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漫里的坏角色,却仍然有很多人去为之卖命,在众人的眼中或许是很不科学的,难道那些人士疯了吗还是分不清善恶是非,硬生生跟了一个坏老大。这个世界上有好人就有坏人,有对的就有错的。不能说想法不一样就别人一定是错的,但肯定还是有原因的。
不是主流说谁是坏人,这个人就一定由内而外,从头到脚都是散发着恶臭的,既然有人跟着他,那他还是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是他人所不能比的,
另外他的几个追随者,也不一定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他效命,对于佐助来说,就是想和他学习一些本事,觉得他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这点我们应该承认大蛇丸还是蛮厉害的。对于水月来说,是因为被他控制,无法脱身,被迫效力。对于药师兜来说,是为了监视他,在眼睛底下才能更好的控制。而对于君麻吕来说就真的是心甘情愿地追随了,毕竟人各有志。
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得强大的力量,就像生活中,有很多人即使知道抢银行犯法却仍然会做,因为这会让他获得更多的钱财,也就是动漫中更大的力量。人心的贪婪,真是有时候还是蛮可怕的,更严重的会助纣为虐。
当然作为日本动漫还是有一部分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最重视的就是忠心。不管是好是坏,只要追随了就一定会忠诚到底。大蛇丸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们,对她们来说就是恩人,所以一定会忠心追随不可能会背叛。
1983年,仁义老师太来到九华山时,携带了不少的钱。这钱是老师太几十年来挖草药、做药丸、走村穿巷,行医看病,一分一角积攒起来的;是当志愿军的津贴、在医院工作的工资、下放在农村劳动的工分钱积累起来的;是她卖掉自己的农产变换而来的;是她一生辛苦劳动、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老师太来九华山,先是住菩提阁,当时是与宽修师太打同参,宽修住楼下,仁义住楼上,因楼上楼下香火相差很大的关系,二人不时斗嘴,每次斗嘴后,仁义就买一尊大肚弥勒,借以学忍。后来她看中了通慧禅林这块宝地。
通慧禅林,环境清幽,意境古雅,他背倚东崖巨峰,面朝地藏塔墓,四周古木参天,院前溪水潺潺,曲径而通幽,鸟语伴花香,是一处修身养性、自度度人的好地方。但禅院因年久失修,残墙断壁,破烂不堪。老师太感叹之余,发下心愿:尽自己最大心力,重修古寺,重振道场。1986年,76岁高龄的老师太,四处奔走,办理各种报批手续,操办各种建筑材料,亲自监督工程质量。这期间,她每天还要接待患者,有时一天要给十余位患者配药。老师太以她超乎寻常的愿心和毅力,凭着三寸小脚支撑起七、八十岁的身体,内外忙碌,苦心经营。经过两年多的操持,通慧禅林修葺一新,宝地重光,道场复兴。老师太为了这座古寺耗去了毕生的劳动所得,这与用十方的钱财筑起的高寺大院相比,其意义自然不同。她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禅林,而是爱教忘我、爱寺忘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佛教巨大的精神财富。
左手腕的枪伤
仁义老师太不仅是一个忘我的爱教者,更是一个无畏的爱国者,她手腕留下的枪伤,是她爱国报国的永恒印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仁义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随军奔赴条件极其艰苦的朝鲜战场。在战场上,她是不拿枪而拿手术刀的特殊军人,为了抢救伤员,她住地洞、卧雪地,冒着枪林弹雨,迈着从小裹伤了的小脚,不分昼夜地在前线与后方之间忙碌。有一次,她在前线抢救伤员,一颗子弹飞来,打穿了她的左手腕。她忍住疼痛,口念大悲神咒,用纱布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又投入抢救伤员,解救他人痛苦的特殊战斗。在朝鲜的3年里,仁义师太九死一生,挥汗流血,全身心地去爱国报国。她以她的血汗告诉我们,她爱教更爱国,她是一个讲慈悲重修持的比丘尼,更是一个知恩图报责任心强的好公民。
一副石磨盘
仁义老师太念佛一生,行医一生。念佛求解脱,行医解脱人。
在她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无论她走到哪里,身边总是带着一副特殊的医疗器材--石磨盘。这副普通的石磨盘,约近两百斤重,是她碾制草药的重要工具。当她在一个地方安塌下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各种中草药,然后用石磨碾粉,配制各种药丸。她带着石磨盘从东北来到九华,又带着石磨从九华到邯郸、石家庄,到山西浑源,以后又到五台山,再从五台山带到九华山。石磨盘随仁义法师行程万里,制药无数。“出门在外,石磨子又笨又重,还是不要带吧。”行前,她身边的人总是劝她。“带着,带着”,她操着东北口音,爽朗地回答。“丢在这里闲着多可惜,到了新的地方,就是去买,也不是说买就能马上买得到的。病人,哪里都有,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病,用药,也要根据病情随时调制,没有石磨子,我怎么去制药?”。“你又不是缺钱花,就不要那么辛苦了,又是制药,又是看病。”见她那么辛苦,她身边的人劝到。仁义师太总是爽朗地笑着说:“看病就是看病,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我出家干什么?好人不知病人苦哇,健康才是福份,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你心里好受么?”原来,仁义老师太是不忍心看到人家生病,不愿意看到人间有痛苦。谁痛苦,她老人家心里就难受,谁愉快,她老人家也跟着高兴。她带着石磨走南闯北,以自己的心力,给人家带去幸福。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正是大乘菩萨济世度人的精神。如果石磨能开口说话,它一定会说:“仁义老师太早已是一位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了,你们怎么现在才尊她为肉身菩萨”?
