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的地理环境

乌达区的地理环境,第1张

乌达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是乌海市辖区之一,东临黄河,南与宁夏石嘴山市毗邻,西与阿拉善盟接壤,居“蒙宁陕”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带。北纬39°20'—39°40',东经106°30'—106°50'。包兰铁路、110国道穿区而过,距乌海机场20公里,距高速公路口38公里。

乌达区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3℃,日温差在10-25℃之间,年平均降水量260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年日照3000-3300小时。

降水量少是乌达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各种作物的生产均靠黄河灌溉。年降水量1685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占年降水量59%,年蒸发量3496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1倍。年平均湿度43%,最小月是4、5月,湿度为31%,最大月是8月,湿度52%,干燥度405,属极干旱荒漠区。年均气温9°C。最高极端气温396°C,发生于1997年7月22日;最低极端气温-267°C,发生于1971年1月22日。差值663°C。

乌达地区风速大,大风日数多,蒸发强烈,年平均风速48米/秒。年平均7、8级的大风日数为32天,沙尘暴日数平均227天。乌达地区以南风为主,频率20,极端最大风速28米/秒。大风和沙尘暴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季之交之际,尤其是3~5月最为集中。 乌达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发生、持续时间长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暴雨出现少,单危害严重,霜冻等低温天气也常是农牧业生产受到影响。干旱是乌达区农业生产典型危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是没有灌溉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1996年10月22日到翌年3月28日,乌达区滴水未降,连旱数达到157天。干旱在全年均可发生,但主要是春旱、夏旱和春夏连旱。

风沙也是造成乌达区生态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主要因素,尤其是春夏季更甚,3~5月最多。年均大风日数227天,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播下的种子刮出地面,定植的蔬菜幼苗连根拔起,在开花结果期会造成落花落果。

乌达地势西高东低,山峰多,地面裸露,以此降水20毫米左右就可以形成山洪。山洪和大雨是同时产生的。由于高谷低坡度大,极易产生山洪产生山洪,而且水势迅猛,流速快,破环性极强。一旦山洪爆发,冲毁土地和农田,造成田毁地坏,并将大量泥沙输入黄河。山洪还冲坏公路、铁路和桥梁,造成交通中断、运输停止、房屋倒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乌达出现冰雹不多,在作物生长的4~9月偶有发生,对蔬菜、瓜果、葡萄造成损失。历年平均初霜期在10月20日,终霜期在3月14日,春霜冻、秋霜冻都可能发生,但春霜冻重于秋霜冻。

  南昌气候概况

  一、地理位置

  南昌,位于江西中北部,东径约115°27’~116°35’北纬约28°10’~29°11’之间;其中,市区位于北纬28°35’~28°55’,东径115°38’~116°03’之间。处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地势平坦,湖泊星罗密布,全市平原面积265179平均公里,占总面积的358%;水系面积214604平方公里,占290%;全市西北以岗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872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丘陵面积87962平方公里,占119%;岗地面积16377平方公里,占221%。

  在全市总面积中,除水域面积外,占总面积70%的陆地,绝大部分已得到开发。其中:耕地面积402万亩,占总面积的3624%;园地69万亩,占062%;林地160万亩,占1441%;城乡居民及用工工矿用地667万亩,占601%;交通用地45万亩,占407%。五项合计,共占全市总面积的6135%。

  二、气候概况

  1、南昌气候特点

  南昌市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市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作物生长旺季雨热匹配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和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气温南昌地区(下同)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气温在171~178℃之间,≥0℃积温6256~6530℃。气温变幅大,盛夏极端最高气温达40℃以上,隆冬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

  降水南昌雨水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5677~16547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匀,汛期4~6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最大的可达1倍以上,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达2356毫米,最少的1963年仅1046毫米。

  日照南昌光照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772~1845小时,7、8月最多,2、3月最少。光照分布与农作物生长旺季基本同步,对农业生产有利。

  太阳辐射南昌为太阳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和净辐射观测。1986~2003年平均总辐射量为427902兆焦耳/平方米,1992~2003年平均净辐射量为207867兆焦耳/平方米。

  风南昌市地处季风气候区,濒临鄱阳湖,风能资源较丰富。由于风力受地形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南昌、新建、进贤均有部分地区临鄱阳湖,风力较大,属风能可利用区;安义不临鄱阳湖,除特殊地形外,风力较小,无利用价值。

  2、季节特征根据气候学划分季节标准和历史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地区有春、秋季短,夏、冬季长的特点。虽然四季长短不同,但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三、南昌灾害性天气

  1、雨涝南昌市雨季一般从4月初开始,至7月初结束,持续3个月左右。但不同年份雨季长短和降水量差异很大,雨季最短的1987年仅67天,最长的1998年达119天,相差52天。雨季降水量最多的1954年达1755毫米,最少的1990年仅449毫米,相差1306毫米。根据1951~2003年雨季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市发生严重雨涝8年(1954、1962、1973、1983、1995、1998、1999、2003年),一般雨涝8年(1952、1955、1969、1970、1975、1977、1989、1993年)。除1961、1990年等少数年份外,几乎每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雨涝灾害。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严重干旱还会造成江河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南昌市夏秋季出现伏秋干旱较频繁,春旱和冬旱比较少见。根据1951~2003年伏秋期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市发生严重干旱7年(1958、1963、1966、1974、1976、1992、2003年),一般干旱16年,一般干旱和严重干旱发生频率为43%。

