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原文: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翻译及注释

翻译 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著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 1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2霜日:指秋天。一说秋天的太阳。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an):沾染,沾取液体。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3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鸣鞘声:刀剑出鞘声。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4有无中:若有若无。5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 南宋 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6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7酒阑:饮酒将尽。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赏析一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沧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像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 南宋 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 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 南宋 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八月开始驻在荆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荆州处于南宋国防的前线,故《宣城张氏信谱传》称:「荆州当虏骑之冲,自建炎以来,岁无宁日。公(孝祥)内修外攘,百废俱兴,虽羽檄旁午,民得休息。」据词原题及「霜日明霄」等语,推定这首词应当是乾道四年冬作于荆州。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赏析二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在荆州,这首《浣溪沙》,就是这时候写的。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张孝祥约著友人马举先登上荆州城楼。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可是如今却成了边塞之地,这本身就够让人痛心的了。具有满腔爱国热忱的张孝祥,面对破碎的山河,哪里还有心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更何况极目远望,看到的不过是烟尘滚滚,战旗飘舞的战场,再听到那撕裂心肺的马鞭声,作者的心情自然就更加沉痛了。上边写景,逼真地烘托出「边塞」的气氛、作者的心情。

 下片直写作者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已是遍地烽火,「万里中原」的大好河山还在烽火以北遥远的北方,想起中原故土,想起中原的遗民,作者感慨万端,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可是,「一尊浊酒」又怎么能将满腔悲愤抑制下去呢?喝完了酒,面对萧瑟的秋风,作者终于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只有六句,四十二个字,却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作者的艺术技巧,由此也可见一斑。

诗词作品: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诗词作者: 宋代 张孝祥 诗词归类: 宋词精选、豪放、边塞、写景、爱国、感概

1 霜降小知识

2 霜降节气小知识

3 霜降的小知识

霜降小知识 1霜降的习俗有哪些

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

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

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

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 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 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

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2有哪些霜降节气养生的知识

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最低气温可达到零摄氏度左右。

俗语有“霜降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

保健专家特别提醒,秋天人体皮肤易干燥、脱屑,贴身衣服应定期换洗。手足保养上,要保持双脚干爽。

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宽松些,袜子要透气护肤。 霜降时节,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并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此时节,由于天气寒冷,很多人喜欢赖床贪睡。对此,保健专家解释,早晨卧室中积蓄着肌体一夜排出的废气,空气污浊,影响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加上空气中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粒,会使人更易发生感冒、咳嗽、咽炎、便秘等。

睡眠时间过长,还有可能降低心肌及全身肌肉收缩力,破坏心脏活动和休息的规律。 长期下来,人体体质会变差,容易生病。

因此,霜降时节要避免赖床不起,宜早睡早起,养成规律。

3霜降节气常识中菊花会习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霜降时节,秋菊盛开,民间在这时会举行菊花会,以表示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天宁寺、陶然、龙爪槐等地是北京文人们举行菊花会的地方。菊花会的菊花或是散盆摆放,或是数百盆四面堆积成塔,称为“九花塔”,红、黄、蓝、白、墨、黑、紫,色彩缤纷。

菊花的品种不仅多而且很多都是珍品,如紫凤双迭、映日荷花、墨虎须、粉牡丹等。文人墨客在菊花会上泼墨作画、吟诗作对,傍晚时分才会离去。

一些富贵人家会在家中举办菊花会。霜降前,他们捜集数百盆珍品菊花,摆放在家中,也会搭菊花塔。

并在菊花塔前摆上酒菜,家人按长幼顺序,作揖鞠躬拜祭菊花神。然后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吃米糕、饮菊花酒、泼墨作诗,自娱自乐。

4霜降的注意事项

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太阳黄经达210度时,开始霜降节气。此时气候渐冷开始出现初霜冻。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霜降节气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冷空气活动的预报,适时添加衣服。农村要抓紧有利天气,搞好秋收秋种。

