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昆虫是一种叫“白蛾蜡蝉”的若虫。
白蛾蜡蝉是同翅目、蜡蝉科的昆虫,属于不完全变U态昆虫。主要危害龙眼、芒果、黄皮、葡萄、荔枝、柑桔、番石榴、扁桃等果树和庭院花卉。成虫和若虫会刺吸植物的汁液,使植物变得衰弱,造成落果或品质变劣。白蛾蜡蝉是多种果树及经济林树木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白蛾蜡蝉的若虫会跳跃,若虫稍有惊动即跳跃而去。
白蛾蜡蝉的若虫腹部能分泌出来白色的腊丝,这种白色絮状物近看似鸡毛趴在植物上,远看又像白色的小花,但它们是有毒的,如果用手触摸,会导致浑身发痒。
白蛾蜡蝉若虫
成虫体长6~75毫米,翅展16~18毫米。头胸部黑褐色至烟褐色,前翅褐色至烟褐色,前缘近端部2/5处有一近圆形透明斑,斑的下方有一较大的不规则透明斑,顶角和外缘处还有三个透明斑。翅面上散布白色蜡粉。后翅黑褐色,半透明,有数个小透明斑。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
若虫乳白色,略呈梭形。腹部末端有白色蜡丝三条。
每年发生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5月间陆续孵化,危害至7月下旬开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成虫经20余天取食后开始交配,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产卵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期。白天活动危害,若虫有群集性,常数头在一起排列枝上,爬行迅速,善于跳跃;成虫飞行力较强且迅速,产卵于当年发生枝木质部内,以直径4~5毫米粗的枝背面光滑处落卵较多,产卵孔排成l纵列,孔外带出部分木丝并覆有白色棉毛状蜡丝,极易发现与识别。成虫寿命50~70天,至秋后陆续死亡。
柿广翅蜡蝉在湖北省武汉市和宜昌市一年发生2代。据1984年在宜昌观察,第一代若虫于4月8日开始孵化,16~18日进入孵化高峰期;6月4日始见第一代成虫羽化,6月中、下旬进入羽化盛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第二代若虫于7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达高峰;第二代成虫于8月中旬开始羽化,8月下旬达高峰,9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中旬达高峰。
柿广翅蜡蝉以卵块在木本植物,如柑橘、柿、女贞、黄杨、樟树、油橄榄、栀子90等余种嫩枝条、叶柄或叶背主脉上越冬,其中以柑桔类、柿、女贞为主。据在温州蜜柑上调查,越冬卵分布在枝条上的占584%,叶背主脉占40%,而叶柄上则较少。
成虫的寿命,最长为10天,最短为4天,一般为7~8天。成虫极善跳跃,且跳跃多于飞翔。成虫的迁移扩散能力很强,在天气晴朗的傍晚,常可见成虫随风飞翔,尤其以高层建筑物上多见。成虫具有趋光性,在白炽灯和日光灯下常可见到成虫。成虫交配大多数在17时至18时左右进行。交配时间在几十秒钟至数分钟不等。外界惊扰对其交配几乎没有影响。
雌虫在交配后数小时即行产卵。产卵时先用产卵器绕枝梢或叶背主脉左右滑动,以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入木质部中。全天均可产卵,但以傍晚最盛。卵呈块状,产完一块卵约需1~4小时,以2小时左右居多。每雌最少可产卵3块(56粒),最多达7块(130粒),一般产5块(93粒)左右。产卵期4~6天。产卵部位,第一代主要产在春梢上,第二代则主要产在夏、秋梢上,以叶背主脉上居多。
新产卵地表面常有雌虫分泌的白色棉絮状物覆盖,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风雨的侵蚀和寄主植物的增生,使覆盖物脱落,卵块外露。卵初产时白色,后渐变绿,最后呈灰黑色,临近孵化时,红色眼点明显可见。
卵的历期,越冬卵最长可达230天,最短175天,一般在190天左右。第二代卵的历期短,一般在45天左右,最长52天,最短38天。
若虫全天均可孵化,但以上午最多。孵化时,从卵粒外露的一端破椭圆形卵盖而出。卵的孵化率可达90%。初孵若虫体白色,善爬,腹末光滑,但经若干小时后,腹末即分泌出一丛棉絮状的蜡丝,体色变绿并善跳。柿广翅蜡蝉若虫期共4龄。体色随虫龄的增加而逐步加深,并在头、胸部出现褐色斑点,3龄后尤为明显。
初孵若虫常群集于卵块周围的叶背或枝梢,到3龄后才分散到嫩叶、枝梢、花蕾上吸食,4龄时食量大增进入为害高峰期。第一代各龄若虫的历期,1龄16~18天,2龄12~16天,3龄7~10天,4龄13~17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