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扩展资料:
赏析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描写梅花的古诗有:《忆梅》、《红梅》、《江梅》、《山园小梅》、《杂诗》、《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梅花绝句·之三》、《墨梅》、《早梅》、《梅花绝句》等。
1、《忆梅》李商隐(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2、《红梅》王十朋(宋)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3、《江梅》杜甫(唐)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影入平羌江水流上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
原文:
《送张嘉州》北宋苏轼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却到龙泓口。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入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佑四年(1089),苏轼时任杭州太守。再次被启用,仍然勇于任事,著名的苏堤就是在这一任职期间主持修建的。当得知同僚张伯温将赴自己家乡出任嘉州太守时,特以此诗相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