日日诵经 长持白斋
仁义老师太自出家以后,严持戒律,难行能行。她的日常功课主要是金刚经和大悲咒。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文革”前后在乡村行医,还是晚年朝山礼佛住持寺院,有意无意、有空没空,提起或不提起,大悲神咒总是不离心口。大悲咒与她身心已经融汇,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超然境界。除持咒以外,每日临睡前,老师太最少诵金刚经一遍,并且口诵心行。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自在,无著生心。老师太诵经持咒,一门深入,是以严持戒律为基础的。出家后,她在严持比丘尼戒的基础上,加持白斋。即一切饮食,不用食盐,民间又叫吃淡斋。清水寡淡的菜汤,一般人吃一餐也受不了,可老师太一持就是几十年。她的肉身能金刚不坏,自然顺理成章。
人天师表
仁义老师太的一生,看似平凡,实际是极不平凡的。她的感人的小故事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她留下的巨大精神遗产也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准确的。纵观她平凡而传奇性的一生,无论是入世行医,还是出世求法;无论是外行善事,还是内修密行。事事人之楷模,处处为人师表。她是比丘尼的骄傲,也是九华山的骄傲,更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
引言
我国的第一尊比丘尼肉身真正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虽是一介女流,但是既能面对鲜血淋漓的战场,又能一心向佛,潜心修炼。数十年身心的修行悟得心中真理,觅得一方净土,安然示寂,这位传奇尼姑就是仁义师太。
正文
仁义师太可不是来自古代,她是一位现代的比丘尼。出家之前的仁义师太俗名是姜素敏,出生在1911年,家里是沈阳比较富裕的家庭。而她是被裹了小脚的大家**,父母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按照名门淑女的模样培养她读书、写字以及琴棋书画。小时候的姜素敏就展现了一颗“佛心”,她会悄悄地前往寺庙聆听和尚诵经,会不时地用家里的粮食接济庙中和尚。久而久之,姜素敏已然能够熟练地背诵《心经》、《大悲咒》。而且她专心学习医术,尤其擅长中医。
1940年的时候,姜素敏正式归入佛门,于五台山的显通寺落发为尼,法名即为仁义。精神上潜心修炼参悟佛道,身体上她也从未停止对医术的学习,曾专门前往沈阳中医学院求学,四年的时间全部投入钻研医学。这样平静、安然的仁义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毅然选择了跟随志愿军一起奔赴异国战场,于1951年来到朝鲜。
从1951年到1953年,仁义在朝鲜战场待了三年,她跟随军队一起奔波往来,靠着那双裹伤了的小脚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将自己学得的一身医术淋漓展现。曾经娇生惯养的大**在这里住过地洞,窝在雪地,不管白天黑夜有需要她永远及时出现。有一次为了救治前线的伤员,她被一颗子弹打穿了左手腕,忍住手腕的剧痛,简单地用纱布包住了伤口之后,仁义又投入了对战士们的抢救,那时的她口念佛经,殊不知自己也是别人眼里救人于苦难的菩萨。
那三年的仁义是不拿枪支的特殊战士,一次次地将战士们从死亡线上救回,也一次次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好在1953年的年底,她终于安稳地回到了祖国。从1954年到1982年,仁义听从国家的各项安排,在通化、沈阳等地的多所医院和诊所有过行医就诊,原以为她会停在俗世救死扶伤,但是在1982年仁义再次遁入了空门。