5关于节气都有哪些小知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搜索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霜降节气小知识 1有哪些霜降节气养生的知识

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最低气温可达到零摄氏度左右。

俗语有“霜降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

保健专家特别提醒,秋天人体皮肤易干燥、脱屑,贴身衣服应定期换洗。手足保养上,要保持双脚干爽。

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宽松些,袜子要透气护肤。 霜降时节,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并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此时节,由于天气寒冷,很多人喜欢赖床贪睡。对此,保健专家解释,早晨卧室中积蓄着肌体一夜排出的废气,空气污浊,影响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加上空气中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粒,会使人更易发生感冒、咳嗽、咽炎、便秘等。

睡眠时间过长,还有可能降低心肌及全身肌肉收缩力,破坏心脏活动和休息的规律。 长期下来,人体体质会变差,容易生病。

因此,霜降时节要避免赖床不起,宜早睡早起,养成规律。

2霜降的注意事项

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太阳黄经达210度时,开始霜降节气。此时气候渐冷开始出现初霜冻。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霜降节气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冷空气活动的预报,适时添加衣服。农村要抓紧有利天气,搞好秋收秋种。

3关于节气都有哪些小知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搜索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4明天是农历"霜降"那位专家帮忙讲一下有关"霜降"的知识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指初

霜降

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为欣赏枫叶的好时机。《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1]

5霜降节气有什么习俗

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胶,吃柿子后总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所以在吃柿子后应该马上喝几口水,或及时漱口。

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6霜降节气要注意什么呢

霜降节气要注意: 1、注意脚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 老人常说:“寒露脚不露”,就是告诫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

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特别容易受到冷 的影响。 专家提醒,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人体抵抗力下降。

呼吸道对冷空气 最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 邪乘虚而入。轻则引起外感咳嗽,重则可使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发作。

寒露时的多变气候,使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 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加重。

寒露过后,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并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秋季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养生,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必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发病的危险。

2、要防寒也要补阳 入秋后,人体的阳气处于相对弱的状态,如果不注重保暖,那么寒气加重,一些病症就会出现,比如打喷嚏、流鼻涕等。 一个现象值得一提,有一些年轻女性,这个节令了还穿着短裙或是露脐装,虽然自己不觉得冷,但这样其实是很不好的。

女性腰腹部的保暖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寒气入侵,一些妇科疾病也会乘虚而入。而且关节处如果长期暴露在外,老了也容易得关节疾病。

霜降到冬至的这段时间里,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食疗来补足阳气,驱走寒气,比如当归、桂圆、生姜都是很好的食材。一早起来喝一碗生姜汤,对身体很有好处。

大家还可以试着做一些滋补汤,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对补阳很有帮助。 除了食补,一些物理疗法也有补阳的功效。

养生专家教给大家一个办法——温灸。将艾草点燃后,熏身体的一些穴道,如熏足三里穴位(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能够起到养胃的作用。

艾草烟熏神阙穴位(腹中部、脐中央),有补肾阳的功效。

7霜降节气常识中祭旗神习俗的来历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朝廷会在霜降日举行祭旗神仪式和阅兵大典。

阅兵大典上要举行骑术表演,骑兵会在马上展示各种惊险的特技表演。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有记载:“霜降日,帅府致祭旗纛(古代军队的大旗)之神,因而张列军器,以金鼓导之,绕街迎赛,谓之‘扬兵’。

旗帜、刀戟、弓矢、斧钺、盔甲之属,种种精明,有飙骑数十,飞辔往来,逞弄解数,如1双燕绰水' ‘二鬼争环’‘隔肚穿针’‘枯松倒挂’‘魁星踢斗’‘夜叉探海’‘六臂哪吒’‘玉女穿梭’‘担水救火’之属,穷态极变,难以殚名,腾跃上下,不离鞍蹬之间,犹猿揉之寄木也。”清朝时仍会举行这个活动,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引》中曾说:“霜降节祀旗纛神,游府率其属,枯盔贯错,刀矛雪亮,旗帜鲜明,往来于道,谓之‘迎霜降’……”。

