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花旗)的西洋参口感好、香气足、苦中带甘醇,尤其是产自美国威斯康辛州的西洋参有效活性成分人参皂苷含量最高,因此质量最好,价格最贵,缺点是切片易碎。加拿大进口的西洋参功效次之,但切片美观齐整。国产西洋参产量最大但与进口西洋参功效差别较大。 因此,选购时应加以鉴别。进口西洋参口感好、香气足、苦中带甘醇,功效也最好,进口的西洋参仅有像福临门西洋参、同仁堂等少数大型品牌能够买到,其中以同仁堂最贵。
你好,你的这种情况还是需要中药调治,不然自己很难调理过来,根据你说的情况,不只是湿热肝火旺,最主要的是肝气不通,本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你的是浊气降不下来,就会往上顶,就出现了苔黄腻,大便干燥,胃胀,有气顶着,总嗳气,有是还会出现口臭,睡眠不好,头发蒙等症状,饮食注意不吃煎炸油腻,辛辣食物,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情绪平稳,少生气。可以试试楂@脾cha~@的啊,楂@脾cha~@,是调理脾胃虚弱的,加入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砂仁等天然草本,对由于脾虚引起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胃胀少食 嗳气 很有帮助的。
宜食食物:
性质寒凉、味淡或苦,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莜麦、玉米、薏米、小麦、小米、赤小豆、绿豆、蚕豆、苦瓜、黄瓜、冬瓜、大头菜、空心菜、金针菜、苋菜、莴苣、茭白等。
忌食食物:
性质温热,有补益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链鱼、草鱼、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味辛辣性温热,易助热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磁腻味厚,易生湿、加重湿证的食物,如糯米、红枣、蜂蜜、龙眼、花生、西瓜、松子、猪肉、牛奶、枇杷等。
下面推荐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疗的做饭
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
无论什么年代,女人都不会忘记爱美。在现代,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古代没有吗?古代女性是如何美化自己的?
贵妃羊胎素玉红膏
"只要她转过头来笑一笑,就有一百个咒语被施了,六宫的脂粉和颜料也就化为乌有了"。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描写《长恨歌》年杨贵妃的风韵。她之所以能做到“三千娇百媚,三千宠爱于一身”,与她的美貌和化妆技巧是分不开的。杨贵妃常用的化妆品称为“玉红膏”,后人也称之为“杨太珍玉红膏”。
配方是杏仁、滑石和轻粉、冰片和麝香、蛋清。调整方法是将杏仁、滑石、轻粉研成细末,笼蒸,然后加入冰片、麝香,与蛋清调匀,每天早晨敷于面部。
据有关文献记载,此方可“使面色红润悦目,十日后面红如红宝石”。
武则天在天后精制益母草面配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他不同寻常的美貌,十四岁时,他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宫中,成为才子。太宗死后,她出宫做尼姑。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就召她入宫,成了李治最宠爱的妃子,唐高宗,很快就被封为皇后。死后,她自立为“圣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之所以能在政坛上得宠并叱咤风云40余年,是因为她“有钱有势,但善于用人”,这也与她天生丽质,善于化妆美容密切相关。武则天的美容秘方被收录在武则天时期编纂的《新修本草》中,命名为《田益母草泽面方》。唐朝的《外台秘要》把它命名为“伟大的天后提炼益母草以保持容颜”。
食谱是5月5日采摘益母草全草,晒干,捣成粉,面粉加水揉成团,如鸡蛋大小。晒干后,放在炉子里烧。先在药的底部铺上一层木炭,再盖上另一层木炭。当你开始用猛火烧一顿饭的时候,用文火炖一天一夜。此时益母草变白,将药取出凉透,倒入瓷碗中,研成极细末,放入储物瓶中,密封,以免受潮。每次取益母草灰十二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元,研磨均匀,擦脸。
因为武则天长期使用这个美容秘方,所以在她四五十岁的时候,依然年轻如二十多岁的少女。83岁的她依然保持着如玉的美丽容颜。
根据《新修本草》的记载,这个方子的作用是“保持容颜美丽,减少皱纹,长期擦洗,使容颜如玉”。
张丽华梅仁红
