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丝黑穗病虽然发病因地区、年份、栽培条件和品种而异,但减产一般较重,往往达5-10%。近年来,杂交高粱的感病率日益上升。丝黑穗病(又称黑米)、散在丝黑穗病(又称灰黄疸)、硬丝黑穗病较为常见,其中丝黑穗病危害最大,防治难度较大。这三种黑粉菌都属于担子菌、黄粉虫和黄粉虫。高粱丝黑穗病,受害植株一般比健康植株矮,摘旗时症状明显。剑叶鞘紧紧包裹病耳,剑叶直立,病耳中间鼓起,用手捏一下感觉很硬。初期叶片呈丝状,表皮呈白色。抽穗后上部白皮微红,爆裂后散黑色粉末,为厚垣孢子,然后为残存的丝状导管组织。黑粉菌的厚垣孢子呈深棕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9-15微米,表面有微小的刺。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活力可维持2-3年,并可通过土壤、粪便或种子传播。
高粱散黑穗病,前期受害植株比健康植株矮,但后期往往超过健康植株。发病初期,病穗仍保持原来的形状,在全部或部分谷粒受损后,变成长而尖的灰袋,从颖壳中伸出,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容易破裂,散发出黑色粉末,然后露出细长的中轴线,这是发病的主要特征。厚垣孢子呈暗褐色,圆形或长方形,表面无明显细小突起,长5-9×4-5微米。病原菌以附着在种子上的高厚垣孢子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约为一年。种子和土壤可以传播。高粱丝黑穗病不显矮化。患病耳朵的谷粒几乎全部受损,有时只有少数谷粒是健康的。因子屋患病,颗粒变成孢子堆。内外颖很少受损,保护颖比健康穗短。孢子堆暴露在颖壳外,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薄膜,坚硬难破,充满厚垣孢子。后期,患病颗粒的外膜被压碎并破裂以释放孢子。厚垣孢子为棕色、圆形或长方形,表面光滑。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也有土壤传播。
在侵染过程中,丝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附着在种子上。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厚垣孢子可以萌发,高粱种子萌发时,可以从芽侵入植株,引起病害。土壤的温度和湿度越低,疾病越严重。据辽宁省调查,当土壤温度为13℃,土壤含水量为20%时,高粱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可达20%左右。黑穗病菌可在室外存活一年,但在土壤中越冬后致病性下降。播种后,病菌从伤口、表皮和幼根侵入高粱幼苗,蔓延到高粱生长点。抽穗时,病菌进入耳朵,破坏卵巢,形成菌胆。丝黑穗病有哪些防治方法?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播种过早,土壤干旱,整地质量差,覆土过厚,会延长出苗时间,增加感染机会,加重病害。所以,一般情况下,在保证成熟的情况下,播种要尽可能晚。播种前土壤水分适宜,整地细,覆土深度适宜,以保证出苗早、苗壮,缩短幼芽侵染时间,减少病害发生。高粱黑穗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用化学物质处理种子是控制高粱黑穗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粉剂方法。按种子重量的01-02%的2%李克秀拌种剂(米汤拌种剂)或按种子重量的05%的50%赫斯酰胺拌种剂。用20%三唑酮乳油100ml,加少量水,拌100kg种子,尽一切努力将混凝土拌均匀,摊平晾干后再播种。20%威六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05公斤,水3公斤,拌种40公斤,钻孔4小时,晾干,播种。实施3年以上轮作是控制黑穗病的重要措施,以减少土壤中细菌的数量。适时提倡晚播,争取早出苗、全苗。及时砍伐病株,在灰袋破裂前,将病株砍倒并拔出地面集中销毁。
高粱害虫在整个生育期内都会发生,尤其是喜欢侵害甜高粱,是影响高粱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研究,高粱虫害可分为地下害虫、苗期害虫、食叶害虫、蛀茎害虫、穗部害虫等类型。今天笔者就高粱害虫种类进行归纳和叙述,并具体解析其防治措施。高梁纹枯病是高粱种植期经常发生的病害,为害部位在叶鞘,开始时发生在近地面2-3个节间,严重时可发展到中部以至上部叶鞘。
蝼蛄,我国发生的主要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华北蝼蛄主要分布于华北,非洲蝼蛄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具有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喜食甜食的特性,主要危害高粱的根部,会造成幼苗死亡。防治方法:在秋收后深翻土地,清除田间和周边杂草,破坏蝼蛄的活动场所,压低越冬幼虫数量。播种前或播种时在沟内施杀虫剂或直接药剂拌种。还可以在高粱田中,每隔20cm挖坑,放入带水的鲜草诱虫,集中捕杀。
粘虫,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具有强趋性,也是禾本科作物的共同害虫。幼虫吃叶片甚至穗子。防治方法:适时播种,发现虫害及时拔除枯心苗,投饵诱杀成虫,使用杀虫剂对心叶进行防治。
高粱的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地下害虫种类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这些害虫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下部分。丝黑穗病一般在高粱6叶期和9叶期,每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3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喷雾,共防治2次,每次间隔7~10天。高粱种植前需要整地,首先清理掉全部杂草残茬,耙碎土块,清除石子,整平地面;其次翻耕均匀,耕深20~25厘米,令土壤疏松。
高粱黑穗病类的症状:(1)高粱丝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发病后苞叶内的病穗初为白棒状物,以后变为灰包,灰包包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厚垣孢子),同时露出许多黑色丝状物(维管束)。叶片上有时也可形成紫红色长梭形斑,以后表皮破裂,也可散出少量黑粉。