  3、春寒3月中旬至4月中旬冷暖气团交替影响江南,此时正值早稻、棉花、蔬菜等春季作物播种育苗的重要季节。根据南昌1951~2003年气象资料统计,“春寒”发生频率为60%,其中重度“春寒”40%,有的年份还多次出现,如1987年最多出现5次,另有10年各出现2次。“春寒”对南昌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和棉花、蔬菜播种育苗影响频繁,危害较大。

  4、小满寒出现在春末夏初(小满节气前后)的低温冷害。发生时段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此时正值早稻幼穗分化阶段,“小满寒”出现会使幼穗分化受阻,造成短穗,小穗或小粒,使产量降低。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南昌1951~2003年中出现“小满寒”的年份只有7年(1959、1975、1978、1984、1987、1990和1993年),发生频率为132%,其中达到重度危害标准的仅一年(1990年)。因此,“小满寒”在南昌发生频率不高,影响不大。

  5、寒露风发生时段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寒露节气前后)。轻度“寒露风”多出现在9月上半月,仅对双季晚稻早熟品种抽穗扬花有影响。重度“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仅影响双季晚稻中、迟熟品种抽穗扬花,而且会使灌浆结实受阻,造成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根据南昌1951~2003年气象资料统计,“寒露风”发生频率为528%,约2年1遇。其中重度“寒露风”发生频率为283%,约4年1遇。因此,“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不可低估。

  6、霜冻南昌霜冻最早出现在10月份,最晚结束在次年4月份。年平均霜日数为189~292天,南昌最少,安义最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557~2762天,安义最短,进贤最长。全年以12月和次年1月霜日最多。初霜使晚秋作物停止生长,终霜则会影响早春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发生冻害。

  7、冰冻冬季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往往带来降雪和冰冻天气,使油菜、蔬菜和柑桔等果树遭受冻害。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南昌地区年平均降雪日数8~10天,积雪日数4~5天,最大积雪深度20~40厘米。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最低气温一般为0℃~-3℃,-5℃以下低温仅1~2天,个别年份可达-7℃~-9℃,-10℃以下低温极为罕见。结合越冬作物冻害指标分析,油菜、柑桔等作物有时会受到冻害影响。如1991年冬季南昌受强冷空气影响,极端最低在-9℃以下,其中最低达-121℃,造成柑桔严重受冻,部分桔树被冻死,对柑桔产量影响很大。从冻害地域分布来看,安义相对较多、较重,新建、南昌、进贤较少、较轻。

  8、热害雨季结束后,受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昌常出现连续晴热天气。当日平均气温≥30℃,日最高气温≥35℃,并且持续5天以上,便会出现高温热害。高温酷暑不但危害人们生命健康,而且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持续高温导致早稻成熟期提前,造成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根据灾害指标和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南昌早稻高温逼熟发生频率为226%,大约4年1遇,其中达到重度危害的有4年(1971、1978、1988和2003年),发生频率为75%。轻度发生的有21年,频率为40%。没有出现高温热害只有8年,约占15%。因此,酷热期间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9、风灾风力达8级(相当风速172~207米/秒)以上称大风。大风不仅影响交通安全,也会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南昌地区有冷空气大风和雷雨大风两种,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6~124天,南昌最多,安义最少。虽然出现机率不高,但危害不可轻视。

  10、雹灾冰雹属强对流天气,虽然发生机率小,持续时间短,但破坏性很大,对人们生命财产和农作物危害严重。根据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南昌地区年平均出现冰雹日数只有02~03天,约3~5年出现1次,多发生在3、4月份。新建县的石岗、西山一带发生较多。

  11、雷击南昌地区是雷电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50~60天,全年各月均会发生雷暴,但最多出现时段是3~9月份。据省防雷中心不完全统计,1998~2002年,南昌地区共发生雷击灾害50起,其中1998年最多达15起,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有的还造成了人员伤亡。

  杭州

  杭州的气候特点

  杭州市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杭州市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杭州市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局部地区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时间上和持续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出现冷热干湿异常,导致灾害性天气。

  一、日射和日照

  杭州市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 1800~2100小时,日照百分率(某时段内实际日照时数与该地理论上可照时数的百分比)41~48%。在地域分布上,平原多于山区。桐庐、富阳以北,萧山、余杭及市区的东北部,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8千卡/平方厘米以上,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大于45%,为全市高值区。市域中部的河谷平原、新安江库区及临安县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06~108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95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左右。丘陵山地,因地形遮蔽和云雾、热雷雨较多,光照较差,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一般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时数不足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41%,在山垄窄坞,日射和日照只有平原的70%左右。

