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体育/运动 >> 赛车/F1
解析:
“百年老店”米其林,借由技术创新、赛车行销和旅游数字化,重又焕发青春。
从打孔机、大型主机、PC到科技服务,蓝色巨人IBM不再称自己是“计算机公司”,但全世界人不会忘记IBM——当今世界,没有永远不变的产品,也没有永恒的定位,却可以有接近永恒的长青企业。
在汽车零配件这个很不主流的产业里,以制造轮胎起家的法国米其林(Michelin)公司,正如IBM般,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长青企业。在一九九六年欧洲媒体的一项品牌偏好调查中,产品一点都不“时尚”的米其林,竟然仅次于香奈儿(Chanel),成为“最受欢迎品牌”排行亚军,连奔驰车与可口可乐都不是对手!
米其林帝国身价创新高
这家从法国中部的小镇Clermont-Ferrand起家的公司,原本只是制造脚踏车轮胎的工厂,从创业伊始在橡胶化工领域闯荡出“高科技”起,它一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成长、起飞与成熟,至今已整整117年!即使“轮胎”这一行业已式微到不曾再和流行的语汇如“科技”、“创新”甚至资本社会中的“获利”等被联想在一起,但米其林这家公司的品牌过去五年来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却愈来愈亮眼,其变化幅度之大,连不少年轻的科技公司都望尘莫及。
2004年欧元狂飙,欧洲企业普遍受困出口萎缩的不利形势下,米其林的年营业额却写下156亿8900万欧元的新高点,年度净利高达5亿1500万欧元,每股获利更达3.59欧元,在巴黎证商公会的CAC 40股价指数成分股中排行第三。取得这样的佳绩,米其林靠的是位于巴西与奈及利亚的6座天然橡胶树农场,以及设在19个国家总共74座轮胎生产厂和遍布170个国家的庞大行销系统,全年共生产出约1亿9400万条轮胎,同时向市场推出超过2000万张地图与指南手册,所有这些构筑起米其林跨行业、跨地域的庞大企业帝国。
靠思维和定位创新保第一
翻开长达百余年的米其林历史,它曾靠“技术创新”写下不少第一,包括第一条可拆卸的轮胎、第一条可充气的轮胎、第一条卡车轮胎,此外低压轮胎、彩色轮胎、F1轮胎,甚至1915年出现的世界第一条“水泥马路”,也都是这家公司的杰作。然而真正令米其林传统产业长青的,却不是技术,而是“思维创新”和“定位创新”。
在米其林的百年历史中,它所遇到的转型、扩张、寻找定位难关可谓无数。在两次大战前后的“民族工业”年代,它面临的是德国大陆(Continental)、德国登陆普(Dunlop)这些欧洲品牌的竞争,轮胎厂必须在不同的民族国家设厂,来强调它的区域认同性。在1970年代后,新一波的全球化扩张,又让米其林重新面对严苛的生存竞争。现任雷诺日产集团总裁、有欧洲“经营之神”称号的戈恩(Carlos Ghosn)就指出:“米其林就是到了1980年代,才真正从一家欧洲区域型轮胎公司,走向全世界的。”
不过即使到今天,米其林已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全球化体系,但它的公司文化仍然保有不可思议的家族色彩。虽然早在1951年就在巴黎证交所公开上市,但从第一代的老艾铎(Edouard Michelin Jr)到1999年正式接班的现任执行长艾铎(Edouard Michelin),一百多年来的经营权,依然维持在以“Michelin”为姓氏的家族继承者手上,这在全球500强企业集团中,确属稀有。
股权分配强调个人色彩
除了经营者的家族色彩之外,米其林的股权分配方式都相当特殊,除了像一般公司一样持有上市股票的有限责任股东之外,它还有另一种属于公司共同管理人才有的“普通合伙人股东”,换言之,股东必须以自己的财产来为公司财产担负起无限的连带责任。若公司经营不善而负债,普通合伙人在法律规范上,必须以自己的私人财产来承担公司负债,且必须在股东大会同意的前提下,普通合伙人才能被认可或解职,而不能以持股比例自己片面宣布。在这样的制度下,普通合伙人的薪水也与公司经营绩效连在一起,而不是采用固定的薪水制。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文化与制度,让米其林不仅保留了浓厚的家族色彩,也让管理人的权力与个人色彩更为凸显,更让整个公司形成一种既活泼又保守的特殊气质。
从米其林庞大帝国的组织架构来看,全球十二万七千名员工,只分成十个一级的执行委员会来掌管不同产品的生产,以及亚、欧、北美三大区域市场和组织、财务等项事宜,组织架构其实相当扁平。新一代掌门人艾铎接班后,也陆续出台了几个企图心旺盛的大动作,包括重新回到F1赛场,并加码投入大量资源,让米其林成为全球最大的赛车运动赞助商。此外也扩大举办能源车挑战赛(Challenge Bibendem),卡住与未来新能源车的合作开发机会。更有甚者,该公司还大幅打造旅游事业部门,不仅跨足车用导航系统,更结合手机、PDA与网站,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旅游服务网络。