霜降的小知识 1霜降的注意事项

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太阳黄经达210度时,开始霜降节气。此时气候渐冷开始出现初霜冻。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霜降节气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冷空气活动的预报,适时添加衣服。农村要抓紧有利天气,搞好秋收秋种。

2有哪些霜降节气养生的知识

1。

运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一片秋高气爽的景象,此时肺金主事,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可选择登高、踢球等运动。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也可选择广播体操、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球类运动等。 气温越来越低,最好等太阳出来或比较暖和的时候出门锻炼,如果活动量大出汗热了,应该解开衣扣,让身体慢慢降温。

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霜降节气运动后应多吃防秋燥的梨、苹果、白果、洋葱、萝卜等食物,预防呼吸道疾病。

要注意保暖,防止因局部保暖不当等造成的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 2。

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 霜降过后,小草开始慢慢枯黄,树叶也开始渐渐飘落,触景生情,人们会变得忧思起来。 心理专家介绍说,秋天是各种情绪病高发时节。

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要经常参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登山、旅行等,在这些活动中,多与他人交流沟通。

3霜降节气常识中菊花会习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霜降时节,秋菊盛开,民间在这时会举行菊花会,以表示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天宁寺、陶然、龙爪槐等地是北京文人们举行菊花会的地方。菊花会的菊花或是散盆摆放,或是数百盆四面堆积成塔,称为“九花塔”,红、黄、蓝、白、墨、黑、紫,色彩缤纷。

菊花的品种不仅多而且很多都是珍品,如紫凤双迭、映日荷花、墨虎须、粉牡丹等。文人墨客在菊花会上泼墨作画、吟诗作对,傍晚时分才会离去。

一些富贵人家会在家中举办菊花会。霜降前,他们捜集数百盆珍品菊花,摆放在家中,也会搭菊花塔。

并在菊花塔前摆上酒菜,家人按长幼顺序,作揖鞠躬拜祭菊花神。然后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吃米糕、饮菊花酒、泼墨作诗,自娱自乐。

4霜降的习俗有哪些

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

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

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

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 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 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

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5关于节气都有哪些小知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搜索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晚上不可以使用日霜,日霜晚霜区别如下:

1、防晒能力

专业的日霜产品一般会含有防晒剂,具有轻度防晒能力。还有些日霜成膜剂的含量要高一些,在皮肤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的效果比普通面霜好一些,起到隔离彩妆的作用。

晚上肌肤处在黑暗的环境中,不用考虑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所以,晚霜就不用考虑防晒的需求,不会添加防晒剂,没有防晒的作用。

2、清爽程度

白天温度比晚上高,人体也要应对各种社会活动,新陈代谢快,皮脂和汗液分泌量大,会在皮肤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水分蒸发和外部环境对肌肤的伤害。这时肌肤对面霜滋润度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强烈。日霜就相对清爽一些。

晚上温度比白天低,肌肤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新陈代谢变慢,皮肤皮脂和汗液的分泌量减少,皮肤的水分更容易流失。这时就需要滋润度和保湿效果更好的面霜产品更好的保护肌肤。所以,日霜相对晚霜要清爽一些,晚霜滋润度更高,要稍微油一点。

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日霜比晚霜清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一个品牌、同系列的产品日霜要比晚霜清爽。不同品牌之间的产品,就不能根据日霜和晚霜判断清爽度了。

3、活性成分含量高低

有研究表明,晚上是肌肤的黄金修复期,11点至凌晨5点是皮肤细胞生长和修复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细胞分裂的速度比平时快8倍左右,肌肤对营养的需求非常迫切,吸收能力也比白天好很多。