五代南唐末年的统治者李煜是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皇帝。他虽然治国无方,但在词学上造诣很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比如“你问我能有多少悲伤,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胭脂泪,留人醉,何其重?自然是人恨水长在东方”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句。
李后主不仅擅长遣词造句,而且对气质和妆容也颇有研究。正因为如此,他的后妃们也非常注重服饰和妆容。李后主有一个心爱的妻子叫张丽华,她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美容秘方,以赢得皇后的青睐。最后在西王母《枕中方》里发现了一个美容秘诀。使用后,它变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李后主的青睐。
这里有一个鸡蛋和一两朱砂。准备时,先将朱砂磨成细粉,然后在鸡蛋上打一个小洞,去黄去渣
据《肘后备急方》说:“这种蛋粉涂在表面,使人嫩滑迷人。”朱砂,朱砂,这里主要用作红色颜料。将此方子涂于面部,可使面色白里透红,光滑细腻,不仅能去除面部等处的色素沉着,还能防止皮肤老化和皱纹的产生。
此方是张丽华经常使用的美容秘方,所以后人称之为“张贵妃面糊”。明代,成祖皇帝朱棣博学多闻,做了一些改进。他把朱砂变成胭脂,加入少量卤砂,在宫中广泛使用。后妃们用了之后,看起来都像玉一样。所以,后来,这个晚会获得了“红颜”的美称。
慈禧喝人奶加人参。
清朝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位非常注重养生和美容的女性。据史料记载,慈禧的身体一直到晚年都保养得很好,尤其是面部。因为保养得当,即使到了六十多岁,她依然面容姣好,皱纹很少,光滑白皙。
每天早上洗漱完毕,慈禧会喝一杯牛奶,吃一茶匙珍珠粉,然后躺在床上,让太监在脸上轻轻涂上一层春天采摘的新鲜桃花浸泡的“花液”。等待十分钟,然后用软毛巾轻轻擦掉。慈禧喜欢吃茯苓饼。根据《神农本草经》,“茯苓性平,味甘淡,安神醒脑,补脑健胃,润肤养颜。”公元《桓园录》年,慈禧命御厨“将70%的白粳米、30%的白糯米,以及30%的茯苓、莲子肉、龙眼肉、芡实米、山药混合,蒸熟,切片。慈禧经常命令御厨制作茯苓饼,并在节日时奖励她的大臣。
它含有人参来补充活力。这是慈禧的又一美容术。身体的生命活动都依赖于气血的补充,气血的和谐导致精神旺盛、体魄强健、容貌美丽、无疾而终。所以调理气血对女人来说很重要,慈禧深谙此道。据《慈禧太后人参底簿》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共三百三十一日,人参二斤一百二十一元。也就是一天一块钱,每日打包,每日服用。”据说慈禧73岁的寿命也是因为这个。
建议:萝卜也称莱菔、菜头、芦菔、萝白、紫菘、温菘等,祖国大地广为栽种。相传三国时曹操领兵南下,兵丁人等多患瘟疫,危难之时百姓送来萝卜终得解脱。还传说唐朝女皇武则天吃了洛阳的萝卜菜后颇为赞许,定为宫廷筵席的第一道菜,流传后世称为“洛阳燕菜”。民间把萝卜当成看家菜,有“冬令萝卜小人参”和“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
萝卜品种繁多,如白萝卜、红萝卜、青萝卜等,但民间俗称的黄萝卜(胡萝卜)不在此列。萝卜味甘、辛。因品种不同,其性凉、性温各有其说,入脾、胃、肺经。具有下气宽中、消积导滞、止咳化痰等功能。适用于胃气上逆、食积胀满、咳嗽痰阻等症。
萝卜中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用这种木质素喂养小鼠发现,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并能使巨噬细胞活性增加。萝卜中含有的芥子油和大量粗纤维,都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减少大肠中毒素的自我排解,有利于预防大肠癌。萝卜中维生素A和C都很丰富,加之含有糖化酵素,有利于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分解。
由于萝卜有“下气降逆”的作用,气血两虚的人多吃萝卜容易感到乏力,所以吃萝卜时应多配以补益食品。如在炖羊肉、猪肉、鸡肉时加入萝卜,可减少滋腻,并助消化。
萝卜的药用民间流传颇多,如红萝卜煎汁可发汗,治风寒感冒恶风无汗;萝卜汁有预防胆结石的作用;白萝卜捣烂如泥外敷局部可治腮腺炎;常饮鲜萝卜汁有缓慢降压作用等。萝卜种类较多,成分也有差异,胡萝卜素、核黄素含量以白萝卜为多,尼克酸含量以红萝卜为多,磷及维生素C含量以“心里美”萝卜为多。
萝卜食疗方举例如下:
健脾理气方:猪或羊肉300克切块,加橘皮少许入锅炖熟,酌加盐、胡椒等,吃肉喝汤。注意不要加酱油。花椒、大料、姜、桂皮等辛温发散之物少许。
化痰止咳方:用于气喘咳嗽、胸闷痰多、肺气不降。排骨500克,杏仁50克,砂锅慢火炖熟,海带水发后100克切块,白萝卜300克切块,慢火煨开半小时以上,酌加调料及香油,吃菜喝汤。
萝卜“下气宽肠”,气虚及泄泻者不宜多吃。萝卜皮含钙丰富,入膳最好不削皮。民间相传萝卜解中药,最好与服中药间隔2小时以上。一般不与人参、地黄、首乌以及橘子、苹果、梨、葡萄等水果同食。
(原载《科学世界》2003年第2期)