百年旅游事业跟上数字化
很难想象制造轮胎的米其林,发展地图、旅游指南到餐饮评鉴的“出版”事业,同样也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早在1900年,第一本包含旅游与美食等生活信息的《红色指南》正式出版,印了35000本,同时《指南》上印了一行宣言:“这本手册在这世纪之初诞生,未来也将走过这个世纪”。一个世纪过去了,这本开启口袋书风气之先的《红色指南》,非但没有消失,气势反而愈来愈盛,从原本独霸的法语系国家,近来更扩张触角,陆续发行纽约等英语文化地区的版本。据米其林自己的统计,目前《红色指南》每年印量都超过55万册,而一百多年来,光是这本小书的总发行量,已经超过3000万册。
但如果只是这样的成就,也难逃托先人庇荫,以及法国精致的文化霸权优势之嫌。在百年基业的优势下,2001年成立的“via Michelin“网站,将米其林的地图、指南等讯息服务,统统合成数字化内容服务,会员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从手机中获得旅游的备忘服务。虽然这个网站目前的服务仅限于欧洲,但每年都吸引超过1000万人注册。未来的服务计划,更将从网站扩充到以汽车为基础的”远距离行动通讯“上。
法式生活风格的最佳代表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愈发成熟,借由不断兼并整合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似乎已是当然的选择,轮胎业做为周边零配件厂商,也步上了同样的命运,2004年全球轮胎市场中,约有10亿条轮胎被装配到一般轿车与轻卡车上,约1亿4000万条轮胎被装配到卡车上,整体总产值虽高达800亿美元,但光是前三大集团(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就囊括了近60%的市场。如何在这个寡头垄断市场中持续保持产品竞争优势,在产业结构变化中寻求新的竞争力,成为全球轮胎厂共同的生存考量。
不同于竞争品牌普利司通(Bridgestone)或固特异(Goodyear)仍专注在轮胎全产品线上,或是如德国大陆轮胎分心去生产煞车系统等零配件,甚至像意大利倍耐力(Pirelli)干脆180度调整,直接转投资到新兴的通讯科技产业,米其林尽管难掩其封闭色彩,但从轮胎技术创新、赛车行销到旅游数字化服务,整体战略其实更自成一套完整转型逻辑:从剧烈变化的产业竞争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不变原则。
或许这也正是保守家族企业的特色:既不愿也无法追逐大起大落的流行节奏,干脆更脚踏实地地来编织属于自己的瑰丽梦想。在当今米其林五花八门的生活产业版图中,“Michelin”这个标志不只代表着轮胎,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代表着现代人对法国文化的向往,更是传统产业“高利润“的代名词。
米其林公司简介
1946年6月4日上午11点正,米其林(MICHELIN)公司的一个送信员走进位于巴黎市列宁格勒街26号的法国专利注册局,投递一份厚厚的文件,这是一项对轮胎工业起着革命性作用的专利申请-辐射层轮胎(子午线轮胎)的诞生,辐射层轮胎的安全,耐用,省油及舒适,造成它的问世不仅对现代交通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大大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辐射层轮胎的设计所带来的冲击是那么巨大,以至40多年后的今天,传统交叉层轮胎在欧洲几乎完全消失了。现在,人们可看到,摩托车、汽车、地下铁、推土机、飞机都相继使用辐射层的轮胎了。
现在人们一想起辐射层轮胎,也就自然地联想起“米其林(MICHELIN)”这个在轮胎界享有颇高威望的名字,近百年来,米其林为世界轮胎的进步不断地研究、发明、创新……。
米其林逾百年前于法国的克莱蒙费朗建立。在漫长的历程中,米其林集团自1889年发明首条自行车可拆卸轮胎与1895年发明首条轿车用充气轮胎以来,在轮胎科技与制造方面发明不断。现在,米其林集团在五大洲设立74家工厂,6个橡胶种植园;分别在法国、日本、美国及中国设有研究与测试中心,在超过170个国家设立了销售与市场机构。每年,米其林集团在全球生产19020万条轮胎,2230万份地图及旅游指南。
