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阿尔弗雷德·莫里森曾经请当时著名的西班牙艺术家普拉西多·苏洛阿加(Placido Zuloaga)为其画了一幅肖像画,这对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出现在画中作为背景,可见莫里森是多么喜爱和珍视这件器物。
此对香炉归于雍正晚期的作品是基于历史的根据和制作的工艺,但不能在传世雍正朝制之鹤上得到证实。1962年加纳爵士曾经说:“没有一件带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但在中西方都不可否认雍正掐丝珐琅器的存在,几乎都归于乾隆年制。”
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副总裁、资深专家曾志芬评论道,“这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仅估价就超过12亿港元,是今年佳士得秋拍估价最高的拍品。因为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都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同级别类似的东西。”
一 起源久远兴于明清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
在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贵华美,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到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但仍然沿用着“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是先用铜作胎,而后用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或掐、或焊、或贴在胎体上,再加上五色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难以定论。
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我国。
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铜镜,镜背面的花纹上就涂饰着各色珐琅。
中国金属工艺中,珐琅的运用历史悠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直到明代,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其二,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
忽必烈西征时,这种工艺从西亚的 一带传入中国,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得以传入中原。
据《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
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
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
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曰鬼国嵌,内府作者,温润可爱。
”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结合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技法,几经改良,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
此时,珐琅的译名有十几种,如“佛林”、“佛郎”、“发蓝”等。
以上两种看法对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虽有很大的分歧,但其中有一点则是相同的:这种工艺并非始于明朝的景泰年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另外,学界也公认:景泰蓝能在短期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琉璃的制作技艺,且掌握了控制煅烧的温度,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明清两代,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
北京数百年的国都历史,从来是集中全国优秀的人才与各种技艺并使之相融之地,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京的文化艺术成就也正是来源于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景泰蓝工艺主要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产地,明代的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
北京景泰蓝工艺最初的兴盛是在元末明初,至明代,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已经趋于成熟。
明代的景泰蓝制品,铜胎的质地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所以,这时制品的造型以仿古的居多,主要仿青铜器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
清代是北京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特别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6),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风格上,此时的景泰蓝工艺品不仅继承了明代景泰蓝的豪华、古典、雅致,而且也开始呈现出纤巧而绮丽的风格特征。
此时镀金的技术已经远胜于明代,镀金厚重,愈现“圆润结实,金光灿烂”。
清嘉庆初期,景泰蓝生产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年间(1821-1850),留存下来的作品数量都不多。
但此时,景泰蓝工艺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开始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并得到了他们的青睐,景泰蓝工艺品开始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出口,这就使得景泰蓝的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在对外贸易的 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设了商号和店堂,经营景泰蓝制品,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