有人说中国人服用人参(Panax ginseng)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但是在先秦文献和西汉史书中并无关于人参的记载。人参的最早记载见于两汉期间大量出现的用神学附会儒家教义的纬书这类荒诞不经的迷信著作中,如“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春秋纬》)、“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下有人参上有紫气”(《礼纬·斗威仪》),这显然是由于人参像人形而引起神秘的联想,把它当成神草。稍后,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首次将人参当成药物收入。此书托名“神农”,成书时间大约在东汉中期(公元100年左右),在唐朝时候已失传,现存版本是后人从其他著作的转载中收集起来的所谓辑佚本。在《神农本草经》中,人参被列为“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君”药之一,其药理则是“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颇类似于现在的“保健品”广告,但也不算突出,因为这类被认为久服轻身延年的上品药在书中列举了120种之多。《神农本草经》并没有具体说明如何服用人参。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记载了113个药方,其中有21个用到人参。这是首次对人参药用的记载。
此后的一千年间,人参虽也充当药用,但其地位基本上相当于一种供送礼、进贡的土特产,也和现在的“保健品”作用差不多。例如,唐末并称“皮陆”的著名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都有以感谢友人惠赠人参为题的诗。皮日休的诗最后说“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似乎也只是把人参当成好茶的代用品。宋时的风气仍然如此,苏轼有一封向友人讨土特产的信称:“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哉?”人参的地位,也不过和干枣一样属于解馋的食品。直到晚明,人参才突然获得了“百草之王”、“众药之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其父李言闻撰写的《人参传》,首次对人参做了详细论述,按其说法,人参几乎就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神药,“能治男女一切虚症”。人参由此身价百倍,在中原地带很快就被挖得绝种,只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还可找到,以致现在人们一提起人参,就以为是东北长白山特产,不知道在古代,山西上党的人参才被视为佳品。中医认为药草生长地点对药性影响极大,根据“相生相克”,寒带药草性温,热带药草性凉或寒,而人参的药性从古代被认为“微寒”,到近代被认为“性温”,也正反应了人参产地从南往北的迁移趋势。
明末汉人对人参的狂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东北女真族的兴起,人参采集成了女真族的一大经济来源。女真人自己并不消费人参,而是通过马市出售给中原汉人,以致万历三十五年明廷暂停辽东马市,导致女真人参积压,两年之内竟腐烂了十余万斤,逼迫他们改进制作方法以长期保存,待价而沽。到了清朝,国人对人参的狂热有增无减,每年有数万人到长白山采参,东北人参也面临着灭绝的命运。为了制止这股滥采之风,保护满人发祥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下令实行放票采参,严禁私采。但这并不能有效地制止冒死私采。人参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还印了参票1万张,实发6千张,近百年后,咸丰二年(1852年)所印参票已减少到753张,实发632张,野生人参在清末已难得一见。到现在,野生人参被国家定为一级保护植物,已濒于灭绝。中国市场上见到的价格惊人的“野山参”,或者是假冒的,或者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据估计,按现在的采挖速度,再过几年,野生人参也将在俄罗斯灭绝。
正是在人参就要绝迹,中国人在寻找其替代品时,西洋参开始上场。1701年,法国耶稣会教士杜德美(P Jartoux,1668-1720)来华传教,也受到中国人参热的感染,认为人参的确是一种灵丹妙药。1708年,杜德美受清廷之命绘制中国地图,去东北考察,在距离高丽边界的一个村子里见到了当地人采集的新鲜人参,依原样大小画图。1711年4月12日,他给传教会会长写信,附上了他绘制的人参图,详细介绍了人参产地、形态、生长状况和采集方法,并且推测在地理相似的别的地方也有可能发现人参:人参产地“大致可以说它位于北纬39度-47度之间,东经10度-20度(以北京子午线为基准)之间。……这一切使我认为,若世界上还有某个国家生长此种植物,这个国家恐怕是加拿大。因为据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所述,那里的森林、山脉与此地的颇为相似。”