随着国家逐渐安康,政策也趋于稳定了,年事已高的仁义师太重返回了五台山进行受戒,并且这一年又重修了南山寺。第二年,仁义师太朝礼九华山,住过多地最终定居于通慧禅林。老师太当时已经70多岁,也没少四处忙活,慈眉善目的老师太去过邯郸、浑源、石家庄等地,宣扬佛法,救人行医,在凡尘中结缘,在行走中历练。
仁义师太用自己多年行医治病、挖草药、做药丸、军中津贴、医院工资、变卖自己的资产等分分角角攒下来的钱将通慧禅林重新修筑,这座古寺风光宜人,古雅意境意义非凡,是不可多得的修行宝地。仁义师太始终保持一颗向佛之心,佛经不离口,淡斋一吃就是数十年。在1995年的11月,八十五岁高龄的仁义师太在九华山的通慧禅林安然圆寂。
三年后弟子打开了仁义师太的坐缸,她的肉身在坐缸里依然保持着圆寂前的模样:衣着完整干净,身上尚有人体的弹性,毛孔也可以看见,牙齿和指甲稳稳的长在身体上;然仁义师太身上属于女性的特征已经消失,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相碰,整体抬高,俨然是师太捻针的样子。
仁义师太的肉身保存至今仍状态较好,不曾腐烂,乃是世所罕见能够修成肉身的比丘尼,师太的“肉身菩萨”更是续写历史,是我国的佛教历史中第一尊比丘尼修成的“肉身菩萨”。现在也是好好地供奉在了通慧禅林中。
结语
红尘飘零数十载,仁义师太用行动诉说着家国情怀;悬壶济世,一颗佛心行走人间。师太在身体和精神上真正的修行,是世人口中的“活菩萨”,更是难得的“肉身菩萨”,这一段平凡的传奇人生,是历史那浓墨又淡彩的一笔。
《孙子兵法》云: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换句话说,廉洁自律、仁义爱民对将领而言,甚至从来都不一定是可称道的优点,反而会成为被对手利用的致命伤。
这是因为战争是反人性的,一个将领若是太顾忌麾下士兵的性命,战争所在地百姓的死活,因此被敌人利用了他的“爱民可烦”,而贻误宝贵战机的话,那他便是对自己所在国家或势力的不负责任。
所以说,慈不掌兵,兵不厌诈,以天下苍生为棋局,以麾下将士为棋子,冷酷地只将他们都当做沙盘上的标识和数字,几乎是任何一个古代合格将领的本能。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中国古代还真有一位“以慈掌兵”的仁义名将,一生身经百战,攻灭许多割据政权,战胜无数强劲敌手,从白山黑水到汉水之滨,打下万里疆土,令自己国家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也是历史少有的常胜将军。他就是两晋十六国时期燕国的名将慕容恪。(没错,就是著名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父子一心要光复的那个大燕国。)
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
慕容恪是史上罕有的主要以自身人格魅力,而非严明军纪和法度来治军的军事家。
他的治军风格,是只关注战略大局,不因小事劳师动众,并不崇尚军法威严,而以个人恩德信义施惠于属下将士。甚至当军士违背军法时,他总是私下秘密把人放走,而另外捕杀盗贼首级冒充,以此号令全军。
然而就是这种放羊式管理,慕容恪非但没有如风格类似的西汉名将李广那样屡战屡败,反而因为他的军队看似阵营不整,却防御甚严,一生战斗层面或有小挫,战役层面百战不败。
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军士有犯法,密纵舍之,捕斩贼首以令军。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终无丧败。——《晋书·慕容恪载记》
此外,慕容恪更在围攻广固之战、野王之战和洛阳之战中,都因为爱惜麾下士卒生命,因此面对困守坚城的敌人,屡次围而不攻,哪怕因此耗时长久,也在所不惜。
他生平百战克捷,俘虏敌将后,也多以德望感化之,哪怕是屡降屡叛的顽敌也不在意;对实在感化不能的敌将,而不得不杀之的,还会因此心中抑郁不乐。
而且他每逢出兵,都务求少伤士卒,兵不血刃,主张“修文德以服远人”“不宜以兵戈取”,论其生平言行,一点也不像一个胡族百战名将,反而更似一个汉人饱学儒生。