有些成分具有光敏性,见到紫外线容易氧化分解,虽然也可以添加在日霜中,但需要很多保护措施,还要做好防晒。而晚上没有光,晚上使用的晚霜就没有这种顾虑。这些成分添加在晚霜中,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扩展资料

日霜产品中含有防晒剂,比较注重对外部环境的防护,而晚上没有光线,皮肤所处的环境也比较稳定,晚上使用日霜就没有必要了。日霜中的防晒剂不但没有用,还有可能对肌肤造成负担。因此,不建议晚上使用日霜。

晚霜相对比较滋润,营养成分的含量比较高,但没有防晒能力。如果单独使用专业的防晒产品,白天使用晚霜也不会油腻,晚霜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白天使用的。

参考资料

凤凰网 _7大重点告诉你 护肤品为啥不可混用

州市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杭州市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杭州市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局部地区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时间上和持续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出现冷热干湿异常,导致灾害性天气。

一、日射和日照

杭州市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 1800~2100小时,日照百分率(某时段内实际日照时数与该地理论上可照时数的百分比)41~48%。在地域分布上,平原多于山区。桐庐、富阳以北,萧山、余杭及市区的东北部,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8千卡/平方厘米以上,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大于45%,为全市高值区。市域中部的河谷平原、新安江库区及临安县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06~108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95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左右。丘陵山地,因地形遮蔽和云雾、热雷雨较多,光照较差,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一般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时数不足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41%,在山垄窄坞,日射和日照只有平原的70%左右。

据天目山气象站观测,山区的日射和日照,在海拔500米以下,随地势的升高而变弱,变短;海拔500~1000米,因云雨较多,出现最低值;海拔1000米以上,随地势升高转而变强、变长。杭州市日射和日照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半年(5~10月)的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均大于冬半年(11月~次年4月)。其中,盛夏7、8两月,日射强、日照长。除山区外,全市大部分地区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25~14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30~26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5~60%或以上。冬季日射弱,日照短,12月~次年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量都在6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时数不足15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50%。春(3~4月)、秋(9~10月)两季为过渡季节,日射和日照量居中,相比之下,春季阴雨天气较多,各值比秋季要小。只有天目山顶部例外,除7、8两月,冬季各月平均日照时数也多,11月~次年1月各月日照百分率均超过50%。

二、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杭州市年平均气温153℃~17℃。地域分布上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区。全市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寿昌盆地和梅城盆地,在17℃以上;中部建德乌龙山以北和分水江两岸河谷平原以及东北部平原,为160~169℃;西北部临安昌化、於潜河谷平原和低丘谷地为150~159℃;天目山、昱岭、白际山和千里岗等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下。全市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天目山顶部,为89℃。一年中,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一般30~50℃(南北温差2℃左右),山区低于3℃;以7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80~290℃(南北温差1℃左右)。天目山顶部的月平均气温,1月份偏低6℃,7月份偏低9℃。春秋季为气温转换季节,其中4月回温最快,月平均气温比3月高6℃;秋季至初冬降温最快,10月、11月平均气温下降在55 ℃以上,以气温论,1、4、7、10月分别代表杭州市的冬、春、夏、秋四季。

(二 )山地气温直减率。山区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但受地形、坡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在中山地带气温直减率(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的下降值)一般是低层大于高层,南坡大于北坡,夏秋季大于冬春季。但在新安江水库区附近,受水体调节,气温直减率变化较为复杂。另外,山间盆地冬半年冷空气容易下沉积聚,晴夜辐射冷却作用又十分强烈,常形成“冷湖”和逆温(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增加)现象。天目山南侧全年逆温的出现频率达67%左右。按高度不同,大致可分为两个逆温层:第一层,海拔150~500米,平均强度大于07℃/100米;第二层,海拔800~1100米,平均强度约03℃/100米。