  据天目山气象站观测,山区的日射和日照,在海拔500米以下,随地势的升高而变弱,变短;海拔500~1000米,因云雨较多,出现最低值;海拔1000米以上,随地势升高转而变强、变长。杭州市日射和日照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半年(5~10月)的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均大于冬半年(11月~次年4月)。其中,盛夏7、8两月,日射强、日照长。除山区外,全市大部分地区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25~14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30~26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5~60%或以上。冬季日射弱,日照短,12月~次年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量都在6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时数不足15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50%。春(3~4月)、秋(9~10月)两季为过渡季节,日射和日照量居中,相比之下,春季阴雨天气较多,各值比秋季要小。只有天目山顶部例外,除7、8两月,冬季各月平均日照时数也多,11月~次年1月各月日照百分率均超过50%。

  二、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杭州市年平均气温153℃~17℃。地域分布上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区。全市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寿昌盆地和梅城盆地,在17℃以上;中部建德乌龙山以北和分水江两岸河谷平原以及东北部平原,为160~169℃;西北部临安昌化、於潜河谷平原和低丘谷地为150~159℃;天目山、昱岭、白际山和千里岗等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下。全市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天目山顶部,为89℃。一年中,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一般30~50℃(南北温差2℃左右),山区低于3℃;以7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80~290℃(南北温差1℃左右)。天目山顶部的月平均气温,1月份偏低6℃,7月份偏低9℃。春秋季为气温转换季节,其中4月回温最快,月平均气温比3月高6℃;秋季至初冬降温最快,10月、11月平均气温下降在55 ℃以上,以气温论,1、4、7、10月分别代表杭州市的冬、春、夏、秋四季。

  (二 )山地气温直减率。山区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但受地形、坡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在中山地带气温直减率(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的下降值)一般是低层大于高层,南坡大于北坡,夏秋季大于冬春季。但在新安江水库区附近,受水体调节,气温直减率变化较为复杂。另外,山间盆地冬半年冷空气容易下沉积聚,晴夜辐射冷却作用又十分强烈,常形成“冷湖”和逆温(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增加)现象。天目山南侧全年逆温的出现频率达67%左右。按高度不同,大致可分为两个逆温层:第一层,海拔150~500米,平均强度大于07℃/100米;第二层,海拔800~1100米,平均强度约03℃/100米。

  (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建德和临安昌化为全市两个高温中心,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4℃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429℃(1971年7月31日)和419℃(1966年8月6日),同期,钱塘江两岸海滨平原气温较低,月平均最高气温低于33℃,极端最高气温为38℃左右。杭州市区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21℃(1930年8月10 日)。西北部临安昌化是全市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1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13℃。但极端最低气温却常出现在南下冷空气能够长驱直入的东北部平原,1977年1月5日,萧山有-150℃的低温记录,比西北部低丘谷地还低近2℃。南部新安江水库区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19℃和—80℃,是全市冬季最暖和区域。天目山顶最热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238℃,极端最高气温也仅306℃;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61℃,极端最低气温-202℃(1967年1月16日),均为全市最低。杭州市区1951—198 5年出现的最低气温为-96℃(1969年2月6日)。

  (四)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杭州市平均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为238~249℃。北、中部平原区年较差较大,在245℃以上;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及梅城盆地年较差较小,一般不超过240℃。年平均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7 9~110℃。此值山垄谷地较大,临安昌化达110℃;低丘谷地一般,为90~ 100℃;东北部平原地区较小,80℃左右。全年,各月平均日较差值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区的平均年、日较差通常较小,天目山顶部分别为225℃和73℃,属全市最小。

  (五)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杭州市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中下旬,终霜日出现在3月中旬前后,无霜期一般为230~260天。富阳以北的谷地冷空气容易侵入,初、终霜日比其南部地区分别提早5~10天和推迟10~15天,无霜期也相应缩短20天左右。特别是北部临安昌化的河谷山垄地带,冷空气的平流冷却作用和地表夜间辐射冷却作用较强,又易于叠加,初霜日早而终霜日迟,无霜期较短,仅为232天左右。南部新安江水库附近的建德、淳安初霜日最迟,终霜日最早,无霜期可达254~263天。全市有霜日数各地一般为23~26天,北部河谷平原多于滨海平原,滨海平原又多于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山区全年气温较低,初霜日提早和终霜日推迟。天目山顶部初霜日平均为11月1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4日,无霜日平均仅209天左右。

  (六)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和积温。杭州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分别出现在3月下旬~4月初和11月中下旬,持续日数230~250天;≥10℃积温4700~5700℃。南部新安江水库区、河谷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20~25日,持续日数240天以上,≥10℃积温5300~5700℃ ,为全市热量条件最好地区;中部河谷平原和东北部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25~31日,持续日数235~240天,≥10℃积温5000~ 5300℃。西部低丘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区≥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底至4月初,持续日数230~235天,≥10℃积温4700~5000℃;西北、西南部中低山区≥10℃初、终日的平均日期分别出现在 4月3日以后和11月11日以前,持续日数少于230天,≥10℃积温不足4700℃,为全市热量条件最差地区。

