是否在古代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上面几个单位,又都与中国古代的一个单位"引"接近。中国1引= 18米,实际上,1中国引= 1英国寻!
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这又是一个"寻"的翻版:18米。
中国的"步"是动态的的距离,英国的英尺(foot)实际上为静态一脚的长度,他们有本质上的差别。
中国1步= 1寻= 2跬。
"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古人明显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进位的习惯,并且偶有以"5"进位的习惯,再然后是"8进位","10进位"似乎并不多见。这些度量衡单位上的进位习惯在以色列地区也一样,可视为全球有文化渊源的另一个例证。之所以多采取"2进位"是因为它最简单,选取"5进位"则是由于人手5指为最方便的计算工具。
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既然是四指并拢的宽度即为"扶",那么很容易回忆起来上面的一个以色列单位:"掌宽",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同时,我们在英语词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宽)= 4英寸。换句话说:不仅中国"扶"=以色列"掌宽",而且中国"指(宽)" =英国"英寸"!
1(以色列)掌宽= 77厘米;1(商代)尺= 158厘米;1英尺= 305厘米,完全可以说:1英尺= 2商代尺= 2 X 2掌宽!
长三丈、高一丈为"稚"。这真是个奇特的长度单位。
矢、筵、几,这几个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我没有查到。我想他们可能来自于生活,比如"筵"、"几"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几旁得来的长度。古代中东人也是席地而坐的,他们与中国古代一样使用筵、几。他们的坐席筵几肯定有定制,会引申出固定的长度单位。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旧使用塌塌米的日本情况。
中国传统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寻味。中国的2华里约等于1公里(1000米)也很神奇。
在度量衡单位中,长度单位应该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并且也应该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然后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码在5000年前就应该有比较固定的长度单位了,因为那个时候不仅天文很发达了,而且金字塔也已经出现,没有精确的长度单位是难以想象的。假如让我推测,长度单位至少应该早于7000年前出现才符合一个科学的解释。
重量单位: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 10钱。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脱。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ephah)。1 ephah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bushel)。假如拿英国古老的"夸脱"(qt)来比较可能还有新发现。
我觉得列举以上的例证已经足够引起人们对于远古全球文明交流的关注,更多更精深的工作还是留给专家吧,我的知识和方法只够抛砖引玉。
five feet two inches tall
中文意思是:五英尺两英寸高
也可以读作:Five feet and two inches tall
five
英 [faɪv] 美 [faɪv]
num
第五;五,五个;与某人击掌问候(或庆祝胜利)
n
五,五个;5美元钞票;[板]得五分
adj
五的;五个的
复数: fives
feet
英 [fi:t] 美 [fit]
n
脚步;脚( foot的名词复数 );底部;英尺(=12 英寸或 3048 厘米)
inches
n
英寸(相当于 2。54 厘米,一英尺有 12 英寸)( inch的名词复数 );少量;[复数]身材;(数量、距离、程度等)少许
tall
英 [tɔ:l] 美 [tɔl]
adj
身材高的,高大的;(数量)大的;(俚)过分的,夸张的
adv
夸大地;趾高气扬地
比较级: taller 最高级: tallest
1公里=2里=1000米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 分,厘等。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1分=10厘。
1丈=333米,
1尺=333分米,
1寸=333厘米。
国际标准的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光年、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他们同米的换算关系如下:
1Ym=1×10^24m(尧米)
1Zm=1×10^21m(泽米)
1Em=1×10^18m(艾米)
1光年=946×10^15m(光年)
1Pm=1×10^15m(拍米)
1Tm=1×10^12m(太米)
1Gm=1×10^9m(吉米)
1Mm=1×10^6m(兆米)
1km=1×10^3m (千米)
1hm=1×10^2m(百米)
1dam=1×10^1m(十米)
1dm=1×10^(-1)m (分米)
1cm=1×10^(-2)m (厘米)
1mm=1×10^(-3)m (毫米)
1dmm=1×10^(-4)m(丝米)
1cmm=1×10^(-5)m(忽米)
1μm=1×10^(-6)m(微米)
1nm=1×10^(-9)m(纳米)
1pm=1×10^(-12)m(皮米)
1fm=1×10^(-15)m(飞米)
1am=1×10^(-18)m(阿米)
1zm=1×10^(-21)m(仄米)
1ym=1×10^(-24)m(幺米)
另外,在实际中还经常使用到的一种单位埃格斯特朗(简称埃,符号Å)是一个长度单位。它不是国际制单位,但是可与国际制单位进行换算,即1Å= 10^(-10) 米 = 01纳米。它一般用于原子半径、键长和可见光的波长。譬如,原子的平均直径(由经验上的半径计算得)在05埃(氢)和38埃(铀,最重的天然元素)之间。它还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生物学。埃格斯特朗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瑞典科学家安德斯·埃格斯特朗而命名的。埃格斯特朗是光谱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为太阳光谱的辐射波长制作了谱图,以10^(-10)米为单位。他同时也钻研热传导、地磁学和北极光(这对他在北极地区滑雪很重要)。
少数欧美国家使用的英制长度单位
以英国和美国为主的少数欧美国家使用英制单位,因此他们使用的长度单位也就与众不同,主要有英里、码、英尺、英寸。
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
码(yard,yd) 1码=3英尺=09144米
英寻(f,fath,Fa) 1英寻=2码=18288米
浪(furlong) 1浪=220码=20117米