(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建德和临安昌化为全市两个高温中心,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4℃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429℃(1971年7月31日)和419℃(1966年8月6日),同期,钱塘江两岸海滨平原气温较低,月平均最高气温低于33℃,极端最高气温为38℃左右。杭州市区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21℃(1930年8月10 日)。西北部临安昌化是全市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1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13℃。但极端最低气温却常出现在南下冷空气能够长驱直入的东北部平原,1977年1月5日,萧山有-150℃的低温记录,比西北部低丘谷地还低近2℃。南部新安江水库区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19℃和—80℃,是全市冬季最暖和区域。天目山顶最热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238℃,极端最高气温也仅306℃;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61℃,极端最低气温-202℃(1967年1月16日),均为全市最低。杭州市区1951—198 5年出现的最低气温为-96℃(1969年2月6日)。

(四)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杭州市平均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为238~249℃。北、中部平原区年较差较大,在245℃以上;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及梅城盆地年较差较小,一般不超过240℃。年平均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7 9~110℃。此值山垄谷地较大,临安昌化达110℃;低丘谷地一般,为90~ 100℃;东北部平原地区较小,80℃左右。全年,各月平均日较差值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区的平均年、日较差通常较小,天目山顶部分别为225℃和73℃,属全市最小。

(五)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杭州市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中下旬,终霜日出现在3月中旬前后,无霜期一般为230~260天。富阳以北的谷地冷空气容易侵入,初、终霜日比其南部地区分别提早5~10天和推迟10~15天,无霜期也相应缩短20天左右。特别是北部临安昌化的河谷山垄地带,冷空气的平流冷却作用和地表夜间辐射冷却作用较强,又易于叠加,初霜日早而终霜日迟,无霜期较短,仅为232天左右。南部新安江水库附近的建德、淳安初霜日最迟,终霜日最早,无霜期可达254~263天。全市有霜日数各地一般为23~26天,北部河谷平原多于滨海平原,滨海平原又多于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山区全年气温较低,初霜日提早和终霜日推迟。天目山顶部初霜日平均为11月1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4日,无霜日平均仅209天左右。

(六)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和积温。杭州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分别出现在3月下旬~4月初和11月中下旬,持续日数230~250天;≥10℃积温4700~5700℃。南部新安江水库区、河谷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20~25日,持续日数240天以上,≥10℃积温5300~5700℃ ,为全市热量条件最好地区;中部河谷平原和东北部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25~31日,持续日数235~240天,≥10℃积温5000~ 5300℃。西部低丘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区≥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底至4月初,持续日数230~235天,≥10℃积温4700~5000℃;西北、西南部中低山区≥10℃初、终日的平均日期分别出现在 4月3日以后和11月11日以前,持续日数少于230天,≥10℃积温不足4700℃,为全市热量条件最差地区。

三、降水

(一)平均降水量和雨日。杭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间,年雨日130~160天 。但在环流和地形影响下,各地降水量和雨日多寡悬殊,其分布总趋势是自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自河谷平原和新安江水库区向丘陵山地递增。市域西北部、中部、西南部山区,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雨日大于160天,为多雨区。特别是天目山东西两边的市岭和双石,昱岭东北部马山,白际山东侧的陈家村、樟村、千里岗的白马、西岭和建德大坑源等地,年平均降水量多达1800毫米以上,雨日超过165天。临安、富阳以南沿江至寿昌盆地、梅城盆地及新安江水库区年平均降水量1350~1500毫米,雨日145~155天。东北部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下,雨日少于150天,为全市少雨区。萧山、余杭的滨海、水网平原,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200毫米,雨日不到140天。