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来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获得一等奖),自此,北京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客商纷纷前来订购。
民国至解放前,由于整个国家形势处于动荡之中,北京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和全行业的生产经营也基本上处于徘徊、低落的状态。
原料成本提高、市场购买力削弱、从业人员锐减等原因,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
解放后,国家对于传统工艺实行了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蓝工艺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到1958年,北京已先后成立了北京景泰蓝厂和国营北京市珐琅厂。
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还开设了金属工艺专业,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
这一时期,景泰蓝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景泰蓝工艺无论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还是在色彩及艺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原北京工艺美术厂和北京珐琅厂为代表的正宗的景泰蓝生产厂家,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与创新。
但就在这一时期,由于景泰蓝制品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内景泰蓝市场的发展曾一度出现过热过火的势头,北京周遍及其他地方都开始发展景泰蓝制品的生产,但这些后来者大多只能从事粗工活或某一生产环节,景泰蓝的生产虽然得到了扩大发展,但其优秀的传统技艺和产品的艺术价值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藏范围的扩大,景泰蓝珍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二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景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设计、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
一个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设计:
包括造型设计、纹样设计、彩图设计等。
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到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过密都不行,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了解各种原材料的性能,以便在创作构思时,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使产品具有整体与和谐的美感。
其次是制胎:
景泰蓝产品的造型美观与否,首先决定于“制胎”的工艺。
制胎是将合格的紫铜片按图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圆形,并用铁锤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
以瓶子为例,它由瓶嘴、瓶肚、瓶座三段锤接烧焊而成型。
明清时有铸胎、剔胎、钻胎工艺,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现在部分初胎还利用机械进行车、压、滚、旋,实行机械制胎。
工艺大师张同禄经过上万次的试验,恢复了失传了的铸胎景泰蓝,用铜浇铸型的方法制作胎型后再掐丝、烧釉。
这种景泰蓝的特点是,胎型厚重,器型复杂,除了烧蓝纹锦的部分外,一般露出的金面较大。
这种金面一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镀金,作品更加光彩灿烂、金碧辉煌。
第三步是掐丝与焊丝:
掐丝的方法是用镊子将柔软、扁细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图案设计稿,掐(掰)成各种纹样,蘸以白芨戎浆糊,粘在铜胎上即成。
然后,再经过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成品。
掐丝工艺技艺巧妙,作者凭纯熟的技艺,掐出神韵生动的画面,绝非易事。
解放后,掐丝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北京景泰蓝掐丝老艺人,各有特长,如李庆禄的“游虾”、石万才的“古代人物”、汪宝诚的“菊花”、陆玉岗的“博古”和“人物”等,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工艺美术家金世权,是一位既能设计又会掐丝制作的能工巧匠。
第四步是点蓝与烧焊:
掐好丝的胎体,经过烧焊、酸洗、平活、正丝后,便进入点蓝工序。
方法是,用蓝枪(枪)(金属小铲子)把碾细了的釉色填入丝工空隙处,再将点好蓝的制品,放在高温炉中,经过摄氏八百度的高温烧熔,釉料便可以熔化。
一般景泰蓝需要烧制三次,磨光的工序也最少要烧二至三次。
解放前,景泰蓝的点色呆板单调,解放后,运用渲染、罩染、烘染、剔染等技法,扩大了景泰蓝点蓝艺术的表现力。
为了表现形态多变的云、水、雾,以及水中倒影等,点蓝艺人和掐丝艺人共同创造了无丝点晕法。
即掐出高矮不同的丝工,点晕以不同的釉色,使这些釉色自然连接。
经过烧结后,高丝露出而矮丝含在釉下,增强了铜胎和釉色的密着力,使作品的图案纹样更为丰富多彩。
第五步是磨光:
磨光,俗称“磨活”。
这是整个景泰蓝生产工序中最苦最累的一道,分为刺活、磨光、上亮等程序。
首先要用金刚砂石把产品表面高出花丝部分的釉料磨平,使花丝显露出来,然后用黄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黑丝,再用椴木炭蘸水横、竖再磨,直到产品发出均匀的亮光为止。
现在一般采用电动磨活机,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但异形产平仍需要使用手工磨活。
第六步是镀金:
这是景泰蓝生产工艺中最后一道主要工序,是为了防止产品的氧化,使产品更耐久,更美观而在产品的表面镀上一层黄金。
将产品挂入金液槽中通上电进行镀金,完成后取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锯末蚀干,整套的景泰蓝生产工序便宣告完成,一件景泰蓝工艺品便也诞生。
三 景泰蓝的鉴别与收藏
景泰蓝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
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
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
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
彩釉上大多有砂眼。
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
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
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但已都有刻款了。
这时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现在随着景泰蓝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异形产品、实用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蓝大量生产,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近几年来出现了脱胎景泰蓝、银胎景泰蓝、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相结合的景泰蓝、机制景泰蓝、仿日本七宝烧的银晶蓝,以及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
特别是多工艺结合景泰蓝尤为突出。
这是一种以景泰蓝工艺为主体,然后与牙雕、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的工艺制品。
收藏提示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
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
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
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
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
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细观察,便能分辨真伪。
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
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像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砂眼。
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因为
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不再见到了。
所以它的丝胎多是红铜,它的镀金亦是火镀,乾隆所制的,以黄白两色为最佳,其**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仿制的,多是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时的干**不相似。
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其中缘故有
二点:一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极易受伤。
这个如果是清朝的真品景泰蓝大约是不必翻新的。
我们所知景泰蓝又名珐琅,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是由金银铜贵重金属,集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工艺精制而成。虽说现今的景泰蓝工艺较之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许多倍。但还是手工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所以可以说每一件都不会完全一样。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造办处"。此时的景泰蓝为皇家御用之物。当然也有民间作坊或销于海外的。
所以说如果你的清代景泰蓝是真品,且具有收藏价值,是不必翻新的,只是平时注意保养和清洁。
一般烧檀香,寺庙里都卖的。香炉分两大类,一是铁质香炉,另一种是铜造的香炉,两者作用略有不同。铁质的香妒,较适宜与地界作沟通可供奉地界神明之用,譬如供奉祖先或土地、地主财神等,这一种炉却不宜用于供奉天界的神祗。
天界与地界宜分清楚,因为天界上的是天神,菩萨,是具有无上的威力。而地界所供奉的却是阴灵,不可与天界的神混而为一,两者要有区别。
给任何神像上香使用的香炉都不能出现缺口,即使是有裂纹也不行,因为在风水学中认为香炉的主要作用,除了上香之外还能起到镇宅的风水功效;
而其镇的并不是人的住宅,而是神像的住宅,即为神龛的风水气场,所以香炉一旦出现缺口或者裂纹,其镇宅效果就会减弱,这样容易让神像被邪煞所侵,大为不利。
扩展资料:
香炉除了烧香,还可以放物件的,且寓意也不同:
1、香炉里放佛珠
香炉里放佛珠能够让大家变得冷静,而且会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大家在赚钱的时候不会贪心,能够控制住欲望的人,往往事业能大成,并在拥有财运时,会懂得好好的珍惜,这种时候大家不会欲求不满,得到了一些收获会好好的珍惜,更加的努力。
2、香炉里放石头
香炉里放石头能够让大家的毅力变强,赚钱的时候大家更能够坚持去做,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香炉里放石头,能够护佑事业运,那么大家能够坚持去做,赚钱的过程大家会很好的面对,得到好的结果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奖励,钱财收入是大家应得的。
3、香炉里放红绳
香炉里放红绳,有助于提高职场运势,会让大家赚钱的主意变多,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那么大家付出行动就简单很多了。这种时候大家知道赚钱的方向在哪里,有了目标,大家行动起来也非常明确。这样的做法下,大家能够快准狠地把握机遇,打开市场,赚到钱财。
1清代金银器