(2)高粱散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病穗多数子粒分别变成卵形灰包,从颖壳中抽出。以后灰包粒包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厚垣孢子),露出长而弯曲的黑色中轴。病株稍矮,抽穗比健穗稍早。
(3)高粱坚黑穗病。发病后株形、穗形较正常,而穗部子粒全变为卵形灰包。包膜坚硬不易破裂,内部充满黑粉。病粒受压后散出黑粉(厚垣孢子),中间留有一个短且直的中轴。
(4)高粱长粒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只侵染部分小穗。小穗发病,子房增长成圆柱形稍弯曲的孢子堆;以后包膜破裂,散出黑粉(厚垣孢子),仅留下8~10根黑色丝状的维管束。
高粱长乌米是由于土壤中含有丝黑穗病菌,萌发产生双核侵染丝,侵入幼苗蔓延到生长点,在花序内发病。感染丝黑穗病菌的高粱一般植株比较矮小,高粱穗比较细。病穗在未抽出旗叶以前即膨大,幼嫩时为白色棒状,早期在旗叶内仅露出病穗的上半部。病菌孢子堆生在花序中,侵染整个花序。最初,里面是白色丝状物,外面包一层薄膜。成熟以后变成一个大灰包,外面薄膜破裂,里面病菌孢子变成黑色粉末。随后,黑色粉末脱落,留下像头发一样的一束一束的黑丝,因此称丝黑穗病,俗称“乌米”。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2、播前种子处理: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重量02%~03%的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等。3、拨除病株: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等予以拨除病苗、可疑苗,拨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末散落前拨除病株。4、加强耕作栽培措施:合理轮作;调整播期以及提高播种质量;拔除病株;施用净肥减少菌量。
一、危害症状
1、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表现出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2、玉米丝黑穗病的成株期症状
(1)黑穗: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
(2)变态畸形穗:由于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二、形态特征
1、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呈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14um,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然可以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
2、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危害玉米的雄穗(天花)和雌穗(果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危害轻的雄穗呈淡褐色,分枝少,无花粉,重则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外面包有白膜,形状粗大,白膜破裂后,露出结团的黑粉,不容易飞散。小花全部变成黑粉,少数尚残存颖壳,有的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长4-5厘米。病果穗较短,基部膨大,端部尖而向外弯曲,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向一侧开裂,内部除穗轴外,全部分变成黑粉,初期外有灰白膜,后期白膜,后期白膜破裂,露出结块的黑粉,干燥时黑粉散落,仅留丝状残存物。受害较轻的雌穗,可保持灌浆前的粒形,但籽粒压破后仍为黑粉,也有少数仅中、上部被破坏,基部籽粒呈3~5厘米长的芽状物或畸形成成丛生的小叶物,内含少量黑粉。此外,早期病株多表现为全身症状,植株发育不良,表现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色暗绿,稍窄小伸展不匀,生有黄白色条班;茎弯曲,基部稍粗,分蘖增多,重则甚至早死。多数病株,前期不表现症状,植株较正常株矮1/3-2/5,果穗以上部分显著细弱。有的病株前期没有异常表现,但抽穗迟。
3、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属,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呈黄褐色至暗紫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μm,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在成熟前常集合成孢子球并由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5~30℃,适温大约为25℃,低于17℃或高325℃不能萌发;缺氧时不易萌发。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冬孢子萌发最适pH为40~60,中性或偏酸性环境利于冬孢子萌发,但偏碱性环境抑制萌发。丝黑粉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侵染玉米的丝黑粉菌不能侵染高粱;侵染高粱的丝黑粉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很低,这是两种不同的专化型。
4、玉米丝黑穗病菌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此菌厚垣孢子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紫褐色,表面有刺。孢子群中混有不孕细胞。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隔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可芽殖产生次生担孢子。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厚垣孢子从孢子堆中散落后,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秋、冬、春长时间的感温的过程,使其后熟,才可以萌发。
三、传播途径