(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杭州市全年有两个雨季和一个多雨时段。第一个雨季自5月初前后开始,6月底至7月上旬结束,俗称梅汛期,多由极锋(梅雨锋)北移,雨带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停滞而产生。该时段内,雨量集中,有大到暴雨出现,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25~31%。多雨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至西北部山区,平均都在500毫米以上。第二个雨季出现在8月底到9月底,因受台风或极锋南移影响所致,俗称台风秋雨期,平均降水量120~22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8—13%。多雨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和东北部平原。天目山东侧为台风暴雨的频发中心,平均在200毫米以上。此外,3~4月为一多雨时段,称春雨期,平均降水量200~30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13~23%。7、8月和10月至次年2月为两个相对干季。前一干季为盛夏伏旱期,即夏干期,全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夏季风极盛,高温少雨,除西北部天目山区和中部昱岭山区平均降水量超过350毫米外,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为250~300毫米,东北部平原沿钱塘江河谷到新安江水库区降水量最少,平均在250毫米以下,后一干季为冬干期,因受蒙古南下的极地大陆干冷气团影响,连续五个月的平均降水量仅300~400毫米,占年总量的20~27%。

(三)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年降水相对变率。杭州市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 量的相对变率(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各年降水量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为12~17%。其中临安、淳安、建德西部和西南部、萧山东部多在15%以上,其它地区为12~15%。全年各月的相对变率以3~6月最小,为25~35%,说明春雨量和梅雨量相对稳定,而常年3~6月降水量为年降水总量的一半,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涝和湿害。7、8两月降水较少,相对变率较前期有所增加(35~50%),故易出现伏旱,只在台风降水和9月秋雨影响下,旱情才得以缓和或解除。10月至次年2月冬干期,降水多寡悬殊,相对变率最大(50~80%),常出现“燥冬”或“烂冬”年份。

(四)暴雨日的分布。除冬季外,杭州市各地都可能出现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年平均2~5天。6月为最多,9月次之。暴雨日的地域分布,以东北部河网平原、滨海平原为最少,年平均2天左右;中部和南部的低丘谷地及新安江水库区年平均3~4天;山区最多,年平均都在4天以上,几个暴雨中心均达到或超过5天。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各地年平均少于2天。其中,东北部平原区和新安江水库区在05天以下。日最大降水量,梅汛期西部山区可达200毫米上;台风秋雨期有超过300~400毫米的特大暴雨,每每出现在天目山东侧和东部平原。

四、蒸发和湿度

(一)蒸发量。杭州市年平均蒸发量为1150~1400毫米。地域分布上南部大于北部,新安江水库区附近的建德、淳安达1350毫米以上,天目山南侧的临安镇在1150毫米以下。全年蒸发量季变特点明显。全年以夏季(6~8月)为最大,盛夏7、8两月晴热少雨,月平均蒸发量高达170~230毫米。春(3~5月)、秋(9~11月)两季次之,平均月蒸发量75~150毫米。冬季(12月~次年2月)为最小,1月的月平均蒸发量一般不超过50毫米。

(二)相对湿度。杭州市年相对平均湿度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5~85%,大致上北部大于南部。萧山、余杭、临安和富阳夏秋季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为80%左右,淳安、建德和桐庐等地大多低于80%。全年相对湿度以梅汛期(6月)为最大,月平均湿度在80%以上,以冬干期(1月)为最小,一般月平均不超过78%。天目山顶部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最为明显,7、8两月高达90%左右,为全市最大;12、1两月低于65%,为全市最小。

五、风和气压

(一)风

风向。杭州市北、中部平原地区和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的盛行风向具有显著的季风性特点,随着冬夏季节转换,最多风向也呈反向(交角120°以上)变化。每年2、3月(冬春之交)风向开始由偏北转为偏东,继而又转向偏南;6月(初夏)起盛行南——西南风;8月(盛夏)偏东风增多;9月(入秋)至次年2月,乃至整个冬半年偏北风占较大优势,其中,1月前后,北——西北风尤为盛行。以上规律在天目山顶部表现最为著。

在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因受局部地区地形干扰,盛行风向具有地方性特点。建德、淳安及临安昌化全年盛行偏东风,临安东部春季以东北风为最多,夏、秋、冬三季基本以西南风为主。