米其林集团全球现雇佣大约125,000名员工,负责集团生产及推广的众多品牌——米其林, BFGoodrich (百路驰), Uniroyal,Kleber, Riken, Siam, Taurus ,Stomil-Olsztyn, Laurant, Wolber, Tyremaster, Icollantas以及回力。集团2002年的综合净销售额为156亿欧元,占全球轮胎市场份额的196%。
除了轮胎以外,米其林集团还生产轮辋、钢丝、地图及旅游指南。其中地图与指南出版机构是该领域的领导者。著名的法国“红色指南”在2000年已有100岁。
赛车运动长期以来与米其林的历史密不可分。1998年米其林集团庆祝其逾世纪的轿车、摩托车及自行车赛车运动。米其林于2001年重返一级方程式。
□米其林集团与中国
米其林1988年在香港成立了销售办事处。为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又于1989年在北京成立了首个代表处,负责产品推广及筹备分销网络。现米其林在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及香港都设立了营销办事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1995年底,米其林集团与沈阳市达成协议,成立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MSTC)。它是米其林首个在中国的合资项目,为于1973年成立的沈阳轮胎厂提供有效的技术转让。1996年底,沈阳工厂正式投入生产。1997年,米其林又增设三家合资公司,其目的主要生产米其林品牌的轿车,轻卡及卡车轮胎,以满足国内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该4家合资企业于2002年1月1日完成合并工作,并于2003年8月1日成为一家外商独资公司。至此,米其林在沈阳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
2001年4月,米其林集团投资2亿美元与上海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STRC)联合组建了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SMW)。新公司继续生产回力品牌的轿车与轻卡子午线轮胎,并于2002年底开始生产米其林品牌的轮胎。米其林在中国的总部也由北京迁移到了上海。
与此同时,米其林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着力满足中国当地以及外资车辆制造商的技术需求。它还为轮胎的原材料供应商如天然橡胶和钢丝厂家提供技术指导。另外,米其林已同意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的卡客车子午线轮胎生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
2001年12月,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它为米其林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亦显示出米其林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米其林轮胎人的故事
米其林轮胎人(米其林宝宝)的构思源于米其林公司在1894年里昂举办的一次展览会上,展台入口处那由许多不同直径的轮胎堆成的小山启发了爱德华·米其林:“如果有了手臂及腿脚,它就是一个人了!”
于是在1894年4月,一个由许多轮胎做成的特别的人物造型出现了,上面有画家奥加罗普的签字。从此米其林轮胎人便开始出现在海报上,他手擎一只装有钉子和碎玻璃的杯子说道:“Nunc est bibendum”这句意为;“现在是举杯的时候了”的拉丁语来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思的一句颂歌,寓意是米其林轮胎能征服一切障碍。这句话立刻成为一句口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米其林轮胎人”被明确地以法语命名为“Bibendum”。
这是米其林的网站,也有你想要的。
michelin
除了以优雅实穿的风格掳获众多粉丝的英国凯特王妃,全球众多王室成员中,还有许多隐藏版的时髦爱好者!她们或首作风低调,或是近年较少公开露面,但论及穿衣品味,都不输凯特王妃。
下面就来盘点10位有着时髦好品味的王室成员。
嫁入摩纳哥王室前是游泳运动员的夏琳王妃,除了在王室行程中展现优雅风格,每年在摩纳哥年度盛事红十字舞会上的礼服造型也总让人惊艳!