清代金银器工艺空前发展。其金工技术更加成熟,模铸、焊接、锤打、镂雕、鎏金、錾花、累丝、镶嵌珠玉等多种技术综合运用,尤其还出现了在金银器上点烧透明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的新工艺,堪称一绝,清代金银器的产品小到金银首饰,大到佛塔供器,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宫廷用金银器更是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各个方面。清代金银器主要产于北京、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和广州等地,这些地方的金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技艺。清代、蒙古、西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金银器工艺也很发达。
2清代珐琅器
清代珐琅工艺继承明代景泰蓝(掐丝珐琅)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尤其在乾隆时期空前发达,器形应用范围扩大,大到家具、佛塔,小到鼻烟壶、文房用具,都用珐琅工艺制作。珐琅釉色也有增加,新出现了粉红、翠绿、黑等新色,使珐琅色彩更加丰富。清代珐琅的主要成就是创烧出画珐琅和錾胎珐琅。画珐琅,即铜胎画珐琅,也叫“烧瓷”。与瓷胎画珐琅一样,是康熙时从西方引进的,二者仅胎不同,一个是铜胎,一个是瓷胎,其他都非常相似。画珐琅有两大类,一类为实用品,如瓶、盘、碗、罐、盒、香炉、鼻烟壶等;一类为装饰品,多用于家具、钟表的嵌件。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锤打、押金刻,浮雕出纹样,然后填充珐琅药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原为西欧工艺。清时传入中国,乾隆时盛行,乾隆后期因珐琅工艺滥用,导致珐琅工艺整体水平下降。
3清代玻璃器
我国的古代玻璃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清代达到了繁荣阶段。清代玻璃生产分南北两地,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以博山县的颜神镇为中心。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在博山县的东北设立了玻璃公司,聘请了7名德国技师制造玻璃,传播了欧洲的玻璃制作技术。清代玻璃色泽艳丽,轻薄质脆,其最重要的创造技艺是“套料”,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其风格与当时的竹刻牙雕相似,“细如毫发”、“扪之有棱”,并发展到以彩色玻璃为胎。
4清代陶瓷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虽其生产设备和工具并无多大变化,但从胎、釉成分的选择和配制,到烧造、装饰技术,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陶瓷如北宋一样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官窑专为宫廷需要烧造各类瓷器,并仍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广泛影响着全国的民窑制瓷,主要成就有釉上彩、单色釉、青花、三彩等。富丽堂皇、明艳华丽是清宫瓷器的特点。景德镇也有大理的民窑,其最富有特色的产品是五彩、青花和三彩。此外,江苏宜兴窑、福建德仕窑、广东石湾窑都是著名的民窑基地。
5清代家具
清代家具,初期基本上沿袭明式,乾隆时开始出现清代特点,造型越来越繁复,装饰越来越华丽,使清代家具发展到顶峰,乾隆以后开始衰落,清末直接影响京作、苏作、广作等民间家具兴起。清代家具以宫廷家具为代表,乾隆时的清宫家具就像当时其他宫廷工艺一样,也是多种工艺手法综合运用,除了彩画、雕刻外,还广泛吸收漆艺装饰手法,例如剔红,更有甚者,还镶嵌珐琅、瓷片、玉石、螺钿等,器形繁锁堆砌,装饰富丽堂皇,技术巧夺天工,但艺术格调下降,不及明式家具高雅。
6清代妇女服饰
在我国历史上,满族妇女给人的感觉比以往历代的妇女都修长。这并不是满族妇女都长得高大,而是借助于服饰的缘故。譬如满族妇女梳的旗髻,就比普通汉族妇女的发髻高出五至六寸;又如装有"花盆底"的旗鞋,也比普通女鞋高出二至三寸,有的甚至四至五寸。这样两者相加,就高出一尺左右,加之满族妇女所穿的服装,又多以长袍为主,长袍的下摆多垂至地面,掩住旗鞋,更显出妇女俊俏颀长的身姿。长袍外面加一件马甲,也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在腰际,并缀有各式花边。汉族妇女服饰,在嘉庆、道光之前,仍保持着明代的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的妇女衫袄,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盖以下。腰间系一条宽阔的巾带,内穿长裙。衣领仍用圆领或斜领,很少用高领。嘉庆以后,衣衫趋向窄小,长度也有明显缩短。有的还在衫袄外面加罩一件无领无袖的齐膝背心。下裳除穿裙子之外,也有穿裤的。裤子的样式也时有变化,初用大裤管,后渐改成小裤管,裤管的末端镶有花边。从光绪年间起,由于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者渐渐少见
画珐琅,又称洋瓷,元明皆无,康熙时期传入,清三代尤为盛行。因为珐琅釉料在烧制时容易流淌走样,对于釉料配方以及火候控制均有严格要求,其技术难度较掐丝珐琅高,是珐琅工艺中最难的一种。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发展突飞猛进。乾隆皇帝酷爱珐琅工艺,还积极支持画珐琅的生产,还命令宫廷画家多次参加画珐琅的生产,质量高,许多前所未见的新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图案、色彩、器型等方面都有所创意,有所突破。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器型变化很多,包括仿古青铜器、仿康雍二朝的器皿等。还出现了大型器,许多插屏、挂屏、熏炉、画缸、大瓶等都是用于宫殿内的重要陈设品。这些器物不仅形制高大,而且制造十分精致,与高大的建筑交相辉映,更显得气势恢弘。造型式样显示出多方面的追求。
帝王后妃盛放物品的画珐琅盒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以及梅花式、葵花式、瓜棱式,还有屉盒和攒盒。总的说来,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主要有宫廷样式和广州样式两种。宫廷样式的画珐琅器则侧重传统的工艺手法,图案严谨工整,画工精美细致,釉色温润细腻,多以明**作地,具有浓厚的皇家气息。广州样式的画珐琅器,更多吸收了欧洲艺术风格,构图多以欧洲大卷叶纹为装饰,线条奔放,器型新颖,胎体轻薄,釉色明艳。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