  三、降水

  (一)平均降水量和雨日。杭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间,年雨日130~160天 。但在环流和地形影响下,各地降水量和雨日多寡悬殊,其分布总趋势是自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自河谷平原和新安江水库区向丘陵山地递增。市域西北部、中部、西南部山区,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雨日大于160天,为多雨区。特别是天目山东西两边的市岭和双石,昱岭东北部马山,白际山东侧的陈家村、樟村、千里岗的白马、西岭和建德大坑源等地,年平均降水量多达1800毫米以上,雨日超过165天。临安、富阳以南沿江至寿昌盆地、梅城盆地及新安江水库区年平均降水量1350~1500毫米,雨日145~155天。东北部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下,雨日少于150天,为全市少雨区。萧山、余杭的滨海、水网平原,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200毫米,雨日不到140天。

  (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杭州市全年有两个雨季和一个多雨时段。第一个雨季自5月初前后开始,6月底至7月上旬结束,俗称梅汛期,多由极锋(梅雨锋)北移,雨带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停滞而产生。该时段内,雨量集中,有大到暴雨出现,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25~31%。多雨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至西北部山区,平均都在500毫米以上。第二个雨季出现在8月底到9月底,因受台风或极锋南移影响所致,俗称台风秋雨期,平均降水量120~22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8—13%。多雨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和东北部平原。天目山东侧为台风暴雨的频发中心,平均在200毫米以上。此外,3~4月为一多雨时段,称春雨期,平均降水量200~30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13~23%。7、8月和10月至次年2月为两个相对干季。前一干季为盛夏伏旱期,即夏干期,全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夏季风极盛,高温少雨,除西北部天目山区和中部昱岭山区平均降水量超过350毫米外,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为250~300毫米,东北部平原沿钱塘江河谷到新安江水库区降水量最少,平均在250毫米以下,后一干季为冬干期,因受蒙古南下的极地大陆干冷气团影响,连续五个月的平均降水量仅300~400毫米,占年总量的20~27%。

  (三)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年降水相对变率。杭州市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 量的相对变率(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各年降水量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为12~17%。其中临安、淳安、建德西部和西南部、萧山东部多在15%以上,其它地区为12~15%。全年各月的相对变率以3~6月最小,为25~35%,说明春雨量和梅雨量相对稳定,而常年3~6月降水量为年降水总量的一半,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涝和湿害。7、8两月降水较少,相对变率较前期有所增加(35~50%),故易出现伏旱,只在台风降水和9月秋雨影响下,旱情才得以缓和或解除。10月至次年2月冬干期,降水多寡悬殊,相对变率最大(50~80%),常出现“燥冬”或“烂冬”年份。

  (四)暴雨日的分布。除冬季外,杭州市各地都可能出现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年平均2~5天。6月为最多,9月次之。暴雨日的地域分布,以东北部河网平原、滨海平原为最少,年平均2天左右;中部和南部的低丘谷地及新安江水库区年平均3~4天;山区最多,年平均都在4天以上,几个暴雨中心均达到或超过5天。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各地年平均少于2天。其中,东北部平原区和新安江水库区在05天以下。日最大降水量,梅汛期西部山区可达200毫米上;台风秋雨期有超过300~400毫米的特大暴雨,每每出现在天目山东侧和东部平原。

  四、蒸发和湿度

  (一)蒸发量。杭州市年平均蒸发量为1150~1400毫米。地域分布上南部大于北部,新安江水库区附近的建德、淳安达1350毫米以上,天目山南侧的临安镇在1150毫米以下。全年蒸发量季变特点明显。全年以夏季(6~8月)为最大,盛夏7、8两月晴热少雨,月平均蒸发量高达170~230毫米。春(3~5月)、秋(9~11月)两季次之,平均月蒸发量75~150毫米。冬季(12月~次年2月)为最小,1月的月平均蒸发量一般不超过50毫米。

  (二)相对湿度。杭州市年相对平均湿度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5~85%,大致上北部大于南部。萧山、余杭、临安和富阳夏秋季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为80%左右,淳安、建德和桐庐等地大多低于80%。全年相对湿度以梅汛期(6月)为最大,月平均湿度在80%以上,以冬干期(1月)为最小,一般月平均不超过78%。天目山顶部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最为明显,7、8两月高达90%左右,为全市最大;12、1两月低于65%,为全市最小。

  说点生活体验到的。

  结合实际一点。。。就拿今年来说,杭州6,7,8月份的温度在34-39度之间,以晴天为主,今年雨水很少。其中8月份最热的时候达到43度左右。现在杭州的温度(10,11月份)比往年都要高一些。杭州的冬天最低温度零下4度左右。属于湿冷的状态。。

四子王旗地形从南至北由阴山山脉北缘、乌兰察布丘陵和蒙古高原三部分组成。其中:山地占41%,丘陵占561%,高原占398%。统观地形趋势东南高而西北低。海拔高度为1 000~2 100米之间,相对高差1 100米。