1、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其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3年。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则落到种子上(特别是收获期)。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叶期也发生侵染(有报道认为侵染终期为7~8叶期)。冬孢子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成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侵入,并很快扩展到茎部且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扩展较慢,未能进入植株茎部生长点,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无病的现象。
2、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
四、发病条件
1、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2、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据报道,如果以病株率来反映菌量,那么土壤中含菌量每年可大约增长10倍。
3、使用未腐熟的厩肥。据试验,施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而沟施带菌牛粪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74%~23%,铺施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111%。
4、种子带菌未经消毒、病株残体未被妥善处理都会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5、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土壤温度在15~30℃范围内都利于病菌侵入,以25℃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菌侵入,在20%的湿度条件下发病率最高。另外,海拔越高、播种过深、种子生活力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侵染温限15~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
五、防治方法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2、播前种子处理
(1)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重量02%~03%的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20%萎锈灵1kg,加水5kg,拌玉米种75kg,闷4h(小时)效果也很好。
(2)速保利按40~80g有效成分与100kg种子拌种。
(3)用03%的氧环宁缓释剂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
(4)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7%用量拌种,或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5%~07%用量拌种。
(5)用50%矮壮素液剂加水200倍,浸种12h(小时),或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拌种。
(6)选用包衣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拨除病株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雌、雄穗,但苗期已表现病状,切随着叶龄的增加,特征愈明显,确诊率愈高。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等予以拨除病苗、可疑苗,拨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末散落前拨除病株,抽雄后继续拨除,彻底扫残。拨除的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4、加强耕作栽培措施
(1)合理轮作: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调整播期以及提高播种质量:播期适宜并且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
(3)拔除病株:苗期和生长期症状明显时或生长后期病穗未开裂散出黑粉(冬孢子)之前,及时割除发病株并携出田外深埋。
(4)施用净肥减少菌量:禁止用带病秸秆等喂牲畜和作积肥。肥料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减少土壤病菌来源。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
(1)症状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条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雌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以土壤传播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再无侵染。当种子发芽时,病菌也萌发,侵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发病。(3)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及时摘除病穗或拔除病株;与豆类作物轮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早发芽,出土快,减少发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200千克,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125千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500千克,或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千克拌种330千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