身为Dior、Louis Vuitton、Akris等品牌秀场前排VIP,并时常穿Valentino、Armani等订制服的夏琳王妃,这些年来努力维持修长身材,穿上一身闪亮华服,优雅华美的样貌让人想起她的婆婆 —— 摩纳哥最美王妃格蕾丝·凯利。
在蒙特卡洛举办的Global Ocean晚宴上,一袭海蓝色斜肩亮片礼服亮相的夏琳王妃,亮眼程度丝毫不输身旁的明星们。
有个身为前卡塔尔国王的丈夫,同时也是极具生意头脑的投资人,卡塔尔王妃谢赫莫札的人生经历宛如连续剧般曲折离奇。走过被流放,与仇人之子结婚等戏剧化经历的她,同时也因为非高订不穿的奢华品味,以及混合了中东价值观和西方时髦美学的穿搭而广为人知。
作为皮件制造商Le Tanneur的老板,同时也是Valentino持股集团的创始人,谢赫莫札王妃在 时尚 与艺术界精准的投资眼光,不仅为卡塔尔王室带来巨大财富,也让她成为媒体的焦点,曾被选为世界上最优雅女人之一。
从Chanel、Jean Paul Gaultier、Hermès到Giambattista Valli,卡塔尔王妃甚至被视为自杰奎琳肯尼迪以来,在穿衣品味上最具影响力的女人。出访荷兰时,谢赫莫札王妃一身Valentino高订斗篷及利落裙装,搭配华丽的David Webb珠宝,展现高端的穿搭功力。
在西班牙被许多女子视为 时尚 Icon的莱蒂齐亚王后,嫁入王室前是一位新闻主播。身为西班牙首位平民王妃的她,穿衣上时常选择皮革单品与靴款搭配,展现个性的穿衣风格。
莱蒂齐亚王后同时也是Felipe Varela以及Zara、Mango等西班牙本土品牌的忠实粉丝。对于穿衣,她和凯特王妃一样,不避讳一衣多穿,时常可看到她以同样的单品搭配出不同造型。
除了王室穿搭中时常可见的花朵、粉彩色系,莱蒂齐亚王后不同场合展现的穿衣智慧,也是她备受喜爱的原因。在正式会面场合中,她会以低调知性轮廓简约的裙装为主;而在面对群众时,她则会选择较为亲切活泼的浪漫洋装,搭配上实穿又不过度抢眼的Prada高跟鞋,创造出优雅却又平易近人的氛围。
身为现今瑞典国王的长女,同时也是瑞典王位继承人,维多利亚公主的穿搭风格十分多变。勇于尝试各种单品的她,最标志性的造型便是一身利落的西装搭配阔腿长裤,在中性的造型中,又会加上优雅饰品点缀,打造独树一格的穿衣品味。
作为现今欧洲王室中18位王室后代的教母,维多利亚公主也有个「欧洲的神仙教母」的可爱绰号。在2017年诺贝尔奖晚宴上,维多利亚公主一身天蓝色百褶礼服搭配Bottega Veneta经典手拿包,化身迪士尼动画中的梦幻公主。
而在2019年的诺贝尔奖典礼上,维多利亚公主则以一套黑白配色、轮廓立体抢眼的不对称设计礼服现身,展现不同于平时的穿衣态度。
为推展教育、 健康 、儿童福利等公益活动而活跃于社交媒体上的约旦王后拉尼娅,同时也是UNICEF、联合国基金会等组织的理事会成员。为了公益活动走访各国的她,在正式场合的穿搭多以优雅与时髦感兼具的套装或洋装为主。
除了亮眼的套装,拉尼娅王后的选包品味同样值得称赞,从Louis Vuitton、Dior、Fendi、Bottega Veneta到Valentino,各品牌的经典设计以及季节性款式都是她的心头好。而她也总能在王室的穿衣规范中,利用同色系或是异材质的包款搭配创造惊喜。
身为穆斯林的拉尼娅王后在穿衣上尽管有时受宗教限制,但她总能在规范之下以不同剪裁加上巧思,创造出不露出手肘膝盖,却又不过度保守的传统服装造型。
成长于阿根廷的荷兰皇后马克西玛,在西班牙的一场活动上认识当时仍是王储的亚历山大国王。除了母语西班牙文及英文之外,为嫁入王室而认真学习荷兰文的王后,在穿搭上混合了南美洲的缤纷色彩与王室的优雅传统。
因嫁入王室而移民荷兰的马克西玛皇后,平时也十分关注移民权益。热爱缤纷色彩的她,时常在穿搭中加入代表荷兰的橘色,拉近与国民的距离。
除了缤纷色系,马克西玛皇后也热爱各种中性色的混搭,除了订制礼服,兼具质感与实穿风格的COS也是王后的爱牌。
丹麦玛莉王妃与英国凯特王妃同样是平民出身,有着苏格兰血统并在澳洲长大的她,在悉尼的酒吧认识了丹麦王子,自此进入了丹麦王室。作为从现代国王到现今女王都强调朴实简约的丹麦王室一员,哥本哈根的居民有时甚至会看到王妃带着孩子们在街头骑脚踏车的光景!