全市各地月最多风向的出现频率一般为10~25%,冬夏季较春秋季要大。

风速。杭州市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在13~24米/秒。东北部平原和新安江水库区地势平坦,年平均风速较大,都在2米/秒以上,尤其是钱塘江两岸的滨海平原,年平均风速超过3米/秒。低丘谷地,特别是与风向正交的山垄狭谷里,风速较小,如临安、昌化,年平均风速仅13米/秒,静风频率高达52%,比其它地区偏多20~30%。山顶、山冈和迎风山坡的风速远比平原地区要大。天目山顶年平均风速达63米/秒,静风频率低于4%。

各地月平均风速在11~27米/秒之间。通常冬季风速较大,夏季较小。中、北部地区春季风速略大于秋季,南部新安江水库区附近则相差不大。

各地年最大风速和月最大风速,一般在10~20米/秒之间,天目山顶可25~30米/秒。冬春两季的大风主要是北方冷空气(寒潮)南下时出现,多呈北——西向;而夏秋季的大风常受局部地区强对流(热雷雨、飑线等)和台风影响,风向较乱。�

(二)气压

年平均气压。据杭州市气象台观测站1961~1980年记录,杭州市区的多年平均气压为10116百帕,低于标准大气压101325百帕。1953年和1970年出现最高年平均气压10165百帕,1974年出现最低平均气压10109百帕。年际平均气压最大差值为56百帕。

月平均气压。一年中,杭州市区月平均气压随月平均气温变化,最低的月平均气压出现在7月,为9992百帕,最高月平均气压出现在12月和1月,为10216百帕。

气压的极端变化。冬季受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强寒潮)侵袭,气压出现极大值,1981年12月2日杭州市区受冷高压影响,气压陡升到10382百帕;秋夏之交受强台风影响,气压出现极小值,1956年8月2日晨,杭州市区受强台风影响,气压剧降到9587百帕,以上极值均为40年所未遇。

六、四季

按气候学指标(5天为1候,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划分,杭州市四季分明,时间分配上,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

(一)春季

始于3月第四候至第六候,终于5月第五候至6月第一候。历时68天左右,始日和终日均南早北迟,前后分别相差10天和7天左右。每年开春后,冷暖气流交替加剧,受气旋及锋面活动影响,风向多变,但以偏东风为主;天气乍寒乍暖,气温变幅较大;雨水增多,晴雨不定;故杭谚有“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之说。四月“清明”时节,当较强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连续低温阴雨的“倒春寒”天气。春末,时有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春季平均气温17℃左右,降水量330~450毫米。

(二)夏季

始于5月第六候至6月第二候,终于9月第三候至第五候。历时115~120天。始日南早北迟,终日南迟北早,前后相差5~7天。初夏,随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北上西伸,偏南风日益增多,暖湿气流十分活跃,受“梅雨锋”影响,阴雨连绵,温、湿并升,但风力较小,天气闷热。此时,正值黄梅成熟而物品易霉时期,俗称梅雨期或霉期。因雨量集中,且暴雨频繁,时有洪涝发生。7月上旬起,梅雨先后停止,各地进入盛夏期,直至8月下旬,夏季风极盛,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除有局部雷阵雨外,多晴热天气,为全年相对干热期。因持续高温少雨,日照强而蒸发大,而形成干旱。其间也常受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出现暴雨和大风天气。夏季平均气温26~27℃,降水量530~630毫米。

(三)秋季

始于9月第四候至第五候,终于11月第四候至第五候,历时约63天左右。始日和终日均北早南迟,前后相差5~7天,“秋分”前后,北方冷空气迅速南下,风向偏北,气温下降较快,易出现秋季低温;有时,冷暖空气流再度交替,会产生一段降雨过程。10月中旬至11月,在蒙古大陆冷高压脊前部控制下,气层稳定,雨水明显减少,常出现云少日照多,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小的秋高气爽天气。晚秋,冷空气较强时,会出现初霜。秋季平均气温16~17℃,降水量140~200毫米。�

(四)冬季

始于11月第五候至第六候,终于次年3月第三候至第五候,历时110~120天。始日北早南迟,终日北迟南早,前后相差5~10天。初冬,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偏北风日益增强,气温急剧下降。1月,冬季风最盛,受蒙古冷高压控制,以晴冷天气为主。“立春”过后,冬季风有所减弱,气温缓慢回升,而雨雪逐渐增多。在强冷空气或寒潮侵袭时常产生大风和强降温天气,有时也会出现严重的冻害和雪害。冬季平均气温6~7℃,降水量260~290毫米。

杭州市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区气候与平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降低,千米高程以上地方大多没有明显的夏季,冬季可以长达半年之久,开春要推迟一个月左右,入秋约提前40天。降水量一般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大,在海拔1000~1200米处,达到最大值,年平均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再往上降水量却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减小。

七、地区差异

杭州市南部和北部气候差别甚大。南北年平均气温约相差25℃,≥10℃的活动积温相差约1000℃,降水量相差约700毫米,年日照时数相差300小时以上。杭州市山区面积大,有些山地地势较高,气候的垂直差异非常明显,还形成复杂多样的立体小气候。

根据杭州市气温、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和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地形、地貌特征,全市可分为5个气候区。

八、城市气候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杭州市区的城市气候效应日趋突出,光、热、水、风等各气象要素与市郊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气候环境有所恶化。

(一)大气消光作用

杭州市区1971~1980年日平均太阳总辐射量2684卡/平方厘米,日平均日照时数49小时/日,比同纬度乡村慈溪庵东分别偏少86% 和125%。其中,春季(3~5月)偏少值分别为107%和137%。

(二)热岛和逆温层

热岛效应。杭州城区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最低气温128℃,比城郊笕桥机场分别高出03℃和08℃。这种热岛效应在城区中心地段小营巷反映更为明显,1980年5月至1981年4月,每日各定时气温都高于城郊,其差值即热岛强度,冬季12月最大,达14℃;夏季8月最小,约08℃;年平均09℃。全年日平均热岛强度以05~15℃的出现频率为最大,约占全年总日数的75%左右,小于05℃和大于15℃的出现频率分别占15%和10%。

低层逆温层。大气中的逆温层常能阻止层内或层下空气上升,遏制对流云的发展。据1975~1978年每日两时次(7时和19时)探空资料统计,杭州城区上空500米以下低层逆温层的年平均出现频率7时为35%,19时为17%。全年以春季出现最多,秋季出现最少。7时和19时逆温层年平均厚度分别为2640米和1985米,冬季底高相差100~150米,厚薄相差50~100米;年平均强度分别为075℃/100米和057℃/100米,均以冬季为最强。

(三)雨岛和干岛

杭州城区的凤山门1971~1980年平均降水量13909毫米,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各为68和43,比城郊分别增多77%,333%和303%。而城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9%,比城郊减少43%。

(四)减风作用

据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测定,城区小营巷距地面15米处的年平均风速06米/秒,比城郊减小76%。但当街巷走向与风向一致时,因狭管效应,风速反而有所增大。

(五)酸雨

杭州市区降水日趋酸化,据1981起连年监测,降水的年、日平均PH值从533下降至427,7年间(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为酸雨),降水酸度提高近10倍。全年PH最低值以冬季为最小,为337;春、秋季次之,分别为350和344;夏季最大,为483。通常,在静风或弱风时,PH平均值最小,其值在385~421之间,在偏北(西北——东北)风条件下,酸雨率最高,达57%。

杭州市区酸雨分布面广,市区北部受酸雨侵袭相对较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5743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6
下一篇2024-03-06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