人参
这是人参第一次被详细介绍给西方世界。这封信发表后,影响很大。另一位法国耶稣会教士拉菲托(Joseph-Francois Lafitau)在加拿大魁北克传教,1716年他读了杜德美的信后,意识到他所在的魁北克正是杜德美预言可能发现人参的地方。拉菲托拿了人参绘图给当地印第安人看,他们立即认出是一种他们叫做“嘎兰特区恩”(garantoquen)的草药。大多数北美印第安部落很早就已把它当药用,不过用法各不相同,用于治疗头疼、创伤、不孕等等,也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把它当成灵丹妙药。实际上美洲人参和中国人参虽然属于同一个科、属,但并非同一个物种,学名后来被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定为Panax Quinquefolium,传入中国后叫做西洋参,也称做花旗参、广东人参。
拉菲托向法国报告了西洋参的“发现”后,精明的法国商人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有了一种可以从中国人手中牟取暴利的宝贝。北美各地的法国商人在和印第安人做交易时,除了收购毛皮,也开始大量地收购西洋参——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在现在美国许多皮货商也同时担任西洋参贩。1718年,一家法国皮货公司试着把西洋参出口到中国,大受中国人欢迎,从此开始了西洋参的国际贸易。北美大地出现了一股“挖参热”,华盛顿在其日记中甚至提到他曾遭遇挖参者。费城的一份文件记载说,在1788年,有一位叫丹尼尔·布恩(DanielBoone)的著名探险家在那里卖出了15吨西洋参。
西洋参和皮货一起成了新大陆最早的出口商品。起初这些西洋参贸易都是间接的,西洋参先从北美运到法国或英国,然后转运到中国,以致当时的中医著作误以为西洋参“出西洋佛兰西(即法国),一名佛兰参”(《本草备要》)。第一次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也是一次西洋参贸易,发生于1784年2月,“中国女皇”号从纽约出发,满载着242箱约30吨西洋参开往中国,于8月30日抵达广州,换了200吨茶叶以及丝绸、瓷器返航。在18世纪后期,每年有大约70吨西洋参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运往中国。主要地由于西洋参贸易,在1800年这一年,美国与广州港的贸易额,超过了在1925年与全中国的贸易额。据统计,在1820年到1903年之间,美国共向中国出口了1700万磅西洋参,平均价格大约每磅25美元。
这些几乎都是野生参。在当时,西洋参在美国北方各州的森林中随处可见,但是再多的西洋参也禁不住这种毫无节制的狂挖滥采。在1870年代开始,有些美国人开始试验西洋参的人工栽培。西洋参栽培之父一般认为是乔治·斯坦顿(George Stanton)。1885年,他成功地在纽约州种植了150英亩的西洋参。到19世纪结束的时候,野生西洋参的供应实际上也已结束,人工栽培已被广泛采用。从1906年到1970年,美国平均每年出口21万5千磅西洋参,其中只有1951年出口量显著下降,大概是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但是即使那一年,出口量仍然达到7万7千磅。
从1960年代中叶开始,美国农业部开始统计西洋参的出口状况。从1967年到1982年,每年出口量平均增长大约9%。到1983年,出口量开始大幅度上升,西洋参再次成为美国的一种主要出口产品,每年出口量平均增长超过25%,到1994年时达到顶峰,一年出口西洋参237万磅,按金额算,最高的是1992年,达到了1亿4百万美元。但是从1994年起,一方面由于中国引种西洋参获得成功,大约可满足20%的中国市场需要,对西洋参的需求已不完全依赖于进口,另一方面亚洲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西洋参的出口也受到重大影响,以平均每年减少大约10%的速度下降。据美国农业部不久前发布的资料,在2001年,美国西洋参出口金额为2514万美元(包括栽培参1441万,野生参1073万),90%以上出口到东亚,特别是香港。
野生西洋参和栽培西洋参的价格可相差数十倍。目前市场上野山参(野生参)价格大约每磅500-600美元,移山参(森林栽培参)价格每磅200-300美元,园参(田地栽培参)价格则仅每磅20-30美元。为了避免野生西洋参也像野生人参那样濒临灭绝,美国政府对野生西洋参的采集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每年由渔业及野生生物管理局宣布哪些州可以采集野生参。
美国是西洋参的最大产量国,有25个州出产西洋参,野生参以肯塔基州产量最高,栽培参以威斯康辛州产量最高,绝大部分的西洋参产自威斯康辛。这些西洋参基本上都供出口,留在国内销售的也以卖给华人为主。近年来由于出口不景气,西洋参商人们也试图开拓美国本地市场,开始宣传西洋参的神奇作用,主要是声称它能增强人的精力,是“能量刺激剂”。在药店、超级市场也可发现西洋参制剂,但销量很小。由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至今未认可西洋参(以及人参)有任何医疗作用,因此这些西洋参制剂都是做为保健食品销售的。