相较于他国王室成员的奢华穿衣,玛莉王妃嫁入丹麦王室后,依然维持了家族的亲民作风。除了少数正式场合会穿上由丹麦设计师打造的定制礼服外,鲜少穿戴名贵服饰。但玛丽王妃的出众气质,加上善于运用配饰的好品味,依然让她能打造出优雅内敛的王室风格。在混搭平价品牌与配饰的穿衣哲学上,与凯特王妃十分相似。
尽管穿衣风格低调,但玛莉王妃对丹麦的第三大出口 —— 时尚 产业的支持却有目共睹。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时装周,时常可见到她的身影。
出生于伦敦的玛丽-珊图,原本是出身豪门的美国名媛,在与前希腊王储兼丹麦王子帕夫洛斯结婚后,也成为王室一员。但因希腊的君主制度在1973年被废止,她以王室身份出席公开场合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与设计师Valentino Garavani是多年好友的玛丽-珊图王妃,不只在婚礼上穿着这位设计师的作品,平时也常穿Valentino的服装。自2000年开始,这位兼具名媛与贵族身份的王妃开始发展同名童装品牌Marie-Chantal。
时常出入欧美名流社交场合的玛丽-珊图,2015年时曾参加奥斯卡会后派对,玛丽-珊图当时一身Alexander McQueen的缎面镂空洋装,穿出优雅又性感的风格。
不被王室头衔所限制的还有沙特阿拉伯的迪娜王妃,曾担任阿拉伯版《Vogue》总编的她,同时也是会员制高端选品店D'NA的创办人,在阿拉伯地区有着一群对她的品味深信不疑的死忠粉。
在嫁入沙特阿拉伯王室前,迪娜王妃是名道地的纽约客,移居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前,在纽约上西区定居一段时间。
今年33岁的泰国公主希里万纳瓦瑞,除了是王室成员外,还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倍受前国王宠爱的她,不但17岁就创立了个人品牌,同时也是时装周秀场的常见脸孔。
相较于多数王室成员优雅保守的穿衣取向,希里万纳瓦瑞公主向来敢于尝试流行单品。同时她也是Chanel、Louis Vuitton、Dior、Balmain等精品品牌的粉丝。
希里万纳瓦瑞公主的穿衣及设计风格中,可以看出泰国文化,以及被称为泰国丝绸之后的祖母的影响,公主本人也曾表示自己的家族是她创作灵感之一。
作者 | 陶婷 周奕航
编辑 | 韩忠强
2023年开年至今一个月时间里,香港富豪刘銮雄就上了两次热搜。
一次是1月3日。这一天,刘銮雄现身召开了90分钟的记者会,在谈论爱、背叛与金钱这些主题时,还澄清了自己目前与前女友吕丽君并无任何关系。去年年底,媒体拍到他与吕丽君“逛商场”,并传言刘銮雄要与其破镜重圆。
另一次上热搜是1月30日。这一天,传出刘銮雄要拍卖他的76只爱马仕包包的消息。这并不是刘銮雄家族首次将自有藏品进行拍卖。不过,重点是,这次拍卖的爱马仕包包,大家怎么看都眼熟。后来,有媒体扒出说,好像都是刘銮雄前女友吕丽君的。
这一切的一切,除了招揽吃瓜群众围观豪门秘事,搅动高奢市场的一池春水外,似乎都与刘銮雄“股市狙击手”这个名号无关。“刘銮雄现在的处境应该说比较微妙,过往大开大合的投资活动已经不再做了,而在股市和投资中赚过大钱的人,显然也是很难沉下心来做非常辛苦的实业,所以下一步刘銮雄怎么走还有待观察。”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市界。
发烧友的高奢游戏
这一次,香港富豪刘銮雄,是和他的爱马仕包一起登上了热搜。
1月30日,刘銮雄与苏富比拍卖行合作的《收藏之道:刘銮雄珍藏绝品手袋》第一部分网上专场开启。本次拍卖会上,刘銮雄将拍卖77件顶级手袋藏品,包括76只爱马仕(Hermès)和1只香奈儿(Chanel),总价值超过16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377万元),拍卖所得收益将捐出作为慈善用途。