旗境东南西河子、活福滩、忽鸡图、三元井地段属阴山山脉北坡。海拔2 000米左右的山峰约100余座。这些山峰均属中等切割或轻微切割,相对高程1 000米左右。中部乌兰哈达、供济堂、白音朝克图、查干敖包、查干补力格、吉尔嘎郎图、红格尔、大井坡低山丘陵地段,海拔1 500米左右的山峰约数百座。这些山峰均属轻微切割,相对高程500米左右。 四子王旗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6℃,1月最冷,平均气温自北向南由-14℃递降到-17℃。极端最低气温-39℃,7月最热,平均气温自南向北由16℃递升到24℃。:极端最高气温357℃。

气温平均日较差13~14℃。平均年较差一般在34~37℃之间,其特点是春温骤升、秋温剧降、无霜期短。3~5月,月际间气温变化大,4月之后月升温幅度减缓。9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每5天下降2℃左右。全旗大部地区11月较10月降温9~11℃,平均无霜期108天。全旗平均终霜日为5月27日。最早终霜日出现在1964年5月10日,最晚终霜日出现在1965年6月15日。平均初霜日为9月11日,最早初霜日出现在1972年8月30日,最晚初霜日出现在2000年9月30日。最短无霜期年份为1965年,仅78天,最长无霜期年份为2000年,142天。

历年平均降水量在110~350毫米之间。境内地下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424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01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 721万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 651万立方米/年,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3 372万立方米/年。 四子王旗内地表水主要以塔布河流域为主,其它区域地表水资源贫乏且利用困难、经济效益低。全旗水资源总量为4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平均径流量为3 649万立方米。

该旗有呼和淖尔和查干淖尔两大湖泊。

呼和淖尔是塔布河注入的主要内陆湖,位于旗境北部的卫境苏木和脑木更苏木境内,中心位置在北纬42°48′、东经111°05′。高程在955米以下,水面面积丰水年达20多平方公里,一般年份水深在2米左右;干旱年份也出现过干涸现象。水质矿化度大于5克/升,为咸水湖。

查干淖尔在呼和淖尔东南约4公里处,为塔布河注入的内陆湖,干旱年份时湖水干枯。当湖内水面超过955米时,即流入呼和淖尔。

汾阳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吕梁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东、北部与文水县相邻,东南与平遥县、介休市相交,西南为孝义市,西与中阳县、离石区相连。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西依吕梁山,东濒汾河,地跨东经111°26'~112°00'22"、北纬37°08'44"~37°29'10",距山西省会太原市108千米,东南与平遥县、介休市相交,南以虢义河与孝义市交界,西依薛公岭与中阳县、离石区为邻,北沿墙板山与文水县毗邻。全境东西长52千米,南北宽37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1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汾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平均海拔1414米,自然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各占1/3左右。西北部为山区,系吕梁山支脉,峰峦重迭,灌木丛生,并有部分森林,主要山峰有石华崖、董家梁、墙板山、元宝山、薛公岭等,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其中石华崖2043米,是境内最高峰。中部和西南部为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海拔在1300米左右。东南部为平原,是太原盆地的组成部分,海拔最低处724米。

气候

汾阳市地处黄土高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凉爽。

四季特征

春季历年平均68天(1956-1990年,下同),始期为3月13日,终期冷气流袭击,年均急剧降温5~7次。大风天气较多,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旱象严重;夏季历年平均90天,始期为5月20日,季内暖热,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降水集中,间有暴雨、雷阵雨和降雹天气;秋季历年平均56天,始期为8月18日,和季雨量骤减,去量少,晴天居多,能见度好,降温迅速,日照时间缩短,辐射强度减弱,气候凉爽;冬季历年平均151天,始期为10月13日,寒冷干燥,日照充足,降雨稀少,朔风多历,间有寒潮。

日照

汾阳市日照比较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13小时(1956-1990年,下同),日照百分率59%,日照总辐射量130~134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667千卡/平方厘米。年内3-5月晴多阴少,平均日照76小时,辐射量41~42千卡/平方厘米;6-8月,昼长夜短,平均日照79小时,辐射量42~44千卡/平方厘米;9-11月,天高气爽,平均日照67小时,辐射量26~28千卡/平方厘米;12-2月,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平均日照61小时,辐射量20~21千卡/平方厘米。

气温

汾阳境内年平均气温因受地形影响,差异较大,一般海拔每增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97℃,丘陵地区85℃左右,山区6℃,头道川河以北的高中山区仅49℃。气温年内变化也比较大,1月份气温最低,多年平均为-65℃,7月份最高,多年平均为238℃。历年平均地温为126℃,平均最高地温30℃,平均最低地温1℃。

降水

汾阳境内冬季及初春降雪,春末及夏、秋季降雨,因受地形高低差异影响不等,降雪初、终日时限不一。平原区一般为11月下旬开始至次年3月下旬止,长达4个月,西北境中山、高中山区降雪期长达6个月。全市年平均降雪日103天,积雪日数186天。全市年平均降水4672毫米。年际降水变化较大,各月的分配极不平衡。年降水日数,平均778天,春季一般164天,夏季348天,秋季195天,冬季71天。境内暴雨多出现于7-8月份,山区及丘陵区多于平川区。受高差影响,境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台塬、丘陵、山区的降水量多于平原区。全市降水分布大致以三泉、栗家庄、田褚至龙湾一线为500毫米等降水线,其东南小于500毫米,西北大于500毫米。