这是因为慕容氏虽然源出东胡鲜卑,然而经过慕容恪祖父慕容廆、父亲慕容皝两代在辽东的数十年时间经营,大量任用汉官,招揽汉民,到慕容恪成年时,汉化程度已经极深。
他们自称是三皇五帝中排名第三的高辛氏帝喾的后裔。而帝喾姓姬,名俊,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其后代世居北国,远离中原,因而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是以取姓氏为“慕容”。
慕容恪取字“玄恭”,玄者,天玄地黄之玄,临沅湘之玄渊兮之玄;恭者,君子敬而无失恭而有礼之恭,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之恭;这位”慕容玄恭“也确是人如其名,饱读经史典籍,沉溺于先进汉人文化,严格以汉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汉化贵族。史称其“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是以当时后世,皆有圣贤之名。
公元338年,棘城之战,17岁的慕容恪率两千骑兵击溃后赵皇帝石虎亲率的数十万大军,顺势斩首三万余级。
同年,密云山之战,慕容恪又率七千骑兵伏击赵国大将麻秋率领的三万赵军,将之尽数全歼,顺势以兵威将鲜卑段氏部落一举收服。
公元341年,20岁的慕容恪与其父燕王慕容皝率军四万东征高句丽,另两位燕国名将,其叔慕容翰和其弟慕容垂为大军先锋,一路所向披靡,杀进高句丽国都丸都城,高句丽国王高钊单骑出逃。
燕军挖掘高句丽王陵,将高句丽前任国王高利的棺木掘出,然后一把火把高句丽王宫烧毁,拆除丸都城墙,俘虏了高钊的母亲和妻子也就是高句丽的王后和太后,带着大量王室珍宝,以及五万多高句丽人,满载而归。
燕国与高句丽
高句丽王高钊无奈之下只好向燕国称臣,又从所剩领土搜刮了大量珍宝奉上,燕国这才将他父亲的棺木连同尸首送还。慕容恪受命镇守辽东,慕又顺势拿下了高句丽重镇南苏城,吓破了胆的高句丽人再不敢向西觊觎。
公元344年,23岁的慕容恪与其弟慕容垂分路并进,攻灭鲜卑宇文部;
公元346年,25岁的慕容恪统帅一万七千骑兵,奔袭扶余国。他督帅诸军,亲冒矢石,所向披靡,大获全胜,扶余国王和五万多扶余军民都成了俘虏。
慕容氏燕国也达成了制霸东北亚的成就,彻底扫除后顾之忧,为接下来的中原逐鹿打下坚实基础。
此时的慕容恪,已经是攻必取、战必胜的大燕军神,在国内声望隆高,被他的兄长、继任燕王慕容儁当做军政上最得力的辅弼。
慕容恪少年成名的棘城之战,数十万赵军被其两千骑袭击而至崩溃。仅有汉人大将冉闵治军有方,三万人马一军独全,在赵军中鹤立鸡群。从此冉闵得到石虎重用,屡屡出征克捷,逐步掌握了后赵军权,日后方能灭赵屠胡,建魏称帝。两位名将同时一举成名,登场历史舞台,未来成为宿敌亦是命中注定。
公元352年,三十一岁的慕容恪率军南下,进攻冉魏,与冉闵对决于廉台。笔者此前曾有专文详述此战:
犹如项羽再世的绝世猛将,被韩信之策击败,五百年后重演霸王悲歌
是役冉闵展现了不亚于西楚霸王项羽的神勇,单人击斩三百余敌的表现,和项羽乌江之战的绝唱一样,是冷兵器史上仅有的两例。而慕容恪也沿袭了兵仙韩信当年在垓下之战的策略,并创造性发明了“连环马”战术,在中军退却后、两翼包抄夹攻将冉闵军全歼。
冉魏皇帝:冉闵
此战慕容恪以数万骑兵对决冉闵的万余步卒,初战十战十败,之后靠兵力优势和骑兵优势方才获胜,似乎略失名将水准,有胜之不武之嫌。
但可对比韩信垓下之战,是以三十万汉军和十万楚军决战,身后还有三十万刘邦军支援,一样被项羽打得中军败退,也是靠两翼夹击、兵力极大优势才反败于胜;之后韩信以六十万大军围攻所剩不到十万、且兵少食尽的楚军残部,尚且被项羽成功突围,亦无损一代兵仙之威名。
面对项羽、冉闵这等稀代猛将的决死一战,作为优秀智将,韩信和慕容恪的表现同样已算得上竭尽所能,无足苛责。
廉台之战,慕容恪斩首七千,生擒魏帝冉闵,随后陆续讨平王午、吕护等军阀,统一河北。其兄慕容儁也正式脱离东晋,自立为燕国皇帝,慕容恪受封为太原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