苏富比官网显示,此次拍卖是亚洲史上最大型单一藏家手袋拍卖。藏品中包括数量稀少的Kelly(凯莉包),以及不同颜色和尺寸的Birkin(铂金包),皆为过去二十年手袋史上的重要限量版。
(不同估价的爱马仕包,来源:苏富比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刘銮雄是爱马仕骨灰级粉丝,收藏的包包高达1000多只。定于1月30日到2月9日进行拍卖的76只,只是其中一部分。第二部分将于今年7月举行。1月31日,很多人在网上围观刘銮雄这场高奢秀的同时,关于奢侈品包的讨论热度也直线上升。有网友表示:“我以为富豪不背的包都扔了呢,原来他们也处理闲置,只不过人家玩的是高端闲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刘銮雄这样的富豪之外,部分普通老百姓也在考虑利用奢侈品进行理财的可行性。近年来,随着大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奢侈品的认知也从“一个颇有距离感”的名词,过渡到了“具备高附加值”的商品。奢侈品已不再是高净值人群专属,尤其在近期理财市场持续波动的情况下,许多用户已摩拳擦掌,试图通过购买大牌包的方式,来实现财富增值。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具备保值和增值功能”的名牌包。看着奢侈品高昂的价格,甚至还有人因为没有提前布局而追悔莫及。“去年理财亏损的收益率,让我时常后悔当时没买个大牌包包,涨价速度妥妥跑赢基金的跌幅”。回想起自己的投资经历,小何感叹道。
“投资不如买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李婷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花了15万元入手了一只LV包包,拿回家里好好保养,三个月后以18万的价格转手。月收益率66%,我想不到什么样的理财产品能达到这样的收益率。”但并非所有人如同李婷一样幸运。
买包发烧友小橙,再三呼吁大家一定要“理性买包”,“我每次脑袋一热就买包,但处理闲置时才发现,每只包大概要亏损2000-6000元不等。即便是LV、古驰这样的大牌,差别也只是损失略少而已。指望二手倒卖涨价,除非运气好买到了经典的大大大大爆款。”
分析师路遥证实了这一观点,“虽然部分产品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是'奢侈品'的真正属性。具备保值和增值功能的包,往往是限量款或是私人定制款。因稀缺而宝贵,才是其内核所在。至于平常款式的奢侈品包,则因为核心资产属性较弱,保值能力十分有限。”
在现实生活中,想买到限量款包绝非易事。以爱马仕为例,如果想将一只限量款包收入囊中,首先要满足其配货要求(指品牌的捆绑销售,用户要购买服装、珠宝、鞋等其它产品,达到一定消费额度后才可能拥有的购买资格)。这样一套下来,大概需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据统计,本次刘銮雄拍卖所得超过1600万港元,在普通人看来已然是天价。但如果对照他庞大的收藏王国,这些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浮世大亨爱投资
从27岁起,刘銮雄就偏爱收藏品,其中包括艺术品、家具、红酒等,总价值预估超过了200亿港币。比如高更在塔希提岛的画作《清晨》,就是刘銮雄当年以3920万美元的历史天价买下的。刘銮雄庞大收藏价值背后,是这个浮世大亨的另类投资观。
初买收藏品时,刘銮雄觉得无所谓,只要东西好、漂亮,买得开心就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些东西增值惊人。100万至200万元买入的一件瓷器,在几十年后,涨到4000万至5000万元一件,“写字楼也涨不了这么多!”