湿度

汾阳境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夏秋季节盛行暖湿的东南风,阴雨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冬春季节,受干冷大陆气团控制,阴雨天气少,相对湿度小。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最大值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在15时左右。

风霜

汾阳市全年为双主导风向,冬春季,西北风为烈,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市境冬半年,被强大而隐定的蒙古冷高压势力控制,冷空气频繁南下,形成偏北风,有时又因市境处于继续南下的华北高压的后部,而形成偏南风。夏半年,由于太平洋副热带向西北伸发而形成陆热低压,东南季风横扫全市。市境年平均风速23米每秒,8级以上大风日数186天,4月份风力最大达31米/秒,8月份风力最小为14米/秒。

霜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见,历年平均出现初霜日为10月6日。西北部及北部山区,初霜较早,多在9月中、下旬出现,丘陵区的初霜日介于平原与山区之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霜期基本结束,年平均无霜冻期的终日为4月10日。山区终霜日一般出现于5月上旬,丘陵区旱于山区。汾阳市年平均无霜期179天。山区的无霜期历年平均在130天左右,丘陵区无霜期介于平川与山区之间。

水文

汾阳境内主要河流有:中部峪道河、向阳河、禹门河,南部阳城河,东部文峪河、磁窑河。其中文峪河最大,与磁窑河一起由文水县入境,于孝义市境内汇合注入汾河。

1984年6月22日,汾阳县公社建制改为乡镇建制,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汾阳县辖7个镇、11个乡,分别为:城关镇、杏花村镇、冀村镇、演武镇、三泉镇、杨家庄镇、峪道河镇、贾家庄乡、城子乡、肖家庄乡、见喜乡、阳城乡、石庄乡、南偏城乡、栗家庄乡、张家堡乡、宋家庄乡、万宝山乡。

1995年5月28日,贾家庄乡、石庄乡、肖家庄乡撤乡设镇。一直到2000年,汾阳市辖10个镇、8个乡,31个居民委员会、318个村民委员会。

2001年,汾阳市开展撤并乡镇工作:原城子乡并入冀村镇,原见喜乡并入阳城乡,原南偏城乡并入杨家庄镇,原张家堡乡并入栗家庄乡,原宋家庄乡、万宝山乡并入峪道河镇,城关镇分拆为文峰街道、太和桥街道、西河乡。撤并后,汾阳市辖2个街道、9个镇、3个乡。此次调整中,贾家庄镇的古庄村、曹兴庄村、北关园村、籽城坊村等4个行政村划归太和桥街道。

2002年11月,汾阳市开展撤并村组工作,对200人以下的村原则上实施撤并,200-350人的村群众自愿撤并的一般进行撤并,350人以上的村有条件的的实施撤并。撤并后,汾阳市共辖289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

2003年,汾阳市将市区31个居民委员会整合为15个。

2011年9月,汾阳市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重新调整市区行政区划,西河乡调整为西河街道,筹备设立南薰街道和辰北街道,市区东西南北中各一个街道建制,街道下辖社区,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

2012年5月,汾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汾阳市262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和37个社区居委会的通知,设立262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和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此次调整中,贾家庄镇的北廓村、米家庄村、古贤村,肖家庄镇的望春村,阳城乡的赵家庄村、西路家庄村、峰南村、吴南社村,栗家庄乡的石塔村等9个临近市区的行政村划入市区各街道,并同各街道所辖的其他18个行政村一并改为社区。

2012年11月15日,汾阳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由太和桥街道东正街搬迁至南薰街道永和西大街9号。

2014年,文峰街道新增崇文社区。至此,汾阳市辖5个街道(太和桥街道、文峰街道、南薰街道、西河街道、辰北街道)、9个镇(杏花村镇、贾家庄镇、峪道河镇、冀村镇、肖家庄镇、演武镇、三泉镇、石庄镇、杨家庄镇)、2个乡(阳城乡、栗家庄乡),共计38个社区、262个行政村。 汾阳市地处黄土高原,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凉爽。

四季特征

春季(>1℃)历年平均68天(1956-1990年,下同)始期为3月13日,终期冷气流袭击,年均急剧降温5-7次。大风天气较多,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旱象严重。

夏季(>22℃)历年平均90天,始期为5月20日,终期为8月17日,季内暖热,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降水集中,间有暴雨、雷阵雨和降雹天气。

秋季(>10℃)始期为8月18日,终期为10月12日,历年平均56天。和季雨量骤减,去量少,晴天居多,能见度好,降温迅速,日照时间缩短,辐射强度减弱,气候凉爽。

冬季(<10℃)始期为10月13日,终期为3月12日,历年平均151天。冬季寒冷干燥,日照充足,降雨稀少,朔风多历,间有寒潮。

日照

汾阳市日照比较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13小时(1956-1990年,下同),日照百分率59%,日照总辐射量130—134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667千卡/平方厘米。

