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又名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宁强县境内。
汉江,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总落差1964米。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长江有条支流叫汉江,发源于秦岭,在武汉汇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属于中国。
韩国也有条江叫汉江,发源于朝鲜半岛太白山脉,在首尔下游入海,总长514公里。韩国首都首尔原名汉城、汉阳,就是因为城市在汉江以北得名。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
在陕西省境内,由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内,汉江干流经白河县后,自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扩展资料
汉江与楚文化
楚人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全盛时领域北至黄河、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功立业,而且确立了其文化的历史地位,为同时代的中原许多区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奇秀,无与伦比。
汉江下游江陵一带有20代楚王建都,楚纪南故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被誉为南国之壁、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楚国在此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人口500万众,一座城就占东周列国总人口1/6,城周宫殿等建筑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当时在汉江流域及周边,有了最先进的采矿冶炼技术。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矿冶炼技术上的惊人成就。“失腊法”等铸造工艺至今在高科技领域还有应用价值。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炉生铁锻炼是楚人,而且当时楚人的金币、银币——郢爰陈爰迄今出土最多,黄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领域执行了货币职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绣、锦、罗、纱、绢、绦等图案千姿百态,色彩如新,品种数量最多,漆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亦超越各国。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楚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产生了商品交易场所,称为“市”。春秋时期,楚国就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职,称为“市令”。当时三个商业和经济中心——鄂城、鄢城、纪郢,地处汉江之溪,辐射全国各地。
楚人还有独具风格的精神文化。楚辞文学是楚文化的最高结晶,最正宗产品,是中国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创作。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由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原始歌舞三位一体而组成的缤纷文学世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汉江
--汉江流域
吴兴区的西山漾城市水景观湿地公园名列其中。据介绍,西山漾湿地具有山、水、田、园景观要素。公园湿地植物资源丰富,共有125科386种,其中有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13种,此外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如今,这个微缩湖州湿地风貌特征的“盆景”正成为市民感受湖州清丽山水、诗意自然的理想场所。
据悉,西山漾核心景区整体规划63平方公里,包含1500亩水面和500亩山林,塑造以西山为背景,西山漾湿地区域作为前景的灵动空间感受,使每一个景观深邃悠远又独具变化。如长达8公里、轻松浏览西山漾全美景的环漾路;凸显历史名人情怀、为“中国书画史,半部吴兴写就”再添美誉的潘季驯纪念馆、水利公园和吴兴书画院等;休闲娱乐与公园“零界限”的婚庆公园、田园慢城、湿地生态公园……在西山漾生态景区里,所有的“景”和“游”都建立在原有农田生态肌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创造出独具“吴兴清远”特色的西山漾唯美景观空间。
汉江在陕西省、湖北省。
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总落差1964米。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
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留坝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
扩展资料
在陕西省境内,基本上自西向东流,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内,汉江干流经白河县后,自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千米;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千米;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千米,流经江汉平原,两岸筑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
陕西省境内的汉江为汉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发育,支流众多,长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条,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条。水系分布为不对称树枝状,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长,河网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
北岸支流发源于秦岭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钱河等,南岸支流源于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带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马河、任河、岚河及坝河。
湖北省境内,为中下游段,汉江水系呈格子状排列,两岸支流较短,左岸较右岸发育。
关中,西大散关,东函谷关,北崤关,南武关,洛阳长安一带地区。
汉中,秦岭以南,四川盆地以北一带地区。
蜀中,四川盆地。
各个朝代所指基本无区别。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蜀中即蜀,古国名,为 秦 所灭。有今 四川 省中部地。因泛称 蜀 地为“蜀中”。晋 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安 十九年,先主 克 蜀。蜀 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修 又问曰:‘蜀 中人物如何?’松 曰:‘……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尽记,岂能尽数。’”清 袁枚《随园随笔·蜀无眉山》:“卭州 牧 杨宏庆 云:‘人称三 苏 为 眉山 苏氏,考之 蜀 中志书,无所谓‘眉山’者。’”
扩展资料:
古代蜀中、汉中与中原联系
自秦灭巴蜀之际到秦亡,从秦都咸阳到蜀中的主要交通路线一直是褒斜道——金牛道。直到前述刘邦为消除项羽疑虑,焚毁褒斜栈道,关中至汉中巴蜀的主要交通线才转为故道。
但故道显然并非新辟,故道之称,表明其开辟时间显然甚早,甚至可能先于被许多学者认为最早的金牛道——褒斜道,很可能是后者开通前连接蜀地和渭水上游地区的主要传统通道。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故道的开辟应不晚于西周甚至先周经营巴蜀江汉时期,是周人所筑著名的“周道”网络的组成或延伸部分。史籍中“周道”又曰“周行”,其初创当始于先周时期的周原,灭商后遂在王畿内扩展成颇为畅达的交通干线体系,而且延伸到了一些重要的诸侯国。
记载周代西土封国夨以土地赔偿散国的铜器散氏盘(郭沫若从刘心源称夨人盘)铭,即有“封于周道”之语,并记其所偿之地涉及“刍道”、“原道”、“眉道”、“逨道”、“桹木道”、“井邑封道”、“瀗”、“大沽”等诸多陆路、水道名称。
散氏盘相传于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县,王国维先生根据克鼎铭文中“地名颇与此盘相涉”考证指出,克鼎出土于“宝鸡县南之渭水南岸,此地既为克之故虚,则散氏故虚必距此不远,因知散氏者即《水经·渭水注》大散关、大散岭之散。
又铭中瀗水即《渭水注》中之扞水,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冈即衙岭山间之高地也,其诸地之总名铭中谓之眉……又据此盘所纪地理观之,则夨在散东,井在夨散二国间而少居其北”。
无论散盘出土于上述何地,散氏故虚所在则无异议,因而郭沫若、谭骐骧分别主编的历史地图集均将散地定位在嘉陵江上源之“大散关、大散岭”一带,亦即史籍记载的故道一线。
而王氏考定“铭中瀗水即《渭水注》中之扞水,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可谓不易之说。而所谓故道水,就是凤县以上嘉陵江主源水道。
—关中
—蜀中
人民网—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互证川陕蜀道的起源和早期开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