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指乳汁自胃经口吐出,吐出时有较大的冲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经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并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不论呕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养方法不当,或食物摄入量过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或先天性肠闭锁、食道闭锁等疾病造成。一般情况,只要孩子食欲好,日见发胖,这就不要紧,但要注意喂养方法,喂奶时取右侧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呕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现时,应引起重视,请医生检查:
(1)食欲减退,精神萎靡。
(2)发烧或前囟饱满。
(3)体重减轻或有脱水表现。
(4)呕吐物带血或呈黄绿色。
(5)常吐泡沫状液体或流涎。
(6)腹胀或可见到胃、肠的蠕动波型。
(7)便秘或生后未排出胎粪者。
漾奶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喝完奶之后从嘴角的地方流出奶液的一种情况,所以当发现宝宝漾奶之后,家长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的太多了,那么你知道新生儿漾奶是吃的多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跟着我一起来看看问题的正确答案吧。
新生儿漾奶是吃的多吗宝宝吐奶并不一定是吃多了,尤其是母乳宝宝。如果宝宝吃多了,它的吐奶量是比较大的,而且是呈现出伴有豆腐脑状的奶花。宝宝,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吐奶是很正常的,这是“生理性溢奶”。小宝宝的胃没有发育好,不像成人的胃是竖着的,他的胃是水平横卧的。宝宝的胃怎么说呢?就像一个装水的瓶子,你把它竖着放,就不会撒出水来,如果横着放,稍微一动就会溢出来,生理性溢奶就是这个原理。而且,宝宝在吃奶的时候会有空气进入胃里,吃完奶后空气会向上泛,也比较容易导致吐奶。喂奶时要注意,不要把宝宝抱得过平。要是宝宝的头部高于胸、臀、腿,在宝宝吃完奶后,不要急于把宝宝放下,要把宝宝竖抱,用手轻拍宝宝的后背让宝宝把吃进去的空气嗝出,20到30分钟之后再把宝宝放下,如果宝宝经常吐奶,可以在放下之后,用垫子把宝宝上身垫起。
平时的话在喂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宝宝抱的太平,要把宝宝的头部高于胸臀,而且在喂完宝宝的时候,不要急于把宝宝放下,这样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宝宝漾奶,可以在宝宝每次吃完奶的时候轻轻的拍拍,这样的话就会防止宝宝漾奶,宝宝漾奶可能是因为肠胃功能发育不完善,所以才会导致宝宝出现漾奶的情况,可以在宝宝每次吃完奶的时候,把孩子竖着抱,然后轻轻拍孩子的后背,注意在喂完奶的时候不要着急的把孩子放下,可以预防孩子漾奶。
预防宝宝漾奶的七大措施喂奶前先换尿布,喂奶后尽量少搬动婴儿。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对于用奶嘴吃奶的宝宝,选择大小最为合适的奶嘴;给宝宝喂养较为稠厚的奶。
注意喂奶姿势,不要喂得过饱,在啼哭时不急于喂奶,不吸空奶瓶,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躺下入睡时,头要稍抬高,身体向右侧卧,使奶汁易经胃进入十二指肠,同进也可防止溢出的奶误吸入气管或肺发生窒息,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
宝宝吃完奶为什么总会漾?
小宝宝在吃奶后,经常会出现漾奶的情况,也就是说,会有少量奶水从胃中返流出来。根据临床统计,有70%左右3个月以下的宝宝每天会漾奶3次,甚至多达10-12次,但一般情况下都是正常的。之所以容易漾奶,是由小儿特殊生理结构造成的。首先,小宝宝的食管与胃连接处的括约肌尚未完全发育,能阻碍胃中食物向食管返流的阀门功能还较差,而且宝宝的胃处在较水平的位置。一旦当他吃奶过急、过多或吞入过多气体时,胃中的奶就容易漾出来。随着月龄增长,等宝宝6个月大时,漾奶的情况通常都会好转。
虽然没有好方法能完全防止漾奶,但注护理细节还是能减少漾奶次数。如喂奶时不要让宝宝吃得过饱,可以适当增加喂奶次数,不要一次喂得过多;在宝宝大哭时不要喂奶,以免他吞入太多空气;使用奶瓶喂养时,应该选择能防止胀气的奶瓶;喂奶后要轻轻地帮他拍嗝。拍嗝时应该将宝宝竖着抱起来,让他靠在自己肩上,轻拍他的背部,持续拍大约5-10分钟,直到他吃奶时咽下的空气从口中排出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要学会分辨哪些情况是病态的吐奶。如果有吐奶量多、吐得频、呈喷射状,吐物有异常颜色气味,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呕吐前烦躁不安,异常哭闹等情况时,务必提高警惕,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