年内3-5月晴多阴少,日照时数7018小时,日照百分率583%,平均日照76小时,辐射量41-42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314%;6-8月,昼长夜短,日照时数可≥260 小时,日均79小时,日照百分率56%,辐射量42-44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323%;9-11月,天高气爽,日照时数6129小时,日均67小时,日照百分率603%,辐射量26-28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205%;12-2月,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日照时数5605小时,日均61小时,日照百分率628%,辐射量20-21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155%。

气温

汾阳境内年平均气温因受地形影响,差异较大,一般海拔每增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97℃,丘陵地区85℃左右,山区6℃,头道川河以北的高中山区仅49℃。气温年内变化也比较大,1月份气温最低,多年平均为-65℃,7月份最高,多年平均为238℃。

汾阳市历年平均地温为126℃,平均最高地温30℃,平均最低地温1℃。

降水

汾阳境内冬季及初春降雪,春末及夏、秋季降雨,因受地形高低差异影响不等,降雪初、终日时限不一。平原区一般为11月下旬开始至次年3月下旬止,长达4个月,西北境中山、高中山区降雪期长达6个月之久。全市年平均降雪日103天,积雪日数186天。全市年平均降水4672毫米。年际降水变化较大,各月的分配极不平衡。年降水日数,平均778天,春季一般164天,夏季348天,秋季195天,冬季71天。境内暴雨多出现在7-8月份,山区及丘陵区多于平川区。受高差影响,境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台塬、丘陵、山区的降水量多于平原区。全市降水分布大致以三泉、栗家庄、田褚至龙湾一线为500毫米等降水线,其东南小于500毫米,西北大于500毫米。

湿度

汾阳境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夏秋季节盛行暖湿的东南风,阴雨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冬春季节,受干冷大陆气团控制,阴雨天气少,相对湿度小。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最大值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在15时左右。

风霜

汾阳市全年为双主导风向。冬春季,西北风为烈,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市境冬半年,被强大而隐定的蒙古冷高压势力控制,冷空气频繁南下,形成偏北风,有时又因市境处于继续南下的华北高压的后部,而形成偏南风。夏半年,由于太平洋副热带向西北伸发而形成陆热低压,东南季风横扫全市。市境年平均风速23米每秒,8级以上大风日数186天,4月份风力最大达31米/秒,8月份风力最小为14 米/秒。

霜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见,历年平均出现初霜日为10月6日。西北部及北部山区,初霜较早,多在9月中、下旬出现,丘陵区的初霜日介于平原与山区之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霜期基本结束,年平均无霜冻期的终日为4月10日。山区终霜日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丘陵区旱于山区。汾阳市年平均无霜期179天。山区的无霜期历年平均在130天左右,丘陵区无霜期介于平川与山区之间。

1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显著偏高:郑州地区年平均气温151~160℃,其中郑州较常年偏高17℃,巩义、新密较常年偏高16℃,荥阳较常年偏高15℃,登封、新郑、中牟3县(市)偏高08~11℃。

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气温显著偏高:季平均气温34~45℃。较常年同期相比,巩义、新郑偏高12℃、14℃,属偏高;登封、中牟偏高18℃、19℃,属显著偏高;郑州、荥阳、新密偏高22~26℃,属异常偏高。2006年12月份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月平均温度24~35℃,其中登封平均31℃,与常年持平,新郑平均24℃,巩义平均27℃,比常年同期各偏低01℃、02℃,其余各县(市)比常年同期偏高03~08℃;2007年1月平均气温显著偏高,特别是下旬平均气温异常偏高,1月份平均气温14~29℃,较常年同期偏高14~25℃,其中郑州基准站1月份平均气温24℃,仅次于1999年同期的28℃、2002年的45℃。登封属异常偏高,其余6县(市)均达到近30多年来第二最高,仅次于1999年下旬的平均气温;2月份气温持续偏高,本月平均气温65~78℃,较常年同期偏高35~48℃,均属异常偏高。

春季气温异常偏高:季平均气温162~173℃,较常年同期偏高15~25℃。其中郑州、巩义、新密三个站平均170~173℃;中牟、新郑、登封、荥阳四站平均162~169℃。季内温度持续升高,3月份温度变化较大,上、中旬温度偏低,下旬出现了异常高温,该月平均气温93~101℃,较常年同期偏高13~20℃,月内下旬平均气温152~174℃,较常年同期偏高58~74℃,刷新近30年来同期气温;4月温度持续上升,上、中旬显著偏高、下旬略偏高。该月平均气温158~172℃,较常年同期偏高06~16℃; 5月气温异常偏高,上、中、下三旬温度均持续偏高,月平均气温233~247℃,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26~38℃。