西方医学界对西洋参和人参是否有医学价值以及有什么样的医疗作用仍然充满了争议。许多研究者只是简单地把中医关于参的疗效的说法视为神话或迷信,另外有些人则试图研究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如果参真的有药理作用的话,那么是因为其中含有某种活性物质。参根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约占干根的70%,这些构成了参的甜味),与胡萝卜根差不多。从参中提取出来的人参炔醇与从胡萝卜中提取出来的胡萝卜毒素(一种神经毒素)完全相同。民间说人参服用不当,就跟吃萝卜差不多,看来并非没有道理。参根还含有其他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提取、浓缩后表现出药性,但其含量极低,不太可能有重要的作用。参根的化学成分中,有一小部分(不到5%)属于皂甙类,构成了参的苦味。这类化学物质在多种草药、食物(例如橄榄、金瓜、大豆)中也能找到,有药理活性。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试图分离和鉴定出各种人参皂甙,目前已从中国人参中鉴定出了34种。其中一些人参皂甙在单独使用时,似乎和服用整个参根的作用相似,因此现在一般认为参的独特活性物质是其中的皂甙类物质。
人参皂甙主要集中在参根的外层,根须中的含量又比主根高得多,是其数倍,这与传统上认为参根内部比外层、主根比根须药性强的看法恰好相反。而且,参叶、花蕾、果肉中人参皂甙的含量比根部高得多,如果人参皂甙真的是人参的活性物质的话,传统上只用参根入药真的可说是舍本逐末了。传统上认为参越老越好,但是根据测定结果,4-5年的参根的人参皂甙含量最高。传统上还认为中国人参的药性强于西洋参,二者当然又都胜于与参同属的三七,但是人参皂甙的含量却倒了过来,以三七最高,西洋参其次,人参最低。整个都乱了套。不过我们必须记住,传统的说法未必有可靠根据,甚至可能是由于错误的根据。例如,中医关于人参性温、西洋参性凉的说法就是源于对二者产地的误会。西洋参最早是从广州进口的,因此被当时的中医误认为是西洋南方特产,将其定为性凉药物。实际上西洋参主要产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纬度与人参产地相当。
有趣的是,国内外对人参皂甙含量的测定差异很大,中国研究者把人参主根中的人参皂甙含量测定为22-5%,而欧美研究者的测定结果则大约只是其一半。不知这种差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研究者对参的药性的信心的差异。就像以前人参被认为能包治百病一样,现在也有一些研究者声称发现了人参、西洋参有多种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影响,能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降低疲劳度,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癌症、糖尿病等等现代世界的种种头号疾病。有一些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支持这些说法,另外的一些研究则未能加以证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参、西洋参绝对不是完全无害的补品。几年前美国医学机构曾发出警告,不可在手术期间为了“补气”而服用人参、西洋参,否则可能引起手术时大出血。
现代医学界对人参、西洋参是否有药效已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美国药典》(US Pharmacopoeia)一度列入参,但在1880年将其删去。《美国国家药典》(US National Formulary)也在1937年删去参,认为其医疗、保健价值只不过是中国人的想像。目前西洋参原产地的医学权威机构美国医学联合会和加拿大医学联合会都不承认参的医学价值。对参是否有医学价值,世界医学界在以后很可能还会一直争论下去。一种被认为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最大的可能是其实一种病都治不了。中国人对参的崇拜,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的。这种神秘感对于种参业来说,却正是其赖以生存和繁荣的卖点。如果参能够被证实的确有某种疗效,如果参的活性物质能够被真正鉴定并合成,那么种参业可能就要完成其历史使命了。
此观点与上文无关 虽然物以稀为贵但我们要认清 我们是不是被炒作者忽悠了一把 除了衣食住行 那些可又可无的东西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 其实是一文不值的 这就想传销一样是一场大大的骗局罢了 像兰花一盆多少万 一块玉石动则上几十万的 还有下面的何必呢 个人认为这只能算作玩物吧 当然你就是喜欢这是你自己的事了 我希望大众谨慎选择仅此而已 只想说句真话实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