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天文观测中常用的长度单位
▲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做长度单位,它是真空状态下光1年所走过的距离,也因此被称为光年。
1光年=94653×10^12km
但习惯上说光年是距离单位。
另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秒差距”,它是指周年视差为1秒的距离。
1秒差距=32616光年
此外还有“天文单位”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
1天文单位≈1496亿千米
长度单位简介
光年
光年,长度单位,光年一般被用于计算恒星间的距离。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儒略年(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于86400秒,一年就是31557600秒),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
光行走一年的距离叫“一光年”。一光年约为946x10^12km。 更正式的定义为:在一儒略年的时间中,在自由空间以及距离任何引力场或磁场无限远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离。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确值),所以一光年等于9,460,730,472,580,800米,或5,878,897,915,661 709英里,或5,108,794,455,193 632海里,或约946 × 10^15m = 946拍米。)
(注:1千米(公里) = 06214英里 = 0540海里;1儒略年 = 31557600秒。)
光年一般是用来量度很大的距离,如太阳系跟另一恒星的距离。光年不是时间单位。在天文学,秒差距是另一个常用的单位,1秒差距=326光年。
天文单位
天文单位(英文:Astronomical Unit,简写AU)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约等于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常数之一。天文学中测量距离,特别是测量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的距离的基本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 一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会把一天文单位定义为一颗质量可忽略、公转轨道不受干扰而且公转周期为3652568983日(即一高斯年)的粒子与一个质量相等约一个太阳的物体的距离。当前被接受的天文单位是149,597,870,691±30米(约一亿五千万公里或9300万英里)。
当最初开始使用天文单位的时候,它的实际大小并不是很清楚,但行星的距离却可以藉著日心几何及行星运动法则以天文单位作单位来计算出来。后来天文单位的实际大小终透过视差,以及近代用雷达来准确地找到。虽然如此,因为引力常数的不确定(只有五、六个有效位),太阳的质量并不能够很准确。如果计算行星位置时使用国际单位,其精确度在单位换算的过程中难免会降低。所以这些计算通常以太阳质量和天文单位作单位,而不用公斤和公里。
一个天文单位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6×10⒏km
秒差距
秒差距(英文Parsec, 缩写pc)是天文学上的一种长度单位。秒差距是一种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标准的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它是建立在三角视差的基础上的。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一个天文单位,AU)为底边所对应的三角形内角称为视差。当这个角的大小为1秒时,这个三角形(由于1秒的角的所对应的两条边的长度差异完全可以忽略,因此,这个三角形可以想象成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想象成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长度(地球到这个恒星的距离)就称为1秒差距。
秒差距主要用于量度太阳系外天体的距离。1秒差 距定义为天体的周年视差为1〃时的距离。秒差距是周年视差的倒数,当天体的周年视差为 0〃1 时,它的距离为10秒差距,当天体的周年视差为0〃01时,它的距离便为100秒差距,依次类推。1 秒差距等于 326164 光年,或206265天文单位,或308568万亿千米。在测量遥远星系时,秒差距单位太小,常用千秒差距( kpc )和百万秒差距为单位。
天文学家通 常使用秒差距而不是天文单位来描述天体的距离。这不仅是因为使用秒差距数字小更易于计算,而且还有历史上的原因。 天体的视差越大,则其距离就越近。反之,则视差越小,离我们越远。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除外)比邻星的秒差距约为129pc(422光年)。 一秒差距等于308359979628196608米。 1秒差距=32616光年=206265天文单位=308568亿公里。
拍米
拍米也是测量距离的其中一个单位有时用在宇宙中小距离的测量上
代表符号是Pm。1Pm=10的15次方m(米),即1Pm=1,000,000,000,000,000m(即1万亿千米或1千万亿米)
兆米
长度计量单位。
符号:Mm(不可与毫米符号混淆)
别称:马咖米
换算关系:1兆米=1000千米=1000000米
兆米(Megametre,符号Mm)是一个很罕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相等於62137英里。这个单位很少用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在这一大尺度上,通常都有更适合的单位存在,例如:公里或天文单位,又或可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其二是兆米与毫米的符号的分别只是大写"M"和小写"m",而不少人都会把两者混淆。
以下是日常几个可使用兆米的长度距离:
地球通过两极的周界是 3994 Mm。(根据公尺的原来定义,从1791年到1875年为止,地球的两极周界被定义为4000 Mm(准确),详见公尺的定义。)
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到法国波尔多的距离大约有 1 Mm。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 1276 Mm。
地球至月球的平均距离为 3844 Mm。
土星的赤道直径有 143 Mm。
公里
又称千米,是个长度单位,代号是km,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换算关系
161公里=1英里 161公里=1610米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 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