刘銮雄的眼光也确实毒辣。以他曾收藏后被拍卖的唐三彩陶马为例,自2003年到2013年,这一对品相精美瓷器的拍卖价格,就从1576万美元增至4197万美元。十年时间,价格涨了200多万美元。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銮雄毫不掩饰自己将收藏当作投资手段的心。
他为自己各类艺术品投资估的回报是:中国瓷器最少100倍,中国画10-20倍,西洋画5倍,随着投资年限长短而递减,“大部分升值20至100倍。”不过,最近两三年,刘銮雄频频“割爱”,将私人珍藏的名画、佳酿、精品瓷器进行拍卖,仅2020年就收获超10亿元。
他有多爱收藏,就有多爱投资。从未受到系统性投资教育的刘銮雄,显然是个喜欢“另辟蹊径”的投资客。总结刘銮雄几十年的投资生涯,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向市界评价四个字“低吸高抛”。这种玩法不仅被刘銮雄用在收藏品上,更在早期就为他挣得“股坛狙击手”的名号。
刘銮雄在1985年至1987年三年间,先后向香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生意——能达科技、华人置业、中华煤气,以及香港大酒店四家上市公司发起挑战。这四家上市公司背后的家族,个个来头不小。“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勇气,让“初出茅庐”的他赚得名利双收。
比如狙击能达科技获利650万港元,中华煤气则让刘銮雄进账3400万港元,香港大酒店一役的收益更是高达136亿港元。不过,除了华人置业和中华娱乐置业保留作上市旗舰外,其它公司大多都被刘銮雄以高价,将股份卖回给了大股东。其中获益之大,常人难以想象。股市如此,地产也如此。
尽管1986年入主华人置业后,刘銮雄率领公司进军房地产市场,比如与保利集团等,在内地联合打造了北京丽京花园,以及北京希尔顿饭店,但由于刘銮雄的身体状况变化,以及外部一些原因,华人置业逐渐脱实向虚,由地产平台转向物业投资、证券投资等。
相同的配方,被刘銮雄玩得风生水起。也是趁股市低迷时,刘銮雄先后购买了很多优质资产,比如湾仔电脑城、尚翘峰、和香港当时最高的购物中心The one。而北京、上海的很多项目,“都是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地价很低的时候买下的,成都项目地块也是七年前买下的,光是土地就已经涨了4、5倍了。”刘銮雄曾回忆说。
(图源/视觉中国)
就这样,刘銮雄不仅躲过金融风暴,资产也实现逆市飞涨。他的个人身家从2007年之前的21亿美元,涨至2011年的65亿美元,到了2017年,刘銮雄的身家变成了155亿美元。即便是在市场下行的2022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他依然身家137亿美元,位列全香港第六。
这么多年来,刘銮雄巨量身家的维系,光靠投资物业、收藏品等是不够的,“他还收购处于危机中的企业股份,这种企业往往带有优质物业。当股票价值低于物业价值份额时,就可以通过私有化进行获利。物业在私有化成功后卖出去,回收的钱远高于私有化的成本”,黄立冲告诉市界,刘銮雄不仅很喜欢将公司私有化,他想私有化的公司,也一定会有很多不动产。
以黄立冲1998年担任财务顾问的百富勤为例,刘銮雄当年以非常低的价格,从破产的百富勤手里,买下了其持有的6429%的广生行股份。2004年11月,华人置业趁股市低迷时,和股东以每股125元私有化了广生行,“广生行下面有不少物业,包括广生行大厦等优质资产。”黄立冲向市界回忆道。
不过,作为刘銮雄的主要上市公司加投资平台,华人置业私有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起伏的百年老店
他的财富依然是雄厚,他的企业却面临挑战。