夏季气温正常略偏低:季平均气温254~262℃,荥阳较常年同期持平,郑州、新密偏高01~02℃,其余4县(市)偏低01~02℃。季内6月份气温正常,但旬际变化明显,冷热不均,上旬偏高、中旬显著偏低、下旬正常,该月平均气温248~260℃,较常年同期相比郑州、新密偏高03℃,荥阳较常年持平,其余县(市)偏低03~06℃;7月气温偏低,月内上旬正常,中旬显著偏低、下旬异常偏低。该月份平均气温249~262℃,比常年偏低08~16℃;8月份气温正常略偏高,该月平均气温253~264℃,登封平均气温253℃,新郑257℃,较常年持平,其余县(市)比常年同期偏高01~07℃。月内各旬气温变化波动不大,上、中旬温度正常,下旬略偏高。

秋季气温正常略偏高:季平均气温152~162℃之间,其中郑州、荥阳、新密平均157~162℃,较常年同期偏高10~11℃,属偏高;其余县(市)平均152~153℃,较常年同期偏高01~06℃,属正常。季中9月份平均温度较历年正常,但旬与旬之间变化起伏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209~222℃,较常年同期相比登封、巩义偏低01~03℃,其余5县(市)偏高03~12℃。10月份平均气温151~160℃,巩义、登封较常年同期各偏低02℃、04℃,其余县(市)较常年同期各偏高01~06℃。11月温度偏高,月内上、中旬持续偏高,下旬严重偏高。11月份平均气温87~104℃,较常年同期相比,新郑、巩义、中牟偏高04~07℃,其余县(市)偏高10~17℃。

年内极端最高气温404℃,出现在新郑站的5月27日;年内极端最低气温-57℃,出现在中牟站的1月13日。

2007年郑州基准站终霜日出现在4月3日,与常年推迟3天;初霜日出现在10月30日,比常年推迟2天;全年无霜期日数209天,比常年多8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出现在3月20日,较常年提前11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出现在11月14日,比常年推迟10天。

2007年12月平均温度显著偏高,月内温度上旬正常,中、下旬异常偏高。12月份平均气温34~45℃,与常年同期相比,巩义、登封偏高07℃和04℃,其余县(市)偏高12~1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660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2024-03-12

随机推荐

  • 妮维雅小白瓶 这个和小蓝瓶有什么区别吗

    两个完全不是一个系列啊小白瓶是男士舒安系列,就是男士敏感肌专用,无香精无刺激无添加。小蓝管我用的就是,就是补水不粘腻,效果也还行如果你皮肤很敏感容易发红,脱皮,就小白正常的话小蓝  可以配合洁面乳和清爽化妆水使用。也可以配合洁面乳单独使用,

    2024-04-15
    63900
  • jovisse富勒烯白金套盒和黑松露黑金套盒哪个好

    黑松露和富勒烯功效不同,都很好的成分哦。富勒烯美容功能:1、抗皱,且能防止皱纹的产生,并在皱纹产生后,可得到有效改善。并能降低皮肤中胶原蛋白分解酶的活性,从而避免肌肤中胶原蛋白的分解流失。2、清除活性氧,富勒烯对皮肤中的活性氧具有清除效果,

    2024-04-15
    50400
  • 鹊本化妆品怎么样

    鹊本化妆品是一个优质的化妆品品牌,使用现代科技精粹专利成分融合古老配方,实现东方智慧与草本原力的完美结合,满足肌肤养护需求。鹊本化妆品使用全新科技,化妆时不卡粉,并且在市场上价格大众化效果很好,因此性价比很高,在市场上销售很好。总的来说,鹊

    2024-04-15
    55600
  • 迷你盲盒套盒怎么做

    制作迷你盲盒套盒方法如下:材料:卡纸、剪刀、胶水等。1、在卡纸上画出如图所示大小的尺寸,用铅笔画出格子。2、沿着画痕折起来,最后用胶水粘好做成一个留有一个口的盒子。3、再用卡纸裁剪出一个如图大小的卡纸,裁剪掉边缘。4、将卡纸片插进去组合起来

    2024-04-15
    42400
  • 唇膏品牌的十大排行榜

    排名在前十的唇膏品牌有:资生堂MOILIP修护润唇膏、伊丽莎白·雅顿经典润唇膏、NIVEA妮维雅天然型润唇膏、Blistex百蕾适小蓝罐、Burt'sBees伯特小蜜蜂润唇膏、曼秀雷敦天然植物润唇膏、Vaseline凡士林玫瑰润唇

    2024-04-15
    38000
  • 混合肌精华液推荐 8款必推精华液

    在这炎热的夏天,很容易缺油又缺水的,混合肌T字部位较容易出油、而两颊也会比较干燥,所以常常皮肤会油水不平衡!应该不少混合肌们在挑选保养品的时候,很常会面临到『想改善又不知道从何着手』、『哪一款不会太油也不会太干』等等这些恼人的问题!面对琳

    2024-04-15
    45900
  • 天气太套盒里面那个棍儿是干嘛用的

    天气丹的小勺子是用来取用护肤品, 尤其是眼霜的,因为眼霜每次只需要点涂一点点就能让眼周的肌肤得到充分的滋润,如果用手蘸取, 可能会涂抹过多,造成浪费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眼角产生脂肪粒,影响使用效果,所以使用小勺子可以很好地掌控。天气丹套盒是用

    2024-04-15
    40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