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O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同样,我们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简单地定义为光在一秒走过的距离。现在,我们在相对论中按照时间和光速来定义距离,这样每个观察者都自动地测量出同样的光速(按照定义为每0000000003335640952秒之1米) 。没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观念,正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显示的那样,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然而,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我们必须接受的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
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换算关系:
00001千米(km)=1分米
0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1 分米 = 1 厘米(cm)
001 分米 = 1 毫米(mm)
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 英文:centimetre(s)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毫米
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系
1毫米=01厘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0001千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
丝米
丝米,长度单位
缩写为:dmm
1丝米=1/10,000米
(1) 一种计算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单位
(2) 长度或重量的微量。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忽米
忽米,长度单位
缩写为:cmm
1忽米=1/100,000米
1忽米=10微米
1忽米=01丝米
1忽米=001毫米
微米
微米是长度单位,符号 [micron],读作[miu]。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此即为「微」的字义)
换算关系:
1 000 000 皮米(pm) = 1 微米(μm)
1 000 纳米(nm) = 1 微米(μm)
0001 毫米(mm) = 1 微米(μm)
0000 1 厘米(cm) = 1 微米(μm)
0000 01 分米(dm) = 1 微米(μm)
0000 001 米(m) = 1 微米(μm)
0000 000 001 公里(km) = 1 微米(μm)
0000 001 微米(μm) = 1 皮米(pm)
0001 微米(μm) = 1 纳米(nm)
1 000 微米(μm) = 1 毫米(mm)
10 000 微米(μm)= 1 厘米(cm)
100 000 微米(μm) = 1 分米(dm)
1 000 000 微米(μm) = 1 米(m)
1 000 000 000 微米(μm) = 1 公里(km)
纳米
纳米(符号为nm)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单个细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显微镜测直径大约是五微米。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一纳米。也就是说,一纳米大约就是0000001毫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皮米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长度单位,1皮米相当于1米的一万亿分之一。有时在原子物理学中称为微微米(micromicron)
换算关系
1皮米=10^(-12)米
0001 纳米(nm) = 1 皮米
0000 001 微米(μm) = 1 皮米
0000 000 001 毫米(mm) = 1 皮米
1 000 皮米 = 1 纳米(nm)
1 000 000 皮米 = 1 微米(μm)
1 000 000 000 皮米 = 1 毫米(mm)
飞米
飞米(femtometer或fm)是长度单位,1飞米相当于10的负15次幂米。10飞米大约是一个原子核的大小
换算关系
0001 皮米(pm) = 1 飞米
0000 001 纳米(nm) = 1 飞米
0000 000 001 微米(µm) = 1 飞米
0000 000 000 001 毫米(mm) = 1 飞米
1 000 飞米 = 1 皮米(pm)
1 000 000 飞米 = 1 纳米(nm)
1 000 000 000 飞米 = 1 微米(μm)
1 000 000 000 000 飞米 = 1 毫米(mm)
阿米
阿米(attometer或am)是长度单位,1阿米相当于10^(-18)米
换算关系
0001 飞米(fm) = 1 阿米
0000 001 皮米(pm) = 1 阿米
0000 000 001 纳米(nm) = 1 阿米
0000 000 000 001 微米(µm) = 1 阿米
1 000 阿米 = 1 飞米(fm)
1 000 000 阿米 = 1 皮米(pm)
1 000 000 000 阿米 = 1 纳米(nm)
1 000 000 000 000 阿米 = 1 微米(µm) 长度单位换算表
常见的公制、英制长度单位换算表
公里 km米 m厘米 cm英里 mi海里 kt码 yd英尺 ft英寸 in1100010000006213820539611109363328089393707000111000000621000053910936332808939370700000100110000006000000500109363003280803937071609311609311609311086896117605280633601853185318531811508120254160762172914600009143830914383914383000056800004941336000030403047943047940000189000016403333331120000025002539925399500000150000013002777700883331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表示因数中文词头英文前缀词头符号10^24尧[它]yottaY10^21泽[它]zettaZ10^18艾[可萨]exaE10^15拍[它]petaP10^12太[拉]teraT10^9吉[咖]gigaG10^6兆megaM10^3千kilok10^2百hectoh10^1十decada10^-1分decid10^-2厘centic10^-3毫millim10^-6微microμ10^-9纳[诺]nanon10^-12皮[可]picop10^-15飞[母托]femtof10^-18阿[托]attoa10^-21仄[普托]zeptoz10^-24幺[科托]yoctoy
这样记你看好不好,foot跟脚是一个单词,所以长一些
inch的i上面有个小点,所以就小一些,是英寸,
这样记如何?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