从2019年开始,物业资产逐步从上市公司剥离后,华人置业的地产业务几乎没有增长,利润主要靠投资收益,其在手商业地产项目,也大多只有管理经营权,享有控制权的只有位于香港的夏悫大厦、兴伟中心、广建贸易中心、鸿图道1号,以及位于北京的东方国家大厦和北京希尔顿酒店,还有位于英国的三个项目。
雪上加霜的是,华人置业在内房股以及债券的投资,近些年也遭遇滑铁卢。以曾让华人置业拿到195亿港元分红的恒大为例。2021年以来,恒大爆发流动性危机,股价一路下跌,华人置业多次出售其持有的恒大股票。同年11月底,华人置业公告称,假设所有余下恒大股份,将于2021年年底前售出,华人置业在入股恒大一事上,亏损将超过百亿港元。
内房股债券的投资,也伤了刘銮雄的心。根据2021半年报,华人置业合计持有27支债券,涉及恒大集团、佳兆业集团、中梁控股等。这一年上半年,持有债券给华人置业,带来309亿港元的未变现亏损。
在一连串失利后,刘銮雄妻子陈凯韵(甘比),华人置业新的掌舵人,也在2021年祭出大招,比如以送员工房子、股份等来挽救公司,但这最终没能让华人置业的业绩实现逆转。就在这家老店走到99个年头的2021年,甘比试图通过私有化方案进行回血,寻求退市的原因是:股票交易流通量低,加之业绩持续下滑。
股价便宜之时,散户可能觉得值得,便积极买入。但对刘銮雄这样的资本猎手来说,这是最容易狙击的天赐良机,只要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在市场吸纳一些华人置业股票,然后提出购回所有股本,这一杠杆收购技巧,是刘銮雄最为擅长的。
早年间,在刘銮雄实控华人置业的1989年和1991年,他就两次提出私有化。每一次提出私有化方案背后,是刘銮雄出价低于公司当时每股资产净值的事实。这也是甘比掌控华人置业时的特色。
(图源/视觉中国)
以华人置业2021年10月初披露的私有化方案为例。方案中提到,华人置业计划以每股4港元,回购公开市场约25%的公众持股,总代价约1908亿港元。这份私有化方案的回购价格,略高于华人置业当时股价,但较6月底时每股资产净值的1299港元折让近七成。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28日,华人置业疑似实际控制人为陈凯韵、刘仲学(刘銮雄儿子)、刘秀桦(刘銮雄女儿)。股权架构显示,华人置业顶层控股股东,为Solar Bright Limited,该实体是陈凯韵控制的一只信托基金。
据财新报道,华人置业的股票,均登记在刘銮雄未成年的子女名下,陈凯韵是子女的信托人。如果完成私有化,Solar Bright Limited将全资持有华人置业,所有股份都将由陈凯韵控制。不过,这一次,大部分股东仍没有买账。
华人置业2021年12月17日召开计划会议及股东特别大会,就私有化议案表决。出席股东共有74人,只有10人赞成计划,64人反对。这也就意味着,这起表决,有超八成的股东,投了反对票。“这一次是私有化的最佳时机(业绩差、估值低),只可惜错过了。”黄立冲感叹道。
时至今日,华人置业该何去何从?“未来做的是被动投资,它会逐步出售手上的物业,把现金回收,然后再采用利息分派的形式给股东。随着业务和物业的出售,华人置业会越来越变成一家以持有现金为主的公司。”黄立冲向市界分析指出。
资本的流转,从来不会因一个人、一家企业而停下脚步,刘銮雄却因为一个人而罕见发声了。在1月3日的90分钟记者会上,刘銮雄谈的是钱事和情事,并没有谈投资,也没有提他的商业。这一刻,70多岁的刘銮雄,唯一的心愿就是,“放过我吧,我现在就想安安静静过点小日子。”
如今,华人置业已过百岁生日之际,尽管因76只爱马仕包包,刘銮雄又一次登上热搜,但那些轰轰烈烈的大日子,他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文中除柏文喜、黄立冲外,其他为化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